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Music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a2/cd/8c/a2cd8c37-026a-04d0-6885-d7fd5567d80d/mza_11185551689490961062.jpg/600x600bb.jpg
夸夸歧谈
伟田、梓耘和小依
14 episodes
6 days ago
由《歧路批评》三位编辑主持的播客。 在这里,我们与朋友们一起“夸夸其谈”,聊聊我们关心的当代艺术、策展和艺术批评。 我们的节目就像磁带,分为A面和B面。A面是围绕具体题目的主题讨论,不定期邀请嘉宾参与;B面则是编辑部成员的闲聊和生活工作汇报。 你可以访问我们的网站:qilucriticism.com,或是在微信搜索“歧路批评”找到我们的公众号。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夸夸歧谈 is the property of 伟田、梓耘和小依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由《歧路批评》三位编辑主持的播客。 在这里,我们与朋友们一起“夸夸其谈”,聊聊我们关心的当代艺术、策展和艺术批评。 我们的节目就像磁带,分为A面和B面。A面是围绕具体题目的主题讨论,不定期邀请嘉宾参与;B面则是编辑部成员的闲聊和生活工作汇报。 你可以访问我们的网站:qilucriticism.com,或是在微信搜索“歧路批评”找到我们的公众号。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Episodes (14/14)
夸夸歧谈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 来点儿理论?

欢迎收听“艺术批评实用指南”第六集:来点儿理论?

本集最初由编辑部三位成员(伟田、梓耘、小依)共同录制,但讨论效果不理想,最后决定由伟田单独录制一版,于是就有了这一集不那么符合“实用指南”的特别篇。

伟田从自己的角度(作为一位喜欢阅读理论且正在探索理论书写的写作者),分享了三点关于艺术批评写作中的理论的想法。

1)艺术的理论性与理论的艺术性

2)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3)在艺术批评写作中,如何引用理论?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4 minutes 44 seconds

夸夸歧谈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 引用!引用?

欢迎收听“艺术批评实用指南”第五集


本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何引用?引用的意义?引用在艺术批评写作中是否必要?

打破文章的“单一作者制度”;引用作为“giving credits”;引用作为学术写作规范

2. 常见的引用对象有哪些?

艺术家、相关评论文章、理论及学术文章、私下的讨论......

3. 如何引用?过量的引用?无效的引用?通过引用使他人的声音进入你的写作。

4. 好的引用可以是什么样的?小依、梓耘、伟田各自分享引用案例:

小依:Brian Dillon, Essayism: On Form, Feeling, and Nonfiction

梓耘:Maggie Nelson, The Argonauts (《阿尔戈》)

伟田:black studies(黑人研究)对引用的使用


本期剪辑:赵建奕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2 minutes 12 seconds

夸夸歧谈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 万事开头难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第四集


我们终于来到了动笔写作的一刻!万事开头难——不同的文章开头会有什么样的作用?真的不能在开头谈看展当日的天气吗?如何在开头拉开与现场的距离,却又保持场域间的呼应?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每集15分钟(本集再次超时5分钟),适合在搭地铁、做清洁、买菜、肩颈拉伸等各类场景播放。快到Apple Podcasts、Spotify或小宇宙听我们唠嗑吧!


00:53 文章开头的目的是什么?定场诗、搭舞台

03:55 点明所谈作品的相关性,谈论作品的必要性

07:45 常见的文章开头的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对展开后文会产生什么作用?

14:35 写作者在开头的亮相决定了读者、文字、作品间的关系

16:35 用“闲话”拉开与现场的距离,但保持场域间的呼应

17:55 辨证地看待行文策略和写作技巧


注:伟田提到的文章是Kenneth Tynan为话剧Look Back in Anger撰写的评论(1956年5月发表于Guardian),原话为“I doubt if I could love anyone who did not wish to see Look Back in Anger”。

本期剪辑: Kyrin Chen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20 minutes 23 seconds

夸夸歧谈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 动笔之前: 如何选题、准备写作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第三集来了!

前两集我们聊了为什么录制本系列播客、如何向杂志投稿,这次我们讲讲动笔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字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写作前需要和策展人或艺术家聊天吗?编辑怎么看待不同的文章选题?


时间轴

00:56 两个决定:写什么内容、如何写它

03:04 理解自己的写作和写作对象的关系

04:00 编辑视角:如何处理有不同选题和写法的稿件

05:55 为什么有时候不想写“展评”

07:50 准备工作之一:记笔记

10:07 准备工作之二:阅读和查资料

11:04 准备工作之三:用大纲把感受转化为观点和问题

13:23 是否需要为写作准备理论和历史知识?

16:33 是否需要在动笔前和策展人、艺术家聊天?

20:25 小依的聊天诀窍


本期剪辑: Kyrin Chen

Show more...
1 year ago
22 minutes 31 seconds

夸夸歧谈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 踏出投稿第一步

“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第二集 踏出投稿第一步


00:17 什么是pitch

01:20 为什么成稿投递常常被拒绝

03:11 pitch前的准备工作

04:00 pitch是一种自我介绍

05:28 不完整的pitch忽略了哪些要素

07:35 那open call 又是什么?

10:30 pitch是一对一的双向交流

12:24 好的pitch是什么样的

14:00 没有写作样本也没关系

15:12 如何联系藏在杂志背后的编辑


本期节目剪辑:Kyrin Chen

Show more...
1 year ago
17 minutes 40 seconds

夸夸歧谈
你好!请查收你的“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写不出来?投不出去?正值炎炎夏日,“夸夸歧谈”推出清热降火的短平快系列“艺术批评实用指南”,手把手、step by step,带你一探艺术写作和发表的究竟。

想做这系列节目,既是因为希望把不透明的艺术写作行业变得更新手友好,也是因为《歧路》作为平台总想为自己喜欢的、突破行业限制的写作创造空间。这次,我们想少谈一点理念(是的你猜对了,其实还是谈了很多),多说一点技巧,从如何投稿到如何选题,从如何准备写作到如何动笔,把细枝末节、模糊不清的艺术写作拆开来讲清楚。

每集15分钟,适合在搭地铁、做清洁、买菜、肩颈拉伸等各类场景播放。快来听我们唠嗑吧!


第一集 你好!请查收你的“艺术批评实用指南”!

00:27 挤掉水分的写作和投稿指南

01:20 为什么做这系列节目:不透明的艺术写作行业

03:02 识别不同平台的“艺术批评”、创造自己想要的艺术批评05:45 《歧路》想要的“艺术批评”是什么

07:10 服务写作者自身的艺术写作

09:35 探索突破行业规范与公式的写作

13:40 “贴近艺术现场”与“绕开行业限制”之间的张力和冲突


本期节目剪辑:Kyrin Chen

Show more...
1 year ago
16 minutes 33 seconds

夸夸歧谈
007: 辩护、翻译、中文艺术批评写作:从蔡影茜的IAAC评审经历说起

辩护、翻译、中文艺术批评写作:从蔡影茜的IAAC评审经历说起

2024年1月,我们和“生滚粥”做了一次播客联动——“生滚粥”主播、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蔡影茜向我们分享了她参与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评审工作的经历和思考。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个奖项的投稿门槛和风格偏好、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公共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机构对作品提供语境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评论的标准和挑战。

自2014年起,IAAC迄今举办了九届,承办方由最初的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转为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等。IAAC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奖项,不对投稿人的年龄、地域和背景做限制,文章可以用中文或英文撰写,仅要求所评对象为一年内“在全世界任何地区或线上举办的某个当代艺术展览”。这样开放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奖项很难得,而每年的国际评审阵容也不相同——这也意味着评审的趣味和ta们之间的张力会每年变化。

任何奖项评审都包含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而分享和谈论评审中的思考,并非质疑奖项的公正,而是希望在更大层面上与我们同时代的写作者一起思考,为何“标准”的艺术写作在行业中仍是被推崇的;而在“标准”的艺术评论之外,艺术批评在今天如何才能有效?


时间轴

06:21 蔡影茜的初审和终审经历

11:51 什么值得写:写作对象的选择

21:12 今天的机构危机与对公共写作的影响

31:30 国内外艺术杂志和的不同编辑习惯

41:00 每年换评委的优点

47:14 给谁写作,以及写作中感性的角色

50:58 艺术批评:学院和行业的影响

1:03:45 为什么做《On Our Times》

国际艺术评论奖

http://www.iaac-m21.com/

《On Our Times》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线上出版物

https://timesmuseum.org/cn/journal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

https://yishu-online.com/


本期嘉宾

蔡影茜担任了去年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初审与终审评委。在初审中,她阅读了共159篇中文稿件。在终审中,她和另外四位评审讨论了进入最终阶段的20篇中文与20篇英文文章。同时,她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者,她的写作被巴德大学、麻省理工大学、Sternberg、Black Dog、路易威登基金会、LUMA基金会等出版并发表,也在Yishu、艺术论坛和e-flux等媒体刊发。


本期播客工作

音频剪辑:小依

文本整理:小依&梓耘

微信公众号和网页排版: 梓耘&伟田

Show more...
1 year ago
1 hour 10 minutes 23 seconds

夸夸歧谈
006: “继续写下去”:在艺术世界中寻找写作的原因和意义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歧路》的作者、在UCCA Edge负责公共项目工作的钱梦妮与我们分享与写作有关的思考。梦妮最近在《歧路》发表了为张如怡个展“低声细语”写作的展评。这篇文章及梦妮丰富的写作经历引发了编辑部三人对“在艺术世界中写作”一事的诸多反思。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分享了各自在写作中的思考与困惑,也谈及写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挣扎和障碍。千言万语,最终被小依总结为一句“要继续写下去”。


时间轴

01:15 为什么邀请《歧路》的作者录播客?与写作者共同思考

05:50 梦妮的写作经历

11:18 作为大众媒体的记者与当代艺术相遇

17:40 大众媒体v.s.专业媒体上的艺术评论:从不同角度讲不同故事

22:58 提起笔的业余观众

25:06 接受了所谓“专业”的艺术史训练后摸索其他的写作方法

28:20 专业艺术评论对理论的依赖——是什么导致我看不懂?

30:15 写作者和策展人对知识的“进口出口”

32:30 梦妮转行:新的角色和视野

37:48 在写作中“细读”展览与作品

40:50 描述的作用是什么?

44:27 以细致的写作再现理论搭建的场域供读者进入

48:24 私人的、主观的写作属于谁?对谁有意义?价值何在?

50:22 艺术评论难道不是评判“好”或“坏”吗?

56:21 不得不写的时刻,以及此后静置、转化的过程

01:03:55 到底是谁需要艺术评论?

01:08:13 与展览共生、携手并进的艺术评论


本期主播:小依、梓耘、伟田

嘉宾:钱梦妮

钱梦妮,《弯腰进入,一座隐喻的花圃》

https://www.qilucriticism.com/post/dishengxiyuqmn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16 minutes 20 seconds

夸夸歧谈
005: 工作内外:漫谈艺术世界的基础工作

本期A面节目我们邀请了好友沈军一起聊聊艺术世界中的基础工作。这次的聊天并不轻松,甚至有些艰难。这是因为我们既要直面各自工作生活中的处境和感受,又同时在摸索和寻找讲述基础工作的语言和方式。

以梓耘初出象牙塔感受到的心理落差为引,我们从各自从事过的艺术世界中的基础工作聊起。我们谈论了基础工作的特征、它与非基础工作的关系,以及艺术行业对不同工种所做的价值区分。我们被“基础”二字包含的“地基”、“基建”的意向所吸引,尝试重新想象基础工作的价值和潜能。我们也谈到基础工作中超越了“工作”和“合约”的情感关系和人际连结。

一个半小时的聊天能够触及的问题有限,我们尚未谈到基础工作中的性别不平等、情感剥削和PUA,也没有具体讨论中国艺术世界独特的结构和运转机制。同时,出于包括伦理在内的各种原因,这样一场有关基础工作的讨论在涉及具体案例时常常难以深入。我们现有的语言也仅够支持我们模糊地摸索如何跳脱简单的描述、从新的层面认识和讨论基础工作。但我们认为这些摸索与挣扎不可避免、十足重要。

由于三位编辑平时工作学习用英语的时间较多,聊天时难以避免地夹杂了英语,切望大家理解包容!

如果你有想与我们分享的思考,或想对这期节目做出回应,欢迎以任何方式联系我们。

《歧路》编辑部

2022年12月


时间轴

00:30 艺术世界中的基础工作——我们为什么关心这个话题?

05:50 沈军小依结缘:同为“长征计划”做基础的整理

11:40 伟田初识沈军:沈军多个版本的自我介绍和对工作的不确定、对问题的敏锐

15:30 沈军对使用固定词汇快速描述、定义自己工作的怀疑

18:40 梓耘的一天:一刻不停地工作八小时,却没有任何值得分享的内容

22:00 沈军的经历:从初级位置开始“试试看”,逐渐摸索工作和生活的边界

23:50 小依反思 “不想成为画廊前台”:对维护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做出区分和价值判断

24:20 我们会用哪些词描述基础工作?

27:45 基础的工作等于不可见、未署名的工作吗?

32:20 大家为什么选择来到艺术行业工作?

36:20 艺术领域的教育灌输给我们的对特定工种的“期望”

42:20 重新理解“基础工作”:艺术行业的基建

46:15 档案工作者难以避免的疏忽、失误,以及他们对情感支持的需求

49:10 “基础性情绪资源”:友谊和相互支撑无意间成为基础工作的一部分

53:40 寻找“工作”之外的连结、“合约”之外的关系

01:00:00 如何理解工作中的孤独感?

01:06:10 基础工作的哪些部分会被忽视?

01:07:45 重新想象一种引用和致谢方式,“承认”自己对他人基础劳动的依赖

01:12:00 将基础工作比作“地基”忽视了其中有机的情感成分

01:15:00 如何识别事务性基础工作的理论价值?

01:19:40 这样的识别是否仅为理论研究者的一厢情愿?

01:22:55 我们缺少语言描述基础性工作

01:28:40 不断提醒自己关心工作以外的人与事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29 minutes 46 seconds

夸夸歧谈
004: B面 编辑部闲聊——“葫芦”生根伦敦、DJ自由自在以及被语言裹挟的当代艺术

警告!本期为B面节目,编辑部吹水聊天团建、没什么太多重点且毫无结论。


时间:2022年6月4日 端午节

本次参与者:伟田、梓耘、小依、粒粒安

00:50 “葫芦”,一个和在伦敦的留学生朋友们一起玩的组织,目前状态是没有固定支持,没有固定场地,为下次活动游击。

04:20 为何要创立葫芦

06:40 梓耘:葫芦最近做的一件事 —— 对migrant art workers来说,如何在英国艺术文化领域的funding相关的workshop:为何对移民来说申请经费会更难,如何认知这里系统性的资金问题,如何在英国申请经费。

10:30 伟田:庞大的、滞留英国、身份模糊的艺术留学生、移民似乎未意识到pubic funding提供的机会。葫芦并不仅仅处理华人身份,也从public funding得机制出发

15:20 粒粒安:广州强调在地,或许是因为在国内的艺术和文化语境里,北方一直是占据主导的。

17:00 小依&粒粒安:广州有很多“组合”,大家不太用个人的名字,带来很多自由,也欢迎更多人流动加入。梓耘:“大学社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组织,可以生生不息地搞下去——伟田:在想这和artist collective有什么区别。

23:45 伟田:音乐系统里的自由:DJ有艺名,乐手可以在不同乐队里,有不同的厂牌发行不同的音乐,也有host演出的地方。——题外疑问:最近几年有什么好的乐队冒出来吗?(推荐一下广州的“南非是多”

28:30 小依、伟田、粒粒安:DJ的工作方式似乎比当代艺术系统更自由?声音sound economy 似乎比视觉visual economy 受到的系统性约束更少?我们提到的:DJ Irie, twitter@ DJ Scholarship, Howie Lee

36:30 梓耘:艺术的基建似乎没有准备好去支持以非视觉方式创作的艺术项目。

39:00 对声音和视觉的混乱讨论——

粒粒安:艺术家要学会当代艺术这套话语去描述自己的作品。

梓耘:以艺术作为主题的经济系统准备让钱流向哪里。

语言很多时候是一个避不开的中介。

小依:making something visible 本身看似平权,却也是视觉霸权。

伟田:对opaque 感兴趣,opaque和把事情说清楚之间的关系。

粒粒安:Fu Yongxin说,广州在野艺术家盛行木刻、推手、精神分析。我接了一下——伦敦艺术家流行素食、攀岩和瑜伽。


剪辑:伟田

shownote: 小依







Show more...
3 years ago
56 minutes 25 seconds

夸夸歧谈
003: 聊聊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朋友万丰和致颖来一起聊聊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5)。

本届文献展自今年六月开幕以来风波不断。除了参展艺术艺术家和作品被指控为“反犹”的争议之外,策展团队ruangrupa所提出的新的工作模式也挑战了艺术行业现有的运作方式,甚至给“艺术”本身打上了问号。

在这期《夸夸歧谈》里,我们从现场亲历和远程关注两个角度出发,分享了各自对本届文献展和共同生活的看法。其中有志趣相投的兴奋,有向往,也有警惕和批评。


主播:梓耘 (Cindy)、伟田、小依

嘉宾:

万丰(Chris):岛聚编辑,坐标香港;常写艺术,偶尔策展。

致颖:居住和工作于台北及柏林的艺术家。他擅长运用声音及影像等媒材进行创作,以探讨全球资本化时代人类生存语境与环境体系之关联,并多方关注全球南方当代社会之主体性研究与探查。


时间轴

01:12 简介卡塞尔文献展名字的由来、历史背景,以及本届的争议

03:40 本届文献展的现场;梓耘、致颖、Chris、伟田的观后感

16:65 共同工作和生活留下的痕迹取代了展览

19:23 本届文献展的概念和结构

22:43 提出新的词汇、概念、和资源分享的方式

25:22 "关于'米仓'"或"以'米仓'为方法"?

33:36 "展览"作为一种展示形式的局限是什么,它是否能再现和传达共同工作的复杂经验和体会?

38:11 我们作为短期访客和体验者能够真的参与文献展吗?

44:03 本届文献展提出的共同工作模式是在生活中无目的、没计划、没效率地一起hang out(一起玩)

48:25 践行集体生活与原子式的艺术创作之间存在什么冲突和关联?

51:55 "周二下午学松肩"——小依最近在广州的集体生活心得

56:48 集体社群的生活只是个人生活日常的调剂和逃离吗?

63:18 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需要因地制宜

67:35 共同工作、建立supporting network(互助网络)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包括哪些?

70:17 本届文献展中对“如何共同工作”一问的不同回答

75:32 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是对艺术系统的反思和批判

78:38 本届文献展的反犹争议

91:07 "anti-colonialsim"和"ante-colonialism":通过想象殖民历史发生之前的世界推进去殖民化


提到的书

AbdouMaliq Simone, City Life from Jakarta to Dakar: Movements at the Crossroads

Fred Moten and Stefano Harney, All Incomplete

《米仓》中文版

Ellen Mara De Wachter,Co-Art: Artists on Creative Collaboration (London ; New York, NY: Phaidon Press Limited, 2017)

Roland Barthes, How to Live Together: Novelistic Simulations of Some Everyday Spac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延伸阅读/收听

“旁觀他人之「正義」: 陳琬尹談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15爭議與「南方之難」”,播客“南洋放送局”,2022年6月23日。

Ruangrupa关于反犹指控的公开信‘Antisemitism Accusations against documenta: A Scandal about a Rumor ‘ 2022年5月7日

文献展参展艺术家和ruangrupa写给文献展理事会(supervisory board)的联名公开信‘Censorship Must Be Refused: Letter from lumbung community’, 2022年7月27日。

Franco “Bifo” Berardi, ‘Who is Anti-Semitic?’ ,2022年7月25日。

“重要的是语境:围绕文献展15的反犹争议“,辜静,《同时》(发表于semantara公众号),2022年7月27日。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39 minutes 59 seconds

夸夸歧谈
002: 展览开幕,可以是一次自在的聚会吗?

本期声音来自:伟田,梓耘,小依 (声音出现顺序)

我们选了展览的开幕式作为首期A面节目的主题。我们从各自与开幕式的爱恨情仇谈起,聊到了展览开幕的作用、开幕创造的欢聚机会、潜在的排外性等等话题,最后以关于“穿什么去开幕式?”的轶闻趣事收尾。


01:33 展览的开幕为什么值得聊?

03:52 开幕和展览的矛盾关系

09:08 我们参加过的印象深刻的开幕(一个尴尬的和一个快乐的)

16:26 卡塞尔文献展开幕:两个版本的传闻

20:49 当代艺术社群对 “欢聚(conviviality)”的着迷

23:38 “欢聚”和“自在(at ease)”潜在的排外性

31:54 自然发生的“欢聚”和被当代艺术挪用的“欢聚”

33:60 关系美学对我们想象“欢聚”的影响和限制

39:20 “开幕不是交朋友的时候!”——不带目的地参加开幕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1:30 观察开幕上细微的动作和氛围如何建立了人和人的关系

45:16 与单薄短暂的工作关系相比,开幕上真实的面对面是否可以更好地维系人际联系?

49:00 把开幕当作闲聊的场合

53:33 Irit Rogoff提出的“看向别处(looking away)” 

59:33 关于我们穿什么衣服去开幕

70:26 着装要求和行为礼仪是这个行业的隐形 “守门人”


提到的东西

Irit Rogoff, 'Looking Away: Participations in Visual Culture', in Gavin Butt, ed. After Criticism—New Responses to Art and Perfomance. Blackwell, pp. 117-134


由于三位编辑平时工作学习用英语的时间较多,聊天里难以避免地夹杂了英语,希望大家理解包容!同时,《歧路》的“信笺”版块一直向大家开放,欢迎联系我们提问、讨论。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3 minutes 10 seconds

夸夸歧谈
001: B面 编辑部闲聊 5月29日

0:01:22 伟田和梓耘分享最近参与组织的工作坊

0:16:25 小依分享对工作坊形式的思考

0:20:11 一个理想的工作坊中,参与者与组织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0:45:25 小依到广州小洲村参加“入村出城”的感受

0:50:48  (行业意义上的艺术)展览开幕,开幕活动上的社交

0:59:58 作为“中间人”介绍大家相互认识的能力

1:05:18 写邮件的困难


White Pube的Funding Library 

https://thewhitepube.co.uk/funding-library/

Dean Spade的Mutual Aid工作坊

http://www.deanspade.net/2021/12/20/workshop-series-building-capacity-for-mutual-aid-groups/

小洲村的“入村出城”活动

https://mp.weixin.qq.com/s/YFmwEyjnQYfY-Sk9rwLtyA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2 minutes 42 seconds

夸夸歧谈
我们是谁,关心什么

00:56 三位主播的自我介绍,为什么要做播客,这个播客和《歧路批评》有什么关系

14:36 编辑们为什么不再隐匿身份,开始夸夸其谈:我们是谁并不重要,但知道我们是谁或许会对理解这里是重要的。

26:57 播客这种说话状态还是有点特殊:“表达”和“交流”的区别

35:40 除了“夸夸歧谈”,我们还想过什么名字?这里“放松、普通的对话”会讨论什么样的问题?

—— “我到底要不要叫别人老师?”

—— “艺术史”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学科和研究?现有的学术定义上的艺术研究有什么限制?

In the Foreground https://www.clarkart.edu/research-academic/podcast/podcast-homepage

1:06:10 编辑们的近期所思所想

Weitian——Steven Nelson在2018年发布于Hyperallergic上的文章

Steven Nelson, ‘Issues of Intimacy, Distance, and Disavowal in Writing About Deana Lawson’s Work’, Hyperallergic, 2018 <https://hyperallergic.com/444883/issues-of-intimacy-distance-and-disavowal-in-writing-about-deana-lawsons-work/>.

Seph Rodney, ‘Issues of Intimacy, Distance, and Disavowal in Writing About Deana Lawson’s Work’, Hyperallergic, 2018 <http://hyperallergic.com/444883/issues-of-intimacy-distance-and-disavowal-in-writing-about-deana-lawsons-work/>.

1:22:33 Xiaoyi——1993年的一篇《纽约时报》对“中国前卫艺术”的报道

Solomon, Andrew, ‘Their Irony, Humor (and Art) Can Save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19 December 1993, section Magazine <https://www.nytimes.com/1993/12/19/magazine/their-irony-humor-and-art-can-save-china.html> [accessed 18 April 2022]

1:40:07 Ziyun——美术馆里的商店

1:35:15 现场复盘,刚刚录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之后会有两类节目:

A Sides:专门问题的讨论

B Sides:编辑们的分享会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51 minutes 32 seconds

夸夸歧谈
由《歧路批评》三位编辑主持的播客。 在这里,我们与朋友们一起“夸夸其谈”,聊聊我们关心的当代艺术、策展和艺术批评。 我们的节目就像磁带,分为A面和B面。A面是围绕具体题目的主题讨论,不定期邀请嘉宾参与;B面则是编辑部成员的闲聊和生活工作汇报。 你可以访问我们的网站:qilucriticism.com,或是在微信搜索“歧路批评”找到我们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