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摘 | "你曾经收到一份你不明白的礼物吗?你翻来覆去的看,并不觉得有什么意思。当我们成年的时候许多上帝管教我们的方法,你会发现都有惊喜隐藏其中。生活中的考验和问题教给我们的常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回首往事,我们也许更愿将其当作一份礼物而不是一种负担。"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9 | 生气不是坏事摘 | "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独特的。你所经历的可能将你处理生活的能力推到极限。在痛苦的时候,我们都会转向应对策略,但是怒气只是一种处理生活伤痛的方法。你不能依靠借口继续生气。“我的生活很艰难。”“我的父母很卑鄙,离婚,不管我,上瘾症等……”生活是很艰难的,但是比你难的还有更多的人。但是很多人都见证神将他们艰难的过去转变成好事,你也可以。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停的在责备自己的过去,家庭遗传,或者伤痛的经历,你永远也不会过得好。现在是时候前进,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问题了。"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8-2 | 生气不是坏事
摘 | “当孩子达到小学年龄(10-12岁),这个时候他们发展了更复杂的沟通技巧,常常能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来说服别人。到了这个年龄,亚历克斯可能会让你难以确信他是否真的偷吃了糖果。他已变得非常让人信服直到你注意到他遗留在垃圾桶里面的包装纸。如果将说谎的习惯持续下去,一个年长的孩子可能将说谎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撒谎这事变得很难察觉。亚历克斯表现如此让人信服,以致你都会因为怀疑他拿了糖果而内疚,他会引导你相信他从来都不会做这种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Discord社群: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Telegram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8-1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Discord社群: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Telegram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7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亚马逊书评: "我有一个七岁的女儿,从出生那天起就非常固执。我常常因为无法让她听话或遵循指示而感到沮丧和生气。我尝试了所有方法……真的是一切都试过了。我在几天内读完了这本书,同时还读了《无吼养育》。我很喜欢书中的观点,并学到了几个实用技巧。最重要的建议是,我们需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才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冷静家长,并且不要把孩子的行为看得太个人化。
当我开始观察我们之间的互动时,我发现自己越生气,她就越固执、越叛逆。这让我认真审视了自己的育儿方式,并帮助我保持专注。有几次,我会停下来,回想书中的经验教训,尝试新的方法,结果让我非常惊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至今仍经常将这本书作为育儿参考。"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707472/reviews?reviewFilters=eyJhZnRlciI6Ik15d3hNell5TnpBd01UYzJNREF3In0%3D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Discord社群: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Telegram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6-1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这是所有家长的必读书籍。它不只是讲愤怒相关问题,还涉及到我们作为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给出了不用大喊大叫就能处理这些情况的建议。它阐释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品格是多么重要。”-------MD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6707472/reviews?reviewFilters=eyJhZnRlciI6Ik15d3hNell5TnpBd01UYzJNREF3In0%3D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6-1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能产生共鸣,很有帮助,书中引用了大量经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讨论与争论的区别在于关系。当问题变得比参与讨论的人更重要时,讨论就变成了争论。”】-----Rachel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Discord社群: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Telegram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本栏目由心亦家HFC俱乐部独家播出
05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这是我在过去六个月左右读过的第三本愤怒管理书籍,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详细说明了该怎么做,如何将你的挫败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书中还有一些趣闻轶事和例子,所以你不会只停留在 "听起来很不错,但我到底该怎么做?(这不是一本温和的育儿书--更多的是你认为的 “权威型”(而不是 “独裁型”)育儿书--但它很容易调整为更温和的风格,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确实在努力寻找双赢的方案和尊重父母和孩子的方法。" --- Rick
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Discord社群: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Telegram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04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这是我在过去六个月左右读过的第三本愤怒管理书籍,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详细说明了该怎么做,如何将你的挫败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书中还有一些趣闻轶事和例子,所以你不会只停留在 "听起来很不错,但我到底该怎么做?(这不是一本温和的育儿书--更多的是你认为的 “权威型”(而不是 “独裁型”)育儿书--但它很容易调整为更温和的风格,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确实在努力寻找双赢的方案和尊重父母和孩子的方法。" --- Rick支持正版,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3 | 生气不是坏事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书评: “......如何帮助缺乏自制力和敏感性的孩子,以及如何帮助有 “错误思维态度 ”的孩子。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场马拉松。很久以前,我就参加过作者的育儿讲座,我以为这本书会一针见血,结果它完全做到了。现在,每当我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我几乎都会感到高兴,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全副武装,准备好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持久的品格。如果你有一个让你热血沸腾的孩子,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来自 LeeAnn
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文化爱读书 #生气不是坏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
推特 X: https://x.com/NeutronZen1
Discord社群: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Telegram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本播客由心亦家国际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
2025 开始 | 愤怒积极的一面 02 | 生气不是坏事 |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 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 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我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想把它记在心里。我的书上写满了下划线和书签--这么多的智慧和伟大而实用的建议,告诉我们该说什么或做什么,以应对所有让父母生气和反应激烈的时刻。这本书超越了育儿哲学或神学的范畴(我读过的很多类似书籍都倾向于停留在这些方面),而是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全书引用了大量经文,并为父母和孩子扩展了恩典。强烈推荐给任何感到不知所措或厌倦了愤怒育儿的父母。”
来自 Amber O'Bryant 本音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ll rights of books belong to the authors.
告别亲子教育中的沮丧 造就有品格的孩子
生气不是坏事 作者: 斯科特.特兰可博士(美) 乔安妮.迈勒(美) Joanne Miller, Scott Turansky 原版图书:Good and Angry: Exchanging Frustration for Character in You and Your Kids! Paperback – September 17, 2002 书评: “我读过一些育儿书籍,但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实用、最有帮助的。它并不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是关于愤怒管理的,尽管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制定常规来应对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品格。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在家里实施了其中的一些策略,看到了我们所有人(包括父母)的成长。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坚实的《圣经》基础,并强调敬虔品格的培养是一种内心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修饰。” 来自 Anne (In Search of Wonder) 本视频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生气 #生气怎么办 #家庭教育 #生气不是坏事 #阅读 #没文化爱读书
21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假如说,大二的时候,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中国人的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可以说,我以后的心理学努力,都是在寻找这道题的答案。这个过程,也像是破案。为什么是孝道文化?为什么孩子得听父母的话?为什么是集体主义?为什么国人的身体多是抽巴的?为什么中国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昂首挺立的?为什么“奶奶”是祖母而不是妈妈?为什么国人爱随处丢垃圾?为什么国人看似好脾气,但一言不合就要死个人?为什么总有摔倒的老人讹诈扶助他的人?……目前,找到的答案是,孝道文化不是制造这一切的源头,集体主义也不是,这一切的源头是,国人的潜意识深处都住着一条没有被驯服的全能自恋的龙”
播客由心亦家国际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本播客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心亦家社群:🔗:https://t.me/+oFb4Sh99r5UxNzM9 🔗: https://discord.gg/Q4xBX2cJJa
20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本播客中分享阅读的图书一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18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 所以,讨好型人格或拖累症患者,在欧美,是自我发展不良的产物,而在中国,却是文化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就是一个我所说的好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本播客由心亦家国际健康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
17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本播客由心亦家国际健康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太多经典的中国式存在,会指向一个方向——自我压缩。如懂事、不给亲人添麻烦等。这算是我现在的一个评判标准——如果自我是一个能量球,这个球是坍塌的,还是伸展的? 中国好人乃至圣人们多是软塌塌的身体形象,这即是自我坍塌。”
16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 最大的伤害还是对好人自己,他们以自我掌控为核心的封闭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年龄增长,封闭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世界非常狭窄,思维变得简单而狭隘,身体也变 得僵硬。 更要命的是,好人通常会失去自我觉知力,他们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怎么痛苦。但其实是,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用了麻木的策略。他们给自己打了一剂强有力的麻醉剂,却忘记了。 因为,在我看来,这剂绝望的麻醉药,很可能是在婴儿时期就打了的,所以不在记忆里。”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本播客由心亦家国际健康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
15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好人的面子,鬼一般的里子。 《画皮》的这种刻画,深刻蚀骨。
鬼一般的里子,最终导致,我们一直是互害型社会。 那么,该做好人,还是坏人? 答案是,真实的人!”
“过去一直写控制欲是万恶之源。所说的控制欲是指控制别人,现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我控制也是一个很深的东西,会严重地阻碍我们的心,阻碍我们打开自己的世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本播客由心亦家国际健康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
14 | 巨婴国 | 武志红著
“(中国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reebaos/videos
本播客由心亦家国际健康俱乐部独家赞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