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10:1-10
【耶穌是羊的門】
🔹 耶穌是唯一的門 – 透過祂,我們才能得生命、供應與保護。
🔹 真正的羊認得主的聲音 – 我是否在眾多聲音中,專心跟隨耶穌?
🔹 法利賽人自以為掌握救恩,卻成為靈性盲目的人 – 我是否倚靠自己的努力,還是單單信靠耶穌?
約翰福音9:35-41 1. 瞎子得見光明,心靈也被開啟
2. 耶穌來是為了揭露罪,讓人選擇相信3. 看見與瞎眼的對比4. 法利賽人的自欺與耶穌的回應
約翰福音9:13-34
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瞎子,法利賽人不關心神蹟,只執著於耶穌違反規條,陷入「不守安息日是罪,但罪人怎能行神蹟?」的矛盾中。
瞎子的父母因害怕被趕出會堂,選擇避重就輕,但瞎子自己卻勇敢見證:「能行這神蹟的,必是從神來的!」法利賽人無法反駁,憤怒地將他趕出會堂,他為信仰付上了代價。
耶穌醫治生來瞎眼的人(約 9:1-12)
門徒看見生來瞎眼的人,問耶穌:「這人是因誰犯罪,才會瞎眼?」他們關心的是神學問題,而非憐憫。耶穌糾正他們:「不是他犯罪,也不是他父母犯罪,而是要顯出神的作為。」
耶穌用唾沫和泥抹在他的眼睛上,並吩咐他去西羅亞池(意指「奉差遣者」)洗眼,象徵耶穌是被差來拯救人的光。瞎子得醫治後,主動見證:「就是我!」清楚述說耶穌如何醫治他。
約翰福音8:48-59
耶穌直言猶太人不自由、非亞伯拉罕子孫、也非上帝的子民,激怒了他們。他們辱罵耶穌是撒馬利亞人(意指雜種),甚至說祂被鬼附。耶穌回應:「父為我求榮耀,祂要審判是非。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遠不見死亡。」(耶穌在邀請人相信祂。)
猶太人無法接受! 他們反駁:「亞伯拉罕和先知都遵守神的道,卻都死了,你怎麼能說信你就不死?你算老幾?」
耶穌不求自己的榮耀,祂只說真理。猶太人自稱認識神,卻不認識真正的神,而亞伯拉罕因神的應許要在耶穌身上完全成就而歡喜。
猶太人更加惱怒:「你還不到五十歲,怎麼可能見過亞伯拉罕?」
耶穌震撼宣告:「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I am)。」 這明顯等同於神自稱的名(出 3:14),猶太人立刻想用石頭打死祂!然而,因神的時間未到,耶穌順利離開。
延續前段內容,許多人因耶穌的話而信祂,但耶穌特別針對這群人說了約翰福音8:31-58這段話。可惜的是,人們無法接受祂的話(v.59),甚至想用石頭將祂打死。
耶穌說,若常遵守祂的道(住在祂的話語中),就能真正認識神(即真理),並因此得著自由。然而,猶太人認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撒拉所生的自主之子),不是奴隸,卻忽略了自己被罪惡所轄制,實際上是罪的奴僕。他們的心容不下神的話,甚至想殺害耶穌。
亞伯拉罕愛神、順服神、尊榮神,而猶太人的行為卻與亞伯拉罕相悖,因此他們並不真正屬於亞伯拉罕的子孫。他們聽後不但不悔改,反而反諷耶穌,甚至指控祂是私生子。
若猶太人真是神的子民,他們必定會愛耶穌、接受祂的話。但耶穌指出,他們的父不是上帝,而是魔鬼——那位殺人者(使亞當夏娃失去屬靈生命)、不守真理者(引誘亞當夏娃違背神的話)、說謊者(欺騙夏娃)。因此,猶太人同樣表現出殺人、不守真理、說謊的行為。
耶穌懇切地提醒猶太人:不要只倚賴自己的血統或信仰傳統,因為你們其實仍被罪惡捆綁,唯有信靠我、接受我,才能得真正的自由與救贖。
v.31-47 可分為三部分:1. 你們是不自由的(v.31-38)2. 你們並非真正的亞伯拉罕子孫(v.39-41)3. 你們不是上帝的子民(v.42-47)
耶穌懷著急切的心情告訴眾人,祂即將離去,而人若不悔改,將死在罪中,無法去祂要去的地方。祂所指的是回到父那裡,但人無法理解,因他們已經拒絕了這位唯一的彌賽亞。
猶太人聽後不明白祂的話,反而譏諷地說:「他說我們不能去他要去的地方,難道他要自盡嗎?」他們無法領悟,因為他們屬於這個世界,而耶穌來自神,與他們的世界完全不同。因此,他們聽不懂耶穌的表達。
耶穌進一步指出:「如果你們不相信我是(I am),就必要死在罪中。」(原文並未加上「基督」一詞)祂提醒眾人,祂所說的一切,都是來自父的啟示,祂怎樣聽見,就怎樣說。祂又說:「當你們舉起人子之後,就會明白我是(I am),並且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父的教導。差我來的父與我同在,祂從未撇下我,因為我時常行祂所喜悅的事。」
約翰福音 8:12 承接 7:52,仍然發生在住棚節的背景下。住棚節除了有倒水的儀式,還有點燃女院四盞大燈、手持火把整夜跳舞讚美神的傳統,以紀念神在曠野以雲柱與火柱引導以色列人,也象徵神是他們的拯救與光明。
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耶穌宣告:「我是(I am)世界的光。」這句話蘊含了幾層深意:
然而,法利賽人不接受這宣告,反而用律法來質疑祂:「你的見證無效,因為沒有別人為你作證。」耶穌回答:
法利賽人仍不明白,便問:「你的父在哪裡?」耶穌回答:「你們不認識我,自然也不認識我的父。若你們認識我,就會認識我的父。」這句話再次表明,認識耶穌就是認識神,拒絕耶穌的人也無法真正認識父神。
清晨,耶穌來到聖殿講道,然而話還未講完,就被法利賽人打斷。他們帶來一個行淫時被抓的婦人,質問耶穌該如何處置她。這並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企圖讓耶穌陷入兩難:
然而,耶穌並未立刻回答,而是彎腰在地上畫字。聖經並未記載祂畫了什麼,祂的沉默與平靜對比法利賽人的焦躁與咄咄逼人,更顯出他們的惡意。當他們不斷催促時,耶穌才開口說:
「你們中間誰沒有罪的(自認聖潔的),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說完後,祂又繼續畫字,不多做解釋。眾人聽後,從年長到年幼,一個個離開,因為沒有人能說自己無罪。他們原本想定罪耶穌,卻被迫反思自己。
最後,現場只剩下耶穌和那名婦人。擁有審判與赦罪權柄的耶穌對她說:
「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這句話並非對罪的縱容,而是恩典與真理的結合——耶穌沒有否認她的罪,但祂選擇施予恩典,並勸勉她悔改。最終,耶穌自己將走上十字架,承擔她的罪,也承擔世人的罪。
約翰福音7:37~52
住棚節是猶太人紀念神在曠野保守他們的日子,也是一個感恩與祈求的節期。這時正值秋收,他們不僅為已得的豐收感謝神,也祈求來年降雨順利。
在住棚節期間,有一個重要的倒水儀式:
就在住棚節的最後一天,當倒水儀式完成後,耶穌站起來,高聲宣告: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約翰福音 7:37)
這句話強烈對應**「救恩的泉源」,表明耶穌就是這活水的真正源頭**。祂進一步應許:
聽見這番話,眾人開始討論耶穌的身份,甚至爭論不休:
這裡是約翰福音特有的幽默,因為:
這種「大家都知道,就法利賽人不知道」的手法,在約翰福音中不止出現一次。如果細讀,還可以發現更多這類幽默的記錄,讓人不禁莞爾,也更加凸顯了耶穌的智慧與猶太宗教領袖的愚昧。
耶穌的宣告:我是活水眾人的反應與約翰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