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林光駿 心理師製作播出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節目由林光駿 心理師製作播出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集節目由林光駿心理師製作播出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節目由林光駿心理師製作播出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集節目由「找一點光」製作播出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集節目由林光駿 心理師製作播出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集節目由林光駿心理師製作播岀
https://clinic.farhugs.com/providers/909
本集故事關於心理學家榮格通過字詞聯想測驗揭示病人內心深處的秘密,以及他在面對道德困境時的選擇。透過揭露一個關於媽媽謀殺女兒的秘密,說明潛意識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強調了勇敢面對內心真相的重要性。
節目中的小練習: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一、練習自我心智化:
試著像擦拭鏡子一樣,去感受你當下真實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它們在告訴你什麼?
將你的「想法」與「事實」分開。那個「他一定討厭我」是個想法,還是你已經確定的事實?
對自己培養一份自我同情。就像對待一個受傷的朋友一樣,溫柔地對待自己內在那個害怕被批評、害怕不夠好的部分。
二、平衡他人心智化:
學習接受「足夠好就好」的理解。我們無法完全讀懂他人的心,也不需要。試著相信對方表面的意思,給自己也給對方多一點空間。
設定人際界線。 當你過度為他人的情緒負責時,也是在耗損自己。適當地保護自己的內在空間。
選擇性地接收回饋。 辨識哪些回饋是建設性的,哪些可能只是對方的投射,學習不讓每一句評論都定義你。
榮格在青少年時期,面對生涯選擇的巨大困惑。他對自然科學與人文哲學都充滿熱情,看似矛盾的兩種興趣,卻在他大學一年級時,因一次偶然翻閱精神病學教科書而找到匯聚點。書中一句「性格之病」如閃電般擊中他,讓他頓悟精神病學才是他命中注定的道路。
此後,一個關於「小燭火」與「巨大黑影」的夢境,更明確了榮格的內心掙扎與使命:勇敢探索潛意識的深淵,並擁護意識之光照亮未知與黑暗。
本集節目從生活中朋友互動的例子開始,介紹心智化扭曲可能帶來的現象,並且介紹心智化的失功能如何與心理疾病的表現有關。
1. 心智化與常見的關係困境:
透過小芬與阿光的日常對話場景,生動地展示了當心智化能力受損時,伴侶間如何因誤解和逃避而導致關係疏遠和受傷
2. 心智化的發展起源: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與童年時期的依附經驗
「鏡映」(Mirroring)像鏡子一樣回應孩子內心感受與情緒的過程,這是人類傳達愛的重要通道,幫助心智化的形成
3. 不同依附類型與心智化傾向的表現:
▪焦慮型依附: 長大後常擔憂他人看法,過度表達情緒以獲關注,過度專注揣測他人情緒,難以區分自身真實感受
▪逃避型依附: 迴避內心感受,透過轉移注意力來壓抑情緒,表面看似漠不關心,實則避免親密以逃避羞愧與危險感。
▪混亂型依附:常感迷茫、混亂、情緒失控,多見於虐待或家暴家庭,因照顧者回應矛盾不可預測,難以理解自身劇烈情緒,人際關係不穩定,難以信任,自我認同模糊,孤單時感空虛,關係中又感被否定、評價、丟下。
4. 心智化能力的修復與成長潛力:
理解依附關係對心智化的影響,是改變的起點。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是幫助患者重新發展與強化心智化能力,就像校正與擦拭模糊扭曲的鏡子,讓他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內在真實
在本集中,我們將帶您初步認識「心智化」這個核心概念,開啟理解自我與他人的新篇章。
本集焦點:
「心智化」是什麼?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思想、感受、意圖?
「心理鏡子」的比喻: 透過內在的「心理鏡子」來比喻心智化,並引用東方「時時勤拂拭」的智慧故事,說明其重要性。
理論源流: 認識心智化理論的開創者——英國精神分析師彼得·佛納吉(Peter Fonagy)及其團隊,並探討它與傳統精神分析的異同。
日常應用: 透過伴侶爭吵實際例子具體感受心智化在人際互動中的關鍵作用。
心智化的不同面向: 了解心智化是自動的也是受控的,有顯性也有隱性,涵蓋對自我也涵蓋對他人。
收聽本集,您將為後續更深入的心理探索打下基礎,學會如何更好地洞察內在,並理解外在世界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