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摩洛哥,比穿越沙漠還難?沙漠媳婦的文化適應記
😓「有時候要去摩洛哥,比走進沙漠還難。」 旅居撒哈拉十年的蔡適任笑著說。
在這一集裡,她帶我們從摩洛哥旅行的門檻,一路走進沙漠深處的生活現實。對台灣人來說,摩洛哥並不遙不可及,卻有一道最現實的門檻:簽證。文件、等待、被拒簽的風險,甚至有人出發當天才拿到核准信。她說,那種不確定感,比穿越沙漠還刺激。
艱難的不只是簽證流程,而是「如何帶著理解去看世界」。
摩洛哥的觀光業蓬勃發展,卻也面臨文化與生態的矛盾 —— 旅客追求異國風情,當地人則努力維持生活與環境的平衡。她提醒:「很多人來沙漠是為了風景,但我更希望他們能看見人。」
除了旅遊觀察,蔡適任也分享她作為「沙漠媳婦」的文化適應。嫁進貝都因家族後,她發現民宿物資成了「共有財產」,身為家族小兒子的丈夫,把奉獻視為榮耀,而她渴望的是界線與空間。
👊當外來企業企圖奪走家族土地時,她憑藉知識與法律意識守住沙漠家園。婆婆說:「她一個人的貢獻,比全家加起來都多。」而公公更堅定地說:「不能把她趕走,她是我們的家人。」
在摩洛哥傳統裡,女人的價值常以生育衡量,但蔡適任用自己的方式,重寫了「價值」的定義。
「支撐我走過這一切的,是這片沙漠本身。」她說。
從旅行者到沙漠家族的一員,她的故事是對「異地生活」最誠實的回應——關於理解、選擇與堅持,也關於她如何被這片沙漠全然接納與療癒。
🐫更多蔡適任的故事,歡迎臉書和IG搜尋 🔎蔡適任
📗 推薦閱讀:《玫瑰與龜殼琴》、《沙塵暴裡要回家》、《蔡金麥與我:一隻撒哈拉耳廓狐的故事》、《娑婆撒哈拉》
被沙漠療癒的人生:蔡適任,在摩洛哥寫下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原本只是想「逃離」台灣舞蹈圈的挫折,沒想到一腳踏進摩洛哥的人權組織後,蔡適任的人生就此開啟新篇章。
在革命浪潮與文化衝突的夾縫中,她努力用藝術與人類學的背景理解世界,也在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直到有一天,她走進撒哈拉沙漠——「我一去撒哈拉,就覺得沙漠給我很大的療癒。心裡的不安、焦慮,好像都被風吹走了。」
那片廣闊與寂靜,成了她重新整理自己的起點。🌵十年後,她在沙漠邊的城市扎下根,從舞者變成作家,用文字記錄當地文化,也反思旅遊與人、環境的關係。
她說:「AI可以整理資料,但寫不出生命經驗。對我來說,書寫是一種對抗遺忘、對抗冷漠的方式。」
在這一集《城市豆沙包》,我們跟著她穿越沙塵,看見一個人如何從「想逃離」變成「願意停留」, 也聽見她如何用文字,在沙漠裡找到與世界重新對話的力量。
🎧《城市豆沙包》EP59 聽見沙漠,也聽見蔡適任被療癒的人生
🐫更多蔡適任的故事,歡迎臉書和IG搜尋 🔎蔡適任
📗蔡適任書籍推薦:《玫瑰與龜殼琴》、《沙塵暴裡要回家》、《蔡金麥與我:一隻撒哈拉耳廓狐的故事》、《娑婆撒哈拉》
滑雪老司機 Perry 叔叔又來啦!上一集他聊了自己怎麼來到智利,這一集,我們談的不只是滑雪,而是「關於夢想⭐」。
從第一次碰雪的回憶聊起——在佛光山冬令營,第一次站上單板,跌倒又爬起,感受鬆雪帶來的成就感;再到智利安地斯山脈的高山滑雪場,一眼望不到邊的雪海,純淨又刺激,瞬間點燃了他對滑雪的熱愛。
學生時期的 Perry 就成了滑雪教練,雖然被雪場老闆戲稱「sometimes 教練」 ——不在意課堂數或學生背景,只想盡情滑雪。畢業後,他原本有份不錯的工作,但當看到自己擅長的兩個雪板項目被納入冬奧競賽,他的熱情再度燃燒——辭掉工作,朝奧運選手夢想邁進。
這集不只是滑雪故事,更關於追夢、堅持與冒險。Perry 分享了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存錢、學習、飛往世界各地滑雪,甚至思考奧運的可能。對他而言,夢想不是抽象的詞,而是一種讓心跳加速的生活方式,他也樂於把這份感動透過教學分享給大家。
一起聽聽 Perry 叔叔如何用勇氣、幽默和一點叛逆,把「喜歡」變成人生旅程吧! ⛷️ 更多 Perry 叔叔的故事,臉書和 IG 搜尋 🔎the_snow_sensei
16 歲勇闖智利:從電競少年到雪山與海灘之間
你能想像 16 歲就被「強制轉伺服器」到地球另一端嗎?
「Snow Sensei / 滑雪老司機」Perry叔叔 原本是台北大安高工的電競少年,生活在教室、網咖和戰隊之間。沒想到媽媽一句話,他就搬到智利🇨🇱,語言全不通,連海關都聽不懂英文,青春就這樣展開了一場「換語言闖關」。靠著電競、滑板和硬學西文,他一步步融入全新的生活。
智利是個極端對比的國度:早上能在雪山滑雪⛷️,下午就去太平洋海灘 🌊;滑雪場甚至蓋在火山上🔥。但和冰與火共存一樣震撼的,是城市裡的「無形分界線」──東區的玻璃大樓與老城的治安困境,清楚劃出社會階層的差異。冰與火的碰撞,不只存在大自然,也深藏在人心。
在這集《城市豆沙包》,跟著 Perry 一起回到那段從台灣少年到「南美新人生」的旅程。
⛷️ 更多Perry叔叔的故事,歡迎臉書和IG搜尋 🔎the_snow_sensei
🌲🏔 西雅圖的戶外靈魂:從健行遇棕熊,到下班去滑雪 🦊🐻🦝
有些人旅行是找美食、找地標,但 熊 和 TC 的旅行,特別擅長「找動物」。在倫敦,他們去巷子裡找狐狸,線索是哪個垃圾桶被翻過;在西雅圖健行,不只看湖看山,還要留意哪個賞鯨團能遇到海豚、海象、老鷹;甚至到美國的內海與運河交界,看鮭魚洄游和水鳥覓食——完全像走進一場真實版的生態頻道。
更刺激的是,在森林裡遇熊該怎麼辦?他們分享了防熊噴霧的正確用法——不是噴自己(這不是防蚊液!),而是要在地上噴出一道「結界」,嚇阻熊靠近。聽起來像奇幻小說的驅魔陣,但場景是真實的山林。
西雅圖的日常,比你想像的還要戶外派。有人下班直接衝雪場滑一圈,有人早上先攀爬一兩千公尺高度的山再去辦公室,甚至夏天有人划著 paddle board 或乾脆游泳通勤。因為這城市的「後院」,就是雪山、湖泊、森林和國家公園,兩小時車程內的自然風景多到數不清,連公車都能直達登山口。
在這裡,戶外不是假日限定,而是日常語言——paddle board、野餐、野外音樂會、騎單車……隨便一個平日傍晚,你都可能遇到揹著背包的鄰居準備出發。生活離自然這麼近,節奏也會跟著改變,你不再只是「安排」戶外活動,而是讓它自然融進生活裡。
🎧 在《城市豆沙包》EP56,我們和 TC、熊聊聊西雅圖的健行、野生動物,還有那種「城市與自然無縫切換」的生活哲學。
🐻 更多他們的故事,臉書與 IG 搜尋 🔎touching cow healing
拿坡里:餐桌上的家族史,街頭的鬆弛感
🍅 在拿坡里,吃飯不是補充能量,而是生活的靈魂。住在這座南義城市 20 年的 Adele 說,星期天的家族聚餐是神聖儀式——週五、週六婆婆就會打電話問:「週日想吃什麼?」從早開始備料,只為了中午那張坐滿 12 到 14 人的大桌。
這裡的「吃」不求異國料理或澎湃擺盤,而是守著家庭味的傳承——婆婆唯二要求這位台南媳婦學會她的復活節小甜派、拿坡里肉醬,代代相傳下來的手藝風味,烙進每個人的肌肉與味覺記憶。陽光灑進舊城的廚房,紅醬義大利麵熱氣騰騰,背景是家人邊煮邊笑的聲音——這就是日常。
😎 而出了家門,拿坡里的節奏和秩序,完全是另一種風景。排隊是一坨人,只要問「誰是最後一個?」對方舉手,你就站在他「心裡的後面」。買咖啡等十個人,正好閒聊、插進陌生人的話題,還可能交到朋友。Adele 從台南的「規矩模範生」,變成能在街頭即興聊天、九點的計畫九點十五才出門也無所謂的鬆弛派——甚至回台灣都覺得「怎麼這麼整齊,太壓抑啦!」想像一下:老城區迷宮般的小巷,床單在陽光下暖烘烘,陌生人隨時可能熱情地把你拉進對話——這就是拿坡里的日常節拍。
🎧 本集就跟著 Adele,一起走進南義的餐桌與街頭,感受那份既熱烈又自在的生活方式。
👩🍳 臉書和IG搜尋 🔎Adele的拿坡里廚房日常,同名書籍《Adele的拿坡里廚房日常》好評上菜中
🇫🇷南法葡萄酒之旅 ft. Célia
🍷你曾想過,「葡萄酒」會是開啟人生新篇章的方式嗎?
這一集,我們邀請旅居法國的 Célia,分享她在南法酒莊的經驗與生活。從台北出發,到巴黎學習餐飲管理,再一路往南走進法國葡萄酒的核心產區。在這裡,她不只銷售葡萄酒,她真實的「住在」酒莊,與他們一同煮飯共餐、互助採收,不靠契約也不是房租或佣金的關係,酒莊裡的生活是她每天日常,也讓她更貼近這片土地背後的故事。
🍇在法國,葡萄酒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深植於地方文化、氣候、風土與人情之中的生活方式。這段旅程讓 Célia 看見了職人精神如何融入日常,也重新思考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 原來,人生的成長不一定只有往上走,往內走,也是一種前進。
🥂為一道料理挑選合適的酒是種講究,為自己的人生找到熱情所在,更是一種深刻的 wine pairing。
🎧 這集你會聽到:
Célia 如何一路從台灣走到南法葡萄酒莊
Célia 推薦鹹酥雞和控肉飯適合搭配什麼酒(?)
法國酒莊的生活節奏與人際相處模式
為什麼葡萄酒是一門與「土地」緊密相關的學問
如何用法式節奏,重新定義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也曾迷惘於職涯或生活的方向,也許這段從葡萄酒展開的旅程,會為你開啟一種更柔軟、更貼近內心的可能。
📖 瞭解更多Célia與葡萄酒的故事 https://cher-ami.co/about-celia/
⛔ 未滿18歲禁止飲酒 ⛔禁止酒駕
模里西斯我的家 feat. Cindy🇲🇺 從一個名字開始,我們走進一座多元混血的小島 —— 模里西斯。
🌈模里西斯,這座被馬克吐溫讚嘆為「天堂的原型」的印度洋非洲島國,不只有海灘和陽光,更有一道道文化融合的痕跡。這一集《城市豆沙包》邀請到 Cindy,她14歲從台灣八里遷居模里西斯,一路走過語言不通的青春期、東西方的文化衝撞、家庭的遷徙,最終回到這座她重新理解過的「家」。
🏠她說:「我覺得真正讓我覺得這是我的家的,是我可以生根的地方,是可以跟人產生連結、帶來影響的地方。」
我們從她的姓氏「管保源」(其實是爺爺全名的拼音)聊起,一層層拆開模里西斯移民社會的獨特構成——從廣東客家移民、印度契約勞工,到荷蘭、法國、英國的殖民軌跡,形成今天語言混雜(英文、法文、克里歐語)、族裔多元的島國日常。
這集你會聽到:
一場在地旅行是搭潛水艇看沈船和遛獅子
一道島國限定的佛手瓜丸子與清爽咖哩風景
一個台灣女孩在模里西斯如何「逆襲」成為學霸
一個跨國家庭如何形成世代連結
一段父親過世後,催生她對家鄉重新扎根的故事
如今,Cindy 不只是模里西斯的居民,更是推動當地文化導覽、地接旅遊、書寫島嶼故事的實踐者。她的書《模里西斯我的家》與同名粉專、沉浸式旅行計畫,都誠摯地邀請你重新看見這片土地的故事。
📖 Cindy 的書和同名粉專《模里西斯我的家》同步推薦
🎧 城市豆沙包 EP53《模里西斯我的家 feat. Cindy》已上線
#52 當我們三訪東京,跟著 Keith 一起散步在地生活
👣許多人都不只一次去過東京。但當你第三次、第五次再訪,眼中的東京開始變得不同——你可能開始感覺自己「有點懂這座城市了」。
這一集,我們邀請旅日創作者 「研究生 Keith」,聊聊他如何透過散步,一點一滴走進東京的日常,也走進城市的靜謐與記憶。
他的新書《東京現地特搜》,記錄了 10 個東京人真正會出沒的街區:像是百年老店林立的日本橋、有著歐洲小巴黎氛圍的神樂坂,還有藏在巷弄裡的錢湯與居酒屋。這些地方,充滿了東京人的生活節奏與週末氣息。
Keith 在節目中也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的散步經驗,例如在哥本哈根被大雨打亂行程後,意外走入住宅區,看見當地人的建築邏輯與生活風景;也曾在巴黎不做功課,一個半小時就把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門口打卡完,最後讓雙腳帶他來到蕭邦與王爾德的墓前,感受城市、音樂家與詩人、以及自己靈魂的時空交會。
對他來說,大城市永遠走不完。即使來過很多次,還是會有新的街區、新的觀察,等著每個旅人走進去,深入理解這座城市的脈絡與歷史。
散步不只是移動,更像是一種隨機亂數式的城市探索,一種打開。打開對城市的感覺,也打開對自己的提問。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一種不趕行程、不踩點,而是更貼近當地生活的旅行方式 —— 這一集,是獻給「第三次以後的東京旅人」的散步提案。
📕 好讀推薦《東京現地特搜:走訪在地人週末生活的 10 個散步街區》https://shop.fantimate.com/collections/keith
🎧自從開始工作後,三不五時嚷嚷要放個寒假暑假,沒想到這次《#城市豆沙包》真的休了一個長~~~~~假,長到好多親友都問Carlton和Ocean「何時復耕」!
從今年一月說要「年後回來」到現在六月底才上線,這中間的沉默已經不是過年,是過世的等級了。
不過,我們真的有好好休息!也許有點「歐洲人式放鬆」過了頭,有人去滑雪、有人去學紫微斗數,然後在工作的壓力下,不小心就把節目放生了幾個月...
4月12號我們其實就錄好了開場,甚至錄了兩三集的內容,但大家也知道,錄音是開始,剪輯上架才是真功夫。感謝大家這幾個月還是不離不棄,自動播放、從頭聽起、甚至介紹給其他親友(謝謝 Jessie 爸爸🙇♂️)。
總之,我們回來了,新的一季也正式啟動,這次會乖乖更新(至少會努力)
🎙️EP51 現已上線,歡迎收聽~
#我們真的錄了
#休假不是藉口
#只是太會休
城市豆沙包 2024 大回顧
🎉2024 結束、2025到來,歲末年終跟大家一起回顧《#城市豆沙包》第三季復更到現在,總共上架了 16 集內容!🎙️ 更令人興奮的是,城市豆沙包的累積收聽次數正式突破 10 萬次!🎆 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季中,我們推出了廣受歡迎的「巴黎百味人生」系列,占了 16 集中的 9 集,而其他 5 集則是城市開箱專題。我們努力在系列企劃與傳統內容之間保持平衡,希望帶給大家多元的聆聽體驗。感謝每一位支持的聽眾,陪我們走過這一季的旅程!
🌏這一季推出「巴黎百味人生」系列,其中最受歡迎的單集是「台灣阿嬤勇闖巴黎」👵 這一集讓我們見識到平凡卻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台灣阿嬤的勇氣與幽默感染了我們所有人,成為整季中的冠軍級數,更是《#城市豆沙包》所有集數中的 收聽排行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們的聽眾來自 34 個國家或地區!不管你在哪裡,我們都非常感謝你讓城市豆沙包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故事跨越地域與文化,帶著我們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
🚀2024 年《#城市豆沙包》的數據驚喜連連 🥳 聽眾人數、播放次數、粉絲數的年增率都超過了100%,新增聽眾成長了近 90%!🙏我們在 Spotify 的年度回顧中獲得了超過 546 位粉絲的 Top 播客推薦,其中 76 位更是將我們列為 Top 1!
✨這一年不僅是數據的成長,更是質化的改變,從後台數據看到,我們的聽眾遍佈華語流行到古典樂、從小說到商業職涯,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聽眾,我們都期望你能在這裏找到與你共鳴的連結。2025,我們會繼續以更多新想法與大家見面!
百味人生的精彩故事 謝謝你的支持,城市豆沙包更上一層樓!
台灣人眼中的「螢幕香港」vs. 現實香港
👋 你對 #香港 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城市豆沙包》這集邀請住在香港7年的Jamie,一起聊到螢幕裡的香港和現實香港的落差。對許多台灣人來說,香港最初的印象可能來自粵語歌、港劇和港片!從四大天王到周星馳,從第四台的港片到Twins的粵語歌,我們在螢幕前感受香港的霓虹燈、九龍的招牌街道,還有那熟悉的國語配音。
🎥但當Jamie真正搬到香港後,她驚訝地發現,電影裡的九龍街景竟然和現實中幾乎一模一樣!那些街頭霓虹燈、擁擠的欄杆,和電影布景如出一轍。她笑說:「生活起來倒是沒那麼浪漫,尤其粵語的難度簡直像個語言天花板!」
🎶你呢?有沒有哪部港片或粵語歌,讓你對香港有特別的記憶?
粵語的挑戰:聽得懂≠說得好
😅 學粵語有多難?住香港超過7年的Jamie 直呼:「廣東話真的難爆了!」對於母語國語的台灣人來說,粵語有12個音調,比國語多出一倍,講錯一個音,意思就可能完全跑偏!雖然Jamie靠看TVB港劇狂練聽力,但要發音標準仍是大挑戰。
🎵Jamie說,唱粵語歌和講粵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以前用Twins的歌詞來學,結果發現他們的歌像文言文,跟口語根本不一樣!」 即便住了這麼久,Jamie還是比較習慣用英文或普通話溝通,但她相信,學習粵語其實是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方式。
🌟 挑戰你對粵語的印象,粵語歌、港劇、還是TVB的爆笑肥皂劇?如果你有機會學廣東話,會想試試看嗎?
宜蘭女孩在香港的居住震撼
🏠 從宜蘭大房子到香港小公寓,Jamie分享她剛搬到香港的「居住文化衝擊」。出生宜蘭的她,從小住在寬敞的透天房,後來為工作和愛情搬到香港,卻進入了只有幾坪大的小公寓。更具挑戰性的是,她剛開始還跟丈夫的家人住在一起! 「小小空間裡,每天擠在一起生活,真的快要憂鬱症了!」Jamie笑說。
🤯雖然現在居住的生活空間比以前舒適許多,但香港的高房價和有限空間仍讓她感到壓力。「在這裡生活,真的必須學會取捨。」她提到,香港的住屋文化和台灣完全不同,尤其對來自中小城市的台灣人來說,適應起來的確不簡單。
🤔 你能適應香港這樣的生活環境嗎?
#宜蘭女孩 #香港 #空間壓力 #台灣人在香港 #粵語 #港劇 #香港電影 #城市探索 #cityexplore #aiart
法國上班族「善用」午餐和咖啡
💼《#城市豆沙包》這次聚集三位巴黎上班族 Emily @helloitsmily、 Paul @paul.s.75、Carlton @carlton.yc,不同產業的他們對於法國人在午餐跟誰吃、茶水間咖啡居然有某種「共識」? 快來聽聽上班族的 #巴黎人生百味!
😮跟不同的人一起午餐,第一個好處是增加多樣性 #diversity。不論是性別、部門、產業、國家、乃至於文化的多樣性,不同背景的人互相交流,當然能為午餐聚會的話題帶來不同觀點,也能增添趣味。聽到這裡,台灣上班族的Ocean不禁張大嘴巴「蛤」,原來多樣性不只是公司高大上的口號,更是法國人習以為常的事情。
🗣️其次,法國人常會透過午餐或咖啡了解與會者的近況和想法。例如最近忙什麼、誰要升官或離職、誰要生小孩、不同部門的近況,甚至有些午餐約會的時間點就會跟未來某個案子重要的案子連在一起,可以說法國人習慣善用非正式場合來瞭解如何幫助自己的職涯發展。
🧋這樣的職場生態,也是法國公司的一些訊息流通的非正規管道,甚至是年度調薪幅度,是抽菸時間、喝咖啡時間聊出來的,三個法國上班族就笑稱,如果不會抽菸就至少要會一起喝咖啡,缺乏這種非正規管道的人會少掉很多資訊。
#城市探索 #cityexplore #aiart #職場
法國上班族爽放年假三、四十天
🏖️法國人一年的休假天數居然比《#城市豆沙包》一年推出的podcast集數更多?法國人一年有幾天特休呢,基本起跳25天,加上11天的國定假日,一年至少就有36天啦!
💰法國勞工的25天 #特休,並不是每一年隨著年資慢慢累積,是一到職就核定就這麼多。除了前述的36天,三位法國上班族 Emily @helloitsmily、 Paul @paul.s.75、Carlton @carlton.yc 分別分享了他們的公司還有不同的「加碼」,例如有公司規定,如果在特定期間(暑假)休完假還可以多贈送兩天,原來是公司多數人都會在暑假期間休長假,所以大家一起休假反而比較不會影響工作進度!另外還有一個公司,若特休沒有用完,可以「存」起來,存滿某個天數之後,公司就會再多送你兩天,這簡直就是鼓勵儲蓄?!
🇯🇵有個有趣的對照組-日本,全年國定假日加上特休大概也有三十幾天,然而因為國定假日居多,所以一到國定假日M旅遊景點、交通食宿變得雍塞,旅遊體驗不佳。對於旅遊業者來說當大家都擠在相同日期放假時,反而會旺季過淡、淡季過淡的情況。
👊看來假期怎麼給,也是一門學問,同時也希望台灣勞動條件趕快跟上啦!
#城市探索 #cityexplore #aiart
法國人愛辯論讓工作產生輪迴
💼講到法國人的愛辯論、愛表達意見,三位巴黎上班族在《#城市豆沙包》異口同聲說對!
⚖️法國人很習慣表達意見,他們也認為每個人都要表達意見,例如有兩個解決方案,都能達到一樣的效果,亞洲靈魂 Paul覺得都可以的話丟石頭決定好了,法國同事則堅持要Paul做出決策、一定要表達意見!
🗣️Carlton分享他主持會議時,原本預定這次會議從第一點推到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第五點走完,然後這個會議就結束了,但是在第二點就卡住了,然後就花了整個會議時間重新討論前面的一二點,這時候他的亞洲魂就作祟說不行,我要推進這個會議,法國同事還會覺得你太急了,我們要先把前面的事情討論完。
🇫🇷不同的思維邏輯會帶來不同的做事方式, 如果能折衷法國人的思考與邏輯精神、結合台灣或亞洲的務實效率,那簡直就是所有老闆最愛的 #上班族 #社畜啦
⭐喜歡這集內容的話,請給城市豆沙包五星好評或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城市探索 #cityexplore #aiart
米蘭作為旅行中繼站的便利性
⁉️到底是哪個城市的人不論背景會異口同聲的說「不用來玩」?《#城市豆沙包》這次要開箱這個不用來玩的地方,米蘭!
🧐住在米蘭十年的 @___yuru___ 表示,米蘭確實是歐洲交通的樞紐之一。對於熱愛旅行的人,米蘭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無論是來自巴黎、阿姆斯特丹,甚至台灣,都能以相對便宜的票價直飛抵達這座城市。即便是在熱門假期,從巴黎飛到米蘭的機票價格也往往低於兩百歐元,有時甚至可以找到七十歐元的優惠!這讓米蘭成為了義大利旅行的理想起點。
✈️Yuru指出,米蘭周邊的交通也非常便利,開車兩小時可以抵達義大利的山區或海邊。米蘭確實擁有絕佳的交通條件,適合用作中繼站,但若是將其當作唯一的旅遊目的地,則少了一點吸引力。因此,許多旅人到米蘭後僅停留一至兩天,便轉往其他更具文化與景觀的城市。
#歐洲旅遊 #米蘭 #交通樞紐 #中繼站 #義大利旅遊
米蘭的古蹟與文化資源
🕍米蘭大教堂(Duomo)和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聞名世界,這些地標雖吸引人,但米蘭的歷史文化遺產相對較少。
😮居住米蘭十年的 @___yuru___ 跟《#城市豆沙包》分享,他這十年接觸過許多當地人,許多人甚至未曾親身去欣賞這些著名景點。相比之下,羅馬、佛羅倫斯等城市在文化層次與歷史遺跡上更具吸引力。米蘭的歷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主要為商業城市,當地人平時並不常去這些景點。
💼米蘭的文化資產多為表面上的地標性建築,而當地的日常生活並未圍繞這些景點展開。這或許是米蘭作為「商業之都」的特殊性,它更多地是個現代城市,適合出差或短期拜訪,而非深度文化之旅。
#米蘭大教堂 #最後的晚餐 #文化旅遊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文化
社群貼文建議 3:米蘭購物體驗的現實面
😞作為「時尚之都」的米蘭,是不是可以讓人盡情買買買呢? @___yuru___ 跟《#城市豆沙包》分享,米蘭的時尚名聲響亮,卻未必如預期般適合購物愛好者。
👀Yuru分享道,米蘭的高端品牌旗艦店和快時尚品牌確實不少,但對日常購物來說,選擇卻相當有限。與巴黎或東京的小眾品牌和二手商店相比,米蘭的購物選擇較少,也少有價格親民的品牌和市集,對於喜愛尋寶的購物迷而言,可能未必友好。
💰想在米蘭購物的旅客,往往會以知名品牌為主要目標,但這些品牌在歐洲其他主要城市也隨處可見。米蘭的購物環境,主要適合希望購買頂級奢侈品的消費者,但若想要平價多元的購物選擇,則不如想像中方便。
#時尚之都 #米蘭購物 #義大利時尚 #高端品牌 #購物迷
異國戀中的浪漫與挑戰
👩❤️👨👨❤️👨👩❤️👩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戀愛,法國總是給人一種特別浪漫的印象,但是戀愛不是溫馨的請客吃飯、法國戀也不是只有粉紅泡泡!《#城市豆沙包》今天邀請到有過一段台法婚姻的Tiffany,讓他告訴我們異國戀的浪漫與挑戰!
❤️Tiffany提到,與法國人交往常讓人感覺置身於電影情節中,日常中的細節充滿了法式浪漫,無論是咖啡廳的小約會,還是隨口的一句甜言蜜語,都能輕易觸動人心。
🥵不過,這份浪漫的背後也有一些挑戰。例如,語言不通可能導致誤解和溝通障礙;文化差異也可能讓兩人在處事方式上有衝突,尤其當兩人關係從情侶變成夫妻時,涉及廣泛的全面生活,住所、工作、法律、經濟等等,千萬不要只讓法國戀愛粉紅泡泡沖昏頭。Tiffany 認為,當一切順利時,異國戀的確美好,但雙方也需要特別用心經營,尤其在跨文化的背景下。
溝通的關鍵與誤解的風險
😮你對於台法異國戀有什麼第一印象呢?主持人曾聽說,情侶到巴黎遊玩的時候,其中一方不要隨便蹲下來綁鞋帶,以免對方以為你要求婚。這集《#城市豆沙包》邀請Tiffany分享他真實經驗,讓我們一窺文化差異下的感情面貌。
💬Tiffany 在她的法國異國戀經歷中,發現溝通是維持感情的關鍵。法國人對感情的表達常帶有特定的文化方式,譬如他們對隱私的重視,可能讓人覺得疏離,或者當他們用詩意的語言表達時,外國伴侶有時也可能感到困惑。
⚖️這些文化差異如果處理得好,可以豐富雙方的關係,帶來更深的理解。但如果忽視這些差異,就會變成潛在的誤解來源。Tiffany 提醒大家,異國戀並不是一場無休止的浪漫電影,有時它更像是一場文化協商,雙方需要找到平衡點。
婚姻與法律的雙面劍——在法國如何看待婚姻法律框架
💍踏入異國婚姻,特別是在法國,不僅僅是愛情的冒險,也意味著要面對一系列的法律條文與約束。這集《#城市豆沙包》邀請Tiffany分享法國法律制度下的婚姻框架。
🏠Tiffany 在她的經驗中分享了許多外國人未必會了解的法律細節。比如,當夫妻之間吵架時,法律建議雙方不要貿然離開家中,尤其當情緒激動時更要冷靜處理。這樣的規定,是為了避免讓情況變得更複雜,進而牽扯到更嚴重的法律問題,像是家庭暴力的指控。
📖還有,法國的婚前協議制度雖然存在,但它並不如某些國家那樣普遍使用。許多在法國結婚的國際伴侶選擇不簽婚前協議,因為這可能會影響雙方的信任感。當然,這不代表婚前協議一定是不好的,但 Tiffany 認為,在異國婚姻中,雙方應該仔細考慮這些法律因素,並理解這些決定可能會對婚姻帶來深遠影響。
🧐當你準備進入異國婚姻時,理解並尊重彼此文化與法律規範是非常重要的步驟。畢竟,愛情不僅僅是浪漫,它也需要面對現實。Tiffany 創立了一個支持群體「陪你走過黑暗」,旨在幫助那些在法國遇到婚姻問題的台灣女性,這個社群裡提供情感支持和法律資訊,特別是在面對家暴或生活困境時,幫助女性保持心理強大,並提醒她們在危機時期的行動建議,以免失去法律保障。
#異國戀 #法國婚姻法律 #婚前協議 #跨文化婚姻 #跨文化溝通 #異國戀困難 #文化差異 #情感挑戰 #跨文化戀愛 #法國戀愛 #跨文化挑戰 #浪漫與現實 #粉紅泡泡
探索瑞士聖加侖的學生生活
🇨🇭《#城市豆沙包》今天邀請到在 #瑞士 #聖加侖 念書的Eyvone來開箱啦!
🇨🇭在瑞士東北邊,有一個叫「聖加侖」的小城市,這裡可能不像蘇黎世或日內瓦那麼有名,但它卻是學生的天堂!聖加侖大學,這所號稱「德語區的哈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這裡的學生生活是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旅程。
🏰雖然聖加侖城市不大,人口僅有約7萬多人,但學生人口卻佔了很大比例。你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學術氣息,街頭隨處可見熱衷討論課題的學生。學費也比想像中親民,國際學生每學期約3000瑞士法郎,而當地學生更只需1000瑞士法郎左右。這樣的學費對於歐洲頂尖大學來說,真的是超級划算!
📚特別的是,瑞士的學習制度相當靈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來安排課程與實習。比如說,你可以選擇只參加考試,不修課;或者選擇在一個學期內修完所有學位需要的課程。這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不同的實習和學術研究。
🏤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一種開放、包容的氛圍,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大家都能融入這座小而美的城市。聖加侖不僅僅是一座大學城,還是一個可以開啟全球機會的門戶。
瑞士的中立國地位與國家特色
🇨🇭提到瑞士,你會想到什麼?是美麗的高山湖泊,還是世界聞名的鐘錶與巧克力?然而,這個小小的國家卻有著一個全球人都熟悉的特殊身份——中立國。《#城市豆沙包》邀請在 #瑞士 念書的Eyvone 為大家解惑!
🌍瑞士並不是歐盟的成員,這一點常常讓許多人感到困惑。身處歐洲中心,卻堅持中立,並不加入任何政治聯盟,這讓瑞士在國際舞台上有著獨特的地位。這種中立的政策不僅體現在外交上,也深深影響著當地的生活。例如,你從法國穿越邊界到瑞士,手機上的電信方案會瞬間變成國際費率!這就是瑞士,總是保持著一種與周邊國家若即若離的姿態。
🗣️瑞士的另一個特色是其邦聯制。這個國家由26個州(叫做「邦」)組成,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政策,甚至稅率和習俗都不盡相同。這使得即使你在瑞士境內旅行,也能感受到不同區域的文化差異。無論你是走在德語區、法語區,還是義大利語區,每個地方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也因為瑞士地形有許多高山,某種程度也減緩不同邦聯之間的交流,讓各個邦聯都保有強烈的獨特特色。
🏦這種多元且獨特的國家結構,使得瑞士成為一個既小巧卻又深具魅力的地方。它不僅是銀行業和政治避風港的象徵,更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和多元語言的國家。
瑞士的自然風光與旅遊魅力
🇨🇭當你踏上瑞士的土地,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無與倫比的自然美景。瑞士擁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脈和清澈的湖泊,無論你是熱愛戶外運動的冒險者,還是尋求寧靜的自然愛好者,這裡都有你想要的一切。《#城市豆沙包》邀請Eyvone 跟大家分享 #瑞士 的寧靜自然之美!
🚂走在聖加侖的街頭,你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平靜與自然的融洽。周末,學生們常常會乘坐火車前往鄰近的德國或者義大利,甚至只是去附近的湖泊享受悠閒的時光。聖加侖距離德國邊境僅35分鐘車程,而從蘇黎世到米蘭也只需三小時火車車程,這讓旅遊變得相當方便。
⛰️瑞士的自然風光無疑是它的最大魅力之一。從壯麗的阿爾卑斯山,到寧靜的湖泊,每一處景點都如同從明信片中走出來的一般。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滑雪、健行,或是簡單地坐在湖邊欣賞日落。不論季節,瑞士的美景都能讓人驚嘆。
🌟來瑞士旅遊,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還能體驗到它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這裡的每座小鎮、每條山路,都藏著無數的故事。無論你是初次造訪,還是已經是常客,瑞士都能給你帶來全新的驚喜。
#大學城 #德語區哈佛 #城市開箱 #AIART #cityexplore #瑞士特色 #中立國 #文化多樣性#瑞士旅遊 #阿爾卑斯山 #自然愛好者
宜蘭鰻苗產業與法國交換學生的奇妙連結
✈️今天《#城市豆沙包》邀請到法國交換學生芷晴 @chi_chin_lin,他來到法國的機緣來自宜蘭傳統鰻苗產業!
🌊芷晴從小就生活在宜蘭,家族世代從事捕撈鰻苗的工作。她的外公每到冬天的夜晚,便會帶著家人去海邊,捕捉這些小小的鰻魚苗,並養殖到成鰻後出售。這種家族傳承的產業雖然因為地理與環境的變化逐漸式微,但芷晴從中找到了新的價值。
🐟芷晴在大學讀民族學,卻將這個看似與學術不相關的鰻苗產業融入自己的研究,研究所時期轉換到漁業科學,因緣際會來到巴黎實習,並在法國的新創產業中探索永續發展的議題。這次的巴黎經歷,讓芷晴將宜蘭的鰻苗故事,與法國的環境永續問題結合,形成一個跨文化的精彩故事。
🌎鰻苗和法國交換學生,這看似毫不相干的兩件事,卻在芷晴的生命中交織成了她對家鄉與世界的深刻連結。
從民族學與漁業科學角度看鰻苗產業
⛵你知道捕捉鰻苗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捕魚活動,還蘊含著深厚的民族學和漁業科學背景嗎?快來《#城市豆沙包》聽聽芷晴 @chi_chin_lin 怎麼說!
⛺芷晴在大學讀民族學時,發現家族從事的鰻苗捕撈活動,不僅與經濟相關,還隱藏著豐富的文化儀式。她回憶起外公每年冬天出海捕鰻苗時,總會先搭起帳棚,進行簡單的祭拜儀式。這些儀式感雖然在家族裡習以為常,卻成了芷晴民族學研究的重要素材。
💸在民族學角度中,這些捕撈活動不僅是一種生計,更是一種象徵人與自然連結的文化行為。芷晴透過研究,發現鰻苗捕撈儀式反映了當地人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而從漁業科學的角度看,鰻苗的捕撈數據與環境變遷的關係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鰻魚的數量和生態系統都受到了挑戰。
🦈這樣的跨學科結合,使得芷晴的研究充滿了人文與科學的交織,展現了鰻苗產業的多重意涵。
鰻苗的經濟與社會文化價值
👀芷晴 @chi_chin_lin 從小認為捕捉鰻苗是一種養家的經濟活動,結果在民族學系教授的眼裡,反而是一種珍貴的社會文化。快到《#城市豆沙包》一探究竟!
🦈大家有沒有想過,鰻苗不只是經濟活動的一部分,它還代表著深厚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芷晴從小就參與家庭的捕撈活動,家族的捕撈鰻苗產業曾經是他們生活的支柱。這些小小的鰻魚苗在冬季的夜晚被捕撈,經過繁複的養殖過程後,最終成為市場上的美味佳餚。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環境變化影響了鰻苗養殖產業,導致芷晴的家庭從養殖鰻魚轉為單純捕捉鰻苗。
🤩除了經濟利益,鰻苗也成為了芷晴家族文化的核心。在每一次捕撈活動中,家族成員聚集在一起,不僅是為了生計,也是為了維繫家族的連結。芷晴分享說,當她把家族的捕撈故事轉化成學術研究時,讓她的外公第一次感受到捕撈活動的文化價值。這不僅讓家族自豪,還讓社會看見這種傳統捕撈活動的重要性。
🗣️鰻苗,從經濟活動的物質價值,到家庭與社會文化的連結,都蘊藏著豐富的意義。
#鰻苗經濟 #社會文化價值 #家族傳承 #鰻魚美食 #傳統捕撈 #鰻苗產業 #宜蘭故事 #法國交換生 #跨文化交流 #永續發展#民族學 #漁業科學 #鰻苗文化 #自然與人文 #傳統儀式 #AIART #cityexplore
跨國婚姻與文化衝突
🇫🇷誰能想到一段台法婚姻,會將60多歲的台灣阿嬤陳媽媽帶往巴黎久居?陳媽媽如何面對其中的文化差異與挑戰,快到《#城市豆沙包》,聽聽台灣阿嬤陳媽媽分享她作為台灣長者,女兒嫁給法國人後,自己搬到巴黎生活的真實經歷!
🙅♀️陳媽媽提到,當她女兒決定嫁給法國人時,作為家長的她和先生曾經堅決反對。她坦承:「我們當初不只是反對,連婚禮都沒去參加。」這段話道出了跨國婚姻中常見的困難,尤其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往往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會有巨大的差異。對於台灣家庭來說,文化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生活習慣,還包括了對於婚姻、家庭責任以及養育孩子的不同理解。
👵陳媽媽深知文化差異對婚姻的挑戰。「法國人非常強調個人主義,而我們台灣人更注重家庭,這兩種觀念衝突很大,常常導致摩擦。」她提到,法國家庭中很少有「為家人無私奉獻」的觀念,這點讓她一開始無法適應,也難以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差異在生活細節中逐漸顯現,甚至影響到了陳媽媽對女兒婚姻的看法。
🍼隨著孫子的出生,陳媽媽逐漸改變態度接受了這段婚姻,並感受到女婿的好,相信這是一個幸福的選擇,決定來巴黎幫忙帶孫子。她說:「只要孫子過得好,我也就放心了。」這段從反對到支持的旅程,充滿了對家庭的愛與理解。跨國婚姻雖充滿挑戰,但若雙方願意努力,便能找到共同點,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基礎。
台灣長者融入法國家庭的挑戰
👨🍼台灣阿嬤陳媽媽在《#城市豆沙包》分享她作為台灣長者,如何在異國法國生活與適應的過程。對於許多台灣長者來說,搬到異國照顧孫子,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甚至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都成為適應的障礙。
😮💨陳媽媽坦言,初到法國的日子並不容易。她過去從未想過自己會來到法國生活,然而為了幫助女兒照顧孫子,她毅然決然踏上這段旅程。剛開始,她只能透過簡單的英語與女婿溝通,對於法國的生活方式感到不適應。「法國人很獨立,連吃飯都要分得清清楚楚,這在我們台灣人眼中是很難理解的。」陳媽媽笑著說。
👨👩👦➕👵從最初的文化衝擊到現在能夠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陳媽媽經歷了許多心理上的調適。她分享說,最大的挑戰是學會接受不同的文化,例如法國人強調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而台灣則更看重家庭集體的利益。「這在台灣是很少見的,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家人之間互相照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媽媽逐漸發現了法國家庭中的一些優點,特別是他們在教育孩子上的觀念。
🍚舉例來說,她自己一個人到超市買一袋10公斤的米,不依賴女婿自己扛回家,她說:「只有獨立了,才能真正幫助家庭。」這些經歷不僅讓她成為家中的支柱,也贏得了法國女婿的尊重。在這過程中,陳媽媽發現,她也成為了台灣在法國家庭中的「文化橋樑」,一邊維護著傳統家庭價值,一邊融入新的生活方式。
台灣長者在法國巴黎找到新的生活
🇹🇼陳媽媽的人生在60歲時因孫子的出生而有了重大轉變。原本,她從未想過自己會來到法國生活,更別提在這裡找到一份新生活的節奏。《#城市豆沙包》邀請台灣阿嬤陳媽媽,分享她60歲才來巴黎深耕體驗的流動饗宴。
🍽️「剛來的時候,我一個朋友也沒有。後來碰到疫情,整個世界都封閉起來,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陳媽媽回憶道。如今,經過五年的時間,她慢慢融入了這座城市,不僅認識了更多在巴黎生活的台灣人,還成為了眾多台灣孩子的「後盾」。她笑說:「我們家已經變成台灣留學生的聚會地,每次大家聚會,我都會準備鹹酥雞和台灣料理。」
👣不只人際社群,陳媽媽也實際用自己的腳,一步一步體驗巴黎。從聖母院旁的彩繪玻璃到新橋的歌劇,陳媽媽在巴黎找到了生活的新樂趣。她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60歲來探索也不晚。」這座城市的音樂與藝術,讓陳媽媽深深著迷。每個夜晚,她漫步在巴黎的街頭,感受這座城市的浪漫與美好。
🥰對於陳媽媽來說,巴黎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城市,而是一個有了「家」的地方。雖然生活挑戰重重,但她在法國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為家人提供了無限的支持。
#法國新生活 #異國生活 #家庭支持 #文化適應 #AIART #cityexplore #台灣長者 #跨國家庭 #法國生活 #台法文化 #家庭融合 #跨國婚姻 #文化衝突 #法台家庭 #台灣阿嬤 #人生百味
充滿對比與多樣性的埃及首都《開羅》
埃及,不僅僅是金字塔和沙漠的代名詞,還是充滿現代生活和豐富文化的地方。《#城市豆沙包》邀請住在開羅的Pony @cairohoney,分享了他在埃及12年的生活點滴。
🏙️Pony 提到,開羅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有著兩千多萬的人口,幾乎比台灣人口還要多。在開羅,你會看到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們,在路邊的咖啡廳喝茶、抽水煙,這種街頭文化與巴黎的咖啡文化有些相似,但卻又帶有埃及獨特的風味。
👀Pony回憶起他在一個名叫坦塔的小城學習阿拉伯語的經歷,那裡的生活簡樸而保守,與開羅的繁華形成了強烈對比。在Pony的故事中,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傳統的埃及社會對女性的保護措施。比如說,在某些地區的咖啡廳,女性是禁止進入的,這在保護女性的名義下,實際上也限制了她們的自由。然而,這些措施背後的出發點往往是出於善意,目的是避免女性在男性聚集的場所受到騷擾。這種「雞婆」的保護措施讓我們看到了埃及文化中對女性的一種特殊關注,也讓我們思考:這到底是善意的保護,還是限制呢?
古埃及文明對當代的影響
🌟談到埃及,立刻會想到金字塔、法老、象形文字,這些古埃及留下來的寶貴遺產,跟現代埃及人的關聯影響是什麼呢?快來《#城市豆沙包》聽Pony @cairohoney 分享!
🏛️現代埃及仍然保留了許多古文明的影響,從建築到藝術,古埃及的影響無處不在,這些歷史遺產是遊客眼中的奇觀,但對於生活在大都市開羅的現代人來說,除了旅遊觀光相關業者之外,多數人跟古埃及反而「有關聯但又脫節」。
🍪例如埃及有一個節日叫「聞風節」,是古埃及流傳至今的節日,現代埃及人還是會過這個節日、並且吃一種奶油圓酥餅的傳統點心(Pony稱它為節慶餅),這是古埃及人的食譜流傳下來的,只是一般人不太會去想到這個傳統脈絡。
茉莉花革命後的埃及政治與經濟變遷
✈️開羅,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旅遊夢想地點,然而這座城市的面貌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城市豆沙包》邀請到住在開羅十幾年Pony來跟我們聊聊他的埃及生活。
🗣️隨著 #茉莉花革命 的風潮席捲北非,埃及在2011年經歷了巨大的政治動盪。茉莉花革命雖然帶來了短暫的希望,期望能夠實現民主與自由,然而,政治上的動盪卻對埃及的經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旅遊業,曾經是埃及的重要經濟支柱,在革命後的動盪時期急劇下降,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茉莉花革命後的一年,當時埃及經濟狀況很差,而Pony出於單純幫忙與分享的心情,開始了臉書粉絲專頁《#荷魯斯之眼》,在上面分享他的埃及生活、背包客旅遊資訊、可靠的人員與行程等等,一開始埃及人也很難想像網路能夠帶來什麼旅客,然而持續累積與運作,慢慢演變出現在的商業模式,為台灣埃及建立起旅遊橋樑。
💪以Pony的故事來看,她在埃及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當地文化與社會限制的衝擊下,面臨了許多挑戰。然而,她卻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困境,並找到了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國家生活的方式。她的故事展現了埃及人和在埃及生活的外國人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臉書或IG搜尋「荷魯斯之眼」就能找到Pony啦
#埃及 #經濟變遷 #AIART #cityexplore #開羅 #都市生活 #多元社會 #現代與傳統#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 #文化遺產 #歷史與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