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蕉哥。
之前日本贈送「浮標型水位計」,在馬太鞍溪堰塞湖面投放成功,並立即回傳水位資料。
影片提供了救難人員在此游泳攜帶浮標的方式,
教科書級的救生員四式操作。
0:29:抬頭捷游向岸邊
0:55:改抬頭蛙游向水位計
1:06:拿到水位計以後,雙手持水位計踢短蛙
1:19:因直升機引起的水花太大,改救生仰泳破風浪
┄┄◇◆☆★◇◆┄┄
⚡️ 本週精選內容
▍
在海邊躺著游泳如何定位
躺著游泳,在海邊最難的就是定位,因為你沒有辦法看天空定位
所以要怎麼辦呢?
你可以看旁邊、看後面、看不會動的東西(像是建築物)。
建議不要看車子、帳篷,因為這些都是可能會隨著時間換位置。
樹跟消波塊、電線桿雖然不會動,但因為長得都很像,很容易忘記原本看的是哪一顆,不太推薦。
大家一定都會游歪,但這是在開放水域游泳很重要的一項練習,千萬不能懶!
👉 完整影片:
https://youtube.com/shorts/SsMvgTRtF-c?si=NZjm4XfhL24yVSci
★★★
👨💼 新聞報報
▍
男小琉球「水肺潛水」溺斃,救起時「裝備竟不在身上」
一名男子進行水肺潛水時一度失聯,海巡署人員找到人時,對方呈現昏迷狀態,熱心民眾與時間賽跑不停CPR,不過男潛客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
目擊民眾表示,當時看到男子沒有穿裝備,據說是因為嫌太重而脫下來,連救生衣都沒有穿。參與救援的民眾提到,他們是先看到潛水裝備浮出水面,卻遲遲未見男子蹤影。
┄┄◇◆☆★◇◆┄┄
這大概是今年看過最匪夷所思的操作了。任何水域活動,拋棄裝備都是不得不的狀況才可能發生的事。
新聞中的潛水教練也有解釋,水肺潛水的救生衣BCD能夠自由調整浮力,通常與氣瓶成為一組,而一般救生衣則是固定浮力。少了這些關鍵裝備,容易在海中遇到危險。
小琉球的假日人潮到底有多可怕,相信大家都知道。穿著潛水裝大家都很像,有時候心思跑掉走馬亂花晃晃,跟錯人的事情的確可能發生。
但是走丟後該如何等待救援的操作,應該在行前計劃的時候教練都會告知。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扯的事情,真的是不得而知了~~~
★★★
📒 好文章分享
▍
關於風險自負
這個議題最近很夯,因為太魯閣堰塞湖的關係導致大範圍封山,引起登山界與民眾雙方廣泛的討(ㄇㄢˋ)論(ㄇㄚˋ)。
在水域領域,也有一樣的問題。也想藉此跟大家互動,那什麼是玩水的時候的風險自負?
┄┄◇◆☆★◇◆┄┄
就如"登山安全是自己的責任"一樣,蕉哥也一直在推廣"玩水安全是自己的責任"。
而這個負責的概念,可能包含:
1、評估天氣是否適合玩水?
2、要準備哪些裝備?
3、自己遇到意外該如何自救?
4、同行者遇到意外該救援?
5、如果無法救援跟自救,該如何待援?
在台灣,到處都插著"水深危險、禁止戲水"的牌子(水不深要怎麼玩水??),剝奪了許多玩家玩水的自由。
我們一直在努力,教學民眾學會水域安全觀念和水中自救技巧,就是希望大家都要有能力,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不過我也相信,很多人喜歡將責任外包,外包給同行友人、家長、帶隊教練、消防、海巡、政府。反正發生意外,千錯萬錯就是不是我的錯。
因此我們也會看到,玩水溺斃最後國賠的例子,然後就是海難封海、溪難封溪。我們的法規,把我們養成一個到處都是巨嬰的國家。
當然,蕉哥還是很期待,這個外包責任的文化,有一天會消失。不管是民眾的自我要求、政府的適當管理、法規的與時俱進。
不然台灣的溪海這麼美麗,不能親近真的太可惜了!
///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
https://likeafish.com.tw
FB:
https://www.facebook.com/belikeafish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likeafish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