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Society & Culture
Comedy
True Crime
History
News
Business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50/f7/de/50f7de0f-cd0c-6c81-3c4c-f433009276e9/mza_13442362651532873758.jpg/600x600bb.jpg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姜尚文心理師,朴世光心理師
291 episodes
2 days ago

這個節目將會透過「心理學的知識」
深入淺出的來聊聊與人相處上的難題,建立人與人的「好關係」,
「一份好關係」將會帶來與人親近的歸屬感,
尊重彼此的人際界線,保持情緒的穩定輕鬆,
使工作更有效率,增添生活的幸福度。
無論是與伴侶、父母、親子、朋友、同事、上司相處上的點點滴滴,
有任何想聽的,或任何疑問,歡迎您告訴我們,
我們將與您分享,為關係調味加料,找回關係中自在的感受
節目內容有

《美味關係實驗室》,
主持人為姜尚文心理師
將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透過例子的分享,
探討多元的話題,深入淺出探討關係上的話題,
讓心理的需要不再是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回到自在做自己的美好狀態。
節目將會在每周更新。

《心靈元氣廚房》
主持人為朴世光心理師
來一點正能量,甦醒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的心情也變得輕鬆一些,
開始每天的工作和努力。
本節目以生活小故事為食材,用名言佳句來調味,
觸動心靈的味蕾,滿足心靈的胃口。
有個信念來生活,將使人感到更有意義,
工作也更有效率,對自己也更加滿意。
節目將會在每週更新。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真摯的想陪伴你,一起面對今天的生活,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歡迎您的加入和收聽。謝謝。


更多的好資訊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FB https://reurl.cc/g02jvb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官網 https://humanitarian-love.com/
暖心全人諮商信箱 warmheart1099@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is the property of 姜尚文心理師,朴世光心理師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這個節目將會透過「心理學的知識」
深入淺出的來聊聊與人相處上的難題,建立人與人的「好關係」,
「一份好關係」將會帶來與人親近的歸屬感,
尊重彼此的人際界線,保持情緒的穩定輕鬆,
使工作更有效率,增添生活的幸福度。
無論是與伴侶、父母、親子、朋友、同事、上司相處上的點點滴滴,
有任何想聽的,或任何疑問,歡迎您告訴我們,
我們將與您分享,為關係調味加料,找回關係中自在的感受
節目內容有

《美味關係實驗室》,
主持人為姜尚文心理師
將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透過例子的分享,
探討多元的話題,深入淺出探討關係上的話題,
讓心理的需要不再是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回到自在做自己的美好狀態。
節目將會在每周更新。

《心靈元氣廚房》
主持人為朴世光心理師
來一點正能量,甦醒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的心情也變得輕鬆一些,
開始每天的工作和努力。
本節目以生活小故事為食材,用名言佳句來調味,
觸動心靈的味蕾,滿足心靈的胃口。
有個信念來生活,將使人感到更有意義,
工作也更有效率,對自己也更加滿意。
節目將會在每週更新。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真摯的想陪伴你,一起面對今天的生活,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歡迎您的加入和收聽。謝謝。


更多的好資訊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FB https://reurl.cc/g02jvb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官網 https://humanitarian-love.com/
暖心全人諮商信箱 warmheart1099@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Episodes (20/291)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91「後悔不再是壞事,用反事實思考讓未來更美好!!!」by 姜尚文心理師

反事實思考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在事後,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設想另一種不同的可能性,通常以「如果……就好了」的形式出現。它是一種對過去事件的心理模擬,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上行反事實思考,即設想更好的結果,容易引發後悔情緒;以及下行反事實思考,即設想更壞的結果,有時能幫助我們產生動力和改善現狀的決心。 
心理學上的反事實思考

  • 定義:指人們在事後,對過去的事件提出與事實相反的不同可能性,以「如果……,那麼……」的句式表達。
  • 組成部分:通常由一個虛構的前提(「如果……」)和一個虛構的結論(「那麼……」)組成。
  • 研究: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在1982年開創,研究發現人們在遇到特殊事件後,比遇到普通事件更容易產生反事實思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days ago
17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90「用 AI 會讓人變笨還是變聰明,如何用才是正確的呢?」by 姜尚文心理師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使用 AI 工具寫作的學生,其腦電波顯示各區域有亮點但彼此缺乏連結,表明大腦各區域間的協同活動減少。
研究發現,不使用 AI 工具認真寫作的學生,其大腦電路活躍且連結豐富,顯示他們在積極思考、提取經驗和創造。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Kousamiya 將過度依賴 AI 導致大腦不再積極運作的現象稱為「認知負債」。
三個月後的測試顯示,先前使用 AI 工具寫作的學生,在不使用 AI 的情況下幾乎完全忘記了當時寫作的內容,表明學習記憶非常表面。
研究表明,先經過思考再利用 AI 工具輔助寫作的學生,其產出不僅成為自己的記憶,還能提升記憶的品質。
越早接觸電腦的孩子越不好,更早接觸 AI 則更糟糕,因為 AI 會阻礙思考,對孩子而言就像毒藥和糖果。
AI 應被視為健身教練,提供指導,但真正的練習和成長仍需個人親力親為。

00:01:12
AI 時代的學習:聰明還是變笨?
探討 AI 時代使用 AI 工具是否會使人變笨。講者分享了孩子寫古文報告被老師質疑使用 ChatGPT 的經歷,以及老師使用 AI 軟體反偵測學生作業的例子。提出教育界對於使用 AI 的兩種觀點:鼓勵使用以收集資訊,以及完全禁止使用。並分享一則教授要求學生寫道歉信,結果收到 AI 生成的道歉信的笑話,引出 AI 學習如何幫助人們而不是使人變笨的主題。
00:04:06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AI 對大腦的影響
介紹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將受試者分成三組,分別使用 AI、Google Research 和完全不使用工具來完成寫作任務,並通過腦電波監測大腦活動。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I 寫作的組別,大腦各區域有亮點但彼此沒有連結,而完全不使用工具寫作的組別,大腦電路活躍且互相連結。使用 Google Research 的組別與不使用工具的組別表現相似。研究指出,使用 AI 工具會使大腦不再積極運作,並引用 Kousamiya 教授的 “認知負債” 概念,說明大腦會因為依賴 AI 而 “欠債”。
00:07:52
AI 使用的長期影響與記憶
研究團隊在三個月後再次測試這些受試者,讓他們重新寫出之前寫過的文章。結果顯示,先前使用 AI 工具的組別幾乎完全忘記了文章內容,而沒有使用 AI 工具的組別則能回憶起大部分內容。這表明使用 AI 工具可能導致學習變得淺薄,無法形成長期記憶。強調了區分 “倚賴 AI” 和 “利用 AI” 的重要性,如果過度依賴 AI,人們可能會變成廢人,並容易相信 AI 提供的假訊息。
00:10:20
如何正確使用 AI 與親子教育建議
強調在寫作時先經過思考,再利用 AI 工具輔助,可以提升記憶和學習效果。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電腦和 AI,因為 AI 會阻礙思考,對孩子來說就像毒藥。總結,可以使用 AI,但不能依賴 AI,而是要讓 AI 幫助日常工作,賦能人們。最後,用健身房的例子說明 AI 只是教練,真正要練習的是自己。節目結束,並鼓勵聽眾按讚、訂閱和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13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9「如何學習&運用同理心,增進人我好關係!!!」by 姜尚文心理師

☆現在下載中廣線上聽APP

隨時收聽精彩節目還有經典好音樂!

https://fstry.pse.is/8atq3r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87r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探討了同理心的兩種形式: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針對情感同理心過於強烈的人,講者建議在情緒過載時切換為認知同理心,學習拒絕並設立界線,並透過大自然、運動等方式宣洩負能量。對於同理心較弱的人,講者提倡以慈悲心代替同理心,專注於對方的需要,並提供具體互動方法,如專注聆聽、提供協助等。此外,講者還建議透過閱讀小說、詩詞來增強認知同理心,並強調自我覺察和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以提升整體同理心能力。

重點心得情感同理心過強的人,若因他人情緒受影響,應切換為認知同理心,分析可提供哪些實際幫助,而非僅用心感受。
情感同理心強烈者,應學習設立界線並拒絕過度的傾訴要求,例如告知對方自己僅有三十分鐘的時間可以傾聽。
同理心缺失者可透過「慈悲心」來彌補,專注於對方的需求並提供實際幫助,例如詢問「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伴侶可透過專注聆聽、眼神交流,並主動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協助,來展現關心與體貼。
認知同理心的培養,需要活在當下,避免因焦慮(擔心未來)或憂鬱(沉溺過去)而忽略當下的互動。
透過閱讀人際互動相關的小說或古代詩詞,可以體會不同情境下的對話方式及背後含義,有助於提升同理心。
增強同理心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進行自我覺察,每天睡前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
大綱
00:01:22
同理心的種類與情感同理心過強的應對
本集節目延續上一集內容,討論了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是用大腦分析他人情緒,常見於專業人士如醫生、心理師等。情感同理心則是感同身受,他人難過自己也難過,他人開心自己也開心。重點在於有些人情感同理心過於氾濫,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甚至產生替代性創傷,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等。針對情感同理心過強的人,建議將情感同理心切換為認知同理心,思考如何提供實際幫助,並學習拒絕,設立界線。
00:07:13
情感同理心過強的宣洩與同理心缺失的應對
情感同理心強的人容易接收負能量,建議通過大自然、運動等方式宣洩,避免壓抑導致憂鬱。針對同理心缺失的人,可能是天生限制,可以通過學習增強認知同理心。建議用慈悲心代替同理心,關心對方,以對方的需要為先。舉例說明,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先生可以專注聆聽太太的需求,並主動提供幫助,即使無法感同身受,也能讓伴侶感受到愛和關懷。
00:12:44
提升同理心的實用方法與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認知同理心可以後天學習,同理心缺失的人可能因為焦慮或憂鬱而無法活在當下,影響同理心的展現。建議活在當下,並通過閱讀人際互動小說和古代詩詞來體會情感。自我覺察是同理心的一部分,每天睡前反思自己的情緒,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緒。無論同理心過強或缺失,自我覺察都是成長的功課。節目最後鼓勵聽眾按讚、訂閱和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18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8「同理心好重要,認知和情感太多太少都不好!!!」by 姜尚文心理師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lg7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巴倫•柯恩(Simon Baron-Cohen)是劍橋大學的心理病理學教授,他在同理心領域的研究引入了許多創新的觀點,
同理心可以分為七個不同的類別,

本集節目主要探討同理心的重要性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影響。講者首先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太太因先生缺乏情感連結而考慮離婚,引出同理心不足可能造成的困擾。接著,講者介紹了同理心的兩種主要形式: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是透過觀察和理解來同理他人,而情感同理心則是感同身受。講者強調,認知同理心可以後天學習,情感同理心過於強烈則可能導致替代性創傷和職業倦怠。節目最後鼓勵聽眾思考自身情況,並在認知和情感同理心之間取得平衡,以改善人際關係。
重點心得臨床上將同理心區分為不同種類,其中認知同理心仰賴頭腦、經驗和觀察,情感同理心則涉及感同身受。
認知同理心對心理師等專業人士至關重要,有助於分析個案痛苦並提供專業意見,避免僅有情感同理心造成的過度情緒負擔。
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可能缺乏同理心,但能在工作上表現出色,照顧家人,顯示同理心缺乏不代表不愛家人。
公衛研究顯示,人口中約有 10% 具有類似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狀況,程度有輕有重。
情感同理心過於氾濫可能導致職業倦怠、替代性創傷,甚至憂鬱或焦慮,社工師等助人工作者尤需注意。
印度文化中缺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診斷,原因在於普遍的困境使人們認為「慘」並非問題,顯示認知會影響對事件的看法。
認知同理心可透過後天學習增強,即使是較為冷酷的人也能在需要時展現同理心。
情感同理心在人際互動中至關重要,但過度投入他人情緒可能造成負擔,因此建立良好界線是必要的。
大綱

00:01:22
伴侶諮商案例:缺乏同理心的先生
節目主題探討伴侶諮商中常見的問題,即太太覺得先生缺乏同理心。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太太想與先生離婚,儘管先生沒有外遇或家暴,且是個好爸爸,但太太覺得兩人缺乏情感溝通。先生每天做早餐、送孩子上學、準時回家、一起吃飯、洗碗、幫孩子洗澡,但夫妻間只談柴米油鹽,沒有情感連結。諮商師認為先生可能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缺乏同理心,但並非不愛家人。諮商師建議太太可以找閨蜜傾訴,並建議先生接受諮商,以改善溝通。
00:05:51
同理心的重要性與認知同理心
探討同理心的重要性,並介紹亞斯伯格症候群在人口中的比例約為 10%。同理心並非簡單的概念,可分為多種類型。首先介紹認知同理心,即透過頭腦、經驗和觀察,理解他人的狀況。例如,看到人哭就知道難過,看到人笑就知道開心。心理師常運用認知同理心,分析對方的痛苦,並給予專業意見。認知同理心背後有強大的心智理論,可預測事情的發展。
00:09:20
認知同理心的學習與應用
認知同理心可以透過後天學習獲得,但自閉症患者可能較難,因為他們難以辨識他人情緒和表情。建議父母及早介入,幫助孩子學習辨識情緒,避免被視為「白目」。成人也可學習認知同理心,改善人際關係。即使個性較冷酷,也能在需要時表現出同理心。伴侶諮商中,諮商師常協助伴侶學習同理心。
00:11:11
情感同理心的重要性與潛在問題
介紹情感同理心,即感同身受,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快樂。情感同理心對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案例中的太太覺得先生缺乏情感連結,只會做對的事情。情感同理心並非人人都能輕易做到,當一個人自身問題很多時,難以感受他人。情感同理心過於強烈也可能造成問題,例如,聽聞悲傷故事後過度悲傷,甚至影響生活。
00:15:22
控制與增強同理心
討論了同理心過於氾濫可能導致的問題,如替代性創傷、憂鬱和焦慮。建議學習控制同理心,建立良好界線。若同理心太弱,則應加強。同理心影響人際關係,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應相互搭配。與親友互動時,情感同理心很重要,但不能過度。專業工作時,認知同理心應多一些。節目預告下一集將介紹其他類型的同理心,以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同理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18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7「我們是否被大腦完美欺騙,而失去了行動力!!!」by 姜尚文心理師

順暢,更孅盈!天后級代謝力

翰方御品順孅茶由曾柏翰中醫師研發,金鐘影后苗可麗代言。精選7大漢方,有效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便順暢,找回美麗線條。

專業、安心、有效!全館999免運,註冊會員再領$200優惠券

https://fstry.pse.is/899gn9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87r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跑在你前面的人,他們的系統並非天生高級。只是他們更早參透了這則科學的隱喻:完美,不是行動的藍圖,而是行動的結果
它不會在空想中降臨,只會在你每一次笨拙的起步、每一次狼狽的跌倒、每一次微小的修正中,悄悄浮現
所以,別再等了。那個完美的系統不存在,它只存在於你開始的勇氣裡,存在於你大腦因行動而生的嶄新溝回中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7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6「這不是我該做的決定啊! 看看啟動效應的影響!」by 姜尚文心理師

少一杯飲料、少一次娛樂,就能讓夢想慢慢長大

台新證券 X Richart定期定額,讓小錢出發、大夢實現

現在用Richart APP開立證券戶最高享 500 R幣,還能抽iPhone Air

手刀開戶GOGO👉 https://fstry.pse.is/8cegxm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本集節目主要探討了「啟動效應」這個心理學概念,講者透過生活中的例子,如英文單字聯想、老人相關字詞對走路速度的影響、咖啡機旁的畫作如何影響付費行為等,解釋了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節目中還提到原生家庭對個人潛意識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放慢決策速度、覺察自身感受和分析原因,來避免啟動效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善用它來改善人際關係和生活。
重點心得啟動效應說明周遭環境的燈光、圖片、氣味等感覺會影響潛意識,進而影響意識與行為。
人們在做決定時,很多時候是潛意識在幫忙做決定,而非完全出自於自己的意識。
個案在原生家庭中若長期缺乏父愛,日後擇偶時可能傾向尋找年紀大很多的成熟男性,即使這些對象並不適合。
大腦的長期記憶會將「老人」與「不健康」、「走路慢」等概念串聯,以便快速反應,但快速反應不一定是最好的反應。
麥當勞透過品牌形象塑造,將「麥當勞」與「開心」連結,影響消費者在想要開心時選擇麥當勞。
餐廳服務員快速收走餐盤的行為,可能是一種啟動效應,目的是讓顧客覺得還沒喫飽,進而消費更多。
孩子在情緒不好的情況下讀書,會影響記憶力,因此讀書環境越簡單明亮越好。
避免啟動效應危害的方法之一是放慢做決定的速度,並分析感受背後的原因是否合理。

00:01:22
啟動效應:概念與實例
本段介紹了啟動效應的概念,並通過多個例子進行說明。首先,通過一個英文單詞的例子(eat, s-o-c-o-p),說明人們傾向於根據先前的刺激(eat)來預測後續的內容(soup)。接著,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組學生看與老人相關的詞語(皺紋、行走緩慢、孤單、身體不健康),另一組學生看花、草、天空等不相關的詞語。結果顯示,看老人相關詞語的學生走路速度明顯變慢,這說明先前的刺激影響了潛意識,進而影響了行為。
00:05:22
啟動效應的定義與潛意識的力量
本段深入探討了啟動效應的定義,指出周遭環境(燈光、圖片、氣味等)會影響潛意識,進而影響意識和行為。許多看似自主的決定,實際上可能是潛意識在起作用,這體現了潛意識的強大力量。諮商過程中,諮商師經常與個案探討其原生家庭,因為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響會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並在日後的生活中持續影響個案。
00:09:01
啟動效應的成因與商業應用
本段解釋了啟動效應的成因,指出大腦的長期記憶會將相關事物串聯在一起,以便快速反應。例如,想到老人,就會聯想到不健康、走路慢等特徵。這種快速反應機制有助於適應環境,但有時也會導致不一定最好的反應。麥當勞和 Nike 的廣告策略被用作例子,說明商家如何通過塑造形象,將不相關的事物(麥當勞與開心、Nike 與 Just Do It)聯繫起來,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00:11:17
啟動效應在商業和親子教育中的應用
本段繼續探討啟動效應在商業中的應用,例如餐廳服務員快速收走餐盤,促使顧客點更多餐點。大賣場播放快節奏音樂,刺激消費。在親子教育方面,強調孩子的情緒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至關重要。書桌應保持整潔明亮,避免分散注意力。與孩子說話的方式也會影響其潛意識,積極的對話能啟動好的感覺,促進溝通。
00:13:55
如何避免啟動效應的負面影響及善用啟動效應
本段討論了如何避免啟動效應的負面影響。首先,建議在做決定時放慢速度,避免倉促做出不適當的決定。其次,要覺察自己的感受,分析感受背後的原因,並理性思考原因是否合理。通過分析感覺和原因的關聯,可以從潛意識層次回到意識層次,做出更適當的決定。如果能善用啟動效應,在人際關係中(與孩子、伴侶、主管、下屬)把握好的啟動效應,可以事半功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7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5「將無性婚姻 轉成 性福滿滿的秘訣!」by 姜尚文心理師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87r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本集節目探討了夫妻間「無性」關係的心理因素,指出工作和育兒壓力、不良溝通模式、過往創傷以及性需求不一致都可能導致此現象。講者建議夫妻應重視心理連結,安排「珍珠時間」來增進彼此了解和分享心事,並坦誠溝通性需求。若溝通困難或存在創傷,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以建立更健康、幸福的婚姻關係。
重點心得根據多國統計,大約每五對夫妻就有一對是無性夫妻。
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sex)現象顯示,即使經濟充裕,工作壓力仍可能導致親密關係減少。
諮商案例顯示,夫妻應額外空出時間進行親密行為,例如約定特定日期,並事先安排,以克服忙碌生活造成的影響。
心理連結與親密關係互相加乘,心靈連結不佳可能使性行為僅淪為生理需求。
Stanberg 的愛情三原論強調親密關係和情感連結的重要性,兩者兼具可互相幫助。
許多夫妻前來諮商的原因,一開始往往是溝通問題。
伴侶過去的創傷經驗可能造成親密行為上的害怕與不自在,建議有創傷的一方尋求諮商。
夫妻應坦誠溝通彼此在親密行為上的需求,以達成一致的做法。
珍珠時間(每週一到兩次,每次約兩小時)對夫妻關係至關重要,有助於了解彼此的成長與變化。
案例顯示,透過建立珍珠時間,原本婚姻關係平淡的夫妻重新喜歡上對方,並停止諮商。

00:01:22
無性夫妻的普遍性與心理因素
節目探討了無性夫妻的現象,指出根據多國統計,大約每五對夫妻中就有一對是無性夫妻。無性夫妻不僅存在於中老年夫妻中,也出現在年輕夫妻中,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節目將重點討論心理因素,特別是壓力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工作和育兒的雙重壓力可能導致夫妻沒有精力和體力進行親密行為,甚至出現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sex)的現象。
00:03:46
壓力與夫妻相處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壓力會減少親密關係,建議夫妻額外安排時間來維繫親密關係。諮商案例顯示,許多夫妻因忙碌而忽略親密關係,因此諮商師會建議他們每週安排固定的親密時間,並事先做好準備。除了工作壓力,夫妻相處模式也會影響親密關係。沒有完美的夫妻,重要的是彼此適應、接納和良好溝通。一個案例中,先生因太太的指責而無法進行性行為,顯示溝通問題是親密關係的根源。
00:06:02
夫妻溝通的重要性與心靈連結
夫妻間的爭吵、翻舊帳會損害關係。一個案例中,先生因太太的嘮叨和指責而選擇加班逃避,導致夫妻關係惡化。這個先生有自覺,主動尋求諮商,諮商師建議夫妻一同諮商,解決溝通問題。性行為前的心理連結非常重要,研究顯示,夫妻心理連結越好,親密行為也越好,反之亦然。心靈連結不佳,親密關係可能只剩下生理需求。
00:07:50
愛情三原論與溝通的重要性
根據 Stanberg 的愛情三原論,親密關係和情感連結互相幫助。老年夫妻雖然親密關係次數下降,但若心理連結強,每次親密關係仍能感到開心。夫妻諮商的原因多是溝通問題,因此良好的溝通至關重要。若夫妻發現溝通有問題,建議尋求幫助,例如閱讀相關書籍、向模範夫妻請教,或尋求諮商師的協助。
00:09:18
創傷經驗與性需求不一致的影響
伴侶中一方若有過去的不良經驗或創傷,可能導致在親密行為上感到害怕或不自在,建議有創傷的一方尋求諮商,以避免影響親密關係和夫妻相處。另一種情況是雙方性需求不一致,例如先生需求較多,太太需求較少,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先生感到挫折,甚至尋求其他方法。建議夫妻坦誠溝通彼此的性需求,並達成一致的做法。
00:11:38
珍珠時間的重要性與案例分享
建議夫妻每週安排一到兩次的「珍珠時間」,好好聊天、聊心事。許多夫妻雖然相處時間長,卻很少關心彼此的狀況,導致對伴侶的了解停留在過去。夫妻需要互相了解,分享成長經歷,因此珍珠時間非常重要。一個案例中,夫妻生活平淡,缺乏了解,諮商師建議他們每兩天安排珍珠時間,結果他們重新喜歡上對方。節目最後鼓勵聽眾分享節目,並下回再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6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4「無性婚姻愛恨糾結的危機,跟你想的大不同」by 姜尚文心理師

心理學家 Stanberg 的愛情三原論指出,健康的婚姻需要性關係、親密關係和承諾三個因素,缺少性關係容易導致婚姻問題。
日本的研究顯示,每月性生活少於一次的夫妻被定義為「無性夫妻」,且每五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面臨此問題。
Google 數據專家發現,搜尋「無性婚姻」的比例比「不性婚姻」高出 3.5 倍,比「不愛婚姻」高出 8 倍,顯示無性婚姻是一個普遍問題。
長期被伴侶拒絕性行為的一方可能陷入憂鬱、焦慮,自我價值降低,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夠好。
長期缺乏性生活可能導致被拒絕的一方尋求外遇或與他人搞曖昧,即使是與 AI 情人聊天,也可能反映夫妻關係已出現問題。
長期被拒絕性行為對女性可能造成荷爾蒙失調,進而影響情緒和身體健康。
壓力過大會分泌壓力荷爾蒙,抑制性慾,使大腦將精力放在解決壓力上,而忽略了性行為的需求。
過度勞累會使心臟血管的血液集中於修復肌肉,減少對性器官的供應,從而抑制性慾。
性愛與多巴胺分泌有直接關係,但長期刺激導致多巴胺分泌疲乏後,需要更豐富的情感交流來彌補,例如共同興趣和活動。
夫妻關係需要放鬆的環境,增強副交感神經的活動,例如度假或飯後休息,有助於提升性慾和改善夫妻關係。
大綱00:00:05

00:00:57
無性婚姻的現況與愛情三原論
節目主持人分享最近諮商案例,一對夫妻因長期沒有性生活而考慮離婚。主持人提到心理師通常不直接給予離婚或結婚的建議,而是協助當事人釐清狀況。根據心理學家 Stanberg 的愛情三原論,健康的婚姻需要性關係、親密關係和承諾三個要素,缺乏性關係可能導致婚姻問題。
00:03:12
無性夫妻的定義與普遍性
節目中探討了無性夫妻的定義,日本定義為一個月性生活少於一次。數據顯示,無性夫妻的現象相當普遍,日本大約每五對夫妻就有一對面臨此問題,法國和美國的調查結果也相似,顯示這是現代夫妻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00:04:10
無性婚姻的網路搜尋趨勢與議題
節目引用 Google 數據專家 Schuston Davidowitz 的研究,指出網路搜尋「無性婚姻」的比例遠高於「不性婚姻」和「不愛婚姻」,顯示無性婚姻已成為普遍問題。節目預告將探討無性婚姻的影響和背後原因。
00:05:02
無性婚姻對被拒絕一方的心理影響
節目分析無性婚姻對被拒絕一方的心理影響,包括憂鬱、焦慮和自我價值降低。舉例說明,一對夫妻婚後因先生頻繁拒絕性要求,導致太太感到沮喪和生氣,進而引發婚姻爭吵。節目提醒夫妻應注意此問題,並建議拒絕一方坦承原因,避免對方誤解。
00:07:05
無性婚姻的潛在危機與對女性的影響
節目探討長期被拒絕可能導致性需求無法滿足,進而尋求外遇或發展不健康的關係,例如網路曖昧或與 AI 情人聊天。節目也提到長期被拒絕會導致女性荷爾蒙失調,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脾氣不好、容易生病。
00:09:21
無性婚姻的法律層面與性關係的重要性
節目指出,長期無性行為在某些國家民法中可作為訴請離婚的理由。節目強調性關係的重要性,並從腦科學角度分析,性愛並非單純的感官刺激,而是透過大腦下視丘引發荷爾蒙分泌,與大腦密切相關。
00:11:20
心理因素對性關係的影響
節目分析心理因素如何影響性關係,例如壓力過大會分泌壓力荷爾蒙,抑制性慾;過於勞累也會抑制性慾,因為身體需要將血液送到肌肉修復。節目提到,工作和育兒壓力可能導致夫妻性慾下降。
00:13:50
多巴胺與夫妻關係的維繫
節目從神經科學角度解釋,性愛與多巴胺分泌有關,但長期刺激可能導致神經疲乏。建議夫妻透過豐富情感交流和共同興趣,彌補多巴胺不足的現象,從而加深感情,提升性關係的品質。
00:16:23
提升性關係的關鍵與節目總結
節目總結,要擁有良好的性關係,需要放鬆身心,增強副交感神經。建議夫妻透過度假或放鬆的活動,提升性慾。節目最後鼓勵聽眾思考自身婚姻狀況,並預告下一集將探討無性婚姻的成因與應對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7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3「狄德羅效應,一不小心買太多的消費陷阱!」by 姜尚文心理師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lg7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迪德羅效應:消費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節目引入了心理學中的「迪德羅效應」概念,並以案例說明其在消費行為中的體現。一個案例是,購買新手機後,在店員的推薦下,陸續購買手機殼、保護貼和耳機等周邊配備,另一個案例是,在 IKEA 逛傢俱店時,原本只想買一張牀,卻因為展示空間的佈置,而購買了牀邊櫃、燈飾和沙發等附屬品。這些都是迪德羅效應的表現,導致過度消費。
00:04:39
迪德羅效應的由來與影響
節目介紹了迪德羅效應的由來,它是由人類學消費學者 Grant McClinton 以 18 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命名的。狄德羅收到朋友贈送的高級睡袍後,發現家中的地毯和牀與睡袍不搭,為了搭配睡袍,他開始更換地毯、牀和燈具,這個過程讓他感到痛苦,因為周遭環境與睡袍不協調,產生認知失調。環保學者擔心人類因迪德羅效應而過度消費,破壞環境。身體異形症患者也可能在身體上產生迪德羅效應,不斷追求完美。
00:07:53
如何避免迪德羅效應
節目探討了商家如何利用迪德羅效應來創造業績,例如化妝品公司推出平價名牌口紅,吸引消費者購買後,再引導他們購買其他更昂貴的化妝品。避免迪德羅效應的方法是不該買的就不要買,不要過度消費。需要思考購買的目的,是為了炫富還是證明身份。切記只買需要的,或者完全不需要,也不用物品來證明身份。
00:09:58
蘇格拉底的啟示與真正的紓壓
節目引用蘇格拉底逛市集的故事,他發現世界上有很多他不需要的東西,並認為為奢侈生活奔波會讓人離幸福生活越來越遠。節目提到,人們的痛苦除了來自人際關係,也來自於追尋不到東西。追尋過多東西可能付出超額代價,且滿足感是暫時的。從腦科學角度看,過度消費只是多巴胺的分泌,帶來暫時的快樂,之後反而會感到空虛。透過購物紓壓是危險的,因為那只是多巴胺帶來的暫時快樂,並未真正紓壓。真正的紓壓是帶來平靜,而不是再度購物。節目最後提到,透過諮商,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消費陷阱,找到人生目標和真正的紓壓方法,從而走出迪德羅陷阱,重新掌握人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2「希望感,讓人生更有力量,克服逆境挑戰」by 姜尚文心理師

希望理論,該理論由心理學家 Sindel 提出,將希望分解為實際步驟。希望理論包含三個構成要素:目標、路徑和能量。目標是指清楚的目標設定;路徑是指達成目標的方法或工具;能量是指堅持下去的意志力。節目強調,要擁有希望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並探討如何設定合理且可能實現的目標。
00:12:01
希望感與樂觀的區別及希望的合理性
節目探討了希望感與樂觀的區別,指出樂觀是一種生活態度,而希望感則與成功與否無關。節目鼓勵大家保持樂觀,但也提醒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因此目標設定要合理。以癌症患者為例,說明希望感對心靈健康的重要性,即使身體無法痊癒,也能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天。最後,節目分享了一個癌症第三期患者通過諮商重拾希望,從關注病情轉向完成目標的故事,強調希望感對人生的積極影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7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1「愛照鏡子,總對自己長相不滿意,是容貌焦慮症嗎!」by 姜尚文心理師

臨床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美國大學生在意自己的面貌,其中 25% 是特別在意。
醫學上正式名稱為身體臆形症,盛行率約為 2.4%,意即每 100 人中約有 2 至 3 人可能受影響。
容貌焦慮最常關注的部位依序為毛髮(63%)、鼻子(50%)和皮膚(主要為青春痘)。
弗洛伊德學派觀點認為,過度重視外貌可能源於潛意識中難以言說的情感,透過外貌來表達。
社交焦慮、完美主義和低自尊的人群,通常更容易出現容貌焦慮症狀。
臨床上,容貌焦慮症狀的高發年齡段通常在 16 至 18 歲之間。
父母對孩子外貌的負面評價,即使是無意的,也可能造成孩子日後的心理創傷。
改善容貌焦慮,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能幫助個案理解內在價值,減少對外在比較的依賴。
個案透過與母親溝通,理解母親過去言論造成的影響,並在獲得母親的肯定後,容貌焦慮症狀有所減輕。

00:01:23
容貌焦慮症的案例分析
本節探討了容貌焦慮症,並以一個案主的故事為例,說明了這種心理狀態的影響。案例中,案主在朋友建議下進行雙眼皮手術後,開始對自己的外貌產生極度不滿,甚至影響到工作和社交。在醫學上,容貌焦慮症被稱為身體異形症,患者會對身體的某一部分特別敏感,總覺得自己那裡不夠好。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患者不敢出門、不去上學或工作,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進而引發憂鬱或焦慮。
00:05:45
容貌焦慮的心理成因與原生家庭影響
本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容貌焦慮的原因,並以弗洛伊德的觀點切入,認為過度重視外貌可能源於潛意識中難以言說的情感。案例中,案主從小被母親批評眼睛不好看,導致他一直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諮商過程中,案主與母親進行了對話,母親的道歉和肯定減輕了他的容貌焦慮。
00:08:26
容貌焦慮症的盛行率與好發部位
本節介紹了容貌焦慮症的相關數據,在美國大學生中,約有一半的人在意自己的面貌,但真正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比例約為 2.4%。容貌焦慮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毛髮(63%),其次是鼻子(50%)和皮膚(主要指青春痘)。青少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貌。針對容貌焦慮症,精神科醫生可能會開立抗憂鬱、抗焦慮或抗強迫症的藥物。
00:10:39
容貌焦慮的治療方法與日常生活建議
本節探討了容貌焦慮的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很重要。認知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調整對美的看法,減少與他人的比較。內在心理特質方面,低自尊和完美主義是容貌焦慮的常見原因。研究顯示,有社交焦慮的人也容易有容貌焦慮症。建議父母應及早關注孩子在青春期對外貌的過度關注,並協助他們建立內在價值,減少對外在的過度重視和比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80「人愛面子難溝通怎麼辦,用三大情緒系統來化解!!!」by 姜尚文心理師

心理學家Paul Gilbert提出的三大情緒調節系統,它們分別是威脅系統(負責保護與安全)、驅動系統(負責目標達成與資源獲取)以及安撫系統(負責建立連結與慈悲),這三個系統相互影響,共同調控著我們的情緒狀態和行為。
讓我們來理解自身和他人,有更好的溝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4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9「避開過度樂觀的出錯,談談倖存者偏差效應!!!」by 姜尚文心理師

順暢,更孅盈!天后級代謝力

翰方御品順孅茶由曾柏翰中醫師研發,金鐘影后苗可麗代言。精選7大漢方,有效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便順暢,找回美麗線條。

專業、安心、有效!全館999免運,註冊會員再領$200優惠券

https://fstry.pse.is/899gn9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透過比爾蓋茲的例子,引出人們常過度樂觀看待成功人士的成功,並忽略失敗案例。接著,他以二戰期間美國國防部加固飛機的故事,說明倖存者偏差的由來,強調看事情要全面,不能只模仿成功案例。心理師分享了一個父親如何引導想從名校輟學創業的兒子的案例,並建議聽眾保持三分之二樂觀、三分之一悲觀的態度,在規劃人生時思考可能的失敗及承擔代價的能力,從而更全面地思考問題,避免過度樂觀,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重點心得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過度樂觀地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並模仿他們,卻忽略了那些失敗的例子。
在二戰期間,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指出,加固飛機應加固那些沒有彈孔的地方,因為那些飛不回來的飛機正是因為這些地方被打到。
模仿成功人士的例子不一定會成功,因為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其實有幾百個人是失敗的。
思考人生計畫時,建議採取三分之二的樂觀加上三分之一的悲觀,以平衡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
創業家朋友分享,在創業計畫初期,他會找朋友盡量吐槽他的計畫,從中找出可能失敗的地方並加以改善。
提出倖存者偏差的觀點時,應讓對方知道是真誠地想提醒,而不是吐槽。
案主過度樂觀,無法聽進家人朋友給予的倖存者偏差意見,實際上家人朋友是想提醒他沒想到的東西。
即使創業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失敗的經驗,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
大綱
00:01:20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與案例
本章介紹了倖存者偏差的概念,通過一個個案為例,個案因為看了比爾蓋茲的傳記,學習比爾蓋茲的習慣,就相信自己也能成功。節目中提到,這種想法忽略了那些沒有成功的例子,過度樂觀地看待成功人士的經驗。
 
00:02:52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偏差案例
本章通過二戰期間美國國防部加固飛機的例子,詳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的由來。美國國防部最初打算加固飛機上彈孔最多的地方,但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指出,應該加固那些沒有彈孔的地方,因為那些彈孔多的飛機都成功返航,而那些沒有返航的飛機,被打中的位置正是致命的。
 
00:04:44
 
生活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本章探討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例如人們傾向於認為以前的東西比較耐用,或者覺得老歌比現在的歌好聽。這些觀點的形成,是因為人們只記得成功的例子,而忽略了失敗的例子。因此,在思考問題時,需要全方位地考慮,不能盲目模仿,否則不一定會成功。
 
00:06:58
 
兒子創業的故事與倖存者偏差的影響
本章分享了一個父親的案例,他的兒子因為看了比爾蓋茲和賈伯斯的傳記,決定從美國名校輟學創業。雖然創業初期還不錯,但一年後兒子選擇放棄,回去唸書,因為他發現現在的創業環境與比爾蓋茲和賈伯斯當年不同,需要更多的學習。這個故事說明了倖存者偏差會影響人們對成功的判斷。
 
00:09:53
 
如何平衡樂觀與悲觀以避免倖存者偏差
本章建議人們在思考問題時,保持三分之二的樂觀和三分之一的悲觀。過度樂觀會忽略潛在的失敗風險,而過度悲觀則會導致焦慮和緊張。一個好的平衡是正向思考,但同時也要預想可能的失敗,並考慮是否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
 
00:11:34
 
創業家經驗分享與全面思考的重要性
本章分享了一個創業家的故事,他在創業前會找朋友吐槽他的計畫,從而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這個例子說明,在規劃未來時,需要全面思考,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才能更好地避免失敗。
 
00:13:34
 
倖存者偏差的提醒與總結
本章總結了倖存者偏差對人們的提醒,即看事情要看全面,不要過度樂觀。當他人提出批評意見時,應該理解他們是想提醒自己,而不是故意吐槽。在規劃人生和夢想時,保持三分之二的樂觀和三分之一的悲觀,可以使思考更加全面,人生更加美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8「當孩子&工作不再是第一,用大池小魚效應來重新得力 !!!」by 姜尚文心理師

大魚小池塘效應指的是,人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會與社會環境做比較,在小池塘裡表現優異的人,到了大池塘可能會因比較而產生自我懷疑。
父母若能提早讓孩子知道大魚小池塘效應,就像打了預防針,能幫助孩子在進入競爭環境時,不至於過度沮喪或憂鬱。
父母不應只用名次或成績鼓勵孩子,而應著重於孩子努力的過程,體會到的經驗,避免孩子將成就與自我價值劃上等號。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多鼓勵孩子的好習慣和態度,例如準時起床或樂於助人,讓孩子看到自己與個人特質相關的優點,而非僅與成績相關。
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提供適合的環境,過於強勢的環境不一定能讓孩子變好,有時適得其反,造成孩子過大的壓力。
挑戰應適度,如同鷹架理論,提供孩子可及的挑戰,讓他們在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而非給予過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失去學習動力。
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同儕認同感強烈,容易產生比較心,此時父母應小心引導,強調孩子的肯定和價值不應來自他人。
父母要相信孩子本質是善良且想要向上的,不應預設孩子是故意擺爛,而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大綱
 
00:01:22
 
大魚小池塘效應:開學季不想上學的孩子
本章節探討了開學後孩子不想上學的現象,並非由於憂鬱症、焦慮症或霸凌,而是因為功課太好,進入更好的高中後發現自己不再是第一名,進而產生自我懷疑。諮商心理師姜尚文分享了一個模擬案例,描述一個國中功課很好的孩子,進入高中後成績下滑,即使努力補習也無法進步,感到沮喪並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大魚小池塘效應」,指的是人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會與社會環境做比較。在明星高中裡,由於所有學生都很優秀,成績排名自然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自尊心。這種效應不僅發生在學業上,也可能發生在職場等其他人生階段。例如,優秀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發現同事們也很優秀,開始自我懷疑。社會比較的效應會對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00:07:00
 
如何應對大魚小池塘效應
本章節討論了如何協助自己或孩子應對大魚小池塘效應。首先,要認識這個效應,並讓孩子或自己知道它的存在。其次,要思考對自己的認識、認同和自我價值,不要與社會上的人比較。父母需要小心地與孩子溝通,強調個人的肯定和價值不是來自他人的肯定,而是要懂得欣賞自己。鼓勵孩子時,不要只關注名次和成績,而是要關注努力的過程。只要孩子有進步,就給予鼓勵,欣賞他們努力的過程。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孩子的好習慣和好態度,例如準時起床,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這些優點與個人特質有關,而不是與成績有關。
 
00:12:11
 
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提供適合的環境
本章節強調了解孩子特質的重要性,並提供適合的環境。一個案例表明,原本在國小很開心的孩子,進入明星國中後因壓力過大而得到憂鬱症。心理師建議父母深思,明星國中的環境是否適合孩子。雖然「孟母三遷」有其道理,但也要考慮孩子的資質。過於競爭的環境可能對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特質,接納孩子的樣貌,並給予最適合的環境。不要相信強勢的環境一定能讓孩子變好,而是要思考如何提供適合的挑戰,讓孩子在可承受的壓力下成長。這與「鷹架理論」相符,即提供適當的挑戰,讓孩子能夠逐步攀升並獲得成就感。總之,要理解自己的能力,並將自己或孩子放在適合的環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6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7「父母離婚後,如何安撫和照顧孩子的心靈 !!!」by 姜尚文心理師

少一杯飲料、少一次娛樂,就能讓夢想慢慢長大

台新證券 X Richart定期定額,讓小錢出發、大夢實現

現在用Richart APP開立證券戶最高享 500 R幣,還能抽iPhone Air

手刀開戶GOGO👉 https://fstry.pse.is/8cegxm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父母離婚後,孩子可能會將父母的離婚歸咎於自己,認為是自己的錯誤導致父母爭吵和離婚。
父母需要向孩子說明離婚是父母之間的問題,與孩子無關,並非孩子的錯。
孩子可能會期望父母離婚是暫時的,將來還會住在一起,父母需要與孩子溝通,讓他們理解離婚的永久性。
父母離婚後,若發現孩子在與伴侶交往時出現問題,可能源於父母婚姻對其造成的影響,此時可建議孩子尋求心理師的協助。
父母離婚後,若自身情緒不穩定或陷入憂鬱焦慮,應尋求專業協助,避免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父母應盡量減少離婚對孩子生活規律的影響,例如避免轉學,並維持孩子原有的社交和興趣。
父母離婚後應制定穩定的探視行程,確保孩子與父母雙方都有穩定的連結關係。
父母雙方在管教議題上應放下對彼此的不滿,共同討論如何對孩子最好,並保持一致的管教態度。
大綱
00:01:19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認識與接納
本節討論父母離婚後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影響。首先,需要用各種語言協助孩子認識離婚這件事,說明離婚的原因,但避免指責另一半,例如可以說「我們兩個不適合」或「個性不合」。理解孩子可能無法認同或接受,需要耐心解釋。重要的是,不僅要在認知上讓孩子理解,更要在乎孩子的心情,接納孩子不開心、傷心的情緒,而不是要求他們立刻好起來。講者提到,強迫孩子接受事實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憂鬱和焦慮的情緒。
 
00:04:09
 
離婚後對孩子的支持與穩定
父母離婚後,為了降低對孩子的影響,應盡量減少孩子生活中的其他變化,例如避免轉學,保持孩子在家庭以外的規律生活和社交關係。父母雙方要有穩定的行程安排,確保孩子與父母都有良好的相處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並未消失。講者強調,父母在管教議題上要放下對彼此的不滿,共同討論如何對孩子最好,並保持一致的管教態度。此外,切勿在孩子面前數落另一方,以免對孩子造成傷害。穩定的行程和父母的固定安排對孩子的恢復至關重要,因為這能讓孩子與父母之間保持穩定的連結關係。
 
00:07:26
 
協助孩子理解離婚的永久性與責任歸屬
孩子常常會為父母的離婚找原因,甚至責怪自己。父母需要明確告訴孩子,離婚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父母之間的問題。講者分享了自己與兒子的互動經驗,說明孩子常常會認為父母吵架是自己的錯。此外,父母要慢慢地向孩子說明離婚的永久性,避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認為父母將來會復合。若孩子對未來伴侶關係產生問題,例如不願交往或交往後頻繁分手,可能是父母的婚姻對其造成影響,此時父母可以坦誠溝通,並建議孩子尋求心理師的協助。
 
00:11:12
 
父母的自我照顧與尋求專業協助
講者強調,父母若因離婚而有傷痛,務必尋求心理師的協助。父母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孩子,若父母陷入憂鬱,不僅無法好好照顧自己,更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講者分享了兩個案例,一個是母親為了不讓自己的憂鬱情緒影響孩子而主動諮商,另一個是孩子因父親離婚後的長期憂鬱而受到影響。因此,父母應盡早尋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以免對孩子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最後,講者鼓勵離婚的父母,表示理解他們的辛苦,並強調及早尋求協助能幫助他們和孩子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6「假如不得不走向離婚,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傷害!!!」by 姜尚文心理師

【114年地價稅開徵!!】

12/1前,使用手機掃描繳款書上QR Code輕鬆繳納地價稅。11月跟著臧芮萱一起多元管道自由選,e化繳納最輕鬆!

114年地價稅開徵宣導短片: https://fstry.pse.is/8apu5h

------以上為財政部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當夫妻不得不走到離婚這一步,最深的牽掛往往是孩子的需要,
許多人會問:「什麼時候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最小?」
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要考慮到自身的狀態,又要考慮孩子的需要,
研究告訴我們,離婚的時間點固然重要,
但真正決定孩子是否受傷的重要關鍵,
在於父母怎麼離婚以及離婚後如何持續陪伴孩子長大。

本集節目主要探討了離婚對不同年齡層孩子造成的影響,從 0 到 5 歲孩子安全依附關係的建立,到 5 到 12 歲孩子可能產生的自責和情緒問題,再到青春期孩子內心難以言說的創傷,講者都提出了相應的分析與建議。同時,節目也強調了父母在離婚過程中應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以免對孩子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此外,節目還提到了經營婚姻的重要性,鼓勵夫妻學習溝通和關心彼此,以維繫更甜蜜長久的關係,並預告下一集將分享離婚後如何照顧和安撫孩子。
重點心得根據心理學家費爾邦的理論,孩子在父母離婚時通常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即使口頭表達不好,也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事導致父母吵架。
父母婚姻關係良好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首要條件,相較於管教、個性、成績等問題,心理健康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
0 到 5 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與父母的安全依附關係,此階段父母離婚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動盪,他們會將父母的缺失擴大成整個世界出了問題。
5 到 12 歲的孩子在父母離婚時,雖能理解但成熟度不夠,會將挫折和不滿轉向自己,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甚至出現憂鬱症或退化行為以吸引父母注意。
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自我認同、課業壓力、同儕肯定等多重壓力,此時父母離婚會造成內心創傷,即使表面上說「還好」,內心仍有很多說不出的感受。
大學生的研究顯示,常回家住、能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身心健康和課業表現都比獨立在外的大學生更好,顯示父母的愛對青少年及年輕人仍然非常重要。
案主因父母離婚,母親經常數落父親不是,導致案主長大後對男性充滿不信任感,在伴侶關係中產生焦慮依附,不斷查勤男友。
離婚對任何階段的孩子都有傷害,孩子年紀越大雖然越能理解,但不代表沒有傷害,即使成年後父母離婚,仍可能影響其婚姻觀,例如堅持不離婚。
經營婚姻比結婚更重要,懂得經營婚姻的夫妻感情會越來越甜蜜,減少離婚和外遇的機會。
伴侶諮商的第一步是協助夫妻學習如何溝通、避免爭吵,第二步是協助他們經營婚姻,理解婚姻的奧秘和真諦,而不僅是照顧孩子和處理生活瑣事。
大綱00:00:00

00:01:14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引言
節目進入正題,探討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伴侶諮商中常見的離婚議題。離婚率越來越高,當夫妻有孩子時,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根據心理學家費爾邦的理論,孩子通常會認為父母離婚是自己的錯。即使父母感情不好,為了孩子維持家庭,對孩子也是另一種傷害。孩子健康發展的首要條件是父母的婚姻關係良好。
00:04:01
離婚對 0 到 5 歲孩子的影響
節目分析了父母離婚對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影響,首先是 0 到 5 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與父母的安全依附關係,父母離婚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動盪,產生不安全感。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父母的缺失會讓他們覺得世界出了問題。父母離婚會讓孩子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崩潰。
00:05:11
離婚對 5 到 12 歲孩子的影響
節目繼續探討 5 到 12 歲孩子受到的影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或許能理解父母離婚的原因,但成熟度不夠,會覺得是自己的錯,默默苛責自己。這種挫折會導致不滿、憤怒,並轉向攻擊自己,表現為情緒低落或焦慮,嚴重時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可能導致割腕、鬧脾氣等行為,甚至出現退化行為以吸引父母注意。情緒問題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功課退步。
00:07:35
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
節目強調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因為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負擔。孩子需要一個夠好的爸爸和媽媽,而不是會互相指責的父母。孩子不知如何反應,這些反應會體現在身體上,如憂鬱、情緒焦慮、功課退步或退化行為。一個案例顯示,母親經常在女兒面前數落父親的不是,導致女兒對男性充滿不信任感,在伴侶關係中產生焦慮依附。
00:09:05
離婚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
節目探討了離婚對青春期孩子的影響。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面臨自我認同、課業壓力、未來方向和同儕肯定等多重問題,此時父母離婚會讓他們難以承受。他們可能表面上說 “還好啦”,但內心充滿創傷,難以表達。父母應坐下來與孩子好好溝通,因為他們已具備理解大人世界的能力。研究顯示,即使是大學生,父母的愛和照顧仍然非常重要,能提升身心健康和課業表現。
00:11:27
離婚時機的選擇與婚姻經營的重要性
節目討論了離婚時機的選擇,指出沒有一個 “比較好” 的時間,因為任何階段對孩子都有傷害。孩子年紀越大或成年後,雖然比較能理解,但不代表沒有傷害。節目強調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很多人結婚卻不懂得經營婚姻,導致不好的結局。建議即將結婚的男女朋友要懂得經營婚姻,因為懂得經營婚姻,離婚和外遇的機會就會減少,夫妻感情會越來越甜蜜。
00:13:23
經營婚姻的重要性與節目預告
節目再次強調經營婚姻的重要性。在伴侶諮商中,若夫妻仍想在一起,第一步是讓他們學會溝通,避免爭吵;第二步是協助他們經營婚姻。不懂得經營婚姻,遲早還是會分開。懂得經營婚姻後,婚姻會越來越好,夫妻才能理解婚姻的奧秘和真諦,而不僅僅是照顧孩子、柴米油鹽。節目預告下一集將分享離婚後如何照顧和安撫孩子,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6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5「避開自律神經失調的好方法,讓生活更有力,效率高又高!!!」by 姜尚文心理師

自主神經系統,主要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類,現代人通常是交感神經過於興奮,所以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焦慮憂鬱等情緒,讓我們收聽本節目,了解當中的奧秘,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運動後,短時間內交感神經會增強,但長期持續運動則能增強副交感神經,達到抗憂鬱和抗焦慮的效果。
睡覺前兩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可進行散步或瑜伽等放鬆活動,有助於副交感神經活化。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胃酸持續分泌,但因沒有進食而造成胃潰瘍。
焦慮症患者通常處於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的狀態,難以安靜休息。
憂鬱症患者可能出現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混亂,導致身心失調。
正念呼吸(如身體掃描)是能有效促進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方法,有助於放鬆和入睡。
緩慢進食,享受美食,有助於增強副交感神經,使人放鬆。
睡前泡腳可以促進副交感神經放鬆,有助於改善失眠。
副交感神經系統強的人免疫力較好,也比較快樂,因為免疫系統會影響大腦中讓人快樂或不快樂的物質。
白天保持良好作息,晚上有充足睡眠,有助於維持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使身心更穩定。
大綱

00:01:17
神經系統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節目探討了神經系統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指出許多心理問題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有關。運動被認為有助於抗憂鬱和焦慮,但運動時間的選擇很重要。案例顯示,晚上運動可能因交感神經興奮而影響睡眠。瞭解這些神經系統有助於調整身心狀態。
00:03:33
自主神經系統與交感神經的作用
節目介紹了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它負責調節身體的血壓、心跳等。交感神經在壓力下啟動,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並分解葡萄糖以提供能量。在忙碌時,交感神經會降低消化功能,導致不餓。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胃潰瘍,因為胃酸持續分泌但沒有食物消化。
00:06:13
長期交感神經興奮的影響與應對
節目分享了一個案例,個案因長期工作壓力導致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最終引發焦慮症。儘管工作完成,但身體無法休息,即使服用安眠藥也難以入睡。建議個案暫停工作,到大自然放鬆,學習放鬆方法。這次經驗讓個案意識到不能過度操勞自己。
00:08:31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與平衡的重要性
節目解釋了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它與交感神經相反,負責讓人放鬆、恢復能量,並促進消化。下班後,交感神經應下降,副交感神經應上升,以達到身心平衡。良好的睡眠是副交感神經活化的結果。平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00:10:20
焦慮症與憂鬱症的神經系統影響及現代人的焦慮狀態
節目提到,焦慮症患者通常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難以安靜休息;憂鬱症患者則可能出現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化失調。現代人普遍處於焦慮狀態,交感神經系統較為興奮。因此,如何促進副交感神經興奮成為重要課題。
00:12:11
增強副交感神經的方法:呼吸、運動與飲食
節目介紹了增強副交感神經的方法,包括深呼吸、正念呼吸,以及適度輕度的運動如散步和瑜伽。此外,慢慢喫飯也有助於增強副交感神經,享受美食的過程能讓人放鬆。
00:14:11
其他放鬆方法與副交感神經對免疫力的影響
節目建議喫飯時不要看手機,好好享受美食,以達到真正的放鬆。洗熱水澡和泡腳也是放鬆的好方法。增強副交感神經不僅有助於放鬆和睡眠,還能提高免疫力。研究顯示,憂鬱和焦慮與免疫力有關,免疫系統會釋放干擾素影響大腦。強大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使人更快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6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4「成功改運的費斯汀格法則,掌握人生的90% 」by 姜尚文心理師

人生總是會碰到不順利的事情,為甚麼有人可以平安度過,有些人卻不行呢?
人生的當下態度決定了未來的發展,讓我們來了解費斯汀格法則所帶來的人生益處。

本集節目中,姜尚文諮商心理師分享了「費斯汀格法則」,強調人生中僅有 10% 的事情是不可控的,而 90% 取決於我們如何解釋和應對。透過 David 手錶被弄壞的例子,說明負面情緒如何影響家庭氛圍,並提倡以正面態度看待突發狀況。心理師也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以慈父的角色處理孩子犯錯,避免造成童年創傷。此外,節目還提到改變態度的重要性,以及透過不斷學習來增加應對問題的彈性,鼓勵聽眾積極掌握人生的 90%,以理性分析代替情緒掌控,從而創造更順利的人生。
重點心得費斯汀格法則指出,生活中僅有 10% 的事情是不可控的,而我們有 90% 的能力可以控制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反應。
一個人的反應並非由事件本身造成,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解釋該事件,正向的解釋能帶來美好的結果,反之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家庭中的慢性壓力往往源於未能妥善掌握費斯汀格法則中的 90% 可控部分,將其轉化為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家庭氛圍。
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否冷靜思考並尋求解決方案,而非抱怨或發脾氣,是決定伴侶關係能否長久維繫的關鍵因素。
改變態度能改變人生,因為人們在逆境中的表現,比平時的表現更能展現其真實本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重點在於如何解釋和面對剩下的 90%,這將決定人生的走向。
思維僵化的人在特殊情況下容易暴衝,是因為他們缺乏多樣化的應對策略,而持續學習則能擴充知識,增加應對突發狀況的彈性。
即使情緒很重要,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保持理智,並在事後再處理情緒,是費斯汀格法則中最寶貴的應用。
暴衝和態度不佳可能導致人生的下半場非常糟糕,例如,與老闆對罵後被解僱,進而在業界留下不良記錄,難以找到工作。
大綱00:00:00
暖心公益諮商方案介紹
介紹暖心公益諮商方案,針對工作、家庭、伴侶關係及人際關係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心理諮商服務。諮商被視為一個覺察自我的尋寶之旅,目標是重新找到內心的渴望,活出真實的自我。提供電話 02-2366-1099 及 LINE ID 23661099 聯繫方式,將有專人協助並傾聽需求。
00:01:14
費斯汀格法則:可控與不可控
介紹懂心理調出好關係的節目和 YouTube 頻道。姜尚文諮商心理師分享頂級思維:費斯汀格法則,指出 10% 的事情不可控,但 90% 可以控制。事情的反應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如何解釋它。若解釋不好,後果嚴重。很多人無法控制脾氣和情緒,導致關係破裂和工作丟失。以孩子玩手機為例,父母生氣可能導致摔壞手機,造成親子關係破裂和經濟損失。因此,掌握 90% 的可控部分非常重要。
00:03:58
費斯汀格法則案例分析:手錶事件
分享費斯汀格法則的例子:David 的手錶被孩子不小心踩壞。David 生氣地責罵孩子和太太,導致孩子比賽失利,太太上班遲到被扣薪水,David 在公司也得罪同事。一個手錶損壞的突發事件,因為 David 的負面情緒,影響了全家,造成一天的惡夢。這種負面例子在案主家庭中很常見,導致家庭氣氛糟糕,形成負向循環,造成慢性壓力。
00:07:14
正面應對與態度轉變的重要性
討論 David 如何以正面方式看待手錶損壞,例如安慰孩子和太太,並考慮購買新手錶。分享個人經驗,兒子弄壞了昂貴的真空管音響,雖然心疼,但選擇安慰孩子,避免童年創傷。強調面對不如意時,抱怨無用,處理事情更重要。改變態度可以改變人生,伴侶關係中,人們看重的是遇到事情時的表現,而非平常的表現。
00:11:11
態度決定命運:職場案例
舉例一個案主因為暴衝和老闆對罵而被解僱,由於圈子小,其他老闆得知其惡行後不敢聘用,導致他難以找到工作,只能從事低階工作。根本原因在於他長期積累不滿,卻不懂得好好表達。如果他懂得費斯汀格法則,掌握自己的態度,學習如何表達,就能改變人生。即使面對不公不義,也要正向解釋,彈性調整。
00:13:36
學習與彈性思維
探討為何有些人能變通,有些人則否,關鍵在於是否不斷學習。暴衝的人往往只有一套做法,而有彈性的人則透過閱讀、短視頻等方式學習心理學和人際關係,擴充知識,擁有更多劇本。因此,平常就要有所預備,遇到事情才能冷靜應對。強調掌握 90% 的可控部分,用理性分析,而非被情緒掌控。即使情緒重要,也要先理智處理事情。鼓勵聽眾對自己充滿信心,透過學習和思考來掌握未來的人生。結尾宣傳節目和 YouTube 頻道,並感謝聽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3「別被內疚感所掌控,跟情緒嘞索說掰掰!!!」by 姜尚文心理師

許多人常被內疚感所掌控,因此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答應之後又覺得後悔,
如何區分正常的內疚感和做錯事的罪惡感,希望本節目可以提供好訊息。跟情緒嘞索說掰掰

本集節目由姜尚文諮商心理師主講,探討「愧疚誘導」這一概念,指出它常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如老闆對下屬、伴侶之間、父母對孩子。心理師以案例說明愧疚感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並提供應對策略,包括覺察自身情緒、釐清事實與責任、以及學習堅定表達立場。節目強調,不應被愧疚感驅使去做不想做的事,而應理性思考後再做決定,並鼓勵聽眾在困難時尋求第三方意見。
重點心得愧疚誘導常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例如老闆對下屬、伴侶之間或父母對孩子。
父母用愧疚感驅使孩子努力讀書,可能導致孩子在大學失去學習動機和興趣。
覺察因他人誘導而產生的內疚感是正常的,但不代表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消除這種感覺。
堅定表達立場不代表直接拒絕,而是先釐清事情,可以採取「讓我想一想」作為緩兵之計。
愛情不僅是一種感覺,更包含歸屬感、責任感、親密感和承諾,即使基礎薄弱,仍可透過經營來建立。
內疚感的功能是提醒人們不要犯錯或傷害他人,而非驅使人們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超我強的人容易內疚,同理心強,界線不清,容易過度幫助別人而感到辛苦,且不一定得到感謝。
員工若因老闆誘導的內疚感而承擔更多責任,可與老闆溝通調整工作量,將其他工作轉交他人。
藉由與心理師、家人或朋友討論,有助於更理性地分析情況,避免被情緒左右。
不要隨意對員工畫大餅,若要承諾,必須是基於真實計畫,而非利用權力威脅或誘導。
大綱00:00:00
暖心公益諮商方案介紹
節目首先介紹了一個暖心公益諮商方案,旨在幫助在工作、家庭和伴侶關係中遇到困難的人們。諮商被視為一個覺察自我的尋寶之旅,目標是重新找到內心的渴望,活出真實的自我。有需要的人可以撥打電話 02-2366-1099 或加入 LINE 好友,LINE ID 是 23661099,將有專人提供協助,傾聽需求並溫暖人心。
00:01:22
職場壓力與隱性 PUA:愧疚誘導的案例分析
姜尚文諮商心理師介紹了「懂心理調出好關係」節目,並分享了一個最近的諮商案例,案主因職場壓力前來諮商,老闆使用隱性的 PUA 手段,讓案主產生愧疚感,從而接受自己不想做的工作。這種情況被稱為隱性職場霸凌或愧疚誘導,會讓人產生內疚感並在答應後感到後悔。節目舉例說明了愧疚誘導在伴侶和親子關係中的常見情況,例如女朋友抱怨男友不買早餐,或孩子抱怨父母不公平。並指出,童年時期缺乏關愛的父母,在成為父母後,更容易因為愧疚感而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這並非健康的狀態。
00:04:05
愧疚誘導的權力關係與案例:為報恩而結婚
節目深入探討了愧疚誘導,指出它通常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例如老闆對下屬、父母對孩子。父母常會說「我工作那麼辛苦都是為了你讀書」,讓孩子產生愧疚感。伴侶關係中,也可能出現類似情況。節目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對夫妻前來諮商,發現他們之間沒有深厚的感情基礎,原來是太太曾經生病,先生照顧她一個月,太太為了報恩而與先生結婚,但缺乏愛情的基礎導致婚姻出現問題。
00:06:40
愧疚感如何影響決策:職場與學業案例
節目繼續探討愧疚感如何影響決策,老闆可能會說「這個職位非你莫屬」,讓人因為愧疚感而留下,但事後並不開心。節目建議主管不要隨意畫大餅或用權力威脅員工。節目還提到大學生案例,許多學生國高中功課很好,是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但到了大學後失去學習動機,甚至被退學。這是因為他們以前是為父母讀書,現在失去了為誰讀書的目標。
00:08:41
如何應對愧疚誘導:覺察情緒與澄清事實
節目建議,如果經常使用愧疚感控制別人,應該停止使用。如果別人對使用這一招,首先要覺察自己的情緒,產生內疚感是正常的,但不要因此去做消滅這種感覺的事情。應該先確定自己的感覺,並澄清事實,思考這是自己的責任嗎?這是該做的嗎?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個人的要求只是一個參考意見,應該好好思考自己該做的事情。
00:10:21
堅定表達立場:以職場案例為例
節目強調要學會堅定表達,如果難以直接拒絕,可以先說「讓我想一想」。節目分享了一個諮商案例,案主的老闆用誘導內疚感的方式要求他承擔責任。諮商後,案主回去謝謝老闆的看重,並與老闆討論了具體的期待,以及如果承擔責任工作量會增加的問題,最終與老闆達成共識,承接了更重要的工作,同時將其他工作交給別人。
00:12:30
理性思考與界線設定:總結與鼓勵
節目建議,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尋求第三方意見,例如心理諮商、家人或朋友的討論,以更加理性地思考。節目指出,有些人超我特別強,容易內疚、有同理心,但界線不清楚,這類人往往很辛苦。幫助別人是好事,但不要變成理所當然,甚至影響自己的工作。節目總結,內疚感不是壞事,但不要被內疚感驅動去做不想做的事。內疚感是讓我們不要犯錯,不要傷害別人,而任何行動都應該經過理智思考。節目最後鼓勵聽眾繼續收聽,並分享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EP272「掌握自身晝夜規律,超效能一天抵兩天 !!!」by 姜尚文心理師

順暢,更孅盈!天后級代謝力

翰方御品順孅茶由曾柏翰中醫師研發,金鐘影后苗可麗代言。精選7大漢方,有效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便順暢,找回美麗線條。

專業、安心、有效!全館999免運,註冊會員再領$200優惠券

https://fstry.pse.is/899gn9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晝夜規律,是生物體配合大自然的設計,讓生活更有效率,人若是知道自己的晝夜規律,而善加利用的話,整體的生活會非常的大不同,課業工作都會有相當大的提升。
本集節目中,探討了不同年齡層的認知與腦力最佳時間,解釋了青少年晚睡晚起、中年人中午腦力最好、老年人早上精神最好的現象,並建議根據個人的晝夜節律安排工作和學習,以提高效率。此外,節目強調了維持固定晝夜節律的重要性,以及避免睡前使用手機等 3C 產品,以確保良好的睡眠品質,並提倡父母應教導孩子了解身體規律,以提升專注力和學習效果。
重點心得
經濟學家研究顯示,大學生和研究生的考試成績在下午一點半表現最好。
人醒來後的二到三個小時,腦力通常是最好的狀態,中年人腦力最佳時間靠近中午,青少年則在下午一點半左右,老年人在早上七八點。
青少年因為生理因素晚睡晚起,早上精神不佳,腦力需到下午一點半左右才是最佳狀態。
學校排課應將困難的數學、物理、化學等需要高度認知的課程安排在下午第一堂課,因青少年此時認知能力最佳。
不論早睡晚睡,維持固定的晝夜節律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混亂的作息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睡覺前三小時應避免使用手機,因手機藍光會刺激大腦,干擾睡眠。
不使用鬧鐘的情況下自然醒來的時間,可以幫助了解個人的晝夜節律。
社會型時差若補眠過多,反而對身體有害,重點在於維持每日晝夜節律的穩定。
大綱
00:01:14
 
青少年作息與腦力高峰
節目主持人姜尚文心理師介紹了節目《懂心理調出好關係》和 YouTube 頻道《每天三分鐘,成為心理通》。本集探討青少年晚睡晚起的問題,以及不同年齡層的人在一天中腦力最佳的時間。節目提到,每個人的生理時鐘不同,會隨著年紀和基因而有所不同,進而影響作息。青少年因為生理因素,通常晚睡晚起,腦力最佳時間在下午一點半左右;中年人腦力最佳時間靠近中午;老年人則在早上七八點。由於青少年早上需要早起上學,與他們的生理時鐘產生衝突,建議學校可以考慮延後上課時間。
 
00:06:34
如何安排一日作息以提升效率
節目強調,應將困難的事情安排在精力最好的時候處理。建議青少年將需要高度認知和記憶的科目,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安排在下午第一堂課,因為此時他們的認知能力最佳。對於成年人,則建議在接近中午時安排最困難的工作,早上處理簡單事務,下午避免複雜工作以減少出錯。主持人分享自己會建議孩子們在下午一兩點複習最難的功課,因為那時精力最好,學習效果更佳。
 
00:08:15
基因遺傳與晝夜節律的重要性
節目探討基因遺傳對作息的影響,有些人是早鳥型,早上精神特別好,有些人則是貓頭鷹型,晚上靈感湧現。建議了解自己的類型,並將重要工作安排在精神最好的時候。節目強調,不論早睡晚睡,都要睡得足夠,並找出自己的晝夜節律,固定作息時間。最糟糕的情況是作息不規律,導致晝夜節律混亂,對身體造成傷害。節目中提到了「社會型時差」,並強調維持規律作息的重要性,因為身心狀況在生活節律清晰時最佳。
 
00:11:19
維持良好睡眠品質與避免藍光干擾
節目分享了在醫院身心科病房的經驗,強調固定睡眠時間對改善病人身心狀況的重要性。建議大眾也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維持穩定的晝夜節律,以提升工作和學習效率。節目再次強調手機藍光對大腦的刺激,建議睡前三小時避免大量使用手機,可以看書或做其他放鬆的事情。中午想睡覺時,也不要看手機,可以散步或小睡片刻。最後,節目鼓勵父母教導孩子了解身體規律,以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效率,並邀請聽眾繼續收聽節目和 YouTube 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5 minutes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這個節目將會透過「心理學的知識」
深入淺出的來聊聊與人相處上的難題,建立人與人的「好關係」,
「一份好關係」將會帶來與人親近的歸屬感,
尊重彼此的人際界線,保持情緒的穩定輕鬆,
使工作更有效率,增添生活的幸福度。
無論是與伴侶、父母、親子、朋友、同事、上司相處上的點點滴滴,
有任何想聽的,或任何疑問,歡迎您告訴我們,
我們將與您分享,為關係調味加料,找回關係中自在的感受
節目內容有

《美味關係實驗室》,
主持人為姜尚文心理師
將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透過例子的分享,
探討多元的話題,深入淺出探討關係上的話題,
讓心理的需要不再是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回到自在做自己的美好狀態。
節目將會在每周更新。

《心靈元氣廚房》
主持人為朴世光心理師
來一點正能量,甦醒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的心情也變得輕鬆一些,
開始每天的工作和努力。
本節目以生活小故事為食材,用名言佳句來調味,
觸動心靈的味蕾,滿足心靈的胃口。
有個信念來生活,將使人感到更有意義,
工作也更有效率,對自己也更加滿意。
節目將會在每週更新。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真摯的想陪伴你,一起面對今天的生活,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歡迎您的加入和收聽。謝謝。


更多的好資訊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FB https://reurl.cc/g02jvb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官網 https://humanitarian-love.com/
暖心全人諮商信箱 warmheart1099@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