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我們知道豐富的早期語言對嬰兒的大腦發展很重要,父母語言這本書的作者為了幫助家長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邀請很多專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計畫,這個計畫的核心就是3T理論,分別是Tune in 共情關注,talk more 多說一點,以及take turns 輪流說,最重要的是創造對嬰兒大腦最佳的環境,不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騰出專屬的時間,而是讓3T原則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家長可以透過日常的生活加入這些對話。第一個T Tune in共情關注,家長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去關注小孩的注意力在哪裡,我覺得這個對還不會表達的小小孩來說特別重要,例如我老公,常常不知道6個月大的小女兒在為什麼扭來扭去哀哀叫,有一次我陪大女兒講故事講到一半,實在受不了問他,阿桃為什麼一直在叫,他說我也不知道阿,是不是也想看書,我看了寶寶一下,很明顯她目光看著床上的彩色筆,也一直伸手想要去拿,我請我先生把彩色筆拿給寶寶,然後他就安靜地玩比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沒辦法用口語表達他們的需求,所以大人需要有共情的能力,觀察孩子要什麼,並且幫他把話說出口,可以說,原來你想要玩彩色筆阿,爸爸拿給你喔,然後拿給他,有時候家長在生活中會習慣幫孩子安排他們要關注的東西,像是孩子想玩積木的時候,你把他抓來看書,其實也是左耳進右耳出,對大腦幾乎沒有影響,比較好的做法是家長跟著他們一起玩積木,然後過程中可以加入很多語言跟聲音,然後小孩沒有興趣的時候,也不要勉強他們繼續這個活動,而是跟著他們的目光繼續把注意力放在他們專注的事務上,對寶寶來說,他們只能對自己有興趣的事保持關注,在親子共情關注的時候可以保持一樣的高度,像是一起在地板上活動,或是把孩子抱在膝蓋上講故事,或是抱起孩子讓她從大人的視角看世界,這個期間我們可以用兒童導向的語言,像是講話要比平常高幾個音階,搭配積極的語氣,還有簡短的句子,比較能吸引孩子聽到你們聲音,另外寶寶如果重複聽到一些比較常聽到的話,也會比較快學會這些語言,別小看小小的共情能力,孩子未來的認知發展、社交情緒發展、自我調節能力,其實都跟家長的共情的回應有關,當寶寶哭的時候,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項是不變的潛在原因,就是壓力,很多長輩會說哭了不要馬上抱,寶寶會養成習慣,以後顧起來會很累,但身為媽媽會有一個直覺就是想要去抱抱她,有時候相信自覺育兒就對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寶寶哭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回應,就會承受不好的壓力,如果孩子持續面對這種壓力,他們大腦的連結就會受到永久的影響,未來在控制情緒、和學習上會遇到比較多的困難,而且也容易得肥胖,糖尿以及自體免疫力失調的問題,相反的,如果寶寶在生命最初幾年,家長能共情關注也會快速地回應需求,不但能提供孩子安全感,也能有效地建立親子間的親密關西,有助於孩子未來社交情緒以及認知發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會講話是天生的,只要生理構造沒問題,小孩大了自然就會說話了,但這本書跟我們說,很多生來就聽的到的孩子,如果在語言很貧乏的環境,那他發展的情況其實跟天生失聰的小孩一樣,因為缺少語言的刺激,會危害腦部發展,父母語言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小兒科醫生,專門做人工耳窩的植入,這種手術可以讓天生失聰的小孩聽得見, 當作者剛開始做這個植入人工耳窩工作的時候,來的病人還很少,所以讓他有機會關注每一個病人的後續發展,作者發現一開始看起來情況很像的小孩,但是在後來的發展上卻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找出差異的原因,作者開始深入研究小孩語言發展的關鍵,才有了父母語言這本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不知道大家家裡有沒有幾個月大的小小孩,你們會怎麼跟小孩互動呢,我的小女兒目前7個月大,我發現他不像姊姊發展的那麼快,常常不知道她為什麼哭,只覺得他可能是敏感型寶寶,像以前大女兒在這個年紀的時候,我記得我可以分辨她每一次哭,甚至每個聲音跟動作要傳達什麼需求,然後馬上回應他,但是小女兒就是比較陌生,他好像也不懂怎麼傳達自己的需求,環境變動就會因為害怕然後哭不停,剛開始我覺得就是每個寶寶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但是看完這本書我就知道,原來我一直誤會他了,這兩個寶寶的差異,可能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照顧方式不同,因為大女兒小時候是我24小時照顧,每天他醒來我就會跟他聊天對話,帶他外出接觸不同刺激,但小女兒出生的時候,主要是保母在顧,我一天顧到的時間很少,保母會提供吃睡,雖然也會抱,也會陪玩,但是不會一直跟寶寶說話,我開始照這本書裡面的方法跟小孩互動後,我發現短短一個禮拜,寶寶就有很大的效進不了,這種溝通方式,好像幫孩子開了一扇窗,讓他可以傳遞訊息,也慢慢理解身邊的事物,寶寶變的沒那麼膽小,也不愛哭了,來家作客的朋友也說寶寶很穩定,雖然這本書寫得有點難讀,可能是很可惜作者2002年已經過世了,所以書籍沒有一直修改,但是我覺得方法很實用,這本書書名叫做0-4歲兒語潛能開發寶典,作者莉莎瓦德是英國首席語言治療師,也是英國皇家口語暨語言治療師學院的指導教授,職業生涯中,治療過無數個語言跟聽力發展有障礙的小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我們常常希望孩子,從小就超前部屬,幼兒園就塞滿才藝班,三歲就學程式設計,國小開始參加超修課程,根據OECD 2019年的統計,現在的家長最擔心的是,小孩長大沒辦法達到一定的社會地位跟舒適的條件,但是也因為家長過度關心小孩的成就,小孩會慢慢推論出,自己的真實樣貌跟價值都要靠這些成就來定義,他們會覺得爸媽對他們的愛是取決於他們的成就,當這個觀念被強化後,他們覺得自己有沒有價值跟值不值得被愛都跟人格特質沒有關係了,雖然身為父母當人不是這樣想的,但小孩確實有這樣的感覺,根據研究發現受訪的1萬名國高中生中,有2/3有這樣的感受,在兒童自信心這本書裡面,心理學家表示,要讓孩子有健全的自信心,本質來說就是讓他們放下,我表現得夠好了嗎,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家長為了小孩的成就一職施加壓力,他們就沒辦法擺脫這個問題。因為如果一個人自尊是建立在自己或是別人訂下的一個很高的標準,那你又達不到這些標準,就會有失望的感覺,久了就產了自我懷疑。還有一些大家看來非常優秀的小孩,但是他們竟然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因為這些孩子覺得為了成為有價值的人,我必續表現出眾,常常有小孩表示,爸媽在意的是成績而不是他們,說了這麼多,很多家長可能已經慌了,是不是從現在開始對小孩放棄期待比較好,當然不要大家這麼做,因為這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而是我們可以試著透過言行告訴小孩我們愛的是他們本身,而不是他們的行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身為家長我們都默默希望自己的小孩天賦異稟,我們會觀察早期的線索,如果小孩比其他同齡的小孩會說話或是閱讀,就會覺得沾沾自喜,但其實一個人的努力跟動機會比天賦更重要,研究發現,優秀但不是頂尖的智商搭配絕佳的毅力,會比頂尖的智商搭配平庸的毅力,更能創造卓越的成就,想想那些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人物,他們通常在面對挑戰的時候都會有很驚人的意志力,還有對自己目標的專注跟熱情,關於如何培養小孩變的更有毅力,有一個實驗,把小學的孩子分成三組,一組是在完成測驗後稱讚他們很聰明,一組是稱讚他們很認真,一組則是沒有任何回應,然後研究人員問他們接下來想要做哪一種題目,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小孩比較傾向簡單的題目,被稱讚努力的小孩傾向選擇難的題目,控制組則是平均分布,研究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小孩,如果做到難的題目比較難堅持寫下去,還會表達不喜換這樣的挑戰,可以發現如果我們常常稱讚小孩聰明,可能會讓他們沒有那麼熱衷克服困難的事,反而是捍衛自己的聲譽,轉化成自我防衛的模式,但是如果我們誇孩子努力,他們會比較願意接受挑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我們在身活中很常聽到男生不能幹嘛,女生不能幹嘛,我們的社會對這種性別刻板印象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多小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把這種想法內化了。像有一個研究針對5到7歲的孩子,跟他們講一個超級天才的故事,然後在提供四個陌生人的照片兩男兩女,問他們哪一個是故事的主角,結果發現,五歲大的小孩都覺得超級天才跟自己的性別一樣,男生會選男生,女生會選女生,但研究發現,女生在6歲左右開始出現變化,他們大部分都選出男生為超級天才很多家中沒有女兒的家長比較少關注這個問題,所以當小孩講出一些厭女的話的時候,家長可能只會用,男孩子嘛,就是這樣,這種話帶過,但其實性歧視對男生也有很大的傷害,研究發現那燮強調男性化、行事風格剛強的男生,對學業比較沒興趣,對女性比較不尊重,而且出現比較多憂鬱症的狀況,有一種說法是覺得自己必須剛強,所以有困難的時候不太願意求助別人,當然性別刻板印象對女生傷害也很大,例如研究顯示,如果女生覺得自己的價值是來自於外表,學習成績業會比沒有這種觀念的女生差,可能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也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的傾向,會有這些問題的重點就是,如果小孩越早有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他們就越可能歸納出女生比男生低一等的結論,也會加重性別歧視的情況,更糟的是,當小孩進入青春期,這種刻板印象會跟性牽扯上關西,產生更多的性騷擾或是性侵的問題, 研究顯示,成長過程中都是玩卡車或是手槍這些玩具的男生,比較有性別歧視的觀念,當然這個結果不是只玩具有問題,而是在成長的各方面,是比較強調性別刻板印象的家庭,較有可能讓孩子長大後變成有性別主義思想的青少年。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你可能不記得小孩第一次走路或是第一次教媽媽的時候,但你應該會記得小孩第一次說髒話是什麼情況,其實小孩嘗試這種行為,表示他們的大腦發展正常,因為他們有能力罵人,表示他們可以成功學到陌生的字,運用在生活中,另外小孩說謊也不代表他們長大以後就會為非作歹,相反的有說謊能力,表示小孩已經發展出一個重要的心理技能了,但是我們不希望小孩一天到晚說謊或罵人,所以這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鼓勵小孩當一個不愛罵髒話以及誠實的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mnqkn4u6m60946g7zfvq2z/comments市面上有很多書教我們要預防小孩受到傷害,但是很少有書跟我們說,不要交出加害著也是一樣重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個蠻經典的片段,是加害人的媽媽對吳慷仁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家長們常常有我家小孩很乖的想法,但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小孩也可能會霸凌別人,但是研究發現有1/3的青少年有霸凌的行為,而且只有 2%的家長知道自己的小孩有這樣的行為,所以我們跟小孩談到霸凌的時候,不能只教他們怎麼樣不成為受害者,還要預防小孩成為加害者。
讀這本書之前我就一直聽到有些家長奉行正向教養,包括女兒在讀的幼兒園,也是提倡正向教養,看完後也覺得這本書很值得一看,但是我給自己很大的空間,沒做到也沒關西,哈哈有在努力就好
我出生於1990年,在我們小時候,下午放學後的時間,就是自由玩耍的時間,但是30年後的今天,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不敢讓孩子獨自在外面自由玩耍了,很多爸媽都是把孩子送安親班,看到小小年紀的孩子,一整天待在小小的教室裡,我覺得很可憐,一直想要找一個方式,想讓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最近一直在煩惱孩子的課後時間,所以一下子被這本書名吸引了,看完意外的收穫是,解決了孩子晚上不睡覺的問題,同時對課後甚至寒暑假孩子的時間安排也有了一個願望。
作者自己也是一位在職場奮鬥的媽媽,但是她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從未有過身心耗竭的時候,她的女兒非常健康也已經成年,並跟她一樣已成為醫生為努力目標。這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就是,育兒等於育腦,完全不用花費額外的勞力與金錢,這不只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更是為了讓孩子在幸福中成長,同時也卸下父母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