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多重奏》 阿蘭‧巴迪歐本集依原書次第:先談當代對愛的威脅與「安全之愛」迷思,再把愛定位為由偶遇出發、經由宣告與忠誠而持續建構的「二者場景」,並說明愛如何成為與政治、藝術並列的真理程序之一;同時批判以演算法配對取代風險與機遇的趨勢。  【章節:時間軸】00:00 為什麼要捍衛愛?16:11 愛不是感覺,是一個工程36:06 愛如何生產“真理”?51:27 愛與政治的意外關聯01:05:14 作為藝術與抵抗的愛#巴迪歐#愛的多重奏#差異與共在
《第二性》 西蒙‧德‧波娃本集從核心命題切入:女性身分是被建構的處境。節目梳理「他者化」如何把女人置於次要位置;對照生物學、精神分析與歷史社會的三套解釋;再進入成長、親密關係、母職與工作,理解「內在性—超越」的拉扯與自由倫理。【章節:時間軸】00:00 女人作為“他者”:問題的根源12:09 戳破決定論:生理、心理和經濟並非命運28:08 歷史的枷鎖與神話的牢籠47:43 成為女人的過程:從成長到處境10237辯解與解放:從內在逃避到走向獨立
《論再生產》 路易‧阿爾都塞兩條線索貫穿全文:資本主義如何再生產自身,以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如何透過學校、家庭、宗教與媒體,把個體召喚為主體。節目說明勞動力再生產的知能與服從、區分鎮壓性與意識形態機器、強調「意識形態的物質性」落在日常實踐與儀式中,並討論裂縫與鬥爭的可能。【章節:時間軸】模塊一: 看不見的工廠——社會如何維持自身運轉?模塊二: 社會大廈的藍圖——下層建築與上層建築模塊三: 國家的兩只手——鎮壓與意識形態模塊四: “嘿,那個誰!”——意識形態如何塑造了“你”?模塊五: 頭號機器——為什麼學校是資本主義的“兵工廠”?關鍵字阿爾都塞,再生產,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召喚,主體化,學校裝置,鎮壓性國家機器,階級鬥爭,相對自主性,結構因果性,日常儀式,家庭與宗教,媒體與教育,理論實踐,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再生產#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哲學的貧困》 卡爾‧馬克思本集對照蒲魯東的道德經濟觀,說明經濟範疇皆具歷史生成性:價值與價格的運動、分工與機器的雙重效應、競爭如何走向壟斷與危機、地租與信用的國家維度,並以工會與階級鬥爭指出「公平」話語的侷限;最終落在辯證法與歷史唯物論的路徑上,銜接《資本論》。【章節:時間軸】00:00 咱們聊的“價值”,到底是個啥?14:06 “構成價值”:一個關於“公平價格”的夢想36:01公平夢想的碰壁:貨幣和利潤是怎麼回事?53:59 思想的“方法論”:是“想法”創造世界,還是“世界”產生想法?01:20:22 社會不是靜態拼圖:分工、競爭和罷工的真相關鍵字馬克思,哲學的貧困,蒲魯東,價值與價格,分工與機器,競爭與壟斷,地租,信用與稅收,歷史唯物論,辯證法,階級鬥爭,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商品與貨幣#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蒲魯東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亞瑟‧叔本華節目梳理四重根:生成之理由(因果)、認識之理由(判斷—推理)、存在之理由(時間與空間)、行動之理由(動機—意志),說明表象必在主體—客體結構中成立;指出把不同理由混為一談,會導致科學與倫理上的誤解,並以自由與責任做收束。【章節:時間軸】00:00 萬物皆有因——“充足理由律”究竟是什麼?16:17 物理世界的鐵律——“為什麼”的第一張面孔:因果31:10 思想世界的規則——“為什麼”的第二張面孔:邏輯51:00 時空的內在秩序——“為什麼”的第三張面孔:存在01:08:37 內在世界的驅動力——“為什麼”的第四張面孔:動機01:26:44 四重根的匯合——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關鍵字叔本華,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充足根據律,因果律,認識理由,存在理由,行動理由,表象,意志,主體與客體,萊布尼茲,康德,沃爾夫,邏輯與判斷,道德責任#叔本华#表象意志#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性史第一卷:知識意志》 米歇爾‧傅柯
本集從「反壓抑假說」出發:近代以來,宗教、醫療、教育與法律透過問訊與登記,使我們不斷為「性」開口;規訓把身體導向服從,生物權力把人口納入治理,由此構成「性裝置」。理解這條路徑,有助於識讀現代社會中自白、監控與自我技術的糾結。
章節:時間軸
00:00 破除迷思——我們真的活在性壓抑的時代嗎?
14:30 權力的實驗室——“性倒錯”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
30:17 坦白與科學——西方人如何“知道”性?
46:18 權力的新定義——它不是鎮壓,而是生產
1:00:54 性經驗的機制——權力如何管理我們的身體與快感?
1:25:21 生命權力——從讓你死到讓你活
關鍵字
傅柯,性史,知識意志,反壓抑假說,話語權力,懺悔術,牧師權力,規訓,生物權力,人口治理,性裝置,主體化,醫療與教育,現代性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口誤、寫錯、誤讀、東西常放錯、人名總想不起來,並非單純健忘。它們多半是被壓抑的願望繞路表達的結果。影片梳理無意識動機、記憶扭曲與症狀性行為的形成,示範以自由聯想驗證因果鏈,並說明正常到病理的連續譜與方法邊界。
章節:時間軸
00:00 遺忘的秘密:為什麼你會想不起熟悉的名字?
17:57 童年的面具:你的第一份記憶是真的嗎?
33:42 說漏嘴的真相:口誤背後的潛意識動機
52:55做錯事的邏輯:那些並非偶然的行動失誤
01:07:44 錯誤的交響曲:當口誤、筆誤和行動失誤同時發生
01:26:02迷信與命運:是誰在安排你的“偶然”?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日常心理學
《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卡爾‧馬克思以〈導言〉為入口,說明為何「宗教批判的完成在於對現實的批判」;區分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並檢討黑格爾在主權、官僚制、市民社會上的倒置。節目將把辯證法從觀念拉回物質生活,討論權利的限度與解放的實作向度。章節:時間軸00:00 從上帝到人:一切批判的起點10:53 尋找變革的代言人:哲學與無產階級29:37 顛倒的世界:黑格爾的“理念”與馬克思的“現實”49:38 王權的神話:理性的化身還是偶然的產物?01:07:39 國家的“辦公桌”:官僚機構的秘密01:25:22 政治的幻象:誰在代表人民?關鍵字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黑格爾,宗教批判,人的解放,政治解放,市民社會,國家,官僚制,普遍意志,權利與不平等,意識形態,歷史唯物論,辯證法倒置,近代政治哲學#政治哲學#馬克思#黑格爾
《夢的解析》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本集以「夢是願望的滿足」為主軸,說明日間殘餘如何與被壓抑的欲望匯合,構成看似荒誕的顯夢;系統梳理四個「夢的工作」:凝縮、移置、表象化與二次加工,並示範為何自由聯想優於固定象徵表。最後透過典型夢與反例,給出由顯夢通往潛意的實作步驟與方法邊界。
【章節:時間軸】
00:00舊地圖的盡頭:解夢為何總是“玄學”?
14:34聆聽畫外音:一把叫“自由聯想”的鑰匙
32:25夢的唯一法則:願望的滿足
46:42戴面具的願望:為何會有噩夢與怪夢?
01:06:37夢的“廚房”:思想如何被烹飪成影像?
01:21:13夢的“語言”:從具體圖像到通用符號
01:39:40看不見的劇場:精神世界的“後台”結構
01:54:04夢的終極職責:睡眠的守護者與自我的鏡子
《文集》 雅克‧拉岡本集聚焦幾篇關鍵論文:以「鏡像階段」說明自我如何由誤認構成;用「字母在無意識中的能指實例」展示無意識的語言結構;再以「大他者」「陽具的意義」「主體的顛覆」「治療的方向」統整象徵秩序、欲望與臨床倫理。收穫在於:以能指與結構重估自我與他者,理解症狀的建構與分析中的移情與詮釋邊界。章節:時間軸00:00 我是誰?——鏡子與“自我”的誕生15:38 “無人駕駛”的內心——像語言一樣運作的無意識21:59 世界的三個維度——想象、符號與真實30:14 詞語的暴政——能指如何“統治”世界43:38 我由“他”說——主體與大他者50:01 永遠在別處的滿足——慾望和它的神秘誘因01:06:15 權力的符號——菲勒斯的意義01:14:00 言說的療癒——精神分析的目標與實踐關鍵字拉岡,書寫,鏡像階段,想像界,象徵界,真實界,能指與所指,大他者,陽具的意義,父之名,無意識如語言,主體的顛覆,移情與詮釋,臨床倫理,精神分析理論#拉岡#精神分析#哲學與心理
《差異與重複》吉爾‧德勒茲本集沿著「思維的形象—再現批判—強度與個體化—時間三重綜合」梳理核心論點:差異先於同一、重複具有生產性而非複製性。並以尼采、柏格森、康德的對話關係,說明如何把理論落地為提出問題與創造概念的實用方法。章節:時間軸00:00 重復的真相——不只是複製粘貼15:56 差異本身——世界不是由“相同”拼成的23:37 時間的誕生——習慣與活生生的現在41:08記憶的悖論——從未成為現在的“過去”60:00終極時間——作為篩選器的“永恆回歸”79:00 思想的“前提”——我們真的在“思考”嗎?87:00 理念的革命——答案之前的問題關鍵字德勒茲、差異與重複、差異本身、重複自身、思維的形象、再現批判、強度、個體化、時間三重綜合、尼采永恆回歸、柏格森記憶、康德批判、生成、概念創造、問題哲學#德勒茲#當代哲學#形上學
《少於無》 齊澤克
齊澤克在此書中重新回到黑格爾,並將其與拉康精神分析結合,提出一種嶄新的辯證唯物主義。他強調,存在的核心並非完整,而是“欠缺”;而真正的政治潛能就在於承認裂縫本身。本期帶你進入齊澤克的哲學冒險,理解“少於無”的激進意涵。
章節:時間軸
00:00 導言:三種“笨蛋”與世界的“破綻”
07:27 柏拉圖的理型:現實世界的“說明書”?
14:53上帝死了?基督教的核心“醜聞”
20:53我思故我在:主體的“自說自話”
28:17 黑格爾辯證法:世界是一場“正-反-合”的戲劇嗎?
37:51 拉康的鏡像:我是誰?是鏡子里的那個“我”嗎?
45:54 慾望的迷宮: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54:46 從量子物理到政治:一個“不全是”的世界
齊澤克,少於無,黑格爾,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拉康,精神分析,意識形態,真實界,欠缺,大他者不存在,烏托邦,資本主義批判,哲學思潮,當代理論
#齊澤克#黑格爾#少於無
《存在與虛無》沙特這本書是存在主義思想的經典,沙特透過現象學的方式分析意識、存在與虛無的結構。他提出「存在先於本質」,強調人類徹底的自由,但同時也必須承擔絕對的責任。本集將帶你理解:為什麼自由既是禮物,也是重負?章節:時間軸00:00 兩種存在:石頭和意識06:16 虛無登場:人如何帶來“不”13:01自欺:我們如何逃避自由22:52 “自為”的存在:空洞、匱乏與可能性31:10 時間性:被創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37:05 他人的注視:我如何成為一個“東西”45:39 具體關係:愛、欲與衝突的根源54:45 絕對自由:處境與責任關鍵字沙特,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惡意自欺,自由與責任,他人即地獄,現象學,胡塞爾,海德格爾,20世紀哲學,人類自由#存在主義 #沙特 #哲學導讀
《先驗唯心論體系》謝林本集以「自我如何產生世界」為主軸,串起知性、自然、自由與藝術,展示謝林由先驗建構走向美學直觀的整體藍圖。爭點在於自然是否只是被動材料,抑或「顯現的精神」,以及為何唯有藝術能完成哲學的統一工程。你將獲得一張迅速理解謝林與康德、費希特分歧的地圖。章節:時間軸00:00 哲學的第一道門:主觀與客觀的握手05:39 萬物的支點:“我”就是“我”13:49 世界的誕生:我為自己畫出的邊界20:07意識的黎明:從混沌感覺到具體物質28:08 構建世界舞台:時空與有機體的誕生37:59 意識的回望:從反思到概念44:24意志的力量:從自由行動到創造歷史51:01 最終的合奏:在藝術中抵達絕對關鍵字謝林, 先驗唯心論體系, 自我直觀, 非我, 自然是顯現的精神, 自然哲學, 實踐理性, 自由與必然, 目的論, 歷史哲學, 藝術哲學, 美學直觀, 悲劇理論, 康德, 費希特#德國古典哲學#先驗哲學#谢林
《資本論 第三卷》馬克思
本集帶你看懂剩餘價值如何轉化為利潤與平均利潤率,釐清生產價格為何偏離價值、利潤率趨勢下降的內在機制,以及信用如何強化景氣循環。最後以地租與「三位一體公式」收束,辨明工資、利潤、地租在表象下的分配關係與權力結構。
章節:時間軸
00:00從“剩餘價值”到“利潤”:資本家的第一層偽裝
08:31 看不見的手如何“拉平”利潤: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
16:33 資本主義的阿喀琉斯之踵:利潤率為何傾向於下降
24:00 商業的秘密:不生產任何東西的商人如何賺錢?
31:28 錢生錢的魔法:利息、信用與虛擬資本
41:10 地主的“躺贏”:地租是從哪裡來的?
47:48 三位一體的公式:一個顛倒世界的經濟學“神學”
《資本論》第二卷討論資本的“流通過程”,揭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在三條循環中的轉化關係,並以週轉時間為軸解釋生產時間與流通時間對價值增殖的影響;區分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折舊與更新基金,說明純粹流通費用與必要流通費用對利潤表象的作用;通過社會總資本視角提出兩大部類(Ⅰ生產資料、Ⅱ消費資料)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模式,給出實現條件與比例關係,解釋為何週轉速度、庫存與支付手段會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暢與危機的可能;全卷主線是把“如何生產剩餘價值”的問題延展為“如何實現並週轉剩餘價值”,把工廠內部的生產與市場網絡中的流通統一到社會資本的運動之中。
《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
本集從商品與價值出發,串連勞動二重性、貨幣生成、剩餘價值到資本積累,直面資本如何把人的生命時間轉化為增殖的價值。爭點包括價值是否由勞動決定、絕對與相對剩餘價值的機制、機器如何加深異化與貧困化。提供一張快速掌握第一卷核心論證的地圖。
為什麼我們總是追不到真正想要的?齊澤克在《如何閱讀拉岡》中,用電影、笑話與流行文化,帶我們走進拉岡的三界框架:想像界、象徵界與真實界。影片將拆解「大他者並不存在」、小客體a作為欲望之因、以及「凝視」如何抓住主體的不安;並解釋幻想如何一面遮蔽真實、一面組織我們的生活。最後,我們把這套工具帶回日常:面對愛、工作與社會話語,如何識別享樂與意識形態的陷阱,找到更清醒的行動位置。章節00:00看不見的導演——“大他者”與空洞姿態06:02 情感外包——誰在替你享樂與相信?13:45你到底想要什麼?——用“幻象”回答慾望之謎20:25 無法直視的“實在界”——《異形》與慾望的硬核29:17 你必須享樂!——“超我”與《卡薩 blanca》的秘密36:41上帝死了,禁令卻更多了——無神論的悖論42:43 真理的工具——“倒錯”與政治狂熱#哲学 #心理学 #此在Lab
意識形態不是遮蔽真相的「眼鏡」,而是組織我們日常經驗的「現實框架」。本片以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為主線,説明「崇高客體/小客體a」如何黏附在民族、國家、商品等想像上,為社會提供凝聚力與迷醉;解析幻想如何縫合裂縫、享樂如何被禁令與越界共同生產,以及為何現代人「明知如此仍照做」。最後給出可操作的自我提問:誰在替我相信?我從中獲得了何種享樂?如何穿越幻想而非僅僅揭露它。章节00:00 為什麼我們“看穿”了,卻還在照做?06:21 秘密不在夢的內容,而在夢的形式13:25 用幻想來構建現實,以逃避真正的創傷20:09 意識形態如何“縫合”世界26:28 “你到底想從我這兒得到什麼?”32:37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38:53 永不和解的戰爭44:10 你不是一個實體,你是一個“裂縫”#齊澤克#意識形態#崇高客體
《精神分析導論》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從日常口誤到夢的機制,從症狀與壓抑到自由聯想、移情與阻抗,本期帶你把分散概念連成一張「潛意識地圖」。我們也評估力比多與性心理發展在臨床與文化層面的爭議與啟發。章節:時間軸00:00 日常“犯錯”的隱藏邏輯06:47 解夢工具箱:顯意、隱意與自由聯想14:09 夢的本質:一種慾望的滿足20:16 夢的偽裝術:檢查、象徵與工作機制28:04 神經病症:清醒時做的夢35:00 內心衝突的引擎:里比多與壓抑44:28 治療之路:移情與意識的擴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