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US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270 episodes
6 days ago
Subscribe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Show more...
Nature
Arts,
Society & Culture,
Book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s the property of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Show more...
Nature
Arts,
Society & Culture,
Books,
Science
Episodes (20/270)
Latest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校園裡的野性呼喚,《我的動物同學》
你有沒有想過,校園裡除了老師和同學,還住著一些可愛又神祕的「動物同學」?牠們可能是晚上悄悄爬上樹的白鼻心、在操場慢悠悠踱步的黑冠麻鷺,也可能是在樹上築巢、偶爾還會襲擊路人的台灣藍鵲。三立新聞團隊花了2年時間,走訪全台各地校園,拍下這些野生動物和人類同學相遇、共存的故事,完成了紀錄片《我的動物同學》。《我的動物同學》記錄白鼻心、穿山甲、黑冠麻鷺、食蟹獴和台灣藍鵲,如何成為與學生共學的「動物同學」。(照片提供:三立電視)製作人暨主持人白心儀分享,過去十年她遠赴南極、非洲等地,拍攝企鵝、犀牛、大象,卻發現許多觀眾對身邊的台灣原生動物一無所知。因此,她決定製作全球第一部以「校園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讓孩子與觀眾從認識家門口的動物開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令人驚喜的「動物同學」。在暨南大學,有穿山甲在校園繁衍生息;台大的白鼻心家族已傳了四代。最讓人又愛又恨的,是會「扒路人頭」的台灣藍鵲,但在台北西松高中,學生不但不怕藍鵲,還覺得被扒頭是一種好運,甚至設計了T恤,把藍鵲當成校園吉祥物。主持人白心儀持續關注台灣瀕危物種,參與野放草鴞行動。(照片提供:白心儀)為了這些真實動人的畫面,拍攝團隊堅持不誘拍、不干擾,他們以「蹲點、等待」的土法煉鋼方式,帶著「防蚊液與大冰奶」苦守寒窯。為了拍攝藍鵲叼著衣架築巢的3秒鐘畫面,團隊足足等了兩年;而為了一個食蟹獴的特寫,更是在偽裝帳裡蹲守了7天。「保育並不遙遠」,白心儀相信,當我們對動物有更多了解,就會在做決策時為牠們多留一點生存空間。《我的動物同學》是一堂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就讓我們從身邊的動物同學開始,認識、愛護與我們共存的萬物。黑冠麻鷺,俗稱「地瓜鳥」或「大笨鳥」,過去是賞鳥人心中的夢幻鳥種,如今已成為校園和都市公園的常見鳥類。(照片提供:三立電視)《我的動物同學》記錄到暨南大學懷孕的穿山甲媽媽長短腳,還為她掃了超音波進行產檢。(照片提供:三立電視)食蟹獴,又名棕簑貓,《我的動物同學》拍攝到入住達觀國中小的食蟹獴享用福壽螺大餐。(照片提供:三立電視)
Show more...
6 day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科學家的偵探物語,死亡鯨豚揭露的海洋危機
當一條巨大的鯨豚擱淺,多數人或許僅見生命的逝去,但在臺灣大學獸醫系楊瑋誠教授眼中,這卻是另一段故事的開端。他所帶領的「CIB 鯨豚調查局」,猶如海洋鑑識專家,從這些死亡的鯨豚身上抽絲剝繭,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為海洋保育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依據 。對於楊瑋誠教授而言,擱淺死亡的鯨豚並非救援失敗,而是研究的起點 。因為最重要的研究目的是要知道牠們為何擱淺,特別是當擱淺原因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時,這些死亡個體提供的證據,能幫助政府擬定政策,以減少未來的擱淺事件 。即使是高度腐敗的屍體,也依然具有研究價值 。透過標準的獸醫解剖流程,從外型測量、牙齒記錄、傷疤檢查,到內臟病理檢驗與樣本採集,每個環節都像極了法醫辦案,試圖釐清海洋「受害者」的死因 。透過鯨豚的遺體,我們看見了令人心痛的海洋危機 。牠們身上常見漁網纏繞、螺旋槳切割的傷口,顯示生存海域的人為風險極高 。更令人擔憂的是,研究發現在鯨豚肌肉和脂肪中累積了重金屬和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 。此外,楊教授也指出,在鯨豚身上分離出多種抗藥性細菌,這些細菌多源於陸地,顯示陸地污染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貓隻的弓蟲,這種寄生蟲只有在貓的糞便中才會出現蟲卵 。然而,研究卻在臺灣擱淺海豚的腦部發現了這種弓蟲 。這代表陸地上的貓糞便,經由河流、下水道等途徑排入海中,再透過食物鏈感染了海豚 。每一次弓蟲感染的海豚案例,都警告著我們,我們的海域魚、蝦、蟹中可能已有蟲卵 ,這也凸顯了陸海生態系統的緊密連結,以及人類行為對海洋生物的深遠影響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環境問題,楊瑋誠教授自2009年開始建立龐大的鯨豚樣本庫 。這個樣本庫累積了超過1000個樣本,涵蓋DNA、病理學、微生物學、毒物污染學等多個領域 。楊教授舉例說明,透過回溯性的樣本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大量商業化使用奈米銀清潔劑後,海豚體內的銀濃度顯著上升 。這些珍貴的長期數據,不僅提供了環境變遷的具體證據,也促使人類反思自身行為對地球的影響 。鯨豚的擱淺,不只是一個生命的終點,更是海洋向人類發出的警訊 。楊瑋誠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努力讓這些逝去的生命成為「知識的載體」,透過科學研究與公眾教育,持續為牠們發聲 。讓我們一起收聽這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跟隨鯨豚法醫的腳步,理解海洋的真相,為生態帶來希望。你或許聽過鯨豚擱淺的新聞,也曾為這些海中巨獸的離世感到惋惜,但在
Show more...
1 week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水患治理新思維,推動「自然解方」的挑戰
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台灣部分城市與鄉村地區總是面臨淹水威脅。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築起一道道水泥堤防、拓寬河道、興建抽水站,試圖以工程之力對抗洪水。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下,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與水共處之道?現在,「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以更永續的策略與手法,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水患議題。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解釋,「自然解方」指的是運用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我們在社會、經濟或環境所面臨到的挑戰。例如傳統防洪工程常將河道水泥化以求快速排水,但自然解方則透過恢復河岸、濕地、滯洪區,甚至讓河道彎曲等方式,來吸收洪水並減緩流速。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解決防洪問題,同時也為動植物提供棲地,創造人能親近的水域空間,達到生態、景觀、社會、氣候調適等多重效益。先前節目曾介紹的南投種瓜坑溪復野工程,以及貢寮遠望坑溪的取水設施改善工程,其實都蘊含了自然解方的精神。儘管政府近年已將自然解方納入政策文件,但推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王存欸指出,工程導向與生態導向的設計理念差異,以及自然解方成效難以量化、維護成本較高等問題,都讓政府與工程單位對此抱持觀望態度。他建議,應將自然解方明確納入工程規範,並建立成效評估與績效指標制度,以利推廣。目前台灣在水患治理領域推動自然解方仍處於摸索階段。前水利署長、現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分享,從觀念到行動的轉變需要時間醞釀與引導。他以「牧羊」比喻,強調應激發水利工程界內在的驅動力,而非一味透過法規限制。自然解方並非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需要根據各地、各河川的獨特性進行設計,並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協作。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整體社會觀念是否能徹底轉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河流的關係,理解工程的極限,並思考如何提升環境的承洪韌性。這項轉型工程雖然艱鉅,但相信透過持續的溝通、凝聚共識,我們能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Show more...
2 week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從防洪到承洪,宜蘭七賢村的水患啟示錄
宜蘭員山鄉七賢村,一個在颱風豪雨中屢受淹水之苦的聚落。回溯歷史,日治時期的水利技師十川嘉太郎曾在此設計「開口堤」,讓蘭陽溪的洪水得以宣洩,緩解下游災害風險。這項順應自然的智慧,維持了超過80年,然而,隨著宜蘭農地重劃與農舍興建,地方對不淹水的期望日益增高,最終促使開口堤於2018年被封閉,並加設水閘門。看似強大的工程,卻無法滿足民眾對不淹水的期待,近年七賢村仍在尼莎、凱米、康芮等颱風風災中遭遇淹水困境。這也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僅依賴工程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的考驗。對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教授提出「承洪韌性」與「水災風險管理」的新觀點。她指出,過往的防洪工程可能帶來「安全的假象」,讓社會失去面對洪水的調適能力。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的今天,「小水不來,一來就是大水」,因此,我們需要從過往防洪的對抗觀念,轉變為提升「承洪韌性」,也就是面對大洪水能減災且迅速恢復的能力。水災風險管理,意味著認知到工程的極限,轉而運用多元策略將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工程手段,更應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應用,例如:透過國土計畫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易淹水區過度開發;改造建成環境,讓房舍具備耐淹設計;甚至推動淹水保險等。這些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降低水災風險。當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將來自於我們思維的整體轉變。這不僅是宜蘭七賢村的課題,更是整個台灣社會在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
Show more...
3 week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綠色防線失靈了?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的檢討與修補
當我們為了家園的安全與便利,啟動大規模的公共工程時,要如何確保這片土地上的豐富生命得以延續,不被粗暴對待?這正是「生態檢核」制度誕生的初衷。2017年,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正式上路,要求公共工程在規劃、設計與施工各階段,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與檢核工作,並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四大措施,減輕工程對自然生態的衝擊。然而,制度上路多年,為何我們仍有聽聞工程破壞棲地、生態受損的案例?這套制度背後,究竟存在哪些失靈的環節?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問題不只來自制度設計,更關鍵在於人的態度。當政府機關對生態檢核缺乏重視,承包單位便宜行事,或未具有足夠專業的生態知識,檢核程序便會淪為形式,那些寶貴的生物與棲地,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保護。更令人憂心的是,現行規定中,中央補助比例未達一半的地方工程可免做生態檢核。如今財劃法通過修正,地方財政提升,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無需檢核的自辦工程,對地方生態造成威脅。另外,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劉奇璋表示,目前生態檢核的委託發包模式,有利益衝突的疑慮,進一步影響檢核結果的專業性。種種挑戰,使得這道守護自然的防線,出現了破口。問題不能僅止於揭露,更應促成改變。學界與民間團體呼籲,應建立完善的生態專業認證制度,確保檢核團隊的專業性;推動第三方發包制度,避免檢核作業受到利益干擾,使結果更為中立可信。同時,也應重新檢視實施生態檢核的條件,限縮或明確界定可免檢核的例外情形。最終,期盼工程與生態專業能攜手合作,讓生態檢核從法規要求內化為普遍共識與行動準則,共同為台灣這片土地,創造一條兼顧發展與永續的道路。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防洪 vs. 生態,虎頭溪脊紋鼓蟌的生存危機
在南台灣的溪流間,棲息著一種嬌小可愛的豆娘「脊紋鼓蟌」。牠們的身長大約2公分,對棲地的要求非常嚴苛,只選擇水流平緩、兩岸植被茂密、以泥沙為底質的野溪,作為安身立命之所。然而,一場以防洪安全為名的治理工程,已在台南新化的虎頭溪展開,破壞了脊紋鼓蟌的棲息環境。我們跟著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一同走訪虎頭溪排水護岸治理工程現場。可見怪手已經開挖河道,進行浚深作業,並且打下鋼板;原本野溪兩岸的植被跟竹林,已經被大面積剷除,映入眼簾的只剩一片黃褐色的裸露河岸,與昔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對比。台南市水利局主秘黃信銓指出,由於虎頭溪上游河道狹窄、缺乏護岸,豪雨時容易沖刷崩塌,導致鄰近的新和庄及下游新化市區淹水,因此依治理計畫進行整治。然而,台灣蜻蜓學會指出,虎頭溪工程進行之前,台南市水利局曾委託生態顧問公司進行生態檢核,報告中建議應儘可能保留自然竹林與水岸,避免全面性水泥護岸工程,但最終工程仍未遵循此建議,走向水泥化。黃信銓主秘解釋,這是因為工程案的發包過程遭遇流標,為了配合市場上可行工法,局部調整了護岸設計,轉而採用混凝土的做法。不過,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變更後的規劃設計,仍需參考原本生態檢核之建議,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4大策略,降低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黃于玻理事長直言,這個案例凸顯生態檢核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未能被有效落實,特別是在變更設計和施工監督環節,專業團隊的職責未能充分發揮,導致遺憾發生。面對爭議,水利局承諾將檢討改進,並將部分的河岸設計從水泥護岸改為石籠結構。但這一切是否還來得及?脊紋鼓蟌的遭遇,不僅是單一物種的悲歌,更是整體野溪生態系的警訊。現在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場關於防災與生態的深層提問。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從阻礙到共榮,遠望坑溪的生態「回春」之路
農田灌溉與生態共榮,可能嗎?遠望坑溪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東北角雙溪河的支流遠望坑溪上,曾興建了3座取水堰,引水供應田寮洋地區耕作需求。然而,這些高聳的堰體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甚至在枯水期導致部分河段斷流,嚴重影響生態與灌溉。其中,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更成為了魚群上溯的巨大挑戰。本集節目延續上集,深入介紹這項深具意義的「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造工程」。工程團隊借鏡百年前屏東「二峰圳」的智慧,打掉第三堰,改以截取伏流水的方式引水。這種工法雖然歷史悠久,但在現代卻是少見的嘗試,因此許多農民對新工法的穩定性抱持疑慮。為此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與工程團隊居中積極溝通,終於說服農民嘗試新工法。工程完工一年後,遠望坑溪的生態復甦令人驚喜!調查顯示,原本三堰上游新增了16種原生魚蝦,其中13種為洄游類。多達35種台灣原生種突破障礙,擴大了分佈範圍。指標性的黑邊湯鯉、大口湯鯉等物種數量顯著增加,活動範圍甚至擴展到原本的第一堰上方。更重要的是,工程後整體取水狀況更加穩定,即便在久未下雨的夏季,取不到水的時間也比以往大幅縮。遠望坑溪的成功案例,證明了水利工程與環境永續之間並非必然衝突,而是可以透過整體規劃與順應河川自然營力達到共榮。因此這項工程榮獲2024年台灣河溪網協會「河川希望工程獎」的年度大獎「河川復育特別獎」。今年秋天,當你漫步草嶺古道欣賞芒花時,不妨多多欣賞步道旁這條愈來愈年輕、愈來愈有生命力的遠望坑溪,它正訴說著人與自然共好的動人故事。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特輯:流動的變革:河川工程的轉型之路
當我們談河川治理,想到的還只是水泥護岸與加高堤防嗎?數十年來,台灣河川治理側重以工程手段追求防洪成效,但這種以「控制自然」為核心的治水邏輯,正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溪流喪失了曲折流動的生命力,水域動植物沒有了繁衍棲息的空間;連帶地,社區與河流之間的情感與記憶,也一併被截斷。隨著極端氣候加劇,我們清楚看見,過去的治水邏輯不但無法真正保障安全,還可能掏空生態系統的恢復力,降低社會面對風險的調適能力。我們迫切需要一場典範轉移,不再只是治水、防洪,而是學會面對水患風險,增加承洪韌性。我們將多角度爬梳這場轉變中的挑戰與突破,唯有透過這場典範轉移,才能為台灣河川打下更具韌性的基礎,實現人水和諧的願景。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讓水路重生,遠望坑溪取水設施的友善改造
在台灣東北角,車水馬龍的城市邊緣,雙溪河靜靜地流淌,溪水滋養著田寮洋的農田,也承載著無數水生生物的生命旅程。然而,在它的支流遠望坑溪,過往為了灌溉而設置的3座取水堰,卻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部分河段甚至在枯水期面臨斷流的窘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在當地長期蹲點調查發現,其中一道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讓許多魚類和水生生物無法順利上溯,更曾拍攝到魚群試圖跳越堰體,卻不斷撞牆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不僅如此,取水堰上方的河段因為泥沙淤積嚴重,使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宛如沙漠般缺乏生機。此外,老舊的取水堰結構也出現了裂縫,旱季時溪水以伏流水的形式在地下流動,導致無法順利取水灌溉。取水與生態,成為遠望坑溪亟待解決的兩大課題。為此,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於2021年啟動改造計畫,由中興工程顧問負責設計,目標是在滿足灌溉需求、不增加防洪風險、不增加維管負擔的前提下,進行3座堰體改善及取水設施更新工程。工程團隊師法前人的智慧,採用「潭尾取水」的方式,打除第二堰堰體,將取水口下移50公分,並改造第二圳前端大約130公尺的水泥溝渠,成為生態友善的水圳。至於更上游的第一堰,則拆除八成堰體,運用塊石重新組合成階梯狀的「全斷面魚道」,將每個階梯落差控制在20公分內,讓魚類得以順利洄游。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全段採用乾砌石工法,完全不使用混凝土及水泥砂漿。他們利用打除後的混凝土殘塊和現地原有的塊石,作為河床填方及砌石的材料。這不僅大幅降低工程成本、減少碳排,更順應河相,為河川注入了全新生機。究竟工程團隊如何克服重重挑戰?最高的第三堰又將如何改造?下週節目,將繼續為您揭曉遠望坑溪的復育奇蹟。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揭曉雙北步道十年變革,透過iTrail一起來守護台灣步道
你知道你腳下的步道,正承受著什麼樣的壓力嗎?在台灣,許多山林步道長年面臨水泥化的問題,看似堅固的步道,卻因輕微損壞的經費難以發包,導致小問題不斷累積,最終可能釀成災害。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12年起,便倡議「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並於隔年首次進行雙北步道鋪面調查。如今10年過去了,為了檢視成果,千里步道協會於2023年再次邀集志工進行了步道鋪面複查。結果顯示,台北市的水泥鋪面比例有所下降,而新北市則略有增加。令人振奮的是,雙北地區的自然鋪面比例與長度都有所增加,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指標。然而,天然步道也並非高枕無憂。台灣山區地形陡峭,加上氣候與天災影響,若缺乏適當管理,步道仍會因雨水沖刷、土壤流失而受損。有時熱心民眾會自行以回收素材修補,反而形成了「步道奇觀」。這些現象都提醒我們,步道維護需要更及時的介入與更廣泛的公眾參與。為此,千里步道協會推出了「iTrail台灣步道守護網」。這是一個公民科學平台,千里步道協會邀請所有熱愛山林的朋友,透過手機隨手回報步道狀況,無論是沖蝕、樹根裸露、崩塌,甚至是越野車輛造成的損毀,都能即時上傳。這些珍貴的資料,將成為協會與主管機關溝通、推動步道修復的重要依據。台灣步道守護網讓步道守護不再只是專家的事,而是全民都能參與的行動。現在就讓千里步道協會專案秘書朱泰樹(地瓜)帶我們一起來了解,台灣的步道面臨哪些挑戰,又有哪些令人振奮的改變,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共同守護我們的山林步道!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遊蕩犬貓問題都是別人家害的?野灣調查揭開放養犬貓的「雙標」心態
在台灣的山林、海岸,甚至是社區中,你是否曾看見獨自遊蕩的貓狗身影?牠們可能是沒有主人的流浪動物,也可能是人們放養的犬貓。然而,無論有無飼主,貓狗都不是野生動物。這種遊蕩的生活不僅讓牠們自身缺乏動物福利,更對台灣的生態環境、公共衛生與安全造成衝擊。位於台東池上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統計發現,2020至2024年間,因犬貓攻擊而入院的野生動物數量逐漸增加,而這些通報受傷的野生動物,僅有兩成能重返自然,其餘八成都是傷重不治或需要安樂死,甚至有些在救援到達前就已經死亡。這個令人心痛的數據,促使野灣決定啟動東部首個遊蕩犬貓調查計畫。本集節目邀請野灣研究員秦庭娓,深入解析這項為期三年(2023-2025)的遊蕩犬貓調查。野灣以台東197縣道為主要研究區域,透過Photo ID方式,記錄並辨識了超過400隻犬隻和160隻貓隻個體。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2%的遊蕩犬和74%的遊蕩貓都屬於放養的家犬貓。這項數據明確顯示「放養」是鄉村地區普遍的飼養模式,而這種飼養方式模糊了飼主責任,並帶來一連串問題,包括危害野生動物、傳播疾病、甚至造成交通和人身安全風險。野灣進一步以問卷調查,詢問民眾對於飼養寵物與遊蕩動物的想法。結果顯示,許多飼主認為犬貓應自由活動,關在家裡會讓牠們生病,加上鄉村地廣人稀的環境,也讓飼主習慣放養。更值得深究的是,許多民眾意識到遊蕩動物會帶來環境髒亂、追車追人等困擾,卻依舊放養犬貓,不覺得自家放養的犬貓會是問題製造者,呈現出矛盾的「雙標」心態。這些調查數據與背後的飼主心態,共同勾勒出遊蕩犬貓問題的複雜面貌。本集節目將帶你從第一線的觀察與資料,看見遊蕩動物對環境的衝擊,以及背後「人」的問題。呼籲有飼養毛小孩的朋友,不放養寵物、不餵養遊蕩動物,讓我們的毛小孩安心在家,讓野生動物自在棲息於大自然。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曾經的母親之河,今日的公民行動,樹林水圳的甦醒之路
你家附近有水圳嗎?或許你的長輩曾在圳邊洗衣、抓魚,那裡曾是童年嬉戲的樂園,也是農田灌溉的命脈。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水圳逐漸失去昔日風華,甚至因為污染、加蓋,而被人遺忘……這些水圳究竟去哪兒了?我們還能再次親近它們嗎?2024年2月底「清圳守護活動」首次舉行時,十二股圳與後村圳分水汴周邊仍是一片荒煙蔓草。(照片提供:樹林社區大學)在新北市,由樹林社區大學推動的「清圳守護活動」,正用行動回答這個提問。活動發起人為在地文史工作者羅萬益老師,他的童年時光與後村圳緊密相連,甚至還留有母親在圳邊洗衣的老照片。這份對家鄉水圳的深厚情感,促使他在退休之後,毅然投身水圳的關懷與守護。清圳活動固定於每月最後一個禮拜天早上進行,邀請參與者捲起袖子,清理十二股圳和後村圳分水汴的雜草落葉,結束後更帶領參加者走讀樹林。從最初幾位社大同學,到現在每場都有十多人參與,甚至吸引了許多外地朋友前來。活動舉辦至今一年多,已讓雜草叢生的水圳變得明亮乾淨,成果令人振奮!清圳活動參與者一同清除圳路中的落葉,與分水汴周邊的雜草及廢棄物。清圳不只為環境帶來改變,更是一場深度的公民行動與文化傳承。樹林社大結合水文歷史走讀、公民週、論壇等多元活動,讓水圳成為社區對話的起點;此外,他們更積極倡議為後村圳引入活水,期盼這條百年古圳能重現生機。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將帶你前往樹林山佳,一同感受這群水圳守護者如何用熱情與堅持,喚起百年水圳的甦醒之路。齊聚分水汴前合影,見證水圳守護成果,與首次清理相比,眼前景象已煥然一新。羅萬益老師使用竹子與回收的口罩綁繩製作簡易解說牌,介紹後村圳的歷史沿革。後村圳見證了許多樹林人的日常生活,羅萬益老師的母親便曾在此為鄰里人家洗衣。(照片出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展覽」)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全台首支rPET瓶裝茶飲問世,主婦聯盟呼籲「瓶到瓶」循環再利用
台灣每年產生50億支寶特瓶,其中高達95%進入回收體系,成績令人驚艷!然而,這些回收的PET寶特瓶,大多「降級」再製成衣物或建材,真正能回到食品容器的比例少之又少。在國際間,歐盟與美國早已制定食品容器使用再生塑料的規範與進程,台灣,也應積極跟上這波循環經濟的浪潮。率業界之先,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推出國內首款rPET包裝茶飲,實現「瓶到瓶」的封閉式資源循環;瓶身再生塑料含量達30%,超越環保署的鼓勵目標25%。這款茶飲不只為合作社社員提供了綠色的消費選擇,更是一次拋磚引玉,期望能引領更多企業共同加入這場永續行動。主婦聯盟合作社攜手合作茶農、rPET循環瓶器業者、飲料產業,共同打造全台首支rPET瓶裝茶飲「綠主張紅烏龍茶」。(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攝影:王永村)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估算,相較於新料寶特瓶,rPET成本增加3成、約1元,其中3分之1成本透過環保署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綠色費率吸收,剩下由合作社自行負擔。總經理陳思維信心喊話表示,合作社每一批次生產量僅為一般廠商的20分之1,其他大型通路業者、品牌業者在ESG的浪潮下,相信也能有所作為。除了成本外,要推動「瓶到瓶」的循環,更現實的挑戰在於料源。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研發部組長李宇立指出,目前台灣已有4家業者具備食品級rPET的回收製程技術,但如何確保充足的rPET再生料源,將是未來能否大規模推廣的關鍵。回收的寶特瓶經分類、去除標籤、清洗、粉碎等過程後,再重新製成rPET再生酯粒,後續可製作為多樣產品。面對9成回收寶特瓶降級至紡織抽紗、建材使用的現況,主婦聯盟呼籲政府加速腳步,明確訂定食品容器使用再生塑料的目標與期程,並效法歐美日,推動「瓶到瓶」的強制性政策。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再生料真正回歸食品鏈,實現整體塑膠減量。從一支小小的rPET瓶裝茶飲,看見台灣在循環經濟道路上的努力與期盼。現在一起來探索寶特瓶的循環利用之路。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最快五月底、六月初預告《資源循環推動法》,希望下個會期送入立法院。(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攝影:王永村)主婦聯盟記者會合影,左起塑膠中心組長李宇立、食藥署簡任技正周珮如、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環境部長彭啟明、主婦聯盟合作社主席彭桂枝、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主婦聯盟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攝影:王永村)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振翅再起,草鴞的救傷、野放、追蹤紀實
台灣西南部的草生地與農田,是草鴞的家。牠們白天隱身於荒草地休息,夜晚則化身為敏捷的獵手,在田野間捕捉老鼠,是重要的農田守護者。然而,隨著土地開發、老鼠藥濫用,以及鳥網與遊蕩犬貓的威脅,草鴞的生存正面臨重重挑戰。今年2月底,一隻草鴞在高雄大樹區不幸誤中鳥網,導致左腳嚴重受傷。幸好農民及時通報,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也立刻展開救援,先將草鴞送往壽山動物園進行初步處置,接著於3月2日轉送至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進一步接受治療與復健,讓牠有機會再次回到藍天。保育員進行保定,並以面罩導入的方式,讓草鴞吸入氣體麻醉劑。這隻中網的草鴞,對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洪孝宇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因為牠是研究團隊去年11月在屏東繫放的幼鳥,如今已是亞成鳥。由於幼鳥離巢之後,行蹤就變得難以掌握,原以為很難再有牠的消息,沒想到竟然因為受傷被送回屏科大。在收容中心獸醫團隊的細心照料下,草鴞的傷部逐漸復原,也能在籠舍裡捕捉保育員提供的老鼠,顯示牠的捕獵能力沒有問題。經過獸醫師綜合評估,團隊選定4月16日作為野放的日子。為了更進一步瞭解野放後的狀況,研究人員為草鴞裝上發報器,希望能追蹤牠的動向,藉此評估野放的成效。獸醫師王薇茵(右)為草鴞抽血,進行血液染色抹片檢查,確認紅白血球數量與組成正常。野放選在傍晚時分進行,研究團隊帶著草鴞,來到高雄旗山的高屏溪畔。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一帶有大片適合草鴞棲息的草生地。野放的時刻到了,洪孝宇教授一打開紙箱,草鴞便毫不猶豫地展翅高飛,沒多久,牠的身影就消失在遠方的山際。目送牠離開,眾人心中既有重生的喜悅,又帶著對未來的懸念,牠能順利在新環境生存下去嗎?透過衛星追蹤,研究人員持續關注著草鴞的動態,並從中獲得了許多預期之外的發現。本集節目,將帶您直擊這段救援野放的珍貴歷程,讓我們一窺人與野生動物之間難得的交會時刻。在草鴞從麻醉甦醒的過程中,洪孝宇助理教授(右)為草鴞進行形質測量並拍照。以雙肩背包式固定法綁上發報器,並測試綁繩鬆緊度,確認不會影響草鴞的飛行與活動。打開紙箱的這一刻,草鴞重獲自由。祝福牠能順利成長,展翅翱翔。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構竹在台東,萌芽中的東岸竹構新浪潮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路途上,古老的竹材,正以其輕盈、堅韌且快速再生的特質,悄然引領一場建築的綠色革命。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導、台灣竹會主辦的第4屆「島嶼構竹」展,首次從西部移師台東。參展的建築設計師們以創意與汗水,透過竹材這種傳統卻又充滿可能性的材料,構築出一座座真正可親近、可使用的真實建築。《在若亭》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在達魯馬克部落拔地而起的《Irilriya》,傳遞出南島文化的精神;矗立在活水湖畔的《船塢》,則像是一艘能遠眺太平洋的竹船。《石頭的孩子》在知本森林遊樂區草坪,與環境及古老的神話共鳴;《竹蝶》則在好漢坡上輕盈展翅,象徵生命的律動。此外,還有挑戰大跨距薄殼系統、以南島魚簍為靈感的《第三空間》,以及融入東南亞竹構經驗、創造親密尺度的《在若亭》。每一件作品,都是對竹材潛能的極致探索。打造竹構建築並不容易。策展人葉育鑫指出,東台灣缺乏完整的竹產業鏈,因此參展者必須從竹材的處理,到克服結構挑戰,各方面親力親為,此過程也引導建築人重新審視那些因快速發展而忽略的面向。《竹蝶》基地位於知本國家森林公園園區好漢坡步道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中。(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產業與人才是一體兩面。面對竹構人才的匱乏,島嶼構竹展也積極行動,邀請公東高工、大安高工、台東專科等技職學校師生共同參與製作,讓年輕一代親手觸摸、理解竹材,為竹構產業注入新血。邀請您見證這場在島嶼東岸悄然萌芽的竹構新浪潮,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永續未來。《石頭的孩子》彎竹為骨,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並在竹結構上覆以白茅。(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Irilriya》(涼亭)來自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船塢》發想源自「大洋支架舟」,竹構體與兩個12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讓你吃得開心、草鴞住得安心
在台灣低海拔的草原與農地上,棲息著全台唯一地棲型的貓頭鷹「草鴞」。然而,棲地破碎,以及農藥與毒鼠藥的使用,使牠們的身影日益稀少,面臨滅絕風險。所幸,一群農民正以行動守護草鴞。他們參與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更進一步取得「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成為草鴞及其棲地最溫柔堅定的保護者。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登場,首批農友與林業保育署副署長張岱、屏東分署分署長楊瑞芬,共同見證草鴞保育的里程碑。這枚標章,是一份對生態的承諾。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所推動的「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規定農民不得使用毒鼠藥、除草劑、獸鋏與鳥網,不可放養犬貓及餵食遊蕩犬貓,並須取得有機、綠色保育或產銷履歷等驗證。農友守護的不僅是農作物,更是田區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草鴞提供無毒的覓食棲地。從資深農友到返鄉青農,首批九位標章農友正細心耕耘著檸檬、香檬、鳳梨、芭樂、香蕉、番茄、百香果、黃金果與多樣蔬菜,讓這片土地長出與自然共好的可能。鳳梨、檸檬、香蕉、黃金果、番茄、竹筍與加工品,都是由友善草鴞的農友們親手栽培、製作。如何把友善草鴞的好產品,送到消費者面前?由「老鷹公主」林惠珊所帶領的昕昌生態,扮演了串聯保育與市場的關鍵角色。他們與生態廚師合作,將產地的友善滋味化為一盤盤動人的料理,訴說著人與土地的故事;並拓展「全聯小農直採」等多元通路,讓更多消費者能看見、購買這些優質農產。這不只是標章的故事,更是一個互助共學的網絡。昕昌生態為農友建構社群,開設課程、提供即時的生態諮詢,成為他們在友善耕作路上最堅強的後盾。農友們也在細察田間生態變化的過程中,感受到與萬物共生的價值與喜悅。生態廚師運用友善草鴞農產,製作出多樣料理,此為開胃菜「永續五味」。讓我們一起了解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的實踐故事,也用飲食的力量,共同守護草鴞的家園。「友善草鴞標章首登展」於屏東智慧農業學校舉辦至6月29日,歡迎來了解農友守護草鴞的故事。(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草鴞媽媽育雛中。(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人人都是攝影師,手機如何記錄生態真實?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延伸了我們的感官,成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畫筆。我們用它來捕捉剎那的感動,即時分享世界的樣貌。但當鏡頭轉向自然,手機的便利是否足以記錄生態的細膩?在輕巧之外,它又帶來了哪些挑戰與思考?本集節目邀請攝影家劉振祥、攝影家策展人蔡文祥與柯金源導演,從專業視角探討手機攝影的潛力與侷限。劉振祥老師認為,手機的親和力,往往能拉近與被攝者的距離,捕捉到更真實的互動;而柯金源導演則提醒,面對生態題材,拍攝者需要付出更多耐心與尊重,並以細緻的觀察力彌補器材的限制。攝影家Christian Ziegler拍攝剛果河左岸的倭黑猩猩。Ziegler曾四度獲得世界新聞攝影獎,他即將來台為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帶來演說並擔任評審。(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的關鍵,始終在於觀察」,蔡文祥老師這麼說道。真正動人的影像,不是隨手一拍,而是在按下快門之前,經過深思熟慮,思考如何以構圖與光影,傳遞內心的感受與觀點。呼應全民攝影的潮流,今年第九屆《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特別增設「手機組」,邀請大家用最日常的工具,述說屬於台灣的獨特故事。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強調,無論用什麼器材,「獨特的觀點」與「影像的故事性」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而手機的靈活性,正適合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充滿力量的瞬間。2024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以金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為題進行拍攝。(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大賽中備受矚目的「生態環境組」更是台灣首創,鼓勵參賽者以5至10張組照講述環境故事。柯金源導演指出,這樣的挑戰要求參賽者具備報導式的深度與眼光。去年的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也分享,攝影足以成為改變社會、推動保育的力量,遠超過拍出「美照」的意義。科技持續進步,但影像的溫度,始終來自鏡頭後的那雙眼與那顆心。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記錄,才能拍出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一起收聽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由緯創資通、緯創人文基金會連續第4年獨家贊助,與柯金源導演攜手打造生態環境出任務計畫,並增開名額,擴大影響力。(左起:2023生態環境組冠軍郭定中、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2024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2024生態環境組季軍王萬坤)(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鼓勵青少年參與,18歲以下免報名費,更首度合作世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一條河與上百人,淡水河同步鳥調的十年旅程
淡水河的鳥兒,正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4月20日上午7點,上百位志工同步走入大台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沿著濕地、河岸、河口緩慢觀察,記錄鳥類的身影。這場從2016年啟動的淡水河同步鳥類調查,今年邁入第10年,串起了人與自然的動人篇章。淡水河同步鳥調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賴榮孝提出,獲得時任新北市副市長李鴻源的支持,後續由高灘地管理處委託羽林生態執行,並串聯荒野台北分會與台北鳥會共同推動。從早期有政府資源挹注,到近年轉由民間自籌、社群串連,淡水河鳥調串起了由公民自發的生態保育與研究網絡,成為淡水河流域倡議與棲地復育的重要基礎。大白鷺靜立橋墩休息。鷺科鳥類是淡水河流域常見的鳥類,經常出沒於河岸、濕地間。同步調查的設計,是這場行動的科學核心。羽林生態總經理王力平指出,鳥類移動能力強、棲地範圍大,唯有在同一時間調查,才能避免重複計數或遺漏重要族群等問題。因此,每年4月候鳥北返高峰與12月冬候鳥族群穩定之際,會選定一天作為調查日,志工依固定樣線同步出勤。目前全流域共設有22條樣線,涵蓋淡水河流域的各大鳥類熱點。十年來,志工們記錄了超過200種鳥類:從華江雁鴨公園的小水鴨、蘆洲灘地的黑面琵鷺、關渡的大濱鷸,到台北港北堤繁殖的東方環頸鴴……但族群的變化,也同時揭示棲地的壓力。紅樹林快速漫生、泥灘地消失,讓曾以千計的黑腹濱鷸,銳減為數十隻。正是這些觀察與數據,讓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推動蘆洲段紅樹林的疏伐,灘地恢復,鳥類再度現身,生物多樣性也逐漸復甦。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透過紅樹林疏伐,讓泥灘地重新露出,恢復棲地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復原。這份十年的累積,背後是一群人的堅持與信念。有人風雨無阻,在北堤強風中完成紀錄;有人從親子共學起步,孩子長大後成為樣線領隊。對許多志工來說,這場調查已經成為一年兩次的淡水河「約會」,這是一場生態行動,也是一段充滿人情與傳承的社群故事。有一群人,願意每年為了同一條河,走一段路。5月17日,淡水河同步鳥調十週年成果分享會將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誠摯邀請你一同走進淡水河,傾聽鳥鳴背後的訊息。搭上遊艇,領隊與資深志工自淡水河上遠望調查樣線,用另一種視角觀看棲地樣貌。羽林生態經理廖煥彰介紹淡水河鳥調十週年特製紀念品——淡水河流域背景掛布。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還地於河的挑戰,種瓜坑溪的復野經驗能否複製?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解開水泥枷鎖,南投種瓜坑溪的復野奇蹟
一條被水泥困住的溪流,要如何重獲自由?在南投國姓鄉的種瓜坑溪畔,一場由私人發起的河川復育革命正在上演。原本的種瓜坑溪被水泥護岸束縛,河床上有多道固床工,水流停滯,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夫妻倆,2018年來到南投縣國姓鄉定居,卻發現溪流因過度的人為改造而失去活力。4到6公尺的高聳護岸阻隔兩岸,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水流停滯,水中多是吳郭魚,山林裡的動物也難以親近。2021年,匯入種瓜溪的一條小溪即將被整治,計畫再蓋上水泥護岸。許秋容與Peter教授發現這個問題,擔心生態進一步惡化,於是找上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求助。在雙方合作下,他們展開後續的河川復野行動,決心讓這片土地與溪流重現生機。河道內一部分固床工移除,一部分打開缺口,以引導自然水流,並減低上溯⾼度阻隔,改善⽔域的縱向連結。(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什麼是復野?復野(rewilding)就是以低度干預的手法,讓河川恢復成近似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喚醒它的生態功能。與過去強調「控制」的治水概念不同,復野強調河川的生命力,賦予它空間與自由,讓水流、洪水調節等自然過程自行運作,河流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重現生機。復野的成效令人驚艷。種瓜坑溪溪床從象草與小花蔓澤蘭叢生,變成有30多種植物共存;水中石蠶蛾與魚群重現,吸引翠鳥、鷺鷥翩翩而來,甚至觀察到像斑嘴鴨這樣的候鳥。在河畔獸徑上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到了山豬、食蟹獴、鼬獾、白鼻心、穿山甲,藍腹鷴也曾造訪這片土地。將河流右岸的護岸打除,改為拋石緩坡,不僅能讓生物親近水域,該處緩坡也成為⽔砂溢淹空間,對下游有減緩水流的功效。(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復野工程不只對生態好,還能降災減災。許秋容與Peter老師提供自己的土地,打造調節河川水量的洪泛平原,讓溪流「在洪水期能換穿8XL號衣服」。這樣的想法,已通過2024年多次大雨與颱風的考驗。經由學理計算,這樣的工程也能減輕洪水對下游大石村的危害,提高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不走控制洪水的老路,種瓜坑溪的故事告訴我們,把還空間給河流,就能換來生機與希望。復野工程讓藍綠帶順利連結,創造豐富生機,自動相機也拍攝到了穿山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啟動第二期復野計畫,進一步拓寬河川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