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82/71/a4/8271a4d1-54d4-7694-ffc7-932ea771d8d6/mza_2168159066443958681.jpeg/600x600bb.jpg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張凱迪、侯信恩(Simon)
22 episodes
1 month ago
凱廸老師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is the property of 張凱迪、侯信恩(Simon)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凱廸老師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Episodes (20/22)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22: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ART TAIPE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Taipei Art Week台北藝術週 ft.姚妤萱 Viola YAO
日安,2025 「ART TAIPE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Taipei Art Week台北藝術週」 十月的台北,是一座城市展場。畫廊打開門,美術館走出館所,公共藝術和數位影像在街角閃爍。你可以帶上一雙好奇的眼睛與一張輕便的地圖,就能把藝術收進生活的軌跡裡。 今年為什麼一定要去? ✏️兩大主軸、整月聯動: 10/18–11/2「台北藝術週」城市串聯;10/24–10/27「ART TAIPEI 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10/23為 SVIP/VIP 預展。 ✏️亞太最長青藝博之一,第32屆里程碑: 今年 120 間畫廊 參展(台灣 68、海外 52),一次蒐羅國內外當代藝術的密度感。 ✏️城市級規模的「藝術週」: 65 間畫廊、17 間館際聯盟、26 間藝文響應、55 件公共藝術、6 條藝術巴士、1 場國際論壇、16+ 場節目,把八大區域連成一張可行走的藝術地圖。 💖必看亮點,從展館到街區: 1. ART TAIPEI 國際畫廊陣容 東京 SCAI The Bathhouse(澡堂改造的藝廊傳奇)、Perrotin、Gana Art、Kwai Fung Hin、de Sarthe 等重量級單位領銜,帶來戰後現代至當代的精選作品與話題策展。 2. MIT 新人推薦特區(Made In Taiwan) 從 160+ 申請 精選 8 位新銳藝術家,現場與畫廊媒合、促成後續個展與市場銜接——看見下一個被收藏界點名的名字,就在這一區。 3. 原住民藝術特展(第六屆) 由策展人 徐文瑞主理,與亞洲藝術中心合作。從美學語言到文化敘事,帶出台灣原民創作的國際對話力。 4. Art Talks/論壇擴大 延續 2024 年的六場專業對談基礎,2025 逢台北雙年展擴大規模,連結策展人、館長、基金會與創作者,打通「專業—大眾」的交流場。 5. 城市公共藝術 × 數位放映 公共藝術策展主題為「回歸日常、打開街景」:從《鳳凰來儀》《鳥籠外的花園》到社宅/企業園區/巷弄案例,配合藝術地圖與社群互動,讓市民用腳步完成參與;「敦南之森 Taipei Lumitree」將推出官方數位藝術放映計畫,三分鐘一段,抬頭就能遇見影像藝術。 💖怎麼逛,才不錯過? 「先城後館」兩段式動線 ✏️第一段(10/18–10/19):跟著三條藝術巴士暖身,從你熟悉的商圈出發,進陌生的獨立空間;車上有專業導覽,下車再接館方講解,節奏友善、資訊密度高。 ✏️第二段(10/24–10/27):把 ART TAIPEI 當成「藝術雷達站」,先快速掃描今年的國際趨勢與藝廊風格,再回頭鎖定你愛的創作者與畫廊深讀。 ✏️家庭友善 & 校園友善 週末公眾開放與教育日並行,既保有專業交易,也兼顧美育推廣;帶孩子逛展,從「不觸摸」「前背包寄放」等小規則開始,讓藝術禮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新手、進階、專業,各怎麼玩? ✏️新手觀眾:先走藝術巴士感受城市紋理,再到 Lumitree 抬頭看一段數位影像,最後進場 ART TAIPEI,挑 3–5 家你「看得懂、想再看」的畫廊回訪,就不會疲勞轟炸。 ✏️進階玩家:鎖定 MIT 與原住民特展,觀察評審/策展敘事與作品語彙,搭配畫廊現場談作與藝術家對談,建立你的年度觀察清單。 ✏️專業/館校/教育者:關注 Art Talks/TAW Forum,從策展方法到制度觀察,補齊「展場—城市—公共」的銜接面向。 台北藝術週讓藝術回到街景與人群;ART TAIPEI 讓市場與教育雙軌並進。從學生到新手藏家、從社區居民到國際訪客,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入口,為台北的文化肌理,添上一筆親身的參與。 💖重點資訊(收藏起來) ✏️台北藝術週: 2025/10/18–11/2,串聯台北八區之畫廊/機構/公共藝術與活動,含 6 條藝術巴士、1 場國際論壇 等。 ✏️ART TAIPEI 2025: 2025/10/24–10/27(10/23 SVIP/VIP 預展);第32屆、120 間畫廊(台灣 68、海外 52)。 ✏️必看: MIT 新人推薦特區(8 位新銳)/原住民藝術特展(第六屆)/公共藝術策展/敦南之森數位放映。 十月,用走路、搭車與抬頭的三種姿勢,參與一座城市的藝術實驗。你不只是在看展,而是在把「台北」加入你的收藏。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姚妤萱 Viola YAO #藝術總監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40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21:轉角遇見你 -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從「電影偵探」到公共文化的長期工程:佳映娛樂負責人劉嘉明
日安,2025 「從「電影偵探」到公共文化的長期工程:佳映娛樂負責人劉嘉明」 一張電影票,能不能買到的不只是娛樂,而是「學習」呢? 創立佳映娛樂二十年的劉嘉明(James)說,可以,而且必須。 從《美術館時光》到《你的國我的家》,從香港《10年》到今年8/22上映的《邊境風暴》,他選片的共同語言不是明星與特效,而是多元、公共性與公民感。 「我們把別人不做的事做完,價值就會長出來。」——劉嘉明 發行人的角色:電影偵探 × 文化策展人 在成熟而競爭激烈的電影產業,發行商多半以商業票房為首要指標。劉嘉明選擇反向而行:將自己定位為「電影偵探」,在全球影展與市場中尋找能補上臺灣公共討論缺口的作品,再以在地語境包裝、推進到校園、社群與影展。 核心指標不是一週的票房,而是一代觀眾的養成。 ✏️2005佳映娛樂成立:以「學習型觀影」為選片準繩。 ✏️十年後響應影業:從發行延伸到製作與影展承辦(如人權影展),把「看見」轉化成「發生」。 ✏️20 年里程:引進 300+ 部國際作品,持續經營「非主流、但不可或缺」的文化供給側。 為何是「學習型電影」? 學習在劉嘉明眼中,不是說教,而是提供新觀點與知識,要求觀眾參與與思辨。 他相信多元價值構成社會的自我修復力,當衝突與錯誤發生,社會仍有能力找到路。 ✏️不是反商業:而是填補商業敘事不關注的議題與人群。 ✏️不是只在戲院:只要有人願意看,咖啡店、社團、學校、地方文化空間,都是放映場。 「多元不是奢侈品,它是社會的免疫系統。」 片單背後的公共議題: 1)《邊境風暴》 兩名巴勒斯坦表兄弟從黎巴嫩難民營一路輾轉歐洲,追逐看似近在咫尺的「自由」。 影片問:沒有國家,還剩下多少自由?當遷徙變成身分標籤,妥協成為日常,青年如何仍保有盼望? 臺灣對照:自由得來不易,公民需不斷以理解他者來守護它。 2)《你的國我的家》(In No Other Land) 以巴現場觀點的紀錄工作,中文片名將「家在國之前」的華人語感帶入,凸顯被拆散的家屋與流離的世代,指向家/國位階與倫理。後續獲國際大獎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它在臺灣各地引發的在地小型放映與對話。 3)《10年》(香港) 2015 年五位導演的聯作,十年後(2025)回顧諸多「預言」成為現實。嘉映規劃10/10 十週年特映,邀請總策劃與總監製(現於海外)對談,把歷史與當下連起來。不只是回顧,更是民主社會自我檢視的現場。 4)《醬狗》 韓國華僑的身分認同與父子關係,半自傳式敘事呈現「跨文化/代際」的裂縫與修補;提醒我們:全球化之下,地方與血脈仍需被理解與安放。 5)《美術館時光》 把博物館帶進戲院,讓美感教育進入日常。藝術不是菁英專利,而是公共資源。 產業觀察:從 KPI 到生態 1. 新導演數量應成為文化 KPI 沒有首部長片,就沒有下一代影像語言。沒有「新」,就沒有未來。 2. 紀錄片的臺灣時刻 題材多元、製作專業化、觀眾審美升級,紀錄片已從「冷門」轉為「入口」。 3. 韓國經驗的兩面 類型片稱霸全球,但獨立創作空間被擠壓;臺灣應堅守多元與創意,別把靈魂換成 KPI。 4. 放映的去中心化 戲院之外的校園、社群、書店、咖啡館、NGO,是文化觸達與公民討論的毛細血管。 5. 國際議題的在地回應 做國際議題片,不是「離地」,反而能照見本土行動:如臺灣年輕 NGO 工作者在國際難民線上的實務經驗。 當「自由」變成跨世代的功課 試片時,一位長期服務倫敦難民的臺灣青年分享:片中情節與他輔導過的個案幾乎重疊,甚至同名。那一刻,銀幕與現場連成同一條生命線。 看見這群青年專業者,我們才真正意識到:文化不是消費場景,而是行動的養分。 給創作者與觀眾的兩個提醒 ✏️給創作者:資源不足時,拿出創意;先用作品建立信念社群,再談市場拓展。 ✏️給觀眾:把第一次議題片變成第二次,帶一位朋友進場,就等於為多元生態投票。 📌參與對談:關注 10/10《10年》十週年特映與映後座談資訊。 📌申請放映:校園、社團、書店、咖啡館皆可來信洽談主題放映+座談。 📌支持青年行動:關注在國際人道與難民服務的臺灣團隊,從定期小額捐款開始。 💖劉嘉明 佳映娛樂負責人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職 於阿榮企業、春暉國際及佳訊傳播,累積獨立電影製作、發行與銷售整體經驗。2005年成立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專事國際獨立電影製作與發行。2015年成立想映電影有限公司,為獨立製作電影與國際合拍繼續投入專業經驗與資源。 ✏️經歷: 2021年首屆文化部文協獎章得主(獨立製作電影推廣)、2020年第七屆桃園電影節總監。曾任臺北市 電影委員會委員,桃園市、宜蘭縣、花蓮縣電影委員會委員,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前任理事,臺北市片商公會常務理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2017年擔任亞太製片人協會(APN)會長,負責2017年在臺舉辦11屆年會,會員包括台、日、韓、中、港、星、馬、泰、印度、紐、澳各國的製片人。前任國影中心理事。 ✏️製片作品: 《夢想無限》(李中旺導演2005)、《沉睡的青春》(鄭芬芬導演2007)、《對不起,我愛你》(林育賢導演2009)、《希望の国》(園子溫導演2012 聯合製片人)、《福福荘の福ちゃん》(藤田容介導演2014 聯合製片人)、《夢想續航》(李家驊導演2015)、《十年台灣》(2018 監製)、《亡命之途》(2019台日合作製片)、《醬狗》(2020台韓合作製片)、《教練》(李家驊導演 2021)、《雙人聯合國》(2023台美合作製片)。 ✏️發行作品: 《夢想無限》2006、《沉睡的青春》2007、《對不起,我愛你》2009、《日本當代藝術家系列 》2011、《印象雷諾瓦》2012、《為老婆唱首歌》2013、《漢娜鄂蘭:真理無懼》2013、《福氣大丈 夫》2014、《戀戀銅鑼燒》2015、《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2016、《私法拘留》2017、《坂本龍一 :終章》2018、《草間∞彌生》2018、《我家有個開心農場》2019、《布紐爾 超現實人生》2019、《莒哈絲的漫長等待》2019、《我的兒子是死刑犯》2020、《賈樟柯原鄉影展》2020、《波濤最深處》2021、《醬狗》2021、《教練》2022、《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2022、《無人相信的真相》2023、《窄路微塵》2023、《戰場日記》2023、《像高達一樣寂寞》2023、《詩》2024、《瑪格麗 特戀習題》2024、《白南準: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2024、《響亮心重奏》2024、《達荷美:祖靈回 家》2025、《你的國,我的家》2025、《我們與俄的距離》2025等。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劉嘉明 James Liu #佳映娛樂 負責人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劉嘉明 #獨立電影 #紀錄片 #藝術電影 #邊境風暴 #你的國我的家 #香港10年 #公民素養 #觀眾養成 #多元文化 #文化政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48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20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夏日凝視:陳昭宏個展
日安,2025 「《夏日的凝視:肉體與自然的誘惑》 - 陳昭宏的視覺敘事」 一場名為《夏日的凝視》的展覽悄然展開,看似如一幀幀照片,卻不是攝影展,而是屬於陳昭宏(Hilo Chen)的超寫實繪畫世界。 阿波羅畫廊牆上掛著十餘幅令人屏息的畫作。畫中的主角多半是一位位沐浴在日光下、身體線條自然展露的沙灘女郎,與她們相伴的,還有花朵、蝴蝶與水珠。 在凝視中,我們看見什麼? 1942年出生於宜蘭的陳昭宏,是當今國際藝壇極具聲望的臺灣藝術家之一。他早年旅居巴黎,後定居紐約,長年活躍於紐約超寫實主義畫派之中,與Chuck Close、Richard Estes等藝術家並列。他的畫作細膩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無論是肌膚上的汗珠還是花瓣上的露水,都可媲美高解析的攝影鏡頭。 但陳昭宏從不只是技法上的匠者。 他避開了同世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城市工業風景,反而將筆觸投注在女性肉體與大自然物象之間。他說自己想畫的,不只是外表,而是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欲望與凝視關係。 情色與藝術,界線何在? 這場展覽的標題雖然大膽:《夏日的凝視 - 肉體與自然的誘惑》,但正如策展人張凱迪老師在節目中指出的,藝術裡的裸露並不等於情色。 在對談中,我們回顧了藝術史中無數經典畫作中對人體的呈現。從古希臘的維納斯,到中世紀聖母哺乳的畫像,再到19世紀馬內《草地上的早餐》的爭議。這些畫作或被宗教賦予神聖性,或因時代價值被指責為淫穢,卻也反映著一個事實:「觀看身體」從來不只是視覺行為,更是文化、性別與權力的交叉地帶。 而在陳昭宏的畫作中,觀者不只是在看,更是被迫思考:「為什麼我會不好意思?我在害羞什麼?我凝視的是畫,還是自己?」 在畫中遇見自然,也遇見自己 畫展不只是畫的集合,而是觀看的實驗。近看畫面,你會發現筆觸巧妙藏在皮膚的陰影之中;遠看,畫作宛如攝影,彷彿下一秒沙灘女郎就會眨眼。作品如《胸部與蝴蝶》這樣的題名,不只具有視覺的衝突與張力,更透過比例與構圖,把自然與人體的線條交錯呼應,挑戰了觀者的凝視倫理。 陳昭宏的藝術語言並不高聲嚷嚷的挑釁,而是你願不願意,在夏日裡,直視自然與肉體本來的樣子? 藝術,為何重要? 在一個圖像被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習慣以「美圖」、「修圖」去修飾、隱藏、剪輯自我。但在畫布上,藝術家卻選擇一筆一筆將真實、渴望與情感留下。 「在這裡,你可以放心凝視。因為在藝術面前,我們都不只是觀者,而是被凝視的人。」 陳昭宏的畫告訴我們:觀看,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再度連結身體與情感的機會。 ✏️展覽名稱: 《夏日的凝視:肉體與自然的誘惑》 ✏️展覽時間: 2025年8月2日(六)~9月13日(六) ✏️展覽地點: 阿波羅畫廊(台北市) ✏️展出內容: 陳昭宏1990~2010年間的代表作,包括裸體系列、花果靜物與「畫中有畫」經典作品。 💖陳昭宏(Hilo Chen) 超寫實藝術家,以細膩筆觸與感官張力十足的畫面,引領觀者進入一個大自然與肉體相互凝視、相互渴望的情慾世界。 陳昭宏的創作長年以裸女與花果為核心主題,透過攝影捕捉真實細節,再以畫筆將自然與人體的質感昇華至極致。作品中所隱含的性暗示與情感投射,更讓觀者在凝視中不自覺地進入對慾望與自然間深層對話的沉思。 1942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的陳昭宏,1968年旅居巴黎,之後定居於紐約。他是紐約超寫實主義畫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與Chuck Close、Don Eddy、Richard Estes等藝術家齊名。然而,他並未如同時代的藝術家專注於都會景觀或工業符號的冷峻描繪,而是以在沙灘上自在展現身體之美的西方比基尼女郎為題,形塑出屬於個人風格的視覺敘事。 此次《夏日凝視》展覽,是陳昭宏自1993年以來,第四度於阿波羅畫廊舉辦個展。展出作品橫跨1990年至2010年,堪稱藝術家創作生涯中最具爆發力與成熟度的二十年間精粹。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藝術與情色的界線 #陳昭宏 #夏日的凝視 #藝術不只是看是感受 #從人體看文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9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9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次序之外》楊桃派Young&Top」 ft.蘇泓諺.林禹良.張凱閔
日安,2025 「《次序之外》楊桃派Young&Top」 一個專門扶植20歲到35歲新銳藝術家的計畫「楊桃派」,它的名稱來自於Young & Top的諧音,藏著張凱迪老師留學時對台灣水果楊桃的鄉愁。那顆楊桃,像是對台灣的土地、文化與年輕創作者的承諾。 「每年,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從學校走出來,有人繼續創作,有人消失在生活洪流裡。」策展人張凱迪老師說這句話時,語氣裡既有欣慰,也有些不易察覺的心疼,「藝術這條路,從來都不簡單。」。 今年入選的四位年輕藝術家,便是其中持續探索的一群。蘇泓諺、林禹良、張凱閔,還有目前正在服兵役的江為彬。 蘇泓諺:在黑白灰裡尋找秩序 蘇泓諺的畫,多是寂靜的。畫面上沒有人物,只有場景與空間本身在訴說些什麼。那是看似平靜,實則帶著壓迫感的氛圍,讓人像是置身空曠的捷運,站、封閉的停車場、或遺落在童年記憶裡的麥當勞溜滑梯。 「我有色弱,對顏色的辨識很有限。」蘇泓諺說。 在許多藝術家以絢麗色彩鋪陳世界時,蘇泓諺選擇將色彩簡化到最純粹的黑、白、灰。這些技術性的選擇,更是對秩序的自我試煉。當色彩被抽離,畫面剩下的是光影、空間、以及觀者自身投射進去的情感。 其中一幅作品描繪的是麥當勞兒童遊戲區的溜滑梯。那本該是充滿歡樂與童趣的場景,在蘇泓諺的筆下,卻像是某種消失的記憶遺址。歡笑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被抽象化的空間結構與孤寂。 「我希望,觀眾看完畫之後,畫面還會在他們腦袋裡轉一段時間。」他說。 蘇泓諺像是鋪陳舞台的人,邀請觀眾自行走入空間,面對自己的感受與不安。 林禹良:在等待與落空之間描摹採集者的靈魂 林禹良的畫,是另一種紀錄。起初,他只是個熱愛採集昆蟲的年輕人。在疫情期間,趁著遠距教學,林禹良把大半時間丟進山林。白天,他揹著網子與箱子,在樹叢間穿梭;夜晚,他與夥伴們在林道架起強光燈與白布,靜靜等著昆蟲被誘光吸引而來。 「採集的過程,其實就像一場賭博。」林禹良笑著說,「你永遠不知道今天會不會有成果。」 這些體驗成了他作品的靈感來源。畫布上,有在燈下靜候多時的採集者,有突然出現珍稀昆蟲時蜂擁而上的群體搶奪場面,有空蕩蕩的白布在月光下孤寂飄揚的落空時刻。 「我不太擅長說故事,」林禹良說,「我只想把過程畫下來,讓人看得懂:喔,這就是我。」 他的筆下,人物動作細膩但面孔模糊。那份去個人化的處理,反倒讓觀者輕易投射進自己的經驗與想像。 在他的藍色畫作《原來是美好的》中,兩名採集者坐在山林草地上,等待著、也接受著「什麼都沒發生」的結果。那是一場平靜的失敗,但也許正是人生最日常的風景之一。 張凱閔:把荒誕日常繪成高彩度的遊戲現場 相較之下,張凱閔的畫面則是熱鬧而鮮明的。飽和的色彩、詭譎的比例、現實與荒謬交錯的場景,像是一場場被抽離常識的社會拼圖。 他的《藍星進口桌遊》,描繪了一群外星人正在玩俄羅斯輪盤,牌桌上賭注的似乎是整個地球命運。「我喜歡用遊戲的方式去講那些其實很嚴肅的議題,讓人笑著看完後,心裡還會多想幾秒。」張凱閔說。 另一幅《戰車公園》,則是他在現實公園裡觀察到的趣味場景。模型戰車在小孩腳邊行走,比例上的荒謬製造出一種童趣又微妙的幽默。 「我早年做過汽車模型的收藏與販售,汽車對我來說很熟悉。」張凱閔說,「但我更想用它來講述人和物之間那種模糊的權力遊戲與身份錯置。」 而那幅描繪寒冬冰湖上抓螃蟹的畫面,則取材自他兒時在芬蘭的記憶:寒冷、刺骨、手指凍得發紫,但那份捕撈的期待,仍讓畫面顯得既寒冽又溫暖。 「藝術本來就該是大家都能參與的東西,」他說,「不需要高高在上,能讓人進得去、看得懂,然後自己在裡面轉出新的念頭,這樣就很好。」 讓年輕的秩序自然偏移 看著這些學生從課堂走到展場,張凱迪老師總帶著某種複雜心情。作為畫廊負責人與策展人,他見證太多年輕人對藝術的憧憬與現實的拉扯。 「好的藝術家,不會只重複既有模式,」張老師說,「而是能在秩序之外,找到自己的路徑。」 四個年輕藝術家的世界正悄悄醞釀著,在秩序之外,在下一個還沒被命名的可能裡。不必拘泥於原有的秩序與結構,在偏移與探索之間,緩慢游移、積累能量,直到創作真正長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樣貌。 💖《次序之外》楊桃派 Young&Top 展期 |2025.06.14- 2025.07.12 開幕|2025.06.14(六)15:00 阿波羅畫廊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蘇泓諺 #新銳藝術家 #台藝大師生美展首獎 #林禹良 #新銳藝術家 #張凱閔 #新銳藝術家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44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8: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因緣起合-王雯個展 ft.王雯
日安,2025 「《因緣起合》王雯個展」 年輕的時候 常聽父親說一句話: 「畫畫,不是把顏色畫上去,而是把你的人生,一筆一筆地放進去。」 我一直不太懂 今天遇見王雯 我想 我懂了 王雯是一位藝術家 用的不是我們習慣的畫筆 而是一種要靠天吃飯的媒材:漆 這種漆 是天然的 是從漆樹上流出來的 是會因為濕氣太重而乾不了 太乾又推不動的漆 你說它麻煩嗎? 是的 但王雯說 她喜歡它的「不可預測」 喜歡在時間和氣候之間 與作品一起呼吸 她畫的是孔雀 可是你若仔細一看 那哪只是孔雀? 那是孩子眼中的夢 是藏在華麗羽毛後的自我 是記憶 是心裡沒說完的話 她的畫 華麗中有低語 繁複中藏著孤寂 像極了人生 王雯的童年是在宜蘭 是鄉下長大的孩子 家裡工具成堆 父親會畫畫、會木工 她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裡 學會了 「生活裡的材料都可以變成創作」 你說這像不像我們的人生? 我們手上有什麼 就用什麼活下去 用力愛、用心做、用智慧轉化 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樣子 他不只畫畫 還替父母的民宿設計空間 為自己的畫展親手打造畫框 他當過模特兒、做過設計 他說那些人生的岔路 沒有一條是白走的 它們會變成線條、成色彩 成為畫布裡的一隻鳥、一道水紋 或一朵蓮花 你會發現 她的畫總在提醒 「被藏起來的美」 「看起來不起眼的角落」 原來也能發亮 這集的節目 我們邀請王雯來到現場 談談她的創作、她的生活 也談談那隻她畫了十年的孔雀 你聽她說話 不急不徐 有點羞澀 卻處處有力量 就像她的作品 不吵不鬧 卻總讓你駐足久久 歡迎看看她的畫展 追尋一點生活的詩意與力量 《因緣起合》王雯個展 展期 | 2025.04.19 – 2025.05.30 開幕 | 2025.04.19 (六) 15:00 與談 | 2025.05.03 (六) 15:00 地點 | 阿波羅畫廊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也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王雯王雯 #藝術家 #模特兒 #張凱迪Ketty Chang #阿波羅畫廊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43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7: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連接的美學- 裴秀英個展 ft.裴秀英.
日安,2025 「《#連結的美學 》- 裴秀英個展 」Aesthetics of Connec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Bae Sooyoung(韓文版本) 當代藝術的領域中 科技不再只是工具 而是一種創作的語言 一種探索未來與人類情感的新媒介 這次節目將帶領觀眾 深入認識一位 以科技為創作核心的藝術家 #裴秀英 她的作品挑戰傳統藝術的邊界 以「連結的美學」作為主題 透過半導體晶圓、電子元件 LED 光影等材料 重新定義技術與藝術 記憶與時間 人類與機械的關係 裴秀英長年旅居國外 曾在日本深耕 19 年 並在多個國家進行創作 她的經歷 使她深刻體會到 文化與身份的交錯 而這些體悟 也成為她探索「連結」概念的養分 她認為科技 不只是冷冰冰的工程產物 而是一種可以傳遞溫度、情感 與故事的藝術媒材 因此她選擇使用 PCB 電路板 電子元件等工業材料 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讓這些曾經承載 資訊流通的科技廢棄物 成為傳遞情感與藝術訊息的載體 這電子元件如何轉變為藝術? 次半導體晶圓如何象徵現代社會的連結與斷裂? 的技術是否讓人類的關係更加緊密,還是更加疏遠? 本次展覽最具象徵性的作品之一 即是裴秀英以半導體晶圓(Wafer) 為核心進行的創作 晶圓原本是資訊傳遞的媒介 但在裴秀英手中 它成為一種象徵「連結與斷裂」的材料 她透過雷射切割與光影變化 讓半導體晶圓的幾何結構 與工業紋理呈現出藝術的層次 觀眾在欣賞作品時 能感受到科技的精密性 也能思考在這個時代中 人類如何被科技連結 又如何因科技而產生距離 此外電子元件的再利用 也是她關注的重點之一 現代社會的技術進步 導致了大量的電子垃圾 而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棄物 在裴秀英的巧手下 被轉化為具有美感 與象徵意義的藝術品 這種創作方式 不僅是對環境議題的回應 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科技的另一種價值 科技藝術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是與大眾文化的融合 本節目將探討: 訪藝術如何進入影視與音樂產業? 談當代藝術如何影響時尚、設計與娛樂產業? 裴秀英曾與知名偶像團體 (G)I-DLE 的舒華 合作 作品出現在廣告中 她的創作也曾被用於 韓國大眾音樂獎(KMA)的獎盃設計 這顯示出當代藝術 不再局限於畫廊與博物館 而是能夠進入大眾文化 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外她的作品 也曾受邀進入影視劇場景 例如電視劇 《コンフィデンスマンJP》 (Confidence Man JP) 這種跨界合作 讓藝術與大眾文化 產生更多的對話 並讓更多人有機會 透過影視作品 接觸到當代藝術的美學思維 本節目還深入探討 未來藝術的新趨勢 包括人工智慧(AI) 和 擴增實境(AR) 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 藝術不再僅限於靜態的畫布或雕塑 而是可以成為動態 可互動的體驗 AI 讓藝術家能夠透過機器學習 探索全新的視覺語言 而 AR 則能讓觀眾 進入沉浸式的藝術世界 所以如果藝術品 能夠透過 AR 技術 隨著觀眾的移動而變化 那麼「連結的美學」 將不再只是靜態的概念 而是一種真正能夠 與觀眾產生互動的體驗 裴秀英對於年輕創作者的建議: 1. 不要害怕創新與實驗 : 任何創作過程都充滿試錯與挑戰,真正的突破來自於不斷的探索。 2. 擴展跨領域的知識 : 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需要多學科的視角,學習不同的領域將為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 3. 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 : 與工程師、科學家、設計師合作,能夠打破既有框架,創造新的藝術語言。 科技與藝術的交匯 並非只是視覺上的實驗 而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思考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 技術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也正在改變我們對美的定義 如果你對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大眾文化的融合感興趣 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精彩的節目! 深連結的美學 - 裴秀英個展 | Aesthetics of Connec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Bae Sooyoung 入展覽日期 | Duration: 2025.03.01~04.05 探開幕酒會 | Vernissage: 2025.03.01 at 15:00 / 藝術家會在場 Artist will be present ! 展覽地點 | Venue: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裴秀英 Bae Sooyoung #韓國藝術家 #張凱迪Ketty Chang #阿波羅畫廊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연결의 미학》 - 배수영 개인전 Aesthetics of Connec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Bae Sooyoung 현대 예술의 영역에서 기술은 더 이상 단순한 도구가 아니다. 그것은 창작의 언어이자, 미래와 인간의 감정을 탐구하는 새로운 매개체이다. 이번 프로그램에서는 기술을 창작의 중심으로 삼는 한국 현대미술가 배수영을 소개한다. 그녀의 작품은 전통 예술의 경계를 허물며, **“연결의 미학”**을 주제로 반도체 웨이퍼, 전자 부품, LED 조명과 같은 재료를 활용하여 기술과 예술, 기억과 시간, 인간과 기계의 관계를 새롭게 정의한다. 배수영은 일본에서 19년간 유학하며 다양한 국가에서 창작 활동을 펼쳤다. 그녀의 경험은 문화와 정체성이 뒤섞이는 과정을 깊이 체험하게 했고, 이것이 “연결”이라는 개념을 탐구하는 예술적 원동력이 되었다. 그녀는 기술이 차갑고 기계적인 공학적 산물이 아니라 온기와 감성, 그리고 이야기를 전달하는 예술 매체가 될 수 있다고 믿는다. 그렇기에 그녀는 PCB 기판, 전자 부품과 같은 산업 소재를 사용하여 새로운 생명을 불어넣는다. 정보 전달을 위해 사용되던 이 기술 폐기물들을 예술의 메시지를 전하는 매개체로 재탄생시키는 것이다. 討 전자 부품은 어떻게 예술이 될 수 있을까? 了 반도체 웨이퍼는 현대 사회의 ‘연결’과 ‘단절’을 어떻게 상징하는가? 韓 기술은 인간의 관계를 더 가깝게 만들었는가, 아니면 더 멀어지게 했는가? 이번 전시에서 가장 상징적인 작품 중 하나는 배수영이 반도체 웨이퍼(Wafer) 를 예술의 중심 소재로 활용한 작품이다. 웨이퍼는 원래 정보 전달의 매개체이지만, 그녀의 손을 거쳐 “연결과 단절”을 상징하는 예술적 재료가 되었다. 레이저 커팅과 조명 연출을 통해 반도체 웨이퍼의 기하학적 구조와 산업적 질감이 예술적 층위로 승화된다. 관람객들은 작품을 감상하며 기술의 정밀성을 경험하는 동시에, 우리가 이 시대에 기술로 인해 어떻게 연결되고, 또 어떻게 단절되는지를 되돌아보게 된다. 또한, 배수영은 전자 부품의 재활용에도 주목한다. 현대 사회의 기술 발전은 엄청난 양의 전자 쓰레기를 만들어낸다. 이처럼 쓸모없어진 것처럼 보이는 폐기물을 배수영은 예술적 감각과 상징성을 지닌 작품으로 변모시킨다. 그녀의 창작 방식은 단순한 재활용을 넘어 환경 문제에 대한 반응이자, 기술이 지닌 또 다른 가치를 새롭게 인식하는 계기가 된다. 예술과 대중문화의 융합 이번 프로그램에서는 다음과 같은 주제도 다룬다. 國 예술은 어떻게 영상 및 음악 산업에 들어갈 수 있을까? 當 현대 예술은 패션, 디자인, 엔터테인먼트 산업에 어떤 영향을 미치는가? 배수영은 (G)I-DLE의 슈화 와 협업하여 광고 작품을 제작한 바 있으며, 한국대중음악상(KMA) 트로피 디자인에도 참여했다. 이는 현대 예술이 더 이상 미술관과 갤러리에만 머무르지 않고, 대중 문화 속으로 들어와 일상에서 자연스럽게 접할 수 있음을 보여준다. 뿐만 아니라, 그녀의 작품은 일본 드라마 《コンフィデンスマンJP》 (Confidence Man JP) 에도 등장했다. 이러한 크로스오버(collaboration) 를 통해 예술과 대중 문화가 더욱 활발한 대화를 나누고 있으며, 이를 통해 더욱 많은 사람들이 현대 미술의 미학적 사고를 경험할 수 있다. 미래 예술의 새로운 흐름 – AI & AR 이번 프로그램에서는 AI(인공지능)와 AR(증강 현실)이 예술에 미치는 영향도 탐구한다. 기술이 발전함에 따라 예술은 더 이상 정적인 회화나 조각에 머무르지 않고, 동적이고 인터랙티브한 경험으로 확장되고 있다. AI는 머신러닝을 통해 새로운 시각 언어를 탐구하고, AR은 관객이 작품에 몰입할 수 있는 새로운 환경을 조성한다. 만약 작품이 관객의 움직임에 따라 변형된다면? 이제 “연결의 미학”은 단순한 개념이 아니라 실제로 관객과 상호작용하는 예술 경험이 될 것이다. 배수영이 전하는 젊은 창작자들을 위한 조언 代 두려워하지 말고 창의적으로 도전하라 창작 과정은 시행착오의 연속이며, 실패 속에서 새로운 가능성이 발견된다. 藝 다양한 분야의 지식을 습득하라 기술과 예술의 융합은 여러 학문이 결합될 때 더욱 풍부해진다. 術 다양한 전문가와 협업하라 엔지니어, 과학자, 디자이너 등과의 협업은 새로운 예술 언어를 창조하는 강력한 방법이 될 수 있다. 배수영은 말한다. “예술은 더 이상 과거의 방식에 머물러 있어서는 안 된다. 기술과 대화하며, 시대의 변화를 반영해야 한다.” 기술과 예술의 교차점에서 기술과 예술의 만남은 단순한 시각적 실험이 아니라, 인간의 미래를 고민하는 과정이다. 변화의 시대 속에서, 기술은 우리의 삶을 변화시키고, 우리가 미(美)를 바라보는 방식마저 바꾸고 있다. 家 현대 예술, 기술 예술, 대중 문화의 융합에 관심이 있는 분이라면 이 특별한 전시를 놓치지 마세요! 裴 《연결의 미학 - 배수영 개인전》 秀 Aesthetics of Connec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Bae Sooyoung 英 전시 기간 | 2025.03.01 ~ 04.05 的 오프닝 리셉션 | 2025.03.01 오후 3시 (작가 참석) 創 전시장소 | 아폴로 갤러리 Taipei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作 배수영 Bae Sooyoung 理 아폴로 갤러리 Apollo Art Gallery 念 호신은 Simon (MC) , 양신이 (프로듀서) 並 라디오 프로그램 | 코너: “코너에서 만나다”, “행복한 북마크”, “단순한 기술이 아니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1 hour 7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6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什麼是你心目中的博物館 ft.桂雅文
在本集節目中,張凱迪老師邀請到博物館學者及藝術推廣者 桂雅文老師,與Simon一起聊聊 博物館的價值與影響力。 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象徵的意義,並透過 921地震博物館的規劃經驗,揭示博物館如何保存歷史記憶、教育未來世代。 訪談過程中,老師分享了 參觀博物館的最佳方式,鼓勵大家 從Floor Plan(館內配置圖)入手,選擇最想看的展品, 並強調 博物館不只是靜態的收藏,而是充滿故事、充滿生命的文化載體。 此外,她也探討了 臺灣公立與私立博物館的現況,並對AI時代博物館的數位化趨勢提出深刻見解。 節目最後,桂雅文老師以「博物館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作結,提醒我們 珍惜歷史文化、重視人類智慧的累積。 這場對談不僅是對博物館的深度探索,也帶給聽眾許多關於文化保存與未來發展的啟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51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5: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陳政宏個展:從自然中淬煉自我的表現 ft.張凱迪
本節目展現了阿波羅畫廊與The One南園人文客棧在推廣藝術方面的深度合作與創新視角。 南園作為擁有自然與人文氣息的獨特場域,與藝術家陳政宏的風景畫作形成了虛實交融的和諧共鳴。 以《從自然中淬鍊自我的表現》為題的展覽,展現了陳政宏對自然與家鄉深厚的情感。 作品如《塔山清晨》與《黑橋漁塭細照》等,忠實再現臺灣的美景,同時承載著對文化記憶的珍視與保存。 節目中,阿波羅畫廊闡釋了將藝術融入南園建築與生活空間的創新理念, 令觀眾得以在日常中與藝術邂逅,深化了作品的影響力。 南園本身的自然風光與場域特質,為展覽提供了絕佳的背景, 不僅強化了作品的視覺效果,也凸顯了臺灣風景的深度與美感。 藝術不僅是創作者的情感表達,更是一座連結觀眾心靈的橋樑。 透過藝術與自然的結合,陳政宏的作品傳遞了珍惜大自然與家鄉之美的訊息, 彰顯了藝術的永續價值與意義,也為未來更多精彩合作帶來期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9 months ago
38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4: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黃歌川105紀念展:穿越。川流 ft.黃河清
日安,2024 「黃歌川 105 紀念展」 「穿越。川流」 黃歌川1919年出生於福建福州 2010年辭世 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 集科學精神與藝術創新於一身 畢業於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科 原本立志成為科學家的他 因緣際會轉向藝術創作 將科學的實驗精神融入藝術 並在蠟染技法的創新與推廣上 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藝術特色與技法: 蠟染技法的創新與突破 黃歌川研究並改良古老東方「蠟染」技法,克服傳統製作複雜與缺乏現代感的問題。 ‼️創造出「冰裂紋蠟染畫」,以裂紋肌理表現山水、抽象藝術,賦予蠟染新生命。 ‼️融合東西方繪畫特色,結合東方水墨的意境與西方色彩的表現,創造獨具一格的視覺效果。 「六大構圖造型法」的開發 ‼️自創六大構圖造型法,包含: 🫶符號造型法 🫶型染造型法 🫶半抽象造型法 🫶抽象造型法 🫶黑線造型法 🫶白線造型法 蠟染作品的獨特性 ‼️冰裂紋肌理不可複製,每件作品獨一無二,具稀有價值與藝術生命力。 ✍️藝術成就與貢獻 國際認可 🫶1950年代起,作品參展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西班牙、比利時、瑞士等國際藝術展。 🫶西方觀眾因蠟染的東方神秘感深感著迷,認為其足以代表東方文化藝術。 國內推廣 🫶參與臺灣現代繪畫運動,與朱德群、楊英風、陳庭詩等人創立: 🫶中華民國畫學會 🫶中華民國版畫學會 🫶蠟染技法於臺灣開班授課,並推廣至日本、韓國、加拿大與馬來西亞等地。 重要收錄與榮譽 🫶名列文化部戰後臺灣美術叢書與國史館民國人物傳記。 🫶自2021年起,國立歷史博物館將每年8月14日訂為「史博黃歌川日」。 ✍️重要展覽 歷史展覽 ‼️曾於臺北義博(Art Taipei)、臺中藝博(Art Taichung)及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Art Solo)展出。 (作品包括風景、花卉與抽象創作,展現多樣化風格。) ‼️最新展覽:黃歌川105冥誕紀念展 🫶名稱:穿越川流——黃歌川105紀念展 🫶地點:阿波羅畫廊 🫶時間:2024年12月14日—2025年1月23日 2.展出亮點: 🫶10多件蠟染作品(1975-1991年),主題涵蓋風景、花卉及抽象藝術。 🫶首次公開作品:「山環水繞」(1986)與「凱旋歸航」(1986)。 🫶2005年創作蓮花系列複合媒材作品。 講座活動 🫶時間:2024年12月28日下午三點 🫶主講人:廖新田教授(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內容:解析黃歌川創作與其對蠟染技法的突破。 ✍️創作理念與精神 ‼️創作使命: 🫶改良蠟染技法,實現技術簡化與效果提升。 🫶推廣蠟染藝術至國際舞臺,重拾中國文化自信。 ‼️藝術觀點: 🫶以藝術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作品結合科學創新與藝術思維。 🫶其座右銘:「歌頌人生揮劍筆,穿流不息溯源頭」,象徵不斷傳承與創新。 黃歌川突破傳統蠟染的技術瓶頸 創造出獨特的「冰裂紋蠟染畫」 他的作品融合東西方藝術 深受國內外喜愛 不僅在國際藝術舞臺展現東方文化魅力 也為臺灣藝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展覽 | 穿越川流 – 黃歌川105 紀念展 | Flow of Transcendence 展期 | 2024 年12 月14 日 ~ 2025 年1 月23 日 地點 | 阿波羅畫廊 開幕 | 2024 年12 月14 日下午三點 演講 | 2024 年12 月28 日下午三點 主講人:廖新田教授(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內容:解析黃歌川創作與其對蠟染技法的突破。 #黃河清 #黃歌川之子 #張凱迪 #阿波羅畫廊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36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3 -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島嶼 導語 - 劉洋哲80個展 ft.劉洋哲
日安,2024 島嶼。導語 - 劉洋哲80個展 劉洋哲老師的創作 不受傳統束縛 橫跨版畫與油畫 展現出東方韻味 與西方肌理的交融之美 劉老師原本專注於版畫創作 且開始推廣現代版畫 但後來逐漸轉向油畫創作 並將版畫的計劃性和耐心 應用於油畫的創作上 形成獨特的層次和符號性 他的油畫融合台灣自然景觀 和歷史符號及文化意涵 作品強調色彩的大膽運用 呈現具象的自然景色 並結合時空交錯的符號 構建出強烈的故事性 劉老師對台灣的山水和地景 有深厚的情感 作品多次展現台灣的玉山 及古建築和離島風光 傳遞出對家鄉的熱愛 他認為藝術家應在創作中 融入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透過作品傳達理念 讓觀眾參與其中 劉洋哲老師的80歲個展「島嶼。導語 」 於阿波羅畫廊展出約25幅作品 為2022年至2024年間的創作 主題聚焦台灣的島嶼風光 展覽開幕日為11月9日至12月7日 11月30日將舉行一場 「#視覺藝術與古典吉他的對談」 與他的兒子 #劉士堉 老師的音樂表演 和他自己的作品相互呼應 進行跨領域的藝術對話 劉老師希望未來能持續創作 以豐富的題材與創作熱情 呈現更多精彩的作品 持續將台灣的風景和文化 透過藝術分享給大眾 💖劉洋哲 獲獎 200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獎 1992 第二屆美國加州國際小型版畫展,特別獎賞 1991 文建會現代版印年畫徵選,首獎 1990 文建會現代版印年畫徵選,首獎 1989 文建會現代版印年畫徵選,首獎 1989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社教獎 1988 文建會現代版印年畫徵選,首獎 1987 第九屆中華民國全國版畫展,第一名 1987 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 1983 第三十七屆全省美展版畫類,第一名 💖島嶼。導語 - 劉洋哲80個展 展期: 2024年11月9日至12月7日 開幕: 2024年11月9日下午三點 繪畫與古典吉他的對話 – 劉洋哲x 劉士堉: 2024年11月30日下午三點 地點: 阿波羅畫廊 #劉洋哲 #藝術家 #張凱迪 #阿波羅畫廊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45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2: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虛無之實:黃秋月老師創作展
日安,2023 「#虛無之實」 黃秋月老師 我很欣賞的一位臺灣中生代女性藝術家 從小住在台中大甲附近 一個很少被提起的鄉鎮 父母務農 事事順其自然 對她從不特別要求 日常的塗鴉 沒有侷限的學習框架 讓田野生活成為她內在斑斕的資源 秋月老師說了一個笑話 讓我笑到肚子痛 「父親是『早稻田大學』, 一早就到稻田。」 她真的非常幽默 考上新竹師專美術科後 常上台北看展 觀察啟發她的靈感 也啟動她的五感 透過心眼儲存畫面 在生活中隨時感受 因為興趣在創作 內心對美的需要強烈 所以結婚後 總是偷時間作畫 她享受感覺 早期寫實 近期抽象 秋月老師覺得 抽象不一定要看的懂 重點在能感受與共鳴 所以抽象與否 心靈能否有強烈的連結 都需要我們用感受去界定 黃秋月的畫作 從具象到抽象 但對於她來說 所有的創作都是具象的 因為美術是可以用身體去觸動去擁抱的 突如其來的病痛 成為人生特別的點滴 讓她看見生命的張力 所以她喜歡隨筆記錄 用色大膽且前衛 黑白之間的衝擊及張力 真實的呈現在這次的展覽中 112年10月初在阿波羅的個展「虛無之實」已結束 同月20-23日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將在世貿一館阿波畫廊G07展位上呈現 #黃秋月 的畫作 #曾仕猷 的油畫原作 都在G07展出 塞尚說: 「所謂的『繪畫真理』,我將在畫中告訴你。」 到現場用心感受 更能明白藝術的生命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7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1: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藝術與生命的對話--胡嘉的舞踏藝術跨界創作 ft.胡嘉
本次訪談邀請到胡嘉老師,展開了一段從民俗技藝到武術比賽,再到舞踏藝術家的獨特旅程分享。 胡嘉老師以其復興劇校的背景,展現出多方面的才華,包括雜耍和武術, 尤其是他如何將武術和舞蹈結合,創造出自我風格的舞踏表演,令聽眾們耳目一新。 從小學習特技和民俗技藝,到後來參加自由搏擊比賽, 胡嘉老師展現了不懈努力和勇敢挑戰自我的精神。 他不僅強調天賦的重要性,更強調了勤奮苦練帶來的成功。 特別是他提到的扎實基礎訓練和與技術的深層聯繫, 甚至達到「技與藝合一」的境界,讓我們重新思考何謂真正的藝術。 胡嘉老師也觸及了其個人成長中的挑戰, 尤其是在照顧腦麻哥哥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霸凌和困難, 這段經歷塑造了他的韌性與對生活的不同視角。 他的故事鼓舞人心,提醒我們,在任何創作和生活中, 真正的突破來自於對自我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真誠投入。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1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10: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深入探索匈牙利Tokaji貴腐酒的世界 ft.Jack
本節目由凱迪老師邀請Tokaji貴腐酒葡萄酒專家-Jack, 來談談對匈牙利葡萄酒-Tokaji貴腐酒的熱愛 首先,Jack說到從德國貴腐酒到匈牙利的Tokaji貴腐酒, 這兩者的釀造工藝與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展現了葡萄酒世界的豐富與多樣性。 Jack 描述了他對貴腐酒的研究歷程,尤其是在接觸Tokaji貴腐酒後的震撼, 以及他如何下定決心走上更專業的學習道路。 品酒不僅僅是喝酒,而是需要對每個細節有深入的理解,這過程充滿了挑戰和知識的積累。 凱迪老師和維也納的文化背景,以及他與Jack的結識, 也為這次討論增添了更多的國際視角。 匈牙利Tokaji貴腐酒的獨特性和它在國際市場上的魅力, 讓品酒成為一個文化交流的體驗。 活動預告: 2024台北國際酒展 日期:2024/11/15(五) - 11/18(一)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二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4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9: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默契:劉默霖水墨創作個展 ft.劉默霖
日安,2024 #自然生命與藝術的關係 如何將設計背景 與傳統水墨技法完美結合 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劉默霖從最初的水墨畫 到將電腦技術融入傳統畫作中 不斷打破邊界 展現出現代與傳統的美妙交融 她把大自然的靈感濃縮在每一筆畫中 甚至將山水景致融入到動物的形象裡 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創意躍然紙上 劉默霖首次在阿波羅畫廊舉辦個展 非常推薦大家前往親自感受她的作品 相信你會被她的創作所深深吸引 #劉默霖 #復興商工美術科 主任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9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8: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走在資訊尖端的藝術家:資訊之森洪司丞個展 ft.洪司丞
資訊之森洪司丞個展 2024.5.7~2024.7.7 @恆.好 X 阿波羅畫廊 屏東縣 恆春鎮東門路2巷11弄4號 週四 - 週二 11:30 - 20:00(週三休館) 臉書:恆。好 1.NFT與藝術家的關係? 2.個人的學習成長經歷 3.AI是否可成為藝術家的助理還是擔心被取代? 4.你的作品有類區塊鏈的意象,想要表達什麼理念? 5.現代人的未來?狐狸?VR眼鏡? 洪司丞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所繪畫組,在求學過程當中經歷過師大美術系、台灣 藝術大學和台北藝術大學三所不同學校迥異的教學風格和教育系統,目前專注於體素和繪畫 的結合,加入虛擬世界的 AI 元素,讓數位藝術有更多的可能性。他經歷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 教育體系,試圖在不同的學術環境下吸收不同的繪畫風格和理念。藝術家從個人經驗的角度 出發,思考元宇宙藝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目前是台灣首位官方認證 The Sandbox 創作基 金會成員,麥蓋創意聯合創始人,Binance Creator 的 100 位藝術家之一。 1988 出生於臺北,臺灣 學歷 20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西畫組畢業,臺北,臺灣 經歷 2024 比特幣及虛擬通貨發展協會召集人 2023 1111 人力銀行 AI 講師 2023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設計系聘請業界講師 2020 The Sandbox 創作者基金會成員 個展 2024《資訊森林》洪司丞個展,阿波羅畫廊 x 恆。好,屏東,臺灣 2022《動物喜宴》洪司丞個展,阿波羅畫廊 x 恆。好,屏東,臺灣 2021《到城宴客:流水席+電塔+NFT》洪司丞個展,行冊,阿波羅畫廊×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臺北,臺灣 2015 《電塔式繁衍》個展,典藏創意空間,臺北,臺灣 2014 《那裡之後》個展,永平高中藝文空間, 新北,臺灣 2013 《橘色透明電鋸》個展,自由人藝術公寓,臺中,臺灣 2012《腦眼大決選》個展,日光大道富錦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聯展 2024 臺中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中,臺灣 2023《3X:楊桃派》阿波羅畫廊駐館藝術家特展,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臺北,臺灣 2022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加密藝術展區,阿波羅畫廊, 臺北,臺灣 2022 藝術臺北,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臺灣 2021 WHO’S DAT PANDA?,LATITUDE Gallery,紐約,美國 2021 Whaaaaat’s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臺灣 2021 藝術台北,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臺灣 2021 落山風新銳,阿波羅畫廊×恆。好,屏東 2020《到城藝遊|構圖台灣》聯展,阿波羅畫廊×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學藝埕,臺北,臺灣 2019 臺南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南,臺灣 2018《拾藝作坊‧隱於南園》畫廊四十週年特展系列(二)聯展,阿波羅畫廊 X The One 南園人 文客棧,新竹,臺灣 2017 臺中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中,臺灣 2017 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臺灣 2016 光州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光州,韓國 2016 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臺灣 2015 《原創基地節》,松菸文創園區,臺北,臺灣 2015 《群ㄒㄧㄤˋ台灣》阿波羅 x 臺北大學聯合策展聯展,國立臺北大學藝文空間, 新北, 臺灣 2015 《New Life Art》,Galerie Huit, 香港,中國 2015 臺師大美術展, 寶山國際藝術博覽館,上海,中國 2015 《435 的進擊》,臺北當代美術館廣場,臺北,臺灣 2015 《未央 》 師大雙年展,青雲畫廊,臺北,臺灣 2015 《The Music of art》慈善畫展,誠品敦南藝文空間,臺北,臺灣 2015《We Are Here》,板橋 435 藝文特區, 新北,臺灣 2014《構圖‧臺灣》第一屆視覺藝術創作徵件入圍聯展,阿波羅畫廊,臺北,臺灣 2014 《藝術自由日》,華山文創園區,臺北,臺灣 2014 《羅布計畫》,新光三越小西門微藝廊,臺南,臺灣 獲獎 2021 百大創作者, 幣安 NFT 市場 2014 獲得第一屆「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徵件比賽入選 2014 藝遊計畫補助, 國家藝文基金會 2010 人文社會領域, 學海飛颺出國研修補助補助, 教育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40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7: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劉耿一老師的畫筆與人生
/// 劉耿一個展 /// “鳥,是劉耿一作品的重要語彙。是他對飛翔、自由的想望投射,他曾以遷居的候鳥自喻,視為自己長年在紐西蘭和台灣兩地流轉的投影。2020年後的作品裡,鳥影更是頻繁現身,藉由飛鳥顯示生存的境遇,既是美好的記憶或渴想,也可能是危境的隱喻,例如在他近作中出現的:烏鴉,和其他候鳥。“ - 陳玉純 資深藝術家劉耿一,累積人生一甲子的創作功力及展覽經歷,2024年首次於阿波羅畫廊展出2001至2023年的油彩、油性粉彩及炭筆作品,總共25件。展覽將分為兩檔進行: Part 1《與雁齊飛》油彩及炭筆 | 2024.04.11-05.11 開幕:2024. 04.13 下午三點 Part 2《過境的鳥》油性粉彩 | 2024.05.16-06.15 開幕&與談:2024.05.18 下午三點 地點:阿波羅畫廊 劉耿一簡歷 1938 出生於東京,日本 經歷 2012 返回南臺灣定居,臺灣 1998-2012 旅居紐西蘭 1983 任教臺南家專美工科一學年 1981 辭去教職,移居高雄,成為專業畫家 1973 開始設計及製作自用家具 1969-1980 徙居恆春,任教於恆春國民中學,屏東,臺灣 1957 隨父親劉啟祥習畫 1954 遷居高雄大樹區小坪頂,臺灣 1948 移居高雄三民區,臺灣 1946 歸返臺南,暫寓臺南柳營故居,臺灣 個展 2024《與雁齊飛》劉耿一個展I,阿波羅畫廊,臺北,臺灣 2024《過境的鳥》劉耿一個展II,阿波羅畫廊,臺北,臺灣 2021《自畫像》劉耿一2000~2020年作品展,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臺南,臺灣 2018《記憶中的景緻》個展,分享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2017《劉耿一:一位藝術家的回顧》特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14《異想與實存之間》個展,總爺藝文中心,臺南,臺灣 2012《寂靜之聲》荷軒新藝空間,高雄,臺灣 2011《生命感知與詠嘆》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0《映在潮水中的時光》近作巡迴展,臺灣創價學會錦州、台中、鹽埕、新竹藝文中心,臺灣 2007《南半球的耶誕樹組曲》新作展,因第果畫廊,紐西蘭 2006《大地的映像》新作展,因第果畫廊,紐西蘭 2005《時間的映象》新作展,因第果畫廊,紐西蘭 2004《燦耀與幽微──三個展》劉耿一、劉尚弘、曾雅雲近作展,積禪50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2002《歲月在畫布間流過,1962-2002:我的情境.時間的塑像》個展,正修技術學院藝術中心,高雄,臺灣 2002 劉耿一‧曾雅雲雙個展,雷彭居畫廊,紐西蘭 2001《大地行吟》劉耿一繪畫及造型藝術展,亞洲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01《一種創作和展覽的觀念》積禪50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1998《劉耿一自選展》,大都會畫廊,臺南,臺灣 1998《鄉野之歌》,大都會畫廊,臺南,臺灣 1997 個展,彩田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1996《劉耿一的藝術歷程:旅人的風景.怒潮與哀歌》個展,淡水藝文中心,臺北,臺灣 1995《劉耿一的藝術之路》個展,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高雄,臺灣 1995《生活與藝術的協奏》個展,杜象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1995《劉耿一的繪畫藝術:陳宏博夫婦收藏展》,阿普畫廊,臺北,臺灣 1993 個展,雄獅畫廊,臺北,臺灣 1992 劉耿一近作展,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臺北,臺灣 1991《社會・風景系列》個展,雄獅畫廊,臺北,臺灣 1990《家園情懷系列》個展,雄獅畫廊,臺北,臺灣 1988《歐遊系列》個展,雄獅畫廊,臺北,臺灣 1986 個展,雄獅畫廊,臺北,臺灣 1985 個展,雄獅畫廊,臺北,臺灣 1985 個展,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美軒,高雄,臺灣 1984 個展,金爵藝術中心,臺中,臺灣 1984 個展,中正圖書館藝廊,臺南,臺灣 1983 個展,維茵畫廊,臺北,臺灣 1983 個展,一品畫廊,高雄,臺灣 1982 個展,維茵畫廊,臺北,臺灣 1982 個展,名門畫廊,臺中,臺灣 1981 個展,綠調藝廊,高雄,臺灣 1973 個展,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畫廊,臺北,臺灣 1966 個展,臺灣新聞報畫廊,高雄,臺灣 1962 首次個展,臺灣新聞報畫廊,高雄,臺灣 聯展 2024《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2《順天聚藝─共享珍寶》聯展,臺南市美術館,臺南,臺灣 2022《創・價:台灣美術142──開館大展》聯展,高雄市創價美術館,臺灣 2021《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21《感知棲所》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1《來自大地的祝福》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1《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0《跨世代》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二十週年專題特展,正修科技大學,高雄,臺灣 2019《臺灣禮讚》臺南市美術館開館展,臺南市美術館,臺南,臺灣 2018《相挺》典藏捐贈展,臺南市美術館,臺南,臺灣 2015《凝觀・叩問》聯展,分享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2013《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二年級生》系列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2《臺灣報到》2012臺灣美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1《百年人文傳承大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臺灣 2011《百年人文傳承大展》,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臺灣 2011《百歲百畫》臺灣當代畫家邀請展,國立國父紀念館,臺北,臺灣 2011《百歲百畫》臺灣當代畫家邀請展,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1《百歲百畫》臺灣當代畫家邀請展,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臺南,臺灣 2010《長白雲狂想曲》四人展,麥巒基藝術中心,紐西蘭 2008《鳳邑.風華I-藝術先行者》聯展,高雄縣文化局,高雄,臺灣 2004《發現典藏系列:南方的故事》,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04 亞洲新意美術交流展,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臺南,臺灣 2004《溫馨的聚會》劉啟祥和家人的繪畫聯展,名展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2004 鳳邑美術年度大展,高雄縣文化局,高雄,臺灣 2002《我與我:藝術家自我探索與刻畫》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02《美術高雄2001: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01《綠色南國.海鷗飛揚》聯展,總統府、國立國父紀念館,臺北,臺灣 2001《一種創作和展覽的觀念》聯展,積禪50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1997《鄉野之歌》劉耿一、劉尚弘、劉俊禎作品巡迴展,臺灣十一個文化中心巡迴,臺灣 1996《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1995《劉家父子畫展》,高雄縣立文化中心,高雄,臺灣 1994《時代的形象:台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1992《臺灣當代新浪漫繪畫》,新展望畫廊,臺中,臺灣 1992《劉氏一門聯展》,翰林苑藝術館,高雄,臺灣 1992《高雄當代浮世繪》,串門藝術空間,高雄,臺灣 1991《探尋臺灣美術系列美展(一)》,鳳山市國父紀念館展覽室,高雄,臺灣 1990《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臺灣 1990 劉啟祥父子展,時代畫廊,臺北,臺灣 1984 三人展,龍江畫廊,高雄,臺灣 1978 與父親及弟媳共同舉辦聯展,春之藝廊,臺北,臺灣 獲獎 1986 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油畫類金爵獎 1963 榮獲全省美展優選 1963 榮獲臺陽展臺陽賞 1962 榮獲全省美展優選 1962 榮獲臺陽展臺陽賞 出版 2021《自畫像:劉耿一2000~2020年作品輯》,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發行 2020《自畫像》劉耿一散文集(臺南作家作品集第九輯之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遠景出版社發行 2018《記憶中的景緻》劉耿一個展,分享藝術空間發行 2017《劉耿一:一位藝術家的回顧》,高雄市立美術館發行 2014《異想與實存之間》劉耿一個展,臺南市麻豆總爺藝文中心發行 2012《寂靜之聲》劉耿一個展,荷軒新藝空間發行 2011《劉耿一回顧展:生命感知與詠嘆》,臺北市立美術館發行 2010《劉耿一:映在潮水中的時光》,財團法人勤宣文教基金會發行 2002《歲月在畫布間流過,1962-2002:我的情境・時間的塑像》,正修技術學院藝術中心發行 2001《大地行吟》劉耿一繪畫及造型藝術展,亞洲藝術中心發行 1998《鄉野之歌》劉耿一個展,大都會畫廊發行 1996《劉耿一的藝術歷程:旅人的風景‧怒潮與哀歌》劉耿一個展,新北市淡水藝文中心發行 1995《劉耿一的藝術之路》,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發行 1995《劉家父子畫展》,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發行 1995《劉耿一的繪畫藝術》陳宏博夫婦收藏展,阿普畫廊發行 1993《由夢幻到真實》劉耿一散文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1991《社會‧風景:劉耿一油性粉彩畫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1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6: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冉茂芹老師的繪畫寫生之路
1. 冉老師的繪畫學習之路跟台灣的大部分畫家都不一樣,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鍾情寫實之美。年輕時曾經受過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廣洲美院畢業後到香港,九零年代來到了台灣,台灣成為您的第二故鄉。可否請老師談談這段的過往。 2. 1987年跟阿波羅畫廊結緣,開啟您在台灣的專業肖像之路。當時包含李登輝前總統,趙耀東,李煥,李敖,周聯華牧師等政要皆指定老師為其自己或家人繪製肖像,或許可以談談這一段? 3. 去年2023年初老師在國父紀念館盛大舉辦80回顧展,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很多藝文界的朋友及畫室的學生去欣賞,其中的“唐山過台灣-先民渡海系列”由數件巨幅畫作組成,為史詩的呈現,非常之震撼。可否請老師分享為何想要畫這樣的主題? 4. 成立“雙橋畫室”至今,桃李滿天下,老師每週仍有兩天在執教,可以簡單分享一下教學的經驗嗎? 5. 老師將在3月2號于阿波羅畫廊舉辦個展,距離上次個展在已經二三十年前,老師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及期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14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5: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跨世代的舞台設計師 ft.張哲龍
來賓介紹: 張哲龍曾經為相當多表演藝術單位及團隊設計舞台, 其中包括雲門舞集,台南人劇團,優人神鼓,薪傳歌仔戲團,明華園,故事工廠,全民大劇團等等, 2018年負責台北時尚週的開閉幕典禮舞台設計。 2017年擔任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的舞台設計總監。 2022年 台灣燈會在高雄負責衛武營大型裝置暨舞台設計。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開幕演出,大型道具設計。 近年來開始影視製作工作:擔任2022劇情長片《沙之書》及2021劇情長片《光的孩子》製作人暨分鏡師 作品入圍第56屆電視金鐘獎電視電影獎及獲亞洲電視獎Asian TV Awards 1.請哲龍談談怎麼從成大工業設計後轉換讀舞台設計?原生家庭的影響? 2.請哲龍跟大家分享2-3個自己最滿意或最有挑戰性的設計作品。(其中包括世大運的開閉幕典禮) 3.面對不同的表演藝術類別,如:從歌仔戲到音樂劇,從戲台到時尚週的伸展台, 身為一位優秀的舞台設計師,必須要如何去應對不同的需求? 4.舞台設計師能夠擁有強烈自我辨識度嗎?擁有自己的風格?如同藝術家? 5.藝術創作者需要有自己的風格。而哲龍在台灣燈會在衛武營的巨型裝置藝術作品, 已經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而不僅是舞台本身。請談談這件作品。 6.哲龍近幾年也擔任了影視製作人,什麼機緣?請分享得獎作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1 minute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4: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伏流界 洛貞個展 似曾相識&跨年夜派對 音樂會 ft.洛貞 廖嘉弘
精彩節目回顧 伏流界 洛貞個展 似曾相識&跨年夜派對 音樂會 廖嘉弘院長 1.洛貞老師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藝術?什麼時候開始創作藝術?藝術創作對您而言,是什麼? 2.請老師談談這些經驗對於自己的視野及藝術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另外,老師十多年前回到台灣,在定居台灣後,創作媒材從西方的油彩改成傳統中國的水墨,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什麼? 3.老師的創作風格是抽象表現主義,從以前的油彩到現在的水墨皆是。這幾年來的畫面上呈現許多細長的線條,看起來酷似毛髮、網絡,有的輕飄飄,有的穩固,有的柔軟,有的強而有力。有時輪廓線隱隱約約勾勒出酷似人體的的造型。請問老師想表達什麽? 4.請老師談談最近要在阿波羅畫廊發表的最新系列作品“伏流界” 廖嘉弘老師:是“普羅藝術家樂團”及“世紀交響樂團”的指揮,小提琴家,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大學, 回台後從事音樂教育,是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1.廖嘉弘老師跟凱迪老師一樣,也曾在維也納求學。請廖老師簡單談談當時的留學生活及養成。難忘的經驗等。 2.父親廖年賦在五十多年前成立了應該是台灣最早的交響樂團“世紀交響樂團”。 廖老師歸國後,除了教學外,還成立了“普羅藝術家樂團”。請老師談談回台後的發展及願景。 3.指揮除了掌握整個樂團演出的速度外,還掌握什麼?如何面對那麽多不同的樂器及音樂家?是否能分享一些實際的經驗? 4. 廖老師會想念維也納嗎?有常回去嗎? 節目相當精彩,您千萬不能錯過哦!! - #阿波羅畫廊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5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EP03: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3X特展112年度駐館藝術家特展:趙馥樂 _ 林玉雯
本集介紹兩位藝術家: 趙馥樂 林玉雯 1. “3X特展-台北藝文推廣處112年度駐館藝術家特展”是個甚麼樣的一個藝術展? 內容? 目的? 相關與談活動? 展期? 跟畫廊一般的商業展覽有甚麼不同? 2. 今天邀請來的趙馥樂&林玉雯是參加”3x特展”其中的”楊桃派”. 為什麼這個展覽命名為”楊桃派”. 總共參展人數&作品? 媒材? 之前畫廊領軍參與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3. 趙馥樂: 談談展出作品的創作理念&跟阿波羅畫廊的合作 4. 林玉雯: 談談展出作品的創作理念&跟阿波羅畫廊的合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51 minutes

張凱廸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凱廸老師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