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Music
True Crime
Society & Culture
Comedy
Business
Histor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TT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9e/7a/52/9e7a52cf-6dad-0570-ffef-3443412ec0b0/mza_12100942493854971683.jpg/600x600bb.jpg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263 episodes
6 days ago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Show more...
Nature
Arts,
Society & Culture,
Book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s the property of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Show more...
Nature
Arts,
Society & Culture,
Books,
Science
Episodes (20/263)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還地於河的挑戰,種瓜坑溪的復野經驗能否複製?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
Show more...
4 day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解開水泥枷鎖,南投種瓜坑溪的復野奇蹟
一條被水泥困住的溪流,要如何重獲自由?在南投國姓鄉的種瓜坑溪畔,一場由私人發起的河川復育革命正在上演。原本的種瓜坑溪被水泥護岸束縛,河床上有多道固床工,水流停滯,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夫妻倆,2018年來到南投縣國姓鄉定居,卻發現溪流因過度的人為改造而失去活力。4到6公尺的高聳護岸阻隔兩岸,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水流停滯,水中多是吳郭魚,山林裡的動物也難以親近。2021年,匯入種瓜溪的一條小溪即將被整治,計畫再蓋上水泥護岸。許秋容與Peter教授發現這個問題,擔心生態進一步惡化,於是找上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求助。在雙方合作下,他們展開後續的河川復野行動,決心讓這片土地與溪流重現生機。河道內一部分固床工移除,一部分打開缺口,以引導自然水流,並減低上溯⾼度阻隔,改善⽔域的縱向連結。(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什麼是復野?復野(rewilding)就是以低度干預的手法,讓河川恢復成近似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喚醒它的生態功能。與過去強調「控制」的治水概念不同,復野強調河川的生命力,賦予它空間與自由,讓水流、洪水調節等自然過程自行運作,河流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重現生機。復野的成效令人驚艷。種瓜坑溪溪床從象草與小花蔓澤蘭叢生,變成有30多種植物共存;水中石蠶蛾與魚群重現,吸引翠鳥、鷺鷥翩翩而來,甚至觀察到像斑嘴鴨這樣的候鳥。在河畔獸徑上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到了山豬、食蟹獴、鼬獾、白鼻心、穿山甲,藍腹鷴也曾造訪這片土地。將河流右岸的護岸打除,改為拋石緩坡,不僅能讓生物親近水域,該處緩坡也成為⽔砂溢淹空間,對下游有減緩水流的功效。(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復野工程不只對生態好,還能降災減災。許秋容與Peter老師提供自己的土地,打造調節河川水量的洪泛平原,讓溪流「在洪水期能換穿8XL號衣服」。這樣的想法,已通過2024年多次大雨與颱風的考驗。經由學理計算,這樣的工程也能減輕洪水對下游大石村的危害,提高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不走控制洪水的老路,種瓜坑溪的故事告訴我們,把還空間給河流,就能換來生機與希望。復野工程讓藍綠帶順利連結,創造豐富生機,自動相機也拍攝到了穿山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啟動第二期復野計畫,進一步拓寬河川
Show more...
1 week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希望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為台灣河川找「溪」望
河川三面光、河床挖深、植被剷除……當一條河流被「整治」之後,它的生態還能恢復嗎?為了推動台灣河川治理文化的典範轉移,從水泥牢籠走向富裕生態廊道,台灣河溪網自2019年起舉辦「金蘋果/爛蘋果獎」,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評審團針對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出優良及不當工程,以達到鼓勵及監督效果。 ​生態、水利跟景觀等領域學者與公民組成評審團,歷時2個月,完成現場評選作業。(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隨著水環境改善計畫落幕,這項活動轉型為「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持續透過公民參與,評選並表揚生態友善的整治案例,同時揭露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促進制度改革。本屆獲獎工程成果令人驚豔!「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工程」克服長年違規占用與垃圾問題,為台南市民打造舒適的親水公園;「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拆除指南溪左岸護岸與河床封底的混凝土,增進河川的橫向與垂直連結;「秀巒降壩首部曲」移除秀巒壩部分結構,恢復白石溪的土砂運移功能,提升縱向生態連結。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更是國內洪泛平原復育的先驅案例。(照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更值得一提的是2項指標性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拆除南投種瓜坑溪高聳的護岸,復育小型洪泛平原,是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大規模移除遠望坑溪的抬水堰及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營造生態環境,成為台灣首次完全實踐「近自然工法」精神的河川工程。另一方面,評審團也選出了本屆的台灣河川失望工程──烏溪雙冬堤防工程於河川的辮狀流上大量填土、宜蘭五十溪野溪復建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這些案例突顯了傳統的工程思維慣性、環評的制度缺失、生態檢核的定位、民眾的認知差距,與用地限制,都可能是導致河川工程無法兼顧生態的重要原因。真正友善的河川治理,應該回應生態需求,同時考量地方發展與民眾參與。今天的《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就帶你探討這些希望/失望工程,共同尋找更好的治理之道。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克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差異,以創新工法同時滿足灌溉取水與生態改善需求,獲得第一屆河川復育特別獎。(照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烏溪河道填土已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使巴氏銀鮈族群減少,顯示辮狀支流的生態
Show more...
2 week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募資、直播、公眾參與,黑鳶保育不再只是專家的事
春天是鳥類繁衍的季節,築巢、育雛,繁忙而充滿生命力。透過直播技術,我們現在可以即時觀看黑鳶的育雛過程;這些畫面,不僅是自然界的美好展現,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猛禽保育所面臨的挑戰。10年前,紀錄片《老鷹想飛》揭示了台灣黑鳶的生存困境,經過長期的監測與保育行動,黑鳶的族群數量已有穩定回升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威脅已經消失,包括農藥與老鼠藥的傷害、棲地劣化等,仍是牽動牠們生存的關鍵因素。為了深化公眾參與,「老鷹公主」林惠珊創立的昕昌生態科研發起「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從黑鳶巢位直播開始,讓更多民眾能親眼見證這些猛禽的生活樣貌,進而關注生態保育。黑鳶巢位直播一點也不簡單,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技術門檻、資源調度與人力需求都是挑戰。此外,黑鳶是否能順利破殼、親鳥會不會棄巢,這些自然變數也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甚至曾發生巢位下方墓仔埔失火的意外,讓研究團隊連忙出動救援。黑鳶的生存,除了來自於環境條件,更仰賴人類如何選擇行動。我們是否願意減少有害農藥與鼠藥的使用、願意支持有機友善農業,這些決定,將影響牠們的未來。當我們看見直播畫面中黑鳶育雛的瞬間,或許就能更深刻理解保育行動的價值。本集節目邀請到「老鷹公主」林惠珊,一同探討黑鳶的生存挑戰,並介紹這項募資計畫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從「0」開始,為台灣黑鳶保育貢獻一份力量。
Show more...
3 week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樹蛙艾回家」,為艾氏樹蛙打造新公寓
「嗶、嗶、嗶、嗶……」在夜晚潮濕的森林裡,一聲聲輕脆的嗶嗶聲響起。這不是車輛倒車,而是一種小巧卻極具特色的青蛙——「艾氏樹蛙」的鳴叫聲。艾氏樹蛙是台灣的原生蛙類,體型不大,僅約3到5公分,體色會隨著環境變化,從褐色到黃綠色都有可能。牠們偏好棲息於樹洞或竹筒內,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是,雄蛙在假交配後會守在洞口保護卵,而雌蛙則會定期產下未受精卵,作為蝌蚪的食物,以確保後代能順利存活。這種護幼行為,在台灣蛙類中相當罕見。艾氏樹蛙棲息在樹幹上,保護色讓牠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照片提供: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雖然艾氏樹蛙並非保育類,但歷年調查顯示,其數量並不多。因此,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特別舉辦「樹蛙艾回家」活動,帶領參與者親手營造棲地,利用竹子打造適合牠們繁殖的家園。活動不只是觀察,更要動手參與。參加者使用桂竹製作「青蛙公寓」,為艾氏樹蛙提供產卵與孵育蝌蚪的環境。竹筒的設計也蘊含實驗精神,透過40cm、70cm、100cm三種不同規格的高度,觀察牠們的棲息偏好,為未來的生態研究提供參考。艾氏樹蛙的卵粒緊貼著竹筒內壁,裡頭的小生命正悄悄成形。大小朋友專注地鋸竹、測量、刻字,再親手將竹筒固定於森林間,同時,也親眼觀察到艾氏樹蛙的卵與雄蛙的護幼行為。許多首次造訪東眼山的家庭,都對這樣的近距離接觸感到新奇,也因此更能深刻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一場自然教育課,一次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的體驗。現在就來聆聽這場活動的精彩片段!「樹蛙艾回家」是森命之島保育季系列活動之一,未來幾週還有蝙蝠、鳥類標本與蠟葉標本製作等主題的工作坊,等你來探索。孩子專注地鋸竹子,親手製作艾氏樹蛙的「青蛙公寓」。在媽媽的指導下,孩子專注地使用電烙筆在竹筒上刻畫圖案。冒雨合力在森林中架設竹筒棲地,為樹蛙打造安全的家園。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農地種電爭議、屋頂設置挑戰,太陽光電發展路在何方?
能源轉型,需要清晰且前瞻的政策戰略引導。隨著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發展太陽光電成為必然之舉。然而,當光電設施落腳農地,衝突也隨之而來——能源轉型與農業生產如何共存?當建築屋頂成為光電發展的理想選擇,卻又為何推動緩慢、成效有限?今年初,農業部預告「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要求申請業者自行評估案場範圍及鄰近區域的生態條件,以降低光電開發對環境的衝擊。但這項指引是否能真正解決農地種電的爭議?當開發業者既是調查者、也是申請人,該如何確保評估的完整與正確性?高雄馬頭山光電場位於穿山甲生態熱點,但本次「生態指引」僅將草鴞與石虎列為農地轉作光電需關注的瀕危物種。(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另一方面,內政部於2月下旬預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規範未來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新建築須強制裝設屋頂光電,每20平方公尺應設置1瓩。這項政策是否足以加速屋頂光電普及?還是僅是最低限度的政策調整?農地光電與屋頂光電議題,並非只是技術與法規面的調整,更涉及土地使用策略、生態與農業影響評估、政策執行機制,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產業之間的協調。在缺乏清晰戰略的情況下,農地變更的生態評估機制恐因執行細節不足而流於形式,屋頂光電則可能因政策力道不足而難以普及。高雄市左營區建築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屋頂光電兼具隔熱、節能與額外收益等效益。(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這一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邀請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梁聖岳、林冠伶,深度解析這兩份草案內容,指出當前政策的關鍵問題與潛在影響。歡迎收聽!花蓮鳳林造林地光電設置於平地造林區內,但本次農業部「生態指引」對森林棲地環境著墨有限。(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屋頂光電可獨立供電,具調適與防災功能。圖為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屋頂光電設施。(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梁家瑋攝)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冬日尋蝶,義學坑步道的自然探索
蝴蝶翩翩飛舞,彷彿是大自然的精靈。但你是否曾駐足仔細觀察過牠們?2月9日早晨,在義學坑步道的賞蝶導覽活動中,即便寒流來襲,我們仍能發現蝴蝶的蹤跡,甚至一探牠們「小時候」的秘密。這場導覽由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舉辦,解說老師們帶領參加民眾走進這片隱藏在都市邊緣的生態寶地。義學坑步道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是蝴蝶的理想棲地。透過尋找寄主植物上的幼蟲與蛹,我們也見證了蝴蝶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活動從認識蝴蝶開始,老師教授簡單的「手指記憶法」,幫助大家掌握五大蝶科的特徵。接著,透過標本、模型和平板等教具,讓參與者在沒有大量成蝶飛舞的冬天,也能深入了解各種蝴蝶的生活史。這樣的賞蝶方式,不僅適合賞蝶新手,更讓大人小孩都樂在其中。除了台灣原生種蝴蝶,這次導覽還發現了外來蝶種——尖翅翠蛺蝶。這種近年才在台灣被記錄的蝴蝶,寄主為芒果樹,以老葉為食。至於是否會危害台灣的芒果產業,仍需農政單位與學者進一步評估。透過觀察,老師帶領大小朋友思考外來種、環境變遷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賞蝶導覽不僅是自然觀察,更是一場深入的生態學習。解說老師懷抱熱忱,透過生動的解說與互動體驗,讓人們更貼近大自然。從最初僅在大台北舉辦的定點導覽,到如今拓展至桃園、台中等地,每月也有固定場次,讓更多人能認識蝴蝶,進而保護蝴蝶的棲地。如果你也想親身體驗這場生態探索,不妨參加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賞蝶導覽,讓自己走進山林,與蝴蝶(和牠們的小時候)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守護森林的紫色身影,志工、部落與大紫蛺蝶
在新竹五峰鄉白蘭部落翠綠的林間山徑,一群人彎著腰,蹲在沙朴樹下的落葉堆旁,或沿著樹幹仔細搜尋。他們的目光專注而溫柔,耐心地尋找大紫蛺蝶幼蟲的身影。這群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志工,以細膩的守護之心,讓保育信念如漣漪般擴散,帶動部落居民,共同投入這場保育之旅。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志工嚴竹蘭,曾經為了觀察大紫蛺蝶,半夜驅車上山,卻不慎開進山溝。這樣的瘋狂行動,正顯示出這群「蝶會傭兵」對大紫蛺蝶的熱愛與執著。他們每個月都會上到白蘭部落,調查大紫蛺蝶的生態與棲地環境,希望透過長期記錄,為保育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大紫蛺蝶幼蟲擁有優秀的偽裝能力,你能發現牠嗎?(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志工江淑靜形容,尋找幼蟲的過程宛如寧靜的療癒,而許碧連則回憶,當她第一次發現幼蟲時,激動得幾乎落淚。這些動人的瞬間,讓人深刻體會到,保育研究在理性科學之外,還蘊含著與土地自然的深厚連結,以及源自內心的承諾。然而,生態保護不能只仰賴志工,也需要在地社區積極參與。在白蘭部落經營露營區的袁明城、莊美蘭夫妻,正努力將園區打造為「蝴蝶天堂」,種植多種蜜源植物與食草植物,規劃出一條蝴蝶廊道。他們甚至在桃李樹上綁上「蟲叮過了,給蝴蝶吃」的告示牌,提醒遊客,這裡的果實不僅屬於人類,更是生態的一環。在桃子、李子樹上懸掛告示牌,向造訪露營區的露友傳遞保育觀念。為了讓保育能量向外擴散,袁明城、莊美蘭在部落裡進行宣導,讓當地居民認識大紫蛺蝶的美麗與珍貴之處。此外,透過林業保育署的媒合平台,蝶會試圖引入企業ESG的資源,並結合新科技應用於研究,為保育工作開創更多可能性。這是一場關於守護的故事,一場人與自然之間細膩深刻的交流。讓我們一起見證,白蘭部落的這群人,如何為森林中的紫色身影持續努力。蝶會志工以石頭圍住沙朴樹的根部,避免大紫蛺蝶幼蟲隨著落葉被風雨帶走。在沙朴樹上安裝溫濕度計,蒐集微氣候數據,以深入探究大紫蛺蝶的生活史與其棲息環境的關聯。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在新竹、桃園的山區學校推廣大紫蛺蝶保育。(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雲霧中的紫色精靈,白蘭部落的大紫蛺蝶調查
當晨曦灑落白蘭部落,雲霧繚繞的山林間,一隻閃耀藍紫色金屬光澤的蝴蝶翩然飛過——這是大紫蛺蝶。本集節目跟隨一群熱血的蝴蝶守護者,台灣蝴蝶保育學會(以下簡稱蝶會)理事長張榮華及志工團隊,一同深入新竹縣五峰鄉,探索這種珍稀蝴蝶的生命奧秘。台灣約有400種蝴蝶,其中有5種被列為保育類,大紫蛺蝶便是其中之一。牠的幼蟲對食物極為挑剔,只吃沙朴樹的葉片與嫩芽。換句話說,少了沙朴樹,便無法支撐大紫蛺蝶族群的繁衍與生存。沙朴是大紫蛺蝶唯一的寄主植物,大紫蛺蝶會選擇樹徑較大的沙朴產卵。 在白蘭部落高聳的朴樹下,蝶會的志工老師耐心翻找落葉,搜尋隱身其中的幼蟲。部分幼蟲藏匿於落葉堆裡,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竟發現牠們還會停棲於樹幹上度冬,去年的最長停棲紀錄為44天。這種「樹棲型」幼蟲的行為,過去從未被記錄,如今的發現不僅帶來驚喜,也讓大紫蛺蝶的生活史增添了更多未知的謎團。這趟調查不只是對蝴蝶的探究,更是一場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刻連結。蝶會選擇了白蘭部落作為研究基地,源自於一場偶然的邂逅。當地居民袁明城與莊美蘭夫婦,多年前驚喜地在自家發現這種罕見蝴蝶,從此對其生態充滿好奇。這個意外的發現輾轉傳至張榮華理事長耳中,他隨即提議展開長期監測,並獲得夫妻倆全力支持,開始了這場守護之旅。蝶會志工在大紫蛺蝶幼蟲停棲的位置上,以數字進行標記,確認其停棲情形。(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這條守護之路充滿重重挑戰。棲地開發、氣候變遷,甚至強風驟雨捲走落葉,都可能危及大紫蛺蝶幼蟲的生存。為了深入記錄幼蟲的行為,蝶會的志工們不畏嚴寒,即使在冬日深夜仍摸黑返回觀察點,仔細比對幼蟲的位置與狀態,確認牠們是否移動,以追蹤這些小生命的停棲模式。每一次的調查,都是對生命韌性的見證,也是向大自然致敬的行動。這場大紫蛺蝶的保育旅程,仍在持續進行……於沙朴樹下落葉堆中尋獲的大紫蛺蝶越冬幼蟲。((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大紫蛺蝶雌雄二型性顯著,雄蝶前後翅中央呈現藍紫色金屬光澤,有白斑。(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雌蝶翅黑褐色,有白斑,無藍紫色金屬光澤,與雄蝶有明顯差異。(照片提供: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張榮華)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屏東草鴞有幾隻?猛禽棲架來解答
在高屏溪畔的河灘草生地,一場關於草鴞的奇妙探索即將展開!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帶你深入屏東,揭開猛禽棲架與草鴞監測計畫的奧祕。本集節目來到高屏溪左岸河灘地錄製,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團隊在此架設猛禽棲架,紀錄草鴞等猛禽行為。最初,猛禽棲架的設計目標十分單純——吸引猛禽進入農田,協助農民捕捉老鼠,減少農藥使用,推動友善環境農業。然而,當研究團隊在棲架上安裝自動相機後,他們發現這些棲架不僅是老鷹、貓頭鷹的狩獵據點,更成為草鴞的社交場域!草鴞經常在棲架上鳴叫、休憩,甚至還在這裡談情說愛。透過影像資料,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的研究團隊,成功追蹤並解析屏北地區草鴞的分布與族群現況。他們估算,屏東北部的草鴞僅約30對,顯示適合的棲地極為有限。年輕的草鴞幼鳥在離巢之後,往往難以找到適合的落腳處,只能勉強棲息於較差的環境,生存更加嚴峻。草鴞較常利用棲架休息、社交,照片為一對草鴞站在棲架上面鳴叫。(照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想讓草鴞族群穩定成長,關鍵在於擴增棲地。莫拉克風災後,高屏溪部分河灘地因洪水沖刷而未再開墾,逐漸演替為草生地,成為草鴞的庇護所,也讓族群數量稍有回升。然而,這些棲地如今幾乎都有草鴞棲息,新一代的幼鳥仍在尋覓立足之地。洪孝宇助理教授拋出一個新思維——台灣的造林計畫是否能更具彈性?在推動減碳、增加碳匯的同時,是否也能在林地周圍鑲嵌草生地,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多棲息空間?這不僅關乎草鴞,也影響環頸雉、台灣野兔等平地草原物種。猛禽棲架的價值不僅止於監測,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更加認識台灣的鳥類生態。現在讓我們一起透過猛禽棲架,聆聽草鴞的故事!研究人員為草鴞上環,搭配猛禽棲架紀錄進行個體追蹤。2020至2024年共繫放草鴞成鳥/亞成鳥26隻、幼鳥48隻。(照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根據研究,台灣草鴞每窩產蛋數主要為3-6顆,離巢1-5隻(平均2.5隻)。(照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AI也能預警黑熊?大雪山讓人熊衝突OUT!
你以為大雪山只是個賞鳥、看雲海的地方嗎?沒那麼簡單,大雪山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有熊森林」!這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將帶您前往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直擊藏在樹幹上的黑熊簽名,並揭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以下簡稱台中分署)預防人熊衝突的秘密武器。跟著台中分署鞍馬山工作站蔡子柔技佐,走上鄰近遊樂區小木屋的步道,在一旁的樹幹上仔細觀察,便可見證到傳說中的台灣黑熊爪痕。這些爪痕平行排列,間距約3公分,尖端三角形的凹陷形狀明顯,推測應是黑熊爬上樹時施力留下的痕跡。 在鄰近大雪山遊樂區小木屋步道旁的樹木,可觀察到台灣黑熊爪痕。(照片提供:農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大雪山的熊出沒並非偶然,而是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台中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洪幸攸指出,自2015年起,台中分署在大雪山地區展開台灣黑熊的繫放調查,至今已成功追蹤10隻黑熊。追蹤資料顯示,牠們的活動範圍廣大,主要為大安溪、大甲溪之間的山林,核心區域正是大雪山遊樂區。長期累積的調查成果不僅幫助掌握黑熊的生態習性,也為防範人熊衝突提供科學依據。台中分署於2024年7月針對遊憩區域的潛在衝突熱點,建置AI預警系統,將紅外線相機所拍攝到的動物照片上傳雲端,由AI自動判讀。一旦判斷疑似黑熊出沒,分署管理人員的LINE群組就會立刻跳出警示訊息。台中分署於人熊衝突潛在區域建置黑熊AI預警系統。為了防止台灣黑熊及其他野生動物因垃圾而接近人類活動區域,增加人熊衝突風險,台中分署設計了生態友善垃圾桶。這種垃圾桶採用不鏽鋼材質,結構穩固,熊來也翻不動;搭配下拉式拉門設計,丟垃圾也很方便,保證不讓人類的垃圾成為熊的大餐。人熊和諧共處的秘訣除了科技防線,還有深入部落的宣導、換發改良式獵具,與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等措施。這些努力不只是為了保護黑熊,更是為了守護我們自己,讓人熊衝突OUT,友善共存IN!台中分署設計生態友善垃圾桶,防治成效良好,並取得新型專利認證,歡迎有需求機關團體洽詢使用。大雪山遊客中心常設展特別規劃「有熊森林」主題,帶領遊客認識台灣黑熊與相關研究調查,並了解如何與黑熊和諧共處。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仰望》,那些鳥類教會我們的事
賞鳥,是欣賞鳥類翩然之姿的浪漫旅程,更是探索自然奧秘的絕佳方式。從台灣的中央山脈到濱海濕地,從東亞的候鳥遷徙到美洲的鳥類觀察,鳥兒承載著土地的故事,也串聯起不同國度與文化之間的連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近期推出全新力作《仰望:從台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這本書既記錄了他豐富的鳥類觀察經歷,又將生態保育、文化探索與個人成長巧妙交織,是一部兼顧深度與廣度的半自傳。林大利的賞鳥旅程開始於建中時期的生物研究社。因為對自然的純粹好奇,讓他開始觀察台灣各地的鳥類。這段單純又充滿熱情的歲月,成為他日後求學與投身保育研究的起點。在《仰望》中,林大利以生動的文字,帶領讀者從台灣的鳥類觀察出發,延伸到東亞、澳洲、美洲的賞鳥經驗。他的書寫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普通的麻雀,也可以在國際視野中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與生態意義;像灰面鵟鷹這樣的候鳥,更是跨國保育合作的見證者,串聯起日本、台灣與菲律賓三地的保育行動。然而,鳥類的世界並非只有自然的美好。林大利坦誠地分享了他在保育工作中面對的現實挑戰,例如如何在農田裡防治鳥害,以平衡農民利益與鳥類保育。他強調,保育並非純粹的理想主義,而是一個面對複雜現實、追尋最佳解方的過程。透過這集專訪,林大利邀請大家一同仰望天空,重新審視鳥類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就讓我們一起飛翔在《仰望》的世界中吧!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傷獸之島》,書寫野生動物救傷的脆弱與堅強
在台灣野生動物的救援現場,一位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獸醫師綦孟柔,創辦了東部的野生動物救援機構——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她的新書《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物獸醫師的日子》,真實記錄了這條路上的點滴。早在獸醫系學生時期,綦孟柔就對犬貓以外的動物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她曾遠赴南非,參與獸醫短期營隊,親身經歷了如同Discovery頻道般的情景:獸醫搭直升機、射麻醉槍救治野生動物。這段經歷帶給她深深的震撼,也促使她在畢業之後,選擇投身野生動物醫療領域。儘管台灣的野生動物醫療場景少了南非的壯闊與冒險,但挑戰卻絲毫不少。她需要為幾克重的蝙蝠打針治療,場面堪比米雕;用砂輪機為長頸鹿修蹄,彷彿一場動物醫療版的工地秀。更有趣的是,綦孟柔獸醫師在書中提到,她曾被獅子尿尿「欺負」甚至抓傷的經歷,在令人莞爾的同時,也不禁為這份工作的危險性捏一把冷汗。作為野生動物獸醫師,綦孟柔形容自己既像偵探,又像心理師。因為野生動物無法用語言表達疼痛,獸醫師便需要像柯南一樣,透過蛛絲馬跡推理牠們的傷病成因,設計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面對無法治癒的傷勢,她則必須冷靜評估動物的生存條件,做出是否進行安樂死的艱難決策。綦孟柔獸醫師強調,「野放」是野生動物救援的首要目標。如果動物無法恢復到能夠在野外自由生存的狀態,獸醫師必須以牠的福利為優先考量,慎重決定是否讓牠在麻醉中安心離開。這樣的決定看似冷酷,背後卻充滿對生命的尊重。許多野生動物的傷病,其實都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例如被遊蕩犬隻攻擊的穿山甲、誤入陷阱的台灣黑熊,以及因撞玻璃而重傷的鳥類等。綦孟柔希望,透過《傷獸之島》,讓更多人關注野生動物醫療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該如何和平共存。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野生動物醫療的奇妙故事,一窺獸醫在救援現場的挑戰與抉擇,這集節目絕對不容錯過!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黑潮尋鯨》,鯨豚守護者們對抹香鯨的深情告白
在花蓮東海岸的湛藍大海,有一群人長年默默守護著鯨豚,以熱情與專業記錄每一次珍貴的相遇。他們就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成員。去年底,黑潮推出了台灣第一本鯨豚調查科普書《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以抹香鯨為主角,帶給讀者一一趟海洋生態的知識旅程,一段關於守護與發現的故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生動講述了自己與抹香鯨的邂逅。他回憶起2008年,剛加入黑潮擔任解說員,雖然積極參與海上調查,卻總是與抹香鯨「完美錯過」。「前一班看過,後一班也看過,我剛好夾在中間。」直到3年後,他才在海上遠遠地看見抹香鯨的噴氣與舉尾,那一刻充滿了震撼。抹香鯨的每一次現身,都是一場令人期待又難以預測的奇遇。多年的研究累積,黑潮團隊以Photo-ID(照片辨識)逐步建立起抹香鯨的名錄,目前已辨識出97隻個體。其中,解說員湯湯特別關注一隻名為「花小香」的抹香鯨,這隻鯨豚幾乎年年造訪台灣東部海域;紅毛則翻出2003年的舊照片,確認名為「花小青」的抹香鯨是名錄中出現年份最長的個體,牠的身影串聯了超過20年的海洋記憶。《黑潮尋鯨》不僅講述了抹香鯨的故事,同時深入探討了鯨豚保育的挑戰。在提到去年7月,七星潭抹香鯨寶寶擱淺的救援過程時,林東良感性地說:「牠不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生命。」這句話道出了救援現場的感觸與糾結,也展示了面對自然生命的專業與無奈。這本圖文並茂的書籍,將東部海域鯨豚的目擊資料、25年來的科學調查紀錄與成果一次公開。未來黑潮還計畫推出以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為主題的續作,探討動物福利與棲地保護等關鍵保育議題。如果你對深海的鯨豚懷有好奇,就千萬別錯過這次與林東良的對話與《黑潮尋鯨》。讓我們一起尋著抹香鯨的呼喚,傾聽鯨豚守護者們的深情告白。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未完的旅程》,黑熊711的人間啟示
新年伊始,我們將推出一連4集節目,為您介紹4本與生態相關的書籍。內容涵蓋陸地爬的、海裡游的、空中飛的生物,以及動物救傷的故事。希望您能在春節假期的片刻閒暇中閱讀這些書,不僅豐富心靈,還能更深入地了解野生動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第一本推薦的書籍是《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這本書是扣人心弦的報導文學,作者、聯合報副總編輯蔡惠萍,以記者敏銳深刻的洞察力,追溯台灣黑熊711的生命軌跡,書寫牠為何而死,而牠的死,又如何成為推動政策改變與保育進步的契機。711最後一年半的生命旅程,戲劇性地呈現了人類與自然、都市與鄉村、原住民與政府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牠曾兩度誤入陷阱,兩次被救援並野放,最終卻仍難逃獵人槍殺的命運。蔡惠萍副總編多次回到現場,訪問林保署、獸醫師、保育員和追蹤人員,探尋他們在事件發生前後的心境變化,並首度訪問槍殺黑熊的獵人祖孫3人,披露他們的心路歷程,更有事後的意外轉折,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探討711之死。這本書試圖釐清711死亡的背後原因,更深刻反省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獵人會選擇開槍?為什麼台灣的狩獵文化會被污名化?政策如何導致資訊不對等,甚至引發無法挽回的悲劇?透過黑熊的生命軌跡,《未完的旅程》帶領我們走進山林部落與政府之間的衝突核心。然而,《未完的旅程》並非僅重述悲劇,它帶來了更多理解與同理。作者以冷靜且克制的筆觸寫作,不帶強烈的情感指引,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慢慢思考,在矛盾中思辨。如果你對於人與自然、政策與文化、理解與共生等議題感興趣,這集節目絕對不容錯過。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教育與傳承,台灣油芒復耕計畫
你聽過「台灣油芒」嗎?台灣油芒,為禾本科油芒屬的台灣特有種作物,研究顯示是原住民由野生油芒馴化而來。這項珍貴的農作物曾一度消失近半世紀,直到近年才被學者重新尋回種原,展開復育工作。台灣油芒富含脂肪、蛋白質及鈣、鎂、鉀等礦物質,且光合作用效率高,能適應貧瘠的土地,因此被譽為「未來超級食物」。台灣油芒為原住民傳統農作物,營養價值高。(照片提供: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看好台灣油芒在永續農業、食農教育與部落文化傳承上的潛力,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自2022年起執行「台灣油芒復耕計畫」,與原鄉中小學及社區合作,推動油芒復耕種植。未來,協會更希望啟動第二階段的「氣候糧倉」行動,提升台灣食物體系的韌性,應對極端氣候挑戰。計畫第一階段為期3年,吸引屏東縣泰武鄉武潭國小佳平分校、花蓮縣豐濱鄉靜浦國小、花蓮縣瑞穗鄉瑞北國小、台東縣海端鄉海端國中、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國小、苗栗縣泰安鄉士林國小,以及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等,7所原鄉學校與社福機構、上千人次共同參與這場富含教育意義的復耕計畫。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至苗栗縣士林國小進行教學,並帶領學生在油芒移耕活動中學習製作種子球。(照片提供: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協會更先後邀請台灣油芒企業社負責人徐子富、在地型小米種子銀行創辦人林志忠等專家擔任顧問,協助設計課程並提供技術指導。讓學生透過親身實踐,掌握農作知識,並培養對土地的尊重與環境意識。以苗栗縣士林國小為例,校長葉玲分享,學校在教學中融入泰雅族文化,播種時由部落耆老進行傳統祈福儀式,讓學生學習文化祭儀的深意。從年初2月播種到11月收成,歷時9個月,最終成功收穫顆粒飽滿、色澤獨特的台灣油芒。台灣油芒不僅承載了原鄉文化的記憶,更象徵永續農業的希望。現在,讓我們一起了解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如何攜手原鄉,推動台灣油芒復耕計畫,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挑戰!油芒可以直接與白米一起炊煮,或搭配其他穀類製作米食料理,亦可加入沙拉、手卷,增添料理口感。(照片提供: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的台灣油芒復耕計畫獲葡萄王生技長期支持,未來將啟動第二階段的「氣候糧倉」行動。(照片提供: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從奧地利旅人的親身體驗,看台灣步道與山林的觀光潛力
為了推廣台灣觀光,向歐洲旅客展示台灣的自然與文化特色,長榮航空於10月底邀請了多位奧地利旅遊社群媒體KOL(意見領袖)與旅遊節目主持人來台,展開一場文化探索之旅。本次行程由長榮航空與千里步道協會共同構思,並獲得台南市文化局及林業保育署的協助。行程特別避開一般國外旅客熟知的台北、九份、高雄等地,選擇深入台南府城及嘉義阿里山地區,呈現更具深度的台灣文化與自然風貌。在台南,奧地利的朋友走訪了安平古堡、赤崁樓等歷史景點,體驗關子嶺泥漿溫泉、台江自然生態,並享受市場與夜市的在地美食。隨後,搭乘阿里山林鐵前往奮起湖與石棹,品味茶席文化與高山自然的秀麗景色。長榮航空邀請奧地利旅遊KOL與旅遊節目主持人造訪台南、嘉義,展開一場文化探索之旅。(照片提供:長榮航空奧地利分公司)奧地利旅遊KOL Anna-Maria Bonfiglio表示,台南的街道和文化氣息令人著迷,既安靜又充滿歷史韻味,與台北大都市風貌截然不同。旅遊Podcast主持人Peter Agathakis與KOL Adrian Mario Ivad則對嘉義山景的多樣性印象深刻。從亞熱帶植物開始,隨著海拔提升,能見到茶園、高山針葉林等豐富景觀,這些都讓人大為驚嘆。他們建議台灣應更加努力宣傳這些美麗的山林風光,吸引更多歐洲旅客前來探索。不過,台灣的山林、步道若要吸引更多歐美旅客造訪,仍有許多改善空間。野樵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楊志明指出,雖然行政院已宣布開放山林政策,但目前仍有多處山區需要事先申請入山證及入園許可才能進入。此外,雖然「台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已經上線,但其英、日語操作介面仍不夠友善,對於外國旅客來說仍存在障礙。旅遊Podcast主持人Peter Agathakis於雲之道步道採訪野樵國際旅行社與千里步道協會同仁,介紹台灣山林美景。(照片提供:長榮航空奧地利分公司)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則建議,政府應建立國家級步道的一站式入口網站,集中提供各步道的詳細資訊,包括交通、住宿、餐飲及推薦行程等,並優化多國語言支持。在偏鄉地區,則需積極培育旅宿服務網絡,提升旅遊便利性與接待量能;接著,透過邀請國內外KOL與部落客走訪步道,進行報導宣傳,可以進一步擴大台灣山林步道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海外旅客前來探索。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極大的觀光潛力,本集節目就帶您從奧地利旅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台灣如何吸引更多國際旅客造訪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探訪雙連埤,認識不可思議的水生植物
宜蘭雙連埤,原本是水生植物的天堂,擁有112種水生植物,占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種類的1/3以上。然而,1990至2000年代初期的破壞性開發和外來種魚類的引入,讓這些珍貴植物逐漸消失。為了保護它們,荒野保護協會在宜蘭縣政府的支持下,於雙連埤保護區內設立水生植物庇護區,開展復育工作。走進庇護區,可以觀察到兩種食蟲植物──絲葉狸藻和黃花狸藻。這兩種狸藻屬的植物都會開小黃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觀:絲葉狸藻像一團柔軟的綠絲絮,而黃花狸藻則擁有明顯的主莖與複葉。牠們能利用捕蟲囊捕捉昆蟲,當獵物經過囊外的感覺毛,食蟲囊會瞬間打開,將昆蟲吸入並消化,簡直是植物界的捕蟲高手!當小蟲接觸到絲葉狸藻捕蟲囊外側的感覺毛時,捕蟲囊口便會開啟,利用囊中負壓迅速吸入獵物。(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庇護區的另一種明星植物是蓴菜。當生長良好時,蓴菜的莖和嫩葉會包裹著一層果凍狀的物質,學者認為,這層果凍可能是防止昆蟲咬食的機制。更有趣的是,雙連埤的蓴菜葉背是紫紅色,而其他地區如崙埤、中嶺池的蓴菜葉背則是綠色,這種顏色上的差異背後蘊藏著未解的奧秘。時序已經進入12月,庇護區內的野菱幾乎消失不見。這是因為野菱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冬枯萎,翌年春天種子從土裡萌芽,夏秋開花結果,到了冬季再次凋零。今年,荒野保護協會在雙連埤的多個區域復育野菱,好消息是,其中有一區生長狀況良好,覆蓋率高,成功重現了過往的美麗景象。研究發現,蓴菜果凍層薄的個體葉片遭蟲啃咬的比例較高,厚的個體遭啃咬的痕跡相對較少,顯示果凍層具有保護的效果。(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除了復育水生植物,荒野保護協會與志工們也積極移除外來種魚類,希望藉由高強度移除,抑制外來種魚類的數量和體質量,讓植物有機會重新生長。這項計劃預計將持續2至3年,並持續觀察植物復育的成效。現在讓我們與荒野保護協會的棲地守護部研究員黃閎義,一起走進雙連埤,探索這些珍貴水生植物的奧秘,並見證荒野保護協會如何透過復育和外來種移除,為水生植物回到雙連埤,帶來無限希望。今年荒野保護協會高強度移除外來種魚類,也同步於雙連埤湖域復育野菱,其中有一區生長狀況良好,重現過往雙連埤的美麗景象。(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今年荒野嘗試在雙連埤湖域營造可以隔絕外來種魚類的空間,便長出了許多石龍尾,猶如一片水下小森林。(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颱風過後的倒樹,是災害還是生態的循環?
凱米、山陀兒、康芮和天兔,今年多個颱風侵襲台灣,不僅對交通和農業造成了嚴重損失,也對城市的樹木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例如,康芮颱風導致台北市超過2,000處樹木傾倒,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內也有15棵樹木倒塌。然而,這些倒樹該如何處理呢?對於倒樹災害,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佈的〈颱風樹木災損聯合救災作業計畫〉中,詳細規範了颱風期間樹木傾倒的處理原則與方式。輕微歪斜的樹木應直接扶正並設立支柱進行保護;若主根折損或根群多處折斷,經評估恐無法存活,則以鋸除方式處理。康芮颱風風強雨驟,造成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約15棵樹木傾倒,部分步道受損。(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副分會長陳鳴誼指出,目前台北市的倒樹在鋸除後,大多會粉碎再利用。然而,富陽公園採取了另一種方法,即將倒樹截斷並留在原地自然分解。這減少了搬運的麻煩,還能讓樹木回歸自然,成為土地的養分。這個過程也為許多昆蟲和微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仔細觀察,我們可以在這些倒樹的殘枝上看到昆蟲的活動。倒樹不應僅被視為災害,當樹木在森林中倒下時,就成為了自然界自我調節和更新的重要過程。倒塌的樹木為森林的樹冠打開了孔隙,陽光透過這些孔隙照射下來,使其他小樹或植物得以萌芽生長。因此,倒木對於環境教育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題材,讓民眾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自然界的運作。步道旁的玉蘭樹傾倒,評估樹木已無法扶正處理。(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台北市近年來發生多起行道樹倒塌傷人的事件,引起了民眾對行道樹種植與管理維護的關注。行道樹的種植和維護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樹種選擇、根系生長空間、修剪維護以及病蟲害防治等。了解和關心身邊的樹木,才能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本集節目專訪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副分會長陳鳴誼,帶您走進富陽公園,深入思考倒樹的處理方法和背後的生態意義。倒木切斷後放置於原地,成為昆蟲公寓。(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所在地於日治時期為軍事彈藥庫基地,國民政府來台後設立四四兵工廠,並就近將彈藥存放於此;因為軍事管制封山,讓這裡保留較為原始的自然棲地,可觀察到多種保育類動物出沒。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農業×生態×商業,帛琉紫秧雞與芋頭田的共生之道
「水藍色海洋天堂」帛琉,擁有清澈見底的藍色海域、壯麗的珊瑚礁與豐富的海洋生物。但你或許不知道,在帛琉北島濱海的芋頭田裡,也孕育著一種獨特珍稀的鳥類——帛琉紫秧雞。帛琉流傳著一句諺語:「海洋是我們的父親,芋頭田是我們的母親。」芋頭曾是帛琉人傳統飲食的核心,更是二戰期間的救命食物。然而現在帛琉的飲食已全然西化,漢堡、薯條、牛排等進口食品取代了芋頭。為了扭轉這一現象,帛琉政府積極推動食農教育,鼓勵民眾回歸傳統飲食,重新認識芋頭的價值。芋頭不僅是帛琉人的傳統主食,更是生態保育的關鍵所在。(照片提供:八百金社會企業)芋頭不僅是帛琉人的傳統主食,更是生態保育的關鍵所在。因為帛琉紫秧雞喜愛棲息於濕地芋頭田,以水中軟莖與昆蟲為食。此外,芋頭田能有效穩定濕地結構,防止泥沙流入海洋,進一步保護帛琉脆弱的珊瑚生態。因此,讓芋頭田持續耕作,不僅能維護紫秧雞的棲地,也能守護帛琉的濕地與海洋生態系統。來自台灣的八百金社會企業創辦人黃柏鈞,憑藉推動藍鵲茶與石虎米品牌的成功經驗,將「流域收復」的理念帶到帛琉,藉由芋頭與紫秧雞之間的共生關係,展開「紫秧雞芋頭生態品牌建構計劃」。透過商業運作,鼓勵當地農民重拾芋頭田的耕作,復甦當地農業,更推動生態與經濟的共存發展。帛琉是母系社會,女性負責下芋頭田耕種,男性出海捕魚。(照片提供:八百金社會企業)黃柏鈞的團隊以旅遊為先行策略,帶領遊客深入濕地芋頭田,從採芋頭、賞鳥到品嚐在地芋頭料理,讓人親身感受陸域與海洋生態的緊密連結。同時,與當地農民進行契作,利用當地芋頭開發多元產品,如芋頭餅乾、芋頭奶茶、芋頭米香等,將這些產品融入帛琉的觀光體驗,使旅遊不僅是享受,更是一場支持生態保育的行動。現在就跟隨八百金社會企業創辦人黃柏鈞的腳步,了解他如何讓帛琉的芋頭田持續耕作,實現生態、農業與商業的三贏局面。紫秧雞的神秘身影、帛琉原住民的共生智慧,以及那碗濃郁如蛤蠣濃湯般的芋頭湯,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帛琉滋味!帛琉的芋頭品種有近百種,其中種植最多,也是帛琉人最喜愛的芋頭品種為Ngesuas。(照片提供:八百金社會企業)黃柏鈞(上排中)晉見帛琉南女王Bilung Gloria Salii(下排中),闡述「紫秧雞芋頭生態品牌建構計劃」的理念與工作內容。(照片提供:八百金社會企業)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3 minutes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