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耳鳴所聽到的大多為高頻的聲音,且非博動性。搏動性耳鳴占所有耳鳴的4-10%,並不常見,其耳鳴的頻率具規則性,且與心跳同步,約70%可找到病因而對症治療。
如同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網路不如無網路,目前我對網路訊息的態度是看看就好,如果是醫學迷思或有存疑,則不在E-mail、LINE或Facebook各種通訊社群網路轉傳,至少讓迷思、流言在我這兒打住。
為什麼右肝水泡破裂出血,會以肩膀與鎖骨上窩處疼痛來表現?那是一種「轉移痛」(referred pain),也就是疼痛點不在受傷處,而在遠處。
在此分是我為詹慶齡(撰文)與余尚彬(攝影)2025.4.30出版的新書《島讀台灣2:旅讀的理由─城市山海,閱覽詩意》,所寫的一篇推薦序。
醫生看診如同偵探辦案。當病人坐下來,醫生四目交接時所講的第一句話最重要,稱為「主訴」,即主要的問題, 接下來的病情敘述就是線索,引導醫生一步一步朝正確的診斷前進。線索要清楚、扼要,並且按症狀發生的先後次序敘述,讓醫生在腦海中整理吸收,再以醫學知識分析,作為診斷的依據。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是睡眠異常的一種,對藥物反應良好,約90%的病人可用clonazepam控制,褪黑激素的效果也不錯。
好友說:「以前看70歲的長輩總覺得他們好老,想想自己現在也70歲了,卻能這樣瀟灑自主過日子,比起年輕時的工作繁忙和勞累,現在的體力、精神好像也不遜於當年呢。」
有一群老年人,-直到80歲,其情節記憶還能與50-65歲的人相當,被稱為是「超級腦力老人」(superagers)。
看似簡單的走路其實非常複雜,除了動用我們所有的中樞與周邊神經系統,還有骨骼、肌肉、視覺、平衡感官和心肺功能,並且需要仰賴認知功能讓我們能判斷危險區域以避免跌倒等。
25年前(距今已36年了),我走進日本羽田機場的洗手間,一位年輕的西方女子忽然從廁所裡衝出來,一臉困惑、尷尬、慌亂,甚至要哭的樣子,她一看到我,好像看到救星,指著便盆說:「這是什麼?」我告訴她是廁所啊。
曾經以為很遙遠,但轉眼間我就從小女孩變成今日的退休銀髮族了。以前覺得父母師長思想老舊,在現代年輕人眼中的我也應如是吧?
當初立志不婚、不育,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今日成了獨居老人,而既然年輕時沒有付出,現在老了也不要冀望有人照顧,所以,我預先把老後的生活安排好,到時走得瀟灑,快意畫下人生的句點。
朋友的女兒在英國修博士學位,一向和台灣的家人保持密切聯繫。去年12月底,在電話裡告訴朋友說要出門買聖誕禮物,之後就沒有消息。當天晚上,朋友剛好上女兒的臉書(facebook),發現女兒的同學在臉書裡留言急著要找他,說他女兒急診住院開刀......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即突發性的近期記憶減退或完全無法記憶(順行性失憶),甚至連幾天前的事情也忘記(逆行性失憶),通常在幾小時內恢復,且不超過24小時,只是患者對這段期間毫無記憶,對回復之後發生的事,則記憶如常。
人類的記憶首先要專注地接收訊息,傳到腦部的海馬區成為近期記憶,之後貯存在大腦皮質成為長期記憶,以便存取。任何一個環節鬆了,都會影響記憶,但不見得是失智症,要先考慮以下6種情況。
用字遣詞不僅可以為生活增色加分,也影響心境。一位罹患癌症的好友平靜地說:「終於知道生命是有盡頭的。」聽起來有點感傷、淒美,但很有智慧。又如:「我們一生下來,就每天走向終點。」也頗能引起共鳴,其實這些動人的詞句都是在說「人總是會死的」,但感受大不同。
食物入口,需要唾液的拌合,才能讓味蕾的味覺感受細胞感受到味道。
味覺感受細胞不僅分布於舌頭表面,也存在於口腔、咽喉和食道。司管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的是第七對腦神經;舌頭後三分之一是第九對腦神經;而咽喉和食道則是第十對腦神經。這3對腦神經接收來自味覺感受器的訊息後,往上傳至腦幹的神經核、視丘、杏仁核,最後抵達大腦的島迴與額葉,我們才能感受到味覺。
後縱韌帶位於人類脊椎體的後緣,緊接其後的就是包含有脊髓的椎管。當它過度增生,進而鈣化並骨化(OPLL),且漸增厚,所占面積增加時,會造成椎管狹窄,嚴重時則壓迫脊髓與神經根,逐漸出現手腳無力麻木等輕重不同的症狀。
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說一句,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只要注意表情和語氣要適當,就不易引起對方的反感了。
不管我們是否有得天獨厚的基因,都可能經由後天教育的力量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腦力充沛、不怕疾病來提領的超級腦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