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ab/5d/bc/ab5dbc81-fd84-502e-6768-ae3e9f9003ac/mza_9182722087619541193.jpg/600x600bb.jpg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45 episodes
6 days ago
歡迎收聽小明拆台,我們是几位住在英國搞表演和藝術的小明,喝咖啡,聊是非,性本善,拆人台。聚焦世界各地表演和藝術界的事件和現象,討論亞洲藝術家的創作和觀察。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challenges in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eye of Asian art practitioners living in the UK.
Show more...
Performing Arts
Art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is the property of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歡迎收聽小明拆台,我們是几位住在英國搞表演和藝術的小明,喝咖啡,聊是非,性本善,拆人台。聚焦世界各地表演和藝術界的事件和現象,討論亞洲藝術家的創作和觀察。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challenges in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eye of Asian art practitioners living in the UK.
Show more...
Performing Arts
Art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ab/5d/bc/ab5dbc81-fd84-502e-6768-ae3e9f9003ac/mza_9182722087619541193.jpg/600x600bb.jpg
#21. 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争议:是巴黎公社还是共享单车?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39 minutes 31 seconds
3 years ago
#21. 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争议:是巴黎公社还是共享单车?

短短一百天内,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fifteen)风波不断。艺术家撤回作品,发起人退出了合作,甚至在最后几周,策展团体还在应对来自科学专家小组移除作品的要求。这届文献展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说是「失败的最后一届」?西方的反殖论述是否存在双重标准?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指控时,应该如何共担责任与共同治理?本期我们继续讨论一种工作与「运动」的新范式。

如需前情提要,可收听上一集#20. 睡在美术馆的艺术家:卡塞尔文献展上的集体创作风景。

来宾简介:

赖晓莹,1994年生,高雄人。大学时期深受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理论影响,初期展览策划及研究经验以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主,横跨灾后建筑、闲置空间活化以及都市发展等议题。近年因参与艺术空间经营以及艺术合作社运动,聚焦国内外独立艺术空间及社群的研究与连结,以及相关在地历史脉络与机制批判论述爬梳。喜欢吃拉面,泡咖啡厅是日常生活之必要。
刘伟田生活在伦敦,从事当代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写作和研究。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事儿。他是中文艺术批评网站《歧路批评》的共同编辑。在伦敦,他作为葫芦(Gourd Canteen)的成员参与组织关注在英华人艺术从业者的活动。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卡塞尔实地录音由曾不容提供。

这期我们聊了……

0:00:38 反犹争议:参展方、艺术圈、普通民众各有观点
0:06:20 最新争议 Tokyo Reels:小明的现场见闻
0:09:57 艺术家们面对争议除了写公开信,还可以做什么?
0:12:04 以英国高校罢工为例,看纠纷中多方博弈的复杂性
0:16:57 华语媒体怎样报道卡塞尔文献展?
0:18:39 现在断言这是一场“失败的去中心化实验“还为时尚早
0:24:37 接轨西方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美好结果,略过论辩过程
0:26:31 Global South or Global North? 台湾艺文的身份困境
0:33:24 重新思考新的范式:“Collectivity”不是西方舶来品
0:38:06 Ruangrupa 闭幕致辞片段

延伸阅读

  • 《东京胶片》(Tokyo Reels):电影研究和制作团体Subversive Film的参展项目。《东京胶片》包含一系列近期修复的电影档案,揭示了日本和巴勒斯坦之间被忽视的、仍然没有记录的反帝国主义团结。Subversive Film在东京会见了足立正雄(著名实验性宣传片导演、前日本红军成员),并被委托保管一批16毫米电影和U-matic磁带、几十张海报,以及由东京的一个日本团结团体保管的完整档案馆。这些被认为已经丢失或不为公众所知的材料,从1967年到1982年分几批被送往日本。
  • 为什么本届卡塞尔文献展饱受争议?全球21家媒体评论
  • 面对各种指控,ruangrupa与其它lumbung艺术家一再发表公开信回应。早在2022年1月,卡塞尔反对反犹主义联盟(Alliance Against Anti-Semitism Kassel)发布了一篇匿名博客文章,指责评选委员会成员和一些参展艺术家“宣扬对以色列的仇恨”,支持由巴勒斯坦人领导的BDS运动。为此,ruangrupa取消了原计划的“我们需要谈谈! 艺术—自由—团结”(We need to Talk! Art — Freedom — Solidarity)论坛,并在5月份发表公开信回应。7月份的公开信反对歧视和审查制度,并提醒公众关注他们在努力举办展览时遭遇的种族主义和暴力攻击。为了调查本届文献展的反犹主义指控,文献展的股东和监督委员组建了“科学咨询小组”。9月初,该小组发布了一篇简略的初步调查建议,建议停止颠覆影像小组(Subversive Films)的”亲巴勒斯坦宣传影片”。ruangrupa于9月10日发表公开联名信,拒绝接受咨询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并谴责委员会的建议是“恶意的审查行为”。共有100多位艺术家、团体和组织在这封公开信上签名。
  • 转型正义(英语:Transitional justice)是民主国家对过去独裁政府实施的违法和不正义行为的弥补,通常具有司法、历史、行政、宪法、赔偿等面向。 简而言之,由政府检讨过去因政治思想冲突或战争罪行所引发之各种违反国际法或人权保障之行为,追究加害者之犯罪行为,取回犯罪行为所得之财产权利。
  • 《Ruangrupa访谈 | “完美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
  • 明周文化 | 【2022年卡塞爾文件展現場評論】documenta 15:一場失敗的「去中心化」策展實驗
  • 虛詞 | documenta15 散記:藝術與反藝術、西方解殖論述之虛偽、反猶恐伊與種族、德國人的恥與辱種種
  • 李振华:卡塞尔的展览有你吗?
  • 纽约时报 |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rt Exhibition Is Over. Maybe Forever.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支持我们:在 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上给我们打赏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mingstrike.podcast@gmail.com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歡迎收聽小明拆台,我們是几位住在英國搞表演和藝術的小明,喝咖啡,聊是非,性本善,拆人台。聚焦世界各地表演和藝術界的事件和現象,討論亞洲藝術家的創作和觀察。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challenges in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eye of Asian art practitioners living in the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