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History
True Crime
Society & Culture
News
Education
Comedy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FR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e1/66/6e/e1666eaa-fb65-7969-55cd-62373079f48a/mza_5309532193798079805.jpg/600x600bb.jpg
心理大學問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61 episodes
4 days ago
Send us a text 你有看過路上的人或是身邊的朋友身上總是帶著或是揹著娃娃或小卡嗎? 還是你也是那位會帶娃娃或小卡出門的人呢? 不只是帶著,更會用透明的「娃包」和「卡套」將娃娃與卡片好好保護起來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現代的娃包文化吧! 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一起聊聊… 1. 什麼是娃包文化? 2. 帶出門派 v.s. 不帶出門派 3. 娃娃和小卡不只是個物體,更是支撐心靈的重要夥伴~ 4. 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互相尊重和包容最重要!! [本集節目獻給娃媽/娃爸或是看到他人揹著娃娃的你,希望聽完這集的分享,會可以更了解娃包文化,一起將喜歡的東西展現出來吧~]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黃彥綺、王品潔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心理大學問 is the property of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Send us a text 你有看過路上的人或是身邊的朋友身上總是帶著或是揹著娃娃或小卡嗎? 還是你也是那位會帶娃娃或小卡出門的人呢? 不只是帶著,更會用透明的「娃包」和「卡套」將娃娃與卡片好好保護起來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現代的娃包文化吧! 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一起聊聊… 1. 什麼是娃包文化? 2. 帶出門派 v.s. 不帶出門派 3. 娃娃和小卡不只是個物體,更是支撐心靈的重要夥伴~ 4. 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互相尊重和包容最重要!! [本集節目獻給娃媽/娃爸或是看到他人揹著娃娃的你,希望聽完這集的分享,會可以更了解娃包文化,一起將喜歡的東西展現出來吧~]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黃彥綺、王品潔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Episodes (20/61)
心理大學問
你也是娃媽娃爸嗎?|聊聊現代人的娃包與小卡文化
Send us a text 你有看過路上的人或是身邊的朋友身上總是帶著或是揹著娃娃或小卡嗎? 還是你也是那位會帶娃娃或小卡出門的人呢? 不只是帶著,更會用透明的「娃包」和「卡套」將娃娃與卡片好好保護起來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現代的娃包文化吧! 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一起聊聊… 1. 什麼是娃包文化? 2. 帶出門派 v.s. 不帶出門派 3. 娃娃和小卡不只是個物體,更是支撐心靈的重要夥伴~ 4. 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互相尊重和包容最重要!! [本集節目獻給娃媽/娃爸或是看到他人揹著娃娃的你,希望聽完這集的分享,會可以更了解娃包文化,一起將喜歡的東西展現出來吧~]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黃彥綺、王品潔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4 days ago
12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秒回訊息 v.s. 不回訊息大戰|一起來聊聊你是哪一派!
Send us a text 看到訊息時你會馬上點開秒回嗎? 還是你會默默放置,後來想到才回呢? 看到對方秒回會有壓力嗎? 對方沒有馬上回覆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本集將針對回訊息的議題進行大討論! 秒回訊息派、不回訊息派、中立派, 你是哪一派呢? 因此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一起討論… 1. 回訊息時長PK,一天居然會花X小時!? 2. 為什麼會堅持秒回/不回訊息? 3. 說好不吵架...如何看待另一派? 4. 秒回或晚回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調適!! [本集節目獻每天傳訊息的你,希望聽完這集後能讓你對傳訊息有更多認識和討論!] 節目回饋表單: 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姿妤、品潔、羅皓哲(小滑)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2 weeks ago
36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我又手滑了:你所看不見的衝動購物
Send us a text 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忍不住點下購買, 明明知道不需要卻還是想要擁有,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在購物當下的快感,以及事後的空虛與後悔? 物慾像是現代人共同的課題, 我們總是在「需要」與「想要」之間掙扎, 但也許當我們學會理解這些衝動,就是找回內心平靜的開始。 1. 為什麼我們總是按下購買鍵?那些購物背後的心理機制 2. 商家如何悄悄影響我們的購買決策,讓我們心甘情願掏錢 3. 從困擾到自我探索,如何建立更健康的消費關係 這集獻給希望重新認識自己真實需求,在購物與生活中找回內心平靜的你~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曉琳、品潔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1 month ago
24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工具人之歌~是哭還是笑?!
Send us a text 總是說服自己「沒關係」,但心裡卻泛起一絲委屈; 總是願意多做一些,卻時常懷疑:「我為誰而忙?」 「工具人」,好像是個有點諷刺又帶點心酸的詞語, 你是否也曾在關係裡、責任中,成了那個總是被需要、卻沒被好好看見的人? 但,也許故事還能有另一種解釋... 這集節目,我們將陪你一起探索: 1. 工具人是什麼?它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裡這麼熟悉? 2. 在不同的想法中迷失方向,「認知失調」是什麼樣的感覺? 3. 我們可以怎麼面對認知失調? 【本集獻給那個總是默默承擔以及忙碌的你。願你在事情、責任與自我之間,找到適合的平衡點。】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賴碩誠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1 month ago
15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MBTI的迷思——我是INFP所以怎樣?
Send us a text 你也測過MBTI嗎? 每次結果都一樣嗎? 你有曾經把自己是I人當作藉口,將自己困在舒適圈嗎? 或你是不是也曾用「我是P啊」來合理化自己的拖延呢? 那你是否懷疑過,為什麼大家都說它「超準」嗎? 那些分類真的代表了我們的全部嗎? 你知道嗎?這個紅遍全世界的性格測驗,其實……一點都不科學! 這一集,我們來聊聊風靡全球的性格測驗——MBTI。 不只是16種人格,也不只是神秘的四字縮寫! 本集節目將帶你一起探索: 1. MBTI是什麼呢? 2. 為什麼它會這麼紅? 3. 又為什麼會被說不科學呢? 4. MBTI可以成為了解自己的工具,但要注意什麼呢? 「我們不必活成任何一種人格的模樣,而是透過了解,去擁抱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希望聽完這集節目,能幫助你更認識MBTI,也讓我們陪伴你一步步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曾子倩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2 months ago
7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網路酸民——台灣的靠北文化
Send us a text 你是不是也有「靠北小天使」在身邊?嘴酸、愛嗆、專業比較王! 本集帶你直擊酸民的內心,看看Dcard、PTT、限動上那些「嘴巴很忙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是匿名讓人放飛自我?還是內心小惡魔跑出來呢? 這集我們將會帶你了解: 1. 酸民文化到底有哪些? 2. 酸民的可能成因是什麼? 3. 酸民文化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呢? 趕快跟我們一起來聽聽,為什麼全台灣都在靠北,而我們通常也笑笑的按讚! 這集由從心理學角度幫你破解其中的迷思,順便練練防酸體質!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姿妤、利亞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0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社恐?內向?其實我是害羞!
Send us a text 明明很想靠近,卻又忍不住退後; 想表達自己,卻擔心被看見、被誤會。 害羞,讓我們在心裡建築起一道又一道小小的防線。 你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害羞,並不是錯,也不是缺點, 它其實是心裡最溫柔、最小心翼翼守護自己的方式。 本集節目中將會帶你一起認識: 1. 心理學角度中的害羞是什麼? 2.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害羞? 3. 當害羞成為阻礙,我們可以怎麼溫柔陪伴自己? 4. 有什麼技巧可以將害羞變為優勢呢? 【本集獻給那個總是小心翼翼卻滿懷溫柔的你,害羞不是缺點,而是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利亞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從戀愛經驗看見自己|認識依附風格的第一步
Send us a text 你們有觀察過自己在戀愛中會有怎樣的表現嗎? 是時常徬徨焦慮的焦慮型嗎? 還是想找個地方躲起來的迴避型呢? 亦或是,我也不知道我需要什麼的矛盾型? 為什麼一踏進戀愛,我就會變得不像我了呢? 這些答案,或許都和我們的戀愛依附風格有關! 本集節目將會陪你一起認識: 1. 什麼是戀愛中的依附風格? 2. 戀愛依附經驗分享 3. 焦慮型依戀如何應對迴避型伴侶 4. 迴避型依戀如何面對焦慮型伴侶 5. 什麼是矛盾型依戀?我們又能怎麼調整自己? 「本集獻給每一位在親密關係裡感到迷惘的你。戀愛除了是學習如何去愛人,更是一趟學習愛自己的旅程。希望你聽完這集,能更理解自己在愛裡的模樣,也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子熒、曉琳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0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想瘦?享受?胖子都是潛力股(下)
Send us a text 上集中兩位主持人分享了一路走來的減重歷程, 不知道聽眾們是否有相似的感受和經驗呢? 雖然我們都踩過了不少的坑,甚至可能還在尋找維持體態的秘訣。 但相信這個過程也存在一些讓人開心,或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因此本集節目將會聊聊… 1.減重/維持體態的內外在動力 2.過程當中的成長和領悟 [本集節目獻給正在努力與身材焦慮相處的你。希望這集內容能夠陪伴你,讓你感到不孤單,一起在減重的路上走得更自在、更踏實!]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穎穎、子熒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4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想瘦?享受?胖子都是潛力股(上)
Send us a text 生活在充斥著各種美照和他人眼光的環境中, 「瘦才是美」彷彿成了一種理所當然; 「保持身材」也成為現代人共同的隱形壓力。 在本集節目中,兩位主持人將從自身經驗出發, 分享她們在維持體態過程中的辛酸血淚史, 讓你知道——『你 不 是 孤 單 的!』 因此本集節目將會聊聊… 1. 減重/維持體態的心路歷程 2. 身材焦慮背後的社會期待與刻板印象 [本集節目獻給正在努力與身材焦慮相處的你。希望這集內容能夠陪伴你,讓你感到不孤單,一起在減重的路上走得更自在、更踏實!]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穎穎、子熒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5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冒牌者症候群」—— 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Send us a text 你是不是也曾懷疑自己? 明明努力了卻總覺得是運氣好, 成就來臨時,反而害怕被看穿? 「冒牌者症候群」到底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又該如何跟這樣的自己相處? 因此本集節目將會帶你… 1. 冒牌者症候群是什麼?生活中的真實例子 2. 心理學研究怎麼看冒牌者症候群?哪些人更容易出現? 3. 面對冒牌者症候群的實用小技巧 [本集節目獻給曾經因為懷疑自己而焦慮不安的你,希望在聽完這集後,你能開始練習欣賞真實的自己,並勇敢接受自己的努力與光芒!] 提及的專有名詞: 【認知重塑 (Cognitive Reframing)】 【自我疼惜 (Self-Compassion)】 節目回饋表單: 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陳姿妤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畫「心靈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0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Taiwan can help!|台灣醫療團隊在越南的跨文化醫療之旅
Send us a text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越南的經濟快速發展。 但你知道嗎?在繁華背後,仍有許多偏遠地區缺乏基本的醫療資源。 2024年夏天,一群來自輔仁大學的醫療團隊走進了炎熱的越南,展開了一場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醫療之旅。 在本集的節目中將為各位聽眾深入了解這場醫療行動中艱辛的籌備過程,以及義診時與越南當地相互理解支持的寶貴經驗。 這一趟短期的醫療援助,不僅僅是技術的交流,更是一個雙向學習與互惠合作的深刻實踐。 讓我們一起見證這一個醫療團隊如何跨越國界,在越南的偏遠地區帶來溫暖與希望! 本集節目將探討: 1. 跨文化服務挑戰 2. 醫療服務心態轉變 3. 服務汙染反思 〔本集獻給所有對海外服務團隊有興趣的聽眾朋友喔!〕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主持人:陳庭葰、王品潔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主任 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畫「心靈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3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生活知識王—運用心理學來管理時間(下)|ft. 許峻維臨床心理師
Send us a text 你是否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總在追趕行程?其實,問題可能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分配不當。那麼,怎樣才能讓時間更有價值? 因此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了解… 1. 需要時間管理的你可以怎麼做? 2. 較容易感到焦慮或情緒低落的人可以怎麼做? 3. 容易分心的話可以怎麼做? [本集節目獻給需要時間管理的你,聽完這集的分享,希望你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平衡,高效規劃每一天~]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來賓:許峻維臨床心理師 節目主持人:黃彥綺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劃「心理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1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生活知識王—運用心理學來管理時間(上)|ft. 許峻維臨床心理師
Send us a text 你是否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總在追趕行程?其實,問題可能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分配不當。那麼,怎樣才能讓時間更有價值? 因此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了解… 1. 在時間管理上時常遇到的阻礙是甚麼? 2. 怎麼在有限時間內發揮最大的效益? 3. 我需要時間管理,我可以怎麼做呢? [本集節目獻給需要時間管理的你,聽完這集的分享,希望你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平衡,高效規劃每一天~]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來賓:許峻維臨床心理師 節目主持人:黃彥綺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 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劃「心理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7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讓我陪伴你這趟旅途|聊聊陪伴者的角色
Send us a text你也是,或曾經是陪伴者嗎?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無助、不對等或是疲憊感...要如何在陪伴他人的情況下保有自我,又或是如何繼續與對方相處下去,這都是很困難的課題如果可以嘗試將「陪伴」當成是旅途中的「旅伴」,或許能夠改變你對於陪伴的想法與感受!因此,本集節目將要與你一起聊聊陪伴的經驗和對於陪伴者的想法1. 從陪伴的經驗中我們感受到...2. 陪伴你這段難過的旅途,但我還是有自己的旅程3. 承認自己的感受、設立界線是很重要的!4. 照顧好別人之前需要照顧好自己❤️〔本集獻給曾陪伴著他人以及正在陪伴他人的你,希望在你我的旅程中可以找到屬於我們的旅伴,並繼續走下去〕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主持人:鄭曉琳、王品潔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監製:劉同雪主任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畫「心靈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8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心靈自助指南(下):自我照顧的方法|ft. 張庭亞臨床心理師
Send us a text心理諮商的管道若屬於我們的外在資源,那麼自我照顧就是我們的內在資源!這集想跟大家分享,什麼是自我照顧?要怎麼做呢?今天一樣很榮幸邀請到張庭亞臨床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自我照顧」的重要與方法,一起來聽聽看吧!本集節目將會帶你…1. 了解何謂自我照顧/覺察2. 自我照顧的重要性與方法3. 自我照顧的經驗分享[本集節目獻給對於自我照顧有興趣的你~聽完這集,歡迎大力與親朋好友分享你獲得的新資訊喔~]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節目嘉賓:張庭亞臨床心理師節目主持人:柯穎穎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監製:劉同雪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劃「心理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7 months ago
12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心靈自助指南(上):心理資源的管道|ft. 張庭亞臨床心理師
Send us a text前些時段出現許多心靈成長課,心理諮商的差別是什麼呀?心理諮商又要去哪裡「報名」呢?今天很榮幸邀請到張庭亞臨床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有哪些「心理資源」的管道,一起來聽聽看吧!本集節目將會帶你…1. 認識台灣現有的心理資源管道2. 心理諮商對我們的幫助3. 被諮商經驗分享資訊補充:1. 【定點諮商服務】各縣市衛生局有提供免費定點諮商服務,然各縣市之規定不一(每人每年可預約次數3-10次不等)。以新竹縣為例,戶籍在新竹縣的居民,每人每年享有3次免費定點諮商服務,由駐點之心理師在各鄉鎮之衛生所/心理衛生中心進行服務。•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單位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558-69568-107.html2. 【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人享有3次免費諮商服務,依各醫療院所規定支付掛號費,並無須再支付任何諮商費用(方案補助1600元/次,若諮商費用超過補助費用亦無須補差額)。最新消息及詳細資訊請查閱衛福部官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官網https://sps.mohw.gov.tw/mhs[本集節目...
Show more...
7 months ago
21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迷信的正面意義|聊聊迷信背後的心理學秘密
Send us a text你相信「迷信」嗎?每個人都有自己迷信的東西,雖然理性上知道沒有實質的證據支持它是有用的,但還是會去做一下雖然一聽到「迷信」會覺得不太好,但其實它對我們是有很多正面幫助的!!因此,本集節目將要帶你從心理學的角度討論迷信~1. 什麼是迷信?你會相信迷信嗎?2. 為什麼人會有迷信?其實和這些心理學理論有關...3. 迷信如何從心理上幫助我們?4. 過度相信也是不好的!!要嘗試批判性思考&找到生活的控制感5. 保持開放態度和適度的心態看待迷信很重要!〔本集獻給對迷信以及心理學有興趣的聽眾朋友!〕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主持人:鄭曉琳、王品潔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監製:劉同雪主任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畫「心靈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1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親職適性教育的力量──父母與小孩的雙向成長(下)|ft. 盧柏安臨床心理師
Send us a text在上集的節目中我們以小孩的角度來討論適性教育的議題,而下集盧柏安臨床心理師會從過去臨床個案經驗,來幫助我們以家長的角度來討論親職適性教育的議題,除了同理長輩教育小孩的辛苦以外,也會以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家長在面對問題孩童時如何找到放任以及管教的平衡點。本集節目將探討:1. 親職適性教育的重要性2. 心理師、個案、家屬在治療關係中的角色3. 家長如何找到放任以及管教的平衡點〔本集獻給所有對於親子關係、兒童發展有興趣的聽眾朋友喔!〕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節目嘉賓:盧柏安臨床心理師主持人:陳庭葰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監製:劉同雪主任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畫「心靈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1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親職適性教育的力量──父母與小孩的雙向成長(上)|ft. 盧柏安臨床心理師
Send us a text回憶一下小時後與父母的互動經驗,各位聽眾朋友的父母在自身的成長路途上是擔任怎麼樣的角色呢?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屬於「因材施教」抑或是傳統的「課業表現至上」呢?這一集節目中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輔大臨床心理系畢業的盧柏安臨床心理師來到節目當中,上集節目將會以小孩的角度來討論適性教育的議題,下集則會從家長的角度來討論,帶領大家透過不同的視角來更深入探討適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將其概念融入親子的生活互動當中!本集節目將探討:1. 親職適性教育的重要性2. 心理師、個案、家屬在治療關係中的角色3. 兒童不規律生活作息改善之引導方式〔本集獻給所有對於親子關係、兒童發展有興趣的聽眾朋友喔!〕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節目嘉賓:盧柏安臨床心理師主持人:陳庭葰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監製:劉同雪主任贊助:中程校務整合計畫─智慧醫療靈性照護─子計畫「心靈補帖」的經費支持
Show more...
9 months ago
23 minutes

心理大學問
Send us a text 你有看過路上的人或是身邊的朋友身上總是帶著或是揹著娃娃或小卡嗎? 還是你也是那位會帶娃娃或小卡出門的人呢? 不只是帶著,更會用透明的「娃包」和「卡套」將娃娃與卡片好好保護起來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現代的娃包文化吧! 本集節目將會帶你一起聊聊… 1. 什麼是娃包文化? 2. 帶出門派 v.s. 不帶出門派 3. 娃娃和小卡不只是個物體,更是支撐心靈的重要夥伴~ 4. 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互相尊重和包容最重要!! [本集節目獻給娃媽/娃爸或是看到他人揹著娃娃的你,希望聽完這集的分享,會可以更了解娃包文化,一起將喜歡的東西展現出來吧~] 節目回饋表單:https://forms.gle/92JKKZT7iywpFybz7 節目主持人:黃彥綺、王品潔 製作:輔大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監製:劉同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