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US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RTHK.HK
20 episodes
8 months ago
Subscribe
科研不是冷冰冰的科技創新,倒是彰顯了創科人員對人的關愛。日常生活小節往往是發明家在腦裡「叮」一下的關鍵時刻,撒下了創科科研夢的小種子,屢敗屢試,引領著他們一步一腳印踏上科研路。 <創科夢工場>,以紀錄片形式,每集以一位創科人物為主線,娓娓道出他們從事科研的勵志經歷,創科成果背後的動人故事。
Show more...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is the property of RTHK.HK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科研不是冷冰冰的科技創新,倒是彰顯了創科人員對人的關愛。日常生活小節往往是發明家在腦裡「叮」一下的關鍵時刻,撒下了創科科研夢的小種子,屢敗屢試,引領著他們一步一腳印踏上科研路。 <創科夢工場>,以紀錄片形式,每集以一位創科人物為主線,娓娓道出他們從事科研的勵志經歷,創科成果背後的動人故事。
Show more...
Science
Episodes (20/20)
Latest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尋菇探秘-黃家興
尋菇探秘—黃家興 在遊戲世界,主角吃了蘑菇身體會變大,那麼在現實世界又有沒有這些神奇蘑菇?黃家興是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專長是研究蘑菇的功效,尋找當中的奥秘。 蘑菇的外形獨特,食用及藥用價值高,吸引黃家興一頭栽進蘑菇研究當中,他笑稱行內有一個術語給做蘑菇研究的人:「男仔做蘑菇研究,會叫他做菇爺,女仔會叫她做菇娘。」 不過,在香港從事蘑菇研究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申請研究經費困難,為了突圍而出,他嘗試在蘑菇中尋找新元素,最終與研究團隊發現蘑菇的神奇功效,原來蘑菇中的多糖可以作為穩定劑,製造出高穩...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新生:李天立
不少人認為,生兒育女令家庭更加完整,而不育卻是無數夫婦一生的遺憾。一直醉心鑽研生殖醫學的李天立,十年前開始研究如何提升卵子質素,進而提高人工受孕成功率,希望可以令不少期待成為父母的人圓夢。於2018年,當時任職中文大學醫學院病理副教授的李天立,發現以女士經血內的線粒體,能傳輸能量給自身卵子,並於12小時內把不成熟卵子「催熟」,提高受孕機會。此項「救卵」研究成為全球首創使用經血內的線粒體培養卵子,不需要卵子捐贈者,或其他入侵性的方法,免除道德爭議,突破了二十多年來科學界的瓶頸。 今年初,李天立帶著他...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拎住手機種棵菜: 譚嗣籇、林志揚
譚嗣籇Gordon本身從事建築及設計師,因為喜歡飲咖啡,而認識咖啡調配師Billy林志揚。二人一拍即合,決心要做都市農夫。他們透過科技發展室內種植場,在無陽光無泥土的工場,種出近五十種不同的植物,最近更嘗試利用水耕技術種植中草藥。 極端天氣下,全球都關注糧食問題,科技會否是農耕業的新出路?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活在元宇宙: 鄒健宏
音樂與科技結合,拼發瞬息萬變的無窮多元小宇宙,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世界。 科技日新月異,音樂變化萬千,15年來專注音樂與科技發展的音樂平台創辦人鄒健宏,結合兩者體驗,推出香港本地製作的虛擬偶像,不斷拓展人類想像空間。 青春女團二人組合,各有一名虛擬化身。當節奏響起,少女隨音樂起舞,所有肢體動態都透過特製緊身衣一一捕捉,再以虛擬姿態實時呈現於網絡世界。不用真人現身,利用虛擬形象,只要接通網絡,再配合一個元宇宙場館,歌者無論身處何方都可以舉行演唱會。不不不,不是在家中看網絡直播啊,關鍵是形像投射技術的突破...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便當暖男: 陳隽
香港打工仔午膳時間有限,出外用膳排隊等位、等外賣花上不少時間,本地初創企業研發便當售賣機,獲專利的熱鏈物聯網系統,令食物保持攝氏60度以上,正為打工仔快速送上有溫度、熱焫焫的便當。 80後的陳隽Jason,大學時期遠赴冰天雪地的北海道當交換生,並遇到恩師和田教授。在和田教授推薦下,Jason考入東京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繼續在日本留學;而創業的公司品牌正正以恩師命名。Jason留學日本期間,為了慳錢往往待超市即將關門減價促銷前,才買下冷冰冰的便當回宿舍;Jason自言自己的創科夢不宏大,只希望為孤單...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我的機械英雄夢:麥騫譽
麥騫譽(Mark)自小喜愛拼砌機械人模型,幻想借助機械人的力量保衛地球。升讀大學時也為了圓夢而選讀電子工程系,當時經歷2003 年沙士,他腦裡浮現用機械人代替醫護人員進行危險使命的點子。 因為對機械人有情意結,他研發了一隻機械手,研發仿生動作傳感機械人;並在大灣區的創新科技比賽獲得大奬,於當地落戶開公司。 2018 年年底,麥騫譽已與內地通訊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研發了中國首個5G動感控制仿生機械人--將人體動作透過傳輸系統傅送指令給機械人,直接操控機械人上身的一舉一動。5G動感控制機械人不...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一切從心開始 : 趙凱蓉&徐碧懃
「一切從心開始」 日常生活中,許多美的事物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隱藏在平凡之中,須經一番發掘、打磨、洗刷,方能彰顯它的光釆。 過時過節,不少香港人的餐枱上有「鮑參翅肚」,當中「參」指的是海參。海參一般被認為是傳統、保健食品,看著一團團黑漆漆、胖乎乎的海參,也許大家只想到以食用來獲取它的益處,有誰想到這其貌不揚的東西,可以和「美」聯上關係? 兩個九十後女生,在本地一間生產海參保健食品的生物科技公司上班,兩年前忽發奇想:製作海參護膚品,使其從餐枱走上梳妝枱。首要任務—將不溶於水的海參膠原蛋白,使之可被皮膚吸...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留聲:李丹
我們日常生活用到的Siri, speech-to-text的功能,背後全靠語音識別技術。 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李丹,過去三十多年來研究語音識別技術,而且是廣東話為主。 幾年前,他的研究團隊開始了一個新項目:為即將失聲的喉癌病人設計出「獨家留聲機」。團隊利用語音合成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只要輸入文字,就可以用「真人」的聲音讀出文字。 而這個研究項目,一切源於討論區的一個貼文.......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機智醫科生活: 高浩醫生
認知障礙症至今仍然是不治之症,現時的治療方法只可以減慢病情惡化,醫療科學家高浩致力研究,搵出更有效可延緩腦小血管病引致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方案。無論做科研,抑或人生規劃,他總是選擇一條迂迴、艱辛的路。 大部分人讀醫科,最終目標是當醫生。2005年高浩入讀中大醫學院,修畢兩年醫科基礎課程後,毅然轉系向神經生理學研究發展,再花四年前赴英國攻讀博士課程。博士畢業後,他又重返中大完成餘下的醫學課程。每一個抉擇都是為了更好裝備自己成為一個醫療科學家。 高浩在2016年成立實驗室,他的研究團隊觀察過往臨床數據,及進...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無涯:黃澤蕾
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癌症?這問題驅使全球眾多科學家,努力不懈尋找答案,其中一位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博士。她受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塞門扎(Gregg Semenza)啟迪,鑽研肝癌細胞獨有的代謝機制,即肝癌細胞如何運用不同燃料和代謝方法,去適應缺氧環境而生長,希望掌握抑制肝癌細胞嘅方法,將來應用去治療其他癌症。而黃澤蕾和實驗團隊於2022年,成功分析不同肝癌患者的基因突變圖譜,得知哪一類患者,對激活免疫細胞的療法有效,為達致精準治療跨向一大步。 在十七年科研生涯中,黃澤蕾在學術界獲...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數據中「尋寶」:尹旭輝
尹旭輝博士笑言自己年少時不愛讀書,卻偏愛數學。數字世界,擁有容觀和既定的標準答案,令他一直感興趣。在尹旭輝高中那一年的暑假,從事建築業的爸爸帶尹旭輝到地盤實習,自始他決定要認真思索和尋找自己未來要走的路。大數據世界,成為了他發揮的舞台。現職港大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兼屬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的他,運用大數據分析,為醫學謎題尋找答案。 尹旭輝博士現為InnoHK@HKUMed 醫衛大數據深析實驗室共同首席研究員,在去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港澳區研究經費,令他可以進行更多相關研究。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科研都要靚 : 葉曉雲
科研都要靚:葉曉雲 「在醫療產品裏,我會覺得除了功能之外,可否令病人穿著後覺得自己不像病人呢?令自己覺得都會靚、都會fashion!」醫療產品以至科研產品,通常著重功能性及實用性,從少愛扮靚、揀靚衫著的葉曉雲就覺得,功能性之餘能夠達到舒適及美觀,更能吸引患者穿著。 葉曉雲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她在理工大學十多年教學工作中,不斷研發以紡織及時裝技術結合創新科技的科研項目,2011年開始研發改善脊柱側彎問題的功能內衣。當初引發她研發動機,正與她的日常生活有關,其同事訴說患有脊柱側彎的女兒要長期...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只要有方法:林苑莉
林苑莉中三起就兼職補習幫補家計,大學期間,一個月就賺到近二萬元。畢業後,她三度申請青協創業貸款資助開補習社,最終成功創業,幾年間已擴張至三間。 十年前,補習社工作量日漸增多,令林苑莉萌生用AI系統的念頭,希望透過AI能按照每個人的進度調整深淺,了解學生進度,協助老師調整教學,於是與任職編寫程式的荷蘭藉丈夫一起研發軟件,當時二人還放棄置業,用上過千萬元積蓄投資。 怎料,研發期間,大仔Noah出生,確診中度自閉,不擅於表達情感,也不擅於溝通。林苑莉大受打擊,惟夫婦發現AI系統有助提早辨識SEN學童,學生...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我試 故我在」: 陳易希
「我試故我在」:陳易希 「IT人」是否都不擅溝通、較內歛被動、整天埋首電腦?資訊科技從業員的工作是否如他們自嘲為「IT狗」那樣,形象刻板、不受重視、充滿辛酸?「星之子」陳易希或許可以打破坊間對他們的定義和印象。 三十三歲的陳易希,已經從少年發明家搖身一變成為創科公司創辦人。創業十年,他的公司年收入達千萬港元,打破不少創科公司靠初創基金營運兩、三年便結業的宿命。他謙稱自己不是特別具生意頭腦,然而,憑著他的潮流觸覺和知名度,加上他的營運模式—一邊為大企業提供服務,賺取較穩定的收入;一邊自行開發適合中小...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情深.發明: 禤彥勳
禤彥勳 「80後」香港發明家禤彥勳,自小愛畫四格漫畫、創作故事、組拆家電。就讀傳統名校的他,雖自小患讀寫障礙,學業成績屬中下游,但他沉醉於自己的小小發明世界,父母也為了支持他,更由大屋搬小屋,放手讓他追發明夢。 因祖母中風及祖父行動不便的經歷,喚起了他關懷弱勢社群的熱心。就讀中六時,留意到一則柬埔寨窮人拾地雷拆散賣錢為生而被炸斷腿部的新聞,看見社會不公平,於是啟發了他發明機械義肢腳。 這項發明為他帶來多項科學界殊榮,並引領他追求科學專業。先入讀中大物理系學士,再在本地及英國深造碩士,至2015年回流...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奔向大海吧﹗珊瑚媽媽!:崔佩怡
奔向大海吧﹗珊瑚媽媽﹗:崔佩怡 小時候與父母哥哥出海捉捕魚捉蟹,長大後與研究團隊潛水保育自然,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Apple,憑著一股從小到大發自內心對大海的愛,致力研究復修與育養本地珊瑚,希望讓香港海底重拾昔日多元色彩。 潛水衣與實驗袍完美結合,乘風破浪與科學分析缺一不可。全情投入的年輕科研團隊,完成香港首次人工有性繁殖珊瑚後,正以創新技術研究珊瑚的生長機制。 珊瑚對外界環境異常敏感,生長速度又特別緩慢,要克服兩大樽頸,靠的是熱情與堅持。實驗顛倒日夜,下水不分寒暑,參考外國經驗,配合...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物理傻人: 朱明中
物理傻人—朱明中 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由中學開始熱愛天文,長大後亦醉心研究天體物理學及粒子物理學,尋找宇宙的奧秘。 2003年,他與其他院校組織團隊,在大亞灣核電廠進行中微子振盪實驗,2014年更領導團隊,參與位於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大型國際粒子對撞實驗組,研究「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尋找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和定律,是香港參與大型的國際科研項目之一,大大提升本港科研地位。 旁人眼中,他的研究項目很「傻」—全世界可能只是幾十人感興趣,而且很抽象,沒有太大實用性,但仍花一生的精...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給十年後的我: 布思家
給十年後的我:布思家 土生土長的印度裔香港人Anushka Purohit(布思家)十歲時,她與家人光顧連鎖咖啡店,第一次目睹剩食的命運,店員將賣不去的麵包,全數丟入黑色垃圾袋。小小年紀的她期盼自己長大後,有能力解決香港的剩食問題。 十年後的布思家成為科技大學學生,兒時播下的種子,不再是不著邊際的想法。2019年的一個晚上,她和三個同鄉同學在酒吧慶祝學期完結,再次看到餐廳將剩食當垃圾處理。看着枱上的啤酒,她忽發奇想,啤酒和麫包的成分差別不大,麫包也可以變成啤酒吧!為了執行這個構想,四人組隊在多個創業...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研路山旮旯: 郭駿傑
研路山旮旯:郭駿傑 有人說實驗室皆類同,普遍是冷調、低溫、寧靜,只見研究人員每日埋首重複且嚴謹的實驗。然而不同實驗室有不同的風格和氣氛,視乎實驗室的靈魂人物—主事的教授建立一隊怎樣的團隊,如何帶領戰友在爭分奪秒、弱肉強食的科研世界競賽。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郭駿傑是一位青年科學家,專注研究RNA與基因調控,以至形成癌症等疾病的關係,於2022年獲取「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港澳)。外界戲稱帶領研究的教授是實驗室的「老闆」,但郭駿傑不喜歡這個稱呼,他雖然對徒弟要求嚴格,但自認為不是一位「惡...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人車誌:鄭家偉
人車誌:鄭家偉 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有「港產電動車之父」之稱,早於2005年已帶領團隊研發全電動車,令香港成為全球最早研發電動車技術的地方之一。鄭家偉教授從小便喜歡將家中物件拆開重組,並以成為工程師為人生目標,認為將興趣變成工作是人生樂事。 鄭家偉幻想有一天,電動車能像電影變形金剛「Transformer」的機械人般,令車身可以隨意延長或擴闊,甚至兩架車可以二合為一,多年來他一直研究有關技術,一步一步向夢想邁進……
Show more...
2 years ago
23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故事:創科夢工場
科研不是冷冰冰的科技創新,倒是彰顯了創科人員對人的關愛。日常生活小節往往是發明家在腦裡「叮」一下的關鍵時刻,撒下了創科科研夢的小種子,屢敗屢試,引領著他們一步一腳印踏上科研路。 <創科夢工場>,以紀錄片形式,每集以一位創科人物為主線,娓娓道出他們從事科研的勵志經歷,創科成果背後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