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Comedy
True Crime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Business
Education
New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85/72/31/857231fe-6283-7e0c-8a46-7aa39e87e2cb/mza_4682965086760269097.jpg/600x600bb.jpg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天下文化
906 episodes
2 days ago

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Arts,
Education,
Business,
Careers,
Books,
News,
Business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is the property of 天下文化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Arts,
Education,
Business,
Careers,
Books,
News,
Business News
Episodes (20/906)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想更上一層樓的管理者,必讀的一本書《OKR:做最重要的事》| 天下文化 Podcast 郝書導讀

這一集 podcast 中,郝旭烈(郝哥)導讀一本關於 OKR 的書導讀。他一開始就提醒聽眾,OKR 不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個字母,它背後最重要的精神是「做最重要的事」。OKR 的全名是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其中 Objective 代表目標,而 Key Result 則是達成目標的關鍵成果。

和 KPI 最大的不同在於,KPI 只是單純的數字衡量,而 OKR 更在乎的是「結果的本質」,也就是我們真正想要達成的意義。郝哥舉例,如果公司銷售數字再漂亮,但因為成本過高而導致倒閉,那些數字就失去了價值;相比之下,如果 key result 設定為「永續經營」,即使數字不是最亮眼的,卻能讓公司長久存活,這才是更重要的。

他進一步提到,人生或企業經營不是一場有限賽局,不必一味追求「贏過別人」,而是要找到能長遠存在下去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的封面寫著「做最重要的事」值得深思。書中還提到 Google、YouTube和蓋茲基金會等組織,都採用了 OKR 來推動團隊。尤其比爾·蓋茲在書背推薦這本書時強調,任何想要進步的管理者都應該閱讀。他自己每年都會安排時間閉關讀書,就是為了持續與時俱進。

在書中,OKR 被定義為「目標」和「關鍵結果」的組合,前者是「想要達成什麼」,後者則是「如何達成」。與 KPI 著重於短期數字不同,OKR 更注重長期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此外,OKR 還有四個核心能力:
首先是「專注投入優先要務」,懂得捨棄不必要的事情,避免瞎忙。
其次是「契合與連結」,確保團隊有共同的目標,大家同舟共濟。
第三是「追蹤與當責」,也就是 accountability,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 key result 負責。
最後是「激發潛能、成就突破」,不只是上層下達指令,而是上下互動,每個人都能提出自己的 key result 來推動整體目標。

郝哥最後強調,懂得分清楚什麼該做、什麼該放下,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不僅能幫助公司或團隊,也能讓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更加快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days ago
6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業務高手的秘密武器,從價值談判取代價格拉鋸《改變談判賽局》|書房憲場Podcast EP62

這一集天下文化《書房憲場》,主持人謝文憲(憲哥)邀請好友范永銀(范大)對談哈佛商學院教授麥斯‧貝澤曼的最新著作《改變談判賽局》。並用生活化的方式分享「談判情境比談判技巧更重要」這個觀念

憲哥談到自己從1991年起歷經房地產、金融、高科技產業的業務生涯,在與客戶往來的過程中,其實每天都在談判。雖然許多人認為談判是嚴肅、正式的過程,但他指出,連與出版社、企業窗口討論合作細節,都屬於某種談判。
而這本書之所以讓他印象深刻,是因為它跳脫以往強調技巧的框架,從「談判的情境設定」切入,主張當技巧無效時,改變場景或角色,往往能打開新局。

范大分享書中強調的「場景轉換思維」,同樣的議題,放在不同角色與視角下,結果會完全不同。他分享自己在銷售CRM系統時的案例:與採購部門反覆拉鋸價錢,陷入僵局。後來他改變談判對象,直接轉向業務副總這位「使用者」,整個案子就順利通過。因為採購關心的是價格,而使用者在乎的是價值與成效。

在談到書中提到「跨文化的談判情境」,憲哥與范大兩人對比了「東方的包廂文化」與「西方的律師樓文化」。范大分享,東方講求和諧、靈活變通,信任先於條款;西方則相反,條款是信任的基礎,所有合作都建立在制度保障之上。憲哥笑說,台灣人常講「沒問題、沒問題」,最後卻問題一堆,這正是包廂文化的典型。

了解文化差異能幫助你選擇正確的談判方式—東方的優點是人情靈活,缺點是模糊不清;西方的優點是制度透明,缺點是過於僵化。

《改變談判賽局》是一本「需要時間咀嚼的工具書」,不適合一次讀完,而是當談判卡關時可以翻開參考的實戰手冊。書中的觀點融合心理學、策略與文化分析,讓讀者在不同階段都能讀出新的啟發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5 days ago
22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紐約市長選舉,年輕選民改變一切?/ Z世代海賊王,年輕人不滿大爆發|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60

摘要
過去一個星期的最大新聞,莫過於紐約市市長選舉的落幕,出人預料,一個僅僅34歲的社會主義、穆斯林年輕人異軍突起成為了大蘋果市長?民主黨意外,共和黨更是大驚失色,原因很簡單,年輕人的發聲促成了這個改變?事實上,不只紐約,全球正在興起一股Z世代年輕人的不滿,為什麼?怎麼看待?
 
一,
11月4日,紐約州眾議員曼達尼在充滿金權的紐約市長選舉異軍突起大獲全勝,不但震驚了世界,也讓他自己成為了紐約市有選舉紀錄以來的第一位穆斯林市長,甚至是百年來最年輕的紐約市長。而他的妻子聽說今年才28歲,將是史上最年輕、一個Z世代的紐約市第一夫人。
 
說到曼達尼,這麼一個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少見厭世感,唱過饒舌、參與社福與助選的標準網路斜槓世代。事實上,他投入政治運動不到10年,奇蹟般在紐約市和民主黨內掀起,而6個月前,根本沒有人敢預測他會真的當選市長。
 
那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很簡單。曼達尼支持者在網路社群集結,配合大量影片與各選區草根式積極動員,與民主黨在紐約盤根錯節的建制派區隔,初選就意外擊敗性騷擾與貪污醜聞纏身仍參選的古莫與亞當斯。這個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建制派政治精英一定要小心,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場選舉以及影響?
 
二,
轉眼之間,「Z世代」發起的反貪腐抗爭,已經從亞洲擴散到南美洲。
 
九月份,秘魯首都利馬也出現了上百位「Z世代」示威者上街,而且他們和印尼、尼泊爾的年輕人一樣,手拿著日本漫畫《航海王》的海賊旗。甚至同一個週末,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也有年輕世代發起抗議,他們反對的是官員貪污治水經費。
 
這面旗幟,因為代表著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含意,也成為全球Z世代示威活動的共同圖騰。事實上,從尼泊爾成功推翻政權後,這股高舉「航海王旗」的年輕人抗議行動已蔓延至印尼、馬達加斯加及摩洛哥等國。包括剛剛結束的美國紐約市長選舉,都可以看見這股年輕人的不滿情緒。
 
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days ago
12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工學,改變國家,江茂雄院長談台大工學院八十年的創新與責任《在時代之上.與世界對話》 | 天下文化Podcast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台灣科技與教育界的重要推手,台大工學院 江茂雄院長。他帶我們從離岸風電談起,回顧台灣在綠能、半導體與AI浪潮中的關鍵角色,也揭開台大工學院八十年來與國家發展緊密交織的故事。

江院長在節目中說,台大工學院就像一座能量巨大的「知識引擎」,聚集了許多頂尖教授與研究團隊,而他作為院長的角色,並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讓這些分散的能量能夠整合起來、相互連結,產生對國家與社會真正有影響力的成果。以離岸風電為例,從政府政策、技術開發到海上浮台的設計,台大團隊一路參與其中,如今台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離岸風電國,背後正是學術與產業攜手共創的成果。

節目中,我們也隨著江院長的回顧,一起走過台大工學院的八十年歷程。從1945年成立的土木、機械、化工三大系起步,到如今涵蓋電機、醫工、環工、應力、建築與城鄉研究等多元領域。每一個國家建設的關鍵時刻,十大建設、國防自主、半導體崛起、能源轉型。背後都有工學院的影子。江院長說,工程的核心精神其實很單純,就是「解決問題」。從李國鼎到孫運璿,這些改變台灣的關鍵人物,都出身於工程領域,代表著一種務實、創新的力量。

談到教育,江茂雄院長同樣語重心長。他指出,如今的工程教育必須跳脫傳統框架,讓學生具備跨域整合與AI應用能力。台大工學院目前推動的全英語課程、雙聯學位與跨領域學程,正是希望讓學生自由組合課程,依自己的節奏與興趣打造專業。他笑說:「我上課從不點名,也會提供教學影片,重點是真正有學到東西。」教育不是監督,而是啟發,給學生空間、信任與舞台,反而能激發更深的學習熱情。

節目裡還有許多精彩的觀察:全球各國的工程學院都面臨學生人數下降的挑戰,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女性選擇投入理工領域。江院長提到,現在台大機械系已有近兩成女生,無論在課業或研究表現上都非常突出。他相信,工程並不是冰冷的技術,而是一種改善生活、實現永續的創造力。

面對國際競爭與高教資源不足的挑戰,江院長依然充滿信心。台大工學院目前在全球排名前百,並與世界多所頂尖學府合作,2025年主辦亞州工學院長高峰論壇,串連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夥伴,共同思考亞洲的科技與教育未來。

在節目的最後,主持人李桂芬也分享了她的感想:從江茂雄院長的談話裡,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位工程人對教育、社會與國家發展的熱情與責任感。八十年來,台大工學院不只是培育人才的學府,更是支撐台灣科技實力與創新能量的根基。

如果你想了解台灣科技如何從學術紮根、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影響力,或想聽一位教育者如何用工程的精神思考未來,這一集,你一定不能錯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36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在穩定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將來銀行董事長郭水義將中華電信的經驗轉化為將來銀行的創新動能,重新定義「領導」與「變革」|【領導影響力學院✕對話領導力】EP20

本集《對話領導力》邀請將來銀行董事長郭水義,以親身經驗暢談「領導力」,分享他如何從穩健的管理者,成為引領變革的實踐者。他以在中華電信23年的歷練,到帶領數位銀行團隊的轉型過程,揭示在不同組織文化中,領導者應具備的關鍵心法。
 
面對AI與金融科技的浪潮,郭水義董事長也談如何帶領團隊、打造敏捷文化,讓「穩健」與「創新」共存。他以行動激發團隊潛能,實現從體制到創新的跨越,重新詮釋數位時代的領導之道。
 
本集亮點:
 
1.從穩健到創新:郭水義董事長分享如何從中華電信的穩健思維,轉化為將來銀行的創新動能。
2.領導的再定義:談領導不只是管理,更是激發團隊潛能、創造文化共鳴。
3.數位金融的未來視野:面對AI與金融科技浪潮,他如何帶領團隊思考「下一代銀行」的樣貌。
 
主持人:遠見領導影響力學院執行長 梁曉華
來賓:將來銀行董事長 郭水義
 
關注《領導影響力學院》更多的社群
領導響力學院:https://leaderimpact.cwgv.com.tw/ 
官方LINE:https://page.line.me/261gabt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38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談判的目的,是要「創造最大價值」;在不同情境,彼此的價值認定都不一樣 | 改變談判賽局 | 天下文化 Podcast 讀本郝書 EP58

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介紹談判學大師 麥斯・貝澤曼 的著作《改變談判賽局》。

傳統談判常被誤解為「我贏你輸」或「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但貝澤曼在書中強調,真正高明的談判不是為了爭奪固定利益,而是為了「共創價值」。換句話說,談判的關鍵不是在於如何分配現有的一塊餅,而是要如何把餅做大,讓雙方都能贏。

郝哥將書中的內容整理為三個核心目標:在乎情境、關心策略、創造價值。

一、在乎情境:因地制宜,理解差異
談判不是千篇一律的行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與環境,因此不能用同一種談判方式應對所有情境。貝澤曼指出,談判的「情境差異」主要來自六個面向:文化、政治、經濟、人際關係、溝通模式與對方行為。

郝哥舉例說,不同公司甚至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像有些家庭重視禮節,每天早晚都要問候;如果夫妻雙方的家庭文化不同,就容易因為小事產生衝突。政治立場與經濟條件也是如此,立場不同並非對錯問題,而是價值觀差異。當一方用自己的標準硬套到別人身上,就會造成僵局。經濟條件更是如此,「貧窮限制想像」這句話提醒我們,若不理解對方的現實處境,就無法建立互信。

「在乎情境」的核心是同理心:先理解對方的立場與限制,再決定策略,才能避免談判陷入對立。

二、關心策略:懂得「因勢利導」
在策略上,貝澤曼將常見的談判模式分成兩種:極端錨點與五五對分。
「極端錨點」是指一方以極具優勢的條件開價,意圖主導整個談判。這種策略只有在你擁有強大籌碼時才可能奏效,否則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另一種是「五五對分」,即看似公平的折衷方案。譬如買車時買賣雙方只差600元,各退一步,皆大歡喜;但若是在賣房時,出價差距太大,所謂「中間價」就成了假公平,無法被接受。

這說明:談判的公平不是數字上的平均,而是雙方都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尊重。

三、創造價值:改變賽局,從分配到共創
這是全書最重要的觀念。貝澤曼強調,談判不該侷限於「如何分這一塊餅」,而是要思考「有沒有機會一起做出更大的餅」。

談判不是一場輸贏遊戲,而是一場「長期的合作賽局」。如果只想一次性壓倒對方,未來關係就會中斷;唯有雙方都感受到價值,合作才能持續。

真正的高手,會在談判中尋找讓雙方都能成長、都能受益的空間。

當我們不再侷限於「我贏你輸」的框架,而能從合作的角度重新定義談判,就能真正「改變賽局」,開啟無限的共贏可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20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你愛吃生魚片、喝果汁、吃水果?醫師告訴你這些「飲食習慣」可能害了你《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書房憲場Podcast EP61

這一集《書房憲場》主持人謝文憲(憲哥),毒物專科與腎臟科權威──顏宗海醫師,來分享他的新書《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

節目從醫師的師承背景談起,一路延伸到食安議題、公共衛教責任、生活飲食習慣與寫書初衷

顏醫師回顧了自己與「俠醫」林杰樑醫師的深厚情誼。他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分發到林口長庚擔任內科住院醫師時,就受到林醫師親自指導。林醫師不僅醫術高明,更在教學上熱忱投入,常在巡房後留下時間為學生上課,啟發了顏宗海走向腎臟科與毒物專業的志向。他形容林醫師是個「陽光、有力」的老師,學問扎實又關懷社會,也因此他延續了師父「醫者社會責任」的精神。

顏醫師說,他們團隊自林杰樑醫師以來,一直致力於將醫學知識轉化為大眾可理解的內容,協助新聞報導更精確。對他而言,這並非負擔,而是「第四項任務」除了臨床、教學與研究外,醫師還應該擔任社會教育者。

他每天都會接到許多記者的詢問電話,甚至開玩笑說自己的 LINE 裡有上千位醫療記者好友,這樣的溝通雖然頻繁,但他認為非常值得,因為可以避免錯誤訊息擴散。

兩人談到書中許多日常健康觀念。顏醫師特別說明生海大型魚如鯊魚、鮪魚、旗魚等,由於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甲基汞」,孕婦與幼兒應避免食用,以免影響胎兒與兒童智力發展。他引用衛福部建議,一般體重50公斤的成人,每週食用這類魚的量不應超過80克,約為三四片生魚片的份量,因此外食中常見的生魚片早就超量。

另外顏醫師也提到我們常見水果攝取的誤區。雖然水果含有豐富維他命與抗氧化物,但糖尿病患者若吃太甜的水果,容易導致血糖飆高;而腎臟病與洗腎患者則要注意水果中的鉀離子含量過高,可能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甚至猝死。

他建議這類病人要「汆燙蔬菜、限量吃水果」,例如吃葡萄一次只能五顆。憲哥也提到自己曾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CGM),發現吃水果後血糖立刻上升,印證了醫師的提醒。

最後,顏宗海醫師分享為何想寫《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他說,長年在林口長庚醫院從事臨床、教學與研究工作,同時經常受媒體邀請解釋各種食安事件,從塑化劑、毒澱粉到非洲豬瘟、各類毒物問題,記者提問往往重複。他希望能用淺白的語言,把這些常見的食安疑問與科學知識整理成一本可供全民參考的衛教書,讓一般民眾也能看得懂、用得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24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四中全會結束,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梅爾茲接大棒,德國經濟蓄勢待發?|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59

過去一個禮拜全球目光聚焦的是韓國APEC會議上的習川會,還好,行禮如儀,順利握了手,雖說沒有什麼具體進程,起碼雙方避免了關係繼續惡化,暫時休兵大家都可以喘口前。不過,隨著2025年的接近尾聲,大家最關心的仍然是全球經濟下一步變化?
今天,我們將聚焦剛剛結束四中全會的中國和改朝換代將近五個月的德國,現在和未來的經濟可能變化?

一,
10月23日,中共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四中全會)落幕,在中美角力日趨激烈之際,中共在會後發布的公報中簡述了中國下一個5年的發展規劃,誓言建立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加速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以提升競爭力。
不過,10月31日,中國政府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製造業活動持續低迷,連續第七個月萎縮,創下了過去九年來最長下滑紀錄,顯示第四季度經濟前景依然黯淡。此外,除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內需疲軟同樣拖累製造業前景。人民銀行第三季度家庭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願下降,對就業前景也日趨悲觀。
事實上,過去動輒8-10%的成長率看早就不可能再現。中國明顯過了高成長的階段,從房市低迷依舊到民間消費不振,加上國際大環境仍惡劣以及美國的關稅戰、科技戰持續對中國經濟的壓力,我們應該怎麼從十五五規劃一窺中國經濟接下來的變化?

二,
10月30日,德國聯邦統計局發佈公報說,德國經濟在第三季度表現低迷。固定資本投資有所增長,但外貿出口進一步下滑拖累整體經濟表現。
事實上,長期被譽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如今正深陷自二戰以來罕見的經濟低迷期。在經歷2023年和2024年的連續萎縮後,德國經濟在2025年恐將再度萎縮,面臨罕見的“三連降”局面。
德國工商總會發佈的2025年初夏經濟景氣報告顯示,2025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萎縮0.3%。根據德國工商總會對各地區不同行業23000多家企業的調查,各項指標均未顯示樂觀跡象,德國經濟尚未復甦。
面對這麼嚴峻的挑戰,梅爾茲政府今年5月上台後確實想將重振經濟作為核心議程,試圖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去官僚化、提振投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扭轉經濟頹勢,但好像效果不如人意。我們要怎麼解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11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快樂又是什麼? 《九十自述》| 天下文化 Podcast 讀本郝書 EP57

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分享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的最後遺作《九十自述》。這本書收錄了他一生的體悟與反思,尤其是對長壽、知足、成功與幸福的深刻理解。郝哥以溫暖的語氣帶領聽眾,從書中提煉出五個關於人生的重要問題,並透過韓第的故事與思索,幫助大家重新審視「活得好」的意義。

郝哥說,這些文章的價值在於啟發人思考人生的意義,因此他將書中思想整理成五個我們都會面對的核心問題:什麼是成功?什麼才重要?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什麼事不必太在意?快樂又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成功?韓第在書中講到一次與孫輩共進晚餐的故事。當他問起孫子孫女對成功的定義時,孩子們回答說成功就是「有錢、有房、有車」,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這是典型的世俗觀點。然而韓第沒有立刻評論,而是帶他們去看他已故妻子的墓。當他們發現墓上原本栽種的雪花蓮竟長在其他人的墳上時,韓第領悟到這正象徵他妻子的性格──熱情、慷慨、願意分享。妻子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為友誼的花園澆水施肥。」她的一生圍繞著愛與關係。
韓第深情地說,自己是妻子的「首席雪花蓮」,是她一生最好的朋友。這樣被愛包圍、能與人真誠連結的生命,對他而言就是最成功的。成功不是財富與名聲,而是「被愛擁抱的人生」。

第二個問題: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韓第以一則聽BBC新聞的故事說明這點。當時義大利政府在半個月內倒台三次,主持人問一位義大利人這是否是大事,對方回答:「是大事,但不重要。」
韓第從中悟出,所謂「大事」與「重要的事」不一定相同。對義大利人來說,人生的重心可以用三個F概括: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ood(食物)。家庭給予歸屬,朋友帶來快樂,食物象徵生活的溫度。韓第提醒我們,「大事未必要立刻做,但重要的事一刻也不能延遲」。
懂得分辨什麼真正重要,才能活得有重心、有節奏。

第三個問題:工作與生活要如何平衡?韓第引用以賽亞·伯林提出的兩種自由:消極的自由與積極的自由。前者是不受外力干涉的自由,後者是能主宰自己生活的自由。
韓第回憶年輕時在大型石油公司擔任經理,收入豐厚、生活無虞,卻覺得被困在體制裡,那是「消極的自由」。後來他辭去高薪工作,開始專心寫作與演講,雖然少了穩定的金錢來源,卻獲得了「積極的自由」,能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他的妻子在那一刻對他說:「你終於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郝哥延伸說,這兩種自由並非對立,若能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讓工作與生活融合,就不必刻意追求「平衡」。當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能讓人實現價值與快樂時,人生自然和諧。

第四個問題:有哪些事情其實不必太在意?韓第分享了一段有趣的插曲。一次他去參加簽書會,作者在介紹他時說:「這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他聽了很高興,還請對方在書上寫下這句話。後來他去找妻子,聽見別人對她說:「您是我見過最好的人。」那一刻他心裡泛起一絲嫉妒,原來「聰明」不如「好」更令人嚮往。妻子笑著對他說:「你要努力啊,你離『好』還差得遠呢。」
這件小事讓韓第省思:我們常在意別人是否認為我們聰明、有錢、有成就,但到了生命盡頭,人們真正懷念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善良、溫柔與可靠。
他給自己定下兩個人生目標,要成為「友善與和善的人」以及「值得信賴的人」。聰明與能力固然重要,但若無法帶給他人溫暖與信任,終究毫無意義。

第五個問題:什麼是快樂?韓第說,快樂的基礎有三個:「有所追求、有所期盼、有所深愛」。有所追求代表你有想完成的目標,這是工作的真正意義;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價值、影響他人。
他說,當你擁有這三樣,其他的一切都「沒關係」。懂得放下不可避免的事、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就是成熟的幸福。

《九十自述》讓人看見韓第一生對「關係」的重視。他認為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三種關係的經營: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懂得去愛人、去連結、去理解世界,也懂得與自己和解,讓自由與平衡共存。當這三種關係都處得好,人生中那些小事、煩事就「沒關係」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20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全球經濟跌宕起伏,韌性或運氣?/ 摩根大通表態效忠,聰明或賭博?|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58

過去一個禮拜的跌宕起伏,其實呢,可以作為2025年過去十個月的一個縮影,從關稅報價單的措手不及,到各個國家雞飛狗跳、川普變來變去,美國經濟不受影響到股票市場繼續騰飛,一直到現在的美中對峙。全球經濟越來越讓人看不懂霧煞煞?企業決策者更是首當其衝不知所終?終於,華爾街表態了,是福是禍?怎麼解讀?

一,
上個週末,川普啟程前往亞洲,預計將訪問馬來西亞、日本,並可能在韓國進行「川習會」。按照美聯社報導,此行成敗攸關全球經濟的未來,關鍵就在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預期的會晤時,能否緩解雙邊貿易緊張。
事實上,早在十月中旬,國際貨幣基金(IMF)就發布了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顯示由於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供應鏈擾動繼續拖累全球產出,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仍將放緩。WTO甚至在發布的最新《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報告中提及,雖然上調 2025 年全球貿易成長預測至 2.4%,但也公開警告 2026 年成長動能恐顯著放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這個月初在美國華盛頓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發表演講時指出,雖然全球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但仍未達到理想水準。她警告稱,全球經濟的韌性尚未經受全面考驗,而多重不確定因素顯示「真正的考驗可能即將來臨」。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二,
10月13日,美國金融巨頭摩根大通 宣布,未來 10 年將投入或協助籌資高達 1.5 兆美元,用於支援與美國經濟安全和戰略韌性相關的產業,涵蓋國防、能源科技、先進製造與關鍵材料供應鏈等領域。
事實上,在美中關係持續緊張之際,華爾街巨頭摩根大通與高盛在悄悄“轉型”對華策略。分析指出,這反映美資銀行在面對政治風險與市場潛力的拉鋸中,不得不調整佈局以應對不確定局勢,但“真正的風險來自政治突變與監管接管”。
其實吧,華爾街對未來全球經濟的佈局正在發生質變,隨著美國大企業對中國高科技研發的利用逐漸撤除,意味美中經濟的相互依存發生逆轉:「推手」離場,只剩下以中國內銷為主要經營目的之外企繼續在中國維持下去,現在的金融機構很難像全球化時代一樣獨善其身,或是完全不理會政治局勢的發展,摩根大通不過是第一個表態罷了,但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14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學會靜心,才能學會領導自己!總裁教練賴佩霞教你如何在混亂中找到秩序,讓思考更清晰,決策更穩定|【領導影響力學院✕對話領導力】EP19

靜心是一種重新與自己連線的方式。在喧囂與壓力之中,唯有讓心安定下來,才能看見真正重要的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領導者最需要的能力不再是「更快」,而是「更靜」。本集邀請知名身心靈作家賴佩霞,以多年經驗分享靜心,並帶來新書《靜心的力量》,幫助我們看見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重新找回清明與力量。 
 
她告訴我們,當我們學會與內在對話,不再被情緒牽著走,就能以更穩定、更溫柔的心,面對每項挑戰。 
 
本集亮點: 
1. 靜心是覺察的開始:學會停下腳步,看見情緒、理解念頭,才能真正轉念。 
2. 內在安定是領導力的根本:懂得靜心、領導自己,才能讓決策更穩定、有溫度。 
3. 讓焦慮歸零的實踐方法:透過每日靜心的練習,教你在忙碌中找回力量。 
 
主持人:遠見領導影響力學院執行長 梁曉華 
來賓:總裁教練 賴佩霞 
 
關注《領導影響力學院》更多的社群 
領導響力學院:https://leaderimpact.cwgv.com.tw/   
官方LINE:https://page.line.me/261gabt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42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如何透過覺察與安頓內在,重新獲得平靜與力量《靜心的力量》下 | 天下文化Podcast

本集節目由 天下文化Podcast與郝聲音 共同製作。由主持人郝旭烈(郝哥)與賴佩霞老師對談,她的新書《靜心的力量》

延續上一集的對談,郝哥談到現代人從小被教育要拼搏、要成功、要比較,這樣的成長環境雖然培養了成就,但也在心裡埋下焦慮與壓力。他以自身經驗分享,曾因身體病倒而被迫放下高壓的工作,才真正開始接觸「養心」與「靜心」的重要性。這讓他體會到:「心不定,身就會亂」,而靜心並非容易的事,特別是在資訊爆炸、大家都「忙得理所當然」的時代,想要「不忙」反而會感到愧疚。

佩霞老師回應「靜心很難」這個觀念。她指出,當我們覺得一件事情難,它就真的會變難;那是一種思維的框架。因此第一步是「解除標籤」,不再給靜心貼上「困難」的定義。她強調靜心其實非常容易,只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她舉例北歐企業的制度:每天固定時間,全公司會停止一切運作,安靜五分鐘。這樣的短暫靜止,反而提升了效率與健康,甚至減少請假。她建議我們也可以為自己設定小段時間,讓頭腦放鬆、呼吸回到身體裡。

佩霞老師提醒我們靜心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誠實而溫柔地面對自己。「問問自己怎麼了?需要什麼幫助?不要再罵自己,也不要批判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愛與修行。

郝哥引用薩古魯的話:「一年給自己兩個禮拜什麼都不做,作為對自己的禮物。」佩霞老師補充說,其實每天都能給自己一點「靜的時間」。

她回憶《轉念的力量》裡的一句提醒:當煩惱來時,先分辨那是老天的事、別人的事還是自己的事。如果是自己的事,就好好照顧自己。她也笑說,自己現在退了很多群組、少上無謂的課,只為讓心靜下來,把時間還給自己。

節目的尾聲,佩霞老師再次強調:「靜心不是逃避,而是回家。」當我們能讓心安定下來,身體、情緒、關係乃至生命的方向都會自然變好。
邀請每個人回到自己內在最柔軟的地方,用愛與覺知,重新與生命連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28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如何透過覺察與安頓內在,重新獲得平靜與力量《靜心的力量》上 | 天下文化Podcast

本集節目由 天下文化Podcast與郝聲音 共同製作。由主持人郝旭烈(郝哥)與賴佩霞老師對談,她的新書《靜心的力量》

一開始,郝哥分享了他個人的經驗,從身體不適、睡眠困擾到嘗試冥想的過程。他發現即使身體靜下來,心卻依然翻騰,這讓他理解「靜心」並非只是外表的安靜,而是內在真正的安定。賴佩霞老師順著這個話題談到,許多人只有在生病或崩潰後才開始學習靜心,實際上這是一種遲來的學習。如果我們能早些理解如何讓心安定,就不需要走到極端的身心失衡。

佩霞老師說,當人靜下來時,會發現腦中有無數自動運轉的雜念與思維模式。剛開始閉上眼睛,看不到外在世界,反而更清楚看到內在的混亂。靜心的練習,讓人學會「觀照」這些念頭,而不是被它們牽著走。佩霞老師老師指出,人的頭腦天生有「製造問題—解決問題」的傾向,當問題暫時解決,它又會創造新的問題,這是頭腦為了「求生存」而不停預測未來的機制。若不自覺地被頭腦帶著走,我們就會陷入無止盡的焦慮與不安。

焦慮讓我們更容易被操弄,也讓我們誤以為「忙碌」等於「有價值」。但事實上,唯有當人靜下來、感受到自己仍然安然無恙,才有機會清楚看見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

在談到社會對立與分裂時,佩霞老師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不是本質上的敵意,而是因為有人從「分裂」中得利。只要我們被情緒挑起、產生對立,那些操弄情緒的力量就能獲利。她提醒大家要思考「誰是分裂你與我之間的得利者?」當我們有這樣的覺察,就不容易被情緒綁架。

她也把這樣的洞察帶回家庭層面:夫妻、長輩、孩子之間的衝突,其實也可能源自於恐懼或需求。若能靜下來看見背後的動機,就能化對立為合作,成為彼此的盟友,而不是敵人。她用「分工合作、同一團隊」來比喻家庭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範圍,學會溝通、協調,事情自然會順。

郝哥談到自己靜不下來時,腦中常有愧疚與焦慮,總覺得「欠人家什麼」,每天被那種責任感推著走。

佩霞老師老師則說,這正是現代人普遍的現象,被「要更努力」「要更好」的信念困住。她鼓勵大家學習溫柔地說「不」,誠實面對自己的負荷,讓心有喘息的空間。

最後,佩霞老師告訴我們,「靜心就是回到當下」。只有當我們停下來,承認自己的緊張、焦慮、恐懼,並溫柔地安撫自己,才有能力轉念、轉化。

靜心讓人能夠清楚地看見事實,不再被故事牽著走,也能在混亂的世界中,仍然保有內在的安穩與力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25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人工智慧進入槓桿結構?風險初現。/ 人工智慧到底誰是贏家?智慧醫療。|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57

最近一個禮拜,有關人工智慧的議題越來越兩極化,有的人繼續熱情追捧著人工智慧的美麗未來,更多人開始質疑人工智慧的泡沫以及最近發生的閉鎖連環資本運作,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的商業化能力?實際情況如何?
 

一,
 
10月14日,美國銀行(BofA)發布的十月份全球基金經理人調查中,對人工智慧(AI)泡沫的擔憂首次成為投資人心中的首要關注,33%的受訪者將其列為市場的最大尾部風險,相較於九月份的11%再次大幅上升。
 
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近日指出,AI題材雖推升企業投資與股價新高,但估值水平已遠超基本面。他表示:「當資產價格過高,跌幅也會更大。」Goldman Sachs執行長David Solomon也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暗示當前情勢和網路泡沫時期相似。他說到AI基礎設施的龐大投資可能風險,「未來勢必會出現兩極化,有的投資能脫穎而出,有的則將受挫」。
 
看來華爾街對人工智慧交易可能過熱的警告聲日益高漲。在與AI相關的股票與企業資本開支經歷紀錄性的上漲之後,擔憂情緒愈演愈烈,一些人認爲這場繁榮開始看起來像泡沫。我們要怎麼解讀?
 
二
 
10月15日,Google發表的人工智慧(AI)模型C2S-Scale 27B提出了癌細胞行為新假設,這項發展不僅象徵在癌症療法醫學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也是「AI用於科學」的關鍵時刻。兩天後的10月17日,台灣林口長庚醫院也在發表了人工智慧輔助系統 Sibil,可以透過AI影像判讀,協助醫師提早發現隱藏病灶,為肺癌早期診斷帶來新契機。
 
事實上,智慧醫療漸成趨勢,上個月,台灣、泰國已經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4家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啟動跨國驗證,除了在台灣醫院啟動AI模型驗證合作,也將建立泰國試點驗證場域,加速智慧醫療商品化。
 
在超高齡化社會情境之下,醫療系統未來勢必將導入更多的人工智慧技術,而不是依賴傳統的人力密集。醫界以及科技界普遍都相當看好醫療用AI人形機器人能夠逐步進入到相關的應用場域之中。我們要怎麼解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12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台灣半導體界的重要推手,工研院轉型關鍵的院長史欽泰《十里天下》下|天下文化Podcast

這一集 Podcast 是由郝旭烈(郝哥)主持、與天下文化共同製作的節目,延續上集關於《十里天下》一書的討論,邀請到台灣半導體界的重要推手、郝哥心目中的導師, 史欽泰教授,暢談他的人生歷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起步、以及他對領導與管理的哲學。

節目一開始,郝哥先回顧了史欽泰老師的人生軌跡:從高雄鄉下出身,求學至台南一中、南一中,最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郝哥感慨,老師年少時恐怕從未想過自己會投入半導體領域,這一切都像是命運與時代的巧合。史欽泰笑著回應,確實如此,自己大學三四年級才第一次聽到「半導體」這三個字,許多事情的發展都是時機與緣分所致。

接著談到他留學美國的經歷。史欽泰回憶,剛到美國時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舊金山夜晚燈火通明,公路筆直寬廣,與當時台灣的暗夜與經濟落差形成鮮明對比。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識到「我們的國家很窮」。但這份震撼也種下了他回饋台灣的念頭。1970年代的台灣正處於外交危機與石油危機的雙重壓力下,國際地位不穩、經濟蕭條,許多留學生都在思考「要留下還是回國」。史欽泰說,正因這些挑戰,他更覺得應該回台灣貢獻所學,於是毅然決然放棄在美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國。

回國之後,他投入工研院電子所的創立工作。那時台灣的電子產業幾乎是一片荒蕪,電子所最初的目標只是建立一座「示範工廠」,用行動證明台灣有能力製造晶片。他擔任示範工廠廠長,親自帶領團隊從零開始。起初幾乎沒有人願意買台灣製造的產品,大家寧願從國外進口。直到有位認識史欽泰的老同學願意下第一筆訂單——十萬顆電子錶用晶片,才終於打開了市場。這一小步讓政府看見希望,也讓民間企業相信台灣能做出自己的產品。
隨後,在胡定華先生與院長等人的推動下,政府與產業開始合力投入投資,建立了聯華電子(聯電)台灣第一家晶圓廠。這是公私合作的開端,也成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第一家企業。儘管初期資金短缺、技術落後,但憑著堅定信念與國際顧問的協助,台灣決定繼續加碼投資,推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VLSI)」,正式邁入晶圓製造與設計雙軌並進的時代。這個決策,也為後來台積電的誕生鋪下基礎。張忠謀先生加入後,提出「專業代工」模式,開創出全球首創的晶圓代工制度,從此改寫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版圖。

談到領導與管理,郝哥形容史欽泰「如沐春風」,與高壓紀律著稱的台積電形成鮮明對比。史欽泰表示,科技組織的挑戰在於平衡「紀律與創新」。創新需要開放、包容與信任,但執行又必須講求時間、品質與效率。因此他提倡「以使命為導向」的管理方式,用共同目標引導團隊,而非僅靠命令。這也是他在工研院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如何讓知識型人才在自由與紀律之間找到平衡。
他進一步總結自己多年來的管理哲學,歸納為三個核心價值:創新、誠信、分享。

創新代表不斷尋找突破,讓產業持續成長;誠信意味著尊重他人的知識與貢獻,建立信任基礎;分享則是讓成果擴散,帶動整體產業共榮,而非各自為政。他強調,這三者缺一不可,是支撐科技產業永續發展的文化根基。這套理念後來也成為他在清華大學帶領學界與產業合作的信念核心。

節目尾聲,郝哥總結說,史欽泰老師的人生軌跡正如《十里天下》的精神——在新竹這方「十里之地」,卻懷抱「胸懷天下」的視野。從高雄鄉村出發,走到美國,再回到新竹,他把一生奉獻給台灣科技發展,影響的不只是地方,而是全球產業格局。老師也以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後輩,強調「知行合一」——不僅要懂,更要去做。郝哥感嘆,許多創意若停留在想像而未實踐,就如同埋在墳墓裡的寶藏,而史欽泰老師正是那位把理想化為行動的人。
整集節目在溫暖與敬意中結束。這不僅是一段個人的回憶,更是台灣科技發展史的縮影——從「什麼都沒有」到「讓世界看見」,從「十里」到「天下」,是一條千里之行、滿佈艱辛卻光榮的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27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台灣半導體界的重要推手,工研院轉型關鍵的院長史欽泰《十里天下》上|天下文化Podcast

這一集節目由天下文化與郝聲音共同播出,主持人郝旭烈與史欽泰院長對於他的新書《十里天下》的精彩對談

開場時,郝哥充滿敬意地介紹史欽泰老師,提到老師在自己心中一直是「景仰已久」的重量級人物。

郝哥回憶自己在新竹成長、就讀清華、進入台積電工作的背景,因此對史老師的故事與研究特別有共鳴。他提到當年新竹科學園區仍是一片荒蕪,老師的書《十里天下》讓他回顧這數十年間台灣從無到有、從貧瘠到繁榮的歷程,彷彿以時間與空間交織出的一幅「天下」長卷。

史欽泰老師從童年談起。他在高雄縣茄萣鄉長大,那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漁村。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但他說「因為大家都一樣,所以也不覺得窮」。上學時常打赤腳,踩到釘子是家常便飯;玩耍則是在沙灘、撿石頭、拿樹枝,生活雖簡單卻充滿自然的樂趣。他的父親在台糖工作,負責農業相關業務,因此家中常被調動。為了上學方便,他曾由祖母照顧,也因此成為一個早早學會獨立的孩子。

小學期間因父母工作的調動,史老師幾乎每兩年就換一次學校。雖然漂泊不定,但他在麻豆文正國小遇到一位極具啟發力的老師,讓他的人生出現轉折。這位老師用嚴格的方式訓練學生,從原本學校少有人能升學的狀況,到史老師這一屆有十二人全數考上台南一中。這段經歷讓他體會到教育的力量,也奠定了他後來持續追求卓越的基礎。

在台大期間,史老師被自由開放的學風吸引。當時台灣仍相當封閉,國際資訊主要來自剛從國外回來的客座教授,這些教授把半導體與電腦的前沿知識帶入校園,也啟發了史老師對半導體領域的興趣。他選擇了偏向物理基礎的半導體研究方向,並在畢業後服完兵役,決定出國深造。

在普林斯頓期間,史老師受到指導教授的悉心照顧。暑假時他被安排到貝爾實驗室(Bell Labs)、IBM 等世界頂尖企業實習,第一次親眼見識到真正的產業研究環境,這讓他大開眼界。也正因如此,他深刻體會到「學術必須與實業結合」的重要性。指導教授也提醒他,如果回國只教書,學生又繼續出國,便會陷入「學術循環」而無法改變社會。這句話影響了他日後的決定。

1976 年台灣政府正式籌備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開啟台灣科技產業的新頁。史老師毫不猶豫地辭職返台,加入這項開創性的計畫。這一步不僅奠定了他日後在科技與教育界的重要地位,也象徵著一個世代知識份子「出國是為了回國」的理想實踐。

史欽泰老師的故事讓人看到一個時代的精神: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靠毅力、學習與變通走出自己的路。那是一個「窮則變,變則通」的年代,也是台灣人從無到有、自力更生的真實縮影。下一集節目,郝哥將繼續請史老師分享他如何從國外學成歸國,參與工研院的創建,並一步步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23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三桶金 × 4%提領法,打造不怕風浪的退休人生《有錢到老後》| 天下文化Podcast

這一集節目主持人郝旭烈與作家嫺人老師持續,圍繞在嫺人老師的新書《有錢到老後》,兩人深入討論退休理財的關鍵思維與心態調整。節目延續上一集「三桶金」的概念將資產分成短期、中期與長期三個用途的桶子,提醒聽眾退休金不只是要「有」,更要「會用、能用、安心用」。

節目一開始,郝哥提到「投資並非一帆風順」,市場總會出現震盪與下跌,被他稱作「瘋狗浪」或「Mr. Market」的劇烈波動,最容易讓人恐慌、錯失機會。

嫺人老師回應說,自己剛退休時也會害怕虧損,但多年後她發現「短期波動不是最大的風險,長期目標達不到才是」。

她指出許多人過於害怕短期下跌,反而錯失長期成長的報酬。為了克服恐懼,她採用美國學者研究建議的「逐步投入法」:剛退休時只投入20–30%的資金在股票市場,之後10年慢慢提高到60–70%,讓自己循序漸進地面對市場風險。這樣的方式讓她在經歷市場起伏時能更有信心,也印證了「保守不一定壞,重點是穩定前行」。

嫺人老師強調,投資的關鍵是「抱得久」,能撐過短期震盪的人,長期往往會贏。她舉例有網友在股市下跌時因恐懼賣出,後來錯過反彈,這樣的「信心不足」才是投資最大的敵人。

關於「花錢」這個主題。嫺人老師特別分享「敢花、花得剛好」的重要性。她介紹了「4%提領法則」這是美國退休理財界常用的理論:假設退休期約30年,每年從總資產中提領4%作為生活費,再依通膨調整,就能讓退休金「花得長久」。

郝哥總結說,「4%法則」其實與「三桶金」息息相關:先存好錢、分好用途,才有資格談投資和花費。他笑著說,若覺得4%不夠花,就試著讓自己繼續創造收入,因為完全靠投資生活仍有運氣成分。

嫺人老師也同意,退休後仍可擁有「主動收入」,重點不在錢多寡,而是從中找到生活意義。她舉例許多長輩退休後去超商、素食店幫忙,甚至當導遊、寫部落格,不僅開心還能賺點錢,生活反而更有重心。

在節目的尾聲,嫺人老師談到《有錢到老後》的核心,不只是理財,更是心安。她認為退休最需要的是「財務安全感」與「心理安定感」。如果錢沒安頓好,就算手上有存款也不安心。

最後,郝哥提供我們,在追求財富自由之前,先學會心靈自由;先安頓心理,再安頓財富。當你懂得存錢(穩健的基礎)、會投資(讓錢替你工作)、敢花錢(享受生活)、持續創造收入(保持活力),老後的生活自然能「有錢、有閒、又有心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21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從被迫離職到安心退休,嫺人老師談如何《有錢到老後》| 天下文化Podcast

這一集節目由天下文化與郝聲音共同播出,主持人郝旭烈與作家嫺人老師的精彩對談,主題圍繞在嫺人老師的新書《有錢到老後》。

兩人都屬於在中年階段提早離開職場的一群人,因此話題特別貼近那些正面臨退休潮的四、五年級生。

嫺人老師首先分享她「被迫提早退休」的經歷。她原本是外商金融企業的高階主管,工作表現優秀,但因為產業變化、公司併入本土集團後出現薪資與文化衝突,使她在工作後期逐漸感到壓力與不快。最終,她在內外環境的雙重逼迫下選擇離職。然而退休後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輕鬆。

她形容那段日子是「社會邊緣人」的感覺,早上沒事可做,只能坐在咖啡店聽別人聊天;雖然不必再繳稅,卻感受到與社會脫節的孤單。

這段落差讓她花了兩三年時間適應。她開始嘗試各種新事物:報考導遊、學日文、挑戰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甚至架設部落格學習數位行銷。這些行動一開始只是為了填補空白、找回成就感,但逐漸開啟了新的方向。嫺人老師說,最療癒的不是休息,而是透過學習與挑戰讓自己再次感覺「有用」。

她後來以匿名方式在部落格寫下〈提早退休的暗黑版〉,誠實記錄那段心情低落、迷惘的歲月。這篇文章意外地在網路上爆紅,成為「提早退休」關鍵字的搜尋第一名,也讓出版社注意到她,進而展開作家生涯。她笑說,正是那些孤單與嘗試,反而成為人生的轉折點。

接著節目談到書中的核心觀念「三桶金」。嫺人老師解釋,這個概念源自美國的退休理財方法,目的在於降低市場波動對退休金的衝擊。

三桶金分為:
第一桶是「短期現金桶」,用來支付一到兩年的生活費,確保在市場低迷時仍能安心生活;
第二桶是「中期穩定桶」,放三到十年內可能用到的資金,例如房屋整修或孩子教育費,可以配置於債券或低波動商品;
第三桶則是「長期增值桶」,主要投資股票或指數型基金,用以對抗通膨並參與經濟成長。

她指出,許多人在退休後最常犯的錯誤是「把所有錢都放進股票市場」,導致一遇股災就慌亂賣出。透過三桶金的配置,可以心理上更踏實、資金運作也更穩定。

最後,郝哥詢問關於投資工具的選擇。

嫺人老師分享,她退休初期曾嘗試個股投資,但發現報酬率不如指數型ETF穩定。自2021年起,她幾乎全面轉向「指數投資」,因為這樣能跟上整體市場的長期成長,又減少情緒起伏與操作壓力。她強調,投資的關鍵不是追求爆發性的獲利,而是建立能長久維持的心態與節奏。

節目最後,郝哥總結這一集的重點:要「有錢到老後」,並不是單指存下多少錢,而是能在不同階段預留空間、保持彈性。錢要分層規劃、持續學習要進化、心態更要安定。
下一集他們將延續這本書的內容,談如何在「存錢」之後進一步學會「賺錢與花錢」,讓財富與人生同時豐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20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美國白宮再次當機停擺?匪夷所思。/ 日本迎來第一位女首相?開展新局。|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256

今天的議題聚焦太平洋兩側兩個台灣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來自於台灣長期以來對美日的親近,陌生來自於它們最近幾年的劇烈變化。過去一週,美國白宮再次當機停擺,日本則迎來了第一位女首相。

一,
10月1日,美國政府因國會臨時預算喬不攏而再次關門,一名白宮資深官員已經透露,若政府與國會談判繼續僵持,白宮將著手展開大規模的裁員。慘
非常可能的是,就算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二周,國會參議院將對臨時撥款法案進行第六次表決,但兩黨仍然沒有辦法得到妥協。難怪一名白宮僱員憤怒地表示:「這一屆政府的談判方式就是威脅,就是公然違法。」
《CNBC》援引白宮內部的報告稱,美國政府關門每周將使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約 0.1 個百分點。若政府停擺持續一個月,將導致約 4.3 萬人失業,並使消費者支出減少 300 億美元。這真的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笑話,全球最大經濟體 動不動就鬧政府停擺,我們怎麼解讀美國白宮的關門大吉?

二,
10月3日,在自民黨舉行的黨內決選中,高市早苗擊敗了廣受歡迎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之子、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高市早苗接替首相石破茂出任自民黨黨魁,自民黨則希望儘快振衰起弊,甚至重新獲得民眾支持並繼續執政。
不過,富士新聞FNN報導,高市帶領的自民黨新團隊與公明黨的聯合執政確定破局事宜,因此正在評估延後到10月20日當週召集臨時國會。同時間,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也正在尋求整合在野,盼共同推出候選人角逐日本首相,朝野之間的攻防日益明顯。
眾所周知,日本派閥政治是場永不落幕的「歌舞伎」,過去五年換了四任首相,而且即將迎來新的一任——曾被寄予改革希望的「孤狼」石破茂上台僅僅一年,舞台就要換上前所未見的「女旦」高市早苗。閃光燈下,媒體津津樂道於「首位女首相」的歷史性標誌;但諷刺的是,這張女性面孔背後,劇本精髓從
未更改。我們怎麼解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3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團隊合作常卡關?人好難管、留才好難?企業教練陳茂雄用領導人必學的思維工具,帶你快速聚焦問題核心,掌握領導力!|【領導影響力學院✕對話領導力】EP18

在職場與領導中,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些困境?

👉團隊討論到最後,焦點依然模糊?
👉做決策時,常陷入猶豫或情緒?
👉帶人總是心很累,人才難以凝聚、難以留下?

本集《對話領導力》延續上集內容,再次邀請企業教練陳茂雄老師,帶我們深入薩提爾理論,並揭示領導人必備的思維工具「三頂帽子」。他將示範領導人如何靈活切換不同角色,幫助釐清問題、穩定心態,並快速聚焦決策,真正做到帶人帶心。

🌟 本集亮點:
1.領導人如何避免決策誤判:善用三頂帽子破解思考盲區
2.遇到挫折的心態調整:轉念與行動並行,是領導者的關鍵功課
3.找出理性與感性平衡點:思維工具結合自我覺察,做出更完整的決策

🎙 主持人:遠見領導影響力學院執行長 梁曉華
🎙 來賓:企業教練 陳茂雄

🌟薩提爾教練模式工作坊(III)
https://www.shiuhli.org.tw/course/TP/982

關注《領導影響力學院》更多的社群
🔗領導響力學院:https://leaderimpact.cwgv.com.tw/
🔗官方LINE:https://page.line.me/261gabtc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33 minutes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