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08/4b/51/084b518f-17c2-6900-fc26-8511ef1c098d/mza_1581811358532958315.jpg/600x600bb.jpg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生活經濟學
13 episodes
3 days ago
從2023年舊金山Cruise事故談起,今集深入剖析為何自動駕駛車總係被責難得最凶狠——即使喺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員都無法避免意外。 哈佛商學院最新研究(2025年1月)破解呢個謎團。超過5000名參與者、三個獨立實驗指向一個驚人真相:當事故涉及無辜的AI車時,公眾賦予嘅責任評分達38分;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車只得31分。更離譜係,43% 的人會幻想「如果有真正的駕駛員就好咗」,反事實思維高出人類駕駛場景足足3倍。 呢個現象背後係咩心理學機制?人類點樣無意識地將AI車與一個不存在的「零瑕疵駕駛員」作比較?為咩強調肇事方責任就能幾乎完全消除呢種偏見?節目拆解「異常存在效應」、新奇性觸發、理想化標準等認知陷阱,並提醒AI企業面臨嘅保險陷阱同訴訟風險。 如果你關心AI倫理、法律公正性、或對香港未來科技求職有疑惑,呢一集絕對值得聽。 關鍵詞: AI責任、自動駕駛、認知偏見、法律風險、完美標準謬誤、消費者心理、Cruise案例、香港求職趨勢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
Show more...
Education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Non-Profit
RSS
All content for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is the property of 生活經濟學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從2023年舊金山Cruise事故談起,今集深入剖析為何自動駕駛車總係被責難得最凶狠——即使喺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員都無法避免意外。 哈佛商學院最新研究(2025年1月)破解呢個謎團。超過5000名參與者、三個獨立實驗指向一個驚人真相:當事故涉及無辜的AI車時,公眾賦予嘅責任評分達38分;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車只得31分。更離譜係,43% 的人會幻想「如果有真正的駕駛員就好咗」,反事實思維高出人類駕駛場景足足3倍。 呢個現象背後係咩心理學機制?人類點樣無意識地將AI車與一個不存在的「零瑕疵駕駛員」作比較?為咩強調肇事方責任就能幾乎完全消除呢種偏見?節目拆解「異常存在效應」、新奇性觸發、理想化標準等認知陷阱,並提醒AI企業面臨嘅保險陷阱同訴訟風險。 如果你關心AI倫理、法律公正性、或對香港未來科技求職有疑惑,呢一集絕對值得聽。 關鍵詞: AI責任、自動駕駛、認知偏見、法律風險、完美標準謬誤、消費者心理、Cruise案例、香港求職趨勢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
Show more...
Education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Non-Profit
Episodes (13/13)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4-01 "完美"駕駛員-AI自動駕駛點解唔錯得?
從2023年舊金山Cruise事故談起,今集深入剖析為何自動駕駛車總係被責難得最凶狠——即使喺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員都無法避免意外。 哈佛商學院最新研究(2025年1月)破解呢個謎團。超過5000名參與者、三個獨立實驗指向一個驚人真相:當事故涉及無辜的AI車時,公眾賦予嘅責任評分達38分;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車只得31分。更離譜係,43% 的人會幻想「如果有真正的駕駛員就好咗」,反事實思維高出人類駕駛場景足足3倍。 呢個現象背後係咩心理學機制?人類點樣無意識地將AI車與一個不存在的「零瑕疵駕駛員」作比較?為咩強調肇事方責任就能幾乎完全消除呢種偏見?節目拆解「異常存在效應」、新奇性觸發、理想化標準等認知陷阱,並提醒AI企業面臨嘅保險陷阱同訴訟風險。 如果你關心AI倫理、法律公正性、或對香港未來科技求職有疑惑,呢一集絕對值得聽。 關鍵詞: AI責任、自動駕駛、認知偏見、法律風險、完美標準謬誤、消費者心理、Cruise案例、香港求職趨勢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
Show more...
2 weeks ago
24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3-02 從玩家到創業家:AI + 雲端點樣改寫遊戲世界?
延續上一集「少啲卡關反而賺多咗?」嘅討論,今集跳出傳統手遊,睇睇新一代雲端遊戲平台 《Roblox》同《Fortnite》—— 點樣用 AI + 雲端 + 創作者經濟,打造出長玩長有嘅生態圈。 AI 不只幫你開 game、配對對手,仲會根據你嘅喜好推介地圖、造型,令你每次登入都有新驚喜;雲端技術更加令你可以隨時隨地跨平台暢玩。研究顯示,呢種個人化體驗令遊戲收入平均升幅達 15–20%(Newzoo, 2025)。 同時,玩家身份都進化咗——唔再只係消費者,仲變成共創者。Roblox 創作者喺 2024 年賺近 9.23 億美元,Fortnite 嘅「島嶼創造者計劃」亦令開發者獎金同收入暴升。當玩家參與創作,遊戲公司收入就更穩定,忠誠度亦更高。 今集總結,無論係動態難度(DDA)定係 AI + UGC,重點都係一樣 ——「玩家為本」。AI 令遊戲更「貼心」,創作者經濟令社群更「好玩」,最終達到玩家開心、公司賺錢嘅雙贏局面。 關鍵詞:雲端遊戲、AI 個人化、創作者經濟、Roblox、Fortnite、用戶體驗、遊戲營運策略、長期收入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
Show more...
3 weeks ago
13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3-01 遊戲產業智慧:少啲卡關,反而賺多咗?
今集帶大家深入揭開兩款爆紅手遊《Pokemon Go》與《Candy Crush》背後嘅致勝策略,點解遊戲設計「簡單啲」反而可以賺得更多?節目引用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解釋「動態難度調整(Dynamic Difficulty Adjustment, DDA)」點樣幫遊戲降低玩家挫敗感,提升留存率(retention)同課金收入。 你有無試過卡關到想「del app」?其實遊戲「偷偷放水」正正係營運團隊嘅智慧策略,令玩家留得更耐,變成忠實粉絲。 今集除咗分享科研數據,更剖析咗短期課金與長期經營嘅平衡,教你點用「細水長流」策略維繫玩家,提升終身價值(LTV)。 聽完今集,你嘅手遊賺錢觀點肯定唔同晒,仲可以同我哋分享你最難忘嘅卡關經歷,歡迎PM我哋! 關鍵詞:動態難度調整、卡關放水、玩家留存、課金策略、長期經營、忠誠度、遊戲心理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 喜歡節目的話,記得訂閱並在社交媒體關注我們: Facebook: EverydayEco...
Show more...
1 month ago
13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2-02 盲盒經濟學:食買玩,點解咁上癮?
盲盒早已超越玩具範疇,成為一種時下生活方式,滲透到旅遊、電影、餐飲甚至日式料理的Omakase體驗。究竟這股現象如何牢牢抓住Z世代的心?本集繼續透過行為經濟學角度,拆解盲盒背後「驚喜感」、「不確定性」及「社群互動」的魅力。 為何盲盒的隨機與稀缺設計,引發消費慾望與上癮現象?多巴胺與「間歇強化」機制如何刺激你一次又一次開盒?盲盒如何成為一種集體娛樂與社交儀式,助推年輕人建立身份認同?傳統「福袋」與盲盒的本質區別,及其對消費文化的不同影響。一齊揭開盲盒經濟的神秘面紗,了解這場跨界跨媒體的消費革命,掌握新世代的消費密碼。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 喜歡節目的話,記得訂閱並在社交媒體關注我們: Facebook: EverydayEconHK Instagram: everydayeconhk
Show more...
1 month ago
17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2-01 Labubu熱潮背後:盲盒經濟學的驚喜與陷阱
從Labubu到全球盲盒熱潮,這個現象如何重新定義消費行為? 由香港藝術家Kasing Lung創作、Pop Mart授權的Labubu,因BLACKPINK成員Lisa的社交媒體推廣而全球爆紅,連足球巨星C朗拿度都被拍到手持Labubu公仔。但這股盲盒熱潮背後,隐藏著怎樣的經濟學原理? 在今個系列上集,Dr. Fred 運用行為經濟學分析這個現象: 🎁 驚喜感 + 稀有性:盲盒如何運用不確定性創造消費慾望 🧠 有限理性決策:Herbert Simon理論解釋資訊不對稱下的消費選擇 📊 前景理論 (Prospect Theory) 實戰:Kahneman & Tversky的「低機率高回報」心理陷阱 🎯 風險不對稱:「幾十蚊唔貴,中咗就賺到笑」的經濟邏輯 從童年回憶的「扭蛋、閃卡、出奇蛋」到今日的盲盒經濟,我們發現「新奇、好玩、刺激」不只是廣告口號,更是一套精密的商業策略。當成年人為盲盒花費數百上千美元,這與賭博行為有何相似? 既然盲盒都係靠運氣,不如直接買六合彩算了!反正都係「運氣話嚟就嚟」嘛。但細想之下,這正是盲盒經濟學的高明之處:我們買的不是那隻公仔,而是「可能性」...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6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8 AI衝擊最終章:亞洲職場誰勝誰負?
AI洗牌 | 新加坡霸榜、台灣爆單,香港打工仔點自救? 「人機協作」都唔夠,識技能先有得上車! 全球AI職場洗牌如火如荼——IMF最新調查顯示,新加坡高達77%就業人口高度暴露於AI衝擊,女性、年輕人、甚至高學歷崗位全都被波及,服務業更佔GDP高達85%,高技能工作首當其衝。 但新加坡政府早有準備,靠「SkillsFuture」政策巨資推動全民升級,提供學習補助,全國AI技能培訓,預計一半以上高風險工作變成AI輔助的「增強型」,推進「人機協作」新職場。 另一邊,台灣則在AI浪潮中迎來「爆單神話」——AI晶片與半導體領先全球,2024年產值破1650億美元。工程師薪酬暴漲,職缺暴增,成全球人才爭奪重地,產學合作與國際人才策略齊飛。台灣身處供應鏈核心,助力產業擴張,對抗少子化及長期人力缺口挑戰。 本集總結三地形勢: 香港:高風險,被動應對,市場驅動轉型 新加坡:高風險,積極主導,政策助力升級 台灣:低風險,機會爆發,產業強勁成長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8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7 全球AI排名:新加坡最勁,香港2X名!點解嘅?
全球178個國家地區AI準備度排行榜公布!新加坡、丹麥、美國高踞三甲,富裕經濟體普遍準備充分,但各國差距極大。今集深入講解IMF《AI Preparedness Index》的意義,數據顯示: AI影響速度極快,知識型工作首次成自動化目標政策準備度將決定城市輸贏AI對工作影響已是現在進行式,差距正急速拉闊聚焦亞洲三大城市——香港、台灣、新加坡: 本集特別拆解香港勞動力如何受AI衝擊。 香港2023年勞動人口約380萬,22%從事金融、地產、商業專業服務研究指2023至2028年期間,近80萬(佔逾20%)打工仔面臨轉職或失業風險,受影響範圍涵蓋律師、翻譯等傳統高薪專業IT科技(Venturenix Lab)、McKinsey 報告、政府統計處數據深度解析 行業案例: 客戶服務中心AI化,提升解決率14%、減員工離職率25%行銷、內容產業:AI自動化推動創作速度提升300%、成本省40%金融業:匯豐銀行目標2026年前以AI自動化減8%人力成本,可能影響達9,500名員工下一集將獨家深入分析新加坡高居全球第一的AI準備度,為何能夠脫穎而出? Send us a text ...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5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6 從職場到國際舞台:AI改寫勝負規則
在Generative AI迅速發展的浪潮下,不僅基層工作受到影響,連被視為「鐵飯碗」的高技能專業職位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集《生活經濟學》深入探討AI如何從工作任務分拆入手,改寫專業價值與勞動市場結構,並結合國際權威(IMF)研究,解析全球勞動市場趨勢與風險。 重點內容: 介紹202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研究,揭示全球約40%的工作受到AI影響,且發達經濟體中的高技能工作風險尤其明顯探討AI如何顛覆傳統自動化理論,不僅低技能,連標準化的複雜認知工作(如律師、分析師、翻譯員)也面臨被取代的壓力深入剖析收入不平等的三重加劇效應:技能內部分化、資本與勞動收入差距擴大,以及國家間發展分歧分享政策層面對AI挑戰的重大影響,強調數位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創新能力與監管體系的完善是關鍵競爭力無論你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本集將幫助你洞悉AI帶來的勞動市場重塑,並為未來職涯做好準備。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 喜歡節目的話...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4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5 AI衝擊全球打工仔 - IMF權威數字全揭露
AI真係殺到埋身,IMF話四成工作、連高學歷專業都唔安全!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最新研究,人工智能 (AI) 對全球勞動市場帶來革命性衝擊——保守估計約四成職位面臨影響!發展成熟經濟體更有高達六成打工仔首當其衝,新興及中低收入國家同樣不能倖免。今集「生活經濟學」帶大家深入拆解IMF當中數據,拆解高風險行業的特殊現象,推翻以往「高學歷就安全」的傳統觀念,探討哪些打工仔最易被AI取代,哪些技能依然保值。 重點內容: 全球勞工市場現狀解析:「AI冇得再睇小,四成職位已經直接受影響!」IMF 2024權威報告:發達經濟體六成工作受AI威脅,新興市場四成,低收入國家26%傳統高薪專業竟成危險區(律師、分析師、翻譯員)— AI點樣拆毀「高技能工種安全網」?邊啲行業真正保值?(如護士、教師、技術工人點解相對安全)下集預告:聚焦亞洲三大城市AI職場現況差異,香港、台灣、新加坡點揀路?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 喜歡節目的話,記得訂閱並...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5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4 AI進擊高地:專業都變韭菜?
今集《生活經濟學》,繼續以經濟學理論、權威國際研究及案例,全面分析AI如何由基層工作滲透至高技能、專業範疇。AI不再只是自動化低技術崗位,醫生、會計師、設計師、音樂創作等Pro級崗位同樣面臨被科技「割韭菜」的危機。 你將會聽到: AI點樣唔單止自動化簡單routine,連複雜思考、創意與分析工作都開始步步進擊「技能偏向技術變革」(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模型點解釋高技能人士都唔再百分百安全專業個案:從放射科醫生、會計師到音樂人,傳統高技能職位如何第一次被AI大舉挑戰根據Management Science (2024) 的研究報告,線上零工平台(Upwork、Freelancer、Fiverr等)逾百萬工作數據證實,內容寫作、初級編程、設計等職位在AI出現後6個月內下跌近三成全新職種例如AI提示詞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混合技能職位」正在冒起,市場需求與技能價值快速洗牌如何運用 routine vs. non-routine、physical vs. cognitive 等多軸分類法,評估自己工種被AI挑戰的風險本集...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0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3 AI Agents來襲:點樣偷走你份工?
AI衝擊職場,唔只係搶走「工種」,而係逐個「任務」KO!今集《生活經濟學》深入拆解,AI點樣喺一年之間,由寫作、初級程式設計到平面設計,將低技能任務陸續收編。唔再單靠傳統「工種被取代」講法,而係用最新學術、經濟模型同職場真實個案,話你知點解你個to-do list可能下站就唔使做——被AI agent一手包辦! 咩叫「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定義:「技能偏向技術變革」(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SBTC)屬於經濟學主流理論。核心講法係:新科技主要幫高技能工種增值,高技能工人搵多咗,低技能工人反而更易被淘汰。背景:科技一有突破,會提升識用科技、能解難同創新的員工價值與薪酬,低技能崗位就最易俾新技術KO。電腦、互聯網、而家AI——每一浪技術都加劇社會分化同工資差距。邏輯:由1980年代開始,數據一直顯示科技變革(例如電腦化、AI)有利懂運用新技術者。因此,"Skill-biased" 係指「技能」變得更重要,無法善用科技者(低技能者)被市場邊緣化。你會聽到…… AI點解識「拆」你份工入細Task逐個攞走?「S...
Show more...
3 months ago
9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2 AI 來都來了 打工仔點算好?
ChatGPT面世後一年內,Upwork等零工平台數據顯示:文案寫作需求暴跌30.37%,初級程式設計職位大幅減少,連帶薪酬都插水近兩成。今集用真實數據話你知,邊啲工種最危險,邊啲反而有新機遇。 從Management Science學術研究到香港本地市場觀察,主持人帶你深入了解AI如何在12個月內重塑勞動市場,以及打工仔點樣在呢場「技術性失業」浪潮中搵到新出路。 你會聽到: 零工平台職位數字大跌背後真相寫作、程式設計、圖像設計邊個最受衝擊人工下跌18%的市場現實新興「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詞工程)」等工種機遇香港打工仔應對策略立即收聽,用數據看清AI搶工真相!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 喜歡節目的話,記得訂閱並在社交媒體關注我們: Facebook: EverydayEconHK Instagram: everydayeconhk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2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S1-01 AI 浪潮:職場變革的雙面刃
今集《生活經濟學》中,將探討 AI 發展的驚人速度如何重塑職場生態。從 ChatGPT 2022 年底的橫空面世到 GPT-4 的多模態突破,短短三年間,AI 已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你會聽到: AI 工具如何讓普通人也能輕鬆上手,打破技術門檻香港與國際市場在 AI 應用上的差異觀察從樂觀者到悲觀者,不同視角看待 AI 對就業的衝擊商業分析和統計領域的實際應用無論你是科技新手還是資深從業者,這一集都將帶你思考:在 AI 浪潮中,我們如何在恐慌與機遇之間找到平衡?這場比工業革命更快速的技術變革,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活經濟新格局?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趨勢。畢竟在這個AI時代,培養獨立思考比獲得標準答案更重要。 喜歡節目的話,記得訂閱並在社交媒體關注我們: Facebook: EverydayEconHK Instagram: everydayeconhk
Show more...
4 months ago
9 minutes

生活經濟學 | Everyday Economics
從2023年舊金山Cruise事故談起,今集深入剖析為何自動駕駛車總係被責難得最凶狠——即使喺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員都無法避免意外。 哈佛商學院最新研究(2025年1月)破解呢個謎團。超過5000名參與者、三個獨立實驗指向一個驚人真相:當事故涉及無辜的AI車時,公眾賦予嘅責任評分達38分;同樣情況下人類駕駛車只得31分。更離譜係,43% 的人會幻想「如果有真正的駕駛員就好咗」,反事實思維高出人類駕駛場景足足3倍。 呢個現象背後係咩心理學機制?人類點樣無意識地將AI車與一個不存在的「零瑕疵駕駛員」作比較?為咩強調肇事方責任就能幾乎完全消除呢種偏見?節目拆解「異常存在效應」、新奇性觸發、理想化標準等認知陷阱,並提醒AI企業面臨嘅保險陷阱同訴訟風險。 如果你關心AI倫理、法律公正性、或對香港未來科技求職有疑惑,呢一集絕對值得聽。 關鍵詞: AI責任、自動駕駛、認知偏見、法律風險、完美標準謬誤、消費者心理、Cruise案例、香港求職趨勢 Send us a text 今集「生活經濟學」就到這裡!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幫你看透更多消費陷阱,預判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