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來到輕輕說心理話,我們是一群在社區工作的諮商心理師,想和你分享人生的日常。
每集會透過與來賓的對話,帶出我們對日常事件的不同觀點,歡迎你透過聆聽,與我們一起踏上輕輕說心理話的旅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歡迎你來到輕輕說心理話,我們是一群在社區工作的諮商心理師,想和你分享人生的日常。
每集會透過與來賓的對話,帶出我們對日常事件的不同觀點,歡迎你透過聆聽,與我們一起踏上輕輕說心理話的旅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當我們談容貌焦慮,其實談的不是外表,而是「我如何看待自己」。
在這一集裡,瑋庭心理師分享了自己曾走過的容貌焦慮,以及陪伴個案時的發現:
焦慮的表面是外貌,但背後,可能藏著更多我們尚未處理的情緒、需求與渴望。
這一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陷入容貌焦慮?
💄 沒化妝就不敢出門,這算不算一種焦慮?
🌀 追求美,為什麼永遠沒有極限?
🌱 當焦慮影響生活,我們可以怎麼調整?
💡 容貌焦慮只是表徵,背後其實還有更多等待我們看見的線索
💖 練習欣賞自己,也才更能接納別人的喜歡
在一個總被「外表」放大檢視的時代,這集想陪你看見:
真正能讓你閃光的,從來不只是外表。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1:00 現代人的容貌焦慮,來自哪裡?
3:00 沒有化妝就不敢出門,算是一種容貌焦慮嗎?
4:30 追求美,沒有極限?
9:10 當容貌焦慮,影響到生活,要怎麼改善?
12:50 現在的青少年,面對容貌焦慮無所遁形?
16:00 瑋庭如何走過自己的容貌焦慮?
19:40 容貌焦慮只是一個表徵,其實下面暗藏了更多可以解決的線索!
21:10 會讓一個人更突出的,不見得是外表!
22:00 練習欣賞自己,也比較能夠接納別人對你的喜歡!
「心理師也會生氣,但重要的是知道怎麼和情緒共處。」
這一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大學就決定當心理師?這條路真的如想像中美好嗎?
💭 學習諮商的過程,一度想放棄,最後又是什麼力量讓他堅持?
🔥 當心理師也可以生氣!?那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
🛡️ 「衡量自己的狀態」,才能不讓自己內耗
🧠 諮商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不是給答案,而是陪伴一段旅程
🌍 心理師的斜槓人生:經營個人品牌、還有環遊世界的夢想
如果你曾經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或想知道助人工作者背後的真實模樣,這一集,會讓你感受到一點力量與希望!
2:30 大學就立定志向想讀諮商?
4:50 讀諮商的過程中,一度想放棄?
7:20 當心理師也可以生氣!!
7:50 衡量自己的狀態,才不會內耗!
8:40 當心理師最大的成長是什麼?
11:30 諮商的用處是什麼?讓心理師陪你走一段!
15:30 心理師都怎麼自我照顧?
19:10 現在要當心理師,還得經營個人品牌?
23:20 有個環遊世界的夢想!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 關係裡的不安全感,真的會讓一件小事變成爭吵的火種
愛,除了心動與浪漫,更需要安全感與信任作為養分。
心理師說,依戀關係的三個關鍵是——「我感覺到你、我理解你、我影響你」。
這一集,我們聊聊:
💞 伴侶間的安全感與不安全感,為什麼這麼影響關係?
🗝️ 在感受對方的同時,如何不迷失自己?
💡 高敏感與歸屬感需求,從何而來?
🛋️ 伴侶諮商裡,如何在衝突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 好好分手很難嗎?關係真的能修復嗎?
✨ 一對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好好相愛
無論你身處一段甜蜜、拉扯,或剛剛落幕的關係,
這一集,都可能讓你重新理解愛,也重新看見自己。
🔗 點這裡收聽節目!
#伴侶關係 #親密關係 #心理師觀點 #愛與安全感 #關係修復
1:30 伴侶關係裡的安全感與不安全感!
2:40 當一段關係沒有安全感,任何小事都能變成吵架的理由!
4:00 依戀三元素:我感覺到你、我理解你、我影響你
6:30 認知自己的感受、表達需求,是關係穩定的不二法訣!
9:00 感受對方的同時,要怎麼保有自我?
11:10 看了那麼多段關係,要怎麼持續保持對愛情的相信?
15:40 高敏感是從何而來?
19:50 歸屬感的需求是什麼?
21:10 伴侶諮商,在兩個人的爭執中去探索,彼此真正的需求!
21:40 所有的關係,都可以修復嗎?
23:40 愛是可以學習的嗎?
24:00 一對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資產,就是好好相愛!
26:03 愛是一種最古老的魔法!
28:40 好好分手,其實很難?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 做心理師,也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
從工程師到心理師,他說——「越寫程式不會越快樂,但越接案,會!」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工程師轉職心理師的過程,怎麼從理性思維轉向情感照顧?
🌱 小時候想拯救地球,長大後選擇用陪伴來創造改變
🌱 「同理反應」是什麼?如何練習讓人感受到被理解?
🌱 自我探索可能會痛,但也很值得
🌱 當心理師最常被問:「很賺嗎?」來聽聽真實的一手觀察
🌱 做助人工作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自我照顧、自我賦能,以及不斷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也曾經想過轉換跑道,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嗎?
這一集,邀請你一起走進這段真誠又幽默的旅程。
1:30 從工程師轉職心理師的心路歷程?
2:16 小時候就有拯救地球的夢想?
3:30 「幸福」到底是什麼感覺?
5:18 什麼是「同理反應」?
6:50 原來世界上有一門學科,是在探討怎麼讓人幸福?
8:25 去當「張老師」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2:10 做諮商跟助人工作者,最後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12:35 越來越下寫程式,不會越來越幸福,但接越多案會!?
15:50 短期的培訓,當下很感動,結束後一場夢?
22:10 自我探索可能會經歷一些痛苦?
23:09 都市傳說當心理師很賺,是真的嗎?
26:40 當心理師,有時候真的會很累?
28:12 作為心理師的自我保健方法!
29:05 自我賦能很重要!
34:20 生命的成功,是了解如何愛與被愛!
我們每個人,在親密關係裡的模樣,往往藏著過往經驗、曾經的創傷,
還有我們如何學會愛與被愛。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對關係的期待與不安?
🌱 什麼是依附理論?焦慮型依附有哪些行為特徵?
🌱 創傷不是記憶模糊,而是身體還記得的感覺
🌱 陪伴焦慮依附的個案,需要的是理解與慢慢看見
🌱 在關係裡學會照顧自己,也是一種重要的練習
🌱 諮商,是一段「以你為主」的關係,探索不需要答案,只需要開始
每段關係,都是一次重新靠近自己的機會。
1:20 親密關係跟原生家庭的經驗有關?
1:40 依附理論是什麼?
3:10 每個人的依附型態,有機會隨著時間改變!
4:50 創傷怎麼造成的?
6:40 要承認自己有創傷,其實也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
8:50 焦慮型依附的成因,會有哪些特徵?
11:10 如何陪伴個案看見焦慮的源頭?
17:30 焦慮型依附的人,也需要照顧自己?
21:00 因為情感困擾,走進諮商室的人有多少?
23:01 來諮商不一定要講的很清楚才可以,是一段探索的過程!
26:13 諮商是一段以自己為主的關係!非常療癒?
我們總以為人生要有明確答案,但在諮商的世界裡,答案越豐富越好。
從沒感覺到有感覺,是什麼樣的轉變?
這集邀請你一起走進一段覺察、轉彎與成長的歷程。
🎧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從化學系到心理諮商,走進這條路的契機是什麼?
🔹 一句「沒關係,你想好就好」,成為重要的支持與轉捩點。
🔹 心理劇是什麼?它如何讓人從角色中看見自己?
🔹 從無感到有感,經驗讓他更能貼近他人情緒。
🔹 怎麼避免心理師的職業倦怠?換一個生活節奏,是種轉換也是修復。
🔹 「先學會照顧自己,才能走得長遠。」心理師的第一課,永遠是自我覺察。
🔹 人生的意義,不一定要有標準答案,而是持續提問與靠近。
這一集,我們談情緒、談支持,也談「有感」這件事的重量。
邀請你一起聽見他的故事,也或許聽見你自己的。
🔗 點擊連結收聽完整內容!
👪「原生家庭」是每段關係背後的底色。
它影響我們如何愛人、回應衝突,甚至如何看待自己。
但關係中最困難的,往往不是誰對誰錯,
而是:我們怎麼從「別人期待的樣子」,活回自己真正的樣子?
這一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探索原生家庭,會影響所有關係的經營?
💬 當「別人要什麼」和「我想要什麼」混在一起,我們怎麼釐清?
💬 關係中的「分化」是什麼意思?
💬 控制感 vs. 放任感,哪一種其實更讓人受傷?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消化節奏——關係裡沒有標準答案
💬 從父母、工作者,到自己——退休後的角色轉換,要如何調適?
💬「你是可以被幫助的。」這句話,有時候也能成為力量的提醒
願這一集,讓你在理不清的關係裡,找到一點空氣與方向。
4:10 探索原生家庭的議題,有助於各種關係經營
6:11 當別人要什麼,跟我們自己要什麼混雜在一起,該怎麼解決?
6:50 關係種的分化是什麼?
8:18 父母對小孩完全沒有控制的慾望,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12:55 每個人需要消化的時間不同,很正常!
13:40 分化是兩邊的事!
15:15 除了扮演父母這個角色,還有其他角色呀!
17:40 退休後,要怎麼調適自己的角色轉換?
23:07 記得自己是可以被幫助的!
🧠 心理師的一週都在做什麼?
身為心理師的日常,不只是「坐在對面聽個案說話」。
本集,我們邀請心理師來分享——從心理所畢業到成為行動心理師的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
這一集,我們聊聊:
🌱 走在心理師這條路上,最大的甘與苦?
🌱 被啟發的時刻,可能來自個案,也來自自己
🌱 心理師的一週,是怎麼安排的?會不會很忙?
🌱 自我認識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這也是心理師的修練
🌱 當朋友發現你是學心理的...怎麼拿捏界線?要怎麼說「我現在只是朋友,不是心理師」?
🌱 我們都需要心理師,但也需要朋友、家人與社會支持網絡。
當「理解」與「陪伴」成為一份職業,心理師的生活,依然這麼真實、這麼人性。
04:00 當年的心理諮商所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熱門?
06:40 全職心理師跟行動心理師的差異是什麼?
10:00 作為一名心理師的甘苦談
13:40 被啟發的時刻,來自哪裡?
15:08 心理師的一週,長什麼樣子?
18:50 對自己的認識,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19:40 有心理科系相關背景的朋友,請珍惜他!!
22:10 心理師跟朋友間的界限拿捏?
25:40 你需要心理師,也需要朋友、家人...其他人出現在自己的生命中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自傷行為不是作亂,是他們正在求救的方式
面對自傷的孩子,我們常常慌了、怕了,卻也忍不住生氣。
但在疼痛背後,他們只是正在用一種「還說不出口」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很難過。
這一集,我們聊聊:
🌻 什麼是「自傷」,又和「自殺」有什麼不同?
🌻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用痛來與世界對話?
🌻 面對自傷的青少年,師長與父母可以怎麼陪伴?
🌻 如何用「看見、感受、陪伴」三步驟,打開對話的空間?
🌻 身為父母/師長,也可以有自己說話的空間
傷口的背後,是還沒說出口的情緒;
穩定的大人,是孩子情緒起伏裡最好的避風港。
01:10 「自傷」行為跟「自殺」念頭的差別?該怎麼處理?
02:16 兒童、青少年最大的困境來源通常是什麼?
03:30 自傷行為是透過「疼痛」,是宣洩、也是轉移注意力
06:00 遇到自傷的行為,降低責怪,以免成為孩子的另一種壓力!
09:30 面對自己的自傷行為,青少年心中其實也很矛盾!
12:30 面對自傷的青少年,師長可以從這三句出發:「我看見了什麼、我的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讓他們不會感覺到自己被責備!
19:30 父母跟孩子,都可以跟諮商師聊聊!
24:40 在親子關係裡看見彼此的困難,就是很大的發現!
25:29 當照顧者穩定了,孩子在起伏的過程中,會比較容易讓他們平靜下來!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心理師不是神,而是一個願意長期練習誠實面對自己的人。
原來在助人之前,得先學會照顧自己;
在理解別人之前,也要願意往內挖掘,認識自己每一道情緒的來源。
從高中老師的一句話,到成為心理師的路上,她走過掙扎、懷疑,也一路把那些學習變成陪伴他人的力量。
-
✨這一集,我們聊聊——
如果你也曾在關係裡疲累、在照顧別人時忘了自己,
這集的對話,希望成為你重新回頭擁抱自己的起點。
-
05:10 高中老師的陪伴,是讓自己決定成為心理師的啟蒙?
07:23 讀心理諮商的過程,比想像中的困難好多!!?
08:20 沒想過成為諮商師的路上,要把自己挖得這麼深。
14:10 任何事情都會造成小孩的創傷?
16:30 爸爸媽媽也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小孩,要放手孩子能長出自己的能力!
18:50 逃避也是一種作為,人不可能不去回應自己遇到的狀況。
22:20 諮商的過程,要去覺察自己的感覺,是自己的還是個案的!
30:54 覺察自己的壓力,是排解的第一步!
37:30 先幫助自己,才可以去照顧更多人!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rmeerh018c01w17952bp1v/comments有些人搬出去,是為了工作、是為了愛情;
有些人離家,卻是為了找回自己的空間與界線。
但也有很多人,即便成年,仍在「想搬、搬不走」的矛盾中拉扯。
在這一集,我們聊聊那些不被說出口的離家故事:
🏠 在家鄉念大學,好像就少了一個搬出去的理由?
😞 不回家就會有罪惡感,甚至想找個「順理成章」的藉口?
🤯 「情緒房租」是什麼?那些心理上的壓力,如何拆解?
💬 該怎麼跟父母核對「彼此真實的感受」?
🌱 我們是否也低估了父母的適應力?搬出去,不代表就不愛了。
🔍 在離家這件事上,其實也藏著關於自我負責、情感連結、內在議題的深刻探索。
搬出去,從來不是一場反叛,
而是一場與自己和家人更深的對話。
01:40 碩士論文的訪談發現,有好多成年子女都要尋求一種允許,才趕離開?
02:45 大學就在家鄉讀的時候,好像就沒有一個理由搬出去?
05:15 不回家會有罪惡感?
06:30 總是在找一個順理成章搬出來的理由,究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還是給父母?
09:20 怎麼跟父母去核對彼此的「真實感受」?
11:30 情緒房租該怎麼拆解?
13:07 自由跟負責是相輔相成的!
17:00 有時候我們也低估了父母的適應能力?
21:40 想搬真的搬不出去嗎?
26:10 沒住在一起,不代表就不愛了!
29:15 家庭經營,也是一門好深的學問!
29:30 離家議題,可以讓案主看見很多其他的內在議題?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身為家中的老大,總是先想到別人的需要。成為心理師以後,她發現,這條路上最先被幫助的,竟然是自己!
第七集,我們一起聊聊:
✨ 諮商室是一個「精神時光屋」,讓人有勇氣面對自己。
✨ 當遇到挑戰和挫折時,不再急著逃跑,而是陪自己慢慢走過去。
✨ 身為敏感的人,怎麼自保?有感覺到,不一定要馬上處理。
🎶 她的紓壓方式,竟然是學烏克麗麗!
💬 什麼樣的經驗,才算是「創傷」?
🌿 當生命慢慢變得穩定安穩,也是一種成功的樣貌。
走過那些掙扎與體悟,才明白「穩穩地過日子,也很了不起。」
這一集,邀請你一起聽聽一位心理師的真實故事。
2:30 從外文系到心理諮商師的契機?
9:00 作為家族中的老大,埋下了討好型的因子?
11:10 成為心理師,幫助最多的是自己!
14:15 諮商室是精神時光屋!
18:40 遇到挑戰、挫折的時候,不會急著逃離了!
25:30 敏感的人怎麼自保?有感覺到,不一定要馬上處理!
26:00 紓壓方式,去學烏克麗麗!
27:50 什麼算創傷?
34:10 生命的安穩,也是一種成功!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要不要一起去談談?」
光是邀請伴侶或家人一起進行諮商,就已經是一道大大的門檻。
家庭與伴侶諮商,其實跟個別諮商的訓練完全不同。
-
第六集,我們一起聊聊關係裡的日常、爭執,還有那些不說出口的愛與修復。
👩❤️👨 家庭諮商和個別諮商的差別,心理師的養成過程有多不一樣?
💬 「把家人邀來」這五個字,為什麼這麼難開口?
🛠 感情好的情侶也可以諮商嗎?關係是需要保養的!
💞 心理師眼中的「愛」,其實是一種長期信任與修復力
🔥 冷戰其實比熱吵更可怕?如何建立關係中的安全感
🔑 到底有沒有「對的人」?或是我們可以練習成為對彼此有回應的人?
📚 關係存摺的存款,夠不夠用,是件很重要的事
-
這一集,獻給正在關係裡努力的你們。
我們可以一起,把愛的樣子,好好說清楚。
-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0KDOmM
Kkbox https://reurl.cc/gR8mNV
#輕輕說 #心理諮商 #伴侶諮商 #關係經營 #家庭心理學 #愛的樣子 #愛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本集錄音時樓上在施工,偶有雜音請見諒)
02:30 現在回頭,覺得大學的自己想當心理師好傻?
05:00 當心理師的成就感,可以看見一個人的改變!
10:00 青壯方案能談些什麼議題?
10:53 心理師也是普通人!養小孩的過程,彷彿重讀了一次發展心理學
12:50 原本打算不婚不生!
16:40 「我也是一個媽媽」,這句話很有力量
23:30 小孩的言行,會促進大人思考!
27:40 擔心的事情,九成不會發生,難的是該如何去面對內心的恐懼!
30:10 心理師不會被 AI 取代的地方是什麼?
31:20 最常出現在大腦主控台的角色是怒怒!
34:30 穩定的關係、值得投入的志業、安穩的環境,構成生命的成功
37:20 工作的意義是自我實踐!
曾經的大學生,懷抱著當心理師的夢,現在回頭看,會覺得那時的自己有點傻嗎?
從青澀到成熟,從個人夢想到陪伴他人成長,心理師這條路,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這一集中,我們聊聊:
🌱 心理師的成就感——陪伴一個人的改變,是最珍貴的禮物。
👶 從不婚不生到成為母親——養小孩的過程,就像重新讀了一次發展心理學。
💬 「我也是一個媽媽」——身份轉變帶來的力量與柔軟。
🛡 面對恐懼——擔心的事情九成都不會發生,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安頓內心。
🤖 心理師無法被 AI 取代的地方——關於情感、理解與陪伴的溫度。
🏡 生命的成功——穩定的關係、值得投入的志業、安穩的環境,緩緩編織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 工作的意義——不只是賺錢,而是自我實踐的一部分。
-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藝術治療」是什麼?
不是只有沈重的情緒才能被療癒,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自由。
-
在這一集中,我們聊聊:
🖌 什麼是藝術治療?它能帶來什麼樣的支持?
🌟 治療不一定是沈重的——減緩痛苦、增加動力、自我探索,都能是來藝療的理由。
📚 不會畫畫也沒關係!雜誌拼貼、黏土創作,怎麼打開另一種表達空間?
🎭 「藝術即治療」——創作讓我們在沒有評價的空間裡,重新找到自己。
🪞 藝術治療與諮商的差異,為什麼即使「什麼都沒畫」也無比重要?
👂 所有的出現、不出現、講話、不講話,都是在說話——如何理解這些表達?
🌱 想成為藝術療癒師,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又該如何重新學會「玩耍」與「創造」?
-
當藝術不只是技法,而是一種與自己相遇的方式,
這一集,邀請你一起感受創作的力量。
-
👉🏻預約諮商 https://www.talktalkgently.com/
👉🏻追蹤輕輕說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01:10 藝術治療是什麼?
05:30 治療不一定是沈重的!
07:30 減緩痛苦、增加動力、自我探索...都可以是來藝術治療的目標
08:20 藝術即治療!
10:40 雜誌拼貼,可以替代畫畫,降低心理門檻?
13:00 黏土作為藝術治療的媒材,可以怎麼用?
14:25 創作可以提供人另一個自由的空間!
15:00 藝術治療跟諮商的差異
15:50 允許一個空間,其實你不畫也沒關係?回應性創作是什麼?
18:30 在非自願個案身上看到的是?
19:10 所有的出現、不出現、講話、不講話,都是一種表達。
20:20 想成為藝療師,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30:15 成為大人之後,就忘記怎麼玩耍、創造了。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從音樂班到戲劇系,再到成為藝術治療師,這條路究竟如何展開?
當創作不只是技藝,而是一種深層的療癒方式,藝術又如何帶領我們與自己相遇?
這集,我們邀請到輕輕說的藝術治療師—馥嫣!一起聊聊她的成長歷程——
🎶 音樂與戲劇的啟發——藝術如何幫助我們探索內在情感?
🎭 表演與情緒的連結——演戲不只是技巧,而是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 藝術療癒的核心精神——當創作成為自由的展現,讓我們明白「沒關係、不用被框架」。
💡 藝療師的一天——長期帶領團體,對內向者來說,是滋養還是消耗?
🌱 藝療師的收穫——學習療癒後,如何擁抱「彈性、創造與可能性」,最終回到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圓滿?
當藝術超越表達,成為療癒身心的方式,
這一集,邀請你一起聆聽。
-
2:30 從小音樂班,大學戲劇系,成為藝療師的契機?
07:30 從演戲裡,去連結自己的情緒經驗
9:50 雲門舞集的經驗,加深了自己對人的認識!
15:30 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
22:00 在藝術療癒裡感受,有些事情是沒關係、不用被框架的
22:30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辛苦!
23:00 藝療師的一天?
25:45 要I人長期「帶團體」的話,會有點消耗?
25:30 很享受跟大家再一起,但同時也會很累,是什麼感覺?
29:00 學習藝療後,最大的收穫是彈性、創造跟可能性!
32:00 安在自己的生活裡,就是一種圓滿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02:00 如何開始接觸瑜伽?
05:30 什麼是身體治療?
09:00 創傷是發生在以前的,但他會在你的身體裡面儲存很多感覺。
12:50 身體經驗創傷療法是什麼?
22:40 發現自己的身體需求,所以開了諮商診所?
-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從瑜伽開始,重新感受身體——為什麼動作能帶來療癒?
💡 身體治療是什麼?它如何幫助我們釋放那些無法言說的情緒?
🔍 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核心——當創傷留存在身體,我們該怎麼回應?
🏡 從理解身體需求,到自己開設心理諮商所?
-
👉🏻預約諮商 https://www.talktalkgently.com/
👉🏻追蹤輕輕說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04:20 心理師的訓練過程
07:05 心理師的心理界線如何設立
07:30 當初為什麼會想讀心理系?
10:30 台大心理給不了 irene 想要的?
14:00 當年去接受諮商,是認識自己的開始
21:10 作為一名心理諮商師的心累時刻?
28:00 這份工作的不易之處
33:10 會怎麼看待生命中的成功?
-
👉🏻預約諮商 https://www.talktalkgently.com/
👉🏻追蹤輕輕說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00:40 在大安區開了一間諮商所!為什麼開?
07:30 這個節目會聊什麼?
11:00 為什麼會想來諮商所打工?
12:20 心理師其實也是百百種!
15:00 心理師精神科醫生的差別
23:50 諮商的意義是什麼?
-
👉🏻預約諮商 https://www.talktalkgently.com/
👉🏻追蹤輕輕說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