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六)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譬如掃地、打掃廁所,一般人覺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這種工作都不願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場、解脫的角度思惟,掃地、打掃廁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
佛經記載,掃地可以消除業障,增長功德智慧。因為每個人都有我慢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將慢心破除,可以發心打掃廁所或掃地,用來磨鍊自己,漸漸就可將我慢心降伏下來。而且,將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家庭就是道場,居住就會覺得很清淨、舒適,實在有很大的利益。
一般人都認為廁所最臭、最髒,孰不知,心中的貪瞋痴等煩惱,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才是最臭、最髒的。
掃地五種功德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須達長者,稟性仁慈賢德,而且敬信三寶,每天都會到僧眾所居的精舍,來打掃塔寺。
這一天,須達長者因為有其他的事務要忙,便沒有辦法前往精舍打掃。於是,世尊便親自帶領著大目連、舍利弗、大迦葉等諸大弟子,入到塔中打掃。等打掃完畢,世尊便坐下來,為比丘說掃地能得五種功德:第一,能除去自己心中的煩惱垢染;第二,能除去他人心中的垢染;第三,可以除去憍慢習氣;第四,能調伏自心;五者,能夠增長功德,往生善道。
這時,須達長者正好處理完事務,來到精舍,聽到佛為諸比丘說掃地所得的功德,心中充滿了歡喜,便向前稟白佛陀:「我現在聽到佛說掃地的功德,實在太殊勝了,掃地的作為,就如同見到賢聖在我目前,令人心生愛敬。」
世尊在之後的開示,進一步教導比丘們,當如何掃地,才能獲得掃地的功德。
佛說,如果掃地的時候,不清楚逆風還是順風、不把髒東西集中在一起、也不清除,這樣即使掃了也還是不清淨,所以,得不到掃地之大功德。
相反地,掃地的時候,如果能留意是逆風、順風,也知道要把垃圾集中在一起,並且清除地乾乾淨淨、不留一絲汙穢,使整個環境極盡所能的清淨美好,具足這五個面向,就能成就掃地的大功德。
此外,佛又告訴比丘,掃塔的時候,如果不先用水灑地、不除去瓦礫石子、不將地面平整、不認真專心、不把汙穢臭惡的東西清除,這樣也還是得不到掃地的功德。
那麼要如何來掃塔呢?佛教導比丘,掃塔的時候,當先用水灑在地面上,然後把瓦礫小石頭清除乾淨,並且想辦法讓地面平整,同時要專心一意、心無旁騖,最後,把髒汙穢垢完全掃除,這五件事做到了,就能獲得掃地的功德!佛教示比丘,要這樣來學習、這樣來掃地、掃塔就有大功德!
所有的比丘們,聽到佛這番的教導,都無比的歡喜、信受奉行!
古德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諸如掃地一事,佛陀亦諄諄教誨弟子,對事以真才能成就功德。所謂「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環境清淨,讓人見了心生歡喜,就是對諸佛菩薩最好的供養。「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進一步藉境練心,從事相上掃除外在的塵垢,反觀自照,漸次掃除自心煩惱垢,就是修行用功的入手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五)
何謂「煩惱即是菩提」﹖舉例來說,如擔任教職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學生就是度化的對象。一般人想度眾生,請他來聽聞佛法,還不見得會來;但是家長自動就會送子女來請老師度化,這是很好的因緣。教學時,若遇適當因緣,將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學生,就是弘揚佛法,現在就是菩薩。佛法是智慧的啟發及道德的培養,能夠啟發眾生的智慧,培養眾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則是身教,將做人做事、因緣果報的道理教示學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種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當下就是解脫,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種看法,覺得當老師很苦,有些調皮的學生專門跟老師搗蛋,天天要受學生的氣,本來是以慈悲心教導,學生不但不接受,還跟老師作對,甚至向父母告狀。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會覺得這種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討好,乾脆將工作辭掉;或者覺得學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沒關係,這樣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六)》
愚人與智者之別
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哪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該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惟;不該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修習。
什麼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念?愚痴的人心中常憶念三件不該想的事,是哪三件事呢?第一,總是嫉妒他人。第二,常對他人的財物和妻女起貪念。第三,心生惡念與妒意,想著:『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該有多好!』所以,愚痴的人心中所思惟的,都是這些不該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呢?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挑撥離間讓彼此失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起殺生、竊盜、邪淫等惡念,進而造作這些惡行。所以,比丘們!愚者心中常有這三種心念,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常念修行,一心向道。是哪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之事。第二,論說著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該做的善行。
什麼是智者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思惟三件事:不貪嫉、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到他人的財物,不會生起貪念。由此可知,智者心中只思惟應當思惟的事。
何謂智者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能成就四種良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會教唆他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就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本身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正是如此成就清淨口業。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業善行呢?有智慧的人,時時觀照行為無所違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犯殺業,更不會教唆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僅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亦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也沒有淫欲心念生起,更不會教他人邪淫。若見年長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子,就當成自己的姐姐;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視為自己的妹妹,以平等心來對待。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有智之人對身口意三業,有此三種作為之相。所以,應當捨離愚者三相,片刻不離智者之所念所行,比丘們!應當如是修行!如是學習!」 此時,比丘們聽聞佛的開示,皆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佛法雲:「萬里途程,不離初步」,修行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瞋、痴」著手,清淨身口意,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四)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譬如喜歡登山的人,認為登山是一種運動,對身體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認為登到山頂時,心胸豁然開朗,所以覺得爬山有利益,這又是另一種心境。
孔子對於山與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知者樂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順而不畏艱難,智者面對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會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仁者樂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動,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時時刻刻返觀自照,能將事情觀察入微。這是孔子對山水的看法。
同樣是看山,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這就是智慧的差別,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脫,就要透過智慧體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正智正念隨緣住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遊化至跋祇國,淨住鞞舍離的菴羅園中。
當時,菴羅女聽說世尊於菴羅園淨住說法,便裝飾穿戴得十分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外,至世尊所在的林園,想要供養佛。當她抵達菴羅園門口,下車徒步走入,遠遠的就看見眾人圍繞著世尊,專注聆聽法音。
世尊遙見菴羅女走來,隨即向在座的比丘們開示:「諸位比丘!當精勤攝心,保持正念正智。現前有菴羅女來請法的因緣,藉此告誡諸位:比丘應當如何精勤攝心、如何安住?」
「比丘對於已生起之惡念及不善法,應當發起精進勇銳之心,專念修持種種方便法門,速求斷除;對於未嘗生起的惡念、不善法,應當戒慎觀照,不令生起;對於未能生起之善法,則應發大願心,令其速能成就;對於已經生起之善法,恆當憶持,不令忘失,精益求精,使其更臻圓滿……,如此斷惡修善、勤修不懈,以種種方便止觀、回互用功,即是比丘精勤攝心、安住之道。」
世尊更進一步教示:「比丘如何具足正智?若比丘行止進退之間,隨時以智慧心,覺照自身威儀,凡瞻前顧後,或彎腰、起身、俯首、仰望之細行,乃至搭衣持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之間,皆能隨順清淨覺性,保持智慧觀照,去除妄想執著,如是安住用功,能具足正智。」
「比丘如何具足正念?若比丘精勤不懈,修行方便止觀法門──「身念處觀」,繫心觀想自身種種不淨,以正智正念,調伏對色身之執著,乃至世間飲食男女的貪染愛欲;進而更微細諦觀,思惟「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法門,了知「受、心、法」等種種法執,亦虛妄不實,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苦惱,如是修持安住,比丘便能具足正念。
「希望大眾都能勤修攝心之法,保持正智正念。藉著菴羅女來供養請法的因緣,告誡大眾隨緣安住用功。」語落,菴羅女已經來到世尊法座前方,五體投地,頂禮佛足,退坐於一側。
世尊即為菴羅女開示種種法要,教導、勸修,令其生起敬信歡喜。菴羅女默默領受法語甘露,安住法喜之中。隨後,菴羅女整肅儀容,恭敬頂禮佛陀,合掌祈願:「懇請世尊與諸大比丘,明日接受弟子至誠供養午齋。」
世尊默然慈允應供,菴羅女歡喜地再次頂禮佛足,告假歸家,著手精心營設美味佳餚,布置床座,恭迎如來前來應供。
翌日上午,菴羅女派人前去禮請佛陀,告知:「應供的時刻到了!」世尊與諸比丘便隨使者,來到菴羅女的宅舍,庠序就座。菴羅女親自供養各種佳饌。世尊與諸比丘用完齋飯,以水盥掌、漱口、洗缽之後,菴羅女持一小床座,於佛前端坐,恭請佛陀開示法要。
世尊以偈頌歡喜讚歎菴羅女的發心,並祝願其天福受盡,聞法出家,弘化一方: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
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
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
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
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世尊為菴羅女慈悲開示、教導、勸修,令之信受歡喜,隨即從座而起,安詳而去。古德云:「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佛陀藉由菴羅女現前求法的因緣,提示眾比丘當藉境練心,於日用中落實解行,如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方能真正安住,隨緣度化。
世尊教誡比丘,勤修四正勤、四念處觀,恆以慧觀端正威儀細行,乃至照破色、心等法,內外清淨、一無所著,如是安住,可謂具足「正智正念」。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上乞佛道,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上求下化,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而不執著,如是持之以恆,乃可名為真實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52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三)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為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
在一個天邊飄著美麗彩霞的傍晚,微風徐徐吹進舍衛城的給孤獨園。世尊經過一個下午的安禪靜慮後回到精舍,敷好坐具端坐下來,告訴弟子們今天所發生的事:
一早,當太陽升起後,世尊安庠徐步入城乞食。用完齋後,回到精舍,到寧靜的安陀林中打坐。有一位比丘和世尊一樣,在托缽乞食及用齋之後,也在林中打坐定心;可是他一不小心在禪坐中失去覺性,心中起了貪念,不再與清淨心相應。
此時,有一位住在林中的天神知道比丘起了貪念,心中想著:「這位比丘打坐時怎麼不攝心專注,反而生起惡念呢?我應該去提醒他好好用功!」於是天神來到比丘面前,恭敬地問道:「如果有人身上長了惡瘡,該怎麼辦呢?」
比丘回答:「應當要趕緊醫治才是!」
天神又問:「如果那個爛瘡就像沸騰的熱湯一般,已經膿血交雜、潰爛不堪,要如何醫治呢?」
「已經這麼嚴重了……」比丘想了想,然後回答:「那就應該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以正智了解病痛是虛妄不實的,並提起正念,保持平靜的心,再以清明的智慧找出正確的醫治方法,如此便能使傷口痊癒。」
天神聽到比丘的回答後,歡喜地讚歎:「您真是說得太好了!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惡瘡,才是最好的方法,能徹底地使傷口痊癒,不再復發。」
說完事件的經過後,世尊告訴弟子:「一般人總是有財、色、名、食、睡等欲望,因此對外境產生貪愛之心,想要追求種種美好的事物。這就好比身上長了爛瘡,不但會感到疼痛,還會吸引蛆蠅。貪欲就像爛瘡一般污穢,因貪欲而生的種種惡念,也像蛆蠅聚集般,臭穢不堪。
凡夫在名利當中汲汲營營,心中的貪欲如烈焰般熾盛,種種妄想、惡念日夜不息,使身心俱疲,距離成道也愈來愈遙遠。
如果能止息種種欲望、追求,保持內心的寧靜,遠離貪欲瘡疣的惱害及過患,就能啟發清明的智慧,悠遊於正道之中。這就是具有正智的賢聖所宣說的菩提大道,能令人遠離生死輪迴之苦,獲得涅槃安隱之樂。」
在寧靜的夜空下,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的這番道理,無不法喜充滿,依佛所教,除去貪欲過患,邁向正道。
貪欲使人失去智慧,看不清真相。因為「想吃」而大啖美食,造成消化不良;因為「想要」而大肆採購,淪為「卡奴」;或是因為婚外情而身敗名裂……想想看,人們是不是常常為了一時的貪心,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讓自己後悔莫及呢?
就如故事中的譬喻,身上有了傷口,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醫治,才能避免化膿潰爛、蛆蠅聚集的後果。要免除貪欲造成的過患,唯有時時提起覺性,以智慧心觀照,認清貪欲是痛苦的來源,才能不受虛幻的外境所迷惑。降伏貪欲,保持內心的安定,以正念及正智面對一切人事物,才能擁有安穩快樂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三)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為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
在一個天邊飄著美麗彩霞的傍晚,微風徐徐吹進舍衛城的給孤獨園。世尊經過一個下午的安禪靜慮後回到精舍,敷好坐具端坐下來,告訴弟子們今天所發生的事:
一早,當太陽升起後,世尊安庠徐步入城乞食。用完齋後,回到精舍,到寧靜的安陀林中打坐。有一位比丘和世尊一樣,在托缽乞食及用齋之後,也在林中打坐定心;可是他一不小心在禪坐中失去覺性,心中起了貪念,不再與清淨心相應。
此時,有一位住在林中的天神知道比丘起了貪念,心中想著:「這位比丘打坐時怎麼不攝心專注,反而生起惡念呢?我應該去提醒他好好用功!」於是天神來到比丘面前,恭敬地問道:「如果有人身上長了惡瘡,該怎麼辦呢?」
比丘回答:「應當要趕緊醫治才是!」
天神又問:「如果那個爛瘡就像沸騰的熱湯一般,已經膿血交雜、潰爛不堪,要如何醫治呢?」
「已經這麼嚴重了……」比丘想了想,然後回答:「那就應該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以正智了解病痛是虛妄不實的,並提起正念,保持平靜的心,再以清明的智慧找出正確的醫治方法,如此便能使傷口痊癒。」
天神聽到比丘的回答後,歡喜地讚歎:「您真是說得太好了!用正念及正智來醫治惡瘡,才是最好的方法,能徹底地使傷口痊癒,不再復發。」
說完事件的經過後,世尊告訴弟子:「一般人總是有財、色、名、食、睡等欲望,因此對外境產生貪愛之心,想要追求種種美好的事物。這就好比身上長了爛瘡,不但會感到疼痛,還會吸引蛆蠅。貪欲就像爛瘡一般污穢,因貪欲而生的種種惡念,也像蛆蠅聚集般,臭穢不堪。
凡夫在名利當中汲汲營營,心中的貪欲如烈焰般熾盛,種種妄想、惡念日夜不息,使身心俱疲,距離成道也愈來愈遙遠。
如果能止息種種欲望、追求,保持內心的寧靜,遠離貪欲瘡疣的惱害及過患,就能啟發清明的智慧,悠遊於正道之中。這就是具有正智的賢聖所宣說的菩提大道,能令人遠離生死輪迴之苦,獲得涅槃安隱之樂。」
在寧靜的夜空下,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的這番道理,無不法喜充滿,依佛所教,除去貪欲過患,邁向正道。
貪欲使人失去智慧,看不清真相。因為「想吃」而大啖美食,造成消化不良;因為「想要」而大肆採購,淪為「卡奴」;或是因為婚外情而身敗名裂……想想看,人們是不是常常為了一時的貪心,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讓自己後悔莫及呢?
就如故事中的譬喻,身上有了傷口,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醫治,才能避免化膿潰爛、蛆蠅聚集的後果。要免除貪欲造成的過患,唯有時時提起覺性,以智慧心觀照,認清貪欲是痛苦的來源,才能不受虛幻的外境所迷惑。降伏貪欲,保持內心的安定,以正念及正智面對一切人事物,才能擁有安穩快樂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52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二)
所謂解脫就是化除自己心當中的執著,要證到空性,要將心當中的煩惱轉化過來,在唯識學上說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四智成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離開這念心,頓悟當前這念心,心外沒有一法可得,這樣有生滅的心就變成不生不滅的心了。沒有生就沒有滅,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第一「定解脫」,第二「慧解脫」,第三「定慧等持解脫」,第四「明心見性」。什麼是「定解脫」?所謂定,就是修一種法門得了禪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妄念變成一念,妄念就是煩惱,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煩惱就像草被大石頭壓伏,這時候煩惱就不現前,可是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要再深入禪定。佛法上的禪定種類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現前,起初煩惱不現,日久功深,煩惱化除了,這即是定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一位比丘來到佛陀的住止之處,恭敬地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然後向佛請法:「世尊!常聽聞佛說『大丈夫』。請問世尊,什麼樣的修持足以稱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稱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太好了!你能問如來『大丈夫』的真義。請仔細聽!並且用心思惟我所說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專注修習身念處觀—觀身不淨,當他修習身念處觀後,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欲望,不能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就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欲念纏缚,不得解脫。再者,如果比丘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可是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也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種種欲念纏缚,不得解脫自在。」
「如果比丘專注一心修習身念處觀,心因此能夠遠離種種欲望而得到解脫,並盡除一切有漏煩惱,我說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得到解脫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當他依身、受、心、法四念處專注修持、落實觀行,使心遠離貪愛、欲染,並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煩惱纏縛,得到自在。所以,這就是大丈夫與非大丈夫的區別。」
佛陀開示後,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皆法喜充滿,頂禮佛足,退而離去。
《大般涅槃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行者對於外在境界及自身,當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在行住坐臥中精勤思惟,觸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上的貪著、憂惱,進而從有念達到無念,心始終安住在覺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盡無明煩惱,成為真正離欲解脫的大丈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一)
參禪、打坐或念佛,剛開始精進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但卻反而覺得心定不下來、心煩意燥,這就是心當中的無明煩惱現前了。假使能夠觀照到,就能將煩惱轉過來;如果不知道覺照,就會被煩惱所轉,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學佛的人,煩惱現前就怨嘆,自以為修行這麼久,又作這麼多的功德,佛菩薩怎麼還不保祐,仍然處處都不如意。要知道,這時候不要嘆息,此時就是消業的時候。所謂「消業」,業障現前才能消,業障不現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轉識成智,就必須要把心當中的煩惱淘出來。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這就是眾生。從早到晚,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始終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後念,前浪後浪始終不停地奔流,這就屬於眾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將所有的妄想破除,心當中的波浪就平靜如水,當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樣生死就了了。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下隨身的莊嚴飾物,虔誠頂禮後再請法。一日,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法要,國王聽了心生法喜,請求佛陀及比丘僧接受自己三個月的供養。回宮後,波斯匿王告訴大臣們這個消息,並請大眾共發歡喜心。接著,國王在宮門外興建殊妙莊嚴的大講堂,並備齊百味飲食、僧衣、臥具、醫藥,無所短少。
三個月後,波斯匿王向佛陀稟白自己的功德已圓滿成辦,佛陀慈悲地說:「國王,修善積福應無有疲厭,千萬不要說所做的功德已經圓滿。眾生輪迴生死,無可稱記,福德亦隨之消磨殆盡,毫釐不存,所以不要說福德已圓滿足夠,應追求身、口、意之一切行持沒有煩惱、過失,體悟真生命的解脫自在為首要,而不是以生滅的福報為滿足!若能如此,就能於漫漫生死長夜中得到無量的安穩喜悅。」
波斯匿王當下心懷恐懼,悲泣交集地向佛陀懺悔頂禮,改往修來,不再貪求會隨生死輪迴而變滅的福報。就在此時,大眾中一位迦旃延比丘尼聽聞佛陀開示後法喜充滿,頂禮後稟白佛陀:「三十一劫以前,有一飯式詰如來出現於他方世界度化眾生。當時的野馬城內有一位名叫純黑的僕役,見到如來入城托缽遊化,於是回家準備齋食供養如來,發願以此殊勝功德,令己不再墮落三塗惡道,來世亦能值遇如來,為己說法,從煩惱無明的深淵得到解脫。」迦旃延比丘尼表示:「僕役純黑即是我前世,因為在飯式詰如來前發了誓願,希望未來之世永聞如來解脫生死之妙法,故於三十一劫中不曾墮入三惡道中,得生天上、人間,今世隨佛出家學道,漏盡煩惱成阿羅漢。」
迦旃延比丘尼發願,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觀照自心,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以求究竟解脫。若見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賢士,如同見佛一般,盡當歡喜供養,並一一詢問沙門所需之物,只要承諾的,必盡力去求取。正因為如此護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的因緣,最後得入涅槃之道。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生命的緣起來自眾生的心念,造作不同的言語行為,有善、有惡,有淨、有染,有迷、有悟。隨著善念、淨念、覺悟,可以增益世間有漏的福德與出世間無漏的功德;倘若一念不覺,心生執著、妄想,則生命不能自在,生死不得解脫。欲作生命的主人,須時時提醒自己,檢討身口意三業,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日常之中,由方便的修善斷惡到究竟的修善不執著善,方能到達解脫的涅槃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師,「禪林寶訓筆說」就是智祥大師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國之後,即在湖南省紫雲山下建寺,同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圓寂的時候,遺書上交代修建石塔,將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開一次塔;圓寂以後,弟子就遵照遺囑,三十年開一次塔,結果發現他的頭髮長垂至地,指甲繞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開塔為其剃髮、剪指甲,到民國時代這件事情都還持續著。民國三十二年時,道安法師任佛國寺住持,預備於三十三年五月開塔,後來因為日軍入侵而作罷,而後大陸淪陷至今,就沒有人再承續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六)》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一日,難陀尊者來到佛所,至誠恭敬地頂禮佛足,隨即端坐一旁。此時,佛陀告訴眾比丘:「在所有的弟子中,善於說法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而容貌威儀端正,又出身富貴豪門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夠捨離熾盛欲望者,難陀比丘最為第一;能夠收攝諸根,飲食知量,於初夜、後夜都能精進行道,修念覺支,正念正知恆常現前者,也是難陀比丘最為第一。」
「何以說難陀比丘能夠收攝諸根?因為他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何以說難陀比丘飲食知量?因為他食用食物只是為了止飢,而非貪著美味;為了修清淨梵行,只取自己所需的份量。何以說難陀比丘於初夜、後夜都精進行道?因為他在白天時經行,到了夜晚則坐禪,精勤斷除令眾生不得解脫的色、受、想、行、識五陰。在上半夜,他洗足後,便端身正坐,繫念專注,入於禪定;中夜時,右脇而臥,足與足相疊,專注繫念修念覺支,令正念正知時時現前;下半夜則正身端坐,專注修觀,從初夜到後夜都攝心修行,一以貫之,無有差別。
「善男子,難陀比丘得最上念覺,攝心不散,正觀東、南、西、北各方。於一切萬物皆能攝心觀察,不令錯亂。對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能知其緣起,了達此諸「受」的起滅、久近。也明白了知諸「想」的起滅因緣,亦了達當安住在覺性上。比丘們當作是學,守攝諸根,飲食知量,初、中、後夜精勤修習,修最上念覺,大眾當如難陀般精進行道。」
佛又告諸比丘:「我現在教導大眾要學習難陀比丘所修之行,如果有比丘所修之行如同難陀,我也會教誡大眾向他學習。」佛陀接著說偈: 「若能善攝諸根者,亦能繫念節飲食,是則名為有智人。善知心起之體相,難陀如是我所歎,汝等應當如是學。」
佛說此偈後,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從佛陀示現涅槃前對弟子的諄諄教誨,可知精進的重要。
所謂「精」,即精純無雜;「進」,則是不懈怠。無論世間或出世間,無論學業、事業、道業,皆需經過一番辛勤努力,才能有所成就。修行是為了生脫死、斷除煩惱,趣向究竟成佛之道,所以要發起長遠心、精進心,如《佛說無量壽經》云:「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九)
生死有二種:一種是身體上的生死,一種是心靈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身體是會壞掉的。假使證到空性,證到真空的境界,證到四大皆空,就是證到羅漢果,證到我空的境界,此時這念心就可以轉四大,生死就了了。
身體的四大是虛妄不實,當體即空,很多修習禪定的人,禪定功深,色身就不會毀壞,這就是金剛身,金剛身從何而來﹖就是當前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而且在不動當中還有智慧,心當中的煩惱漏盡,這念心就具足定慧,這念心就是法身。心無生滅,身體就無生滅。佛門高僧六祖大師、丹霞大師、雲門祖師等很多高僧大德,證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色身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無常經》裡佛陀開示得很清楚,「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即不論諸佛世尊、聲聞緣覺、乃至我們凡夫,這個色身都一定會死亡。儒家有所謂:立德、立言、立功,希望使生命永垂不朽。也就是在沒有死亡以前,利用這個色身,多作一些善事,多作一些功德,流芳千古,但是色身事實上還是會死。色身的死亡在佛經裡則稱為「分段生死」,像我們這一生或者六十歲,或七十、八十、一百廿歲,這一段生命就是「分段生死」。
第二種是心靈上的生死。心靈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這個心生生滅滅就是生死。例如,早上起床這一念心生起,起床以後要穿衣服,穿衣服這個念頭接著生起來,起床這個心就滅掉了。穿了衣服,馬上接著可能要穿鞋子、穿襪子,穿衣服這個心又滅掉了。穿了鞋子、襪子之後,要漱口、洗臉,穿鞋子、襪子這念心又滅掉了。以此類推,我們從早上到晚上,這念心都是不停的生、滅,起善念也是生生滅滅,起惡念還是生生滅滅,這就是「心靈上的死亡」。聲聞和菩薩聖者有所謂「變異生死」,就是煩惱、執著越來越少的變異,這種變異也屬於「心靈上的死亡」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生理、心理都在死亡當中。
第三個是「沒有死亡」,要想到達不死亡的境界,必須從心念上契入到一個最真實、最高的境界,即禅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開悟的聖者所達到的境界,開悟以後就稱之為道。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沒有生、沒有死了。
如果契悟了當下這個心,就沒有死亡,我們的生命就與虛空同壽。從這個立場來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上就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因為契悟到本心,就能超越時間、空間,真正是無量壽,無量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八)
修行就是要能作心的主人,心要有智慧,要看經就看經,要打坐就打坐,要修善就修善,這就是智慧,就是能觀之智,一切都能作主。一般人的心作不了主,如看到綺情的電影廣告想去看,這就是作不了心之主,假使心能作主,剛想買票看電影,正準備買票時,迴光返照,電影是假的,是虛妄不實的,俗諺云: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如是思惟,即是作心之主,有這種功夫,就能轉凡成聖、轉識成智。
生死就是煩惱,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不知眾生本具佛性,這些就是煩惱。如果知道眾生皆有佛性,知道緣起性空、因緣果報的道理,並具體落實修行,生死就能了脫。
《大寶積經》說,迦葉尊者為後世僧人可能出現的垢染而憂心不已,因此請教佛陀:什麼叫做「沙門」?佛陀即告誡說:後世有些惡比丘破壞佛法,他們猶如獅子身上的蟲,毫不客氣地啃食獅子肉。我們且看其中佛所舉的兩種情況:
迦葉稟告佛陀:「世尊!假如未來世有些沙門,他們不是真實的沙門,卻說自己是沙門;不是修梵行的人,卻說自己修梵行。像這樣的人,已經玷污了如來無量劫所修的佛果吧!」
佛回答說:「如你所說,這樣玷污如來菩提的罪行,說都說不盡。迦葉啊!我滅度後,你跟其餘的大弟子也都將滅度,這個世界的諸大菩薩,都到他方的諸佛世界去了,那時有些佛門弟子便心生諂曲,我現在就告訴你,這些沙門所犯的罪過。
迦葉啊!什麼叫『逋生沙門』?他們就像逋生稻子一樣。
稻子沒有成熟就叫逋生,它們沒有結實,很輕而被風吹走。像稻而不是稻。
逋生沙門的外表像沙門,因為無人教導,欠缺德力,也缺乏真心持戒之力,既未多聞,又無定力,因此遠離智慧,不能破除煩惱。這樣的人輕劣無力,為魔所誘,受魔控制,深陷煩惱之中,很輕易就被魔風所吹。
逋生稻既然沒有結實,當然不會發芽生長。逋生沙門對於佛法既無道種,當然不得解脫,他們正是破戒行惡的沙門,所以叫逋生沙門。
迦葉啊!什麼叫『似沙門』?巧工匠把金粉塗在銅上,使銅的外觀看起來似金,可是價格很便宜,一經揩磨就知道它不是金。
似沙門喜好修飾外表,注重身體乾淨、衣服整齊,做事講究儀式,但是內心常起貪瞋癡,計較名聞利養,也常被驕慢等一切煩惱所苦。
雖然他們受人敬重,卻只重視飲食,不求聖法,無心在道上努力,只見眼前利益,不見未來果報。由於心依利養以致為愛憎所害,苦時受苦、樂時受樂,完全不懂對治習氣。
這種人不是真沙門,不應稱為沙門,所以叫似沙門,必當墮於三惡道。」
(出自《大寶積經》)
我們是末法時代在家的學佛人,身體雖未出家,是否也該捫心自問:我們學佛虛而不實嗎?只是相似學佛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七)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無聊。第四、無記。
無記有兩種境界,第一種空亡無記,在打坐的時候,忽然清清淨淨的境界現前,很舒適、自在,就將此境界當作真實、究竟的,始終停留在這種感受中而不知道用功,不知道突破,這就是空亡無記,守在這種空空洞洞的境界,這即是禪宗祖師所指「死水不藏龍」的境界,是無法開啟智慧,悟見佛性的。
第二種是獨頭無記,平時用功不得力,悠悠忽忽、散散亂亂,晚上的時候夢想顛倒。假如修行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古人說:至人無夢,聖人醒夢一如,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晚上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到家了。如果不能像聖人一樣無夢,至少晚上作夢,都是與佛法有關,與修行有關;或是作惡夢的時候,可以作主,看到恐怖的境界,知道修觀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能提起正念。作夢就是獨頭無記。
黃粱夢
唐玄宗開元年間(七一三—七四一),有位青年盧生,在邯鄲旅店中遇到一位老道士呂翁,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談著談著,盧生看到自己一副窮酸相,嘆了口氣說:「唉!像我這樣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沒想到竟會落到這個地步!」
呂翁問:「你現在不是不錯嘛,何必嘆氣?不過,我倒很想知道你究竟有什麼想法?」
盧生聽了,沒精打采地說:「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出將入相,建立功名,享盡榮華富貴。可是,我一個窮書生,至今一事無成。」
盧生說罷,不由打起哈欠,看到店主正在蒸黃粱飯,便說:「我睏了,很想睡一會兒,飯蒸熟了再叫我起來吃。」
老道士拿出一個瓷枕來,對盧生說:「枕我這個枕頭,定叫你心滿意足。」
盧生枕著枕頭,立即睡著了,做起夢來。
夢中,他娶望族崔氏女為妻,中了進士,飛黃騰達,被任命為河西節度使,率兵打退了吐蕃的侵擾,開拓了大片疆土,回朝後做了十年宰相。後被奸臣誣陷,逮捕入獄。他哭著對妻子說:「我多年來追求功名利祿,真是何苦!我希望自己能穿著粗布襖,騎著小青馬,無拘無束地在邯鄲道上自由來往,可惜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說罷,拔刀自殺,但沒有成功。後來皇上免了他的死罪,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過了幾年,皇上發現這是一樁冤案,重新起用他,他又風光起來。他和妻子生了五個兒子,他們全都當了官,同有錢有勢的人家聯姻。他兒孫滿堂,享盡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八十歲。
就在這時,盧生伸伸懶腰醒來,發現自己還睡在旅店裡,呂翁仍坐在旁邊,而店主的黃粱飯還沒蒸熟呢。(《枕中記》)
世事如幻,往事如煙,回想此生,何異一場大夢?
人生如夢,何不早日尋找真實的歸宿?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六)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義,才能了生死,如果連生死的意義、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從何了生死呢﹖生死就是煩惱、執著。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迴光返照,破除自己的執著,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古德講:「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如欲愛、色愛、男女之愛,及對於金錢、名利的貪愛;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無聊,就是無所事事,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卻不知道作什麼好,這就是無聊的心境。第四、無記,心境呆若木雞,沒有智慧,無法作主。有以上這四種心念都屬於眾生心,不是聖心,與無為法不相應。沒有漏除這四種習氣,即無法了生死。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教學品第二》
過去,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精舍時,為所有的天人等四輩說法。當時有一年少比丘,為人頑固愚癡、質直粗野,對法不甚了解。因情欲之想未除,經常想到男女之欲,無法自制,為此障道因緣而苦惱,不想繼續留在世間。一日,比丘獨自思惟:「因為有此男根所以令我勤苦,歷經無數劫的生死輪迴,三塗六道也是因為色欲而起,如果將它斷除,就可以得到清淨,就能契悟正道;如果不將它斷除,今生無緣得道。」便決定到檀越家借一把斧頭,想要斷除男根。
世尊觀察到此一因緣,知道這位比丘愚癡無智,真正的道是從這念心做起,心才是根源;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想要斷除男根,不僅會害死自己,而且會造業墮落受苦。
於是世尊來到比丘的房裡,問道:「你想要做什麼?」比丘看到世尊,放下斧頭,恭敬禮拜,說道:「因為學道已久,這念心卻始終為欲念所牽,無法作主,因此自責所有欲念都是因為男根而起,想用斧頭將它斷除。」佛對比丘說:「你實在愚癡不解道理!想要契悟、證道,首先要先斷除愚癡。能除去癡心,然後才能制伏這念心。心,才是一切善惡的根源。欲愛的根源來自於這念心。制伏此心,心定意解方能契入正道。」
佛告訴比丘:「十二因緣中以愚癡為根本,癡是所有罪惡的源頭。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要先斷除癡,然後才能夠得定。」聽完世尊的開示,比丘慚愧地自責道:「我實在太愚癡了,長久以來迷惑不解,不知道經典中所說的道理,今天聽聞世尊的開示,始知心是一切的根本,這個道理實在是太微妙了!」比丘思惟此理,專注數息觀法繫心於定,遂不再隨情欲所動,諸欲皆息,漸得入定,最終成道證果。
《佛說四十二章經》言:「有人患婬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心不一不生極樂」,有一些些,就還有一些些,修行學佛就是要找到源頭,這念心就是根本。若是放縱這念心,則會喪命壞本,輪迴不已;若能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所以佛說:「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五)
諸佛菩薩出世時有種種瑞相、種種祥光;如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九龍吐水、天女散花、地上湧金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及善根,這是前世修行所累積的。正念出世,正因受胎,就沒有一般眾生出生的痛苦,就如佛菩薩出世不會像眾生的出生,百般痛苦,這是因為佛菩薩累積了無始劫的福德、智慧。
現在許多修行學佛的人,也都在講了生死,認為死了以後才了生死,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就是了生死。其實真正的了生死要在平時,時時刻刻迴光返照,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破除了煩惱、執著,當前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沒有生、沒有死的,這方是了生死。
《雜阿含經.卷第六(一二二)》
過去,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摩拘羅山時,有一日,佛的侍者羅陀比丘請示佛陀:「世尊,所謂『眾生』者,何以名為『眾生』呢?」
佛陀告訴羅陀比丘:「於『色』愛染執著、纏綿不捨,名為眾生;於『受、想、行、識』愛染執著、纏綿不捨,名為眾生。所以,眾生就是對於『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有所分別執著、愛纏糾結,無法擺脫五陰的束縛。」
佛陀繼續開示:「當知『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終將壞散、消滅。若能了達五陰假有終將壞散、消滅,就能斷除對五陰的愛欲之心;當愛欲心除盡之時,就是苦的盡頭。
譬如聚落之中,有許多小男孩和小女孩在一起遊玩,他們以土沙堆成城堡、房舍。當他們完成後,對這些土城堡、土房舍產生了貪愛、執著的心。由於心生貪愛、執著,當愛著之心、欲愛之心、愛念之心、渴愛之心仍未盡時,就會守護這些土城堡、土房舍,不忍捨離;甚至還會認假為真,聲稱:『這是我的城堡、這是我的房舍。』
如果孩子們不再對土城堡、土房舍有愛著、欲愛、愛念、渴愛之心,知道這些都只是土沙做成、都是假有的,認清真相以後,便以手撥動、以腳踏踩,使之消失、壞散。因為孩子們已了知土城堡、土房舍是虛妄不實的,所以不會再起愛執之心。 羅陀!如果知道『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終當散壞、消滅,對其愛著之心必會終止;無有愛著之心,便不會受苦;不再受苦,便能遠離諸苦。」羅陀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後,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眾生貪、瞋、癡等煩惱,皆源於自心的妄想,不了解五陰是幻有,而產生種種貪愛、執著,由此貪著而造作種種惡業,於六道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若能如理思惟「五蘊皆空」,時時智慧心回光返照,不攀緣、不顛倒,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執著,得到真正的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四)
如果有定力、有智慧,就不會受胎;因為看到任何境界,這念心馬上迴光返照,經常在定慧當中,這念心沒有貪愛,並且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此時當然不會迷惑,這樣生死就了了。菩薩乘願再來,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眾生;菩薩受孕時,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貪著男女愛欲而受孕,所以在母親肚子裡,這念心也是清楚明白、定慧具足的。一般眾生受孕,沒有慈悲、定慧,是因欲愛而受生,所以是邪念受孕。
邪念受孕,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就像住監牢一樣,暗無天日,母親喝了滾燙的開水,胎兒就感覺火熱非常;喝一杯冰水,就感覺如寒冰地獄。出生之後,因為母親肚子裡面的環境,完全和外面不同,嬰兒受到外面空氣壓迫,如同刀割一般,感覺很痛苦,所以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這就是受生之苦。此種已現前之苦報即須承受,是無法免離的。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下隨身的莊嚴飾物,虔誠頂禮後再請法。一日,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法要,國王聽了心生法喜,請求佛陀及比丘僧接受自己三個月的供養。回宮後,波斯匿王告訴大臣們這個消息,並請大眾共發歡喜心。接著,國王在宮門外興建殊妙莊嚴的大講堂,並備齊百味飲食、僧衣、臥具、醫藥,無所短少。
三個月後,波斯匿王向佛陀稟白自己的功德已圓滿成辦,佛陀慈悲地說:「國王,修善積福應無有疲厭,千萬不要說所做的功德已經圓滿。眾生輪迴生死,無可稱記,福德亦隨之消磨殆盡,毫釐不存,所以不要說福德已圓滿足夠,應追求身、口、意之一切行持沒有煩惱、過失,體悟真生命的解脫自在為首要,而不是以生滅的福報為滿足!若能如此,就能於漫漫生死長夜中得到無量的安穩喜悅。」
波斯匿王當下心懷恐懼,悲泣交集地向佛陀懺悔頂禮,改往修來,不再貪求會隨生死輪迴而變滅的福報。就在此時,大眾中一位迦旃延比丘尼聽聞佛陀開示後法喜充滿,頂禮後稟白佛陀:「三十一劫以前,有一飯式詰如來出現於他方世界度化眾生。當時的野馬城內有一位名叫純黑的僕役,見到如來入城托缽遊化,於是回家準備齋食供養如來,發願以此殊勝功德,令己不再墮落三塗惡道,來世亦能值遇如來,為己說法,從煩惱無明的深淵得到解脫。」迦旃延比丘尼表示:「僕役純黑即是我前世,因為在飯式詰如來前發了誓願,希望未來之世永聞如來解脫生死之妙法,故於三十一劫中不曾墮入三惡道中,得生天上、人間,今世隨佛出家學道,漏盡煩惱成阿羅漢。」
迦旃延比丘尼發願,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觀照自心,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以求究竟解脫。若見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賢士,如同見佛一般,盡當歡喜供養,並一一詢問沙門所需之物,只要承諾的,必盡力去求取。正因為如此護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的因緣,最後得入涅槃之道。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生命的緣起來自眾生的心念,造作不同的言語行為,有善、有惡,有淨、有染,有迷、有悟。隨著善念、淨念、覺悟,可以增益世間有漏的福德與出世間無漏的功德;倘若一念不覺,心生執著、妄想,則生命不能自在,生死不得解脫。欲作生命的主人,須時時提醒自己,檢討身口意三業,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日常之中,由方便的修善斷惡到究竟的修善不執著善,方能到達解脫的涅槃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三)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從現在開始努力種善因,步步光明,從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脫。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將心中的結解開,心開意解,就是解脫。佛法云:生死即煩惱。一般人不了解,認為從母親肚子裡出生,就是生;一口氣不來,兩隻腳一伸,就是死;這種生、死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因為這種生死的果報已經現前。人在受胎十個月中,是要受胎中之苦的,除非不去受胎,但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受胎,必須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為人往生以後,識神作不了主;要能夠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與智慧,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達到這般程度,就要靠平時禪定功夫的修持,與般若智慧的觀照。
《撰集百緣經‧卷十》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佛陀正在為人天四眾說法。當時,城中有一大富長者託人四處尋訪,終覓得賢良之女為妻。長者以重金禮聘,婚禮當天更以熱鬧喧天的鑼鼓、花車迎娶進門。夫人懷胎十月後,順利產下麟兒,頗得人緣;奇特的是,這孩子能自憶宿命,不待人教,即能說「生死極苦」四字。父母對他疼愛有加,為他取名為「生死苦」。
生死苦很孝順,性情柔和,從不與人爭執,言常含笑,絕不口出惡戾粗暴的言語;年紀長大,仍是逢人就說:「生死輪迴真正很苦!」勸人即時修善,莫擅造惡。
一日,生死苦和親友們一同出城遊行,到了佛說法處,不自覺地往裡面走;見到佛陀面似滿月、目如蓮花及身放諸光的相好歡喜不已,恭敬地五體投地禮拜後旁坐聽法。世尊見狀,便為他宣說佛法的基本諦理:苦、集、滅、道;生死苦一聽,心開意解,即證初果聖位─須陀洹。確信自己找到終身依止處的生死苦,回到家中,跪求父母聽許自己隨佛出家,愛子心切的長者夫婦於是同意請求。出家後的生死苦,人如其名,畏生死之苦,精進行道,很快便漏盡煩惱,成就四果聖位─阿羅漢,不僅能通曉過去、未來多生累劫的因緣,亦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天上人間咸皆恭敬。
比丘們以此事問佛,佛說:「在此賢劫中,當人壽兩萬歲時,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迦葉如來。當時有一沙彌隨一位和尚修行,有日正逢城中盛大集會,沙彌朝外觀望後便進來稟白:『師父,外頭好熱鬧,我們今日早些出門托缽乞食,一定可以滿缽而返!』師父回答:『現在時間還早,先靜坐吧!』就這麼一請一答三次,師父都沒有准許沙彌提前托缽。此時,年少氣盛的沙彌火從心生,衝口便說:『你怎麼這麼頑固,不如早死早好!』說完頭也不回地自行入城乞食。
乞食途中,沙彌想著剛才的惡口因緣,心生惶恐,急忙回到寺中,匍匐在地向師父悔過;因為惡口辱罵師長的業緣,五百世墮入地獄之中,飽受極苦,今世才得以解脫。也因過去值佛出世,出家修行的功德,今世能憶知宿命,並隨如來出家修行,得證道果!」
佛陀告訴大眾:「當時的惡口沙彌,就是今天的生死苦比丘啊!」諸比丘聞佛所說,精進行道,歡喜奉行。
善惡昭然,果因不差。敬順師僧、父母、同學,是調伏自己驕心慢幢最有效的良方。孝順之法是名「制止」,亦名為「戒」;做到身形和心體的孝順敬養,即能清淨三業,成就無上的功德和福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二)
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自殺的人,心念始終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識始終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燒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於車禍而亡的人,一般稱之為橫死;所謂橫死,即壽命還沒有終結而提前死亡,不是壽終正寢,正因如此,所以心當中充滿怨氣,心結始終無法解開,所以他的神識就在死亡的地方無法離開,一般人稱之為冤魂不散,這就是沒有解脫。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自殺後,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只會招致更大的苦難。所以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懺悔。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佛說義足經‧卷一》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尊者在前往娑掃國城托缽的途中,看見一行人因車子壞了,滿臉憂愁地坐在路旁,佛陀即開示:「乘車時若捨離平坦的正道,而走在偏斜的路上,會導致車輪損壞。遠離正法亦是如此,若起惡念、行惡行亦會感愁憂、禍患,且要忍受生死輪迴之苦。」
佛陀開示完,即入城托缽。當時,娑掃國城中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梵志與一名年僅七歲的長者子往生,兩家人同時送喪,舉著五彩的幡旗,婦女、小孩們全都披頭散髮,親戚們啼哭悲泣,場面哀痛不已。佛陀回到精舍後,藉由這個因緣,為比丘們開示:「人生短暫,活不到百年就死亡了,縱使壽命有超過百年之人,最後也難逃一死。因為想要保有一切,所以心懷恐懼。對於事物的貪愛心,源自於錯認一切都是恆常不變,殊不知無常總在左右。死亡猶如大海,一切都因之漂盪、動搖,世間人誤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應當以智慧心觀察真理,勿貪愛這個虛妄不實的我。」
「世間的快樂就像夢境一般,醒來後還能看見什麼?貪戀世間種種的人事物也是如此,當神識變滅時,還存在些什麼?曾經歷過的一切都已逝去,無論善惡已不復見。一切皆會捨離這個世間,唯有過去的聲名仍會存在。人們因為過於悲傷轉為憎恨,卻又念念不捨,貪執愛戀。若能捨離愛著,就可遠離恐怖,到達安詳自在之處。比丘們莫起妄念,欲望會敗壞名聲,你們要時時觀照身口意三業。今為大眾開示無住的道理,應當依此修行,捨離愛憎、悲憂;當如蓮花般清淨無染,不執著也不希求,不聽聞偏邪之事,也無需從中求得解脫,沒有染污之念,又怎會有貪著之心?當如蓮花般不著相,在污水中生長著,也無需離開污水。應如是修行,聞如未聞,修而無修。」比丘們聞佛開示後,皆歡喜奉行。
無常是宇宙萬象的定則,認清無常,才能由貪戀、愛著中出離,不再虛受身心的生死流轉大苦。《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雖在生死流轉中,心住正念,隨順覺性,斷惡修善,終能成就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解脫生死之意義(一)
修行學佛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解脫生死。「解脫」的意義是什麼﹖「生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要了解。
一般人心當中的煩惱沒有辦法解決,或生理上的病苦無法解決,乃至於世間上的事業失敗,生活有了困難,於是有的人想要求個解脫,認為一口氣不來,死了就解脫了。譬如有人累積了很多債務,自己沒有辦法償還,就想不開而自殺,想求個解脫。甚至於男女之間的情愛發生糾葛,產生了障礙,就自己了斷生命,以為如此即可獲得解脫。
一般人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認為這就是解脫。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因為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乃至於下一世,一切的苦難不會因自殺而得到解決,反而帶給自己及親人更大的痛苦、煩惱。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下隨身的莊嚴飾物,虔誠頂禮後再請法。一日,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法要,國王聽了心生法喜,請求佛陀及比丘僧接受自己三個月的供養。回宮後,波斯匿王告訴大臣們這個消息,並請大眾共發歡喜心。接著,國王在宮門外興建殊妙莊嚴的大講堂,並備齊百味飲食、僧衣、臥具、醫藥,無所短少。
三個月後,波斯匿王向佛陀稟白自己的功德已圓滿成辦,佛陀慈悲地說:「國王,修善積福應無有疲厭,千萬不要說所做的功德已經圓滿。眾生輪迴生死,無可稱記,福德亦隨之消磨殆盡,毫釐不存,所以不要說福德已圓滿足夠,應追求身、口、意之一切行持沒有煩惱、過失,體悟真生命的解脫自在為首要,而不是以生滅的福報為滿足!若能如此,就能於漫漫生死長夜中得到無量的安穩喜悅。」
波斯匿王當下心懷恐懼,悲泣交集地向佛陀懺悔頂禮,改往修來,不再貪求會隨生死輪迴而變滅的福報。就在此時,大眾中一位迦旃延比丘尼聽聞佛陀開示後法喜充滿,頂禮後稟白佛陀:「三十一劫以前,有一飯式詰如來出現於他方世界度化眾生。當時的野馬城內有一位名叫純黑的僕役,見到如來入城托缽遊化,於是回家準備齋食供養如來,發願以此殊勝功德,令己不再墮落三塗惡道,來世亦能值遇如來,為己說法,從煩惱無明的深淵得到解脫。」迦旃延比丘尼表示:「僕役純黑即是我前世,因為在飯式詰如來前發了誓願,希望未來之世永聞如來解脫生死之妙法,故於三十一劫中不曾墮入三惡道中,得生天上、人間,今世隨佛出家學道,漏盡煩惱成阿羅漢。」
迦旃延比丘尼發願,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觀照自心,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以求究竟解脫。若見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賢士,如同見佛一般,盡當歡喜供養,並一一詢問沙門所需之物,只要承諾的,必盡力去求取。正因為如此護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的因緣,最後得入涅槃之道。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生命的緣起來自眾生的心念,造作不同的言語行為,有善、有惡,有淨、有染,有迷、有悟。隨著善念、淨念、覺悟,可以增益世間有漏的福德與出世間無漏的功德;倘若一念不覺,心生執著、妄想,則生命不能自在,生死不得解脫。欲作生命的主人,須時時提醒自己,檢討身口意三業,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日常之中,由方便的修善斷惡到究竟的修善不執著善,方能到達解脫的涅槃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達磨二入四行觀(十二)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
六度之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屬於福德、禪定,而般若波羅密為解脫、智慧之門。六度中的每一度皆須具備般若波羅密,方能圓修福德、禪定、智慧,契悟無上菩提。反之,若無般若智慧,則與道未全相應。
有些受持五戒者,見到沒有受持的人,即瞧不起他,只看到其缺點,因而產生貢高我慢心,如此就是起了我執、法執。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約束、反省及自我提升,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藉由戒法,時時刻刻反照自心,令心清淨。若無般若智慧,而以戒去衡量、稱量他人,那就違反戒法的意義了。
又如有人修布施時,看到別人不布施,就會認為別人慳貪,如此亦是一種我執。或修禪定時,感覺身心愉快、平靜,看到別人沒有禪坐、沒有好的境界,就認為別人不如自己;這樣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執、法執。
修習六度,必須明白三輪體空及般若的道理,並落實於行住坐臥及一切舉止言行中。若能如此,般若觀照、性淨之理便能自然現前,這樣才是真正的般若--實相般若。
「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眾生的妄想很多,離不開人我、是非,時常患得患失。為了對治煩惱、去除妄想,所以必須修習六度。修習之後,還要不生執著,假如產生「我現在修習六度,別人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是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現前,此四相一現前,在日常生活中,即會處處形成障礙。
《六祖壇經》云:「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警惕、磨練自己。人生旅程中,有順境、逆境,有同參道友的讚嘆,也有師長的鼓勵;但也會有人批評、毀謗。假若身處順逆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靜,這就表示未與性淨之理相應,得不到解脫。
古德云:「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責備我、毀謗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師,因為他們指正我的缺點,使我能夠改過,所以不但不氣惱,反而要心生感恩。如此思惟,就能使心量廣大,與道相當。所以,順境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以此種觀行來檢討、反省、觀照這一念心,不斷地觀照身、口、意三業,一直達到性淨之理現前,如此即是解脫之道。
《大莊嚴論經‧卷第六(三九)》
過去有一個須和多國,王名「薩多浮」。一日,薩多浮王外出遊獵,途中見到一座佛塔,心生歡喜,發起敬信心,便以五錢布施、供養。當時,有一位旃陀羅遙見此景,便自遠處稱唱:「善哉!」薩多浮王聽了,不以為喜反而大怒,便派遺使者把這位旃陀羅捉拿回宮。
憤怒的薩多浮王一見到旃陀羅,就問:「你剛才看到本王只布施小錢,卻稱『善哉』,是在譏笑本王布施太少嗎?」
旃陀羅回答:「請大王允許施予無畏,讓小民能講真心話,我就立即回答。過去,我曾在嶮道中作賊,專門搶人財物。有一次,捉到了一個緊握拳頭的人,我想:『這個人緊握著拳頭不放,手中必定藏著金錢。』便大聲喝斥令他打開拳頭,他卻更加緊握不放。於是,我便拿出弓箭恐嚇他,他雖心生恐懼,仍執意不肯鬆開。我因貪求他手中的金錢,便昧著良心拉開弓箭朝他射去。殺了他之後,我馬上將他的拳頭扳開,從中只取得了一銅錢。這件事令小民大為驚訝,竟然有人寧惜一錢而不惜身命。大王!您現在並沒有受到任何逼惱,卻能將五錢用來布施佛塔,我看了大為讚歎,因而真心說出:『善哉!』」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許多人視錢財如命,難以割捨。因此,若見他人願捨錢財布施,當隨喜讚歎。不管布施的是錢財、個人的時間或智慧;不論布施的數量多與寡,在布施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布施的發心。因為在布施的當下,即是捨除慳貪的心、發起利益他人的心,所以應當讚歎隨喜,增益其發心。如是,不論是布施者、隨喜讚歎者、受施者,皆能生歡喜心,得大福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達磨二入四行觀(十ㄧ)
「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有些人剛開始修布施時,是為了去除慳貪,希望得到福報。一旦熏習的時間愈久,愈深入了解佛法後,便明白布施者、布施物及所布施的對象,都是緣起性空,不再執著布施的功德。如此,即是智慧增長,對修行的方針更加清楚明瞭。
所以修行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很難脫離我及我所的執著;我及我所的執著都是塵垢,由於這些塵垢,使得我們這念清淨心無法現前。
度化眾生也需要智慧,先要觀察眾生的根基,眾生屬於什麼根基,就用什麼法門度化。度化後,如果存有:「我度化了多少眾生!」、「這種功德非常大!」的心理,那就是「取相」,只要一取相,無相的功德,就成為有漏的福德。
真正的功德是無相的性淨之理,不論是此生、來世,生生世世都本自具足,而且廣大無有邊際。修行,度眾,能夠不取相,證悟性淨無為之理,才是有福德又有功德,也才是真功德!
「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修習布施能夠去除自己慳貪、瞋恚的習氣,並可蠲除業障;他人得到佛法及財物的布施,生活上有了助益,心理上又能去除煩惱。如此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薩行,就是大乘法門,可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從現在開始用功,到三覺圓滿、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須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修習的法門便無法成就。
有人一打坐就昏沉,或聽聞佛法時,無法理解經教的道理,想禮佛卻又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事、理皆不相應;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過去福德不足所感召。假使希望累積福德資糧,就要將眾人之事、道場之事擺在第一,在眾生中修福、修慧,就能累積福德資糧,進而在修行上,理事相應、圓融無礙。但是若於修福德中產生執著,就著相了,有人相、我相,就無法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福德是由眾生身上修得,所以要關心、照顧眾生,修一切善法。此外,還要知道三輪體空的道理,了達諸法畢竟空寂,如此即為自利、利他之行,方能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達磨二入四行觀(十)
「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布施中,還要了解「三空」的道理;三空就是「三輪體空」,「三輪」,即布施者、布施的財物、所布施的對象。三輪都是緣起性空,《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正的菩薩不祇了解三空及性淨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菩薩行門,行持之後,還要不執著這些法門,方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菩薩。
有人認為布施之後,最好不要留下名字,否則功德就會減少,執著「不留名字,不讓人知道」的功德才殊勝,方稱無相布施。此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執著「這樣的功德才最殊勝」,即是產生了我執、法執。布施的功德在於不僅可利益他人,又能捨去自己的慳貪,且帶動更多人一齊發心,為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薩行。
將生命、財產完全布施,心中充滿了恭敬、慈悲、真誠,且別無所求、三輪體空,即是最清淨的布施、最殊勝的功德。
布施是一種「捨」,有大捨、中捨、小捨三種分別:
「大捨如火燭在前」: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這就好比火燭在前,能將路途照得清清楚楚、無有障蔽,引導行人於菩提大道上安穩前進。
「中捨如火燭在旁」:中捨就是施恩布德、廣結善緣,目的是為了普度眾生、增長福德智慧。雖是廣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未與無為法相應。此即如火燭在旁,雖能照亮前方,卻不如大捨之火燭在前般洞澈十方、通達無礙。
「小捨如火燭在後」:有些人因為時運不濟,或是健康狀況欠佳,為了改善種種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這種布施就如同與佛菩薩做生意,心量狹小,故稱為小捨。小捨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福德,但因為不是清淨的供養,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屬於有缺漏的福德。這就好像火燭在後,只有些許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進中躓礙難行,不易達到目的地。
故知「大捨」是最清淨、殊勝的布施,能、所俱空,與無為法相應,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皆得圓滿。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樂。
《雜寶藏經》卷四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的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也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一筆錢,來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了錢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那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個理由。窮天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只剩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經云:「貧窮布施難」,今世貧窮乃是過去生未廣修福報,布施供養。但也往往因為貧窮使我們更加慳貪,難以割捨,而不斷在貧窮中輪迴。若能清楚明白個中因果,難捨能捨,才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否則也只有徒自空嘆,又有何用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