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Music
True Crime
Sports
Society & Culture
Comed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duca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GY
00:00 / 00:00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282 episodes
6 days ago
Subscribe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Show more...
Nature
Arts,
Society & Culture,
Book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s the property of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Show more...
Nature
Arts,
Society & Culture,
Books,
Science
Episodes (20/282)
Latest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你的愛心正在害牠?《適得其所》50+串聯展為犬貓也為野生動物請命
街頭的浪犬浪貓,是城市裡既柔軟又悲傷的風景。看到這樣的景象,許多人不忍心,默默為牠們提供食物。然而,這份善意,卻可能讓遊盪動物問題更加棘手。今年夏天,接連傳出遊蕩犬隻攻擊人與野生動物的事件。七月底,一名七旬老翁在海邊游泳時遭流浪犬群攻擊,不幸身亡;緊接著,梅花鹿在馬頭山被流浪犬圍獵致死。這兩起事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地區都有人長期餵食浪犬。讓人不禁提出疑問,為什麼愛護浪犬的好意,最終會演變成對人與野生動物的致命威脅?《石虎保育 × 適得其所》雙聯展於暨南大學圖書館1F暨大藝廊正式開展,展期至2026年3月1日。(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長期關注犬貓議題的「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指出,持續餵食的行為,反而會讓遊蕩犬貓問題永無止境。因為餵食行為會提高環境乘載力,讓遊蕩動物族群維持或擴張,使得TNR(誘捕-結紮-回置)成效降低,也造成人犬/人貓衝突、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生態破壞等外部成本。面對社會正在討論的「餵養管理」措施,劉偉蘋認為,如果社會仍持續支持餵食遊蕩動物,那麼所有關於「飼主責任」的呼籲都將淪為空談。要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擺脫TNR與餵養管理的迷思,讓犬貓回歸飼主完全管理、完全負責的體系。《石虎保育 × 適得其所》雙聯展述說著石虎的生存處境,並邀請觀眾一起思考什麼才是屬於伴侶動物及野生動物的「適得其所」。(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上述觀念,挺挺動物自2023年起舉辦《適得其所》展覽,進行社會溝通。今年起,更開創小規模的「微型展」、「旗幟展」,串聯全台超過百個據點,從書店、餐廳到寵物醫院,一步步打破同溫層,促使你我重新思考「善待動物」的真正意涵。犬貓不是野生動物,牠們應該在人類的家裡;把牠們放在野外不是自由,而是傷害。本集節目,我們邀請挺挺動物創辦人劉偉蘋,從近期新聞事件談起,探討遊蕩犬貓問題背後的社會責任與制度挑戰。當下次在街頭遇見浪浪的身影,希望你能多想一步:愛,不應只是餵牠一口食物,而是讓牠不再流浪。與生活雜貨連鎖品牌合作,《適得其所》展將生命教育帶入生活場景。(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適得其所》在高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開展,在庶民場域中持續推廣「以動保挺野保」的期盼。(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適得其所》於嘉義北興國中開展之際,劉偉蘋向學校老師與志工深度介紹展覽內容。(照片提供:挺挺動物應援團)
Show more...
6 day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熊鷹現身!閃現長空的白羽,走進猛禽會熊鷹特展
台灣體格最壯、體重最重的猛禽——熊鷹,因棲息於深山密林、滯空時間短、族群稀少,成為最難觀察、最神祕的台灣猛禽之一。台灣猛禽研究會(以下簡稱猛禽會)於10月31日在草山猛禽中心推出「熊鷹-尋.閃現長空的白羽」特展,集結多方累積的珍貴資料,帶領觀眾一窺這群「閃現長空」的白色身影。展覽內容融合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的研究成果、導演梁皆得的影像紀錄,以及猛禽會的調查與救傷資料,完整呈現熊鷹的名稱、外觀辨識特徵,並揭露牠們獨特的獵食行為,同時透過追蹤研究與巢位直播畫面,生動還原熊鷹的棲息樣貌。猛禽會熊鷹特展(左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專門委員黃信富、屏科大特聘研究員孫元勳、導演梁皆得、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林文傑、台灣猛禽研究會副理事長吳盈瑩共同揭幕。現場最吸睛的莫過於熊鷹的立姿標本,英姿勃發、氣勢非凡。此外,展覽也設置了多項互動展示,例如1:1比例的3D列印熊鷹腳模,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牠的驚人爪力。透過視覺與觸覺的結合,觀眾能更深入認識這群森林頂級掠食者的生態與習性。猛禽會秘書長蔡岱樺也分享了熊鷹「雨水」的故事。「雨水」是一隻離巢不久的熊鷹,因為誤中獸夾而來到猛禽會救傷站。雨水康復期間的「拆房子」行為,更成了救傷團隊最難忘的趣事。這段經歷後續被改編成繪本《熊鷹雨水的歷險》,在特展前夕正式出版。現場展出1:1 3D列印熊鷹腳爪,比主持人的手掌還要大。同時,由梁皆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飛吧熊鷹》,也即將在明年上映。影片紀錄了孫元勳教授團隊的長期研究,並融入原住民族對熊鷹羽毛的文化意涵,讓觀眾從多重視角認識這位山林中的王者。「熊鷹-尋.閃現長空的白羽」特展將在草山猛禽中心展出至明年3月1日,邀請您把握機會前往觀展。在觀展之前,不妨先來聆聽這集節目吧!本次特展現場展出熊鷹立姿標本,並設有「熊鷹抓力體驗區」,讓觀眾能以互動方式近距離感受這位森林之王的力量與魅力。
Show more...
1 week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以味蕾認識北竿,馬祖2845的老酒品鑑體驗
來到馬祖,除了欣賞迷幻的藍眼淚和獨特的戰地風光,遊客絕對不能錯過的,還有使用「馬祖老酒」入菜的特色料理。無論是傳統的老酒麵線、老酒黃魚,還是新創的老酒砲蛋、酒蛋披薩,老酒不僅是料理的靈魂,更是閩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符號。然而,對多數遊客來說,蜻蜓點水式的跳島行程,往往難以深入了解戰地文化、閩東文化的真實底蘊。又像是北竿等離島中的離島,不像南竿那樣資源豐沛、遊客眾多,因此亟需一套能有效突顯自身魅力的策略,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馬祖2845」以北竿鄉坂里村的尚振大宅為基地,接待各地遊客與參訪團。(照片提供:馬祖2845)為此,地方創生團隊「馬祖2845」在北竿誕生了。創辦人歐陽瑞蓮以「媽祖28歲昇天,馬祖四鄉五島」為團隊命名 ,選擇從全台唯一的閩東文化切入,使用馬祖老酒設計出一套獨特的「老酒品鑑體驗」,帶領遊客透過味蕾認識北竿。在這個活動中,她會解析糯米、紅麴與時間如何交織出老酒的醇厚滋味,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菜餚所追求的酸、甜、苦、鹹、鮮五味,理解老酒如何作為媒介,貫穿了北竿人的每個生活場景。馬祖2845設計「老酒品鑑體驗」,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飲食文化。(照片提供:馬祖2845)原本歐陽瑞蓮僅以顧問身分協助馬祖地方創生,但最終她毅然決定親自下海成立馬祖2845,從單純的協助者,轉變成真正的新北竿人。她策劃了別具一格的「北竿酒祭」,運用「食光護照」串聯北竿4個村落、超過30間在地店家,引導遊客深入合作店家,鼓勵他們與鄉親面對面交流。這份真誠的熱情也打動了許多鄉親,願意情義相挺。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專訪馬祖2845創辦人歐陽瑞蓮,聽她如何將一杯老酒昇華為深度的文化體驗,並用創意與行動力,讓資源相對有限的北竿,展現出獨特的在地能量。「北竿酒祭」開幕推出「方城之戰」活動,採用放大版麻將道具進行趣味競賽,參與民眾玩得直呼過癮、欲罷不能。(照片提供:馬祖2845)馬祖2845至華山文創園區,參與2025台灣區域觀光市集。(照片提供:馬祖2845)
Show more...
2 week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邊境之島的新生命,鹹味島合作社為東引釀出創意能量
東引,中華民國最北端的島嶼,即使在馬祖解除戰地任務後,這裡依然是重要的國防前線。從遍布島嶼的碉堡、據點與坑道,到忠誠門上的精神標語和士兵雕像,處處都在訴說著這座邊境之島的戰地記憶。然而,隨著駐軍裁撤、軍人數量減少,島上的經濟也面臨轉型,從仰賴軍人消費的年代,轉為迎接觀光客。可惜的是,受限於交通船班,造訪東引的旅客人數始終有限,也使地方發展面臨挑戰。從中路老街往港口方向眺望,右前方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中柳天后宮,忠城門上的士兵雕像則為這片街道增添了戰地氣息。就在這座「離島中的離島」,一群年輕人選擇返鄉深耕。2019年,「鹹味島合作社」誕生了。他們從在地出發,積極串聯居民與商家,並舉辦導覽、工作坊、市集、劇場、藝術家駐村等多元活動,帶領外界認識東引的獨特魅力。鹹味島合作社的創辦人林奕蕎、蔡沛原與劉香吟,是在東引一起長大的國小同學。他們從「島上好」計畫起步,帶著初生之犢的熱情,一腳踏進了地方創生的實踐。如今,6年過去了,他們已經成為島上重要的藝文與社群樞紐。「鹹味島就像是一座橋樑」,團隊成員關達蔚這麼形容,因為鹹味島不僅將島外的藝術、美學與劇場帶入島嶼,也讓在地珍貴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鹹味島合作社經營的老屋空間,其前身是經營魚露、米醋貿易的漁業加工廠與貿易商「瑞記商行」,院子前方排列著昔日釀製魚露的罈甕。初夏時節,鹹味島在狹窄的中路老街上,舉辦「東馬台小島市集」,成功讓沉寂多年的街道熱鬧起來。他們更向民眾進行田野調查,將鮮活的生命故事轉化為環境劇場演出,喚醒了島民的集體記憶。隨著一次次活動展開,愈來愈多居民主動參與,甚至願意暫時拉下店門,只為欣賞演出。本集節目,我們將帶您走進馬祖東引,看鹹味島的年輕人們如何在海風中,為這座島嶼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Show more...
3 week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從黑嘴端鳳頭燕鷗到四季飛羽,探索馬祖賞鳥風景
在馬祖,除了藍眼淚與戰地風情,還有另一個吸引旅人造訪的理由──賞鳥。因為馬祖位於東亞候鳥遷徙線上,是許多鳥類北返南遷時的重要中繼站,春過境、秋過境、夏候鳥與冬候鳥,一年四季都能看見不同鳥類的身影。這片島嶼也因豐富的鳥類資源,成為賞鳥與觀察自然的新亮點。山藍仙鶲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及東南亞地區,在馬祖是罕見的迷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馬祖野鳥學會理事長王建華指出,馬祖因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春天可以看到白眉黃鶲、草鵐、金鵐等鶲科與鵐科鳥類;夏天則迎來燕鷗的繁殖季,包括白眉燕鷗、紅燕鷗、大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等;到了秋天,鶇科鳥類與灰面鷲陸續現身;冬季則能觀察到紅喉潛鳥等水鳥。在東引島上,人稱「東引鳥神」的林利中十多年來持續專注於鳥類紀錄,曾記錄到三趾翠鳥、山藍仙鶲、方尾鶲、北方鷹鵑、白眶鶲鶯等,其中許多是東引的第一筆,也是全國的第一筆紀錄。林利中大哥說,要在東引看到這些特別的鳥類,常得在陰雨天,因為這些過境迷途的鳥類,往往是受到天氣影響,才會暫時棲息在東引。「東引鳥神」林利中拍攝之稀有迷鳥三趾翠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然而,馬祖的鳥類生存也面臨多重挑戰。夏季的明星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近年在北竿鐵尖島的招引復育地,因遊隼干擾而出現集體棄巢、繁殖失敗的情況。此外,海上演訓射擊、人為耕作與棲地開發,再加上氣候變遷,都使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賞鳥的意義,不只是欣賞、拍攝鳥的美麗,更是在觀察中理解大自然的運行。希望你在下次造訪馬祖時,也能抬頭看看那些飛過島嶼的鳥類,關心牠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讓地質成為旅行的起點,馬祖地質公園協會帶你讀懂馬祖
在馬祖,每一條蜿蜒的道路,都隱藏著一段古老的地質絮語。有一群人,正努力將這些地質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2018年,馬祖地質公園依文資法公告設立,是台灣第一座地方級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之誕生,並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區參與等4大核心展開工作。協會不僅在據點官帽山進行步道改善、環境維護,更舉辦導覽解說、社區走讀與地質嘉年華等豐富活動,讓居民與遊客在參與中認識地質,感受地景保育的價值。莊順福會長帶領介壽國小同學走訪官帽山景觀區,認識景區內的地質演變與戰地地景。(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為了順利推動上述工作,2023年,志工隊應運而生,如今已有40多名夥伴長期投入。從官帽山景觀區的日常維護,到地質嘉年華的後勤支援,志工們自發投入環境守護與活動協助,將地景保育的工作延伸到社區生活之中,展現出居民共同守護環境的決心。要讓遊客讀懂馬祖的獨特,專業的導覽人才不可或缺。自成立以來,協會陸續開設初階與進階解說員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導覽禮儀、地形與地質學、實地見習等主題,培養在地解說員的專業技能。「自己也是從零開始」,會長莊順福坦言,透過老師的指導,才重新看見家鄉文化與戰地歷史的獨特之處。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前進東引授課,帶領學員實地走訪世尾山景觀區、西引海岸景觀區,掌握解說架構。(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著解說員能力的提升,課程內容也持續深化。今年協會更針對莒光與東引推出特別課程,由地質學者帶領實地踏查,探索島嶼中隱藏的地質奧秘。學員們學習如何將生硬的地質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成為串連地景與遊客的最佳橋樑。如今,馬祖地質公園協會正朝向申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目標邁進。他們希望,未來「地質」不再是遙遠的專業名詞,而是每個人踏上馬祖,體驗它、認識它、愛上它的起點。在2025年第三屆馬祖地質公園嘉年華活動中,與台東縣地質公園協會簽訂締結姊妹地質公園協議。(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來自中正、塘岐、仁愛、介壽國小的學生,在協會開設的「馬祖小小解說員培訓課程」中,認真學習地質知識及解說技巧。(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馬祖地質公園協會與海委會海保署、連江縣政府合作,於北竿海上孔子像的鄰近潮間帶區域進行淨灘活動。(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走進億萬年的時光,傾聽馬祖地質的奧秘
堅硬的火成岩,層層交錯的紋理,見證了馬祖島嶼的形成故事。當我們來到馬祖,眼前的每一塊岩石,背後都蘊藏著億萬年的地質秘密。跟隨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理事長莊順福,走訪南竿秋桂山海岸風景區的「斑馬岩」。黑白相間的岩石,如同斑馬身上的條紋,其實是花崗岩與玄武岩漿在地層深處相遇後,歷經上千萬年的推擠與抬升所誕生的奇蹟。秋桂山主要岩體是花岡岩,後來約9千萬年前玄武岩沿著花岡岩的節理侵入,形成一深一淺的岩石排列,如斑馬狀的條紋。接著來到東引,跟隨金牌解說員劉雅佩(佩佩)的腳步,觀察3種不同岩石共存的「三色岩」。在夕陽映照下,紅棕色的花崗岩,介入顏色較淺的閃長岩與深色的輝長岩,讓人驚嘆於地質運動的力量。不遠處的后澳,還能見到地形演化的「三部曲」,從海蝕洞、海拱門到海蝕柱的完整變化,是最好的地質教室。令人訝異的是,馬祖的四鄉五島各自擁有不同的地質樣貌。從南北竿的花崗岩,到西莒的凝灰岩、東莒的火山角礫岩,再到東引的閃長岩,每一座島嶼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像是一部地質的百科全書。三色石位於西引的國之北疆海岸線上,在岬角上的岩石呈現三種不同的色澤。也因此,馬祖在2018年設立了全台第一座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也正式成立,透過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群參與,以推廣、守護這片珍貴的自然地景。協會更期許未來能讓馬祖地質公園升格為國家級,讓更多人看見馬祖地質的特色。在馬祖,時間化作岩層的紋理,每一步,都是在與億萬年前的大地對話。如果你也想親身體會這份大自然的壯麗,不妨親自走訪馬祖。西引后澳海蝕柱。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南竿八八坑道,坑道主體由花崗岩構成,相原為居民躲避海盜的藏身山洞,軍方進駐馬祖後闢為戰車坑道。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搶救雙連埤,移除外來種魚類的行動現場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過去曾被譽為「水草天堂」。這片湖泊曾孕育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原生水生植物,是極為珍貴的生態寶庫。但在大約30年前,因人為引入吳郭魚、草魚等外來種魚類,水草逐漸被啃蝕殆盡,湖泊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衝擊。為了挽救這片珍貴的濕地,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長期投入復育與調查工作,2024年起,更展開定期移除外來種魚類的工作。施佩君副主任 (右)與志工在湖上收起樣點一的傘網,準備進行魚類的分類與量測。9月20日週六一早,荒野的同仁與9位志工,穿上救生衣,划著膠筏,分批在湖面作業。他們頂著烈日,將前一天放置的傘網、長城網、蝦籠和刺網一一收起,再仔細測量捕獲魚類的體長、體重,建立完整的紀錄。原生種魚類在量測後放回湖裡,外來種則會被移除。這些數據是評估外來魚移除成效的重要依據。研究團隊透過「肥滿度」等指標,觀察外來種魚類的體型是否因為持續移除作業而出現變化。這樣的分析,讓復育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撈魚,而是一項能長期追蹤、累積成果的科學行動。調查使用刺網捕捉湖中體型較大的魚種,志工正小心取下掛網的吳郭魚。然而,生態的恢復並非一蹴可幾。未來除了持續移除外來魚類,還要尋找能與牠們共存的水生植物,逐步擴展族群,才能提昇雙連埤的生物多樣性。這是一場長跑,需要科學研究的支持、志工的投入,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與關心。唯有如此,昔日的「水草天堂」才能再次重現眼前。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跟隨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基地副主任施佩君,以及多位志工的腳步,走進這片湖泊現場,聽他們分享第一線移除外來種魚類的經驗與感觸,也一起思考,我們要如何守護這片珍貴的濕地。小魚數量多,每一隻都需要量測體長、體重並紀錄。志工在記錄表上詳細登錄不同樣點與陷阱捕獲魚類的名稱、體長、體重等資訊。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草鴞保衛戰,高雄鳥會的棲地經營行動
在台灣的草原與農地間,棲息著一種獨特且稀有的夜行性猛禽──草鴞。牠是台灣唯一生存在草地上的猛禽,也是重要的指標物種。可惜的是,隨著土地開發、棲地破碎化,以及老鼠藥的威脅,草鴞的生存正面臨嚴峻考驗。走進高雄路竹科學園區的一隅,這裡有一塊由高雄鳥會認養的草鴞棲地,實際營造面積約7公頃。原本這片土地生長著巴西乳香、美洲含羞草、小花蔓澤蘭等外來植物,2021年鳥會接手後,經由同仁與志工的持續營造,如今已長出大片適合草鴞繁殖的白茅草。即使鄰近區域仍有著廠房和高壓電塔等設施環伺,這片綠地仍展現出驚人的保育潛力。位於高雄路竹科學園區內的草鴞棲地,經過高雄鳥會的細心營造,已長出大片適合草鴞棲息繁殖的白茅草。面對珍稀的草鴞,高雄鳥會早在2010年便通過「推動草鴞保育計畫」,隔年更舉辦草鴞保育論壇、保育平台專家會議,積極推動保育。但是,光靠倡議還不夠,高雄鳥會發現,由於大部分的草鴞棲地都屬於私有土地,因此應該採取更為積極的作法,認養棲地,親自投入營造與保育工作,才有辦法真正守護牠們的家園。自2017年起,高雄鳥會陸續投入燕巢、路竹、高屏溪等地的草鴞棲地認養與管理工作。他們移除外來種植物、補植白茅、調整地形排水,努力為草鴞打造安全的繁殖空間。這些工作並不容易,除了必須避開繁殖季節,還得隨時面對颱風、豪雨等天災的挑戰。路竹科學園區內的草鴞棲地,高雄鳥會認養後,先進行大範圍的除草與整理。(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然而,光靠NGO的投入是有限的。畢竟,許多草鴞的棲地位於農田,如果農民為了保護農作物而施放老鼠藥,草鴞就很可能在捕食中毒老鼠之後,也遭到二次中毒。唯有讓農民夥伴加入,一起減少老鼠藥與除草劑的使用,才能從根本降低風險,為草鴞營造安全的棲息環境。本集節目,由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海哥)帶領走入路竹科學園區的草鴞棲地,聽他分享多年來的棲地營造與管理經驗,也一起思考,我們能為這些隱身草地的猛禽,留下怎樣的未來。在白茅草叢裡,一隻草鴞幼鳥探頭張望。(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高雄鳥會自2017年起,在燕巢等地認養棲地,為草鴞創造可供繁殖棲息的空間。(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20年的藝術季與25年的守護,走進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台灣歷史最久的環境藝術祭「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今年即將於9月14日起在關渡自然公園登場,並持續至12月31日,迎來具有紀念意義的20週年!25年來,由台北鳥會認養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以棲地保育與環境教育作為核心工作,為民眾守護淡水河畔的重要濕地生態,成果已獲得國際獎項肯定。而「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則成為其中的一環,讓藝術成為推廣與連結自然的方式。本屆藝術季以「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為策展主題,呼應全球關注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彰顯藝術季一直以「自然為主」策展方向。自然不僅是展覽的主題與場域,更是創作的媒材,展現藝術與環境「三位一體」的獨特關係。藝術家李蕢至(左2)指導緯創資通志工進行作品《浮脈》的製作。今年共有7組藝術家/團隊參與,其中6組曾在過去藝術季創作,再度回到關渡延續對土地的回應。像是美國藝術家Herb Parker、立陶宛藝術家Arvydas Ališanka、南韓藝術家Bonggi Park,以及台灣藝術家李蕢至,都以新作呈現人與自然的互動。荷蘭行為藝術家Ieke Trinks,則是首次造訪關渡的藝術家,他將以展演、參與的方式進行創作。社區性的參與也是關渡自然藝術季的軸心之一,今年北藝大藝教所與關渡國中學生也透過協同共創,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其中。緯創志工學習輪口編技法,用以製作《浮脈》的窗戶。除了藝術家,志工群體的參與也成為藝術季的重要亮點。除了各藝術家都有志工協助外,今年李蕢至創作的作品《浮脈》,更集結了52位緯創資通的志工攜手完成。創作過程從採集、整理自然素材開始,體現「共同創造」的力量。在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自然、藝術與人相會,共同構築一場彼此交融的感官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透過聲音,走進這場藝術盛會!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前排左3)出席《浮脈》的揭幕儀式,與志工同樂。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走入《教授的公園夢》,與楊平世教授漫步大安森林公園
你相信,在都市水泥叢林中,也能看見螢火蟲飛舞嗎?位於台北市中心、最精華地段的大安森林公園,讓這項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化為真實。這段故事,要從馬明潭古濕地(今永建國小現址)的保育行動開始說起。2012年,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聯合郭城孟、陳文山、林博雄、張文亮等教授,共同倡議保存馬明潭古濕地。他們說服了地主與校方,最終成功保護了一半的濕地;楊平世教授更率領團隊在此展開螢火蟲復育。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是夜間最美的風景。(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隔年,有兩百多隻螢火蟲出現在濕地;更令人振奮的是,許多原生動植物也跟著回來了。有了這份成功的經驗,楊教授開始思考,是否能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台北都會區?2014年,在教授們與企業的合作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成立了,希望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化,讓這片都市綠地成為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寶庫。為了在都市中實現生態復育,基金會從環境調查著手,逐步重建自然棲地,包括樹木修剪、生態防蚊、營造生態池、增加原生植物,到舉辦環境教育活動與生態博覽會等,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成果,莫過於螢火蟲的回歸。2016年,小小的螢火蟲在大安森林公園重現身影,牠們飛舞的光點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城市與自然絕對可以共生。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回復早期台北盆地濕地環境,也成功復育螢火蟲。(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透過基金會的努力,公園的蝴蝶、鳥類與蜻蜓數量持續增加,基金會也正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申請 OECM(保育共生地)認證。楊平世教授期盼,能將這套管理模式推廣至全台其他都會公園,並鼓勵企業與學界攜手,在城市中打造更多生態綠洲。他也將這段推動都市生態復育的歷程,整理為《教授的公園夢》一書,記錄下這場關於夢想、堅持與共生的行動。就讓我們跟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的腳步,走進大安森林公園,親身感受這段從夢想到實現的故事。基金會志工共同維護螢火蟲棲地,守護牠們的家。(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打開《怪咖動物偵探》,用好奇心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
你以為野生動物只生活在遙遠的山林或野外嗎?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動物與我們一同住在都市裡。牠們住進了公園、校園,甚至是……我們的家裡!四度榮獲金鼎獎的作家黃一峯,近期推出全新力作《怪咖動物偵探》1、2集。在這兩本書中,「怪咖」的他化身為動物偵探,記錄他所觀察到的、住在都市裡的野生動物,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告訴我們這些動物的怪咖習性,搭配上豐富的插畫與照片,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科普書籍。《怪咖動物偵探》系列一、二集,是觀察城市動物的最佳入門書籍。(圖片提供:黃一峯)黃一峯的觀察旅程開始於他從小對自然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在台北長大的都市小孩,他經常問媽媽「為什麼」,很難得的是,他的母親沒有澆熄這份難得的求知慾,反而陪伴他一起探索;大姨甚至還陪他到中興橋下撿牛的頭骨。這段單純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歲月,成為他日後投身自然觀察教育,用獨特視角進行創作的起點。在《怪咖動物偵探》裡,黃一峯以偵探般的敏銳觀察力,帶領讀者展開一場充滿樂趣的生態解謎之旅。透過他的書寫,你會發現,即使是平凡的麻雀,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而原本應該住在深山的飛鼠,竟然也能適應城市生活,甚至在你家的天花板上安家落戶。在飛機上,黃一峯也把握時間繪圖;《怪咖動物偵探》中所有插畫都由他親手繪製。(照片提供:黃一峯)黃一峯坦言,在推廣自然教育的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孩子吸收自然知識的方式,都是透過電視與網路,很少有機會親身走到自然的場域。他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強調父母不需要樣樣都懂,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實際走到自然裡,打開五感,引導孩子去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接著一起尋找答案。邀請你一起走進《怪咖動物偵探》的世界,用好奇心,開啟屬於自己的動物觀察冒險!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新書分享會,邀請生態節目製作人白心儀攜手對談,吸引超過百人參與。(照片提供:黃一峯)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凝視徐仁修的野地人生,《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
什麼樣的使命,能召喚一個人用一輩子去完成?又是什麼樣的專注,能讓人把對荒野的凝視,化為一生唯一的追尋?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由導演沈可尚歷時6年拍攝,跟隨生態攝影先驅、荒野基金會創辦人徐仁修,從台灣山林走到亞馬遜雨林,記錄他對生命的凝視與對荒野的探索,最終編織成一場人與自然、與自我的對話之夢。《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紀錄探險家徐仁修對自然的凝視,帶來一場與死亡與存在的深度對話。(照片提供:牽猴子)一開始,沈可尚只是想記錄一位終其一生專注於一件事的人。然而,隨著拍攝深入,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拍攝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更像是一種動物,一種名為徐仁修的動物。這個的動物在大自然中生活,透過文字與攝影,去轉譯他所看到的世界。對沈可尚而言,凝視徐仁修,不僅是理解一個人而已,更映照出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的天命。對徐仁修老師來說,荒野既是生命的哲學,也是生死的試煉。一次在新幾內亞的野外探險中,他因急性盲腸炎瀕臨死亡,在那半昏迷的時刻,他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體悟到「死在床上,或死在樹下,又有何不同?」在荒野的宏大尺度下,個人的生死都顯得微不足道,也讓人重新思索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徐仁修老師(左)與沈可尚導演(右)合影。(照片提供:牽猴子)這6年的拍攝旅程,也徹底改變了沈可尚導演,從過去帶著功利與控制心態去探索自然,到如今能獨自置身山林,靜靜傾聽荒野的呼吸。他在其中學會了順應與放下,擁抱未知與不確定,從「非要不可」轉為「隨遇而安」。荒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面鏡子;每一次走進荒野,都是一次與生命的真誠對話。8月22日起,邀請你走進電影院,欣賞《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讓荒野的力量,也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印記。徐仁修長時間蹲點拍攝動物之美,圖為秘魯國鳥安第斯動冠傘鳥。(照片提供:牽猴子)《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裡的荒野美景。(照片提供:牽猴子)拍攝團隊隨著徐仁修老師,走進台灣山林,記錄他的足跡。(照片提供:牽猴子)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校園裡的野性呼喚,《我的動物同學》
你有沒有想過,校園裡除了老師和同學,還住著一些可愛又神祕的「動物同學」?牠們可能是晚上悄悄爬上樹的白鼻心、在操場慢悠悠踱步的黑冠麻鷺,也可能是在樹上築巢、偶爾還會襲擊路人的台灣藍鵲。三立新聞團隊花了2年時間,走訪全台各地校園,拍下這些野生動物和人類同學相遇、共存的故事,完成了紀錄片《我的動物同學》。《我的動物同學》記錄白鼻心、穿山甲、黑冠麻鷺、食蟹獴和台灣藍鵲,如何成為與學生共學的「動物同學」。(照片提供:三立電視)製作人暨主持人白心儀分享,過去十年她遠赴南極、非洲等地,拍攝企鵝、犀牛、大象,卻發現許多觀眾對身邊的台灣原生動物一無所知。因此,她決定製作全球第一部以「校園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讓孩子與觀眾從認識家門口的動物開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令人驚喜的「動物同學」。在暨南大學,有穿山甲在校園繁衍生息;台大的白鼻心家族已傳了四代。最讓人又愛又恨的,是會「扒路人頭」的台灣藍鵲,但在台北西松高中,學生不但不怕藍鵲,還覺得被扒頭是一種好運,甚至設計了T恤,把藍鵲當成校園吉祥物。主持人白心儀持續關注台灣瀕危物種,參與野放草鴞行動。(照片提供:白心儀)為了這些真實動人的畫面,拍攝團隊堅持不誘拍、不干擾,他們以「蹲點、等待」的土法煉鋼方式,帶著「防蚊液與大冰奶」苦守寒窯。為了拍攝藍鵲叼著衣架築巢的3秒鐘畫面,團隊足足等了兩年;而為了一個食蟹獴的特寫,更是在偽裝帳裡蹲守了7天。「保育並不遙遠」,白心儀相信,當我們對動物有更多了解,就會在做決策時為牠們多留一點生存空間。《我的動物同學》是一堂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就讓我們從身邊的動物同學開始,認識、愛護與我們共存的萬物。黑冠麻鷺,俗稱「地瓜鳥」或「大笨鳥」,過去是賞鳥人心中的夢幻鳥種,如今已成為校園和都市公園的常見鳥類。(照片提供:三立電視)《我的動物同學》記錄到暨南大學懷孕的穿山甲媽媽長短腳,還為她掃了超音波進行產檢。(照片提供:三立電視)食蟹獴,又名棕簑貓,《我的動物同學》拍攝到入住達觀國中小的食蟹獴享用福壽螺大餐。(照片提供:三立電視)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科學家的偵探物語,死亡鯨豚揭露的海洋危機
當一條巨大的鯨豚擱淺,多數人或許僅見生命的逝去,但在臺灣大學獸醫系楊瑋誠教授眼中,這卻是另一段故事的開端。他所帶領的「CIB 鯨豚調查局」,猶如海洋鑑識專家,從這些死亡的鯨豚身上抽絲剝繭,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為海洋保育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依據 。對於楊瑋誠教授而言,擱淺死亡的鯨豚並非救援失敗,而是研究的起點 。因為最重要的研究目的是要知道牠們為何擱淺,特別是當擱淺原因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時,這些死亡個體提供的證據,能幫助政府擬定政策,以減少未來的擱淺事件 。即使是高度腐敗的屍體,也依然具有研究價值 。透過標準的獸醫解剖流程,從外型測量、牙齒記錄、傷疤檢查,到內臟病理檢驗與樣本採集,每個環節都像極了法醫辦案,試圖釐清海洋「受害者」的死因 。透過鯨豚的遺體,我們看見了令人心痛的海洋危機 。牠們身上常見漁網纏繞、螺旋槳切割的傷口,顯示生存海域的人為風險極高 。更令人擔憂的是,研究發現在鯨豚肌肉和脂肪中累積了重金屬和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 。此外,楊教授也指出,在鯨豚身上分離出多種抗藥性細菌,這些細菌多源於陸地,顯示陸地污染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貓隻的弓蟲,這種寄生蟲只有在貓的糞便中才會出現蟲卵 。然而,研究卻在臺灣擱淺海豚的腦部發現了這種弓蟲 。這代表陸地上的貓糞便,經由河流、下水道等途徑排入海中,再透過食物鏈感染了海豚 。每一次弓蟲感染的海豚案例,都警告著我們,我們的海域魚、蝦、蟹中可能已有蟲卵 ,這也凸顯了陸海生態系統的緊密連結,以及人類行為對海洋生物的深遠影響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環境問題,楊瑋誠教授自2009年開始建立龐大的鯨豚樣本庫 。這個樣本庫累積了超過1000個樣本,涵蓋DNA、病理學、微生物學、毒物污染學等多個領域 。楊教授舉例說明,透過回溯性的樣本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大量商業化使用奈米銀清潔劑後,海豚體內的銀濃度顯著上升 。這些珍貴的長期數據,不僅提供了環境變遷的具體證據,也促使人類反思自身行為對地球的影響 。鯨豚的擱淺,不只是一個生命的終點,更是海洋向人類發出的警訊 。楊瑋誠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努力讓這些逝去的生命成為「知識的載體」,透過科學研究與公眾教育,持續為牠們發聲 。讓我們一起收聽這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跟隨鯨豚法醫的腳步,理解海洋的真相,為生態帶來希望。你或許聽過鯨豚擱淺的新聞,也曾為這些海中巨獸的離世感到惋惜,但在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水患治理新思維,推動「自然解方」的挑戰
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台灣部分城市與鄉村地區總是面臨淹水威脅。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築起一道道水泥堤防、拓寬河道、興建抽水站,試圖以工程之力對抗洪水。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下,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與水共處之道?現在,「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以更永續的策略與手法,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水患議題。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解釋,「自然解方」指的是運用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我們在社會、經濟或環境所面臨到的挑戰。例如傳統防洪工程常將河道水泥化以求快速排水,但自然解方則透過恢復河岸、濕地、滯洪區,甚至讓河道彎曲等方式,來吸收洪水並減緩流速。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解決防洪問題,同時也為動植物提供棲地,創造人能親近的水域空間,達到生態、景觀、社會、氣候調適等多重效益。先前節目曾介紹的南投種瓜坑溪復野工程,以及貢寮遠望坑溪的取水設施改善工程,其實都蘊含了自然解方的精神。儘管政府近年已將自然解方納入政策文件,但推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王存欸指出,工程導向與生態導向的設計理念差異,以及自然解方成效難以量化、維護成本較高等問題,都讓政府與工程單位對此抱持觀望態度。他建議,應將自然解方明確納入工程規範,並建立成效評估與績效指標制度,以利推廣。目前台灣在水患治理領域推動自然解方仍處於摸索階段。前水利署長、現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分享,從觀念到行動的轉變需要時間醞釀與引導。他以「牧羊」比喻,強調應激發水利工程界內在的驅動力,而非一味透過法規限制。自然解方並非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需要根據各地、各河川的獨特性進行設計,並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協作。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整體社會觀念是否能徹底轉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河流的關係,理解工程的極限,並思考如何提升環境的承洪韌性。這項轉型工程雖然艱鉅,但相信透過持續的溝通、凝聚共識,我們能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從防洪到承洪,宜蘭七賢村的水患啟示錄
宜蘭員山鄉七賢村,一個在颱風豪雨中屢受淹水之苦的聚落。回溯歷史,日治時期的水利技師十川嘉太郎曾在此設計「開口堤」,讓蘭陽溪的洪水得以宣洩,緩解下游災害風險。這項順應自然的智慧,維持了超過80年,然而,隨著宜蘭農地重劃與農舍興建,地方對不淹水的期望日益增高,最終促使開口堤於2018年被封閉,並加設水閘門。看似強大的工程,卻無法滿足民眾對不淹水的期待,近年七賢村仍在尼莎、凱米、康芮等颱風風災中遭遇淹水困境。這也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僅依賴工程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的考驗。對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教授提出「承洪韌性」與「水災風險管理」的新觀點。她指出,過往的防洪工程可能帶來「安全的假象」,讓社會失去面對洪水的調適能力。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的今天,「小水不來,一來就是大水」,因此,我們需要從過往防洪的對抗觀念,轉變為提升「承洪韌性」,也就是面對大洪水能減災且迅速恢復的能力。水災風險管理,意味著認知到工程的極限,轉而運用多元策略將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工程手段,更應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應用,例如:透過國土計畫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易淹水區過度開發;改造建成環境,讓房舍具備耐淹設計;甚至推動淹水保險等。這些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降低水災風險。當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將來自於我們思維的整體轉變。這不僅是宜蘭七賢村的課題,更是整個台灣社會在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綠色防線失靈了?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的檢討與修補
當我們為了家園的安全與便利,啟動大規模的公共工程時,要如何確保這片土地上的豐富生命得以延續,不被粗暴對待?這正是「生態檢核」制度誕生的初衷。2017年,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正式上路,要求公共工程在規劃、設計與施工各階段,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與檢核工作,並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四大措施,減輕工程對自然生態的衝擊。然而,制度上路多年,為何我們仍有聽聞工程破壞棲地、生態受損的案例?這套制度背後,究竟存在哪些失靈的環節?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問題不只來自制度設計,更關鍵在於人的態度。當政府機關對生態檢核缺乏重視,承包單位便宜行事,或未具有足夠專業的生態知識,檢核程序便會淪為形式,那些寶貴的生物與棲地,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保護。更令人憂心的是,現行規定中,中央補助比例未達一半的地方工程可免做生態檢核。如今財劃法通過修正,地方財政提升,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無需檢核的自辦工程,對地方生態造成威脅。另外,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劉奇璋表示,目前生態檢核的委託發包模式,有利益衝突的疑慮,進一步影響檢核結果的專業性。種種挑戰,使得這道守護自然的防線,出現了破口。問題不能僅止於揭露,更應促成改變。學界與民間團體呼籲,應建立完善的生態專業認證制度,確保檢核團隊的專業性;推動第三方發包制度,避免檢核作業受到利益干擾,使結果更為中立可信。同時,也應重新檢視實施生態檢核的條件,限縮或明確界定可免檢核的例外情形。最終,期盼工程與生態專業能攜手合作,讓生態檢核從法規要求內化為普遍共識與行動準則,共同為台灣這片土地,創造一條兼顧發展與永續的道路。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防洪 vs. 生態,虎頭溪脊紋鼓蟌的生存危機
在南台灣的溪流間,棲息著一種嬌小可愛的豆娘「脊紋鼓蟌」。牠們的身長大約2公分,對棲地的要求非常嚴苛,只選擇水流平緩、兩岸植被茂密、以泥沙為底質的野溪,作為安身立命之所。然而,一場以防洪安全為名的治理工程,已在台南新化的虎頭溪展開,破壞了脊紋鼓蟌的棲息環境。我們跟著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一同走訪虎頭溪排水護岸治理工程現場。可見怪手已經開挖河道,進行浚深作業,並且打下鋼板;原本野溪兩岸的植被跟竹林,已經被大面積剷除,映入眼簾的只剩一片黃褐色的裸露河岸,與昔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對比。台南市水利局主秘黃信銓指出,由於虎頭溪上游河道狹窄、缺乏護岸,豪雨時容易沖刷崩塌,導致鄰近的新和庄及下游新化市區淹水,因此依治理計畫進行整治。然而,台灣蜻蜓學會指出,虎頭溪工程進行之前,台南市水利局曾委託生態顧問公司進行生態檢核,報告中建議應儘可能保留自然竹林與水岸,避免全面性水泥護岸工程,但最終工程仍未遵循此建議,走向水泥化。黃信銓主秘解釋,這是因為工程案的發包過程遭遇流標,為了配合市場上可行工法,局部調整了護岸設計,轉而採用混凝土的做法。不過,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變更後的規劃設計,仍需參考原本生態檢核之建議,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4大策略,降低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黃于玻理事長直言,這個案例凸顯生態檢核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未能被有效落實,特別是在變更設計和施工監督環節,專業團隊的職責未能充分發揮,導致遺憾發生。面對爭議,水利局承諾將檢討改進,並將部分的河岸設計從水泥護岸改為石籠結構。但這一切是否還來得及?脊紋鼓蟌的遭遇,不僅是單一物種的悲歌,更是整體野溪生態系的警訊。現在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場關於防災與生態的深層提問。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從阻礙到共榮,遠望坑溪的生態「回春」之路
農田灌溉與生態共榮,可能嗎?遠望坑溪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東北角雙溪河的支流遠望坑溪上,曾興建了3座取水堰,引水供應田寮洋地區耕作需求。然而,這些高聳的堰體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甚至在枯水期導致部分河段斷流,嚴重影響生態與灌溉。其中,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更成為了魚群上溯的巨大挑戰。本集節目延續上集,深入介紹這項深具意義的「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造工程」。工程團隊借鏡百年前屏東「二峰圳」的智慧,打掉第三堰,改以截取伏流水的方式引水。這種工法雖然歷史悠久,但在現代卻是少見的嘗試,因此許多農民對新工法的穩定性抱持疑慮。為此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與工程團隊居中積極溝通,終於說服農民嘗試新工法。工程完工一年後,遠望坑溪的生態復甦令人驚喜!調查顯示,原本三堰上游新增了16種原生魚蝦,其中13種為洄游類。多達35種台灣原生種突破障礙,擴大了分佈範圍。指標性的黑邊湯鯉、大口湯鯉等物種數量顯著增加,活動範圍甚至擴展到原本的第一堰上方。更重要的是,工程後整體取水狀況更加穩定,即便在久未下雨的夏季,取不到水的時間也比以往大幅縮。遠望坑溪的成功案例,證明了水利工程與環境永續之間並非必然衝突,而是可以透過整體規劃與順應河川自然營力達到共榮。因此這項工程榮獲2024年台灣河溪網協會「河川希望工程獎」的年度大獎「河川復育特別獎」。今年秋天,當你漫步草嶺古道欣賞芒花時,不妨多多欣賞步道旁這條愈來愈年輕、愈來愈有生命力的遠望坑溪,它正訴說著人與自然共好的動人故事。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