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5/v4/f0/da/d2/f0dad2da-6886-334d-a0da-47bc35b2822d/mza_4930994724554364722.jpeg/600x600bb.jpg
救生日常
蕉哥
262 episodes
1 week ago
救生日常是荷蘭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的podcast 節目,我們會在節目中分享救生的日常、分析最近的溺水事件、以及談談最重要的水域安全觀念與水中自救技巧。 👉 像一條魚:https://likeafish.com.tw 👉 E-mail:service@likeafish.co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ports
RSS
All content for 救生日常 is the property of 蕉哥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救生日常是荷蘭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的podcast 節目,我們會在節目中分享救生的日常、分析最近的溺水事件、以及談談最重要的水域安全觀念與水中自救技巧。 👉 像一條魚:https://likeafish.com.tw 👉 E-mail:service@likeafish.co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ports
Episodes (20/262)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9|抬頭蛙轉救生仰泳操作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這週蕉哥已經飛北海道旭川,籌備冬天雪季新創立的滑雪品牌,包含滑雪課程與包棟民宿。 因為真的太忙了,加上天氣變冷,水域活動的旺季已過,發文量驟減,還請大家見諒~~~ 之後滑雪相關業務開始進行後,也會再跟大家發消息喔! ┄┄◇◆☆★◇◆┄┄ ⚡️ 本週精選內容 ▍抬頭蛙轉救生仰泳操作 在開放水域游泳,學會抬頭蛙轉救生仰泳非常重要! 因為抬著頭脖子容易酸,躺著游泳才是最輕鬆游泳的方式。 當你轉身的時候,記得兩隻手要分別水平推水,頭直接180度轉向看著正上方。 這樣,你就可以很絲滑的轉過去。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HkU7UtXb0CU?si=XIYDKC941TIIzAyg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day ago
3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8|在海邊躺著游泳如何定位/水肺潛水溺斃被救裝備竟不在/關於風險自負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之前日本贈送「浮標型水位計」,在馬太鞍溪堰塞湖面投放成功,並立即回傳水位資料。 影片提供了救難人員在此游泳攜帶浮標的方式,教科書級的救生員四式操作。 0:29:抬頭捷游向岸邊 0:55:改抬頭蛙游向水位計 1:06:拿到水位計以後,雙手持水位計踢短蛙 1:19:因直升機引起的水花太大,改救生仰泳破風浪 ┄┄◇◆☆★◇◆┄┄ ⚡️ 本週精選內容 ▍在海邊躺著游泳如何定位 躺著游泳,在海邊最難的就是定位,因為你沒有辦法看天空定位 所以要怎麼辦呢? 你可以看旁邊、看後面、看不會動的東西(像是建築物)。 建議不要看車子、帳篷,因為這些都是可能會隨著時間換位置。 樹跟消波塊、電線桿雖然不會動,但因為長得都很像,很容易忘記原本看的是哪一顆,不太推薦。 大家一定都會游歪,但這是在開放水域游泳很重要的一項練習,千萬不能懶!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SsMvgTRtF-c?si=NZjm4XfhL24yVSci ★★★ 👨‍💼 新聞報報 ▍男小琉球「水肺潛水」溺斃,救起時「裝備竟不在身上」 一名男子進行水肺潛水時一度失聯,海巡署人員找到人時,對方呈現昏迷狀態,熱心民眾與時間賽跑不停CPR,不過男潛客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 目擊民眾表示,當時看到男子沒有穿裝備,據說是因為嫌太重而脫下來,連救生衣都沒有穿。參與救援的民眾提到,他們是先看到潛水裝備浮出水面,卻遲遲未見男子蹤影。 ┄┄◇◆☆★◇◆┄┄ 這大概是今年看過最匪夷所思的操作了。任何水域活動,拋棄裝備都是不得不的狀況才可能發生的事。 新聞中的潛水教練也有解釋,水肺潛水的救生衣BCD能夠自由調整浮力,通常與氣瓶成為一組,而一般救生衣則是固定浮力。少了這些關鍵裝備,容易在海中遇到危險。 小琉球的假日人潮到底有多可怕,相信大家都知道。穿著潛水裝大家都很像,有時候心思跑掉走馬亂花晃晃,跟錯人的事情的確可能發生。 但是走丟後該如何等待救援的操作,應該在行前計劃的時候教練都會告知。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扯的事情,真的是不得而知了~~~ ★★★ 📒 好文章分享 ▍關於風險自負 ​ 這個議題最近很夯,因為太魯閣堰塞湖的關係導致大範圍封山,引起登山界與民眾雙方廣泛的討(ㄇㄢˋ)論(ㄇㄚˋ)。 在水域領域,也有一樣的問題。也想藉此跟大家互動,那什麼是玩水的時候的風險自負? ┄┄◇◆☆★◇◆┄┄ 就如"登山安全是自己的責任"一樣,蕉哥也一直在推廣"玩水安全是自己的責任"。 而這個負責的概念,可能包含: 1、評估天氣是否適合玩水? 2、要準備哪些裝備? 3、自己遇到意外該如何自救? 4、同行者遇到意外該救援? 5、如果無法救援跟自救,該如何待援? 在台灣,到處都插著"水深危險、禁止戲水"的牌子(水不深要怎麼玩水??),剝奪了許多玩家玩水的自由。 我們一直在努力,教學民眾學會水域安全觀念和水中自救技巧,就是希望大家都要有能力,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不過我也相信,很多人喜歡將責任外包,外包給同行友人、家長、帶隊教練、消防、海巡、政府。反正發生意外,千錯萬錯就是不是我的錯。 因此我們也會看到,玩水溺斃最後國賠的例子,然後就是海難封海、溪難封溪。我們的法規,把我們養成一個到處都是巨嬰的國家。 當然,蕉哥還是很期待,這個外包責任的文化,有一天會消失。不管是民眾的自我要求、政府的適當管理、法規的與時俱進。 不然台灣的溪海這麼美麗,不能親近真的太可惜了!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9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7|去溪邊玩如何判斷渡溪點/女童跌落20公分生態池溺斃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花蓮太魯閣又有堰塞湖形成,這次太魯閣堰塞湖的水色,真的是難得的湛藍,好懷念這裡! ​ 比較熟蕉哥的應該知道,以前我住過太魯閣四個月,在飯店當救生員。 ​ 當時跟客人介紹地理環境,不會說這條是"立霧溪",而是會說是"塔次基里溪。" ​ 待在飯店的這段期間,其實很少看到溪是清澈的,因為只要上游有下雨,水大概就會濁一個禮拜。 ​ 很難得,從光復的堰塞湖意外以後,台灣好一陣子沒下雨了,也才有這難得、這麼美麗的水色。 ​ 希望這次的鋒面,不要讓堰塞湖發生跟之前一樣的災情。 ┄┄◇◆☆★◇◆┄┄ ⚡️ 本週精選內容 ▍去溪邊玩,要如何判斷渡溪點呢? 過溪的時候,可以看哪裡有疊石。有人疊石(如果他不是亂疊的),代表這邊可能是渡溪點。 通常河面比較窄,溪水流速會比較快;河面比較寬,水流會比較不湍急,水深也會比較淺。 不過,這都是「通常」,實際上還是要多有一些經驗會比較知道怎麼判斷。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ZS_CxYF0Xzg?si=uI3M5m7Mv5nvhuMB ★★★ 👨‍💼 新聞報報 ▍竹北托嬰中心一歲半女童,跌落20公分生態池溺斃 新竹縣竹北市一間幼兒園附設托嬰中心,一名一歲半女童於戶外活動時不慎跌落園內約20公分深的生態池。 根據調查,當天上午女童疑因好奇觀看生態池水面,不慎跌落,當時照顧老師未能及時發現女童失蹤,直到別班老師清點人數時,察覺異狀,搜尋後才在池中發現女童。 ┄┄◇◆☆★◇◆┄┄ 20公分的水池,只要是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或是沒有意識的人,一樣是可以讓人發生溺水意外的。 尤其這麼淺的池子,非常容易被疏忽。 蕉哥之前也有提過,有救生員朋友在20公分的兒童池發現小朋友溺水,而且還是有家長帶的情況下。 小朋友的手上還有套手臂圈,但也因為這個裝備讓他產生了浮力,反而沒辦法自己站起來,救生員還被水中的溜滑梯設施擋住了視線。 好家在最後發現的早,沒有釀成大事。 請記住,基本上小朋友就是不能離開視線,不管他帶著什麼裝備,總是有可能有意外發生的時候。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為什麼被溪流沖走很難自救?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7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6|大武崙沙灘離岸流判斷/鼻頭角潛水失蹤/游泳書籍抽獎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蕉哥上禮拜去花蓮溯了兩天溪,好久沒在花蓮溯溪了,水色驚為天人,好久沒看到水藍成這樣! 花蓮真的是好山好水的好地方,除了大家來救災以外,來花蓮在地消費,也是一種幫助花蓮的選擇。 ┄┄◇◆☆★◇◆┄┄ ⚡️ 本週精選內容 ▍大武崙沙灘離岸流判斷 大武崙沙灘的左側是消波塊,這邊會有離岸流一直往外帶。如果是在有浪的情況下,看起來就會蠻明顯。 之前有發生過「一日三起溺水」意外,都是在這個位置。 因此,如果你真的不小心漂出去,記得先往內側游,然後再往岸上切。這樣子,就可以脫離離岸流範圍,順利的游回岸上。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DORC5_SHnKs?si=8A8hz-CKP8cI-iCQ ★★★ 👨‍💼 新聞報報 ▍鼻頭角驚傳潛水失蹤,3人下水僅2人上岸 37歲莊男與一對夫妻相約下海潛水,卻疑似溺水失蹤。三人透過LINE社團認識,夫妻先後上岸仍未見莊男蹤影,立即通報請求搜救。 據了解,莊男透過LINE社團認識張男與林女,與2人並不熟識,也都缺乏共同潛水經驗。當天上午林女先被附近釣客救上岸,張男隨後自行上岸,但莊男始終未現身。 ┄┄◇◆☆★◇◆┄┄ 根據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留言,現場其實除了釣客協助林女上岸以外,失蹤的莊男也有協助幫忙推,但浪變大將莊姓男子拉出去,人就不見了。 希望大家可以幫這位潛友集氣! -- 一般來說,鼻頭角公園是一個非常多人會去的家庭戲水景點,礁石內水深不深,也有一些些魚可以看,假日時總時人滿為患。 但礁石區外側 (鼻頭港外面那塊大礁石),水況就完全不是這樣子了! 聽說有流溝,水流超強,非常不適合游泳、潛水等各種活動。 只能說人如果不小心在強流區被流走,真的要趕緊丟浮具給漂走者。海上的人真的太小一個點了,尤其流亂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人會往哪漂。 ★★★ 📒 好書分享 ▍游泳書籍抽獎 ​ 蕉哥最近接到一本關於繪本的掛名推薦 (自己還沒出卻先收到推薦XD),書名是《動物學校游泳課》、與《動物學校體育課》。 ​ 我必須說:原本以為繪本功能會更偏向是引起興趣的階段,但這一本的實務對照及操作連結度非常高! ​ 不只是舉了一種動物來做類比學習,還有符合該生物的特性。出版社也很阿莎力的要提供大家抽獎活動! ​ -- ​ Tag兩位身邊有小朋友的家庭,留言"動物學校游泳課",按讚並分享此貼文。 ​ **我們將於10/20抽出3位幸運粉絲,贈送繪本乙本(隨機送)。 ** ​ 如果你是身邊有小朋友、或身邊有家庭朋友的人,那你一定要參加喔! 👉 抽獎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88374056422986&set=a.720566369870427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海興游泳池環境介紹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9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5|練抬頭捷最好的方法/萬里桐2潛水客遭拖離岸邊/感官放大養成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蕉哥上禮拜去溪邊玩水,看到一隻超大尾鱸鰻,當場嚇傻! 剛開始看到以為是我看錯了,想說這個小水彈怎麼可能會有這個。 後來再下去看,驚為天人,長度應該有1.5公尺以上,好怕他咬我。 ┄┄◇◆☆★◇◆┄┄ ⚡️ 本週精選內容 ▍練抬頭捷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溪邊 找一條溪逆流而上,你就會發覺: 划手頻率,大概會是正常在游泳池的1.5倍。 風景好、氣氛佳,練起来更有感! 越到水流的源頭,游起來就越吃力。 還要去抵擋潑過來的水花,感受更好~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vvPGVF8coMI?feature=share ★★★ 👨‍💼 新聞報報 ▍萬里桐海域2潛水客遭拖離岸邊,SUP立槳業者下海救援 屏東恆春萬里桐海域10/5突然出現湧浪,有兩名潛水客遭到海流帶離,還好附近的SUP立槳業者及時發現趕緊下海救人,直到海巡警艇抵達將所有人帶回。 不過事後發布新聞,卻把救人的SUP業者誤指為獲救的遊客,引發業者不滿怒轟海巡署實在傷人。 ┄┄◇◆☆★◇◆┄┄ 怎麼感覺今年萬里桐每個禮拜都有被離岸流流出的意外,左側消波塊區就是標準會有離岸流的地方,就跟** 福隆東興宮、台東都歷沙灘、基隆大武崙**一樣。 記得海邊玩水原則:遠離消波塊。 在thread上,也有網友 @white_bear_there 提供了現場的救援影片,還原當天的現況。 -- 原本浪還沒到太大,水肺遊客跟裝備陸續被SUP載回來,後來浪濤洶湧,有水肺客面鏡呼吸管裝備都卸下了,腳都踩到地面還來不及走上岸,就連人帶板被捲回海裡。 其他救援的人也好幾度被沖到翻船,有的抓回板子繼續往待救援者方向划,有的板子直接噴飛沖向礁岩,掉下來的人就自由式死命游到其他SUP救援夥伴旁。 「往外划!往外划!」岸上一個女性用力向海中嘶吼。後來救援大隊全部往遠方平靜水域划過去,等待救援船來接駁。這時馬路旁已經停了一輛救護車在待命,還有消防車載著膠筏急駛而來。 -- 感謝這謝SUP救援的勇者,從影片可以看出浪況,在礁石區救援真的非常不容易。 礁石區通常浪亂,往外划是一個相當好的判斷,不然落水頭撞到礁石,大概也直接沒救。 以下還有幾點提醒: 1、救援的人到待救者身邊前,記得要先改成坐划;因為有可能你來不及跟對方溝通,他抓你板直接重心不穩導致落水。 2、翻板救援不適合在這種礁石區使用,風險太高;而且準備過程中,待救者可能又漂走了。 3、腳繩跟救生衣建議還是要穿跟繫。我們都知道情況緊急,但是自己的安全還是最重要的。 ★★★ 📒 好文章分享 ▍感官放大養成,是這次災害給我的啟示 這一次蕉哥去光復救災,受到關鍵評論網邀稿,寫了一篇關於這次出發的起心動念和心得收穫。 我也將稿費捐出,希望能夠盡量幫助到光復恢復。 節錄一小段最重要的收穫,我覺得在玩水安全上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你懂得這些事,風險也能降低很多。 分享給大家。 ┄┄◇◆☆★◇◆┄┄ 第一天我選擇加入被安排的志工團,因為我沒有經驗,跟著有經驗的人引導規劃執行,會產生最好的協助效率。第二天光復火車站現場人比第一天更多,我選擇直接往我第一天清潔的民宅走去。 當時我根本沒有記這間民宅的地址,我就依據我前一天回程是如何走回車站的印象前進。手套因為在第一天就用掉了,我直接在路上撿了地上的手套來用。(撿到的手套兩隻顏色不一的,因為不是在同一個時間撿的) 到達民宅跟昨天的屋主打招呼後,發覺今天國軍有到現場幫忙。我們那一間有兩個門牌號碼,總共有十個人來幫忙,他們正在清理最後面的後院淤泥。那邊其實是有一個紗門擋住,沒有辦法全開,因為被淤泥卡住。 因為有十個軍人正在這個狹小的空間清理,所以我並不適合再擠進去,因此我就得想辦法再去找其他事情來做。 我就問了屋主有沒有電動起子或是一般螺絲起子,可以把這個門拆掉。他說他不知道哪裡找得到這些東西。於是我自己在現場找,找到後跟屋主合力把門拆掉,讓清潔效率可以更迅速。 回程走回火車站的路上,我看到地上有疑似沒開過的瓶裝水,我把它撿起來。打開瞬間你就可以感受到是一罐新的水,就直接把它喝掉,而不是去拿救災戶裡已準備好的救災物資,留給有需要的人。 這些都是放大感官後,你可能會注意到的事。 來現場幫忙的人,尤其那些剛開始投入其中的人,需要把自己當做是「1人游擊隊」。因為救災就跟打仗很像,一切都處在混亂狀態,這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人可能在都市生活慣了,或是待在大公司職場環境,會很習慣做什麼事情都有人可以提供周邊協助,提供工具幫助你完成任務。 但是救災現場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如果你不是國軍或沒有加入任何大型志工團隊,你完全必須仰賴自身直覺跟平常累積的經驗去反應你應該要做什麼事。你必須把感官放大,去感知觀察周遭的一切,在有限的裝備資源下,快速決定你的每一步。 也許是因為多年在山裡、溪邊、海邊野營的經驗,還有個人創業超過十年的經驗,我已經非常習慣單兵作戰,自己去想辦法解決所有問題,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 這些都會是以後在任何緊急狀況發生時,大家要有的一種心境轉換。這會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累積很多工作經驗、生活經驗,學會把感官放大,找尋任何能夠協助你完成任務的資源。 大家在日常生活跟工作中,最好都可以慢慢去培養對這種對周遭一切事物的敏感度。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開放水域安全課|溪谷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weeks ago
12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4|如何借浪上岸?/33歲船員下潛找海膽溺斃/光復的志工遠遠不夠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周末一年一度泳渡日月潭的挑戰,不知道各位泳士有沒有挑戰成功啊~~~ 如果沒有成功,千萬不要氣餒,明年準備好,再多參加幾次,都是不錯的人生體驗! ┄┄◇◆☆★◇◆┄┄ ⚡️ 本週精選內容 ▍如何借浪上岸? 跳水後, 要爬上岸就要懂得如何借浪上岸! 因為岸邊的礁石、藤壺等尖銳物, 讓你不好上爬 如果你硬爬, 只會被浪打的撞上礁石。 所以你要順著浪上來的時候, 手順勢抓住、腳踩上去, 就可以順浪上岸。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IHQkjt2ciFA?si=ugddrsjiPwuVlLKV ★★★ 👨‍💼 新聞報報 ▍11遊客搭遊艇龜山島玩水,33歲船員下潛「找海膽」溺斃 一艘遊艇載著11名遊客體驗帆船和立槳活動,船上一名33歲的船員想下潛找海膽,戴著面鏡就跳下水,上來換氣一次後再度下潛,卻長達3分鐘沒上來,最後救起送醫不治。 當事遊艇水手康先生:「他自己是有經驗的,但是最後聽到的是,他跟他朋友說『我下去找海膽』,最後發現是他已經趴在海底,我划著SUP戴面鏡有看到他,但是因為我自己沒有辦法下到那麼深,所以我趕快請友船的船長幫忙。因為他穿著蛙鞋、戴面鏡,趕快過來才下去把他帶起來。」 ┄┄◇◆☆★◇◆┄┄ 牛奶海行程蕉哥也有參加過,之所以稱為牛奶海,就是因為龜山島的海底熱泉活動,因地底岩漿庫的岩漿沿著裂隙侵入海水,高溫的硫磺泉與二氧化碳等物質噴出,與周圍低溫的海水混合後,形成乳白色、帶有硫磺味的漸層海域。 正常應該不會在牛奶海下潛,但當地也不是那種大家正常下潛的類型。而又因為這幾天有颱風,相信有可能多少海況有受到影響,也增加了玩水風險。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沒有落實"潛伴制度",即便只是Fun dive,有朋友一起看著還是相當重要的事。而且深度不應該超過第二強朋友能下的深度。 就像這次意外,事主沉在海底,船上其他人卻沒有能力下潛,以至於還要找友船支援,錯失了黃金救援時間。 ★★★ 📒 好文章分享 ▍光復的志工遠遠不夠 蕉哥周末去花蓮幫忙。 你以為報導說有很多志工來… 是沒錯,但人遠遠不夠。 一間房10個人清,但10個人清不完一間。 事情比想像的複雜,整個清運流程環環相扣,不是把淤泥挖了倒出來這麼簡單,因為你可能連倒淤泥的空間也沒有。 — 當天問了屋主,他說我們是從災害到現在,第一批來幫忙的人。 在集合的時候,的確有跟我們說今天會去重災區,會去比較遠的地方。 原以為是開車載我們去,結果是走路;走了20分鐘才到,但其實離車站並不遠。 以為災害離我們很遠,但真的也沒多遠;以為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大家心會很遠,結果卻離的很近。 如果你有餘裕,歡迎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忙。 光復不會這麼快恢復,家園的修復至少兩三個月跑不掉。即便你現在無法幫忙,只要有心,會有你上場的機會的。 願一切順利,願一切平安。 — 給欲前往光復志工朋友們的建議: 9/27上午,災害應變中心將會在光復火車站前,設立志工指揮中心,如果你們不是跟著大型團體前往,請到志工中心登記,現場會安排你們的工作,缺乏器具的也可以當場領取,請不要漫無目的的在光復街上遊走,既沒效率,也可能妨礙到其他人的工作。 關於本次光復當地相關的資訊,不要看太多以免混亂,建議看這幾個就好,其餘事項到現場接受指揮。 跟救災狀況有關的,請看海洋主廚愛爾文的志工須知 https://reurl.cc/5RW6Mz 跟馬太鞍當地各種需求有關,請看馬太鞍部落自救會 https://reurl.cc/MzQb3X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1033993595 周邊狀況及防災整合地圖請看 https://reurl.cc/9nNjqO 尋找住宿地點,請看 https://reurl.cc/z5RvV6 *這裡補充一下,有些民宿有提供房間以外的打地鋪選擇,可以自行詢問。 *拜託大家可以的話,把這些住宿留給最需要的返鄉青年、受災老弱婦孺或是專業就災人員 如果你想要參與團體的救災工作可以參考 壯闊台灣志工 https://reurl.cc/mY5VkY 中華基督救助協會 https://reurl.cc/ZN30NV 法鼓山花蓮精舍 https://reurl.cc/nYd9v8 慈濟慈善基金會 https://reurl.cc/1OAdvQ 資訊更正補充:台鐵有提供救災團體團進團出,可免票進出,但需要由該團體支付車資喔! 如果有專業能力,如園藝泥作師傅、水電師傅、鐵工師傅、高壓清洗師傅 請連繫林立青 https://reurl.cc/ekle2K 連假一定會有很多鏟子超人出現在光復,在這裡再次呼籲,除非有載運機具、器材,否則請搭乘火車到光復火車站,道路交通也是一種資源。這兩天有需要住宿,請在花蓮市區附近,不要佔用鳳林鎮上寶貴的住宿,留給專業人員可以就近往返需要的地方。 如果你有特殊的資源可以協助 馬太鞍部落可以聯絡 總幹事張志雄0960-514-994 曾添義 0958-217-309 馬耀 0963-054-514 王念主 0981-042-045 阿陶莫部落可以聯絡 村長黃建桐 0910-273519 鄭敏芳 0988-126744 如果要尋找當地親友的,可以在以下避難窗口詢問 馬太鞍 長老教會|蔡智輝代表 0919-965120 光復親子館|曾秀琴 0955-514994 光復國小|梁家瑋 0930-265833 大進國小|0910-072106 大全活動中心|0975-769085 太巴塱 張進光神父 0905-356177 曾淑惠 0926-290128 Foday 0916-951741 太巴塱教會支援中心站|曾小姐 0980-285961 感謝大家協助光復重建家園。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1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3|不小心意外落水如何等救援/17歲兒戲水溺斃判國賠/橫渡日月潭安全完賽守則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週蕉哥去溪邊玩耍,竟然撿到整組漁獵用品 (但是是沉在深潭裡),到底是誰來插魚裝配都沒帶走啊~~~ 如果是你的,歡迎私訊蕉哥喔。 ┄┄◇◆☆★◇◆┄┄ ⚡️ 本週精選內容 ▍不小心意外落水如何等救援? 如果你不小心意外落水, 記得先反射性鼻子吐氣, 避免水灌到鼻子。 接下來, 先做水母漂等人上浮以後, 再翻身變仰漂。 岸上的人沒帶浮具, 千萬不要下水救援。 可以在岸上扔浮標給溺者, 讓溺者自己抓住, 再想辦法游回岸上。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Rf3wk1nrFwc?feature=share ★★★ 👨‍💼 新聞報報 ▍17歲兒戲水溺斃!爸媽批「示牌有問題」孩無社會經驗,告市府判國賠218萬 王男的父母主張17歲兒,無社會經驗,事發當時在開放時間進入,即便看過禁止事項告示牌,仍無法根據上頭說明,清楚得知各區域明確位置與範圍,且現場「遊客須知」告示牌字又小又模糊,且「敬告遊客」告示牌也未對退潮可否戲水有所指示。同時,認為即便海水浴場的「沙灘戲水區」僅設立旗桿,但現場當時未掛警告危險的紅旗,且兒與同學在戲水時,未聽聞任何廣播。 台中市風景區管理所則認為,管理上並無疏失,對於王姓高中生冒險行為,不負國家賠償責任,且王姓高中生已經17歲,經告示牌卻置之不理,未依規定強行犯險,超越戒護區跟衝浪區合計500公尺範圍,沒聽見廣播也是因離開戒護區。 台中地院審理時,認為從現場照片可看出,竹竿上無旗幟或繩索相連,並無形成封閉區域,況且王姓少年當時年僅17歲,確實無社會經驗,仍無法用「經緯度」等數字,看出詳細區域位置,加上少年同行同學也稱,不曉得所謂桿子的用途,足以認定少年等人無法明確知道戲水區,全案認定台中市風管所應賠償王家父母。 ┄┄◇◆☆★◇◆┄┄ 這篇必須整段內容貼給大家,才能看出為什麼政府都不想開放水域,因為不管做了多少準備,出事了民眾還是會怪你。 告示牌上面的資訊看不懂,很正常,因為學校又不會教,你問大人他也看不懂。我們的水域判讀知識教育實在貧瘠。 但是看不懂,可以問啊!現場又不是沒有救生員。不就跟學校課本一樣,老師負責幫忙解惑,救生員也能跟你說明怎麼戲水安全。 我相信你問救生員,大部分的人都非常願意跟你說,因為現在有風險意識的人實在太難得了。 ★★★ 📒 好文章分享 ▍橫渡日月潭安全完賽守則 9/28又是一年一度「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嘉年華」,從民國72年開始的每年中秋節前後,都會盛大舉辦。 游泳全程約3000公尺,而且是在踩不到底的公開水域。對於沒有太多經驗的來講,這是一個初階適合挑戰的活動。因為全程需要攜帶魚雷浮標,戒護人員也很充足。 蕉哥自己是2012年參加比賽。歷經推廣防溺教育多年,也在開放水域執行跟教學過各種活動,也下幾點經驗提供給參賽者參考。 ┄┄◇◆☆★◇◆┄┄ 1️⃣克服開放水域游泳恐懼|適應水深、練習沒有蛙鏡 對於一般人來說,泳渡日月潭通常需要1.5~2小時。在開放水域中游泳,因為腳無法觸地,最難做到的就是”克服心裡的恐懼”。 除了水深以外,還有許多外在因素會影響游泳完賽,例如游泳者之間的位置距離、游泳方向感、蛙鏡進水、被別人打到踢到、水溫差異、湖面浪的波動等等。 因此,面對開放水域的挑戰,需要克服的情況相當多,但最關鍵的還是具備自救能力和不懼怕的心理準備。 大會在水道旁每50公尺設置了急救站,若遇到體力不支或其他突發情況,只需摘下泳帽,就會有工作人員前來提供協助。 如果需要補給水分、熱量,急救站的浮檯也可以協助倒水、餵食巧克力等等,整個活動規畫相當完整友善。 建議平常多去較深的游泳池練習,克服水深的恐懼;以及多練習沒有蛙鏡要怎麼游泳、腳不碰地板要怎麼把蛙鏡戴回臉上。 -- 2️⃣水中自救技巧練習|深水區韻律呼吸 雖然參加橫渡日月潭有規定要攜帶魚雷浮標,但還是有可能因為緊張不知所措,無法順利將魚雷浮標拉回身邊。 因此,建議大家還是要學會基本的水中自救技巧,幫助自己能夠不靠裝備也能保持呼吸。 腳不碰地板的韻律呼吸:試著把腳勾起來縮到腹部,不用腳去踩或推地板,用手壓水把自己推上去的方式來做韻律呼吸。 不戴蛙鏡的難度會增加很多,因為多數人不習慣水滑過臉碰到眼睛產生的不舒適感。 當眼睛不舒服時你可能就會停下來,但是在日月潭是沒有辦法停頓的,因為一停下來人就沉,而你也無法呼吸。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可以「連續做」。只要可以連續做,你就能持續地呼吸,接著抓住浮標,讓自己有喘息機會。 -- 3️⃣ 魚雷浮標操作使用|怎麼背怎麼拉回 魚雷浮標通常是救生員才會使用的救生器材,現行變成台灣開放水域長泳活動指定參加泳客的泳渡工具,尤其是日月潭泳渡活動。 而國外的海泳活動,其實沒有人在背泡棉式的魚雷浮標,通常都是選用「水滴型防水袋的充氣浮標」,或是我們像一條魚自行開發的「浮多力」,水阻更小攜帶更方便。 使用魚雷浮標需要一定的練習,建議初學者一定要先去開放水域練習。 操作步驟: 1、將魚雷浮標背在對側肩膀到腋下的位置。(建議拿去裁縫店修改成可以綁在腰上,因為長時間游泳肩膀會一直跟織帶摩擦,皮膚容易破皮) 2、連結繩長度調整到適中位置,避免踢水腳一直勾到繩子。 3、練習在突發情況下做水母漂,在此狀態下順著織帶摸到繩子,將浮標拉回來抱住。 4、練習不戴蛙鏡或閉著眼睛做上述操作。(因為你的蛙鏡可能會被踢掉進水)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沙洲型海灘如何避免危險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4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2|如何帶著浮標爬石頭/男衝浪觸礁險溺斃/《閃電CPR挑戰》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禮拜上完今年最後一場海邊防溺自救課。今年真的好熱,都已經9月了氣溫還是這麼高。 不過好家在,水裡沒有什麼水母了,泡在水裡還是滿舒服的。 接下來東北季風不知什麼時候會開始來,大家有去海邊玩再自己小心注意! ┄┄◇◆☆★◇◆┄┄ ⚡️ 本週精選內容 ▍如何帶著浮標爬石頭? 去溪邊帶傳統魚雷浮標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 因為泡棉的體積很大,在溪床走的時候,你只能用手拿著,非常的不方便。 如果是2~30分鐘的行程還好,但如果是要溯溪兩三小時的行程,鐵定會崩潰。 現在你有了浮多力,這些困擾就消失了! 只要將扣具扣到另外一邊,背在身上,就可解放雙手,讓你無後顧之憂地攀爬。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_RkQ7D-yCmA?si=rBdnynYOWBA7SzNN ★★★ 👨‍💼 新聞報報 ▍高雄男衝浪觸礁,體力不支險溺斃 警、巡指出,今天傍晚5點多,蔣男疑似誤入闖入離岸流海域,連人帶衝浪板被帶走;蔣男奮力往岸邊游時,因體力不支而觸礁,造成雙膝擦挫傷並無法自行游回上岸。 海巡人員獲報後派員前往救援,順利從海裡將蔣男搶救上岸,幸搶救得宜,蔣男送醫治療後暫無生命危險。 ┄┄◇◆☆★◇◆┄┄ 衝浪的地方,很多其實都在離岸流流區。而這些衝浪客會藉著離岸流流出去,再從旁邊衝浪衝回來。 如果有板子,應該是不會體力不支,趴在板子上回來就好。所以有一定的機率,腳繩可能斷了。 蕉哥有兩個救生員朋友斷過腳繩,都差點游不回來。(因為他們衝颱風前後的浪,在很outside) 不管是哪一種水域活動,就算有裝備,建議大家還是要盡量提升自己的游泳能力。 因為有時候,真的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 ★★★ 📒 好文章分享 ▍"安妮怎麼了"第三屆的《閃電CPR挑戰》 ​ CPR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一種在患者失去意識、沒有呼吸和心跳時採取的急救措施。 ​ 救生員訓練必考,每年去海邊救溺演練也一定會練習到。 ​ 這次受邀參加第三屆的《閃電CPR挑戰》,才知道根據前兩屆的調查統計,有40%的人是在這個活動中才第一次有按壓過假人。 ​ 這就跟防溺自救的概念很像:如果你沒有在模擬意外的環境中練習過,真的遇到狀況時,通常都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 ​ 而這個黃金救援時間,可能就被這樣消耗掉了。 ​ ​ 很多緊急救護技巧,真的是應該要必備的知識。比起念書的學科,有些事情是一輩子終身受用的,尤其是緊急時刻可以救你一命、或救他人一命。 ​ 這次的活動或許你沒有機會參與,但坊間還是有許多單位有這樣的培訓。 ​ 找個時間,去練習一下。假如有一天你的親朋好友在你面前需要你幫他一把,你會很感謝自己有學過這項技能。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有浪的地方要怎麼仰漂?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8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1|被浪帶離岸邊怎麼辦/基隆大武崙沙灘「墾丁化」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禮拜去了和平島公園的海泳池幫學生上課,好久沒有去和平島公園了。 開放水域跟泳池最大的差別,還是環境感受度的問題。有些人對於水深就是會比較懼怕,海邊則是水是鹹鹹的,也會影響到大家的游泳能力。 所以當你的技巧已經學會到一定程度之後,建議可以多出門走走去溪邊海邊玩水。 該注意的地方還是要自己注意,如果會擔心安全可帶上裝備,或者是找專業的教練、商業團參加,其實都是一種好選擇。 暑假已過,恭喜大家安全下莊:) ┄┄◇◆☆★◇◆┄┄ ⚡️ 本週精選內容 ▍被浪帶離岸邊怎麼辦? 水母漂變成仰漂之後,我們不可能一直做仰漂等救援,因為你要知道有沒有船會經過,你才可以跟他大聲呼救。 所以這時候,就可以人轉為直立著,做頭滅頂的踩水法。 當手壓水頭出水面的時候,去觀察四周看看: √ 你離岸邊多遠 √ 有沒有人可以呼救 √ 有沒有浮具可以抓 如果很不幸的都沒有的話,就再轉回仰漂,繼續等待救援。 每2~3分鐘操作一次,直到你成功獲救。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QL2DVsYu9FY?feature=share ★★★ 👨‍💼 新聞報報 ▍基隆大武崙沙灘「墾丁化」,傘帳圈地出租無視謝國樑禁令 日前有網友在臉書社群反映,帶小孩到大武崙沙灘戲水,原本想在沙灘鋪個地墊,讓孩子有地方休息,並用來放東西,結果整片沙灘幾乎被業者插滿沙灘傘和棚帳,再收租金。 市府產發處副處長黃毅維說,市政府已經開始勸導,前兩天已對占用部分處理,業者也已自行清除,但今天還是又有其他業者疑有占用的行為,市府會增加處理強度,呼籲業者不要再占用公共資源。 ┄┄◇◆☆★◇◆┄┄ 相信如果是有在玩水的朋友,大概都去過大武崙沙灘。畢竟離台北近,大概是最靠近台北的沙灘了。 自從去年因為離岸流造成一天三起溺水意外以後,已經拉了一條水線,離岸邊僅有55公尺,戲水範圍相當小,沙灘腹地也不大,周末應該是擠到爆。 之前去這裡游泳的時候,似乎並沒有看到有這種業者,不知道今年從哪裡跑出來的。 在地業者新聞寫到不是在地業者,真的很好奇試從哪裡來的? ※ 大家如果有去這裡玩水,請避開左側消波塊離岸流。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會讓人卡住的漩渦流 🎥 意外落水後最重要的自救技巧:水母漂變仰漂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7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20|只用單手可以做踩水嗎/屏東霧台玩待援撞山壁​/水深不是判斷危不危險的標準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禮拜六鬼門開,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心中的想法與害怕。 不過比起鬼月抓交替,台灣在鬼門開的前幾天其實溺水意外一直不斷發生。有些人習慣把鬼門開水鬼抓交替當作發生溺水的原因,也有些人習慣把問題都怪罪於別人。 因應鬼門開,加上像一條魚粉專人數達到50,000人,要來特別慶祝一下: 從發布時間限時24小時,購買浮多力只要輸入折扣碼20250827,就享有9折優惠喔! ┄┄◇◆☆★◇◆┄┄ ⚡️ 本週精選內容 ▍只用單手可以做踩水嗎 踩水雖然頭在水面上,但你還是需要 憋住一些氣,會更容易浮在水面。 1、只用單手可不可以做? 當然可以! 只是你的手要置中,讓你的身體更容易平衡。 2、只用單手跟不用腳可不可以做? 當然也可以! 你會發覺蕉哥的速度越來越快,因為要維持身體浮在水面上。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WSRV7QOCTMw?feature=share ★★★ 👨‍💼 新聞報報 ▍7人屏東霧台玩漂漂河,撞山壁落水爬灘地待援全獲救 屏東縣政府消防局獲報,有民眾一行7人從霧台玩漂漂河活動,至三地門鄉達來村隘寮溪岸時靠岸卻不敢移動,人員平安在岸邊等待救援。而後消防隊帶至舊達來橋,不須送醫。 ​ 警方初步調查,7人透過通訊軟體揪團,均有登記入山,今天到屏東霧台搭艇玩漂漂河,卻意外撞上山壁,7人全落水,自行爬至附近灘地求援,事故確切原因仍在釐清中。 ​ ┄┄◇◆☆★◇◆┄┄ ​ ​ 根據一位經常在南部協助水域意外救援的前輩表示,實際上發生意外的是泛舟活動,而不是漂漂河。(差的有點多耶…) ​ 我們從新聞內容也有看到,此次意外的團體是網路自行揪團,這種方式在從事戶外體驗已行之有年,但風險卻很高。 ​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對不認識的隊友有責任感,很多時候,主揪只是要找分母而已。 ​ 有些純揪團沒付費給任何一方的就算了,本應風險自負。 ​ 但有些主揪會以一樣名目收費 (開繩費、租裝備費等等)。有了營利行為,其實就不應該規避帶隊責任。 ​ 大家出去玩,不可不慎這種狀況。 這次幸運有消防救援,那下次呢? ★★★ 📒 好文章分享 ▍水深不是判斷危不危險的標準 前兩天才發生萬里桐有一對父子遇到離岸流,差點游不回來 (其實是已經游不回來),還好後來有SUP玩家協助脫困。 結果今天又發生在旗津海水浴場 (也是一個非常多人會去玩水的地方),一模一樣的案例。 ✅ 一樣是遇到離岸流 ✅ 一樣是家長跟孩子一起回不來 ✅ 一樣是水域玩家用衝浪板協助救援 其實從來不是水深到不到腰部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安全意識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說我只是來踩踩水,又沒有要去很深的地方。為什麼需要救生衣或其他裝備? → 因為那些出意外的人的想法就跟你一樣 → 很多也都只是覺得自己來踩踩水、帶孩子來踩踩水 但事情的發生就是跟你想的不一樣,因為人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早就天下太平沒有意外發生了。 尤其是小朋友,如果講了都會聽話,那他就不是小朋友了。小朋友的水深到腰,跟大人的水深到腰差很多。 大人身高跟小朋友不同,腰到口鼻的距離不一樣,所以判斷方式也會不同。 所以我判斷要不要帶浮具下水的標準很簡單:沒有辦法在海邊不戴蛙鏡游超過100公尺的人,建議都帶浮具下水。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離岸流如何成功脫離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9|怎麼找溪邊下切口?/6歲女童遭排水口吸住左腿無法脫困/玩水基本功:漂浮、仰泳、踩水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蕉哥原本上禮拜要去綠島潛水的,結果海沒玩到,溪邊也沒去。不過好險沒去,不然就在離島回不來了~ 看起來終於沒什麼鋒面了,不過夏天也去了一半… ┄┄◇◆☆★◇◆┄┄ ⚡️ 本週精選內容 ▍怎麼找溪邊下切口? 上禮拜蕉哥去了台東松風溪玩水。 發現路旁有一個草叢,很明顯被切掉了,還有一根木棍擺在旁邊,給你把蜘蛛網掃掉,這邊就是下切口。 往前走過這個乾溝,大概 5分鐘後就可以到溪床啦! 我們一路往上溯,但當天水量很大,因為上個禮拜都在下雨,結果我們往上溯不到5分鐘就卡關了。 因為前面的水太大,但我們今天裝備有限,會看到白水區下來可能會形成漩渦,所以我們就决定直接撤退。 有時候,撤退是需要勇氣跟智慧的!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PbKz0SggEY?si=xs-fx5ec5R4ZgmjV ★★★ 👨‍💼 新聞報報 ▍雲南飯店泳池悲劇!6歲女童遭排水口吸住左腿無法脫困 一名6歲女童在度假飯店的兒童戲水池玩水時,左腿不慎被排水口吸住無法脫困,當眾人關閉泳池水泵救出女童時已無意識,經緊急送醫最終仍宣告不治。 媽媽指出,當時現場並無任何救生員或安全員值守,泳池呼救時卻被告知安全員因「晚餐時間」已經離開。人員到場後手動打開排水閥降低水位,配合4名成年人合力拉住小朋友,才將人拉出水面。 ┄┄◇◆☆★◇◆┄┄ 蕉哥曾在三家不同飯店當過救生員。關於這次的意外,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去討論: 1. 為何發生? 現行的泳池設計已經比以前安全很多,通常排水孔外都會加上防護蓋,避免泳客的毛髮被捲入。 排水孔的吸力有限,通常不可能會把人吸到拔不起來。這次事發的地板排水孔的吸力很明顯相當大。 此排水孔可能不是泳池過濾系統的迴水孔,因為過濾缸的馬達馬力沒那麼強;此孔可能是按摩系統的迴水孔,因為加壓馬達的馬力才有可能這麼大。 2. 如何避免? 要避免意外發生的方法,就是遠離意外來源。 因此,如果在泳池想要戲水安全,其實避免靠近地板與牆面上的任何孔洞,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此點需特別提醒小孩,根據我的經驗,小朋友最愛把手插進各種排水孔,或是把腳伸過去踩踩看。 排水孔之所以會破裂,除了長時間使用造成老化以外,最高的機率還是人為踩踏造成排水孔斷裂。業者也可以將游泳池的排水孔換成鐵製材質,會比塑膠材質更為耐用。 3. 遇上怎麼辦? 如真的不小心被吸住,依物理原理來說,減少垂直的拉力、改用橫向的拉力最容易脫困。 因此,如果現場有其他人,可以嘗試將溺者往側邊拉起,並通知救生員盡速將馬達關閉。 ★★★ 📒 好文章分享 ▍玩水基本功:漂浮、仰泳、踩水 要玩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水裡能夠呼吸。 不管水下面多深,只要頭能夠持續地出水面呼吸,你就能一直待在那裡。 ┄┄◇◆☆★◇◆┄┄ 1. 漂浮 * 手腳打開吸飽氣、全身放鬆,是水面上最舒服的姿勢。 * 體脂高的人比較容易,低的人要控制浮力平衡。 2. 仰泳 = 玩水的體力存款 第二個重要技能是「仰泳」,不是比賽的仰式,而是「仰蛙」。 * 仰蛙 = 半躺、以漂為主,速度慢但超省力。 * 仰泳的目的,就是用比踩水更輕鬆的方式把自己放在水面上。 如果做得好,躺半小時、一小時都可以,玩水時超省體力。 在深水區遇到狀況,也能立刻切換仰泳,把自己穩下來。 3. 踩水 = 抬頭蛙的延伸 踩水的基礎就是「抬頭蛙」——蛙式動作,但頭一直在水面上。 * 如果你能游抬頭蛙50公尺:踩水半分鐘沒問題 * 如果你能游抬頭蛙200公尺:踩水3~5分鐘沒壓力 * 如果你能游抬頭蛙橫渡日月潭:脖子應該會斷掉XD 踩水的核心不是怎麼用力,而是怎樣用最省力的方法把頭穩穩放在水面上。 --- 進階練習:手腳分工 3-1 只用腳踩水 * 不用手的踩水耗氧會很大,至少練到30秒不沉 * 如果能唱完一首歌(3~5分鐘),那更好了 3-2 只用手漂浮 * 先從仰躺用雙手左右擺動(像搖櫓)來維持浮力,腳不能踢,看能不能游 50 公尺 * 之後可以直立用雙手漂在水面,也能慢慢移動 --- 玩水不是比誰用力大,而是比誰省力。 * 抬頭蛙、踩水,都要練到「剛好」讓鼻子或嘴巴離開水面。 * 搖櫓,不是瘋狂擺手,而是最少動作、最慢速度,產生最有效的浮力。 * 漂浮時,維持身體平衡,重點是臉要浮出水面。 至於自由式、蝶式? 自由式可以當運動,蝶式只有耍帥功能。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有浪的地方怎麼仰漂 👐 海邊防溺自救課 🏊‍♂️ 為什麼要練習短期突破逆流的能力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0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8|海邊玩水先找救生圈在哪/2教練帶領划SUP受困外海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蕉哥上禮拜去溪邊,剛走五分鐘就決定撤退了,水量太大。 **有時候是自己的能力不行 **有時候是裝備沒有到位 **有時候是要顧及隊友安全 不是能過去這個水流就代表沒問題,還要考慮到是否回得來。 這就好像有些新玩家以為撿到神裝,就能越級打怪。 但是能平安歸來,才是真的。 ┄┄◇◆☆★◇◆┄┄ ⚡️ 本週精選內容 ▍海邊玩水第一步:找救生圈在哪 來海邊玩水第一件事,不是找拍照點在哪裡,而是要找救生圈在哪裡。 因為當你發現有人溺水的時候,你第一時間才會知道要去哪裡拿救生圈,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5DZNcBOVLPk?feature=share ★★★ 👨‍💼 新聞報報 ▍2教練帶領還受困,遊客小琉球SUP困外海 有10名遊客,經由2位教練帶領下,在小琉球中澳沙灘附近展開體驗,沒想到卻被強勁風浪,沖到外海受困。 幸好海巡人員及時發現,與當地觀光船聯手下,將12名民眾給救上岸,毫髮無傷。只是專業教練陪同展開活動卻發生意外,過程是否有疏失還有待釐清。 ┄┄◇◆☆★◇◆┄┄ 這周末颱風的外圍環流應該還沒有影響到才對,教練在當地位置帶團我猜也不是第一次,周末也應該不會只有這一團,我想教練的責任難辭其咎。 很多初學者玩SUP,可能都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但實際上,海上的風浪本來就會比較大,初學者只要逆風頂流,不用五分鐘就划累了。 如果划累了不划,又只會離岸邊越來越遠,最後就是一群人一起漂出去。 現在水推越來越便宜了,不知道有沒有單位的教練,會備在船上以便不時之需?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借浪順勢上岸的時機點判斷 👐 手跟腳單獨如何踩水操作 🏊‍♂️ 打蛋式打水怎麼做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7|浮多力在自由潛水的使用方式/醉男摔下橋仰漂4小時獲救/游泳分級的意義在哪裡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蕉哥剛好8/9號有在台東辦防溺教育工作坊。 8/9水域安全講座(開放所有民眾參加) 由專業講師帶你認識水域風險、學會自救,是每個人都該具備的防溺知識! 8/9、8/10、8/16、8/17親子工作坊及水域安全體驗活動(親子限定) 邀請大家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結合泳池實作與戶外水域體驗,透過互動學習防溺觀念與實戰技巧! 👉 活動報名表:https://tour.taitung.gov.tw/zh-tw/news/details/6088 ┄┄◇◆☆★◇◆┄┄ ⚡️ 本週精選內容 ▍浮多力在自由潛水的使用方式 上週跟自潛教練朋友去了蝙蝠洞自潛,颱風來唯一的好處,就是把水母都掃走了。水溫也很舒服,27度,裸裝下水剛好(對我來講XD) 雖然沒有水母,但是浪為高、流有點強,下潛的時候很容易變成香蕉狀。 這次也帶了浮多力上場,等待的時候比起抓著浮球,趴在浮多力上更是輕鬆!也不會佔到隊友上浮的位置。 如果浪不大的話,坐著也很愜意,解放雙手曬曬太陽,很舒服。 非常推薦大家潛水帶著,攜帶方便好收納,多一個浮具多一份保障。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put2b8Sshj0?si=yPvdcMBHSRVl_bOX ★★★ 👨‍💼 新聞報報 ▍醉男為撿手機摔下橋,海中仰漂4小時被救起 日本RSK山陽放送報導,岡山縣倉敷市的高梁川附近一處大橋,一名男子凌晨疑似喝醉之後,散步到橋中央時,手機掉下落海。男子想抓住手機,卻從橋上摔落。 該名27歲男子落海後漂浮了4小時之久,直到清晨,路過的船隻才聽見他的求救聲拉起送醫。對方說「摔下海之後本來想用游的,發現行不通之後,只好改成漂浮。」 ┄┄◇◆☆★◇◆┄┄ 又一個仰漂成功獲救的案例,而且這次是酒醉的情況下,還能夠冷靜判斷游不回岸邊,改成做仰漂4小時。 遇到船隻能在仰漂的情況下呼救,也代表仰漂的能力不錯,可以大聲喊救命。 這就是真實狀況你會需要的技巧,而不是站在游泳池底、人往後躺漂個20秒,那根本派不上用場! -- 意外落水真實自救技巧操作: 1、落水一瞬間鼻子反射性吐氣 2、落水後不吐氣,做水母漂等身體上浮 3、到達水面後,翻身變仰漂 4、每幾分鐘轉踩水,觀察四周是否有人可救你 5、沒有的話,變回仰漂等待救援 6、發現有船經過,大聲呼喊救命 -- 步驟都教你了,有空趕快去練習。 不知道怎麼練,歡迎來找我們上課! ★★★ 🏊‍♂ 好文章分享 ▍游泳分級的意義在哪裡 在過去教課的經驗中,很多家長第一次幫孩子報名游泳課時,會跟我說:「我的小孩是xx系統第7級(或是藍帽、黑帽等任何顏色的帽)」 有時候蕉哥聽到心裡會想:「我怎麼知道不同單位是怎麼分級,有些單位甚至分了20幾級,看過也記不住XD」 有上過我的課的人應該都聽我說過,我只分成三個等級: 1、不會閉氣 2、會閉氣 3、會在海裡游泳 因為「分級」沒有統一標準,能在哪裡游泳,卻能直接反應你在該水域能不能夠安全的戲水。 --- 升級了,真的比較安全嗎? 之前曾在網路上看過一位媽媽分享,她兒子小宇(化名)在某游泳班學了半年,很快就升到五級。媽媽覺得孩子有一定程度了,於是暑假帶著小宇去海邊玩。 一開始小宇還很開心地下水,但不到五分鐘,突然一個浪打過來,不小心喝了幾口水嗆到,然後就哭了,媽媽只能趕緊把他帶上岸。 「我以為他很厲害了,沒想到還會被浪打到哭。」 「原來,升級不等於遇到不同環境就能自保。」 這種故事你可能也聽過。 孩子在泳池游得再快、等級再高,如果沒有在課程中學習如何面對陌生水域、突發狀況。 一旦離開泳池,安全感就不見了。 --- 那分級有什麼意義? 分級最大的意義,是讓學員能夠和能力接近的同學一起學習,方便教練安排課程節奏。 但分級不等於實力保證,更不能代表你在任何水域都能安全無虞。 比如說: **在泳池可以游50公尺,但若到了海邊遇上逆流呢? **能游捷泳很快,但如果腳抽筋、沒有救生員在旁邊呢? **會四式,但遇到溪邊漩渦會知道該如何脫困嗎? 這些狀況,都可能超出「分級」的想像範圍。 因為分級只注重你的技巧能力,但完全沒有情境假設演練,也沒有教學水域安全觀念。 --- 重點不是「我在哪一級」,而是「我在哪裡都能游」 游泳課程的真正價值,不只是追求升級、過關或集章,而是在各種水域環境中應該都要能夠確保自己的安全。 √ 會用不同的方式換氣,不管你有沒有蛙鏡 √ 能夠不緊張、漂浮等待救援 √ 清楚水域環境的危險,懂得避開高風險情境 這些能力,比起「我現在是五級」更重要。因為溺水意外不會有標準流程,突發的狀況會讓原本會的能力減半。 考核標準能讓你知道自己的大概能力。不過除此之外,你還會需要知道更多「標準以外的事」。 --- 結語 下次,如果有人問你孩子在哪一級,可以換個角度去想: √ 他是否能在任何環境下保持冷靜、保護自己? √ 他是否能獨立離開岸邊、再安全回來? √ 他是會判斷水域風險、知道怎麼避開危險?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個孩子鐵定比那些說自己「會游泳」的小朋友更安全。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為什麼會溪水暴漲?什麼是集水區? 🌊 一米的海嘯致死率100% 🌧️ 翻滾流脫困經驗分享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0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6|海邊立紅色旗子真的不能下水嗎/雙龍瀑布溯溪教練捲入「翻滾流」/為何連年200起溺水事故不減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看了這周的氣象預報,天氣又要爛一個禮拜了,南部下雨下到停班停課。 建議大家近期少去溪邊玩,雨下的多溪邊水量就容易很大,土石也容易鬆動。 今年的溪邊意外真的太多了…. ┄┄◇◆☆★◇◆┄┄ ⚡️ 本週精選內容 ▍海邊立紅色旗子真的不能下水嗎? 海邊的風浪旗是用來提示海象狀況、提醒戲水者注意安全的重要標誌。 常見的風浪旗顏色及其代表的意義: 1、綠旗:安全 * 表示海象平穩、風浪小,適合從事水上活動。 * 不代表完全沒有危險,仍需注意自身水性與安全措施。 2、黃旗:警戒 * 表示海面有中等風浪,可能有離岸流或暗流等風險。 * 適合有經驗者活動;兒童、長者及不熟水性者應特別注意。 * 建議穿著浮具或留在淺水區。 3、紅旗:危險,禁止下水 * 海象惡劣,如大浪、強離岸流、風力過大等。 * 嚴重威脅生命安全,不可下水活動。 * 救生員也會特別加強警戒。 4、紅黃雙色旗(分上下或左右) * 代表有救生員值勤的安全戲水區域。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MaqbEHxCxBg?si=ifwq9Xripmr3mHUd ★★★ 👨‍💼 新聞報報 ▍竹縣五峰雙龍瀑布,溯溪教練捲入「翻滾流」溺水死亡 1名45歲莊姓溯溪教練疑似帶團時一個不小心,在瀑布附近的麥巴萊溪流域某「翻滾流」意外落水。莊男被同行者拉出水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據了解,當時一行8人正在溯溪,其中一名學員遭大水沖走,莊姓教練見狀立刻上前要拉人,但兩人遭大水捲入;另一名同行的教練加入救援,先拉起學員,而後莊男才被拉出水裡。 ┄┄◇◆☆★◇◆┄┄ 事發地點在麥巴萊溪水域的一處小瀑布,距離雙龍瀑布不遠,算是上坪溪的上游。 而「翻滾流」就是瀑布下方目視不斷冒出白色水花處,翻滾流所在的浮力小、下沉拉力比較大。 不是所有白泡區的流都會形成翻滾流、或其他水流把人卡在那裏,但重點是多數人根本分不出來哪種會卡住。 所以避開危險的方式,就是遠離危險。不要在白泡區玩水,絕對會減少很多麻煩。 這條路線其實也是很多人會帶隊溯溪的路線,相信這位教練也不是第一次去,但因為為了拉被沖走的學員而被沖進水流溺水,令人遺憾。 -- 今年的溪邊意外真的很多,可能因為天氣不穩定,雨又下的多。即便平時常去的路線,還是要再重新評估各種環境安全。 每次這種意外發生,新聞留言區總是一堆酸言酸語。 沒找教練:被說為什麼不找教練 有找教練:都是教練的錯不注意安全 教練出事:啊這麼危險為什麼要去 真的是怎樣都有話說。 感覺在台灣玩戶外活動,真的是要祈禱自己不會有任何狀況發生。因為民眾不會管你為什麼會出事,反正一定要撻伐,即便你願意風險自負。 這種風氣,真的很不喜歡。 ★★★ 🏊‍♂ 好文章分享 ▍每年入夏溺水頻傳 為何連年200起死亡事故不減? 根據消防署統計,近5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約400人發生溺水意外,其中約半數不幸死亡。 「戲水」與「失足」是最常見的兩大主因,戲水意外每年平均80多人溺水,約30人死亡,事故多集中在10至29歲的年輕族群;失足則平均每年近90人溺水、約50人死亡,常見於成年人的意外落水。 排名第3的原因為釣魚時落水,每年平均30多起、死亡18人,集中於中壯年族群。 但台灣推行游泳教育已逾25年,是否防溺教學成效有限? 水域安全專家表示,台灣課程以泳姿技巧為主,缺乏開放水域應變與防溺訓練,是無法有效防溺的主因。 據消防署統計,溺水事故地點多集中在溪河、近海等開放水域。以戲水為例,近半數發生在近海,另有34%發生於溪河,僅8%發生在泳池中。 👉 全文閱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61938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台東場防溺教育工作坊免費報名參加 💰 虎豹潭溺水意外判新北政府國賠617萬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1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5|在溪邊拖鞋被沖走不要立刻去撿/越南下龍灣35死船難/為什麼能仰漂待援就不要用水母漂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最近一直在下雨齁,不管是在北部中部南部,東部更是嚴重。 周末看起來一樣有鋒面擾動,大家如果有出門玩水記得再注意! ┄┄◇◆☆★◇◆┄┄ ⚡️ 本週精選內容 ▍在溪邊拖鞋被沖走不要立刻去撿 溪邊最常見的意外有兩種:掉到踩不到底的深潭、滑倒被溪流沖走。 其中"滑到被溪流沖走"的原因,除了溪邊流速較快以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原因是因為為了撿被沖走的脫鞋。 穿拖鞋就夠容易滑倒了, 何況是沒穿拖鞋。 之前日本甚至有推廣"不要撿溪邊被沖走的拖鞋",因為真的太多人因為撿拖鞋而溺水。 如果你真的想撿、不想把垃圾流在大自然,下水請帶著浮具,會更讓你安全許多。 👉 完整影片:https://youtube.com/shorts/_id_BfC979Q?feature=share ★★★ 👨‍💼 新聞報報 ▍越南下龍灣35死船難!3男「抱木椅漂流」奇蹟生還 越南下龍灣一艘旅遊船,在返航途中遭遇暴風雨,不幸翻覆,目前死亡人數35人、仍有4人失蹤。 有倖存民眾就還原翻船經過:當天出發時天氣晴朗,並沒有任何暴風雨的跡象;然而在航行30分鐘後,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幾分鐘後風雨交加,接著突然一個巨浪襲來,導致整艘船直接翻掉。 男子透露:「我被困在船艙裡,我以為自己會死在海上。在生死關頭,我發現廚房裡有一絲光亮,我順著樓梯游下去,想辦法離開船體,努力浮到水面」。 接著男子就看到一把木椅浮在水面上,使出渾身力氣抓住椅子。男子也同時安撫另一名男子抓住椅子,然而大約游了15分鐘,他卻眼睜睜看著對方逐漸失去力氣、鬆開椅子。 隨後另有兩人游過來抓住椅子,3人努力游到有船隻經過的水道,每當有船隻出現時就大聲呼救、揮舞雙手。 就這樣在海中載浮載沉了3個多小時,一艘民間漁船經過,船上漁民聽到微弱的呼喊聲,立刻調轉船隻將幾人救上岸。 ┄┄◇◆☆★◇◆┄┄ 這個嚴重的意外,應該很多人看到了。下龍灣坐船旅遊是個熱門旅遊行程,蕉哥也去過。而越南似乎沒有像台灣規定觀光船大家要穿救生衣,導致傷亡更重。 因為下雨多數人應該都躲在船艙,結果導致很多人卡在裡面出不來。我們也可以從這個意外獲救的案例,看出學習水中自救的重要性。 1、就算船長覺得可以出航,也是好天氣,但意外就是來的這麼突然。即便有專業人士判斷意外還是有可能發生,只是能把風險降低。 2、因為沒有救生衣,或許讓事主更容易從船艙游出來,可喜可賀。 3、水中睜眼的重要性體現出來。重點不是常做、要看清楚,而是敢做、看的到光線在哪邊。 4、游泳能力跟氣量都很重要。看的到出口,跟游的出來,是兩回事。 5、藉物漂浮是很重要的事,能節省越多體力越好,因為你不知道要漂多久。 6、即便有浮具,如果你不會省力的抓法依然無法獲救。 7、有船經過,有大聲呼救揮舞雙手,不代表船就看的到。因為在開放水域環境,喊的聲音是很小聲的,備有哨子是一個好選擇。 -- 這是一個標準的獲救案例,事主平常鐵定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跟安全觀念,加上運氣站在他這邊,很幸運平安獲救。 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上意外,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做好準備,以防萬一。 ★★★ 🏊‍♂ 好文章分享 ▍為什麼能仰漂待援就不要用水母漂 當我們在水上出了意外,如果沒有任何漂浮物可以抓、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上岸時,我們唯一要做的是: 保存好體力, 盡可能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 等待別人來救援。 ┄┄◇◆☆★◇◆┄┄ 一般大眾最常做的技巧有二:「水母漂」與「仰漂」。 許多人因為不會做仰漂,會退而求其次做水母漂自救。不過,如果發生意外落水時,蕉哥其實不推薦做水母漂。 原因有以下五點: 1、即便是有戴蛙鏡的情況下,如果水深過深也看不到底,看不見的黑暗會讓待救者心生恐懼。 2、在等待救援時必須不斷換氣,容易耗費體力。(假設救援者1小時後抵達,每次水母漂可以閉氣30秒,等於必須換氣120次。) 3、頭在水裡,不好觀察四周環境狀況,如果有其他漂浮物可以抱著休息也不容易發現。 4、仰漂比起水母漂有更大的身體表面積露出,較容易被發現。 5、如剛好有人划獨木舟、SUP、衝浪、空拍機或任何水上遊憩玩家經過,水母漂因為頭在水裡不易呼叫求援。 因此,如果是有能力做仰漂的待援者,在環境情況允許的狀況下,建議做仰漂待援更優於水母漂。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判斷海流流向的幾種方法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0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4|三種你應該避開的溪邊玩水地形/女童迪士尼郵輪墜海/防溺教育不能只靠下水才能練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活水湖已經開放了,週末好天氣,也看到許多人去現場戲水。 你會發現,其實活水湖的水深,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都需要帶浮具下水。畢竟大部分人不會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游泳,或是體力也不夠好。 救生衣是最好的選擇,完全不會有脫落跟翻覆的風險。 而游泳圈是最不好的。因為使用泳游泳圈的人,通常都沒有脫落後能自己游過去拿回來的能力。 然而,如果你想要有戲水的多元選擇,又不想要被束縛住,浮多力會是一個好選擇! 想趴、想躺、想坐都可以,大人小朋友皆可以使用,攜帶方便好收納,送禮自用兩相宜XD 最後的早鳥優惠只到今天,而且數量有限,要買要快喔~~~ 👉 購買連結:https://likeafish.com.tw/floaty ┄┄◇◆☆★◇◆┄┄ ⚡️ 本週精選內容 ▍三種你應該避開的溪邊玩水地形 今年的夏天真的很不平靜,已經發生了不少起溺水意外,很多都還是在熱門戲水景點。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新聞了,為了救在禁區從事SUP活動落水的玩家,導致多名消防弟兄喪生。 今天也有很多記者聯絡蕉哥,想詢問我的看法,以及了解如果一般民眾掉入這種翻滾流、沸騰線,要怎麼自救? 不過,我並沒有受訪, 因為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今天是我掉入事發現場的水流中,即便我有穿救生衣,我也不一定是那個能夠活下來的人。 很多時候,理論知識能幫助我們避開風險,自救技巧能幫我們脫離險境。 但有時候能獲救,只是剛好人很幸運而已。 ┄┄◇◆☆★◇◆┄┄ 推廣防溺教育怎麼久,蕉哥一直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水中自救技巧,而是防溺 — 也就是根本不要讓事情發生、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風險困境。 能在那個水量這麼大的位置逆流而划,絕對也不是一般菜鳥玩家。至於為什麼要讓自己陷於風險中,是想挑戰、還是想證明自己可以?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溪邊的意外,除了溪水暴漲、人可以卡在溪中或對岸等待救援以外,大部分都很難獲救。 因為溺者撐不了那麼久的時間,通常消防上去救援,大概都是一小時起跳,也只是去負責撈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課程中,一直在呼籲不管去溪邊或海邊玩,遠離各種人工設施,因為真的很容易產生有風險的地形,讓人陷入危險之中。 ┄┄◇◆☆★◇◆┄┄ 講了那麼多,建議大家去溪邊玩水避開以下地形: 1、瀑布或低頂壩下方 不是一定會有讓你卡住的流,但你不一定看的出來,因為這跟地形有關,也跟水量有關。今天去沒事,不代表下禮拜去就安全。 如果你看不出來,乾脆直接避開它。 2、白水區(Whitewater) 看不到底下,也難了解底下的地形跟水流,那為什麼要在這邊玩? 這類大量氣泡產生的白水區,會讓浮力變小(因為空氣邊多),即便穿著救生衣,也很容易讓人卡在那邊,無法辨識方向。 3、邊坡人工堤防 這種河道旁邊的施工位置,常常會有鋼筋裸露的狀況,超容易刮到。 另外,由於溪流的沖刷,導致堤防底下常常被水流掏空,那就代表水會往底下灌。之前新竹的溯溪意外,也是玩漂漂河,流到此處人直接跟救生衣一起被帶下去。 ★★★ 👨‍💼 新聞報報 ▍女童迪士尼郵輪墜海!父跳海踩水20分鐘獲救 迪士尼「夢想號」郵輪從巴哈馬群島返回佛州,不料一位女童在拍照時不小心從欄杆邊摔出去,從左舷的四樓甲板落水,女童父親見狀立即跟著跳海救女。 郵輪馬上啟動警報,派出搜救小艇。最終女童父親抱著女童在海上踩水20分鐘,順利撐到救援小艇到來,父女二人平安獲救。 ┄┄◇◆☆★◇◆┄┄ 如果今天你的小孩不小心掉入水裡,你有能力救他嗎? 還好這位爸爸有能力。 很多人都說自己怕水、恐水、不會去有水的地方,誰會想到去迪士尼玩也會意外落水呢? 四樓高就算是自己跳到水裡也需要勇氣,加上船有在開,這位爸爸絕對是沒有猶豫直接跳下去。 抓著女兒踩水20分鐘,應該超過很多救生員可以做到的程度,但這位爸爸一樣做到了。 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做好準備,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當初有學好游泳。 ★★★ 🏊‍♂ 好文章分享 ▍防溺教育不能只靠下水才能練 「教練,你可不可以帶我小孩去溪邊或海邊上課?我想讓他學自救。」 蕉哥很常被問這句話。 家長的用意很好,想讓孩子實際體驗開放水域。 → 但老實說:我們不是不願意,而是小朋友做不到。 溪邊、海邊的風險高,條件多變,而且小朋友的程度通常都不夠到可以去溪邊海邊上課。 如果我們不能每週跑開放水域,那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學防溺自救? --- 一、體力,是最容易忽略的「生存指標」 2021年,全台三級警戒,游泳池一口氣關了三個月。 整個夏天不能游泳,教學停擺、泳隊停訓,所有人都慌了。 但問題來了: > 練游泳,一定要在泳池嗎? 答案是:練技巧需要,練體力不一定需要。 有些小孩沒學過游泳、沒上過防溺課,但你叫他在水裡亂踢亂划,也可以讓頭在水面撐一分鐘。 為什麼? √ 因為他的體能夠好。 √ 因為他爸媽平常就讓他動。 √ 因為家長會帶小朋友去爬山、走步道、踢球、騎腳踏車。 體力不能讓你游得漂亮,但可以讓你撐得夠久。 → 技巧讓你游得順,體能讓你游得遠。 --- 二、玩水,不能只有泳池;玩出安全感,要靠不同場域練出來 疫情後,台灣水上活動一直在努力復甦。 SUP、溯溪、獨木舟、浮潛、自由潛水、水肺潛水、衝浪…… 每一項都超好玩,每一項都有風險。 這些活動不會在泳池進行,它們會在溪邊、湖邊、海邊——也就是最容易發生溺水的地方。 → 去體驗,去探索,去感受不同場域的水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你會開始學會判斷: √ 哪些地方下午會有雷陣雨? √ 哪些水域會有長浪發生? √ 哪種地形需要有教練陪同? 這些都是你一輩子泡在泳池也學不到的事。 --- 三、自救練習是一週一週累積起來的 防溺不是急救訓練,它更像是肌肉的記憶,一點一滴地養成。 但你也知道,下水練習是一件「麻煩」的事: 你要準備衣服、要吹頭髮、身上有氯味,冬天冷一點就不想去了。 → 這些都真實存在的理由。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自律。 √ 建議一週一次上課, √ 搭配一週二到三次自主練習。 √ 即便不下水,也能用影片學水域知識。 > 練的是水感,但撐住你的,是肌耐力與紀律。 --- 結語 我們不是為了練游泳而游泳,我們是為了「發生事情時要知道該怎麼辦」。 防溺自救,是一套系統能力。 體能、技巧、環境判斷、心理建設——全部都要。 練習防溺的起點不是海邊,而是你願不願意每週撥出一點時間,把自己練起來。 即便今天你沒有下水。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10大防溺自救游泳學習迷思 ❗ 危險水域,真的危險嗎? 🏊‍♂️ 防溺自救游泳課精彩剪輯 ⛱️ 近10年溺水意外發生的原因與地點分析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3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3|深水區韻律呼吸操作技巧/學生宜蘭金岳瀑布戲水溺水/真正的防溺教育從「脫掉蛙鏡」開始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週受到好朋友也是 台灣潛水Taiwan Dive Center 的老闆琦恩號召,來幫一群在海邊長大的孩子跟大人上課。 整班20個人,一半的人沒有戴蛙鏡來XD,水中睜眼做的是那麼自然,果然身體結構跟都市人不一樣~ 在潛水訓練用的深水池上課,大家看起來也很愜意,感覺跟在自己家一樣。下次,應該就要去海邊上課才對! 我們現在也有許多深水池、海邊、溪邊課在招生中,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 ⚡️ 本週精選內容 ▍深水區韻律呼吸的操作技巧 水性好的小朋友,就像這位一樣:透過簡單的踩水,讓自己在踩不到底的地方。 即便累了,用韻律呼吸跳的方式,也可以跳出水面。 不管這個水深跟你的身高差到多多,差就算30公分,只要用力一跳,透過手壓水,就能讓你的人出水面。 這就是一種水性水感好的表現。 你能不能夠在水裡自由自在地享受水, 不緊張、不害怕,非常的重要! 👉 完整影片教學: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videos/1385363436021381 ★★★ 👨‍💼 新聞報報 ▍11學生相約宜蘭金岳瀑布戲水,1北部高職應屆畢業生傳溺水殞命 北部一行11名學生騎車南下遊玩,其中18歲何姓死者是北部應屆畢業高職生,未著救生衣、疑似不諳水性而發生意外,警消獲報到場,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 據了解,事發地點在金岳瀑布第二層,當時何男未著救生衣,疑似不諳水性而發生意外。地方人士表示,金岳瀑布時有渦旋或暗流,建議應有專業人士陪同前往並身著救生衣,以保障人身安全。 ┄┄◇◆☆★◇◆┄┄ 又一個熱門到不行的戲水景點發生意外,屏東海神宮、南化千頁層瀑布、南澳金岳瀑布,都是許多遊客就能自助前進的地方。 而上述兩個,已經在意外後封了。 如果金岳瀑布再封,不僅當地業者受到嚴重的影響,也代表我們的政府,食古不化的腦袋一直都沒有打開。 -- 根據一位常在此處帶團的教練表示,大部分此戲水地點的意外發生處都是在這邊,也就是 迴流區! 當水性不佳或體力不支,溺者不會有方向感,只會拼命的往前游,就是迴流區的影響。 這也是我們前些時候發文,為什麼說在水較深的地方要會韻律呼吸。因為很多溪邊的深潭,其實真的沒有很深,不會游泳也可以用跳的。 很可惜的是:說自己會游泳的人,絕對超過50%不會做深水韻律呼吸,更不用說不戴蛙鏡做。 溪邊就算意外落水,離岸邊也不會太遠,稍微努力一點奮力游,很快就到岸邊了。 很可惜的是,大家很少做這樣的練習,又不願意穿救生衣,99%的溺水意外穿救生衣都不會發生。 同樣的內容一直在講,講太多被說檢討受害者,推廣商品被說消費受害者,還看到很多以為自己懂,還去亂教錯誤的內容。 有時候真的很無奈。 溪邊的地形比海邊複雜很多,救援上更是困難,網路上講解一大堆知識,現場看還是不會知道危險在哪裡。 因為多數的知識學習,都必須靠足夠的經驗累積,所以請多多走出戶外吧~ 在你還不會判斷哪裡安全、哪裡不安全之前,千萬別賭運氣,運氣通常不會站在我們這邊。 ★★★ 🏊‍♂ 好文章分享 ▍真正的防溺教育從「脫掉蛙鏡」開始 台灣每年大約有400~600起溺水意外。 扣掉那些想要離開世界的人,剩下的這些意外,大多都不是發生在游泳池。 溪邊、海邊、湖邊、河岸步道、岸邊拍照、甚至站在石頭上看浪花。 都是意外最多的地方。 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 你去這些地方的時候,身上有帶蛙鏡嗎? > 你站在岸邊拍照的時候,眼睛有戴著蛙鏡嗎? 如果答案是沒有,請你接著看下去。 --- 一、「沒有蛙鏡就不敢游泳」的人,算是會游泳嗎? 這問題,說穿了很殘酷。 但我們得誠實面對。 台灣的游泳教育,從根本就有一個不說出口的集體妥協。 → 教育部明明訂了游泳畢業門檻,但有沒有學校真的照做? → 有沒有老師真的硬起來執行? 答案你知道的。 家長抗議、學校讓步、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所以我們長出了一整代「以為自己會游泳」的人。 25公尺游完,好像過關了。 但過程會不會換氣? 能不能在踩不到底的地方游? 沒有蛙鏡的時候,敢不敢下水? → 這些問題,統統沒人在乎。 所以,很多人說自己會游泳, 但你讓他站在海邊、溪流、甚至米深的泳池深水區,蛙鏡拿掉、腳踩不到…… 他們會怕。他們下不了水。 → 更別說沒有蛙鏡了 --- 二、為什麼沒有人教我們「不戴蛙鏡游泳」? 現在多數游泳教練的目標是:「教你游得快、游得好看、游得標準。」 → 而不是教你「怎麼在意外發生時活下來」。 所以所有教學設計,默默有個隱藏前提:「你有戴蛙鏡」。 ★ 自由式?蛙鏡戴好。 ★ 仰式?蛙鏡戴好。(到底為什麼仰式還要戴蛙鏡啊….) ★ 蛙式?蛙鏡戴好。 ★ 蝶式?蛙鏡戴好。 有任何一間泳訓單位,會主動要求學員練「不戴蛙鏡游泳」嗎? 有啦~ 但我相信非常非常少。 → 因為大家根本沒意識到,這件事情很重要! 你去翻新聞、問消防隊、或是海巡署—— > 有看過哪一場溺水意外落水者是戴著蛙鏡的? 沒有。從來沒有。 --- 三、有蛙鏡才能自救?那叫做「假自救」 即便今天剛好有帶蛙鏡在身上, 真的落水的那一瞬間,蛙鏡會在嗎? 會穩穩掛在眼睛上嗎? 落水時的衝擊、水壓、甚至被浪打到臉…… 蛙鏡掉、蛙鏡歪、蛙鏡進水,機率超級高。 所以,如果你的「水中自救練習」,永遠都戴著蛙鏡, 那說穿了,那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劑。 → 你以為自己準備好了,其實只是多戴了個塑膠框而已。 --- 四、在學會游泳之前,先學會「活下來」 傳統游泳教育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迷思:「游泳」等於「有泳姿、有速度、有距離」。 但防溺教育的標準答案是: → 不管用什麼方式,先活下來最重要。 √ 可以是漂 √ 可以是踩水 √ 可以是慢慢撥水移動 √ 甚至只是浮著喘氣 重點不是「游得多漂亮」,而是「在那個當下,你能呼吸」。 → 活著,才有下一步。 *★ *你能撐多久? ★ 你怕不怕水? ★ 水進眼睛、鼻子、嘴巴時,你會不會慌? ★ 現場水流、深度、距離、安全點在哪,你能不能瞬間判斷? 這些能力,跟你在泳池能游幾百公尺,沒有絕對關係。 → 真正決定你生死的,是「水中判斷」跟「情境反應」。 真正的意外發生時,沒有人有時間先去找蛙鏡。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為什麼穿著救生衣還會溺水? 🛳️ 女童迪士尼郵輪墜海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1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2|要怎麼在水裡面把蛙鏡戴上/基隆外木山海域1人溺水/學會防溺不是上完幾堂課這麼簡單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不好意思~原定6/28號要出貨浮多力給大家,但沒注意到剛好卡到周末…​ 我們會於這周幫大家陸續出貨,謝謝。 ┄┄◇◆☆★◇◆┄┄ ⚡️ 本週精選內容 ▍要怎麼在水裡面把蛙鏡戴上 在我們舉辦的防溺教育工作坊上,我們都會問學員一個問題:「請問你有聽過任何溺水意外,溺水者有戴蛙鏡的嗎?」 沒有~問10次得到的答案都會是"沒有"! 再請問:你有學過在踩不到底的水裡,要怎麼把蛙鏡戴回眼睛上嗎? 沒有~因為你的游泳教練不會教、也沒有想到要教、甚至他也不會,因為沒玩水的教練根本不會想到這個問題。 ┄┄◇◆☆★◇◆┄┄ 假設你真的很幸運,落水的時候有蛙鏡,但剛好戴在額頭上。 如果你沒辦法將蛙鏡戴回眼睛上,那你很有可能會成為那個有蛙鏡卻溺水的人。 很瞎。 至於怎麼操作,就請大家看影片囉! (不要跟我說邊踩水邊戴,會踩水戴蛙鏡的人是會溺水喔!) 👉 完整影片教學: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videos/1065924998807184 ★★★ 👨‍💼 新聞報報 ▍疑似游到外海體力不支,基隆外木山海域1人溺水 基隆外木山外海,傳出有一名男子溺水。海巡人員將人救起時,發現患者已經無呼吸、心跳,送醫搶救仍無力回天。 警方事後在海岸邊發現死者遺留的包包,查出其為20多歲的謝姓男子,疑似從海興游泳池外圍游出外海,因體力不支最終溺斃身亡。 ┄┄◇◆☆★◇◆┄┄ 在一般游泳池跟海邊游泳最大的差別,就是對於距離感的迷失。 沒有在開放水域常態游泳的人,是抓不出自己可以游多遠的,因為他對距離沒有概念。 除此之外,還會用游泳池的游泳續航力來判斷自己的游泳能力,那真的是大錯特錯。 隨便一個看起來很近的距離,可能都是500公尺起跳,還要會在海邊定位方向,不然實際距離可能更遠。 另外,流況感受度差也是一般沒有海泳經驗的人容易判斷失誤的地方。 如果是這種定點只是要游出去在游回來的人,在去程的時候,就應該要能感受到流對於自己游泳的影響,做出返程的相對性調整。 -- 舉例來說: 蕉哥上周末被水母咬爆的那天,其實是回程才被咬爆的。 去程時是迎風浪面,抬頭換氣要比平常高 (指的是要比一般的抬頭捷更高)。因為蕉哥平常只游抬頭捷,所以就會更耗體力。 原本是想游的一艘觀光船的旁邊,但評估到風浪、流況、水母量等因素,在差10分鐘就可以抵達的距離提前折返。 如果我當初硬是游過去,結果體力消耗更多的情況下又被水母咬爆,很難保證不會有其他狀況發生。 因此,學會判斷自己的能力到哪,遠比你有多少能力來的重要許多。 不會游泳從來不是問題,以為自己很會游才是問題。 ★★★ 🏊‍♂ 好文章分享 ▍真正學會防溺不是上完幾堂課這麼簡單 學游泳、學自救,大家都懂要教。 但你有沒有想過——要在水裡自在、在各種水域都有信心不溺水。 這樣的狀態,光靠課堂學不來。 它來自一件更根本的事:家長,願不願意陪孩子親水 親水的頻率是防溺教育真正的底層變數 --- 一、小孩不是不愛游泳,是只想玩 很多小孩學游泳學到一半就放棄,理由很簡單: 「好無聊喔」 「我不想練了」 「我只想玩水」 這些話,大人常常聽了會皺眉,但你如果換個角度想,會發現: → 孩子沒有不喜歡水,他只是還沒找到好玩的方式 因為他要的不是「動作標準」,而是「開心」。 游泳跟其他運動一樣,需要時間、肌肉記憶與感覺經驗。 這些東西,只有一個方法能讓他主動願意做下去: → 就是好玩! 只要你讓孩子有機會常常泡在水裡、跑進海邊、跳進溪流, 他自然會熟悉水感、自然會對水產生信心。 學習從來不是靠指令,是靠熟悉。 所以別急著教技巧,先讓他愛上水。 --- 二、喜歡,是最強的學習動力 很多家長不解:為什麼我家小孩打電動可以研究得超深入,但學游泳三天就喊累? 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 遊戲有挑戰、有回饋、有進步的快感。 而我們的游泳課,往往只有指令、標準、練習。 如果我們也能讓孩子在親水中獲得成就感、循序漸進、每一階都有新挑戰,他是不是也能像破關一樣愛上學水? 所以關鍵不是「有沒有報名上游泳課」,而是: → 家長能不能當那個一直陪孩子玩水、鼓勵他的人。 當孩子的水上經驗變多,他會自然好奇不同水域是什麼樣子, 會想挑戰更多活動、會自己去問:「我能學這個嗎?」 這時候,再找信任的教練,把他交給專業。 --- 三、台灣的冬天,沒有想像中那麼冷 大部分泳池都是室內溫水,寒流來水溫也有28度。 → 事實上,一年四季都是可以學游泳的季節。 但常見的情況是: X 稍微咳嗽就停課 X 覺得天冷就請假 X 擔心危險就不讓下水 這些選擇看似合理,但一點一滴,都是在拉長孩子跟水的距離。 → 最適合學水感的黃金期,就是學齡前後。 這個階段,孩子感覺敏銳、身體柔軟、模仿力強, 更重要的是——溺水風險也高。 越早親水,越早培養水性,才是對他真正的保護。 --- 結語:親水,是每個家庭都做得到的防溺練習 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報名課程, 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機會在假日,帶孩子去玩水。 那是一種不用教練,就能自然建立水感的旅程。 只要陪他泡在水裡,看著他笑著跑進浪花、撲通一聲跳進溪水。 那就是學會防溺自救最好的起點。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台東活水湖要開放囉! 🏝️ 大型充氣泳圈的使用風險 🎯 浮多力的多功能用途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2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1|踩水立泳一直沉下去怎麼救/男戲水遭浪捲離抱消波塊喊救命/溺水的人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上周末帶學生來海邊上防溺自救課,浪高不高、水溫有點熱,有一些水母。 在海邊上課還是比較有趣,可以讓大家直接感受風浪流對於水域安全的影響。 ▍海邊上課兩個重點 1、怎麼感受流:有沒有離岸流、沿岸流、或是其他各種流,學會怎麼判斷跟應對方式。 2、有浪怎麼仰漂:讓學生去感受在有浪的情況下,要如何仰漂、仰漂的方式、仰漂的位置。 以上兩點,如果沒有親自下海上課,其實很難感受這兩件事。 ┄┄◇◆☆★◇◆┄┄ ⚡️ 本週精選內容 ▍踩水立泳一直沉下去怎麼救 很多人跟我反應說,踩水的時候腳會一直沉、頭浮不起來。 這次我們會分三個階段,教你從零開始,練到不用輔具也能穩定踩水! ┄┄◇◆☆★◇◆┄┄ 第一階段:趴在岸邊做 一開始,我們先找一個水深剛好能踩到底的泳池,不需要太深。 建議水深與你身高差不要超過 30 公分,例如你身高 170 公分,就找 150 公分的水深練習就好。 這階段動作如下: - 胸口貼著岸邊,手趴在岸上 - 下半身在水中開始練踩水腳 你可以選擇自己習慣的方式,重點是要讓腳的動作穩定、有節奏,保持身體不晃動。 手扶著岸邊會提供支撐,讓頭部浮在水面上比較輕鬆。 --- 第二階段:手扶著岸邊 當你在第一階段穩定後,可以進入第二階段: 手還是扶著牆,但身體略為離開牆面。這時支撐減少,腳要更用力踢水來維持身體穩定。 這階段的關鍵是: - 手只輕輕扶牆 - 腳持續用力穩定地踩水 - 身體像坐著一樣浮在水中 如果身體晃動很大,代表踢水力量還不夠穩,要回到第一階段加強。 -- 第三階段:抱著浮具做 使用浮具(例如小浮板、浮球等)來取代牆面支撐。 練習方式: - 找一個水稍深但不會淹過頭的區域 - 雙手抱著浮具進行踩水動作 隨著你練習越熟練,可以改成抱更小的浮具,甚至完全不使用浮具練習。 當你能夠靠雙腳的力量穩定踩水,讓頭部浮出水面,表示你已經成功掌握技巧。 👉 完整影片教學:https://likeafish.com.tw/youtube26 ★★★ 👨‍💼 新聞報報 ▍男戲水遭浪捲離,抱消波塊喊救命 這起戲水驚魂發生在台南黃金海岸,20歲男子與友人相約戲水時不慎遭大浪捲離岸際,距離岸邊約110公尺處,他情急下緊抱消波塊並大聲呼救。 海巡人員接獲通報趕赴現場,拋出救生圈與繩索嘗試救援,但因地勢複雜,加上男子體力耗盡。海巡人員決定直接穿戴裝備躍入海中,頂著強浪前進,順利將男子拖離危險區域。 ┄┄◇◆☆★◇◆┄┄ 這禮拜類似被浪跟流捲出去的意外真的多,畢竟有些地方因為之前沒形成的颱風帶來的環流影響,還是造成不小的浪況。 沙崙海水浴場也有發生法籍民眾遭海浪捲走的意外,這陣子玩水真的不得不注意。 開放水域玩水有兩大原則: 溪邊:不要在白泡區 海邊:不要靠進消波塊 湖邊:算了根本都沒開放 不懂水的民眾根本不懂得該如何判斷風險,就算講了100次,沒有概念的就沒有概念。很多經驗都需要大量的玩水時間堆疊,才會對開放水域環境有敏感度。 確保安全的方式就兩種:加強自己的游泳能力、攜帶相對應的裝備下水。 只要這兩項有做足,95%的意外都不會發生。 ★★★ 🏊‍♂ 好文章分享 ▍溺水的人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近期溺水意外頻傳,要特別提醒大家溺水者的樣貌。 當溺水發生時,溺者會因為緊張而發生喉頭痙攣,導致咽喉關閉無法呼吸。 我們的呼吸系統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我們「呼吸」,而不是說話。所以當我們連呼吸都有困難時,多數時候是發不出聲音的。 根據蕉哥自己在海邊觀察及救援的經驗,95%的人是喊不出聲音的,能夠求援揮手的溺者比例也很低。 很多時候溺水意外都是在我們眼前發生,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溺者放棄掙扎後才發現意外已經產生。 沒有人希望意外發生,適時地多關心一下身邊的人。 如果有孩童在你身旁玩水但突然變得很安靜,不管是不是你的小孩,都試著跟他講話、觀察對方有沒有回應。 問問他「你還好嗎?」,或許就能多挽救一條性命。 如果想更確保孩子玩水的安全,建議就穿上助浮衣、或是帶上我們的充氣浮標浮多力,那也會安全許多。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圖解台灣溪流3大隱形殺手及自救小招 🛶 泛舟活動與教練證的研究與探討 🐡 被水母咬要怎麼處理消腫?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0 minutes

救生日常
新聞報報 #210|離岸邊太遠游不到怎麼辦/海神宮瀑布3人溺斃/開放水域安全課:溪谷
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可能是因為又到了放暑假及畢業季的日子,近期溺水意外頻傳,大家真的要小心注意! 今年天氣較不穩定,到現在還有鋒面,加上上禮拜又地震,溪邊的土石應該也有鬆動。 大家去溪邊玩水,記得要特別注意。 ┄┄◇◆☆★◇◆┄┄ ⚡️ 本週精選內容 ▍離岸邊太遠游不到怎麼辦 今天要來教大家抬頭蛙和救生仰泳怎麼進行交互轉換。 為什麼要學這個呢? 因為抬頭蛙游起來很累,很容易撐不住;而救生仰泳雖然輕鬆,有時候可以靈活地切換。 所以這兩個動作如何進行交互轉換就變得非常重要。 ┄┄◇◆☆★◇◆┄┄ 一、抬頭蛙與救生仰泳的轉換訣竅 在進行抬頭蛙轉救生仰泳時,首先要注意你需要往哪一側轉(左邊或右邊都可以)。轉的時候,請記得: 1. 一隻手先往側邊水平推水,手的位置要靠近水面,但不要超出水面。 2. 另一隻手跟著做水平推水,這樣可以提供更大的速度,讓你在轉身時不容易下沉。 兩隻手推水時,動作要盡量水平,越平穩效果越好。 --- 二、抬頭蛙轉救生仰泳 1. 手部動作: 當你準備轉身時,保持速度,手順勢往旁邊推水(左推、右推),身體自然就能轉過來。 2. 身體姿勢: 轉身時眼睛直接看向正上方  - 不要低頭或抬頭 -- 三、救生仰泳轉抬頭蛙 1、直接側轉 直接把頭放到水裡,再把頭抬起來變成抬頭蛙。 2、保持頭部在水面 可以利用雙手壓水來支撐頭部: - 左手壓一下水、右手壓一下水,提供浮力,確保頭部不沉入水中。 - 當你壓水時,應該會有氣泡產生,這表示壓水動作達到了效果。 👉 完整影片教學:https://likeafish.com.tw/youtube24 ★★★ 👨‍💼 新聞報報 ▍好友約休假到溯溪秘境,海神宮瀑布3人溺斃 屏東縣消防局接獲民眾報案,在三地門鄉海神宮停車場往上步行約30分鐘處有人戲水溺水。3名男性溺者被救起但人已經癱軟沒了呼吸心跳,最終宣告不治。 據屏東消防局統計,近5年溺水案件及死亡人數,自109年至今共4件,1人傷、6人死亡;另外,鄉公所也在現場公告,此地水深危險,禁止游泳、戲水、跳水。 ┄┄◇◆☆★◇◆┄┄ 大概有玩水的人都會知道海神宮這個知名戲水景點,假日更是商業團的熱門選擇,整體路線沒什麼難度,也不會有溪流中高風險的水洞產生。 蕉哥四月才在這裡的深潭拍了一部 遇到有人溺水怎麼辦 的影片,用詼諧的方式告訴大家,沒經過訓練千萬不要跳下水救人。 但是,憾事還是發生了。 從三人都溺斃的狀況來推斷,很高機率是一個跳下水救一個,最後全部溺水。 過去蕉哥已經多次提過,救人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己的安全最重要。」 救生訓練也會耳提面命地一直提到「沒有帶浮具千萬不要下水救人」,因為真的太難了! 即便是專業的救生員,除非手邊沒有浮具,不然也絕對不會不帶著浮具就下水救人。因為我們不能期待運氣站在我們這邊,畢竟多數時候的運氣都很差。 戲水前先準備好浮具,不管是魚雷浮標、救生衣、防水袋製作成的緊急救援浮具、甚至是游泳圈,這些都是可以在緊急情況派上用場的裝備。 「救溺五步」:叫叫伸拋划: (1)叫:大聲呼救。 (2)叫:呼叫119(消防局)、118(海巡署)、110(警察局)、112(急難救助)。 (3)伸:利用延伸物(竹竿、樹枝等)。 (4)拋:拋送漂浮物(球、繩、瓶等)。 (5)划: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船、浮木、救生圈、救生浮標等)。 -- 如果你真的情況緊急不小心下水了,剛好沒帶浮具,又不小心被溺者抓住,那應該怎麼辦呢? 救生員訓練有教: 1、攻擊他的疼痛部位,讓溺者鬆手 2、往下潛,溺者發現抓你無法浮起來,他就會自己鬆手 掙脫以後,拉開你與溺者的距離,重新思考救援策略,才是上上策。 或是訓練過的人,可以使用活餌救援(影片)。 ★★★ 🏊‍♂ 好活動分享 ▍開放水域安全課|溪谷 溪邊最常遇到的意外有兩種:不小心被溪流沖走、跌落踩不到底的深潭。 多數人對溪邊環境不熟悉,也沒有學過渡溪技巧,在沒穿相對應的裝備下很容易腳滑跌倒,進而發生溺水意外。 蕉哥今年找了一起在戶外安全課程認識的教練朋友,協助開設大家眾所期待敲碗敲破的溪谷安全課程。 我們將實際走訪溪邊,帶你了解如何安全的在溪邊戲水、渡溪行走、漂流自救救援。 課程內容: 1、溪谷活動安全裝備介紹 2、溪谷行進(淺灘亂石) 3、踩石、拉人、落水漂流技巧 4、深潭評估與泳渡 5、白水試探、邊坡攀爬、高繞拉繩 6、失溫預防方法 7、跳水安全與拋繩確保 8、背包應用與脫困 ┄┄◇◆☆★◇◆┄┄ 比較特別的事情有幾件要先說明: 1、這是場親子課,家長需一起參與,而且也要收費 因為小朋友幾乎不太可能自己去溪邊,大部分時候還是家長帶著一起去。所以身為大人,也需要知道這些安全知識。 2、這不是溯溪商業團,而是溪谷安全課程 一定會有玩樂的成份,但又沒有到訓練如此嚴肅。走完行程並不是我們最終目標,而是讓你在過程中,學會如何保護好自己、以及協助他人可以安全回家。 3、蕉哥本人不一定會到場,衝著朝聖心情報名很有可能會失望XD 蕉哥周末也有許多活動要辦,實在分身乏術。主辦教練朋友在學校帶領學生從事戶外活動多年,不只擅長體驗教育,也擅長冒險教育,絕對比蕉哥帶得更好啦~~~ ┄┄◇◆☆★◇◆┄┄ 溪谷課程變數多,也很吃天氣,暑假長度也有限,不知道今年可以辦幾場。 如果大家有興趣參加,歡迎看報名網頁了解更多資訊。 👉 活動報名表:https://likeafish.com.tw/course-riverside -- 📣本週水安小知識 🦺 救生衣的標準與分類方式 📣 浮多力Floaty抽獎活動 🏊‍♂️ 什麼是"乾性溺水" 🛶 枋寮漁港7學生溺水,2軍人與SUP玩家救起5人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https://likeafish.com.tw FB: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3 minutes

救生日常
救生日常是荷蘭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的podcast 節目,我們會在節目中分享救生的日常、分析最近的溺水事件、以及談談最重要的水域安全觀念與水中自救技巧。 👉 像一條魚:https://likeafish.com.tw 👉 E-mail:service@likeafish.com.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