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a4/f7/c6/a4f7c6a7-d1fb-727b-dd87-8658bafb93ad/mza_6699373474082333262.jpeg/600x600bb.jpg
科技前緣
JY
68 episodes
13 hours ago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您需要的不是更多新聞,而是更精準的洞察。歡迎來到《科技前緣》,這是您每日的隨身科技策略顧問。 我們每天早晨為您從美國、歐洲、亞洲等全球科技重鎮,篩選出 1-3 則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的關鍵科技動態。從半導體供應鏈的最新戰況、AI 人工智慧的突破性進展,到改變未來十年的科技政策與市場趨勢,我們不只報導「發生了什麼」,更深入分析「這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產業與生活」。 無論您是身處科技業的專業人士、關注市場動向的投資者,還是對未來充滿好奇的探索者,《科技前緣》都致力於用最精煉的語言,提供最深刻的觀點。 訂閱我們,每天用一杯咖啡的時間,站在知識的浪潮之巔,洞察先機,佈局未來。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科技前緣 is the property of JY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您需要的不是更多新聞,而是更精準的洞察。歡迎來到《科技前緣》,這是您每日的隨身科技策略顧問。 我們每天早晨為您從美國、歐洲、亞洲等全球科技重鎮,篩選出 1-3 則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的關鍵科技動態。從半導體供應鏈的最新戰況、AI 人工智慧的突破性進展,到改變未來十年的科技政策與市場趨勢,我們不只報導「發生了什麼」,更深入分析「這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產業與生活」。 無論您是身處科技業的專業人士、關注市場動向的投資者,還是對未來充滿好奇的探索者,《科技前緣》都致力於用最精煉的語言,提供最深刻的觀點。 訂閱我們,每天用一杯咖啡的時間,站在知識的浪潮之巔,洞察先機,佈局未來。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News
Episodes (20/68)
科技前緣
🎬 Google Veo 3.1 與 Flow 的重大更新:AI 影片生成進入精準編輯、豐富音訊和強大敘事控制的時代
🎙️ 摘要 (Summary) 本集《科技前緣》深入探討 Google 最新發布的 AI 影片生成模型 Veo 3.1 及其在 AI 電影製作工具 Flow 中的增強功能。Veo 3.1 在 Veo 3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帶來了更豐富的音訊、更強的敘事控制以及更高的真實感。我們將介紹 Flow 如何透過「食材轉影片」(Ingredients to Video)、「影格轉影片」(Frames to Video)和「延伸」(Extend)等功能首次全面整合音訊,以及新增的精確編輯能力,例如在場景中插入或移除物體。此外,我們也將討論 Veo 3.1 在 Gemini App、Gemini API 和 Vertex AI 中的應用,以及 Google 藉由舉辦百萬美元的 AI 電影競賽,積極搶佔 AI 娛樂市場的戰略。 📌 Keypoint (重點整理) Veo 3.1 模型升級: Veo 3.1 是最先進的模型,在 Veo 3 的基礎上,提供更豐富的音訊、更強的提示詞遵循能力,以及增強的真實感,能夠捕捉逼真的紋理。 Flow 編輯工具進化與音訊整合: Flow 現已支援音訊整合於所有現有功能中,實現更沉浸式的創作體驗。用戶可以更精確地編輯片段。 新增強大的創作功能: 「食材轉影片」 (Ingredients to Video): 允許用戶上傳最多三個參考圖像(角色、物體、風格)來指導影片生成,確保角色一致性和風格轉移。 「影格轉影片」 (Frames to Video): 提供起始和結束圖像,Veo 會生成無縫銜接的過渡影片,並配有音訊。 「延伸」 (Extend): 能夠創建長達一分鐘或更長時間的連續鏡頭,確保視覺連續性。 精確的場景編輯: 引入「Insert」(插入)功能,可將新元素(從細節到奇幻生物)自然地添加到場景中,並處理複雜的陰影和光線,實現精準的物體控制。 跨平台整合與訂閱: Veo 3.1 可透過 Gemini API、Vertex AI 存取,並供 Google AI Pro 和 Ultra 訂閱者在 Gemini App 和 Flow 中使用,推動 Gemini 生態的價值。 AI 影片競賽: Google 宣布舉辦獎金 100 萬美元的 AI 電影大賽,要求參賽影片至少 70% 的內容由 Google AI 工具(包括 Gemini、Veo 3 和 Flow)生成,顯示其爭奪 AI 娛樂市場領導地位的野心。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名稱:Bringing new Veo 3.1 updates into Flow to edit AI video;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名稱:Gemini app gets a new way to guide photo-to-video generations;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名稱:Gemini app hits 650+ million monthly users;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名稱:Google AI Pro & Ultra — get access to Gemini 2.5 Pro & more;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名稱:Google Veo 3.1 Lets You Combine Different Photos into Seamless AI Video | PetaPixel;作者:N/A;日期:N/A;來源:PetaPixel 名稱:Google announces AI Ultra subscription plan;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名稱:Google releases Veo 3.1, adds it to Flow video editor | TechCrunch;作者:N/A;日期:N/A;來源:TechCrunch 名稱:Turn your photos into videos in Gemini;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名稱:Introducing Veo 3.1 and new creative capabilities in the Gemini API - Google Developers Blog;作者:N/A;日期:N/A;來源:Google Developers Blog 名稱:Veo 3 vs Sora 2: In-Depth Generative AI Video Comparison & Features | Android Authority;作者:N/A;日期:N/A;來源:Android Authority 名稱:Google Launches $1M AI Film Competition Using Gemini Tools;作者:N/A;日期:N/A;來源:N/A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科技前緣 #GoogleAI #Veo31 #Flow #AI影片生成 #GeminiApp #影像編輯 #DeepMind #GenAI #AI創新 #科技新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day ago
13 minutes

科技前緣
🎮 Valve 重返客廳戰場:Steam Machine 2.0 瞄準 4K/60fps,打造全新遊戲生態系
🎙️ 摘要 (Summary) 遊戲巨頭 Valve 繼 Steam Deck 成功之後,無預警發布了三款全新 Steam Hardware 設備:新一代 Steam Machine、Steam Controller 和 Steam Frame VR 頭戴裝置。新 Steam Machine 定位為緊湊型客廳遊戲 PC,其效能聲稱是 Steam Deck 的六倍,並以統一規格和成熟的 SteamOS 捲土重來,旨在實現 4K/60fps 遊戲體驗。本集將詳細解析這三款硬體的規格、設計理念,以及 Valve 如何透過 Proton 技術和整合生態系,再次挑戰 PC 與家用主機市場的格局。 📌 Keypoint (重點整理) Steam Machine (第二代) 效能飛躍: 新一代主機採用半客製化 AMD Zen 4 CPU 和 RDNA 3 GPU,擁有 8GB GDDR6 VRAM,效能聲稱是 Steam Deck 的六倍,目標是實現穩定的 4K/60fps 遊戲體驗。但 8GB VRAM 容量可能成為未來 3A 遊戲運行時的限制因素。 全新 Steam Controller 精準升級: 升級版手把結合 Steam Deck 特點,採用 TMR 磁性搖桿和 Grip Sense 陀螺儀控制,大幅提升精準度。並透過專屬 Puck 提供低延遲無線連接。 Steam Frame 輕量化 VR 突破: Steam Frame (VR/非 VR) 是一款串流優先的輕量化無線 VR 頭戴裝置,搭載 Snapdragon 8 Gen 3 處理器,支援 MicroSD 卡擴充。它利用 **foveated streaming(凝視點串流)**技術和專用 6GHz 無線轉接器,旨在提供理想的低延遲 PC VR 體驗。 整合生態系與上市規劃: Valve 硬體生態系預計於 2026 年初上市。三款裝置皆基於成熟的 SteamOS 運行,並透過 Proton 相容層與 FSR 技術,實現跨裝置的遊戲無縫體驗,進一步強化 Steam 生態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名稱:Hands-On with Steam Machine: Valve's New PC/Console Hybrid;作者:Sam Machkovech;日期:Yesterday, 6pm (約 2025 年 11 月 12 日);來源:Digital Foundry 名稱:Steam Frame Hands-On: UploadVR's Impressions Of Valve's New Headset;作者:Ian Hamilton, David Heaney;日期:12 November 2025;來源:UploadVR 名稱:Valve announces three new Steam Hardware devices;作者:SteamDB Team;日期:12 November 2025;來源:SteamDB 名稱:Valve 重返客廳戰場 發表 Steam Machine 主機與 Steam Controller 效能達 Steam Deck 6 倍;作者:Mash Yang;日期:2025.11.13 01:37PM;來源:Cool3c 名稱:Steam Machine 有機會挑戰 PS5、PC 電腦嗎?專家、通路這樣看;作者:黃肇祥;日期:2025/11/13 18:00;來源:自由電子報 3C科技 名稱:Valve's new Steam Machine is a SteamOS-powered mini PC over six times faster than a Steam Deck;作者:Jacob Ridley;日期:12 November 2025;來源:PC Gamer 名稱:Excerpts from "Steam - Official Hardware Announcement Trailer";作者:N/A;日期:N/A;來源:IGN YouTube Channel 名稱:Excerpts from "Steam Hardware Announcement";作者:N/A;日期:N/A;來源:Valve YouTube Channel 名稱:STEAM新主機突發公開,值得買嗎?手掣、遊戲機、VR全面更新,和你全方位分析硬件性能!【VG遊戲、硬件速報】(CC中字);作者:Van仔;日期:N/A;來源:ValorGears YouTube Channel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htag #SteamMachine #SteamController #SteamFrame #Valve #SteamOS #4KGaming #PCGaming #VR頭戴裝置 #科技前緣 #GamingHardwar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days ago
15 minutes

科技前緣
💡 鴻華先進與裕隆集團的戰略合體:AI 智慧車「主權化」下的 CDMS 新價值
🎙️ 摘要 (Summary) 本集節目深入探討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且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背景下,長期價值投資人林適中如何看待台灣汽車產業的優勢,特別是鴻海(Foxconn)集團旗下的鴻華先進 (Foxtron) 與裕隆(Yulon)集團的戰略價值。我們解析 AI 發展如何驅動製造業走向「主權化」(在地製造),這對於智慧車 (Smart EV) 的國家安全(國安)至關重要。鴻華先進以其高階的 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模式,站在未來 ICT 三倍規模的智慧車市場的浪頭上。此外,節目也討論了近期鴻華先進傳出有意併購納智捷 (Luxgen) 的消息,分析此垂直整合對兩大集團及其全球 CDMS 佈局的關鍵影響。 📌 Keypoint (重點) 智慧車成國安議題: 電動車是智慧車的附屬趨勢,受 ESG、淨零碳排和 AI 發展驅動。AI 加速產業「主權化」和「在地製造」,智慧車因涉及人身和資訊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問題。 鴻華 CDMS 模式優勢: 鴻華先進採取 CDMS 模式,具備軟硬整合能力,能為客戶提供從設計到製造的一站式服務,目標市場規模是 ICT(資通訊產業)的 3 倍。 納智捷潛在垂直整合: 市場傳出鴻華先進有意併購納智捷,旨在解決兩集團間的溝通瓶頸、改善 n7 銷量不如預期的局面,並為鴻海全球 CDMS 佈局打造完整的產銷實戰平台,以自有品牌 Foxtron Bria 銷售 Model B 等車型。 打造新供應鏈勢力: 鴻華先進將與 NVIDIA、台積電、聯發科等建立新供應鏈勢力,以應對地緣政治下的在地製造需求,並爭取海外車廠的代工訂單(如與 Mitsubishi Motors 簽署 OEM 供應 MOU)。 長期價值基礎: 長期投資人認為,鴻海、裕隆與鴻華先進的合作,是台灣在全球智慧車產業中,從 ICT 邁向 EV 的結構性轉型,具有長期戰略價值。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Excerpts from the transcript of the video "鴻海 裕隆 鴻華先進 長線投資的價值在哪裡?|#女王撩財經 ft.林適中 #電動車 #AI";作者:林適中;日期:N/A;來源:財訊 名稱:Excerpts from "Taiwan's Foxconn plans move into passenger EVs with Luxgen buy, industry sources say";作者:Annabelle Shu, Elaine Chen;日期:2025.11.12;來源:DIGITIMES Asia 名稱:Excerpts from "n7賣不動,傳鴻華有意併購納智捷!高層透露雙方「走出困局」背後考量|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作者:N/A;日期:2025.11.12;來源: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名稱:Excerpts from "傳鴻華先進買納智捷,看懂它們沒說的盤算!純電車n7銷量不如預期,合作困局待解 | 今周刊 | LINE TODAY";作者:曹悅華、王子承;日期:2025.11.12;來源:今周刊 | LINE TODAY 名稱:Excerpts from "以 Model B 為基礎、於 2026 年後半進軍大洋洲市場,Mitsubishi Motors 與 Foxtron 簽署 OEM 供應 MOU - CarStuff 人車事";作者:Jason Hu;日期:2025.05.07;來源:CarStuff 人車事 名稱:Excerpts from "鴻華Model B不掛Luxgen賣?全新Foxtron Bria曝光 n5恐胎死腹中";作者:ANYWAY;日期:2025.11.07;來源:ETtoday車雲 名稱:Excerpts from "鴻華先進將「掛牌上市Foxtron Bria」!成國產電動車新勢力 | ETtoday車雲 | ETtoday新聞雲";作者:徐煜展;日期:2025.11.07;來源:ETtoday新聞雲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科技前緣 #鴻海電動車 #鴻華先進 #裕隆集團 #智慧車產業主權化 #CDMS模式 #FoxtronBria #長期價值投資 #AI趨勢 #HHTD25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days ago
14 minutes

科技前緣
⚖️ AI 訓練 vs. 推論:從數萬億倍成本差到 50/50 平衡的經濟學權衡
🎙️ 摘要 (Summary) 本集《科技前緣》將帶領聽眾深入機器學習(ML)生命週期的兩大核心階段:訓練(Training)與 推論(Inference)。訓練是模型從數據中學習、奠定「功力上限」的基礎期,它極度消耗運算資源(如 GPU/TPU)且耗時昂貴(如 GPT-4 成本高達數千萬美元)。推論則是模型實際「上戰場」應用所學知識的執行階段。我們將探討一個關鍵的經濟學洞察:雖然單次訓練的計算成本可能比單次推論高出數萬億倍(例如 $10^{12}$ 倍),但為了滿足市場對低延遲、高效率推論的需求,工程師必須策略性地增加訓練的投入(如透過剪枝和量化)來減少推論的總體計算成本,這導致現實世界中訓練與推論的總計算支出傾向於保持大致平衡。 📌 Keypoint (重點) 訓練是資源黑洞與基礎奠定: 訓練是模型生命週期的第一階段,需要大量運算資源(GPU/TPU)和大型數據集,耗時數天至數週。訓練通過反向傳播等迭代過程,決定了模型的「功力上限」。 戰略性成本權衡: 儘管單次訓練的成本比推論高數個數量級(例如 $10^{12}$ 倍),但隨著用戶規模增長,模型的總體推論成本會累積。經濟誘因促使開發者投入更多資源到訓練上,以優化模型(透過剪枝和量化)來降低每次推論的計算量和延遲,實現整體成本降低(例如 5 倍)。 平衡的市場現實: 數據顯示,全球 AI 計算支出中,訓練與推論的比例往往是大致平衡的(約 50/50)。這種平衡是工程師利用訓練-推論權衡來優化性能和運營成本的結果(例如 NVIDIA 數據中心收入推論佔 40%)。 訓練促進推論效率: 對於需要極低延遲的應用(如自駕車、LLM 響應速度),開發者反而需要擴大訓練計算來生成更小、更高效的模型,以減少推論所需的計算時間,實現快速推論。 模型壓縮技術: 量化(如 FP32 轉 INT8)和剪枝(移除不重要權重)是優化推論效率的關鍵訓練後續步驟。這些技術雖然可能略微降低精度,但能大幅提升部署效率、降低能耗和延遲。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AI ML Training versus Inference (Transcript Excerpts);作者:New Machina (YouTube Channel);日期:[未提供];來源:NEW YOUTUBE SOURCE 名稱:AI 推理與訓練:什麼是 AI 推理?;作者:Cloudflare;日期:[未提供];來源:NEW SOURCE 名稱: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 training and inference;作者:Nebius;日期:July 25, 2025;來源:NEW SOURCE 名稱:Why Training and Inference Compute Will Always Be Roughly The Same (Transcript Excerpts);作者:Finxter AI Nuggets (YouTube Channel);日期:[未提供];來源:NEW YOUTUBE SOURCE 名稱:「深度學習訓練」與「推論」之間有什麼差別?;作者:Michael V. Copeland;日期:2016 年 08 月 22 日;來源:NVIDIA 台灣官方部落格 名稱:從訓練到推論:AI 產業重心的轉折點;作者:蘇 子芸;日期:2025 年 11 月 03 日;來源:TechNews 科技新報 名稱:推理晶片戰火升溫,GPU、ASIC 誰能奪下AI 應用新制高點?;作者:拓墣產研;日期:2025 年 11 月 04 日;來源:TechNews 科技新報 名稱:第二部:《深度學習》93/100 量化(Quantization)與剪枝(Pruning) 壓縮不等於犧牲表現!;作者:Hansen W;日期:2025/09/22;來源:AI科技機器學習修煉坊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科技前緣 #AIML訓練 #AII推論 #TrainingVsInference #GPUTPU #LLM #深度學習 #模型優化 #成本權衡 #MLOps #A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days ago
15 minutes

科技前緣
🚗 Toyota Kids Mobi:AI 自駕「膠囊車」讓孩子自己上學?JMS 2025 未來移動概念解析
🎙️ 摘要 (Summary) 本集《科技前緣》聚焦於 2025 年日本移動展 (Japan Mobility Show, JMS 2025),深入探討 Toyota 集團在展會中展現的未來移動概念。JMS 2025 不僅是汽車製造商的盛會,更吸引了 IT、電信和電子等不同產業的公司參與,共同描繪移動社會的願景。我們將詳細介紹最受矚目的概念之一:Toyota Kids mobi,這是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 AI 驅動自動駕駛電動車。Kids Mobi 外型如卡通膠囊般可愛,配備 AI 助手「UX Friend」,旨在將「移動自由」延伸至下一代。此外,節目也將介紹 Kids Mobi 的夥伴——四腳步行機器人 Chibibo,探討這些概念如何體現 Toyota「為你而造」(To you)的製造精神以及「AI × Robotics 資料中心」的終極目標。 📌 Keypoint (重點) JMS 2025 創紀錄: 本屆日本移動展吸引了超過 500 家公司和組織參與,創下紀錄,體現了跨產業對未來移動社會的共同關注。 Kids Mobi 定位: Kids Mobi 是 Toyota 推出的一款專為身高 130 公分以下的兒童設計的單座 AI 自駕電動車概念,旨在賦予孩子移動的自主權。 具備 AI 互動功能: 車內配備 AI 助手「UX Friend」,負責對話、娛樂,並在乘車過程中提供支持,被稱為「支持兒童發展的用戶體驗朋友」。 外觀設計與感知: 車輛具有圓潤的膠囊外型、封閉式車輪,並配備可變換表情的 LED「眼睛」和耳朵造型的感測器,強化了其擬人化和親和力。 兼顧自主與安全: 儘管車輛具備自動駕駛能力,Kids Mobi 仍設計讓孩子能夠參與駕駛互動,培養自主意識。Toyota 認為未來兒童專屬自駕車可能比傳統校車更安全、更有效率。 長期戰略目標: Kids Mobi 的研發目標是 Toyota「AI x Robotics 資料中心」長期願景的一部分,強調以 AI 和機器人技術實現「To you」的客製化移動。 最後一哩夥伴: 同場展出的還有 Chibibo,這是一款四腳步行機器人,專門用於「最後一哩運輸」,能協助搬運物品、爬樓梯、穿梭狹窄巷弄。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11 most fascinating concepts at the 2025 Japan Mobility Show;作者:Julian Kho, Goh Zhi Xuan, and Mattheus Wee (in Tokyo, Japan);日期:30 Oct 2025;來源:Sgcarmart 名稱:Japan Mobility Show 2025 TOYOTA / DAIHATSU Press Briefing;作者:Koji Sato (President & CEO);日期:Oct. 29, 2025;來源: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Official Global Website 名稱:Tiny Toyota takes the wheel: meet the Kids Mobi - Driven Car Guide;作者:Jet Sanchez;日期:03 Nov 2025;來源:Driven Car Guide 名稱:Toyota Kids Mobi概念車登場 結合AI與自動駕駛技術的兒童移動夥伴;作者:kun;日期:2025 年 11 月 5 日;來源:癮車報 名稱:Toyota 推出兒童專用自駕概念車Kids Mobi讓孩子自己「搭車上學」 - Mobile01;作者:Celeste1314 (樓主);日期:2025-11-10;來源:Mobile01 名稱:Would You Trust This Tiny Toyota To Drive Your Kid To School? | Carscoops;作者:Thanos Pappas;日期:October 31, 2025;來源:Carscoops 名稱:electric bubble car for kids drives them to places on its own and without adults on board;作者:matthew burgos;日期:Oct 30, 2025;來源:designboom 名稱:孩子的專屬自駕座駕 Toyota Kids Mobi讓未來上學更自主 - Yahoo奇摩汽車機車;作者:Carture 車勢文化;日期:2025-11-04;來源:Yahoo奇摩汽車機車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JapanMobilityShow2025 #JMS2025 #Toyota #KidsMobi #AI #自駕車 #UXFriend #兒童移動 #概念車 #未來科技 #Chibibo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days ago
14 minutes

科技前緣
🤖 小鵬 IRON 機器人爭議:為何它「太像真人」?2026 年量產挑戰解析
🎙️ 摘要 (Summary) 本期節目深入探討小鵬汽車在 2025 年 AI 科技日發布的下一代人形機器人 IRON。這款號稱「最擬人的人形機器人」,因其極度逼真且優雅的步態,在全球引起了「裡面是否藏了真人」的巨大爭議。小鵬 CEO 何小鵬為此不得不現場「扒開」機器人的仿生皮膚自證清白,凸顯了中國科技企業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的驚人進展和面臨的成見挑戰。我們將詳細解析 IRON 的核心技術,包括其仿生結構、強大算力、業界首款全固態電池應用,以及小鵬設定的 2026 年底量產目標與商業化路線。 📌 Keypoint (重點) 極度擬人化引發爭議: IRON 採用仿生「骨骼—肌肉—皮膚」結構,擁有 22 個自由度的靈巧雙手,行走姿態極度擬人,導致全球社群質疑其真實性,迫使 CEO 現場自證。 強悍 AI 運算核心: IRON 搭載 3 顆圖靈 AI 晶片,總算力達 2250 TOPS,運行結合 VLT+VLA+VLM 的物理世界大模型,為其提供強大的具身智能。 業界首款全固態電池應用: IRON 是業界首款使用全固態電池的人形機器人,以實現更長續航和更高能量密度。同時,小鵬為其引入「機器人第四定律」保障用戶隱私安全。 目標 2026 年底量產: 小鵬計畫在 2026 年底實現大規模量產,初期優先部署在導覽、導購、接待等商業應用場景,加速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 中國科技的成見挑戰: 由於其高完成度與擬真性,國際觀察者對其技術持懷疑態度,反映了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在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時,仍需面對的信任和證明挑戰。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Cutting Open IRON——The Truth Behind this Robot;作者:XPENG (YouTube Channel);日期:(未明確標註,根據內容推測為 2025 年 11 月左右);來源:YouTube Transcript 名稱:Xpeng Reveals IRON Humanoid Robot – Mass Production Coming in 2026! 🤖! (Press Conference);作者:Planet Car News (YouTube Channel);日期:(未明確標註,根據內容推測為 2025 年 11 月左右);來源:YouTube Transcript 名稱:小鵬汽車發表新「全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 目標2026年底量產;作者:籃貫銘;日期: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來源:CTIMES/SmartAuto (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asp?O=HK9B5BSKGDWSAA00NS) 名稱:小鵬機器人裡面是不是真人?全球網友吵翻了,CEO 現場「扒開衣服」自證;作者:APPSO (授權轉載);日期:2025/11/07;來源:鉅亨網 (https://hao.cnyes.com/post/205158) 名稱:XPeng AI Day unveiled its roadmap for three L4-level Robotaxi models in 2026, and also showcased the IRON humanoid robot expected to enter mass production by the end of 2026.;作者:Mash Yang;日期:2025-11-05;來源:mashdigi.com (https://mashdigi.com/en/xpeng-ai-day-unveiled-its-roadmap-for-three-l4-level-robotaxi-models-in-2026-and-also-showcased-the-iron-humanoid-robot-expected-to-enter-mass-production-by-the-end-of-2026/) 名稱:小鵬汽車-W(09868.HK):AI具身智能龍頭雛形初現 估值有待重塑;作者:國海證券;日期:11/09 (2025);來源:富途資訊 (https://news.futunn.com/hk/post/64625291/xpeng-motors-w-09868-hk-emerging-as-a-leader-in) 名稱:小鵬機器人IRON來了!董座拍胸「2026大規模量產」:特斯拉危險了?為何機器擬人很關鍵?;作者:鉅亨集團 (數位時代/經理人授權轉載);日期:2025.11.07;來源: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5021/xpeng-motors-tech-day-ai-breakthroughs-smart-cars-robots) 名稱:人形機器人里藏真人?何小鵬哽咽再闢謠:大家不敢信它來自中國公司!;作者:(華盛通 編輯/記者);日期:2025-11-06 23:59;來源:華盛通 (https://www.hstong.com/news/hk/detail/25110623391950927) 名稱:小鵬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亮相,擬明年底量產;作者:新聞中心;日期:2025/11/07 11:16:43;來源:MoneyDJ新聞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177f9da8-732b-47c0-b793-a52c2c7e6232) 名稱:XPeng Female Humanoid Robot ‘IRON’, Shocks the World: Too Human to Be Real?;作者:Yuxing, Jin;日期:November 9, 2025;來源:registrationchina.com (https://www.registrationchina.com/articles/xpeng-female-humanoid-robot/)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小鵬汽車 #Xpeng #IRON #HumanoidRobot #具身智能 #AITechDay #2026量產 #全固態電池 #中國科技 #機器人爭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days ago
22 minutes

科技前緣
🚀 Elon Musk 的 AI 帝國:Grok 5 挑戰 AGI、AI5 晶片與 Optimus 願景
🎙️ 摘要 (Summary) 本集節目深入探討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企業(xAI, Tesla)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最激進的發展。我們將解析 Grok 5 如何被視為可能實現 **AGI(通用人工智慧)的機會,以及支撐這一野心背後的超級運算架構「Colossus 2」。此外,我們將聚焦於 Tesla 的自研晶片策略,包括比前一代快 40 倍的 AI5 晶片,這款晶片將如何驅動全自動輔助駕駛(FSD)**與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的大規模應用。最後,我們也會一窺 Musk 設想中的「永續富足」(Sustainable Abundance)未來,以及實現這一願景所面臨的製造業和硬體挑戰,並以 LUNA 崩潰事件作為案例,對比新興技術的風險。 📌 Keypoint (重點) Grok 5 挑戰 AGI: Elon Musk 預計 Grok 5 將在 2025 年底前發布,他首次公開表示這款模型有「非零的機會」達到 AGI。Grok 5 的訓練建立在擁有超過 20 萬塊 NVIDIA GPU 的 Colossus 2 超級電腦之上,並專注於大規模強化學習與原生工具整合,使其更像一個 AI 代理人 (AI Agent)。 AI 晶片技術突破: Tesla 的下一代推論晶片 AI5 預計比 AI4 快上 40 倍,並擁有 8 倍運算能力、9 倍記憶體容量和 5 倍記憶體頻寬。AI5 透過原生支援 Softmax 演算法,將原本 40 步的模擬過程縮短為單一步驟,大幅提升邊緣推論 (Inference) 效率。 晶片量產與延遲: 雖然 AI5 已完成設計審查,但大規模量產預計將推遲至 2027 年(原計劃 2026 年)。AI5 將由三星 (德州 Taylor 廠) 和台積電 (亞利桑那州廠) 代工。Musk 甚至提議 Tesla 可能需要興建一座「Terra Fab」(兆級晶圓廠),以滿足未來每月 100 萬片晶圓的巨大需求。 Optimus 機器人願景與挑戰: Musk 宣稱 Optimus 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產品」,預計年度產能可達數千萬甚至數十億台。然而,該專案在 2025 年中曾因關節馬達過熱、傳動機制壽命有限和電池續航不足等硬體問題而暫停採購和生產。 加密貨幣對比: LUNA/UST 崩潰事件突顯了演算法穩定幣的固有風險。其崩潰是由於套利機會被大型投資基金利用,導致 LUNA 大量產生和 UST 脫鉤,類似於新興市場的貨幣危機,可作為新興技術風險的借鏡。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 A post-mortem on the Luna crash;作者: Charles-Henry Monchau;日期: 31 May 2022;來源: Syz Group 名稱: Elon Musk Grok 5 Timeline Explained – AGI in 2025?;作者: BitBiasedAI;日期: N/A (YouTube Source);來源: YouTube 名稱: Elon Musk maps out Tesla’s AI chip iterations, and they’re pretty nutty;作者: Simon Alvarez;日期: November 3, 2025;來源: Teslarati 名稱: Elon Musk: Digital Superintelligence, Multiplanetary Life, How to Be Useful (Transcript);作者: Pangambam S;日期: June 20, 2025;來源: The Singju Post 名稱: Tesla AI5 & AI6 Chips "Compressing Reality"?! What Did Elon See?!;作者: Phil Beisel;日期: September 14, 2025;來源: Digital Habitats 名稱: Tesla halts Optimus robot production plans as hardware woes mount;作者: Chloe Liao, Sherri Wang;日期: Friday 4 July 2025;來源: DIGITIMES Asia 名稱: Tesla teases new AI5 chip that will revolutionize self-driving;作者: Joey Klender;日期: November 5, 2025;來源: Teslarati 名稱: [News] Musk Signals Tesla AI5 Mass Production Delay to 2027, Casting Uncertainty Over Samsung;作者: Emerging Technologies / Semiconductors editor;日期: 2025-11-05;來源: TrendForce 名稱: 震撼預告建超級工廠 月產能百萬片 馬斯克:特斯拉要蓋晶圓廠;作者: 編譯季晶晶;日期: 2025/11/08;來源: 經濟日報 名稱: 馬斯克:Tesla或自製晶片,比Blackwell便宜省電;作者: 郭妍希;日期: 2025-11-07;來源: MoneyDJ理財網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科技前緣 #AGI #ElonMusk #Grok5 #TeslaAI #AI5Chip #OptimusRobot #FSD #Robotics #Superintelligence #晶片自製 #區塊鏈 #LUNACra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25 minutes

科技前緣
🗺️ Google Gemini 與 Google 地圖的深度整合:開創「智慧空間時代」與全新對話式導航體驗
🎙️ 摘要 (Summary) Google 近期推出重大升級,將強大的 Gemini AI 模型與全球超過 2.5 億個地點資料的 Google 地圖深度結合,正式開放「利用 Google 地圖建立基準 (Grounding with Google Maps)」功能。對於開發者而言,這項功能簡化了地理位置應用程式的開發流程,使 AI 能提供準確且即時的地理感知回覆,有效解決生成式 AI 常見的「地點幻覺」問題。對於一般使用者,Gemini 也被整合進 Google 地圖 App 中,帶來全新的「全知副駕駛」體驗,實現免手持對話式導航、革命性的地標式指引,以及主動式交通警示等四大核心功能。 📌 Keypoint (重點) AI 幻覺終結者 (Grounding): Google 地圖建立基準功能讓 Gemini 直接連上超過 2.5 億個地點的最新、真實資料,確保 AI 的地理位置回覆準確且即時,並自動附上來源。 開發流程大躍進: 開發者現在可以輕鬆在 AI Studio 中使用 Vibe Coding 或 Gemini API,快速打造具備地圖感知能力的應用程式,無需處理複雜的 Google Maps API 請求、資料解析或距離計算等「髒活累活」。 導航升級為「全知副駕駛」: Gemini 導入 Google 地圖 App,實現免手持、多步驟的對話式導航,並可跨應用程式(如 Google 日曆)執行任務。 告別距離數字: 全新的地標式導航利用 AI 分析 2.5 億地點和街景影像,提供更直觀的指引,例如「在泰式暹羅餐廳後右轉」,取代傳統的「500公尺後右轉」提示。 地理資訊探索強化: 使用者可透過整合 Gemini 的 Google Lens(智慧鏡頭),將手機鏡頭對準店家或地標,即時獲得該地點的詳細資訊、評價和氛圍。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Excerpts from the transcript of the video "Build an AI Restaurant Finder in 60 Seconds with Gemini & Google Maps Grounding in AI Studio";作者:Google for Developers;日期:未明確標註 (根據上下文應為 2025 年左右);來源:YouTube Channel Transcript 名稱:Excerpts from the transcript of the video "Introducing Google Maps Grounding in the Gemini API";作者:Google for Developers;日期:未明確標註 (根據上下文應為 2025 年左右);來源:YouTube Channel Transcript 名稱:Google把世界裝進Gemini!AI與地圖融合開啟「智慧空間時代」;作者:記者 吳立言/綜合;日期:2025年10月20日;來源:ETtoday新聞雲 名稱:利用 Google 地圖建立基準;作者:Google;日期:2025-10-30;來源:Gemini API 說明文件 (ai.google.dev) 名稱:串了十幾年 Google Maps API,輸給一句 Gemini 的「附近午餐吃什麼」;作者:無明確作者 (文章內文提及作者為筆者);日期:2025/10/20;來源:blog.user.today 名稱:谷歌地圖利用 Gemini AI 變身“全知副駕駛”;作者:李美華 (Li Meihua);日期:2025 年 11 月 5 日;來源:ARCH雅趣 名稱:Google地圖導入Gemini!對話式導航、地標取代距離指路:不用再腦補多少公尺後轉彎;作者:蘇柔瑋;日期:2025.11.06;來源:數位時代 (bnext.com.tw) 名稱:Google Maps即將導入Gemini,帶來全新對話式導航體驗;作者:陳曉莉;日期:2025-11-06;來源:iThome 名稱:Google Maps 正式導入 Gemini AI 功能 不僅變身隨車助理,導航、地點探索更智慧;作者:陳拔;日期:2025-11-06;來源:Mobile01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科技前緣 #GoogleGemini #GoogleMaps #AIGrounding #AI導航 #智慧空間時代 #GoogleforDevelopers #科技趨勢 #地圖A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20 minutes

科技前緣
🧠 神經接口革命:X-trodes 智能皮膚與乾電極如何實現戰術無接觸控制?
🎙️ 摘要 (Summary) 本集「科技前緣」深入探討腦電圖(EEG)電極技術的最新突破,特別是乾電極和半乾電極的發展,如何克服傳統濕電極的諸多限制。我們將介紹 X-trodes 的旗艦產品**「Smart Skin」(智能皮膚),這是一種柔性、醫用級的乾電極貼片,能夠在高保真度下監測多種生物電信號(EEG、EMG、ECG、EOG)。此外,Smart Skin 已於 2024 年 2 月獲得 FDA 510(k) 許可。最後,本集將聚焦於 X-trodes 與 Wearable Devices 的戰略合作,成功交付用於先進戰術系統的神經接口系統**,該系統能讓操作員透過細微的肌肉活動和直覺手勢,在動態、極端環境中實現無接觸控制。 📌 Keypoint (重點) 傳統電極的限制與挑戰: 傳統濕電極是醫學黃金標準,但存在凝膠乾燥、洩漏、接觸阻抗增加,以及可能引起過敏等問題,不適用於長期或移動監測。 乾/半乾電極的優勢: 乾電極和半乾電極的發展旨在消除或減少導電凝膠需求,實現快速部署並適用於穿戴式設備,從而降低感染風險。 X-trodes Smart Skin技術: Smart Skin 是一種柔性、超薄的乾印製多模態電極貼片,無需凝膠或導線,可提供醫用級信號品質,能高保真監測 EEG、EMG、ECG 和 EOG 信號。 FDA 清除里程碑: X-trodes 的 Smart Skin 解決方案(以 X-trodes System M 名義行銷)已於 2024 年 2 月獲得 FDA 510(k) 許可,證明其測量結果具備臨床電生理設備的同等效力。 戰術系統的無接觸控制應用: X-trodes 與 Wearable Devices 合作,交付用於先進戰術系統的神經人機界面(HMI),使操作員能透過細微的神經肌肉活動,在極端環境中無縫控制戰術通信和導航系統。 動態手勢識別的高準確性: 透過軟性印製電極陣列,研究展示了在接近自然的動態條件下進行手勢識別的可行性,對於表現最佳的受試者,靜態準確度達到 85%,動態準確度達到 87%。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Advancements in dry and semi-dry EEG electrodes: Design,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作者:Fan Xiong, Mengzhao Fan, Yuan Feng, Yunfei Li, Chaoran Yang, Junjie Zheng, Chenxiao Wang, Jinli Zhou;日期:2025年4月24日;來源:AIP Advances 15, 040703 (2025) 名稱:Comparison of Medical and Consumer Wireless EEG Systems for Use in Clinical Trials;作者:Elena Ratti, Shani Waninger, Chris Berka, Giulio Ruffini, Ajay Verma;日期:2017年8月3日;來源:Front. Hum. Neurosci. Volume 11 (2017) 名稱:Finger joint angle and gesture estimat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ith a soft printed electrode array;作者:Nitzan Luxembourg, Rufael Fekadu Marew, Dvir Teitelbaum, Dvir Ben-Dov, Hava Siegelmann, and Yael Hanein;日期:2025年10月1日;來源:APL Bioeng. 9, 046103 (2025) 名稱:Wearable Devices and X-trodes Successfully Deliver Neural Interface System for Dynamic, Real-World Environments;作者:Wearable Devices Ltd. (Source: GlobeNewswire);日期:2025年11月5日;來源:GlobeNewswire (Press Release) 名稱:X-trodes receives FDA clearance for ‘Smart Skin’ monitoring;作者:AASM;日期:2024年2月20日 (新聞發布日期);來源:AASM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Newsroom 名稱:Smart Skin Technology;作者:Yael Hanein Neuro-Engineering Lab;日期:(無特定日期,參考網路資料);來源:Yael Hanein Neuro-Engineering Lab Website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腦電圖 #乾電極 #智能皮膚 #神經接口 #Xtrodes #WearableDevices #戰術系統 #科技前緣 #EEG #EM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26 minutes

科技前緣
💻 氛圍編碼(Vibe Coding)的雙面刃:AI 提升 55% 速度卻加劇技術債?
🎙️ 摘要 (Summary) 生成式 AI 工具,特別是 GitHub Copilot 和 Google AI Studio/Gemini,正在徹底改變軟體開發模式。本集節目將深入探討由 Andrej Karpathy 提出的「氛圍編碼」(Vibe Coding)現象。我們將分析 AI 輔助編程如何讓開發速度提升 55.8% 並實現編程大眾化,但同時也揭示其驚人的隱藏成本:程式碼品質下降、技術債加劇(預計程式碼流失率將在 2024 年翻倍),以及資深開發者效率可能反被拖慢 19% 的試驗結果。我們還將探討圍繞 GitHub Copilot 的版權訴訟爭議,並為聽眾提供在生產環境中安全運用 AI 的「結構化」方法和實用建議。 📌 Keypoint (重點) Vibe Coding 的定義與本質: 氛圍編碼是一種高度依賴 AI 工具、主要透過自然語言提示來生成程式碼的開發方式,使用者通常基於「感覺」或「氣氛」來接受程式碼,並可能忽略深入的審查或測試。 生產力驚人提升: 實驗證明,使用 GitHub Copilot 的開發人員完成任務的速度比對照組快了 55.8%,展現出顯著的速度優勢。 品質隱憂與技術債: 來自 GitClear 的數據顯示,AI 輔助編程對程式碼品質構成下行壓力,預計 2024 年程式碼流失率(在兩週內被還原或更新的程式碼行數比例)將比 2021 年的基準線翻倍。 程式碼重複性激增: 在 2024 年,重複五行或更多行的程式碼區塊頻率增加了 8 倍,顯示程式碼重複的普遍性比兩年前高出十倍,極大化了維護的困難度。 資深開發者的效率悖論: 儘管 AI 提高了速度,但對於資深開發者來說,在複雜代碼庫上,引導 AI、等待回應和修復錯誤等隱形成本,可能反而導致完成時間增加 19%。 法律風險: GitHub Copilot 面臨集體訴訟,指控其違反開源許可證(如 MIT、GPL、Apache),並可能違反《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 中關於移除版權管理資訊的規定。 解決之道:結構化編程: 為了確保生產品質,建議採用「結構化氛圍編碼」,要求開發者始終徹底審查程式碼,並將複雜任務分解為可消化的區塊。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 Coding on Copilot: 2023 Data Suggests Downward Pressure on Code Quality;作者: GitClear (未列出特定作者,為報告名稱);日期: 2023;來源: GitClear Research & Learning 名稱: The impact of AI on developer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Github Copilot;作者: Sida Peng, Eirini Kalliamvakou, Peter Cihon, Mert Demirer;日期: 2023;來源: arXiv preprint arXiv:2302.06590 名稱: GitHub Copilot Litigation: A Deep Dive Into The Legal Battle Over AI Code Generation;作者: Trent V. Bolar, Esq.;日期: Jun 16, 2025;來源: Medium / Startup Stash 名稱: Introducing vibe coding in Google AI Studio;作者: Google (未列出特定作者);日期: (未提供特定日期,內容涉及 Google AI Studio 功能);來源: blog.google / The Keyword 名稱: Vibe Coding in Practice: Motivations, Challenges, and a Future Outlook – a Grey Literature Review;作者: Ahmed Fawzy, Amjed Tahir, Kelly Blincoe;日期: 2025;來源: arXiv (Grey Literature Review) 名稱: There’s a new kind of coding I call “vibe coding”;作者: Andrej Karpathy;日期: Feb 6, 2025 (原始推文日期);來源: X (原 Twitter) 名稱: Structured Vibe Coding: A Smarter Way to Build AI Agents with GitHub Copilot;作者: Marco Casalaina;日期: Oct 13, 2025;來源: Microsoft Tech Community / Azure AI Foundry Blog 名稱: AI寫程式神話破滅?Vibe Coding發明者坦言「簡直幫倒忙」,揭三大隱形成本;作者: 林柏源;日期: 2025-10-27;來源: 經理人月刊 / bnext.com.tw 名稱: Experienced developers, what has your experience been with "vibe coding"?;作者: AdHistorical6271 (Reddit User);日期: (2025 年 - 3mo ago);來源: Reddit / r/vibecoding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VibeCoding #氛圍編碼 #AICoding #GitHubCopilot #Gemini #程式設計 #技術債 #軟體開發 #AI生產力 #CodeQuality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27 minutes

科技前緣
🍎 iOS 26.1 重磅更新:Apple Intelligence 繁中支援與 Google Gemini 潛在合作
「(小小聲…)我發現我把 26.1 講成 16.1 了… 拜託大家假裝沒聽到 🙈」 🎙️ 摘要 (Summary) Apple 近期釋出了 iOS 26.1、iPadOS 26.1 和 macOS Tahoe 26.1 等重要系統更新。本次更新的最大亮點是 Apple Intelligence (蘋果 AI) 正式支援繁體中文。核心功能包括更聰明的 Siri、即時翻譯(支援 AirPods Pro 3)、書寫工具(校對、重寫、摘要)以及創新的影像樂園和 Genmoji 客製化表情符號。在隱私方面,Apple 強調裝置端處理和私密雲端運算(Private Cloud Compute, PCC)機制,確保使用者資料不被儲存。此外,iOS 26.1 在體驗上有感提升,多位用戶回饋 iPhone Air 和 iPhone 17 Pro Max 等機型電池續航顯著改善。系統新增了 Liquid Glass 介面效果的調整開關(透明/色調模式),並將鬧鐘關閉方式改為「滑動停止」,以防止誤觸。對於 iPad 用戶,Slide Over 多工功能也重新回歸。長期來看,業界盛傳 Apple 將在 iOS 26.4 秘密利用 Google Gemini 模型來強化 Siri 的查詢和摘要能力,以應對 AI 助理市場的競爭。 📌 Keypoint (重點) Apple Intelligence 繁中支援: Apple AI 正式支援繁體中文,開放即時翻譯、書寫工具、Genmoji 等功能,大幅提升中文用戶體驗。 Siri 潛在升級與合作: 預計 iOS 26.4 的新 Siri 將在後台秘密整合 Google Gemini 模型,用於查詢規劃和摘要,並運行於 Apple PCC 伺服器以確保隱私。 電池續航顯著提升: 許多 iPhone Air 和 iPhone 17 Pro Max 用戶回饋 iOS 26.1 改善了電池壽命和系統穩定性。 Liquid Glass 介面調整: 新增開關允許用戶調整 Liquid Glass 效果,在透明和增加不透明度的「色調模式」間切換,以改善可讀性。 多工功能回歸與防誤觸機制: iPadOS 26.1 重新引入 Slide Over 多工模式。鬧鐘/計時器需「滑動」才能關閉,防止意外操作。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Apple’s new Siri will secretly use Google Gemini models behind the scenes;作者:Benjamin Mayo;日期:Nov 3 2025;來源:https://9to5mac.com/2025/11/03/apple-iphone-new-siri-google-gemini-deal/ 名稱:Apple releases macOS Tahoe 26.1, here’s everything new;作者:Marcus Mendes;日期:Nov 3 2025;來源:https://9to5mac.com/2025/11/03/macos-tahoe-26-1-released/ 名稱:iPadOS 26.1 made my iPad Pro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with one feature;作者:Ryan Christoffel;日期:Nov 4 2025;來源:https://9to5mac.com/2025/11/04/ipados-26-1-made-my-ipad-pro-more-powerful-than-ever-with-one-feature/ 名稱:快來用!繁體中文版的 Apple Intelligence 來了!十大強大功能介紹給大家;作者:jazz;日期:2025 年 11 月 4 日;來源:https://jazznews.com.tw/apple-intelligence-traditional-chinese/ 名稱:iOS 26.1將帶來5項以上的實用新功能;作者:酷里斯;日期:2025-10-06;來源:https://myfone.blog/tech-news/interview/news6-apple-ios-26-1-2510021/ 名稱:Apple Releases iOS 26.1, With Anecdotes Claiming Of Huge Battery Life Improvements;作者:Rohail Saleem;日期:Nov 3, 2025;來源:https://wccftech.com/apple-releases-ios-26-1-with-anecdotes-claiming-of-huge-battery-life-improvements/ 名稱:Apple iOS 26.1 Release Date: The Next Key iPhone Update Is Landing Any Minute Now;作者:David Phelan;日期:Nov 04, 2025;來源: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phelan/2025/11/04/apple-ios-261-release-date-the-major-new-iphone-update-is-landing-any-minute-now/ 名稱:蘋果AI繁中版來了!iOS 26.1更聰明的Siri、即時翻譯功能一次看;作者:中央社;日期:2025-11-04;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5580 名稱:iOS 26.1正式版發佈!可調校液態玻璃效果外 還新增這些功能;作者:快科技;日期:2025-11-04;來源:https://www.hk01.com/%E6%95%B8%E7%A2%BC%E7%94%9F%E6%B4%BB/60291313/ios-26-1%E6%AD%A3%E5%BC%8F%E7%89%88%E7%99%BC%E4%BD%95-%E5%8F%AF%E8%AA%BF%E6%A0%A1%E6%B6%B2%E6%85%8B%E7%8E%BB%E7%92%83%E6%95%88%E6%9E%9C%E5%A4%96-%E9%82%84%E6%96%B0%E5%A2%9E%E9%80%99%E4%BA%9B%E5%8A%9F%E8%83%BD 名稱:升完續航大進化?iOS 26.1 被讚最有感更新,iPhone 17 系列、iPhone Air 電池表現「體感變強」;作者:Shengti;日期:2025 年 11 月 04 日;來源:https://www.koc.com.tw/archives/619083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AppleIntelligence #iOS26_1 #AppleAI #繁體中文AI #Siri #GoogleGemini #iPhone續航 #SlideOver #LiquidGlass #科技前緣 #MacOSTahoe #iPadOS26_1 #Genmoj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23 minutes

科技前緣
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從高速公路到安全標準的全面解析
🎙️ 摘要 (Summary) 電動車無線充電(WPT)技術正從概念走向現實,它承諾提供一種無需插電線的便捷充電體驗。本集節目將深入探討這項技術的最新進展,包括高速公路動態充電的突破,以及其如何挑戰傳統懷疑論者的觀點。我們將介紹以色列公司 Electreon 在法國和挪威建設無線充電道路的計畫,這項技術有望縮小城市電動車的電池尺寸。同時,我們也會討論充電技術的標準化(如 SAE J2954,支持高達 11 kW 的輕型車輛充電,效率高達 94%),以及關鍵的安全機制,例如異物偵測(FOD)和活體偵測(LOD)。此外,本集也將觸及市場趨勢,包括特斯拉對超級充電站的超高功率規劃,以及電動車市場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例如法國推出的新電動車補貼(生態獎勵金)新規範,該機制可能對非歐洲製造的電動車造成「事實上歧視」。全球無線充電市場預計將在 2032 年達到 $3,509.5 million 的規模,顯示其巨大的增長潛力。 📌 Keypoint (重點) 無線充電速度超乎預期: 傳統上對無線充電速度慢的懷疑論是錯誤的,現有技術的充電速度已快於美國道路上大多數電動車的充電速度。 無限續航高速公路: 像 Electreon 這樣的公司正在法國和挪威建設無線充電公路,這類動態充電基礎設施一旦普及,將使城市用車得以大幅縮小電池容量。 安全機制為核心: 無線充電系統的安全性極為重要,必須具備**異物偵測(FOD)和活體偵測(LOD)**功能,一旦偵測到金屬或生物體,系統將自動關閉以防止危險。 標準與功率: 輕型電動車的無線充電已建立 SAE J2954 標準,支援高達 11 kW 的功率和 94% 的效率。然而,這與直流快充樁的超高功率(如特斯拉規劃的 500 kW 或 1.2 MW)仍有差距。 地緣政治挑戰: 歐洲為保護本土產業,法國引入了電動車補貼的「生態獎勵金」新規範,使用環保評點機制,這被認為可能對來自歐盟境外的電動車構成貿易障礙或「事實上歧視」。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300 kW WIRELESS CHARGING! The Infinite Range Highway Is FINALLY Here;作者:Sam Evans (The Electric Viking);日期:(未提供);來源:YouTube Channel "The Electric Viking" 名稱:Are inductive charging cars the future? Porsche wireless charging with the Porsche Cayenne electric!;作者:(未提供);日期:(未提供);來源:YouTube Channel "Autogefühl" 名稱:How Wireless EV Charging Could Reshape Our Entire Energy System;作者:Rosie Barnes;日期:(未提供);來源:YouTube Channel "Engineering with Rosie" 名稱:法國高速公路無線充電完成建置,這技術可以讓台灣別再搶充電樁?;作者:SiCAR愛車酷;日期:2025-11-03;來源:https://autos.yahoo.com.tw/news/%E6%B3%95%E5%9C%8B%E9%AB%98%E9%80%9F%E5%85%AC%E8%B7%AF%E7%84%A1%E7%B7%9A%E5%85%85%E9%9B%BB%E5%AE%8C%E6%88%90%E5%BB%BA%E7%BD%AE-%E9%80%99%E6%8A%80%E8%A1%93%E5%8F%AF%E4%BB%A5%E8%93%8B%E5%8F%B0%E7%81%A3%E5%88%A5%E5%86%8D%E6%90%B6%E5%85%85%E9%9B%BB%E6%A8%82-033335950.html 名稱:SAE发布第一个全球标准,规定了电动车无线EV充电的要求;作者:企鵝號 - AutoNode;日期:2020-10-25;來源: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713324 名稱:無需插槍,只要停好車就可以開始充電!未來十年趨勢:電動車無線充電比插電更安全;作者:科技新報/Chen Kobe;日期:2023-02-15;來源: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96/post/202302150011 名稱:法國電動車獎勵請領資格新規範在WTO下所面臨之挑戰;作者:陳立承、吳雨陽 編譯 (政大商學院國際經貿組織暨法律研究中心);日期:2023.10.25 (經貿法訊第 319期);來源:https://tradelaw.nccu.edu.tw/epaper/no319/4.pdf 名稱:無線充電系統異物偵測技術介紹;作者:李廷恩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日期:2015 / 09 / 15;來源:https://www.artc.org.tw/tw/knowledge/articles/2868 名稱:Review of Safety and Exposure Limi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 in 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WEVC) Applications;作者:Erdem Asa, Mostak Mohammad, Omer C. Onar, Jason Pries, Veda Galigekere, and Gui-Jia Su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日期:(未提供);來源:https://www.osti.gov/servlets/purl/1649127 名稱: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專利分析與佈局;作者:贏我就是你不隊 團隊;日期:中華民國 112 年 10 月 08 日;來源:https://www.tipo.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0/f1748247966255.pdf 名稱:無線充電;作者:(維基百科社群);日期:(未提供);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4%A1%E7%B7%9A%E5%85%85%E9%9B%BB 名稱: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產業化進程加速—行業點評報告;作者:殷晟路, 王嘉懿 (開源證券);日期:2023 年 12 月 25 日;來源: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312261614899905_1.pdf 名稱:【Tesla每日快訊】 無線充電來了!將如何影響Robotaxi? 摩根士丹利對Robotaxi發出警告 / 傳統車企陷入困境(2024/09/09-1);作者:(未提供);日期:(未提供);來源:YouTube Channel "大鱼聊電動" 名稱:電動車無線充電市場機會、成長動力、產業趨勢分析及 2025 - 2034 年預測;作者:Global Market Insights Inc.;日期:2025年06月27日;來源:https://www.gii.tw/report/gmi1773460-wireless-ev-charging-market-opportunity-growth.html 名稱:法國和挪威將建設無線充電公路 《死亡擱淺》成真了?;作者:石张钰;日期:2023-07-20;來源:https://m.zhichepai.com/news/10254.html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電動車 #無線充電 #科技前緣 #EVcharging #WPT #特斯拉 #FSD #自動駕駛 #綠色能源 #SAEJ2954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8 minutes

科技前緣
Neuralink 腦機介面突破:從癱瘓復原到人類潛能解鎖
🎙️ 摘要 (Summary) 本集深入探討 Elon Musk 旗下公司 Neuralink 在腦機介面 (BCI) 技術上的最新進展及其首批人體試驗成果。我們將詳細介紹完全植入、無線且外觀隱形的 Link 裝置(N1 植入物),以及 R1 手術機器人如何將超細的神經電極線(約人類頭髮的五分之一)精準植入大腦運動皮層。節目將分享數名癱瘓受試者(包括 Noland Arbaugh, Brad Smith 和 Alex)如何透過意念控制數位設備,實現前所未有的自主性、重新參與電玩遊戲、工作和戶外交流。此外,我們還將前瞻 Neuralink 的產品線,包括用於數位控制的「Telepathy」、旨在恢復視力的「Blindsight」以及言語恢復系統。最後,節目會討論這項革命性技術所帶來的複雜倫理問題,包括神經數據隱私、與人工智慧的融合,以及保護人類核心自由的「神經權利」。 📌 Keypoint (重點) 完全植入與無線設計: Neuralink 的 Link 裝置(N1 植入物)是硬幣大小、可充電且完全植入頭骨內,外觀上隱形,克服了傳統 BCI 系統因穿透皮膚連線帶來的感染風險。 高密度與精準植入: 該裝置使用比人髮還細(約 1/5 粗)的柔性電極線,配有超過 1,000 個電極。這些電極由專門的 R1 手術機器人精準植入大腦運動皮層。 核心應用「Telepathy」: 這是 Neuralink 的第一個產品,旨在讓失去身體控制能力的人能純粹透過意念控制電腦游標、智慧型手機和遊戲。受試者 Noland Arbaugh 曾創下 BCI 資訊傳輸速率的世界紀錄。 恢復自主性: 對 ALS 患者 Brad 而言,BCI 讓他能夠在戶外(光線變化不影響)與電腦溝通,並聽到 AI 重建的數位語音。對 Noland 來說,這讓他可以重新玩電玩、學習和快速打字。 未來功能擴展: Neuralink 正積極開發「Blindsight」(透過刺激視覺皮層恢復視力)和解碼意圖言語的系統,這兩項技術均已獲得 FDA 突破性設備認定。 倫理與神經權利: 由於 BCI 能夠讀取意圖和潛意識的神經數據,引發了對心理隱私、自主性、駭客攻擊風險以及創造「增強人類」帶來社會不平等的擔憂。因此,國際間呼籲建立新的法律保障,即「神經權利」(如認知自由和心理隱私)。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 Mr. Smith Gets a Neuralink Brain Implant and a Visit from Elon Musk;作者: N/A (上傳者: Core Memory);日期: N/A (影片內容);來源: YouTube channel "Core Memory" 名稱: Neuralink Update, Summer 2025;作者: N/A (發言者包含 Alex Toddling, DJ, Elon Musk, Sahedes, Near, R, Harrison, Joey, John, Julian);日期: N/A (影片內容,暗示 2025 年夏季);來源: YouTube channel "Neuralink" 名稱: Neuralink's Brain Chip: How It Works and What It Means;作者: N/A;日期: February 9, 2024;來源: Capitol Technology University 名稱: Neuralink's First Patient Controls Computers With His Mind — With Noland Arbaugh;作者: Alex Kantrowitz;日期: N/A (影片內容);來源: YouTube channel "Alex Kantrowitz" 名稱: Synchron vs. Neuralink: BCI Brain Implants Compared;作者: N/A;日期: Aug 10, 2025;來源: CNET 名稱: UCLH shares details of successful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innovation;作者: N/A;日期: October 30, 2025;來源: HTN Health Tech News 名稱: Th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new rights or new threats to fundamental freedoms?;作者: Mr Olivier BECHT (Rapporteur);日期: 24 September 2020 (Doc. 15147);來源: Report by Committee on Legal Affairs and Human Rights, Council of Europe 名稱: Neuralink’s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medical innovations and ethical challenges;作者: Andrea Lavazza et al.;日期: 24 March 2025;來源: Frontiers in Human Dynamics 名稱: Neuralink and Its Advantages: Advancements i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作者: Chaitanya Sahu;日期: 2025 (Vol. 3, Issue 3);來源: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JSAT) 名稱: 馬斯克公司Neuralink的「人腦晶片」植入一年後,癱瘓病人過得怎麼樣?;作者: 拉拉·萊溫頓(Lara Lewington)、莉芙·麥克馬洪(Liv McMahon)、湯姆·格肯(Tom Gerken);日期: 2025年3月24日;來源: BBC News 中文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Neuralink #BCI #腦機介面 #馬斯克 #科技前緣 #Telepathy #神經倫理 #人類增強 #醫療創新 #神經權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9 minutes

科技前緣
【牙齒再生革命】從幹細胞到 USAG-1 抑制劑:人類有望告別假牙,長出第三副真牙!
🎙️ 摘要 (Summary) 牙齒缺失的傳統解決方案即將被顛覆。本集節目將深入探討全球兩大牙齒再生前沿技術:英國及台灣團隊如何利用牙髓幹細胞(DPSC、SHED)結合生物材料在實驗室中培養出「生物性牙齒」;以及日本團隊如何透過抑制 USAG-1 蛋白質,有望在 2030 年前實現「第三副牙齒」的再生。同時,我們也會介紹目前臨床上已在應用的「再生性根管治療」,這項技術已成功讓未發育完全的牙根繼續生長。牙齒再生不僅是牙科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更是器官再生醫學的重大里程碑。 📌 Keypoint (重點) 器官再生模式: 牙齒再生研究是**器官再生(organ regeneration)**的重要模式,因其相對容易取得且不立即危害生命,有助於推進再生醫學的整體發展。 日本 USAG-1 抑制劑: 日本研究透過抑制 USAG-1 蛋白,成功在動物體內喚醒潛藏的「第三副牙」牙芽,目標在 2030 年實現臨床應用。 生物性牙齒培養: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已在實驗室中培育出可分化牙釉質和牙本質的**「牙齒類器官」**(Organoid)。 幹細胞來源優勢: 牙齒幹細胞來源多元,包括乳牙牙髓幹細胞(SHED)和恆牙牙髓幹細胞(DPSC),其中 SHED 具有更強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臨床應用現況: 再生性根管治療已能在臨床上(針對牙根未發育完全的患牙)誘導根尖區幹細胞再生新活性組織,使牙根持續生長與增厚。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British scientists grow tooth in a laboratory | BBC News;作者:BBC News;日期:N/A;來源:YouTube Transcript Excerpt 名稱:Scientists May Have CRACKED the Code to REGROW Missing Teeth!;作者:Joseph R Nemeth DDS;日期:N/A;來源:YouTube Transcript Excerpt 名稱:日本牙齒重生進入臨床試驗! 2030年人類有望告別假牙時代?;作者:徐德文;日期:N/A;來源:YouTube Transcript Excerpt 名稱:牙齒掉了可以重新長出!補牙/牙冠/植牙 會被淘汰@DrGrace;作者:Dr. Grace;日期:N/A;來源:YouTube Transcript Excerpt 名稱:牙齒再生---器官再生之實現;作者:陳敏慧;日期:N/A;來源:http://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talk3.pdf 名稱:牙髓幹細胞與牙髓再生;作者:毛學理,施松濤;日期:2022年 12月;來源: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電子版),2022年 16卷第 6期 名稱:幹細胞技術為牙齒再生帶來新希望;作者:Johnny Loon;日期:2025 年 10 月 2 日;來源:Geneonline AI新聞快訊 名稱:突破性牙齒再生技術:日本研究團隊開發新藥有望五年內實現長出新牙?;作者:ESG Times 編輯中心;日期:2025 年 9 月 22 日;來源:永續報導ESG議題與趨勢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牙齒再生 #再生醫學 #USAG1 #幹細胞 #植牙替代方案 #牙科革命 #StemCells #ToothRegeneration #科技前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7 minutes

科技前緣
1X推出家用人形機器人NEO :價格、功能、時間線一次看懂!
🎙️ 摘要 (Summary) 本期「科技前緣」帶您深入了解挪威/美國新創公司 1X Technologies 推出的家用人形機器人 NEO(或其最新雛型 NEO Gamma)。NEO 已正式開放預購,單機售價 20,000 美元,目標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準備好進入客廳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 我們將探討 NEO 的核心設計理念,包括它 柔軟且安全 的外觀,以及模仿肌肉的 肌腱驅動(Tendon-Driven) 系統,該系統使其動作柔順安靜。NEO 宣稱能執行多種日常家務,如澆花、洗碗、摺衣服和端送物品,並整合了 Redwood AI 和 內建 LLM 進行語音和肢體互動。 然而,節目也將揭露 NEO 在早期階段運作中, 高度依賴人類遠端操控(稱為「專家模式/Expert Mode」或「Touring」)的事實。我們將分析這項技術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引發的 用戶隱私與數據收集 的「社會契約」爭議。此外,我們也會將 NEO 與 Tesla Optimus 進行對比,探討 1X Technologies 在硬體、AI 和商業化方面的優勢與挑戰。 📌 Keypoint (重點) 公司背景與合作: 1X Technologies 成立於 2014 年(原名 Hodi Robotics),於 2023 年更名,總部設於挪威和舊金山。該公司已獲得 OpenAI 創業基金的投資支持,並使用 Nvidia Jetson Thor AI 機器人平台。 定位、價格與時程: NEO 是首款專為家庭設計並開放預購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售價為 20,000 美元,或每月 499 美元 的訂閱方案。預計將於 2026 年 開始交付。 硬體規格與設計: NEO 身高約 168 公分(5'6"),體重 30 公斤(66 磅)。它能舉起 154 磅 (約 70 公斤),持續運行時間約為 4 小時(或 2-4 小時)。 安全與致動技術: NEO 強調安全和柔順。它全身覆蓋著柔軟的 3D 晶格聚合物或針織外衣,並採用 肌腱驅動致動器,模仿人類肌肉,使動作安靜且安全,避免夾傷。運轉噪音極低,約 22dB,比現代冰箱安靜。 智慧與功能: NEO 使用 1X 的通用 AI 模型 Redwood AI 和內建的 大型語言模型(LLM) 進行對話和推理。它可以執行家務、回應語音指令、講笑話,並透過肢體語言互動。較新的 NEO Gamma 具備全身控制器,能以自然步態行走、蹲下或坐下。 關鍵爭議:遠端操控與隱私: NEO 在初期階段 高度依賴人類遠端操作 (Expert Mode/Touring),由 1X 員工使用 VR 頭顯控制,以協助完成複雜任務並進行學習。用戶購買 NEO 需接受「社會契約」:同意收集家中數據來訓練機器人。1X 承諾會提供隱私防護,包括需屋主授權連線、可劃設禁區,以及自動模糊畫面中的人物影像。 與 Optimus 比較: NEO 比 Tesla Optimus 輕巧得多 (不到一半體重),設計更具 家庭友善性。但在移動性方面,Optimus 目前行走速度更快、動作更平順。Tesla 在大規模製造和壓低成本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 1X 推出家用人形機器人NEO:價格、功能、時間線一次看懂! 作者: Mech muse 智慧新知 日期: 2025/10/29 來源: 付費專區 名稱: Best Humanoid Robot: Tesla Optimus vs 1X NEO | Head to Head Comparison 作者: Cleanerwatt 日期: N/A (YouTube 影片逐字稿) 來源: YouTube 影片逐字稿 名稱: Meet NEO, The $20,000 AI-Powered Humanoid Robot Assistant By 1X For Household Word 作者: Mint 日期: N/A (YouTube 影片逐字稿) 來源: YouTube 影片逐字稿 名稱: NEO Beta Robot by 1X Technologies Price, Review, Features, Details | Origin of Bots (OOB) 作者: Origin of Bots 日期: 2024 來源: Origin of Bots 網站 名稱: NEO Home Robot 作者: 1X Technologies 日期: N/A 來源: 1X Technologies 官方網站 名稱: NEO The Home Robot | Design 作者: 1X 日期: N/A (YouTube 影片逐字稿) 來源: YouTube 影片逐字稿 名稱: NEO 帶火機器人賽道,Robotics 還有什麼項目值得關注? | 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作者: Block Beats 日期: 2025-10-31 來源: 動區動趨 名稱: 全球首個家事機器人「Neo」開賣,能掃地煮咖啡,但仍需遠端人類幫忙? - 資訊安全 作者: 動區動趨 日期: 2025 年 10 月 30 日 來源: TN Smart / 科技新報 名稱: 新創公司設計出家庭人形機器人雛型,AI扮演關鍵性角色 - 科技產業資訊室 作者: 科技產業資訊室 (友子) 日期: 2025年2月25日 來源: 科技產業資訊室 名稱: 深度報導|1X Neo Gamma:家用人形機器人時代來臨,技術突破與市場趨勢解析 - InfoAI 作者: InfoAI 日期: N/A 來源: InfoAI 網站 名稱: 首款家用人形機器人登場!1X Neo售價2萬美元、支援遠端操控 - ETtoday AI科技 作者: 記者 吳立言 日期: 2025年10月29日 來源: ETtoday AI科技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1XTechnologies #NEO #NEOGamma #HumanoidRobot #HomeRobot #TeslaOptimus #AI #Robotics #RedwoodAI #家用機器人 #人工智能 #科技前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6 minutes

科技前緣
Apple 的 AI 新戰略:Pico-Banana-400K 如何訓練 AI 像人類一樣編輯圖像?
🎙️ 摘要 (Summary) Apple 最近發布了一篇新論文,公開了大型數據集 Pico-Banana-400K,旨在訓練 AI 像人類一樣進行圖像編輯。這個數據集包含約 40 萬個高品質、基於真實圖像的文本引導編輯範例。該研究採用創新的 MLLM 驅動品質控制流程,使用 Nano-Banana 進行編輯,並由 Gemini 2.5 Pro 擔任自動評審。數據集提供了多輪編輯序列 (72K) 和偏好對 (56K),是推進 AI 對齊和複雜編輯研究的強大基礎。研究結果顯示,雖然 AI 在全局風格轉換上表現優秀(成功率達 93%),但在精確的空間操作(如移動物體和文字編輯)方面仍面臨嚴峻挑戰,成功率不到 60%。該數據集已在 Apple 研究許可下完全開源。 📌 Keypoint (重點) Apple 的 AI 戰略與圖像編輯: Apple 推出此研究,可能與未來 Apple Intelligence 接收指令編輯圖像(如透過 Siri 裁剪或調整)的傳聞有關。該公司目前在 AI 圖像編輯領域感覺落後於 Google 和 Samsung 等主要競爭對手。 數據集核心特徵: Pico-Banana-400K 包含約 40 萬個編輯範例,全部基於 Open Images 的真實照片,以避免合成數據的領域偏移問題。它涵蓋了 8 個語義類別下的 35 種詳細編輯操作。 創新品質控制流程: 該數據集使用 Nano-Banana 模型生成編輯結果,並使用 Gemini 2.5 Pro 作為自動評審進行品質篩選,分數必須高於約 0.7 的嚴格門檻才能被視為成功。評審標準中,指令遵循度(Instruction Compliance)的權重最高,佔 40%。 進階研究子集: 數據集包含 7.2 萬個多輪序列,用於訓練迭代細化和規劃;另有 5.6 萬組偏好對(成功 vs. 失敗範例),適用於 DPO(直接偏好優化)等對齊訓練方法。 當前 AI 模型的局限性: 測試結果顯示,全局性的風格或外觀調整(如藝術風格轉換)成功率高達 93%;但涉及精確幾何或空間控制的任務,如移動物體(59%)或改變可見文字的字體/顏色(57%),成功率極低。這突顯了對幾何感知訓練目標的迫切需求。 開源與未來展望: Pico-Banana-400K 已根據 Apple 的研究許可開源,為研究界提供了下一代文本引導圖像編輯模型所需的數據基礎。這與 Apple 希望讓小型模型在本地 iPhone 上運行的經濟和隱私策略相符。 📚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 Pico-Banana-400K: A Large-Scale Dataset for Text-Guided Image Editing 作者: Yusu Qian, Eli Bocek-Rivele, Liangchen Song, Jialing Tong, Yinfei Yang, Jiasen Lu, Wenze Hu, Zhe Gan 日期: 2025 年 10 月 22 日 來源: arXiv:2510.19808 名稱: Apple Is Teaching AI To Edit Photos The Way Humans Do 作者: José Adorno 日期: 2025 年 10 月 30 日 來源: BGR 名稱: Apple's New AI Dataset Aims to Improve Photo Editing Models 作者: Tim Hardwick 日期: 2025 年 10 月 29 日 來源: MacRumors 名稱: Apple doing Open Source things 作者: Consistent_Wash_276 (引用自 @alex_prompter on x) 日期: 2025 年 10 月 30 日 (Reddit 貼文日期) 來源: Reddit r/LocalLLM 名稱: GitHub - apple/pico-banana-400k 作者: Apple 日期: 無日期(GitHub 儲存庫) 來源: GitHub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AppleAI #PicoBanana400K #圖像編輯 #人工智慧 #機器學習 #OpenSource #科技前緣 #NanoBanana #Gemin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3 minutes

科技前緣
OpenAI 的下一步棋:Sora App 想打造「AI 原生社群」?為何 Google Veo 選擇另一條路?
🎙️ 摘要 (Summary) OpenAI 於 2025 年正式發布 Sora 2 模型及其獨立應用程式 Sora App,被業界稱為 AI 影片生成的「GPT-3.5 時刻」。本集節目將深入探討 Sora 2 在物理準確性、時間連貫性與音視訊同步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創新。我們也會分析其競爭優勢(對比 Google Veo 3.1)以及市場策略,特別是引起話題的 Cameo (客串) 社群功能。最後,我們將聚焦於 Sora 2 帶來的版權侵權風險、社群平台上的安全規範,以及備受關注的商標訴訟。 📌 Keypoint (重點) Sora 2 達成三大技術突破: 增強物理準確性、提升多鏡頭敘事連貫性,並新增音視訊同步生成能力。 Sora App 推出 Cameo(客串)功能: 允許用戶將自身或虛擬角色插入 AI 影片中,並具備肖像權控制與防濫用機制。 競爭態勢: 在複雜敘事提示的準確性上,Sora 2 略勝 Google Veo 3.1,但 Veo 3.1 在視覺風格和氛圍上表現強勁。 合規與爭議: OpenAI 承諾所有輸出影片將嵌入可見浮水印和 C2PA 中繼資料。然而,其「Cameo」命名遭到同名影音平台 Cameo 提告商標侵權。 📚參考文獻 (Citations) 名稱: Behind the Scenes of Sora 2: Technical Innovations and Challenges (2025) 作者: Andy 日期: October 2, 2025 來源: skywork ai 名稱: How to Break Down Sora 2’s Architecture & Key Upgrades 作者: Dora 日期: October 10, 2025 來源: skywork ai 名稱: Is paying for Sora 2 worth it over free Veo 3.1? I tested 7 prompts to find out 作者: Amanda Caswell 日期: 24 October 2025 來源: Tom's Guide 名稱: OpenAI launches Sora 2 with TikTok-style app 作者: N/A (REUTERS/Dado Ruvic/Illustration/File Photo) 日期: 01 Oct 2025 來源: CNA 名稱: OpenAI 宣布 Sora App 正式登台!稱用戶對「Cameo」客串功能有完全控制權 作者: 廖紹伶 日期: 2025年10月30日 來源: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 LINE TODAY 名稱: OpenAI 宣布 Sora 應用程式 台灣成亞洲首批推出的市場之一 作者: 王智仁 日期: 2025-10-30 來源: 網管人 名稱: OpenAI宣布Sora應用程式正式登陸台灣 為亞洲首批推出的市場之一 作者: 何英煒 日期: 2025.10.30 來源: 工商時報 名稱: Sora 2 API 定價詳解:標準版 vs Pro 版成本對比與省錢策略 作者: API易 - 免费试用 Claude&OpenAI API 日期: 2025年 10月 7日 來源: API易-帮助中心 名稱: Regulatory & Ethical Implications After Sora 2’s Launch (2025) 作者: Andy 日期: October 2, 2025 來源: skywork ai 名稱: Sora 2 now available in Azure AI Foundry 作者: Steve Sweetman, Azure OpenAI Service Product Lead and Naomi Moneypenny, Senior Director Product Development 日期: Oct 15, 2025 來源: Microsoft Azure Blog 名稱: Sora 2 是什麼?與前代Sora比較、使用教學、爭議一次看 作者: 天下編輯部 日期: 2025-10-16 來源: 天下雜誌 名稱: Sora 2: Release Date, Availability, and How to Get Invited 作者: Dora 日期: October 3, 2025 來源: skywork ai 名稱: Sora 2版權爭議擴大!只有迪士尼、漫威有特權?日本IP未受保護引發爭議 作者: 記者彭夢竺/編譯 日期: 2025-10-08 來源: 科技島 名稱: Sora App是什麼?竟讓奧特曼來台北逛街?怎麼用? 作者: 曾子軒 日期: 2025-10-03 來源: 遠見雜誌 名稱: Sora最新「角色客串」功能挨告!Cameo揭OpenAI侵權手法 雙方隔空互嗆火藥味濃 作者: 周育信 日期: 2025-10-30 來源: 風傳媒 名稱: Why Sora 2 By OpenAI Is Freaking Out The Movie Industry 作者: N/A (Transcript) 日期: N/A 來源: CNBC (YouTube)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Sora2 #OpenAI #AIVideo #生成式AI #科技前緣 #Cameo #Veo3_1 #GPT3_5時刻 #深度偽造 #版權爭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5 minutes

科技前緣
2025/10/29 Intel的AI晶片豪賭:$160億資本救援、NVIDIA結盟與14A高成本戰役解析
🎙️ 節目摘要 (Abstract) 2024年至2025年間,Intel 經歷了戲劇性的策略轉型。本集節目將深入解析 Intel 如何獲得超過 160 億美元的重大資本挹注,包括美國政府 $89 億的股權入股、NVIDIA $50 億的世紀大結盟,以及 SoftBank $20 億的戰略投資。我們將探討這些資金如何成為 Intel 推動 IDM 2.0 策略的「生命線」,加速 18A 製程的量產,並大膽押注下一代 Intel 14A 製程技術,儘管這將面臨 High-NA EUV 帶來的更高晶圓成本。此外,我們也會討論前台積電高層羅唯仁(Lo Wei-Jen)傳聞轉投 Intel 研發團隊,在產業引發的震盪與人才戰略意涵。 📌 重點整理 Key Points 1️⃣ 160億巨額資本挹注: 美國政府 (50億股權) 和 SoftBank ($20億) 提供的關鍵流動性,將 Intel 定位為美國國家安全資產與 AI 基礎建設支柱。 2️⃣ 世紀聯盟: NVIDIA $50 億投資的同時,雙方宣布合作開發多代 AI 資料中心(Intel 打造 NVIDIA 定製 x86 CPU)和 PC 產品(整合 NVIDIA RTX GPU 晶粒的 x86 SOCs),結合了 NVIDIA 的 AI 生態與 Intel 的 x86 平台。 3️⃣ 18A 製程進度: Intel 18A 預計在 2025 年底進入量產規模,首批產品將是 Panther Lake 處理器。該製程是首個結合 PowerVia (背面供電) 和 RibbonFET (GAA) 的技術。 4️⃣ 14A 高成本賭注: Intel CFO 證實,因採用昂貴的 High-NA EUV 設備(約 $3.8 億美元/台),14A 製程的晶圓成本將高於 18A。Intel 需要外部客戶訂單才能證明此節點的合理投資回報率 (ROI)。 5️⃣ 人才戰場: 傳聞前台積電資深副總羅唯仁將轉赴 Intel 研發部門,震驚業界,凸顯 Intel 在爭取先進製程經驗和方法論上的戰略急切性。 📚 相關連結 (Source Links) NVIDIA 與 Intel 合作發布會重播 (Webcast Replay)、作者:(未註明作者)、日期:(未註明日期)、來源:https://events.q4inc.com/attendee/108505485 8-K - 09/18/2025 - Intel Corporation、作者:Intel Corporation、日期:September 18, 2025、來源: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Form 8-K) News Release: Intel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e custom data center and client CPUs with NVIDIA NVLink; NVIDIA to invest $5 billion in Intel common stock、作者:Intel Corporation、日期:September 18, 2025、來源:Exhibit 99.1 to Form 8-K News Release: Intel, 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 Finalize $7.86 Billion Funding Award Under US CHIPS Act、作者:Intel Corporation、日期:November 26, 2024、來源:Exhibit 99.1 to Form 8-K SoftBank Group and Intel Corporation Sign $2B Investment Agreement、作者:SoftBank Group Corp., Intel Corporation、日期:August 19, 2025、來源:SoftBank Group Press Release Intel CFO confirms that 14A will be more expensive than 18A due to High-NA EUV tool…、作者:Anton Shilov、日期:8 September 2025、來源:Tom's Hardware 獨家》震撼!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羅唯仁傳赴英特爾掌研發、作者:洪友芳、日期:2025/10/28、來源:自由財經 Intel Unveils Panther Lake Architecture: First AI PC Platform Built on 18A、作者:(未註明作者)、日期:10/09/2025、來源:STOCK TITAN (News Release) Intel 官方網站、作者:(未註明作者)、日期:(未註明日期)、來源:intel.com Intel 新聞室 (Newsroom)、作者:(未註明作者)、日期:(未註明日期)、來源:newsroom.intel.com Intel 18A 製程資訊、作者:(未註明作者)、日期:(未註明日期)、來源: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foundry/process/18a.html 💬 免責聲明(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Intel #NVIDIA #CHIPSAct #半導體 #AI晶片 #Intel18A #Intel14A #HighNAEUV #SoftBank #科技前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2 minutes

科技前緣
2025/10/28 Google 資安風暴: 25億帳戶外洩疑雲、通行密鑰 Passkey 登場
🎙️摘要 (Summary) 近期駭客組織 ShinyHunters(亦稱 UNC6040)成功入侵 Google 的 Salesforce 資料庫。儘管 Google 澄清消費者 Gmail 帳戶的密碼並未直接洩露,且外洩資料多為公開可用的企業聯絡資訊,但這批資料已成為駭客進行高度個性化網路釣魚(Phishing)和語音釣魚(Vishing)詐騙的工具,可能導致多達數億 Gmail 用戶面臨個資被盜的風險。本集節目將詳細介紹本次事件的核心攻擊手法——駭客主要利用人性弱點,假冒 IT 人員誘導員工授權惡意應用程式。同時,我們將探討 Google 如何強化帳戶安全,包括**建議用戶啟用 Passkey(通行密鑰)**以取代傳統密碼,以及為了現代化與提升安全性,將在 2026 年 1 月淘汰 Gmailify 和舊版 POP 郵件協定。面對日益猖獗的社交工程攻擊,了解如何設定強密碼、啟用多因素驗證 (MFA),以及辨識釣魚信件成為保護個人數位資產的關鍵。 📌 Keypoint (重點) Google 資料庫遭駭事件釐清: 駭客集團 ShinyHunters/UNC6040 成功入侵 Google 的 Salesforce 資料庫。雖然曾有報導指出可能導致高達 25 億 Gmail 用戶個資外洩,但 Google 證實洩露的數據僅限於基本的、大多公開可見的中小型企業聯絡資訊,消費者的 Gmail 密碼和 Cloud 帳號並未直接受損。 核心攻擊手法:社交工程與釣魚詐騙: 這次攻擊並非利用技術漏洞,而是通過冒充 IT 人員等語音釣魚(vishing)或高度個性化釣魚郵件,誘導員工授權惡意應用程式,藉此竊取大量敏感數據。社交工程被認為是網路犯罪分子獲取數據的頭號手段,因為人是資安鏈中最薄弱的環節。 Google 提倡啟用 Passkey(通行密鑰): Google 建議用戶使用 Passkey (密碼金鑰) 或非簡訊型二階段驗證來加強帳戶安全。Passkey 允許用戶使用指紋、臉部辨識或裝置解鎖來登入 Google 帳戶,具有防釣魚特性,能有效取代傳統密碼,提升安全性。 淘汰舊版郵件功能: Google 將從 2026 年 1 月開始終止 Gmailify 和使用 POP 協定的「從其他帳戶檢查郵件」功能。此舉旨在推動用戶轉向更安全、更靈活的 IMAP 協定,因為 POP 協定已過時,缺乏多因素檢查等現代安全防護。 用戶自保措施: 用戶應提高警覺,立即變更密碼,使用強大且不重複的密碼(建議至少 12 個字元),並啟用兩步驟驗證 (2FA)。同時,切勿點擊或輕信聲稱來自 Google 的可疑電子郵件、簡訊或電話,並應定期執行 Google 安全性檢查。 --------------------------------------------------------------------------------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25億Gmail帳戶個資外洩?Google證實「系統遭駭」:萬年懶人密碼怎麼改?如何啟用Passkey? 作者: 李先泰 日期: 2025-09-01 來源: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4345/gmail-leak-passkey-security Gmail Hack 2025: 2.5 Billion Accounts at Risk (ShinyHunters Breach Explained) 作者: Tech Logic Lounge 日期: (來源中未提供確切日期,僅為音訊檔內容) 來源: YouTube 頻道 “Tech Logic Lounge” 的影片轉錄稿 Google suffers data breach in ongoing Salesforce data theft attacks 作者: Lawrence Abrams 日期: August 6, 2025 來源: BleepingComputer Google to Discontinue Gmailify and POP Support in January 2026 for Security Upgrades 作者: Ava Callegari 日期: October 4, 2025 來源: WebProNews Urgent alert issued to anyone who uses Gmail after 183 million passwords are leaked 作者: Andrew Griffin 日期: Monday 27 October 2025 來源: The Independent 你的 Gmail 也被入侵了嗎?分辨釣魚信件的 5 大技巧! 作者: NPOst 編輯室、林雨蒼 日期: 2017 年 07 月 31 日 來源: NPOst 公益交流站 駭客愛用的5大Gmail詐騙釣魚郵件類型,九成五以上使用惡意網站連結手法 作者: 趨勢科技 TrendMicro 日期: 2017 年 05 月 25 日 來源: 資安趨勢部落格 舊式密碼不再安全!Google 籲用戶升級帳號、改通行金鑰防詐 作者: 林 妤柔 日期: 2025/06/13 來源: 科技新報 (經濟日報授權轉載) 外傳有1.83億信箱名單外洩 Google滅火:沒「新一波Gmail攻擊」 作者: 周刊王CTWANT 日期: 2025-10-28 來源: PChome Online 新聞 帳號被盜怎麼辦?預防措施與應對步驟完整指南解析 日期: 2024 年 7 月 8 日 來源: 嵐海智能 Widespread Data Theft Targets Salesforce Instances via Salesloft Drift 作者: Austin Larsen, Matt Lin, Tyler McLellan, Omar ElAhdan (Google Threat Intelligence Group / Mandiant) 日期: August 26, 2025 來源: Google Cloud Blog 保護遭到入侵或盜用的 Google 帳戶 作者: Google 帳戶說明 來源: Google 帳戶說明中心 電子郵件社交工程攻擊與防範 作者: 鄭皓仁 日來源: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 密碼安全性原則,困擾的是駭客還是自己 作者: 陳彥銘 日期:106 年 11 月號 (月刊轉載) 來源: (內容標示轉載自「自清流雙月刊」) 💬 聲明稿 (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科技前緣 #Google #Gmail #資訊安全 #資安警訊 #ShinyHunters #數據外洩 #Passkey #通行密鑰 #網路釣魚 #社交工程 #雙重驗證 #TechNews #CyberSecurity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8 minutes

科技前緣
2025/10/27 鴻海護理協作機器人崛起:解密「科技+醫療」三強聯手,AI如何解決護理荒?
🎙️ 節目摘要 (Abstract) 面對台灣超高齡化社會和日益嚴重的護理人力短缺問題,鴻海科技集團積極推動「3+3」策略中的數位健康佈局。本集將深入探討鴻海如何攜手臺北榮總、臺中榮總等頂尖醫療機構,以及 NVIDIA、川崎重工等科技巨頭,共同打造智慧醫療生態系。我們將聚焦於護理協作機器人 Nurabot 和 CoDoctor AI 多模態醫學模型 的創新應用,了解科技如何扮演「橋樑」的角色,減輕醫護人員的日常負擔,並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和專屬 AI 模型,提升臨床診斷的精準度與效率。這不僅是一場產業轉型,更是台灣醫療智慧(Medical Science)與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的強強聯手,目標是打造具備台灣主權的 AI 醫療新篇章。 📌 重點整理 Key Points 1️⃣ 護理荒是社會痛點: 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護理人力嚴重短缺,需求曲線上升,供給曲線下降,護理師工作量極度繁重。 2️⃣ 鴻海的戰略轉型: 鴻海以製造業為基礎,透過「3+3」策略轉型為生態整合者,將數位健康定為三大新興產業之一。 3️⃣ Nurabot 解決重複性勞務: 智慧護理協作機器人 Nurabot(與川崎重工、NVIDIA 合作)專注於運送檢體、藥品等重複性工作,能減輕護理人員約 30% 的工作量。 4️⃣ 數位孿生確保導入安全: 鴻海利用 NVIDIA Omniverse/Isaac Sim 等平台,在虛擬環境中建立醫院的數位分身,模擬機器人運作並預測風險,實現無縫無痛的落地應用。 5️⃣ CoDoctor AI 模型強化診斷: 鴻海開發 「CoDoctor AI 多模態醫學模型」,利用強大算力(NVIDIA DGX)和院內專業數據來訓練模型,用於癌症、神經醫學等領域的輔助診斷,打造主權式 AI。 6️⃣ 遠距醫療落地實踐: 透過 CoDoctor Home/Pro 等獲得 TFDA 二類醫材認證的設備,實現院內到院外(Hospital at Home, H2H)的遠距監測,針對慢性病患如心房顫動進行早期預防。 📚 相關連結 (Source Links) AI+醫療三強聯手!鴻海攜手臺北榮總簽署智慧醫療戰略合作意向、作者:鴻海科技集團、日期:2025/10/23、來源:鴻海科技集團 新聞中心 EP290 鴻海護理協作機器人崛起、作者:沈雲驄 (主持人)、Alice林 (林綺凡)、來源:鴻海iSEE夢想家 YouTube 頻道 什麼是鴻海科技集團的護理協作機器人?、作者:林綺凡、來源:鴻海iSEE夢想家 YouTube 頻道 鴻海不只做蘋果手機,還要做你的「數位醫生」!他如何引領台灣布局數位健康產業,守護全民健康?Ft. 姜志雄【哈佛商業評論✕人物面對面】S2Ep.10、作者:楊瑪麗 (主持人)、姜志雄 (鴻海B事業群暨數位健康總經理)、日期:2025/01/26、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YouTube 頻道 / 哈佛商業評論 鴻海化身造山者力拚「醫療富國神山」,護理師缺工潮也幫得上忙!《It's 秀 TIME》EP.53|鴻海科技集團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作者:姜志雄、來源:DIGITIMES YouTube 頻道 新聞幕後/卡位AI醫療!鴻海布局全揭密、作者:師瑞德、日期:2025.10.27、來源:鏡週刊 Mirror Media 這真是一家智慧醫院! 台灣醫療中心與 NVIDIA 系統建置商夥伴共同部署拯救生命的創新技術、作者:David Niewolny、日期:2025 年 05 月 20 日、來源:NVIDIA 台灣官方部落格 鴻海受邀參加「2024 智慧醫材跨域單位博覽會」 聚焦數位健康創新與跨界合作、作者:鴻海科技集團、日期:2024/09/24、來源:鴻海科技集團 新聞中心 《科技》鴻海攜北榮 智慧醫療躍進、作者:時報資訊財經即時新聞、日期:2025.10.24、來源:豐雲學堂 / 新聞快訊 鴻海衝刺數位健康!攜手眼科集團推視覺醫療智慧化、作者:金騰員、日期:未提供 (影音檔)、來源: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NTDAPTV YouTube 頻道 不只郭台銘,美台大廠都競相投入的醫療大數據商機、作者:未提供、日期:2019年12月底 (郭台銘出席論壇的時間點)、來源:高雄醫學大學 智慧醫療健康照護研究中心 NVIDIA Partners With Novo Nordisk and DCAI to Advance Drug Discovery、作者:NVIDIA、日期:June 11, 2025、來源:NVIDIA Newsroom H.Spectrum+鴻準精密工業H.Spectrum+加速器勝出新創揭曉!上頂、宇心獲鴻準投資 瑞愛成合作夥伴、作者:李林璦、日期:2022-12-27、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H.Spectrum+鴻準精密工業鴻準重啟加速器H. Spectrum+徵案完成! 55隊海內外生醫新創齊聚、作者:彭梓涵、日期:2022-09-13、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全球新聞TRANS郭台銘現身TRANS 2019 承諾建創新科技平台 為健康事業導入大數據AI、作者:彭梓涵、日期:2019-06-30、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 免責聲明(Disclaimer)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Hastag ** 鴻海 #Foxconn #數位健康 #智慧醫療 #AI機器人 #護理協作機器人 #Nurabot #NVIDIA #超高齡社會 #CoDoctorAI #台灣醫療 #TechForGood #AI醫療 #科技前緣 #NVIDA #榮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22 minutes

科技前緣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您需要的不是更多新聞,而是更精準的洞察。歡迎來到《科技前緣》,這是您每日的隨身科技策略顧問。 我們每天早晨為您從美國、歐洲、亞洲等全球科技重鎮,篩選出 1-3 則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的關鍵科技動態。從半導體供應鏈的最新戰況、AI 人工智慧的突破性進展,到改變未來十年的科技政策與市場趨勢,我們不只報導「發生了什麼」,更深入分析「這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產業與生活」。 無論您是身處科技業的專業人士、關注市場動向的投資者,還是對未來充滿好奇的探索者,《科技前緣》都致力於用最精煉的語言,提供最深刻的觀點。 訂閱我們,每天用一杯咖啡的時間,站在知識的浪潮之巔,洞察先機,佈局未來。 「本頻道所有內容均為我的個人觀點與分析,不代表我現任或曾任職公司的立場。所有資訊均來自公開管道,不涉及任何內部或機密資訊。」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n this channel are my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my employer. All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publicly available source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