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明與我們的好朋友裡,Erin是特別的存在:她從香港遷移到英國,并非像大部分人一樣是因為求學;又在因緣際會下擔任Delfina基金會的策展人,在英國最大的駐留機構中負責國際駐留與策展。這一集藉由和她訪談,我們得以一窺Erin接待過無數藝術家的心路歷程,跨文化交流的真實一面。我們的結論竟然是,請大家日行一善?
[盤撋場]盤撋(puânn-nuá)在台語和閩南語中意指應酬、交際往來。在本系列中,小明拆台通過四場不同的訪談,從策展、國際駐留/駐村、參與式創作、談到田野調查,探討創作的生產性、民族誌性、道德性、及藝術家的自我修養。
来宾简介/Guest intro:
李伊寧(Erin Li)是一名來自香港的策展人,現居倫敦。她於Delfina基金會任職策展人,負責國際駐留、展覽和公共項目。她也是Batata項目的創辦人,致力支持倫敦的藝術家群體。李伊寧近期的策展實踐多關注具身性(embodiment)、現場性和鮮活性(liveness),尤其從街舞與現場藝術、發酵等飲食文化、日常經驗和跨領域實驗等角度出發,展開研究。她曾於2022年獲選參與「Asymmetry+白教堂美術館策展實踐資助計劃」。此前她先後供職於亞洲藝術文獻庫(項目研究員/發展統籌)、M+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實習生)、都爹利會館(藝術經理)、大館當代美術館(副策展人)。她曾參與組織、策劃衆多展覽和藝術活動,包括在Delfina基金會策劃「Ana Bidart: Long Before the Walls」(2025)、「Moe Satt: Resting the Thumbs on the Cheekbones」(2024)、「Soumya Sankar Bose: Braiding dusk and dawn」(2024) ,以及在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劃「陳泳因:小酌一夢」(2023)、「圓缺俱樂部」(2022)等。
李伊寧曾擔任中國藝特獎(2024年)和斯洛伐克Oskár Čepan獎(2024和2025年)的評委。她也是國際藝評人協會會員,曾於ArtReview、STIRworld和ARTFORUM藝術論壇等平台發表藝術寫作。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04:20 對於策展人是白人的期待
06:45 Erin的背景,從社會學到藝術,從香港到英國
14:00 進入Delfina基金會的機緣
17:30 藝術家也是人,日行一善很重要
21:00 Erin的策展方法
27:00 Delfina基金會的駐留起源和框架
33:00 藝術駐留是可以被curate的嗎?
46:00 在不同文化光譜中藝術駐留的挑戰
51:00 給有興趣做藝術駐留的朋友的建議
54:30 Batata是什麼?
59:30 藝術家作為人的本質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2025年过半,没更新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做了什么?这期我们回顾了一下自己在艺术行业内角色的变化,从机构从业者/学术界青椒/freelance艺术家的角度谈了下我们现在在哪停车,也有一些今年的观察和闲聊。
希望下一期节目不会是年终回顾。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小胡,青椒,但也被学生叫剧韭
00:05 伦敦热浪中重启播客录音
06:09 移民事宜艺术节(Migration Matters Festival)十周年,聊聊我们和它的因缘
13:28 Howl从freelancer进入机构leadership的心路变化
23:45 从艺术家的角度,一边在营业一边劝人退圈的Mengting
30:15 不想再画饼的高校青椒小胡
38:40 推荐White Pube出版的《Poor Artist》(贫穷艺术家)
45:41 我们上半年看过的现场作品里发现了什么共性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又到了岁末年终的小明总结环节,今年依旧是从不同IP登录进行的围炉,为我们探索中的in-between-ness又新增了一层意义。「漂泊」不约而同成为了四位小明在2024年的关键词,随着全员NF人相互分享,这期播客仿佛一块巨大的椰糠,越往后含量越大。
另外,2025年,小明想招募一位有剪辑/运营技能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成长,制作更多有意思的节目。如果你有意向,欢迎邮箱联系我们,聊聊你的技能与期待。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小胡,青椒,但也被学生叫剧韭
书艺,现场艺术&行为艺术创作者,想了半天,嗯!就是这样!
00:25 介绍小明新成员
01:10 小明此刻的居住和生活状况:自主的流浪是自由吗?
10:30 国际对账:英国大学调研的《2024艺术家收入报告》
16:40 伦敦艺术圈:是谁实现了阶级跃升
20:00 我们在2024年的漂泊经历:搬了三次家的Shuyi
29:30 Howl的迁徙光谱,以及房间里的植物
37:20 十二年一轮回,Mengting的玄学时刻
44:48 人需要怎样的支持网络?关于村庄系统的遐想
51:00 话题生转:还是聊聊这一年的艺术高光时刻吧
66:50 为什么今年我们都特别喜欢这种「什么都不做」的长时表演?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This is an English-language episode and the first episode of Ming’s Guests, an experimental new series aimed for making spaces and hosting programmes by audio/podcast creators outside Ming Strike collective. You will hear Burong Zeng in conversation with Natalie Chan, a Hong Kong theatre producer who has spent her past decade working in the UK. The one-hour conversation delves into Natalie’s journey as an East Asian woman stepping into leadership roles in the arts and theatre sector. She shares candid reflections on navigating cultural and systemic challenges, balancing organisational and freelance role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 in a high-pressure industry.
《明外來客》是小明拆台的实验性新板块,旨在为与小明调性符合但欠缺一个平台的音频创作者提供一个发声的空间。 本期是英语节目,由Burong Zeng个人采访与制作。Burong与旅英十年的香港制作人Natalie Chan聊了东亚女性在艺术戏剧行业中,逐渐走向领导岗位时的心得与挑战。一小时的谈话里,Natalie深入分享了她在组织任职与自由职业阶段不同的工作经验与方法,以及她对英国文化系统中系统性失衡的看法。
The opinions expressed by the host and guests in this episode are their ow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Ming Strike. 本期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并不代表《小明拆台》的观点。
This episode is supported by / 本期节目资助方 'Artistic Directors of the Future' bursary for Burong Zeng investigat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ESEA leadership in the performing arts sector.
Natalie Chan is a tenacious, innovative and energetic arts leader and producer based in Hong Kong and UK, she was most recently Director and CEO for Kakilang. Independent Producer credits includes as Associate Producer for Best of Enemies in the West End and Producer for This Is Not A Show About Hong Kong, which won Fringe First and New Diorama Theatre and Underbelly’s Untapped Award in 2022.
As a committed change-maker to support fellow Global Majority arts leaders, she was an innovator and Agent for Change with Artistic Directors of the Future.
She’s also held the role of Creative Producer for In Good Company, leading the Midlands’ artist development programme with 12 venues, and as General Manager for Creative Youth, where she has won the Arts Fundraising and Philanthropy’s Giving Tuesday Competition for Digital Innovation for the charity.
Natalie is also a recipient of the Blackbaud Scholarship for completing her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Philanthropic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 in 2022.
She’s supported the company development and produced projects for independent companies Chalk Line Theatre, Chronic Insanity, Nuu Theatre.
She proudly started her career working as Assistant Producer for Theatre503, Spun Glass Theatre, Arch468 and the Bread and Roses Theatre, and through Stage One’s Bridge The Gap scheme.
Natalie Chan,英国/香港独立戏剧制作人,曾任伦敦东亚艺术组织Kakilang CEO。 ins @ natnatnataliechan
Burong Zeng is a practitioner-researcher and an arts producer based in London and Beijing. As a multifaceted professional, Zeng conducts research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and produces innovative and impactful transnational performance projects. Before embarking on the PhD, Zeng honed skills as a playwright and performer, exhibiting and performing at renowned venues and festivals, including the Pratt Gallery (New York),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G12 Hub (Belgrade), Southbank Centre (London), and Exeter Phoenix. Zeng is also a prolific writer, having published a broad range of materials, including journal articles, short novels, book chapters, and a co-authored book on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She is a current research consultant for the UKRI “Shifting Power” project at The Open University.
曾不容,伦敦/北京独立制作人,艺术从业者,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Shifting Power” 项目学术顾问 ins @ burongz
Show Notes/这期我們聊了.....
1:50 From East to West: Natalie's Pioneering Path as an Asian Producer in British Theatre / 作为第一代移民,Natalie来英从事戏剧制作的职业背景
5:30 Hidden Gems: Discovering Producer Training Programs Beyond the London Theatre Scene / 伦敦以外的免费制作人培训项目与资源
9:00 The Producer's Playbook: Tailoring Your Approach to Different Artist Personalities/ 在制作人实践中,与不同艺术家的合作方法
11:10 Drawing the Line: Essential Boundaries for Healthy Producer-Artist Relationships / 制作人与艺术家需要维持的健康边界
16:00 Nurturing New Voices: Creative Solutions for Producing on Zero Budget / 如何与没有预算的年轻艺术家合作
22:50 The Money Talk: Navigating the Fundraising Landscape in British Theatre / 募捐和筹款的体系与经验
25:00 Inside the Funder's Mind: What Makes a Project Stand Out to Donors? / 募捐人会挑项目吗?
29:30 Sustaining Success: Building a Personal Wellness Toolkit in a High-Pressure Industry / 为身心健康建立自助系统
33:00 Solo vs. Structure: Comparing Life as an Independent and Organizational Producer / 在组织里做制作与个人制作的区别
42:30 Breaking Through: A Guide to Claiming Space in Theatre Leadership / 作为东亚移民,如何在戏剧圈跃升领导层
50:00 The Road Ahead: Essential Insights for Theatre Producers Starting Their UK Journey / 对在英国当职场戏剧制作人,有什么建议?
《明外来客》欢迎不同风格的声音投稿,包括艺术评论、访谈、声音创作等。有兴趣的朋友,请将您的 Podcast 构想、节目规划及样本集发送至 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提案创作者保留完整版权及相关责任。 Ming’s Guests welcomes submissions from diverse voices and styles, including arts reviews, interviews, sound creations, and more. If you're interested, send your podcast concept, programme outline, and a sample episode to 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Creators retain full copy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work.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Bilingual (Mandarin Chinese / English), independently produced podcast from the lens of Asian art practitioners living in the UK. http://mingstrike.com **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This is an English-language episode, recorded live at the 2024 Migration Matters Festival.
As part of an ongoing initiative focusing on art producers, this episode centres on the theme of space, considering art workers such as theatre producers and curators as the makers and keepers of these spaces. What kinds of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s have shaped their work? What does space represent to th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art? How does artistic space intersect with society? And as audiences, artists, policy planners, and implementers, what kinds of spaces do we need?
In this live panel, three ESEA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urators and producers share their insights on the narratives and spaces of minority groups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of film, theatre, and visual art, within the broader framework of British contemporary art. The discussion also highlights several key events, including the Defund CFCCA campaign, and concludes with an open Q&A session.
本期節目為英語論壇,錄製於2024年移民之事藝術節(Migration Matters Festival)。
延續的藝術製作人的脈絡,本次訪談從空間為主題出發,把藝術工作者,如戲劇製作人與策展人,視為空間的創造者與守護者切入。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機緣和經歷?對他們來說空間在藝術的框架下意味著什麼? 藝術的空間之於社會又有什麼樣的關係?作為觀眾、藝術家、政策規劃與執行著,我們又需要什麼空間?
這個現場分享邀請到三位東亞裔策展人與製作人,在各自的電影、戲劇、視覺藝術的領域探索少數群體中自身的敘事與空間,並梳理了英國當代藝術脈絡裡面,東亞藝術家爭取自己空間的幾個重要事件,包括CFCCA的的defund,最後開放觀眾提問。
Dot Zhihan Jia 贾芷涵
Dot Zhihan Jia (she/her) is a curator based in the UK. Her work holds diasporic feelings as worldmaking and translation as close reading.
贾芷涵是一名旅居英國的策展人。她的藝術實踐將離散的情感作為空間的抽象支撐,以及轉譯為一種親密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dotjia/
Eelyn Lee
Eelyn Lee is an award winning artist and filmmaker of Hong Kong-English heritage. With ‘organising’ a key aspect of her practice, Eelyn has convened a range of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s including the ESEA Artists’ Futures Town Hall [Sheffield, 2023] – a place to imagine new landscapes for ESEA artists in the UK and beyond.
Eelyn Lee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香港英國裔藝術家和電影導演。 「組織」是她藝術實踐重要的一部分,Eelyn 召集了一系列社群參與項目,包括ESEA (East and Southeast Asia)術家市政廳 [謝菲爾德,2023 年]——一個為英國及其他地區的東亞/東南亞裔藝術家思考藝術生態的論壇和聚會。
Mingyu Lin 林铭宇
Ming is a director for stage and screen, she’s a Resident Artist at York Theatre Royal, Joint Artistic Director of Ellandar Productions and a Reader for Traverse Theatre and the Bruntwood Prize.
林铭宇,劇場和影視導演,她是約克皇家劇場的駐地藝術家。她也是Ellandar Productions的藝術總監,Traverse Theatre和Bruntwood Prize的顧問。
https://www.ellandarproductions.com/
Host/本期主持
Howl, Taiwanese performance worker based in the UK. Howl,旅居英國的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
Post-production/後期製作
Flo,現居英國的表演影像創作者,多功能技術宅 Performer/ filmmaker living in the UK, multifunctional tech geek.
Show Notes/這期我們聊了.....
00:35 Opening/開場 02:38 Eelyn Lee's sharing/ Eelyn Lee的分享 15:15 Dot Zhihan Jia's sharing/ 贾芷涵的分享 29:15 Mingyu Lin's sharing/ 林铭宇的分享 42:50 Q&A
--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幾位現居海外的當代表演實踐者獨立製作。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independently produced by ESEA arts practitioners mostly based in the UK.
去buymeacoffee或愛發電,打賞任意金額來支持我們。 Support us at Buy Me A Coffee to access more in-depth contents.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2024農曆新年左右,台灣當代表演的指標場館牯嶺街小劇場公佈了年度節目選拔入圍名單,原本是新年新氣象的氛圍,卻因為名單中包含卷入性侵疑雲的編舞家的作品。台灣編舞家劉冠詳,於2023年metoo運動裡,被受害者揭露以排練、徵選、討論創作等名義,對年輕女舞者們多次進行妨害性自主,許多想關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在這樣的前提下,劉冠詳的作品出現在入選名單內,進而引發爭議與討論,並導致幾位入選的作品退出名單。
本次節目邀請退出入選的藝術家周寬柔,以及在這次事件中多次陪伴受害者的黃美寧,以“間接涉事人”的角度,從自身的心境,和後續事件發酵的觀察切入。在類似事件發生時,大多數作為被動接受資訊,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的一方,我們能做什麼?該怎麼做?又該以怎麼樣的心態來看待?
節目討論以主持人和來賓的主觀視角出發做討論,歡迎有興趣的聽眾,以'劉冠詳', '牯嶺街'等關鍵字,上網搜尋事件原貌。
Around the Lunar New Year 2024, Guling Street Avant-garde Theatre, the venue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s in Taiwan, announced the shortlist for the annual program selection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new beginning. However, because the list included the works of a choreographer involved in sexual assault incidents, this announcement sparked wide controversy and discussion. Subsequently, several selected works and artists withdrew from the list.
This episode invites artist Kuan Chou Jou, who withdrew from the selection, and Huang Meining, who accompanied the victims through this process, to discuss the incident from their experience as 'indirectly involved persons' and their observations of subsequent events.
When incidents like this occur, most people are passive recipients of information or are friends of friends. What can we do? How should we respond?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 program discussion is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perspectives of the host and guests. We encourage listeners to search from different sources.
來賓簡介/Guest Info
周寬柔,關注情慾如何賦權身體的獨立藝術家、表演藝術工作者。 Kuan Chou Jou, perforamnce artists who focus on how sexual desire offer right to physical body. https://linktr.ee/choukuanjouh
黃美寧,台灣台北人,表演藝術工作者,人體模特。 Huang Meining, born in Taipei, Taiwan, is an performance artsit and model.
Howl,旅居英國的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 Howl, Taiwanese performance worker based in the UK.
小胡,遷移中的飛行小明,日常掉坑 Zhiyue Hu, a creative researcher on the move, gets distracted easily.
後期製作/Post-production
Flo,現居英國的表演影像創作者,多功能技術宅 Performer/ filmmaker living in the UK, multifunctional tech geek.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幾位現居海外的當代表演實踐者獨立製作。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independently produced by ESEA arts practitioners mostly based in the UK.
02:00 Metoo事件背景介紹
04:45 牯嶺街年度節目是如何被甄選
10:45 兩位間接涉事者在過程中參與的角色和心境轉變
17:09 為什麼中間人的角色重要
22:10 中間人承受的壓力
23:20 曝光之後的公眾、加害人、來賓的反應
28:40 從個案延伸至對創作環境的反思
34:05 性別的差異會對個案有不同的反應嗎?
40:40 抗議等公開表態對於事件有什麼作用?
45:05 牯嶺街小劇場的反應
52:10 社會普遍能夠改變的方向
妨礙性自主定義:違背被害人的意思,或對於無抗拒力之人或不知抗拒之人,或利用有一定權勢之關係機會,或施以詐術等」,對被害人為性交或猥褻者。資料來源https://www.lawyerknow.com/about-sexual-offences/#:~:text=%E6%89%80%E8%AC%82%E5%A6%A8%E5%AE%B3%E6%80%A7%E8%87%AA%E4%B8%BB%E7%BD%AA,%E6%80%A7%E4%BA%A4%E6%88%96%E7%8C%A5%E8%A4%BB%E7%9A%84%E7%9B%AE%E7%9A%84%E3%80%82
牯嶺街小劇場 https://www.glt.org.tw/
現代婦女基金會 https://www.38.org.tw/
我們先是人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0098927272
關係人展覽 https://www.moca.taipei/tw/ExhibitionAndEvent/Info/%E9%97%9C%E4%BF%82%E4%BA%BA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幾位現居海外的當代表演實踐者獨立製作。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independently produced by ESEA arts practitioners mostly based in the UK.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今年四月,我们在伦敦的The Place舞蹈剧场看到了二高表演的经典作品《来来舞厅》。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迪斯科,又回到西方社会,它在新的语境下是现代舞?还是社群活动?在2024年再看迪斯科,此时什么是高级的,什么又是媚俗的?
来宾简介/Guest intro:
二高(何其沃),出生于1985年,广东阳江人,目前生活与工作于广州及顺德。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毕业后,2021年继续研修新加坡[CP]3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二高表演,其作品常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创作对象,通过剧场、影像、合成现场、社区舞蹈等方式,荒诞且严肃地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体、性/別、身份等诸多议题,近期作品关注中国社会中流动的新城市移民,山寨的身体以及舞蹈的公共参与性议题。
Mengting+曾不容+笛一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
Flo,现居英国的表演影像创作者,多功能技术宅
02:18 《来来舞厅》伦敦重启的契机
07:05 从80年代到今天,舞蹈训练体系的转变
11:55 什么是社群?ballroom里的另一种集体
16:20 二高的排练方法:让舞者带工作坊
20:05 社区就是low的吗?贵贱与媚俗
26:30 疫情之后,《来来舞厅》在展厅里的探索新方向
30:20 风吹鸡蛋壳 财散人安乐:结束是新的开始
33:10 是什么让人舞动?迪斯科是中国的现代舞
39:40 对比迪斯科与Voguing,兼谈英歌舞
43:25 下乡生活,给人赋能还是给村民服务?
49:50 更加潮湿的美学:二高的南方感与精神气
54:50 独家的身体训练方法?二高只是一个传说,没有武林秘籍
展讯:
伦敦版《来来舞厅》已落幕,但这次《来来舞厅》会在温州的弘美艺术馆展厅搭建一个「迪斯科梦的小黑盒」:
十一种床
第一单元艺术家
44月报 、阿科、第一芬兰松馆 、二高、葛宇路 、胡向前 、李燎 、李怒 、林翠西&方胆疼&陈佳韵、潘赫&折叠的房间 、寺苗秀琴、子杰
第二单元艺术家
diyloveclub、废船、广东黄&本广大画廊、何俏、坏小鸟bAdbluEBiRdz、罗渣、一起练功
策展人:彭雪莹
出品人:潘宏政
空间设计:土猪建筑[JSND ARCHITECTS]
平面设计:工藝
美术馆团队:王雅影、杨佳韵、紫薇、姿尤
开幕:2024年6月2日 15:00
展期:2024.06.02 - 2024.12.02
地点:弘美术馆 Hong Museum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1067号威斯汀酒店5楼
同时,二高表演发起首次【左滩驻留计划2024】,邀约不同领域的朋友在南方舞馆及左滩村开展创作/社区实践。详见 https://mp.weixin.qq.com/s/LyLDQbHSF2IV_rWFLomRpA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这是一期走心的串台节目,与【后台观众】播客共同策划。我们本来只想做一期简单的闲聊,谈一谈彼此在英国做组织或社群的心得,结果演化成了涉及五个旅英艺术自组织的大型声音纪录片,集结了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青年艺术从业者的声音,听到了大家在英格兰、苏格兰、或两地跑的生活与工作经验,组织的关注领域也横跨了剧场、视觉艺术、社区艺术等多个面向。
何为「草根」没有教科书的定义,但在各自的分享里大家不约而同都谈到了签证的问题、人脉的壁垒、生存的策略,一代移民做艺术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来觉得只是简单的聊聊,没想到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说的,关于为什么聚在一起,为什么做社群,为什么在英国做社群;关于我们的身份,我们怎么活着,我们的未来……这些丰富的声音档案里囊括了不同视角下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的多样性令人动容:
“有一个地方,有一口锅。” – 幸运锅LuckyPot
“我们就像一个乐队。” – Hidden Keileon
“我们自我介绍里用的一个词,是一个 initiative,翻译成中文有点尴尬是个’倡议’,但大概是强调它是一个事儿,而并不是某一种形式的组织。” – Gourd Canteen
“一个人做不了戏,做不了剧场。” – 某个ENFer
“在不同地方认识的,可以一起做点事。” – 某个小明
我们整理出了这份 90 分钟的声音记录,希望我们的声音可以抵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你的耳边,给那个你留下一些共振、指引或想象。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串台嘉宾及共同策划:
Ensemble Not Found是一个是生活在伦敦的华人戏剧团体。我们是一群永远好奇探索着未被发现的视角,未被讨论的话题和未被展示的艺术的未被定义的人。我们有一个播客【后台观众】,来分享一些年轻一代戏剧从业者最新鲜的审美和思考,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不可预设。
参与采访的组织:
【Gourd Canteen】是一个关注在英华人艺术从业者的组织。我们探索华人在英国的艺术世界里穿梭与生长的轨迹——他们的生活,他们与本地文化环境的互动,他们各不相同的身份, 他们相互的联结与矛盾,他们与其他少数族裔社群的关系。 我们期盼以坦诚的交流跨越学科、语言、文化、政治等障碍, 促成一场不断衍变、不断更新的讨论。
【Hidden Keileon/麒麟】是一支六人多元藝術文化團隊,主要與移民和酷兒社群合作,組織跨領域文化項目,共同想像和建設充滿正義和自由的多樣未來。
【幸运锅 LuckyPot】来自英语地区中餐外卖、火锅的常见命名。共享食物在东亚文化中意味着交流与亲密,中餐外卖作为一种融合食物,则耦合了暂居此处的创作个体们的跨文化身份。幸运锅 LuckyPot 作为一个流动的去中心艺术小组,致力于在跨文化场域中进行在地的创作与实践。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
Flo,现居英国的表演影像创作者,多功能技术宅
0:45 五个组织都是谁?怎样的原因让大家选择英国作为基地?
15:40 团队如何分工、公司/组织的运作与注册方式
21:15 草根抱团:应对当下的挑战,展望更远的目标
29:00 生存策略:ENF对拓展人脉和找钱的干货建议
34:10 时代的洪流里,前浪与后浪对英国的感知有什么差别和「代沟」?
41:15 创作与我们的亚洲身份,还有英国的esea社群
57:00 终极问题:我们能靠艺术活下来吗?我们需要怎样的支持系统?
75:50 打工生存的路上,ENF做过的有意思的兼职(及排雷建议)
78:10 大家以后会想继续留在英国做创作吗?
81:35 让组织坚持到现在的秘密
83:28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组织,这是给你的建议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行为艺术之母」Marina Abramović在RA Main Galleries的大展刚落幕,前卫艺术家、激浪派重要成员小野洋子在Tate Modern的首个回顾大展又来邀请我们思考艺术和日常的界限,同期间,美国黑人艺术家William Pope. L的个展也是可圈可点。三位艺术家都以其在行为艺术领域的贡献而著名,通过将艺术直接带入公共空间(如Pope.L的公共表演)、要求观众的物理参与(如Abramović的行为),或是通过参与式装置(如Yoko Ono的乐谱和指示),他们强调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经验,不仅仅是被动观看的对象。
然而,活生生的行动和表演,如何被转化白盒子里面的展品?小明们将从现场艺术实践者的角度出发,讨论行为/表演如何在美术馆空间中「再现」(reenactment),兼带一些不吐不快的吐槽。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Flo,现居英国的表演影像创作者,多功能技术宅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飞行嘉宾:
高书艺,最后一分钟现场艺术(LAST MINUTE LIVE ART)组织活动策划人之一,现场艺术&行为艺术创作者,南大戏剧影视艺硕&金史密斯MA Performance Making。现主要在伦敦进行艺术创作和兼职白人饭厨师哈哈哈哈开个玩笑。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
Flo
01:27 小明们在伦敦看了三个不同的行为艺术家展览
07:45 Abramović回顾展里每天都有表演,是超值还是剥削?
21:10 内幕八卦:阿布的表演者招募与’Cleaning the house‘集训工作坊
27:36 没有表演的表演乐谱(event score):对比小野洋子展的再现方式
32:55 表演录像(documentation) vs. 给镜头的表演 (performance for camera)
40:44 谈小野洋子展上的巧思:比超值更超值,John Lennon的含量很克制
46:03 另一种表演的再现:Pope. L的马桶变奏
52:15 我们应该以怎样一种心态去看表演艺术家在美术馆的展演?
56:34 小明们会怎样策划自己的回顾展?
59:35 阿布进军美妆产业:转瞬即逝的表演艺术,艺术家如何变现生存和养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1946年-),是一位塞尔维亚出生的行为艺术家,以其在体力和心理极限上的探索而闻名于世。Abramović的艺术实践深入探讨了身体、时间和存在的主题,她的作品经常要求观众的参与,打破了传统观念艺术的界限。通过极限的身体经验和互动表演,她挑战了观众对身体、痛苦和艺术本质的理解。
2023年,Abramović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回顾大展展示了她四十多年来的艺术生涯,包括她标志性的表演艺术作品和最近的实验探索。在展览中,艺术家以招募表演者团队的方式,重现了几个标志性的表演作品:
Abramović的美妆线Abramović Longevity(阿布长寿秘方):https://abramoviclongevity.com及相关媒体报导
Marina Abramović Institute (MAI) 是由Abramović创立的一个艺术和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发展和传播长时行为艺术的实践和理念。2023年末,Marina Abramović Institute (MAI) 在伦敦的Southbank Centre进行了一次MAI Takeover。
小野洋子 Yoko Ono(1933年-),是一位日裔美国艺术家,以其在视觉艺术、音乐和和平主义活动中的创新贡献而著名。作为Fluxus运动的重要成员,她的作品常常跨越多种媒介,包括行为艺术、电影、音乐和装置艺术,以观念性和参与性为特点,探索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小野洋子:“思想的音乐”(Yoko Ono: Music Of The Mind),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小野洋子回顾展,回顾了艺术家70年的生涯,展出乐谱、装置、电影和摄影等200多件作品,展示了她在艺术、音乐以及社会行动主义中的贡献。展览到2024年9月1日。
展览里的作品很多,仅列举我们提及的几个:
William Pope.L(1955-2023),美国视觉艺术家,以表演艺术、装置和绘画闻名。他的作品着重探讨种族、社会经济差异等议题,挑战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在1991年,Pope.L首次表演了《吃华尔街日报》(Eati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他坐在美国国旗或马桶上,穿着运动裤,用粉笔灰将自己涂成白色,掺着番茄酱和牛奶吃下这份报纸。
在South London Gallery的个展“Hospital”(医院)里,Pope.L以医疗和护理为隐喻,反映人类脆弱性和社会关怀机制。https://www.southlondongallery.org/exhibitions/pope-l-hospital/
艺术家于2023年去世,生前的studio访谈:Pope.L. is Making a Commitment to Art | Louisiana Channel
Fluxus/激浪派,(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运动,以挑战传统艺术界的边界和概念为核心。著名成员包括Yoko Ono、George Maciunas(激浪派创始人)、Nam June Paik和Joseph Beuys等。激浪派艺术家们通过实验性表演、事件艺术(Event Art)和多媒体作品,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观念性。这一运动倡导简约、幽默的表达方式,对后续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美术馆内表演的讨论,可参阅学者Claire Bishop写的《黑盒子、白地方、灰空间》
小明们上一次激情讨论Abramović相关的公众事件是在2020年的这一期。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红书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2023对小明们来说是忙碌的一年:除了常规更新播客,冲了一把KPI出了本zine,尝试了会员制和双语节目,讨论了我们作为一个组织的发展愿景。处在来往与夹缝之间的我们,也观察到了欧洲艺术圈种种一言难尽的社会现象。
如果你也体会到同样的in-between-ness,欢迎在留言里跟我们分享。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
Flo,现居英国的表演影像创作者,多功能技术宅
Opening Mov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小明今年做了什么
00:35 开场白
01:44 为什么我们要做Zine,创刊号有哪些内容
15:38 小明深情团建,关于草根Co-op,与会员制
19:12 会员福利有哪些
21:56 从未揭露过的小明简史
小明今年观察到了什么
26:19 被取消的艺术家:聊聊Arnolfini机构的巴以立场争议始末
42:42 “我们都还没有坐下来好好聊一聊”——进击的巨人
44:22 聊了又能怎样?谢菲尔德东亚东南亚艺术家Townhall Meeting
48:59 不容要求面见市长!!
1:00:22 一代 vs 二代移民,不自觉的傲慢与标签的分歧
1:16:04 久违地回一趟国:不用束缚在ESEA的标签下只是做艺术就好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行走,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移动模式,然而在艺术家Alisa Oleva眼里,却是她的创作灵感来源。我们为什么移动?如何移动?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规范,引导我们的移动?本期从Alisa的自身创作出发,到她在台湾参与大甲妈祖遶境的经验,分享她如何看待“行走”在跨文化中的不同理解方式,以及在地缘政治中身份认同的互相挣扎。
Walking is the most basic movement in everyday life, but in the eyes of artist Alisa Oleva, it is the source of her creative inspiration. Why do we move? How to move? What social forces regulate and guide our movement? This episode starts with Alisa's own practices. It moves to her experience participating in the Taiwan Dajia Mazu pilgrimage. It shares how she views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walking" across cultures and the struggle for identity in geopolitics.
本期的采访以英语进行,穿插中文介绍。This episode is conducted in English and interweaved with Mandarin.
RSS feed版本是节选版,全长1小时的采访更精彩,如果想收听完整版+阅读播客文字稿,不妨去 Buy me a Coffee或爱发电,打赏任意金额或订阅会员,即可解锁本期节目。
这是我们第一期英语采访节目,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看法。This is our first bilingual episode (English/Mandarin). Please leave a comment and let us know how you feel.
来宾简介:
Alisa Oleva拥有科陶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的学士与硕士学位,以及金匠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表演硕士学位,现居伦敦。她将城市视为她的工作室,将城市生活视为素材,创作取自于城市的质地、纹理与律动,它的边界、通道、考古、架构与沉默。Alisa的作品以互动情境、表演、亲密接触、跑酷、逛街和声音导览呈现。
Alisa Oleva, walking artist. She takes the city as her studio and urban life as material. Her practices derive from the city's texture, rhythm, boundaries, passages, archaeology, architecture, and silence. Alisa's work is presented in interactive situations, performances, close encounters, parkour, and audio tours.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Taiwanese performance worker based in the UK.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researcher and maker currently living in London.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Performer/ filmmaker living in the UK, multifunctional tech geek.
00:00 开场白
01:27 行走艺术家 Alisa Oleva: “The city is my studio and urban life is my canvas.”
02:37 在伦敦街头做“跟踪狂”是怎样一种体验
07:44 “我宁愿在外面走上一天,也不想回到我窘迫的出租屋”
14:29 去台湾参与妈祖巡境:“Mazu is such a cool god!”
28:23 和原住民艺术聚落的交流,跨越地缘政治的共鸣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對很多人來說指的是舞者、演員、藝術家等內容生產者。但同時間也有很多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不直接參與藝術內容生產,但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系列將通過一系列人物專訪,揭開表演藝術舞台背後的一幕。旅居英國三十多年的資深藝術製作人葉紀紋,從舞蹈製作的背景切入,跟我們分享英國華人藝術在過去數十年間的發展,以及她近年參與製作的愛丁堡臺灣季。她相信改變來自於行動,而人與人的信任則是推動行動向前的關鍵。
來賓介紹:
葉紀紋
英國拉邦學士畢業。旅居住英國30多年。1995年創立足跡藝術,宗旨:表演藝術製作,策展與管理。提升東亞藝術家的能見度及持續發展的空間,鼓勵及推廣英國及跨國的藝術激盪合作。目前專注於;製作人/策展人為職業生涯發展,為藝術界服務。
紀紋製作的案子眾多,目前受邀於The Place場館資深專案製作人,正在執行兩年台灣舞蹈試辦專案」。自2015迄今,與台灣『中和國際創意』協作,承辦文化部『臺灣季』愛丁堡藝穗節。2020年迄今『臺灣季』論壇策展人。2020年榮獲愛丁堡藝穗節『無懈可擊』,國家策展獎/The Infallibles Award獎項。
Howl,旅居英國的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
Mengting,當代劇場研究與創作者,現居倫敦
曾不容,遷徙於倫敦和北京,關注和書寫當代藝術中的表演,偶爾友情出演
本期節目由Flo負責後期製作。
1:35 紀紋自我介紹
3:03 從舞蹈背景走向製作的契機
9:30 2004年,倫敦的第一個華人藝術中心
12:52 扶持藝術家的方法
18:15 「英國華人藝術」的定位點
20:33 2015年,接手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showcase
28:50 歐洲與亞洲的交流:衝擊與議題
36:30 透明、公平、多元:台灣季的選拔與製作原則
50:50 製作人的使命:串聯人與地域,改變文化環境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幾位現居海外的當代表演實踐者獨立製作。 官方網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們:在 愛發電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給我們打賞
📻收聽方式: 推薦使用Apple podcast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戶端訂閱收聽本節目(複製rss feed手動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過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FM收聽。
💌給我們寫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本期是一期特别的串台节目,邀请了常驻法国的三疯和资深票友虾米,和我们一起唠嗑今年爱丁堡戏剧节上的见闻。三千多个戏的戏剧节,大家不约而同看的都有啥?同一个戏,怎能看出三个不同的版本?欢迎在2023年体验了爱丁堡艺穗节的朋友来一同讨论。
本期节目和「月不落戏剧」共同完成。
月不落戏剧是一个由横跨三大洲五个时区的戏剧实践者共同制作的文化艺术类播客。
月不落嘉宾:
小明拆台嘉宾:
本期剪辑是【小明拆台Ming Strike】的Flo
照片由曾不容提供
00:56 火车?时效?算算去爱丁堡看戏这笔账
05:26 爱丁堡与阿维尼翁总体印象之对比
14:17 剧场多样性?用养老院、地窖演出纯属排不开档期
17:07 欧陆vs英国艺术节:政府扶持好还是自由市场好?
24:55 漫谈这两个节大同小异的源起和争议
30:28 《葬礼》:三人竟然看出了三种版本的多感官仪式
38:33《橡树》:近二十年来剧本一字未改的文本元戏剧
54:37 “苏格兰”特征何在?浅聊一下民族主义作品
本期提及的作品: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小丑,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既有娱乐大众的历史,也有讽喻时事的应用。而今,在社会的一隅,一群人借用小丑表演,走进医院病房,将其化作心灵疗愈的工具。这些小丑医生,迎合病患心理需求,其角色与传统小丑演出有何异同?他们又是如何与医院与病患家属互动的呢?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小丑医生赖丽婷。她将分享个人的经历,介绍自己踏入小丑医生角色的契机,引领我们由社会干预的视角,进行「艺术作为社会服务」的深入探讨。
来宾介绍:
赖丽婷
大学时加入实验剧团,2013-2019剧场演员与创作。曾经和EX亚洲剧团、穷剧场、故事工厂、利泽国际偶戏村、坏鞋子舞团合作(有些是演出,有些是驻村与驻地计划)2017到法国飞利浦学校上课,开始认识小丑表演,对小丑表演好奇与着迷,2020加入红鼻子医生协会,到医院演出至今。
2019觉得在剧场遇到自己的瓶颈期,决定到全人民主学校玩玩专职,玩到现在,同时也继续小丑医生。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00:30 开场白 + 嘉宾介绍
02:24 学习小丑表演的前因后果
10:28 小丑医生是什么
11:43 小丑医生的训练内容:小丑 + 医生?
18:24 作为演员怎么看待小丑医生这个角色?
22:28 暖心或荒谬,做小丑医生时印象深刻的事?
29:13 恐怖小丑与抗议小丑,小丑在西方社会的衍生形象
34:16 小丑自己的心理健康,怎么面对生离死别?
38:02 病童也有笑与玩的权利,本质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39:29 作为一种社会参与的表演,感受有何不同?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小明们横跨三个不同时区的年中catch up。最近,大家因为不同的原因或长或短地暂别英国,又对这个已经生活/工作/学习接近十年的地方有了新的思考。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回国后经历的逆向文化冲击、对职业规划的反思,身在别处的我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卡塞尔文献展上,那只象征「入侵物种」的非洲大蜗牛。
Mengting,当代表演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01:29 小明纷纷暂别英国为何故
03:04 不容:博士回国惨遭逆向文化冲击,新手制作人被撂倒
10:13 小胡:全职女儿的期刊写作与求职生活
14:10 Howl:英国台湾两头跑,不想被西方语汇绑架的自在蜗牛
18:03 梦婷:感觉不会再有的梦幻驻地,迷惑于艺术界的游戏规则
24:58 薪酬的迷思:演出费,稿费,驻地津贴
27:28 欧洲小镇与英国都市创作环境之别
33:32 制作他人还是制作自己?答案永远不会在别人的作品里
39:55 艺术家的成功失败或许全凭运气
41:20 许多人一直困在“27岁俱乐部”,并没有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44:53 祝我们都能做那只非洲蜗牛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冬去夏至,小明拆台终于带着新一期节目回归了。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英国Queer East艺术节的总监王裔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Queer East作为一个由东亚移民运营的艺术节,是怎样在英国逐渐站稳脚跟的?将东亚东南亚的酷儿影像与艺术引介到英国,这过程中有怎样的挑战?
由本期开始,小明计划采访一系列旅居国外的艺术工作者(diaspora art practitioners)——不仅有舞者、演员、艺术家等内容生产者,也有不直接生产内容但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推动者。
来宾简介:
王裔,英国 Queer East (亚洲酷儿电影与艺术节)总监与策展人。自 2020 年创立以来,Queer East 每年于全英超过 15个城市展映来自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的酷儿电影、实验影像与表演艺术作品。 王裔也是一名文化与创意制作人,参与策划与执行多个欧洲与英国表演艺术团体的国际巡演。他的工作与策展兴趣聚焦在性别与酷儿影视、跨文化剧场艺术以及创意产业。曾任英国 Iris Prize 同志电影大奖、丹麦 MIX 哥本哈根酷儿影展等电影节评审,并于英国多所大学与文化机构、电影节等担任活动与谈人和客座讲师。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品牌、媒体与文化研究所。
Queer East今年在伦敦举办了第四届艺术节,并将在下半年巡回至伦敦之外的10个英国城市。
详情请见:https://queereast.org.uk/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01:33 嘉宾介绍:为什么要专访创作者以外的表演艺术从业者
04:22 艺术节缘起 & 如何落脚在英国?
13:22 "Pandemic Baby":在坎坷疫情中办起来的第一届
18:20 Queer + East 名词阐释:“曾被白人以为 East 是指东伦敦”
22:13 《喜宴》、《春光乍泄》等经典酷儿电影中过时的同志形象
25:29 不想和 Pride Event 等商业化活动绑定
30:46 影展焦点系列:东亚东南亚各国对酷儿题材的保守程度不同
33:41 韩国、泰国邀片问题:“会有明星说不想和酷儿这个词产生关系”
36:19 教育《寄生虫》之后才学会看字幕的英国观众
44:02 电影之外:扩大艺术媒介范围
49:52 银幕观众并不会直接转化为现场艺术观众
51:32 Queer East 的策展团队有多大?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mingstrike.com/feed/audio.xml),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转眼到了2022岁末,小明们难得抽出时间在线下聚首,交流了这并不容易的一年,并盘点了大家在2022看过的艺术现场。是怎样的戏让大家觉得「说不出哪里好,就是忘不了」?是怎样的作品让称斤论两的挑剔观众灵魂推荐?回顾一年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思考艺术的意义,也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家的审美依然很有默契。
本期录制以小明们赶着要去吃火锅而仓促结束。
小明 X 5 (Howl,Mengting,曾不容,Flo,小胡)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0:15 线下围炉茶话 & 新朋友老朋友
3:09 博士终于熬出头?岁末年终近况分享
5:10 看戏称斤论两:英国 Covid 解除后文艺活动井喷但涨价
8:56 生存成本危机、罢工潮、文艺机构扶持名单大洗牌
15:49 与此同时,拿到巨额投资的海边艺术装置像个笑话
20:10 小明们的年度最佳艺术体验盘点
20:21 Mengting的看戏记忆数据库
21:54 Howl的高光:文献展、声音行走、令人昏昏欲睡的唇舞?
28:04 不容的高光:雨中吟唱、卡巴莱、跨学科艺术姜还是老的辣?
41:07 跑题一秒:“走心”和“有灵魂”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
46:45 Mengting的高光:变身野狼、蛆和生殖器、不做人的体验很愉快
58:03 集体年度重磅推荐:芭蕾+马戏+女巫+超人,观众现场晕倒被抬出剧院
1:12:31 等不及要吃火锅了所以赶紧聊明年播客规划
1:16:56 想尝试的事:干货与茶话、艺术节现场采风?
1:18:23 或许是挑战:在英华语群体、野路子看戏口味?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本期节目中的现场录音均来自作品官方trailer:
篝火旁音乐音效:
https://freesound.org/s/466659/
耳听或许不虚,眼见未必为实。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能为观众开启一个平行时空,与其它感官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身在上海的挠挠痒工坊,与在北京的没座儿工作室,即将带着各自的新作来到上海前滩的茑屋书店,参与到「超沉浸制造局」艺术节。不约而同地,他们都选择了声音作为浸没式体验的主导媒介。对声音创作过程也很感兴趣的两个小明,与两个艺术小组展开了畅谈,也让本期成为了录制嘉宾人数之最。
来宾简介:
没座儿是由赵安琪、许天宇联合发起的,聚焦特定场域表演的艺术计划。通过表演项目设计、艺术活动策划、工作坊等方式,探索表演艺术多元创作模式和观演方式。近期作品:《看不见的旅人》《平行时空的眺望·行走的中轴线》《我和22个她》《非必要行为指南》。合作设计声音设计师有黄若谷、张一丁。
新作:沉浸式声音体验《看不见的旅人》,11月18日-11月20日,14:00/16:30
挠挠痒由⼀群来⾃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创⽴。艺术家们的个⼈作品涵盖了话剧、⾳乐剧、短⽚、交互媒体展等。但除此之外,我们希望探索更多艺术的可能性。于是,我们成⽴了挠挠痒。和不同领域的其他艺术家合作、玩耍。⽤想象⼒撞破天花板,探讨表现的形式,也深挖话题的隐喻,希望观众从我们的脑洞⾥有所得,在我们制造的梦境⾥获得⼀些共鸣。联合主创包括应照宜、陈垠州,声音设计马思琪,交互设计施韫泽,舞美设计陈晨。
新作:沉浸式声音体验《今生卖花,来生漂亮》,11月18日-11月27日,20:00-22:00每日共6场
沉浸式艺术节「超沉浸制造局」
时间:2022.11.18-11.27
地点: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上生·新所
超沉浸制造局,是由 SMG LIVE 和 上生·新所 联合打造的沉浸式艺术节,即将于2022年11月18日-27日在上生·新所开启为期10天的类型各异的沉浸式体验。
此次艺术节将向观众呈现1部沉浸式戏剧《纳西索斯》、12部新锐艺术家作品、雷电所X SMG LIVE科技艺术展《灵境》,以及散落在园区各处的沉浸式特展。
SMG LIVE在上生·新所及上海其他空间内,以多元的艺术作品和表达,探索沉浸式艺术的不同的可能性 —— 也希望让观众们可以穿梭在不同的世界观与故事中,感受到现实之外的一层全新现实。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小胡,飞行的小明,英国戏剧系在读的文化观察者,日常掉坑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00:33 开场白&嘉宾介绍
03:42 两个作品为何选了同一个书店做场地?
07:44 沉浸式作品中,听觉营造的双重现实与私密感
09:48 把建筑变成声音装置,用道具交互触发故事
14:19 录制与实时,声音剧场如何把握即时性?
20:06 错觉、模糊、反转:听觉与认知构建的化学反应
23:35 声音剧场如何与强势的视觉文化对话
26:43 特定场域的创作畅想:从一块砖到一座城
33:57 演出及购票详情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短短一百天内,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fifteen)风波不断。艺术家撤回作品,发起人退出了合作,甚至在最后几周,策展团体还在应对来自科学专家小组移除作品的要求。这届文献展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说是「失败的最后一届」?西方的反殖论述是否存在双重标准?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指控时,应该如何共担责任与共同治理?本期我们继续讨论一种工作与「运动」的新范式。
如需前情提要,可收听上一集#20. 睡在美术馆的艺术家:卡塞尔文献展上的集体创作风景。
来宾简介:
赖晓莹,1994年生,高雄人。大学时期深受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理论影响,初期展览策划及研究经验以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主,横跨灾后建筑、闲置空间活化以及都市发展等议题。近年因参与艺术空间经营以及艺术合作社运动,聚焦国内外独立艺术空间及社群的研究与连结,以及相关在地历史脉络与机制批判论述爬梳。喜欢吃拉面,泡咖啡厅是日常生活之必要。
刘伟田生活在伦敦,从事当代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写作和研究。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事儿。他是中文艺术批评网站《歧路批评》的共同编辑。在伦敦,他作为葫芦(Gourd Canteen)的成员参与组织关注在英华人艺术从业者的活动。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卡塞尔实地录音由曾不容提供。
0:00:38 反犹争议:参展方、艺术圈、普通民众各有观点
0:06:20 最新争议 Tokyo Reels:小明的现场见闻
0:09:57 艺术家们面对争议除了写公开信,还可以做什么?
0:12:04 以英国高校罢工为例,看纠纷中多方博弈的复杂性
0:16:57 华语媒体怎样报道卡塞尔文献展?
0:18:39 现在断言这是一场“失败的去中心化实验“还为时尚早
0:24:37 接轨西方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美好结果,略过论辩过程
0:26:31 Global South or Global North? 台湾艺文的身份困境
0:33:24 重新思考新的范式:“Collectivity”不是西方舶来品
0:38:06 Ruangrupa 闭幕致辞片段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是与威尼斯双年展齐名的艺术盛事。今年的第十五届文献展,却被评为史上最受争议的一届:由印尼艺术集体ruangrupa担任艺术总监、实验去中心化的策展实践、邀请草根团体而非画廊艺术家、甚至有作品因为「反犹争议」开幕即被撤下。有人说,这届文献展「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体验的」;于是,我们找到了与lumbung(米仓)艺术家Gudskul进行了深度合作的赖晓莹(Scutoid Coop 斯卡托德合作社),与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刘伟田,在严肃而不失八卦的氛围里畅谈了两小时关于「集体创作」的内幕与矛盾。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卡塞尔实地录音由曾不容提供。
来宾简介:
刘伟田生活在伦敦,从事当代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写作和研究。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事儿。他是中文艺术批评网站《歧路批评》的共同编辑。在伦敦,他作为葫芦(Gourd Canteen)的成员参与组织关注在英华人艺术从业者的活动。
赖晓莹,1994年生,高雄人。大学时期深受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理论影响,初期展览策划及研究经验以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主,横跨灾后建筑、闲置空间活化以及都市发展等议题。近年因参与艺术空间经营以及艺术合作社运动,聚焦国内外独立艺术空间及社群的研究与连结,以及相关在地历史脉络与机制批判论述爬梳。喜欢吃拉面,泡咖啡厅是日常生活之必要。
0:00:19 开场白 & 嘉宾介绍
0:02:58 为什么搞表演的小明会关注卡塞尔文献展?
0:08:57 被“半哄半骗”参加文献展?最后一刻紧急筹旅费
0:14:30 展览馆里开了个青年旅舍:"Loser"艺术家们参展期间的共同生活
0:20:19 观众不如艺术家有参与感?参与式艺术新的观演关系
0:23:36 遭遇骚扰,在卡塞尔水土不服的“开放”和“集体”
0:36:30 “集体创作”应该是从必要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工作方式
0:44:17 经济扶持、生活成本对创作者组合形态的影响常被忽视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如果对小明拆台感兴趣,欢迎踊跃自荐做特邀嘉宾,或者推荐你认为适合的人,来信至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附上一句话描述你想分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