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深入探討 2025 年全球人工智慧(AI)與產業轉型趨勢,特別聚焦於企業在 AI 應用上的實踐挑戰、科技巨頭的突破性進展,以及地緣政治下的市場變數。
AI 落地與台灣產業挑戰
根據《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儘管企業對 AI 的認知顯著提升,「Unknowing AI」企業比例有所下降,但從「知道 AI」到「用 AI」之間仍存在實踐鴻溝。目前仍有七成企業未能跨越 AI 實際應用門檻,導入進程明顯受阻。
主要的落地挑戰包括:
策略與治理不足: 近五成企業未宣佈 AI 發展策略,顯示多數仍停留在工具輔助層級。企業普遍缺乏對資料治理的理解與實踐,且多數應用想像過於單一,集中於「行銷應用與內容製作」。
人才與認知落差: 企業面臨「缺乏相關技術人才」的挑戰,比例高達四成五。此外,企業在評估 AI 能力時,雖然重視「找出問題」,卻往往忽略了 AI 專案管理 能力。
技術認知誤區: 台灣企業對 AI 的理解大多受限於「雲端上的生成式 AI」,缺乏對 裝置上 AI (On-Device-AI) 與邊緣運算的認識,這種認知落差恐造成資安風險。
關鍵解方: 企業應掌握 AI 導入的五大核心能力(數據力、運算力、技術力、治理力、創新力),並以信任力為根基。同時,需從業務需求出發,透過顧問協助釐清痛點,採用「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從小型實驗開始驗證。
全球科技巨頭與 AI 突破
Google DeepMind 的 AlphaEvolve: DeepMind 推出了被稱為「達爾文式演化引擎」的 AlphaEvolve 系統,這是一個基於 Gemini 模型的 AI 編碼代理 (Agent)。它能夠自主編寫、測試和改進程式碼,已在 Google 內部成功應用,例如在全球資料中心節省約 0.7% 的計算能力,並將 Gemini 架構中的核心運算加速了 23%。在數學挑戰中,AlphaEvolve 甚至在 20% 的情況下超越了人類已知的最佳解決方案。
Tesla 的 AI 轉型: 儘管 2025 年第一季度汽車業務營收下滑,但市場交易重心已轉向 Tesla 的 AI 業務。股價上漲主要受 FSD V13 (採用端到端神經網路方案,硬體升級至 HW4.0) 和 Robotaxi 業務進展驅動。目前 Robotaxi 已在美國奧斯汀與舊金山灣區啟動內部測試,並受惠於美國交通部放寬自動駕駛監管政策。
Apple 的務實 AI 策略: 蘋果在 WWDC 2025 上推出了全新的「液態玻璃」(Liquid Glass)介面設計,並宣布向開發者開放其基礎模型框架,允許第三方 App 整合設備內置的 LLM。新功能包括 Genmoji 表情符和電話/FaceTime 實時翻譯。
XR 市場: 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 XR 頭顯出貨量中,Meta 仍佔據最大市場份額(71%)。
地緣政治與市場變數
半導體市場: 預計 2025 年全球半導體營收將年增 13.4%,達到 7,140 億美元的高峰,主要由 AI 應用驅動。然而,川普重返執政後的美國貿易與科技政策不確定性,特別是關稅措施和出口管制,將是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大變數。
加密貨幣監管: PwC 報告指出 2025 年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趨勢是制度清晰化,美國監管政策將朝更友善方向發展,並有望解決 SEC 與 CFTC 的管轄權爭議。此外,全球對穩定幣的監管正在加強。
通訊技術: 6G 技術仍在開發階段,目標是將傳輸能力提升至兆赫茲 (THz) 頻段,速度可達 1Tbps,網路延遲從毫秒級降到微秒級。國際標準組織 3GPP 已於 2023 年在台北召開 6G 工作會議。
TikTok 爭議: 2025 年 9 月,川普發布行政命令,允許 TikTok 美國業務進行「合格剝離」,由美國人持有多數股權和控制權,以解決國家安全擔憂,同時允許數百萬美國用戶繼續使用該平台。
這些資料共同概述了 WiMAX(IEEE 802.16)和 Wi-Fi(IEEE 802.11) 這兩項無線通訊技術的核心概念與機制。文件涵蓋了 通道存取、頻寬請求、服務品質(QoS)管理、排程方法,以及 行動性支援和功率管理 等面向。內容闡述了 WiMAX 以基站為中心的集中式控制,及其針對不同應用需求定義的 服務類別與服務流,同時也解釋了 Wi-Fi 在競爭式和輪詢式基礎上發展出的 增強型 QoS 機制和省電模式。這些文件旨在清晰呈現兩者在技術架構、運作原理及應用場景上的異同。
這些筆記詳細闡述了 WiMAX (IEEE 802.16) 無線通訊技術的運作機制。重點涵蓋了 通道訪問、服務品質 (QoS) 管理,以及 排程 和 行動性 特點。文中討論了上下行傳輸方式的差異,不同的頻寬請求方法(如 競爭式 和 Piggyback),以及 QoS 服務類別 如何滿足不同應用需求。此外,筆記也探討了行動 WiMAX 如何支援 換手 和 功率管理,並提及了 WiMAX 與 Wi-Fi 在技術特性和應用場景上的比較,以及一些基礎的通訊概念如 調變 和 網路存取機制。
這篇文章改寫了《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一書的概念,提供讀者一個關於提升工作效能的觀點。文章主張,透過專注於少數能帶來最大成果的關鍵事項,人們可以減少無謂的努力,獲得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這與傳統認為「努力工作」就能成功的觀念有所不同。作者進一步引用多位管理學者的觀點,例如彼得.杜拉克關於高效能的習慣,以及史蒂芬.柯維強調**「要事第一」的法則,來支持這種選擇重要事項並集中資源的思考方式。最後,文章列出了成為「80/20 經理人」的十種途徑**,並建議讀者無需樣樣精通,只需擇一專精,就能顯著提升工作成果。
詳細解釋了使用者設備 (UE) 如何連接到 5G 基地台 (gNB) 的流程。過程中,UE 首先接收並解碼 主資訊區塊 (MIB) 以獲得基本配置,接著獲取 系統資訊區塊 1 (SIB1) 以取得更詳細的排程與網路資訊。隨後,UE 執行包含前導碼傳輸、回應接收、排程傳輸和競爭解決的四步驟隨機接入程序來建立初始連線。成功接入後,UE 與 gNB 進行訊息交握,完成 RRC 連接建立、安全啟動、以及承載和資源配置,以便進行資料傳輸。
關鍵全球趨勢,涵蓋多個重要領域。內容強調馬斯克在Robotaxi和Optimus人形機器人方面的快速發展計畫,預期將對交通和服務業帶來革新。報告也討論了美國關稅政策的明確化及其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持續影響。此外,報告著重科技巨頭Google與NVIDIA在AI技術上的最新進展,顯示AI正廣泛融入各層面。最後,報告觸及國際地緣政治熱點,如俄烏與以巴衝突的最新情勢,以及台灣當前重要的能源轉型、交通挑戰與國際體育賽事。
本集深入解析您關注的 GOOGL, META, NVDA, TSLA 四大科技股
本次單集將深入探討 LTE/LTE-A 行動通訊系統的核心技術。我們首先介紹 參考信號 (Reference Signals) 的重要性,包括用於通道估計與同步的 CRS (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URS (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以及用於精確通道狀態量測的 CSI-RS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我們將解釋 PCI (Physical Cell ID) 如何影響 CRS 的頻域偏移,並討論 Muted CSI-RS 如何透過靜音期來協助處理小區間干擾,讓 UE 在無干擾情況下測量單一基站的通道,以獲得更準確的 CSI 資訊。
接著,我們將解析 時域、頻域上的資源配置,如 資源塊 (Resource Block, RB) 和 資源元素 (Resource Element, RE),以及不同的資源分配方式,例如基於 RBG (Resource Block Group) 的 Type 0 配置,它使用 bitmap 來指示分配給 UE 的 RBG。單集也將涵蓋 上行參考信號 SRS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其用於上行通道資訊獲取。
此外,我們將探討 UE 如何透過 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向基地台回饋通道品質資訊,包含 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PMI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和 RI (Rank Indicator),並說明週期性 (Periodic) 和 非週期性 (Aperiodic) CSI 上報 的機制與觸發方式,非週期性上報可由 DCI format 0/4 或 RAR 中的 UL grant 觸發。CSI 報告的內容和週期會根據不同的傳輸模式 (TM) 以及配置有所不同。
最後,我們將簡要觸及 系統資訊 (如 SIB) 的傳輸,它們通常在 PDSCH 上傳輸,並由 SI-RNTI 加擾的 PDCCH 指示其頻域位置和傳輸格式,以及 隨機接入過程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 preamble 的格式和隨機接入響應 (RAR) 視窗,了解這些技術如何共同實現高效能的無線通訊。
本集節目深入探討 5G NR 的幾個關鍵技術層面,帶您一窺其架構與運作方式。
我們將首先介紹 整合接取與回程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這是一項重要的 5G 網路技術,旨在透過無線回程取代傳統有線回程,大幅降低佈建成本並加快網路部署速度。IAB 允許基地台同時處理使用者設備 (UE) 的接取連接和基地台之間的回程連接。IAB 節點在功能上分為兩部分:Mobile-Termination (MT) 機能,負責以上行傳輸方式與 IAB 載體或另一個 IAB 節點連接以進行回程傳輸;以及 Distributed Unit (DU) 機能,負責以下行傳輸方式服務終端使用者或連接至另一個 IAB 節點。IAB 節點之間的數據路由和轉發依賴專門設計的 Backhaul Adaptation Protocol (BAP),BAP 協議負責數據包的可靠傳輸、多跳路由以及 QoS 管理。
接著,我們將探討 UE 在 5G 網路中的三個主要 RRC 狀態:RRC_IDLE、RRC_INACTIVE 和 RRC_CONNECTED。這些狀態影響 UE 的連接性、行動性管理和省電行為。在 RRC_INACTIVE 狀態下,UE 保持 CM-CONNECTED 但可在 NG-RAN 設定的區域 (RNA) 內移動而無需頻繁通知網路。當網路需要與 RRC_INACTIVE 狀態的 UE 通訊時,會觸發 RAN 分頁 (RAN Paging)。我們也會簡要介紹 UE 在這些狀態之間的轉換過程,例如從 RRC_IDLE 建立連線到 RRC_CONNECTED,或從 RRC_INACTIVE 恢復到 RRC_CONNECTED,以及 行動性管理 的一些機制,如在 RRC_INACTIVE 狀態下的 RNA 更新 或不同無線接取技術間的切換 (Inter-RAT mobility)。
最後,我們將聚焦於 5G 的核心概念之一:網路切片 (Network Slicing)。網路切片允許電信營運商根據不同的服務需求和客戶合約 (SLA) 提供差異化的處理。每個網路切片由一個唯一的 S-NSSAI (Single Network Slice Selecti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 識別,其中包含強制性的 SST (Slice/Service Type) 和可選的 SD (Slice Differentiator)。UE 在連接建立時向 NG-RAN 提供 NSSAI,NG-RAN 據此選擇適當的 AMF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並在後續處理中應用與該切片相關的策略,例如在 PDU Session 建立時 或進行存取控制時。
希望這段單集資訊能幫助您更好地介紹 5G NR 的這些重要面向。
本集將帶您深入了解 Daemon(常駐程式) 的世界。在電腦系統中,Daemon 是一種在後台運行的程式,它獨立於使用者直接控制,通常在系統啟動時就開始執行,並且不知疲倦地執行系統的例行性工作、回應網路請求或硬體活動,或是執行排定的任務。其名稱通常以字母「d」結尾,例如 sshd。
「Daemon」這個詞源於古希臘語的 δαίμων,意指「神聖的力量」或「守護神」,也受到物理學中「麥克斯韋妖」(Maxwell's demon)概念的啟發,用來描述那些在後台「不知疲倦地處理系統雜務」的程式。請注意,它與許多文化中代表邪惡的「Demon」(惡魔)是不同的概念。在電腦領域中,「Daemon」的發音可以是 /ˈdiːmən/ 或 /ˈdeɪmən/。
其中一個重要的 Daemon 程式是 SSH Daemon (sshd),它負責處理傳入的 SSH 連線。對於 Web 開發者來說,正確配置 SSH Daemon 是保護伺服器安全的關鍵步驟。我們將分享一些重要的最佳實踐:
透過實施這些關鍵策略,可以顯著提升伺服器的安全性,降低未經授權存取的風險高達 80%。
本集帶您掌握 2025年初至今 的重要新聞與趨勢。我們將從政府政策、科技創新、經濟金融及公共衛生等面向,為您彙整關鍵資訊:
政府重大政策與惠民措施:了解 2025年元月起實施 的多項政策,包括:
科技與創新發展趨勢:進入 生成式AI (GenAI) 的「關鍵過渡年」。
經濟與金融市場動態:
公共衛生與防疫資訊:
其他焦點:
請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了解更多深度分析與報導。
單集介紹:《LTE-Advanced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Procedures》
在本集《D+ 底加》,我們將深入探討 LTE-Advanced(長期演進技術增強版)的協定架構與運作流程。LTE-Advanced 是現代行動通訊的核心技術之一,支撐著我們日常使用的高速無線網路。本集內容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你認識這個複雜卻又關鍵的技術世界。
本集重點內容包括:
LTE 協定架構概覽
解析 LTE 的協定堆疊(Protocol Stack),說明用戶平面(User Plane)與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的分工與運作方式。你將了解 PDCP、RLC、MAC、PHY 等各層的功能與角色,例如 PDCP 負責數據壓縮、RLC 處理數據分段與重傳、MAC 負責資源分配,最後由 PHY 層進行無線訊號的調變與傳送245。
數據傳輸流程
從用戶端設備(UE)到基站(eNodeB),再到核心網路(EPC),每一層協定如何協同處理數據,確保高效且穩定的資料傳遞24。
協定流程與訊息交換
介紹控制訊息(如連線建立、移動管理)與用戶數據的傳遞過程,說明各協定層如何協作,並以實際訊息交換流程為例,讓你更具體理解 LTE 網路的運作34。
為什麼值得收聽?
把複雜的技術結構轉化為生活化的例子,讓你即使沒有工程背景也能聽懂。
幫助你認識現代無線網路背後的運作邏輯,提升對 5G、物聯網等新科技的理解力。
無論你是工程師、學生,還是對科技有興趣的聽眾,都能從中獲得實用知識與新觀點。
鎖定本集,讓我們一起拆解 LTE-Advanced 的協定架構,發現高速行動網路背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