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和通識相關的議題,都透過通識之聲與大家相遇
主持人: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駱芬美老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只要和通識相關的議題,都透過通識之聲與大家相遇
主持人: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駱芬美老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屏東東港到臺北讀書,對一個高中剛畢業的的學生而言,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本集通識之聲節目訪問了就讀銘傳財經法律系二年級的許可恩同學。可恩說自己到臺北讀大學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想離開家,讓自己有更多成長的機會。後以繁星入學進入銘傳大學位於臺北士林校區的財法系,並入住學校的宿舍,開始了在臺北的生活。一年多下來,發現自己從原先比較內向的個性轉變為更積極主動的人。訪談中也介紹了東港的在地特色,包括新鮮海產、廟宇文化和三年一次的迎王祭典。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你或許聽過「自主學習」,但你聽過有學生因自主學習課程 , 開了工作室嗎? 本集通識之聲邀請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大一的如媛同學進行訪談。 如媛自小因家庭因素,被母親送到四川重慶上學,從小學到中學,但因為同儕與學業壓力過於緊迫,遂在高一那年決定回臺灣就讀。她對於臺灣高中推行的108課綱「自主學習」讚譽有加,並以此為契機創立了「雲間滋芽」攝影工作室,不僅努力提升專業技能,也為她帶來了接案經驗。 如媛展現出極強的執行力與自我管理能力,並分享了她對未來職涯的規劃,包括加強語言能力(如多益考試和學習新外語)以及擴大工作室規模,展現了年輕人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銘傳一週」報導:2025年8月1日銘傳大學傑出校友盧曼菁女士獲頒國際領袖基金會(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Foundation, ILF)「領導基石獎」(Leadership Cornerstone Award),表彰她長期支持亞裔青年進入美國國會山莊實習、扶植新世代領袖的卓越貢獻。盧曼菁校友身任美國EMC公司(Ebinger Manufacturing Co.)總裁/北美臺商聯合總會副總會長/密西根州僑務委員),本集通識之聲趁曼菁女士回臺之際特別邀訪,曼菁女士分享了她的養成之路。從銘傳五專觀光科畢業後,在臺灣外商公司工作三年,隨後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國際企業的求學與職涯經歷。她強調,銘傳的教育尤其是在人格養成和個性轉變方面對她影響深遠,讓原本拘謹的她變得更活潑外向,這對於她在商業界發展至關重要。她也提到,由於父親的事業,及一場突然遭遇的車禍,讓她在很年輕時,就必須代替父親去與協作廠商接洽,因而有機會接觸商業實務,並清楚地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這與她觀察到許多背景優秀但缺乏明確職涯目標的留學生形成了鮮明對比。曼菁女士的經歷證明了工作經驗和實務歷練對於確立人生目標的重要性,並建議年輕人應在繼續深造前先工作以明確方向。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當臺灣的社會愈來愈多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通識教育加入相關課程,是必要的趨勢。本集通識之聲邀訪銘傳通識教育中心本學期新聘來自馬來西亞李威瀚助理教授,他在馬來西亞完成大學教育、臺灣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澳洲麥覺理大學社會學系博士(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他分享馬來西亞教育的特色,因緣際會來臺灣讀碩士。由於在臺灣這段經驗太美好,因而於澳洲獲博士學位後,選擇來臺灣工作!這學期獲銘傳的通識教育中心聘任,將開設東南亞區域文化課程,必然精彩可期!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銘傳通識教育中心推動「自主學習」數個學期,本集通識之聲邀訪賴映璇同學,分享她參加自主學習課程的特殊經歷。她是臺北校區校區財金系學生,利用五天時間前往金門校區進行自然領域的自主學習,進行鱟和水獺等的生態探索。 既定規劃是去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進行鱟的探查,幸運遇到了一位中山大學的教授,透過這位教授的協助,使她能夠實際接觸野生的鱟,可與她前期大量閱讀資料做個印證。至於水獺的觀察, 水獺是金門一個熱門的議題。映璇前往金門植物園,在那裡她看到了水獺的標本。雖然路上的指示牌顯示有水獺出沒,但她沒能在實際行程中親眼見到水獺。相較於水產試驗所提供鱟的展示和介紹,金門的的水獺議題缺乏一個公開的場所,讓民眾可以了解和觀察其生命週期或習性。此外,原本也打算調查金門孔雀氾濫的嚴重問題,但後來限於時間,主要都聚焦在鱟的踏查上。如此另類的學習方式,收穫滿滿!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來臺灣交換最大的體驗是「考試」原來不用那麼可怕!本集通識之聲是上學期末訪問來自福建龍岩學院的謝子敏同學。子敏分享了她在臺灣學習和生活的經驗,特別是她對臺灣輕鬆的課堂氛圍和老師與同學之間像朋友般關係的深刻印象,這與她家鄉的嚴格考試制度形成對比。她也談到了在臺灣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以及她對地瓜和特定口味三明治的喜愛。此外,她還分享了在臺灣的旅行經歷,其中對墾丁的海灘景色和當地人的熱情印象最為深刻。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你會講閩南語嗎?本集節目訪問來自廈門的余潔同學,首先主持人先談了自己對廈門的印象,余潔則回應廈門人的在地視角!說到都會遇到的颱風問題,廈門沒有事先在公告「颱風假」的!至於地震,臺灣花蓮大地震時,廈門也能感應得到!再者,分享她在臺灣說閩南語的經驗。 她說雖然班上只有她一位陸生,但有一次和同學去做採訪時,受訪人以閩南語回答的內容,竟然只有她聽得懂,所以最後的報告也是由她一個人完成的。真是太有存在感了! 說到課堂學習的模式 , 作為傳播學院的學生, 以新聞採訪課為例,銘傳的老師要求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完成並繳交四支影片。期末的評估就不是筆試,而是透過繳交影片參與比賽來進行。 而她原來學校的相同課程中,是在學期最後一週才要求學生完成一支影片。相較之下,她覺得透過實際操作的學習方式,收穫更大。來臺灣交換一個學期,因為語言文化的相似,適應得很快,也走過臺灣許多地方。特別有感的是,臺灣人的守規矩及捷運與廁所的整潔,未來她希望能有機會帶她父母來臺灣旅遊!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說到留學,如果有機會,你會想要去哪個國家呢? 甚麼樣的教育模式更適合你呢?本集節目特別邀訪獲有於英國 Univresity of Warwick(華威大學)政治學博士的鄭楷立老師來分享他在英國的求學經驗。首先鄭老師解釋為何當初選擇英國而非美國深造,其中原因包括英國在政治理論領域的強項、相關領域師資選擇更多元,以及美國頂尖大學申請難度日益增加;至於學習模式,英國學制強調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而美國則傾向於紮實的課程訓練。最後,鄭老師分享了將英國教育模式融入臺灣教學現場的嘗試,並討論了人工智慧對學生學習與學術誠信的影響,提供對未來教育方向的寶貴見解。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好想到臺灣讀書!等待多年,才終於成真!本集通識之聲訪問來自四川,在福州福建理工大學讀書,來銘傳交換的彭媛媛同學。其實早在她高考填報志願發現福建離臺灣很近時,就萌生了大學四年來臺灣一次的夢想。但因疫情這個機會被切斷,因此當大三,能交換的消息突然出現時,她立刻決定要來!在臺灣期間,課餘之暇,幸有朋友帶領,帶她體驗道地的薑母鴨,逛了龍山寺、迪化街、大稻埕等的歷史街區。在關西小鎮的客家文化、臺中彩虹眷村的守護故事、臺南文學館老師的熱情講解中,觀察到臺灣人對家鄉和文化深厚的情懷。 她熱愛羽毛球,來臺後有更多時間練習,不僅提升了球技,更透過羽毛球社團結交了許多朋友。在墾丁首次嘗試潛水,甚至萌生考潛水證照的念頭。三次拜訪宜蘭,追逐海豚、嘗試滑翔傘,對龜山島的景色感到驚嘆。挑戰獨自進行長達六小時的臺北大縱走,旅程中遇到熱情健談的長者,分享兩岸觀點和生活趣事,讓旅途充滿了人文色彩和深刻的對話。這些經歷讓她對臺灣的風土人情和社會有更深刻體會與認識。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每個交換生來到臺灣,都有各自精彩的故事。本集通識之聲訪問來自福建三明,目前就讀福建理工大學新聞學系的范燕萍同學。她說因同學徐夢沄告知有來臺灣交換的機會,讓她非常心動!但是要通過她爸媽這關,卻是要發動到親友團來說服!神奇的是,最後的同意,竟是因為她媽媽去拜拜時問了神明,獲得了「聖杯」!來臺灣之後,在飲食方面,臺灣和福建有許多相似的口味,沒有適應的問題!最大的衝擊是 ,在臺灣上課,讓她享受到真正的大學課堂的氛圍!有這麼大的差異嗎? 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你知道運動員最大的特質是甚麼嗎?本集通識之聲邀訪目前就讀銘傳大學資訊應用與金融保險學系的蔡明誠同學,他說是「肯拼」和「很堅持」。蔡明誠國中二年級開始接觸籃球,高中時特地報考有收體育生的學校,甚至每天早上搭5:20第一班公車到校練球。但在高中二年級腳踝開刀受傷後,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透過與教練的對談,他了解到自己速度不夠快,不適合打後衛,且當時身高(180公分)對於職業籃球前鋒(至少186到190公分)而言不夠,身形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認知了自己不適合走籃球這條路;大學時,選擇加入棒球社,並代表學校參加大專聯賽。他認為過去籃球訓練所帶來的體能、力量和身形是他在棒球中的優勢。棒球教練甚至安排他擔任「二刀流」選手(同時負責投球和打擊),這也展現了他願意嘗試、配合度高的特質;他在大學棒球隊中,體驗到重返全國賽的「成就感」,特別是全隊團結一心、逆轉勝時,那種「只有運動人可以享受到」的獨特經驗。 未來他並沒有要以運動為職業的目標,而是想往運動科學領域發展。他意識到需要加強語言能力(特別是英文),因為相關書籍文獻多為外國資料,國外研習也多使用英文。他會透過學校課程、影片以及與高中教練刻意用英文溝通來提升英文能力。蔡明誠有創業計劃,並將其提交到學校的管理學院創業競賽中,展現出他不僅有學習和運動的規劃,還有自主創業的雄心。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陸生來臺灣交換時,最喜歡做甚麼事?本集通識之聲邀訪來自福建龍岩市,就讀福建理工大學新聞系,這學期來銘傳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交換的徐夢沄同學。因自己從小到大都在福建讀書,很希望能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能來臺灣交換,是她最好的機會。夢沄的家鄉龍岩位於福建西部,是丘陵地的山城,但「流動的水」最能讓他心情平靜。因此在臺灣這幾個月的生活中,她每天下課後,幾乎都會坐捷運到淡水,一個人坐在淡水河畔,聽水聲、看夕陽;夢沄另一項的喜愛是文具和製作手帳,她幾乎走遍了臺灣所有能在網路上搜尋到的文具店。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來銘傳的交換生中,很難得能遇到歷史系學生(銘傳無此系)。本集節目很開心能邀訪來自河南,大學時就讀江西師範大學歷史(師範)系,目前就讀上海大學歷史所(主修美國性別史)的趙若帆同學。若帆來到臺灣後,除了銘傳大學的課程之外,還到臺灣大學性別研究所旁聽。最大的收穫是,發現臺灣的性別研究非常成熟,她在這裡能找到許多從事性別研究的朋友,更有對此有深入研究的老師。此外,還有如「女書店」等專門的資源,有定期舉辦講座和活動,能聽到關注性別議題的人士發表演講。在臺灣的這段學習經驗,大大增強她從事性別研究的信心,也期許自己未來能有機會到其他國家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而參與訪談的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播音主持系的 常徹同學,也談及在臺灣觀察到對性別友善的情形。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都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本集通識之聲訪問目前就讀銘傳大學中文系的鄭榮少同學,就是一位非常喜愛獨自旅行的年輕人。因著母親是福建南平人,促使他想多認識閩南文化,就在17歲開啟了一個人旅行嘗試(母親當時身體不適無法同行)。雖然適逢疫情期間,每到一處,都需被閉關多天,但仍不減遊興,也增廣了更多的見識!因著在中國大陸多個城市旅遊、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喜歡寫作,因此決定了選擇中國文學系。近期規劃交換學習,遠期則將續讀研究所碩士、博士,期許能成為學者及創作者;此外,他還輔修心理系,期望能擴充自己的學習領域。認真的年輕人!讚啦!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從小琉球、蘭嶼到綠島,從高雄、美濃到墾丁,這樣的旅程下來,心得如何?本集通識之聲特別邀請剛完成這段旅程的,來自山東、就讀華中科技大學播音主持專業,本學期前來銘傳大學交換的常徹同學來分享。同時,來自上海大學歷史所,本學期來銘傳交換的趙若凡同學則參與提問。常徹先分享他當初為了報考播音主持專業的訓練經歷,在學科與體態上的嚴格要求。但回顧這段經歷,認為對其成長是有正面的影響。接著,常徹詳細描述了他在臺灣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旅行,特別是他為了考取潛水證照而前往小琉球、綠島,並分享了海底世界的特殊感受;他也去了蘭嶼,與當地達悟族人交流,並聽到了一位來自山東的老兵在蘭嶼教書的故事。此外,常徹還分享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與美濃的林生祥客家音樂之旅,以及他在墾丁參與臺灣祭擔任工作人員的經驗,並比較了南北部海邊的不同風情。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臺灣的大學生多數會打工,如何找到工作呢?本集通識之聲訪問目前就讀銘傳廣電系二年級的鄭涵薷同學。 涵薷分享她為了暑假將前往菲律賓語言學校,而積極尋找工讀機會的經過,以及她目前正在兼職兩份工作來賺取旅費的經驗。 涵薷也分享了選擇廣電系的原因、涵薷說是因為從小喜歡拍照和記錄生活,覺得替別人拍照很有成就感,因此在高二決定志向時選擇了廣電系。進入廣電系後,發現自己更加熱愛這個領域,特別喜歡透過影像說故事。她認為廣電系提供了很廣的出路,不一定只能做導演或自媒體。課程訓練能幫助釐清適合自己的道路。相信以涵薷積極主動的態度,未來一定能大有發展!祝福!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受訪時說,在AI狂熱之後,未來主導市場的學科,將回歸生命的奧妙。並直言,要是能重來,他想鑽研「生命科學」!(遠見/2024-02-21)本集通識之聲邀訪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林翰佐主任,林主任分析該科系是比較應用為主導向的一個科系 。其目標是利用生命科學的知識來改造事物,使其更好、成本更低。課程設計透過應用導向的學科定位、產業參訪、分組教學、跨組學習以及鼓勵研究成果轉化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務應用相結合。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加入!本集節目精彩加訪,正巧林翰佐主任和主持人駱芬美都是雙胞胎--左右和芬芳。雙胞胎的成長過程、求學經驗以及手足之間互動,有何非雙胞胎很難理解之處?好奇嗎?更多有趣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都說民以食為天!想知道現在大學教育如何培養相關人才嗎?本集通識之聲邀請銘傳大學觀光學院餐旅管理學系,一位是本系所畢業,目前在全家國際餐飲擔任招募工作的李美葳學姐。另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三年級的吳奕棟同學。他們各自分享人生經歷、選擇餐旅科系的原因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看法。美葳談到她在銘傳就讀時的訓練,讓她具備隨時接受挑戰並適應新工作的能力 。參與實習的過程讓她在原先不熟悉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提升了自信和適應能力,為進入職場打下基礎。此外則分享她在餐飲業及人資領域的工作經驗,及對連鎖餐飲業發展和食安的看法;奕棟分享他來臺灣求學的動機、在臺灣的生活體驗。談到餐飲業的發展,他的想法是,結合在地化的東西並加以創新,才能走向國際 。認為臺灣「熱炒」,菜色多樣且具特色,相較於普遍的滷肉飯更具推廣潛力。臺灣的飲料,特別是手搖飲,其多樣化的口味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品項,相當能吸引國際市場。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本集通識之聲再度訪問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在上海大學就讀導演系,目前在銘傳交換的韓毅同學。上一集節目中韓毅分享了他當初考取導演系的嚴格過程,本集則談到他選擇到臺灣交換的原因。主要受到一位曾到上海大學交換的臺灣同學的影響,加上他對臺灣的音樂和電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以及想與同樣來臺灣交換的女朋友相聚。訪談中,韓毅也分享了他在臺灣生活的一些文化觀察,例如臺灣人的禮貌、公共廁所的乾淨,以及在臺灣感受到的熟悉感與多元文化。此外,韓毅還觀察到臺灣像一個東亞文化交會的地方 。他在西門町看到很多韓國人和日本人,感覺臺灣找到了中、日、韓三國人民一起生活和發展的可能性 。他認為,臺灣之所以能有這種能力,也是因為其族群多元性,以及包容的能力。交換期間,韓毅想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體驗,並拍攝紀錄片的計畫。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的夢想是當導演」,然後呢?本集通識之聲邀請到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就讀上海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本學期來銘傳交換的韓毅同學訪談。韓毅分享他在新疆成長的多元文化生活經驗及立志當導演的緣由。因為從小就很喜歡看電影,中學時興起想當導演的念頭。曾被老師勸退,但家人支持,讓他可以一路向前!導演系如何招考呢?韓毅說,導演最重要的能力是講故事,不論是口頭表達、文字書寫還是透過影像呈現。他參加的入學考試,初試是影片拍攝、複試是故事講述,三試則是面試與實作。校考通過之後,還得通過一般的高考。韓毅說,回想他高三那年,飛北京、上海參加校考的歷程,都佩服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收聽!至於為何來臺灣交換呢?就請期待另一集的訪談內容了!
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4824kh0ahl0916n8jwd1yh/comments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
我們的FB:關鍵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我們的IG:關鍵字"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