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Sports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00/c4/89/00c4891d-1c07-8b59-013d-0ec6d286724b/mza_1706868566224156105.jpg/600x600bb.jpg
见树又见林
Forest Tree
16 episodes
5 days ago
《见树又见林》是一个文社科知识公众化的平台,也是一个“集体自我民族志”研究。 一切在这里发生的互动都会被记录。 题目是为了致敬改变了我一生的社会学同名书籍《见树又见林》。作者Allan G Johnson说社会学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生命、实践和承诺。 而生命因为触动,而有意义。 我会邀请不同的学者和从业人员跟我聊生活中大小事里的学术。女权和酷儿是我学术实践的核心,所以你所听到的都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 希望社交网络中还有一方真诚交流的土地,“对错之间,我在这里等你”。
Show more...
Education
RSS
All content for 见树又见林 is the property of Forest Tre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见树又见林》是一个文社科知识公众化的平台,也是一个“集体自我民族志”研究。 一切在这里发生的互动都会被记录。 题目是为了致敬改变了我一生的社会学同名书籍《见树又见林》。作者Allan G Johnson说社会学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生命、实践和承诺。 而生命因为触动,而有意义。 我会邀请不同的学者和从业人员跟我聊生活中大小事里的学术。女权和酷儿是我学术实践的核心,所以你所听到的都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 希望社交网络中还有一方真诚交流的土地,“对错之间,我在这里等你”。
Show more...
Education
Episodes (16/16)
见树又见林
16. 好的/坏的?南京焦某案件和大连工业大学事件的反思与延展

最近,中文互联网上关于性/别的事件接连引发热烈讨论。本期播客邀请了歧义La politique播客的主理人Evan,围绕着大连工业大学李同学事件与南京焦某事件展开讨论。

焦某是一名性别认同尚未确定的指派男性性工作者,他在网络上以女性身份活动。他由于偷拍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并传播淫秽色情视频,侵犯他人隐私而被立案调查。与此同时,李同学与乌克兰电竞选手Zeus发生性关系的视频被男方偷拍后流传于网络。

将这两个事件进行平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李同学作为偷拍的受害者,却被学校冠以“有损校誉、国格”的罪名,遭遇开除的行政处罚。而相对地,与焦某自愿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却被描绘为“受害者”——不仅被焦某“蛊惑”,还获得了社会对其“想象中的妻子”的同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激起了我们对性/别问题的诸多思考: 首先,李同学所受的学校处分在法律意义上真的成立吗?其次,女性的身体与性究竟属于谁?在李同学与Zeus的跨种族性关系中,李同学被视为更大叙事的“载体”——这种将女性身体与某种集体绑定的陈旧规训逻辑,至今仍沉重地压在女性身上。但在网络的讨论中,我们也嗅到了变化的气息:女性的身体与性,应该属于她自己,也就真正属于她自己。

再看到焦某事件,这些与他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对他的身体以及他所呈现出的“女性”符号产生了无法否认的欲望。这让我们开始质疑所谓“直男属性”的真实性:在强制异性恋框架下,仅仅通过几个“女性符号”就能扮演出一个“女性”角色,那么,那个“被欲望”的女性到底是谁?而在欲望背后,那个具体的人又在哪?异性恋规范性的阶序不断设定我们该如何想象、如何欲望、如何评判一个“好的性”、“美的性”。但我们是否能够挣脱这一套扁平的想象?是否可以通过情动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的欲望?欣然地活出那个多样而真实的自我,是我们正在靠近、也应当拥抱的世界。

「本期音乐」柯泯薰-旅鸟

「本期嘉宾」见树又见林主理人:Lyn

嘉宾:歧义La politique播客主理人Evan,跨性别律师苏芳,社会学学生Perci

主持人/文案:性别研究学学生Echo

「本期剪辑」 Lu, Perci,Echo

「进度条」

00:01:57 南京焦某案以及大连工业事件回顾

00:03:11 从法律角度解读大连工业大学的行政处罚判定

00:08:01 解读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

00:16:16 对焦某的外貌羞辱,以及妖魔化处理

00:17:18 法律上对偷拍以及传播他人隐私的规制以及现实维权困境

00:19:19 粉发女孩郑灵华对抵抗网络暴力曾作出的努力以及网暴施害者的回应

00:24:27 直男博主对李同学的辩护遭到直男观众的网暴与辩论

00:27:00 当男性作为“Easy Boy”时收到的兄弟会的抬举和赞誉

00:28:35 生命政治性阶序如何定义好的性和坏的性的区分

00:30:25 焦某的性作为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排斥的性

00:33:52 好的身体、美的身体与好的性、美的性

00:39:07 性和族裔

00:40:38 当上野千鹤子将慰安妇作为性暴力从国家主义框架剥离出来时女性主义者的分野

00:43:34 什么是性与情动?焦某的性/别体现出对性的想象的扁平

00:48:30 被狭隘的性裹挟下的道德对人的禁令性约束

00:49:56 焦某事件反映社会中的异性恋规范下的性压抑:为什么男性对中国传统男性角色不满总是导向对女性的讨伐?

00:53:35 焦某事件反映的直男属性的虚构性:花30元就可以消解的直男属性

00:55:29 异性恋的私人的性作为被公众治理的性,而酷儿的性作为拒绝被公众治理的对抗

00:59:20 宏观的理论与具体的人在现实中运用的间隔:我们该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体?

1:00:34 理解权力运作以及自我技术作为人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

1:02:16 “自由的爱、共识的欲、欣然的活出自我”所面对的阻力

1:05:17 网络舆论的转变:从郑灵华到李同学,拒绝性羞辱的声音在变大

1:06:30 从满江红叙事中瑶琴被凌辱的戏份作为国家宏观叙事的象征收获一片国家主义的欢呼声到今天的李同学

1:07:31 低学历和优绩主义的脱轨是一种被放弃还是被放过

1:09:07 对阶级的反思:学历不单是优绩主义的时尚徽章,更是社会最底层贫困人民需要的保障

「相关阅读」

Lorde, A. (1984). Uses of the erotic: The erotic as power.

Rubin, G. S. (2002).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R. Parker & P. Aggleton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sexuality: A reader (pp. 143–178). Routledge.

女权人物 bell hooks:个人和权力被放得越来越大,而她是一个小写的人。微信公众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Aw5CeCyjxA-ScLV-vsXF6w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3 minutes 38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5.在欲望里解放想象:乙女、耽美和同人中的女性乌托邦

在欲望里解放想象:乙女、耽美和同人中的女性乌托邦

本期内容含有较多基于对健康性关系讨论之上的成人内容,请酌情收听。

在以女性为本位的乙女游戏中,女性玩家仍然要让渡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虚拟的“男友”付出情感劳动是否仍是一种性别剥削?在仅做到基本的保护与尊重就能被称作“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男性”的现实之中,女性将目光投向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中应该被称为逃避吗?没有女性浪漫爱对象的耽美作品中,女性创作的主体性就是隐形了的吗?

BG和BL都是由女性创作建构起的想象共同体,作为阅读者和创作者的女性在文本和想象行间的情感表达微妙而灵活。这一期带来的是见树又见林的志愿者perci和好朋友池骋的深夜聊天档。我们从乙女游戏聊到耽美,再到同人创作中女性创作者对情与欲的表达。想象的美来源于对关系性的多元解读,来源于对设定框架之外的角色可能性勇敢的探索。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们如何想象乙女向和耽美向作品中的情欲与浪漫爱。

录制:池骋,perci

剪辑:perci

Music by Ievgen Poltavskyi from Pixabay

00:03:07 浅浅追忆自己的乙女游戏史

00:11:28 乙游的陪伴系统、游戏内 功能的介绍、以及女主角色的立体度

00:19:35 建立在好文本之上的代入感-乙游男主的脆弱感

00:22:50 分享创伤不代表浪漫爱的成立-玩家在游戏中承担的额外情感劳动

00:32:10 “夏以昼,你是个女权主义者吗”-当女玩家的情感需求不止于浪漫爱

00:38:10 在r18乙游中体验自己的主体意识-玩家社群在同人二创中的情欲表达

00:49:47 在乙女、耽美和同人中想象出的东亚女性乌托邦

00:55:04 女性创作者想象出的“独角兽”-爱与尊重只是保底

00:59:35 从赤井秀一单推到赤安cp-作为观赏者去想象一段亲密关系

01:04:00 虚构创作中没有觉醒成本但也没有行动力的完美男人

01:08:55 通过进入BL中的浪漫关系体验“完美”的浪漫关系

01:14:04 把女权主义的信念带入同人创作-毫不羞愧地说出情欲和精神我都想要

01:22:51 “女玩家的道德感真的很高”-道德感高是一种反思能力

01:24:24 对”强制爱“幻想的一种解读-被坚定地选择是东亚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

01:25:43 乙游切片视频弹幕区中女性情欲表达的连结

01:34:23 我们还在学习爱-被乙女游戏、ChatGPT和女性友人包圆的情感生活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 hour 40 minutes 26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4. 姐妹爬山,一起努力:性别多元家庭生育路漫漫

大家春天好!这一期是许久不见的见树又见林与彩虹小镇合作的《中国多元性别女性的生活与权益报告》的第四期。一方面,全面三胎鼓励大家生育,但是另一方面,多元性别女性在生和育这两条道路上都面临着重重挑战。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生育。多元性别的女性和非婚女性想要生育的话,现在有哪些途径呢? 多元性别成家养育是什么样的体验? 通过哪些途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后代呢?有孩子的多元性别女性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些途径有哪些风险?如何可以在现有的制度里最大化的保障我们的生育权和抚养权? 何如在已有的法律中让我的伴侣尽可能多有抚养权和监护权呢?

本期我们请到担任本报告法律顾问的刘明珂律师,在公众号“彩虹宝宝”分享自己多元家庭一家四口生活点滴的豆子,以及老朋友苏芳律师来聊聊多元性别女性的家庭与伴侣权益状况。

嘉宾: 刘明珂 — 一直关注多元性别议题的律师、报告研究顾问 吴晨— 又名豆子,彩虹妈妈、农民。 苏芳 — 跨性别律师 主持人:Lyn — 酷儿大学教师

剪辑:苏芳,Perci,Lyn 文案: Perci,Lyn 本期相关公众号推荐:彩虹宝宝、未来家

公众号推荐:彩虹宝宝、未来家

00:01:40 嘉宾自我介绍和拖更道歉

00:02:10 豆子和爱人芝麻饼A卵B怀生育、养育经验分享

00:03:10 不想私人生活被看见和为社群增添可见度的张力

00:05:25 小朋友出生后和豆子在云南昆明村子生活

00:09:15 Lyn分享英国同事多元成家

00:10:00 豆子欧洲和美国的辅助生殖,中国生育、养育分享

00:15:35 国内女性生育权总说 - 非婚女性遇到阻碍

00:17:55 多元性别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方式的数据

00:20:20 国内合法收养或送养孩子情况

00:21:30 国内外法律上对收养和送养的规定

00:31:02 国内非婚单身女性与辅助生殖

00:29:00 不鼓励民间送养

00:30:00 购买精子经验分享 - 国内外精子库

00:33:40 英国公立医院的辅助生殖经验分享 - 捐精者选择,与捐精者关系

00:35:35 国内总体禁止单身女性使用精子库,但吉林省例外

00:36:50 从马户亲自体验吉林“单身生育”的案例看当前法律相关规定的不足

00:39:00 法律把生育的主体限定在夫妻之间以及公序良俗的讨论

00:42:00 左手鼓励生育,右手限制非婚女性生育 - 多元家庭一定对孩子不好吗?

00:47:00 “大自然中没有一颗笔直的树”

00:48:30 动物之间的同性行为;“自然不就是自然而然”

00:50:45 性别多元家庭长大小孩会遇到的“问题”

00:51:30 用优势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看待生活 - “看见拥有什么,而不是缺少什么”

00:54:00 领养的中国小孩在有三个家长的英国多元家庭长大的观察

00:57:37 亲权是什么?多元家庭的亲权要如何保障?

00:59:10 怎么认定谁是孩子的妈妈 - 厦门A卵B怀抚养权案件

01:02: 10 学理上的四种亲权的说法 - 生说、怀说、契约说、儿童权益最大化说

01:04:45 同性伴侣可以做“委托监护”、“遗嘱监护”以让伴侣有部分监护权

01:08:15 捐精人和形婚中男方的权利 - 女性如何尽量规避风险

01:13:25 意定监护 - 多元性别群体可以指定伴侣做自己失能失智后的监护人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 hour 22 minutes 50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3. 占领游乐场:别教我怎么打游戏

男孩玩模型,女孩玩娃娃?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用“游戏”这个简单又古老的社会互动形式来阐释我们的实践是如何在惯习与场域之间一次次被规训,又努力挣脱规则。在这一期播客中,我们的问题是:是谁在制作这些游戏?是谁在享受这些游戏?我们分享作为玩家对电子游戏的理解和体验,并探讨游戏内容制作中对包含女性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有意忽略。

女性从未被“邀请”进文化产业专业制作,但我们仍然可以“登堂入室”。不需要女玩家的游戏自然也不被女性以及更多元的玩家群体所需要,以服务女玩家为噱头的游戏也应当得到更审慎的批判。我们希望能在这期播客中激发更多对“好游戏”的想象和向往,鼓励更多对多元题材游戏的探索。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许,占领那个游乐场。

主理人:Lyn

嘉宾:池骋,阿咸

主持人:Perci

音乐:Horizon Zero Dawn-Motherless

剪辑:歪歪,Perci

02:39 近十年国内游戏行业发展概况

10:52 魂系游戏以及类魂系游戏机制

14:22 黑悟空创作团队的厌女言论和国家主义宣传模式

19:17 被巨大的民族情绪扭曲的游戏文化

23:55 当他们在说文化自信的时候他们在做些什么

30:08 当反女权成为一种生态

33:31 所以黑悟空到底在讲个什么故事

35:09 女性主体在大一统文化输出语境中的尴尬处境

37:53 国内游戏产业的保守化趋势

39:08 “女高管”也改变不了的业内性别固化分工

42:21 边缘化的游戏体验

43:34 电影产业中的女性从业人员突破天花板了吗

44:48 电影行业容纳改变的更多可能性

47:51 争取“属于自己的玩具”的女性影人和游戏人们

51:29 给女性“不完美”的机会

53:21 缺乏人文关怀的游戏专业培养体系

59:39 国产乙女游戏突破对”女玩家“的想象了吗

1:03:18 充分利用女玩家情绪劳动的国乙游戏机制

1:05:57 游戏应当拥抱多元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1 hour 9 minutes 9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2. “不是装不装,而是活不活”:跨性别群体职场处境

这是《中国多元性别女性的生活与权益报告》播客第三期,聚焦在职场。职业在我们现有的社会结构中定义了我们的价值。我们往往觉得职场只关“专业”,无关“性别”。但,职场却是规范二元性别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期我们请到了我们的老朋友跨性别女性律师苏芳(录制播客时在失业),报告撰写人法律研究者小芦,还有与公司劳动仲裁一审判决胜诉,在等自己二审判决的跨性别女性诉讼人呱呱作为嘉宾与大家分享性别多元群体的职场处境。本期播客除了专业的法理分析以外,也有大量暴露自己脆弱的部分。 只有削足适履,性别多元群体才能勉强在二元的性别世界中苟活 — 找工作碰壁,拿合同被收,工作中被挑刺、辞退,这些都是性别多元群体的日常。在这条痛苦的道路上,跨性别群体所承受的暴力和误解是最为显著的。 一些顺性别“女权主义者”可能会质问跨性别能不能“真的”懂女人的处境,但顺性别的大多数人又“真的”体会了跨性别的处境了吗? 找工作的过程中,被顺性别家人要求“装一下”已是某种家常便饭,但性别不是装不装的问题,而是活不活的问题。正因为没有人可以一直装下去,没有人想一直苟活,所以我们才会听见这些如刀割般疼痛又警醒的句子: “哪怕死在外面也不要回家,更不要做男人” ;“当你知道自己不做手术就会死,那这是求生啊,为什么要把机会让给别人来判断呢?” 在我们已有的判决案例中,性别总是被放置在边缘的位置中。因为没有直接明了的对基于性别的跨性别就业歧视的定义,所以我们需要另辟蹊径,如走一般人格权的路子。可这样对于性别的“ 轻视”反而正说明了性别的力量。是的,“只有我们自己才是我们自己性别的最终判定人”,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主宰我们的人生。

嘉宾:

呱呱,跨性别女性 多元性别就业歧视的亲历者

小芦,报告作者 法律研究者

苏芳,跨性别女性律师

主持人: 微木

主理人: Lyn-Dawn

音乐: Sophie - It’s Okay To Cry

剪辑: 苏芳,Lyn-Dawn

00:00:23 嘉宾介绍

00: 03:00 呱呱的成长过程和遭遇

00: 05:34 求职路上被性别二元规训碾压和扭曲

00:08:30 国内医疗体系中的跨性别体验 - 屈辱的长征

00:10:30 呱呱遭受的职场歧视和诉讼过程

00:13:13 跨性别手术后改证与学历认证问题

00:14:35 多元性别女性群体遇到的就业歧视总括和数据

00:19:50 欧盟国家法理上基于性别的就业歧视情况

00:22:43 中国的就业歧视的定义

00:23:50 定义就业歧视的模糊地带给多元性别群体希望

00:25:13 2015年跨男C先生劳动仲裁走一般人格权的路径胜诉

00:30:30 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区别

00:33:32 苏芳作为失业跨女律师代理职场性别歧视案的黑色幽默

00:34:42 2022年后地方法院判决观察:成文法中的同案不同判

00:36:18 马女士案 & 当当网和高女士案 - 不承认性别歧视

00:41:20 激进女权和性别多元群体之间矛盾在英国职场中体现

00:42:53 “反性别”和“恐跨”的群体反被酷儿同事”就业歧视“了吗?

00:45:45 跨性别可以“完全”体会生理性别女性吗?

00:49:53 女性和酷儿都是从痛苦出发的自我赋权

00:52:45 瓜瓜的泰国手术分享文被社群拒发经验

00:53:45 夺回对自己的主动权 拒绝父权制的服从思想

相关资料: 《中国多元性别女性的生活与权益报告》链接 https://www.tycommonlanguage.com/post/%E4%B8%AD%E5%9B%BD%E5%A4%9A%E5%85%83%E6%80%A7%E5%88%AB%E5%A5%B3%E6%80%A7%E7%9A%84%E7%94%9F%E6%B4%BB%E4%B8%8E%E6%9D%83%E7%9B%8A%E7%A0%94%E7%A9%B6%E6%8A%A5%E5%91%8A

跨性别者自白:“我们不是在治病” (C先生访问)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26127

跨性别人群生存困境调查:多数人有遭受校园暴力经历 http://news.cctv.com/2020/02/22/ARTIJ5mYNQzX05v1IZiDuRoN200222.shtml

当当网和高女士案报导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136888

推荐读物: 《Who is Afraid of Gender 》 - Judith Butler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55 minutes 28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1. 从女足球迷的视角说起:规则内外的足球社会学

加缪曾说过:“在道德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足球场。”作为一项影响广泛的运动,足球早已超出了体育实践的范畴。从温布利球场里摇旗呐喊的狂热球迷,到智利群山中穿裙子踢球的小女孩,足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承载着普通人平凡琐碎中的生活哲学、道德实践和英雄(雌)梦想。

本期将从足球的流行性角度出发,探讨这项脱胎自英国贵族学校的“高雅运动”,是如何融入工人阶级文化,并逐渐与国族主义、殖民主义乃至女性表达等议题交织碰撞。足球究竟是暴力的代言,工人的鸦片,还是弱者的逆袭,不朽的华章?在女足层面,这项飞速发展的运动在现阶段正遭遇着哪些艰难的困境?而作为体育和文化消费者的我们,又可以如何使用自主选择的力量,去打破商业规则所制造的藩篱和壁垒?

【嘉宾】 Zoé - 一个里昂女足球迷 (小红书同名账号@一个里昂女足球迷 )

Perci- 日本男排球迷

老猫 - 一个南美女足球迷

Lyn- 曾经打很多篮球的社会学学者

看见数字劳动: 剪辑- Perci & Lyn ; 时间轴和推荐语: Zoé; 题目:老猫 (PS : 这一期大家都是见树又见林内部的成员,属于树林茶话会,聊起天来更有熟悉感。以后会不定期更新。)

【时间轴】

00:02:24 实践层面:足球为什么能够深入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

00:05:17 观众层面:足球为什么能成为一个高社交度的运动?

00:07:06 足球是一项街头性很强的运动

00:08:40 足球与工人阶级: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是在酒馆成立的?

00:11:32 体育精神:如何看待足球与国族主义的关系?

00:16:00 女足的政治表达是如何体现的?

00:19:02 "女同实在太多了!"

00:20:09 老猫看女足的契机:哥伦比亚武术队竟是她的初心?

00:23:22 破除洗脑包:女足运动员是禁止参加任何正式男足比赛的

00:25:06 2023年,澳新女足世界杯首次实现盈利

00:26:11 世界上最好的右后卫曾在达美乐洗盘子

00:26:44 南美足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00:28:19 快乐足球:为什么不可以穿着裙子踢球呢?

00:31:16 讨论:女性运动员的“男性气质”是否强化了刻板印象?

00:37:27 擅长运动不该与“男性气质”捆绑

00:40:13 性别之争:男女足运动员能实现同台竞技吗?

00:41:52 性别鉴定:睾酮水平测试是否有待进步?

00:43:40 女足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叙事和神话

00:45:26 女足伤病问题:缺乏支持,球员只能以身试局

00:49:18 足球的韧性:规则之上的超越

00:50:27 Zoe看女足的故事:从观赏者到搬运工

00:51:58 规则的“挑战者”和为弱者呐喊

00:53:40 “用生命踢球”:南美女足的发展困境

00:55:27 消费者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打破观看的商业规则

00:59:04 巴黎奥运:“饭圈”与粉丝文化的力量

01:01:06 球迷的疯狂:烧车、暗杀、行贿、故意伤害......

01:02:35 Zoe的圣马梅斯球场女足欧冠决赛实录

01:05:40 老猫和乌拉圭房东奶奶一起看球的美好经历

01:08:12 锐评奥运女足:“恭喜美国”

01:13:06 足球和加缪:从球队守门员到存在主义哲学家

01:17:12 足球与南美文学:“阳光下的阴影与忧伤”

01:18:58 后法兰克福学派:“足球是工人的鸦片”

【参考书目】 Stéphane Beaud,Frédéric Rasera(2020): Sociologie du football. La Découverte

Jamie Cleland. (2015). A Sociology of Football in a Global Context. London: Routledge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Eduardo Galeano) (2010): 《足球往事: 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和忧伤》(Soccer in Sun and Shadow)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 BENEE feat. Mallrat - Do It Again (OFFICIAL FIFA WOMEN'S WORLD CUP ’23 SONG™)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26 minutes 55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0. 想象另一种性教育 :多元性别与教育

这是《中国多元性别女性的生活与权益报告》播客系列的第二期,聚焦在教育。关于性别与教育,很容易想到我们会谈教育中性别多元群体遇见的困境。但是这些困境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些困境? 受教育权是什么?我们有的性教育是怎么样的?什么是好的性教育?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性别是什么。 这一期从基础的性别研究概念入门开始,进一步探讨性教育背后的结构和性别研究教育精英主义的问题。 我们还讨论了不同社会中性别运动、法律突破和反性别运动(即反对性别多元概念和实践的运动)。

性别是一个让权力和欲望紧紧捆绑的机制。性别研究说来说去就是从权力中解放欲望,让我们自由地爱,共识地欲,欣然活出自我。对自由的向往,总会埋下温柔的种子。

嘉宾:小芦,报告作者

刘翀,爱社会学

钰珏,queer-feminist博主

主持人: Perci 主理人: Lyn-Dawn ,同样爱社会学 音乐: Charli xcx - so I

00:02:23 教育与多元性别的概括

00: 04:03 受教育权是什么

00: 06:03 我们知道的性教育

00:08:12 Sexuality Education 性别教育

00:10:20 批判的看《珍爱生命》

00:12: 30 性别入门 生理/心理/指派性别

00:17:50 跨性别简介 性别二分法的局限

00:21:30 性别研究精英化和其宗旨的差异

00:24:30 性教育的不同实践

00:29:10 性别多元与性教育

00:33:30 向上负责 向下规训

00:38:30 多元性别性教育和现实的差距 00:47:00 法律和多元性别的关系:台湾为例

00:56:00 女性和多元性别权益,反性别运动

01:04:20 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受教育权的立案

01:10:03 女权和酷儿之间的张力 反思权威认证

01:14:00 分离主义激女“女性”提纯逻辑的局限

01:21:00 职校、普高、重点高中性别意识的不同

01:28:00 精英主义的反思 ; 诉诸权力的反思

01:32:00 法律为什么有用

推荐阅读:

  1. Chiang, Howard. (2021) Transtopia in the Sinophone Pacifi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Hobaica,Steven. and Kwon,Paul. (2018) “This Is How You Hetero:” Sexual Minorities in Heteronormative Sex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exuality Education, Volume 12, 2017 - Issue 4: 423-450.
  3. 庄淑珍 (2019) 從兩性平權到性別公義的努力:普世教會正努力面對性別公義議題時,PCT也應該積極跟進,勇於面對、處理教會內性騷擾、性別暴力、家庭暴力等問題, 《新使者杂志》,第170期:54-58
  4. 蘇芊玲 (2019)中小學要不要教同志教育?在通過婚姻平權法案之際討論此議題,心情實屬無奈 (原载台湾性别平等协会-同志教育、性平倡议专栏, 2019年11月6日文章:https://tgeea.org.tw/gender/lgbt/15528/)
  5. Kipnis Andrew. (2011) Governing Educational Desire: Culture, Politics, and Schooling in China
  6. Woronov Terry. (2015) Class Work: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hina’s Urban Youth
  7. 潘绥铭 2023《风痕》
  8. Zhou, Wenjia & Liu, Chong. (2023)Heteronormativity in a Chinese sexuality education textbook series: The Case of cherish Lives. In Gendered and Sexual Norms in Global Sout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9. Liu, Chong. (2022)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Class Stratif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Hierarchy of Sexuality Education in a Chi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39 minutes 29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9.成为给予拥抱的那个人:多元性别女性遭受的暴力

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于2022年10月30日新修订审议通过,这是该法自1992年起施行以来的第一次“大修”。而在该法实施三十周年之际,《中国多元性别女性的生活与权益研究报告》发布,此报告旨在呈现多元性别女性这一应受该法保护的群体在工作、家庭、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场域中的生活与权益现状。

本期播客是见树又见林和彩虹小镇(小红书@彩虹小镇FM)合作推出的对该报告进行解读和讨论的一系列播客的第一期,我们针对报告中的第一章节《暴力》展开思考与讨论,从交叉性的角度分析多元身份、法制和伦理的互动关系,却发现碰撞出的问题远比解释更多,无力感是我们在录制过程中最常体会到的情绪。 为什么无处不在的法制体系无法囊括家庭私人领域中理所应当的“管教”?校园场域中霸凌者和施暴者背后是怎样的权力生态为其撑腰?纯粹恶意在代际间的无限循环可以被简单地解释为落后的伦理观念吗?短短的一期播客无法为这些问题找到所有答案,但我们期望点开这一期的观众们可以在心中留下这些疑问,带着它们回到日常生活。

这期播客录制从专业切入,也紧扣我们个人经历—我们是律师、是学者也是跨性别、是酷儿。我们坦诚的诉说我们的悲恸,是因为我们相信悲恸的力量。希望你可以是下一个大胆问出为什么的人,下一个伸出手的陌生人,下一个被拥抱的人。

嘉宾:阿醒,苏芳

主持人:Perci

见树又见林主理人:Lyn

剪辑:Lyn,江猫

文案:Perci,Lyn

报告下载:https://tycommonlanguage.com/uploadfile/2023/0517/20230517025859957.pdf

总时长:01:33:49

00:00:33 彩虹小镇与见树又见林合作介绍

00:04:30 从有关“女性”的日常用语中的交叉性和隐藏的边缘性看性别暴力议题

00:06:09 不同语境中对“性别暴力”的定义:中国多元性别女性在原生家庭关系中遭受的暴力

00:15:14 中国大陆立法对未成年多元性别群体权益的结构性忽视:来源自“父权”概念的“亲权”根本上否决了未成年多元性别群体的民事行为能力

00:21:30 从法律制度到文化氛围对暴力与歧视的“肯定”

00:30:28 回顾蝴蝶案中受害者的失声:亲情、经济、法律三重阻拦

00:42:00实践革命性的爱:让悲恸成为力量

00:49:36 多元性别女性能够依赖经济独立换取人格独立吗

00:56:38 作为社会暴力具像化的校园暴力:被隐形的边缘人

00:59:39 校园暴力与校园霸凌:同辈支持系统的缺失

01:07:38校园空间中的法律责任问题:站在强势的一方

01:19:40 从成年人的职场到未成年人的校园:“社会规则”的代际传递

01:26:15 破除新自由主义式的“值得被爱”:从家庭单位开始民主实践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33 minutes 49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8. 女性的自由还是父权的规训:Lisa疯马秀的母题

女性的自由还是父权的规训:Lisa疯马秀的母题

2023年9月,韩国女团Blackpink的成员Lisa官宣了自己即将参与法国著名脱衣舞表演疯马秀的消息,迅速引起了互联网的热烈讨论。社会对于女性身体本就存在极其严苛的标准,而公众女性人物裸体自己的身体则更容易被加诸身份的偏见审判为对权力的顺从。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辩论的另一种声音出现了:这是否又是一种女性自我赋权的进步呢?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kpop女团的发展史中窥见尽管idol作为资本主义下的商品被规训和制造,甚至女权和自由也成为了卖点,但以公众力量表达女性话语和泛女权的舆论监督仍然对女权有着进步的意义。我们也追溯了第二波女权运动中关于女性性自由的演变。色情一方面受制于对生命权力的管控,一方面也承受了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排斥。归根结底,对Lisa批判的框架仍然处于一套既定的父权范式之中。 我们真正需要抨击和警惕的绝非Lisa的行为正确与否,而是以疯马秀为代表的父权力量通过对女性话语的挪用从而继续引领女性走入圈套。裸露并非审判女性自由与否的标准——因为女性不应受制于任何标准。

嘉宾: 苔 ;静静 @REE3_ 主持人:YY 见树又见林主理人: Lyn 剪辑:Coco,阿咸 文案:静静 @REE3_

本期由见树又见林和她们的武术俱乐部一起创作。武术俱乐部是一个由全女团队组成的,以女性主义视角看待影视、文学、历史以及文化现象的自媒体账号。也非常高兴可以邀请到自己曾经的学生静静作为嘉宾。总是可以从她这边学到、感知到许多。

总时长 01:48:54

时间线: 00:00:26 Lisa与疯马秀事件引入

00:01:09 嘉宾自我介绍,自述与kpop和性别研究的渊源

00:02:13 社会对Lisa疯马秀事件的看法:男性凝视 vs 女性自由

00:04:56 社会看法中关于Lisa身份的讨论:东南亚+女+kpop+LV绯闻

00:07:00 女性的色情自由与父权制(关于第二波女权的梳理

00:12:24 梳理女团风格变迁背后的女权含义

00:20:52 女孩之所以害怕成为女人

00:24:23 Girl Crush的悖论——谁来规定Girl Power的界限?(以G-idle为例

00:28:34 明星女权的正面意义

00:34:35 女权作为一种商品

00:36:32 男凝的定义,在文化作品中的体现及对女性的影响

00:42:38 女凝究竟存在吗

00:51:14 资本主义的卖点——性魅力

00:55:55 女idol的主体性

00:59:53 揣摩Lisa去疯马秀的动机?

01:05:27 Lisa疯马秀争议的本质

01:07:57 舆论监督关于女权进步的意义

01:11:27 疯马秀对女权话语的挪用

01:15:36 当女性成为色情产业的消费者

01:22:35 女权主义的性与色情

01:24:16 kpop与女权的未来理想

01:28:44 建构idol主体性与背后的权力逻辑

01:39:05 女性的裸体自主权

01:46:10 否认父权制加诸女性的所有标准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48 minutes 54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7. 与小默同行:让愤怒进行下去

2022年8月,在诉朱军性骚扰案二审庭审结束后,弦子在法院外朗读了她在庭上的发言,她问:“在封闭空间遭遇性骚扰的女性,她要怎么证明自己遭遇过性骚扰?她能否只能忍受这一切,假装这一切没有发生?”

2023年5月,在史航性骚扰事件发酵多天后,当事人之一小默写下了记录着她的故事的“小作文”,她说:“我们就是要微博升堂,因为核心诉求并不是法律制裁,而是揭穿他的嘴脸,让公论留在正义之士的心里。”

时隔一年,史航事件让反性侵与性骚扰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从向司法体系、“向历史要答案”的追问,到绝不自证与“时间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信念,我们见证了两种不同却同样愤怒、同样有力的女性反性侵叙述,我们也再次感到来自四面八方对发声者一贯的讥讽、谩骂与污名化。

为什么“性骚扰”概念如此重要?从西方到本土,从“米兔”前到“米兔”后,反性侵文化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女性的愤怒有怎样的力量?小默的厉声高呼似乎让我们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里看到了父权制的黄昏,但未来,我们究竟将向何处去?

本期节目,微木、Lyn与女权主义行动者阿咸、歪歪将同我们一道思考,从学术理论与私人体验中生发开去,试图照见反性侵文化与女权主义运动的明天。

节目时间线

总时长 01:10:24

00:01:42 “性骚扰”概念的起源、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00:03:31 中国大陆反性侵/性骚扰历程回顾

00:08:58 基进女权与父权制权力不平等结构的背景

00:13:50 自媒体对性骚扰叙事的影响

00:23:37 舆论救济与司法“公正”

00:28:40 女性性骚扰叙述中缺失的语言

00:31:35 反性侵文化变迁的个人体验

00:39:11 女性愤怒的力量与网络暴力

00:44:50 为什么我们没有“诽谤文化”和“404文化”?

00:49:33 发展中的女权运动与非本质主义道路的畅想

00:53:55 女性浪潮、女性同盟、女性共同体

00:56:57 女性解放即是“人”的解放

00:58:54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感到乐观的原因

01:01:56 不要忽略非二元性别!女权运动中对男性的优待

01:04:05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摘录与结语

音乐:陈小熊 -- 《我和房思琪》

音频剪辑:江猫,歪歪,王老胖不胖

文案:猪爪

书单: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2022. 丽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

思想杂志38期《“米兔”在中国》

Catharine A. MacKinnon. 1979.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aymond Williams. 2002. The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 Edited by John Higgins.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10 minutes 23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6.“婚”“育”分离后,女性的困境解开了吗?

“婚”“育”分离后,女性的困境解开了吗?

长久以来,“结婚生子”被视为女性既定的生命轨迹,以此为基础的传统家庭模式,则被赋以“避风港”的神话,将女性的牺牲自然化,并将她们在婚姻、亲职关系中的劳动无偿化。 当下,婚姻和生育不再紧密铆合,家庭模式也因此日渐多样化,比如,不婚不育成立 “一人户”家庭,只结婚、不生育的丁克家庭,不结婚只抚育的单身妈妈及同性伴侣家庭。

我们非常好奇何种社会及文化语境孕育出这样的趋势,以及不同家庭模式对女性意味着什么。我们试着去分析有哪些个人及结构性因素造成了女性的婚育困境,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刺激了新的家庭模式的生产。我们也尝试暂时抛开家庭内部无偿劳动、母职惩罚等主流批判性话语,讨论传统家庭模式对不同阶层的女性意味着什么、拒绝传统家庭模式是否必然带来女性赋权、同性伴侣有哪些育儿优势和负担,并反思研究者自身所属的阶层对女性主义知识生产的影响。

主持:微木 嘉宾:伯明翰大学讲师Xie Kailing 牛津大学博士生小婉 @尽道清歌_ @Lyn-Dawn 播客剪辑:微木 视频剪辑:@Lyn-Dawn (视频移步微博,bilibili,油管同名频道见树又见林) 字幕: YY, Perci

内容时间轴

0:03:27 讨论的前提:家庭的阶层差异;为何以城市中产作为研究切入点

0:04:39 家庭: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历史概念

0:09:39 反婚反育话语与传统家庭模式的张力

0:12:47 从放开二胎到鼓励三胎: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变化

0:19:29婚姻和家庭的剥离何以成为可能?

0:23:02 城市中产独生女:来自原生家庭的经济和情感支持

0:25:30 脱离传统家庭模式就意味着女性摆脱压迫吗?

0:31:42 个人化趋势、传统家庭对风险的分担、育儿友好化的社会结构的缺位

0:36:21 乌托邦的想象:同性家庭模式对母职的重塑?

0:45:09 同性家庭的内部分工

0:48:12 同性抚育的孩子会比异性恋家庭中的同龄人表现更差吗?

0:53:48育儿:社会结构?家庭内部责任?个人能力?

0:55:30 “自我实现”话语对女性的压迫

0:58:30 群体的努力何以必要、何以可能

1:01:56 女性赋权的阶层差异:传统家庭对部分女性的保护

1:07:07 作为性别研究者的反思:我们的所在阶层与我们知识生产的局限

参考文献

-Embody Middle Class Gender Aspirations: Perspectives from China’s Privileged Young Women, Kailing Xie

-Brave New Families, Judith Stacy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上野千鹤子

-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

-Wages Against Housework, Silvia Federici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沈奕斐

-“回家”还是“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宋少鹏

-From degendering to (re)gendering the self: Chinese youth negotiating modern womanhood, Fengshu Liu

-When Anxious Mothers Meet Social Media: WeChat, Motherhood and the Imaginary of the Good Life, Bingchun Meng

-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於嘉,谢宇

-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ei-Chia Lan

-The Subject of Gender: Daughters and Mothers in Urban China, Harriet Evans

-Parent-driven divorce and individualiza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youth, Yunxiang Yan

-The Second Shift,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Anne Machung

-新中国生育政策: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The Population Bomb, Paul R. Ehrlich

-Just One Child, Susan Greenhalgh

-Revolution Postponed: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gery Wolf

-Gender and Work in Urban China: Women Workers of the Unlucky Generation, Liu Jieyu

-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 A Socialist Feminist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64, Wang Zheng

-The Gender of Memory: 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Gail Hershatter

-Women and China’s Revolutions, Gail Hershatter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David Harvey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李小江

-Caring in Times of Precarity: A Study of Single Women Doing Creative Work in Shanghai, Chow Yiu Fai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Harriet Evans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Neoliberalism,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Attack on Democracy, Lisa Duggan

-Cruel Optimism, Lauren Berlant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Lesbian, Gay and Heterosexual new Adoptive Parents, Abbie E. Goldberg, JuliAnna Z. Smith, Maureen Perry-Jenkins

-Lesbian Motherhood: Negotiating Marginal-Mainstream Identities, Amy L. Hequembourg, Michael P. Farrell

-Choosing motherhood? Agency and regret within reproduction and mothering retrospective accounts, Orna Donath

-打造同志家庭:女同志家长如何协助子女建立家庭认同,潘琴葳

-彩虹家庭的现身:家长与子女表现的整合分析,李怡青

-Family status and women’s career mobility during urba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Guanye He, Xiaogang Wu

-Labor Market Outcomes of Professional Women with Two Children after the One-Child Policy in China, Yang Shen, Lai Jiang

-The Rise of Neoliberal Feminism, Catherine Rottenberg

-Heading Home: 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 Shani Orgad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Sheryl Sandberg

-Lean Out, Dawn Foster

-The Ethics of Transnational Feminist Research and Activism: An Argument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 Hamsa Rajan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Urban Daughters, Vanessa L. Fong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Vanessa L. Fong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4 minutes 9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5.当学术遇见嗑CP:浪姐中盛开的百合

当学术遇见嗑CP:浪姐中盛开的百合 在性别暴力新闻沸反盈天的当下,女性竞演综艺《乘风破浪》似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女性力量&女性情谊的乌托邦。 我们应如何看待《乘风破浪》的走红,和节目里的百合cp? 当我们在嗑百合,在嗑团魂的时候,我们真正在嗑什么? 文化工业与粉丝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张力? 粉圈内的纷争与等级,又是怎么一回事? … 流行文化,粉丝研究,百合群体,刻板印象中似乎与学术很远,但这其实是文化研究、社会学和传播学的重要领域。它对于我们理解大众的意识形态,文化消费过程中的sexuality的流动以及观众、资本、censorship之间的角力等等,至关重要。这一期我们很高兴请到了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周潞鹭和百合研究者马齐Yura作为嘉宾从切实的追星经验聊到学术研究。追星绝不仅仅是某种“青少年现象”,它可以是娱乐对于现实的批判,嗑CP可以是粉丝对于文化工业的反抗。读懂受众的种种情感倾注与劳动。追星的世界里,大有山河。

【本期音乐】 片头: 《梦中人》演唱| 薛凯琪 刘恋 原唱/王菲 片尾:《野蔷薇》 演唱| 于文文 张蔷 张俪 王紫璇 原唱/戴佩妮

【时间线】 00:03:15: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流行/粉丝文化研究与社会学视角下的百合研究 00:09:00: 《浪姐》在当前性别压迫语境下对个体与粉丝的意义 00:11:14: Queerbaiting及其华语情景下的本土化 00:12:15: 流行文化中官方审查、社会资本与粉丝的三方角力 00:14:23: 韩综《Queendom》和《浪姐》的对比 00:15:25: 粉丝文化对流行文化工业生产的反叛性 00:16:33: lowbrow文化研究、反思精英意识和文化鄙视链 00:18:48: 流行文化与独立文化的对话 00:21:13: 《浪姐3》的内容分析 00:23:13: 《Queendom》与现场表演的魅力 00:27:15: 日本养成系团体与粉丝互动 00:28:42: 明星人设的”平民化”与”平凡性”转向与其不变的等级塑造 00:32:32:明星的流量密码:炒CP 00:34:21:粉圈的等级与矛盾以及对应的传播生态 00:36:45:粉丝控评与平台数字劳动 00:39:31:粉丝文化的意义:主体性、创造性、批判性 00:43:03:百合粉和CP粉的能动、创造与反叛 00:46:35:唯粉的主观能动性与粉丝作为社群共同体 00:48:03:百合文化读者分析 00:50:20:被压抑的同性情感及其超越性 00:51:44: 何谓百合、百合美感 00:54:10:团魂、 solidarity 以及反映的流行文化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 01:00:13:百合文化、女性气质及其美好

【关注我们】 微博 关注 见树又见林FT bilibili 关注 见树又见林FT 小宇宙App 订阅 见树又见林 Youtube & Podcast 订阅 见树又见林

【本期后期】 文案:@王老胖不胖 @短片与玫瑰的八毫米 @Lyn-Dawn 播客剪辑:@王老胖不胖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8 minutes

见树又见林
4.北美电影中的亚裔母女关系:《青春变形记》与《瞬息全宇宙》

近期,两部美国亚裔电影《青春变形记》、《瞬息全宇宙》在海内外热映,不约而同将焦点对准了东亚母女之间爱恨撕扯的紧张关系,也由此浮现出有关种族政治,母职焦虑,酷儿身份,阶层想象等更广泛的文化议题。在交叉性的身份认同变换之间,我们时而是那个手足无措,充满焦虑,资源与期望充满落差的华裔母亲,时而是想要逃脱传统文化与家庭权力规训,追逐情感的自我,向虚无主义遁逃的叛逆女儿。而在光怪陆离的银幕幻想穿梭之后,我们又会因剥离了种种社会身份属性,只余主体间性的两块石头在空旷悬崖上的内心对话,被霎时击中泪腺,在无法自持的汹涌情绪中,持续叩问“爱”的终极回答。

本期《见树又见林》的三位嘉宾,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孟冰纯老师,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博士后唐凌@Lyn-Dawn ,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谢依然。对这两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迥异,折射出我们不同的代际视角与知识背景,所幸在观点与情感的碰撞交汇之后,我们对如何存在于当下,又如何流动到未来萌发了令人激动的共识。

【时间线】 00:01:32 从《青春变形计》聊起:如何理解影片里的女性谱系?

00:03:18 《青春变形计》的内核——关于其保守叙事的探讨

00:05:20 封印的红熊猫与亚裔母亲的形象:是规训松动还是刻板印象的加深?

00:10:05 红熊猫意象里的复杂性:阶层、移民母亲育儿挣扎、东方主义批判

00:11:50 中产育儿与全球化想象的交织:倾倒式投入与孩子身上背负的回报压力

00:14:50 北美亚裔尴尬处境的灵魂追问——种族政治焦点下的时代缩影

00:18:25 从好莱坞移民电影浪潮里探寻市场导向的转变

00:20:00 《瞬息全宇宙》的探讨:爱到底能拯救一切吗?

00:23:25 大圆满式结局为什么依旧戳中我们——个人主义和代际关系的交织

00:27:00 《青春变形计》与《瞬息全宇宙》的受众与观影比较

00:28:30 对于影片里爱与虚无主义的进一步探讨

00:31:15 多重宇宙里的选择:留在当下与关于爱的最终抉择

00:36:30 对于母女关系的再理解里主体性的互动与协商;不同地区母亲形象的角色的差异

00:44:15 中国人核心家庭观念里“以家庭观念重”的迷思

00:47:18 关于完美母职的想象与阶层的关系——“好的父母”定义来自哪里?

00:48:15 从中产“残酷的乐观主义”聊开:个体对于教育的想象也是阶层性的

00:52:00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的话语有毒在哪里?联系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

00:53:56 《瞬息全宇宙》的酷儿性的体现与探讨

00:58:05酷儿时间:“你所寄予希望的东西或许会阻碍希望本身”

00:59:50对于更好未来抱有希望的残酷性——仅仅接受当下设定里的压迫与不行动

【音乐】 片头曲:《Buno Giorno Principessa》 by Nicola Piovani 片尾曲:《This is A Life》by Son Lux

本期负责人:依然、@Lyn-Dawn 剪辑:依然 字幕:Zoe, @王老胖不胖 Christina 播客剪辑:@Rivercat_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3 minutes 20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3.个体即国际:俄乌战争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看见战争中具体的人,感谢大家收听见树又见林的第三期。这一期我请到了两位牛津政治系的朋友聊乌俄冲突。韩阳的研究方向是从女性主义看国际关系,个人的就是国际关系的。玉思是我最早在牛津认识的一批朋友了。他是加拿大华人,这也是我第一次用中文跟他讲了这么久。做这一期我自己内心也是有些纠结的,因为玉思的妻子是乌克兰人,我知道自从战争开始以来他们一家人基本茶飯不思,坐臥難安。我希望大家可以听到个体的声音,又害怕自己成为消费战争受害者的媒体。但战争中又有谁能受益呢? 录制这期的时候,我刚从新冠康复,玉思也很少用中文说严肃的话题。恳请大家给我们一点理解和耐心。

【本期音乐】 片头:Один в каное (Odyn v kanoe )- "У мене немає дому" (I have no home) 片中: Океан Ельзи (Okean Elzy)- Обійми (Obijmi) Христина Соловій (Khrystyna Soloviy) - Тримай (Trymay ) Друга Ріка (Druga Rika) - Секрет (Sekret) 片尾:The Cranberries - Zombie

【时间线】 00:03:45 在当地:战争中的乌克兰 00:05:35 能源&食物:俄乌战争在经济方面的外部性 00:08:30 女性主义角度看国际关系与战争:竞争中的男性气质 00:11:0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乌克兰女性在战场 00:14:39 选择留下的理由:工作、亲人、狗狗 00:15:56 社交媒体迷思——混乱的信息和难以“被看见”的一手资料 00:21:57 宏大与个体间无法弥合的裂缝 00:26:06 过去与现在:战争发生后的乌克兰与中国 00:28:16 短时战争的幻灭 00:30:51 俄乌战争中的个体故事 00:35:57 无法逆转的改变:战争撕裂文化交融 00:39:58 女性主义vs民族主义:性别为何被搁置 00:42:29 呼吁和平和反战:女性主义者可以做什么

Show more...
3 years ago
47 minutes 48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2.李靓蕾与gaslighting:亲密关系里的传播、社会学

2021年我们的视线不断被社交媒体上“李靓蕾王力宏“式的公共人物崩坏的亲密关系问题占据。同时继众多恋爱相亲节目后,也出现了“再见爱人”这样从批露感情问题来探讨亲密关系的热门综艺。破碎的现实通过媒体的传播似乎让我们对理想中的亲密关系更加困惑。

所以这一期我们邀请了利兹大学的刘翀 @大朵走四方 和的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院研究员许小宇(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大学健康传播博士)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亲密关系的话题。

如何界定与看待PUA与gaslighting? 如何从自我作为“施暴者”的视角下理解亲密关系? 良好亲密关系的图景会是什么? 如何看待和理解自我成长与亲密关系?

这期节目从社会与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试图挖掘亲密关系中的误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双方,探索亲密关系的可能性,追逐自我生长与亲密关系的通达。

【本期音乐】 片头: 《再见爱人》by 郭柯宇 片中:《爱是什么》by 黄绮珊 《不具名的花》by 告五人 片尾:《Dear You》by 昨夜派对

【时间线】 00:01:59 从王力宏事件谈起:PUA和gaslighting的概念和地区差异 00:04:55 单一心理学视角认知gaslighting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00:06:28 “煤气灯效应其实是一种双人舞” 00:08:00 从社会学角度重新审视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abuser” 00:12:20 对“泛心理学化”的反思——只看到概念和命名的危险性 00:17:50 隐性存在的社会圈套:对包丽事件的再解读 00:20:27 亲密关系蓝图的构建来自哪里?社会对浪漫爱的界定是否过于匮乏? 00:25:20 承诺(commitment)在亲密关系叙述中的历史发展脉络 00:27:15 怎样平衡爱情里的自我与他者 00:30:00 爱的多元形式:如何界定学术道德的边界 00:31:13 对自身和研究的反思——做学术有没有让我们更加痛苦? 00:33:45 灵性的成长:痛苦、自我与爱的联结 00:36:32 和解的可能——更自如舒适的亲密关系

【资料整理】 开头的名词解释: 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并不断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为,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 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 提及人物: 韩炳哲:韩炳哲,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弗莱堡大学博士,韩裔德国哲学家 ,曾先后任教于巴塞尔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 ,他受影响于福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已出版《爱欲之死》《倦怠社会》等十六本著作。 上野千鹤子:(1948年7月12日-),日本社会学家。出生于富山县,在京都大学社会学科毕业。上野是日本著名研究女性解放理论的女性主义者,在1980年代的日本学术界打出名堂,与浅田彰、今村仁司、栗本慎一郎、岸田秀等学者齐名。同时亦任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代表作品《裙子底下的剧场》。 bell hooks:(1952年9月25日-2021年12月15日)以笔名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而为人所知。是一位美国作家、教授、女权主义者和活动家。

【提及的播客及书目】 00:04:55 提到的心理学播客:Unmasking the Abuser 00:06:12 《煤气灯效应》罗宾·斯特恩 00:07:24 《Why love hurts》Eva Illouz 00:26:25 《欲望与尊严》 肖索未 00:33:45 《Aren’t I am a woman?》bell hooks

项目负责人:@Lyn-Dawn 剪辑:@王老胖不胖 @长岛爱士多啤梨 @Charlotte_Den 字幕 : @0__0X__X @王大力@脆皮ili 播客剪辑: @鑫霖老猫

Show more...
3 years ago
41 minutes 4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1. 音乐与社会学:什么是介入社会的音乐?

“以社会学为艺术,反之亦然。” 这句话是我的“生命、承诺和实践”。 大家好,我叫唐凌,以艺术人学者自居,牛津大学毕业,现就职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 《见树又见林》是一个文社科知识公众化的平台,也是一个关于知识经济的“集体自我民族志”研究。从一个总是被人说“不务正业”的博士生,到把这的平台做成我正式的博士后调研项目,我也觉得幸福得有些不可思议。 本期请到了我的两位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系老师/独立音乐人陈小熊和声音玩具乐队吉他手李哲。跟两位聊聊做音乐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学到艺术,是不是一种学者的自嗨?那从艺术到社会学,又是不是违背了”艺术“的宗旨呢?如果摇滚脱离了社会,那摇滚是不是沦为一种装饰画?或许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尝试。

【本期音乐】 片头&片尾:《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接近对方》by 声音玩具 00:20:43:《大城市》by 陈小熊 00:21:46:《大城市》by 陈小熊 00:26:31: 《触角》by 陈小熊 00:27:18: 《车窗》by 陈小熊 00:28:59: 《野草》by 唐凌 00:44:08: 《你的城市》by 声音玩具

【划重点时间线】 00:02:22 从媒体民族志项目讲起:“社会学与艺术”选题的由来

00:03:14 学界对社会学与艺术两者关系的看法:社会学作为分析方法 & 社会学作为艺术

00:04:30“音乐作为一种逃离”——最初介入音乐的原因和方式

00:19:10 理论与情感的双重维度:艺术直击人心的性质与力量

00:26:18 自我创作:歌词中隐藏的细节和那些互相打动的时刻

00:30:16 艺术与学术、理性与感性在当下语境的再探讨

00:32:55“音符已经失去灵魂太久”——摇滚乐与新自由主义

00:35:20 “如果天有不测,会不会对现在的作品保有遗憾?希望让自己的音乐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00:40:00 “最光滑的艺术就是在光滑的表面看到自己的折射”——如何在艺术中看见具体的他者?

00:46:30 关于巡演:城市差异的感知与对未来的展望

本期剪辑志愿者:老猫

Show more...
3 years ago
54 minutes 13 seconds

见树又见林
《见树又见林》是一个文社科知识公众化的平台,也是一个“集体自我民族志”研究。 一切在这里发生的互动都会被记录。 题目是为了致敬改变了我一生的社会学同名书籍《见树又见林》。作者Allan G Johnson说社会学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生命、实践和承诺。 而生命因为触动,而有意义。 我会邀请不同的学者和从业人员跟我聊生活中大小事里的学术。女权和酷儿是我学术实践的核心,所以你所听到的都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 希望社交网络中还有一方真诚交流的土地,“对错之间,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