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c7/89/59/c789599e-f845-3f25-19ff-2bf231234c4a/mza_5244534223204613864.jpg/600x600bb.jpg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依弘法師
50 episodes
2 days ago

《法句譬喻經》將佛法的精髓,化作一個個生動譬喻,
就像**佛陀親自為我們講故事**般,把智慧融入生活!
這些精彩故事,不僅有趣,更蘊含了**因果真理、佛法智慧**,
無論你是—— 初學佛者、學佛很久的、或是未學佛者,都歡迎共同來聆聽佛陀的故事。讓我們輕鬆入門,理解佛法核心;借由故事引導我們或我們身邊的人共同向善;並能在碎片時間汲取心靈的養分,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is the property of 依弘法師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法句譬喻經》將佛法的精髓,化作一個個生動譬喻,
就像**佛陀親自為我們講故事**般,把智慧融入生活!
這些精彩故事,不僅有趣,更蘊含了**因果真理、佛法智慧**,
無論你是—— 初學佛者、學佛很久的、或是未學佛者,都歡迎共同來聆聽佛陀的故事。讓我們輕鬆入門,理解佛法核心;借由故事引導我們或我們身邊的人共同向善;並能在碎片時間汲取心靈的養分,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pisodes (20/50)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9《法句譬喻經》第二十三安寧品-1

〈火中證道〉

「我生已安,不慍於怨,眾人有怨,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不病於病,眾人有病,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不慼於憂,眾人有憂,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清淨無為,以樂為食,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恬惔無事,彌薪國火,安能燒我?」

這首偈頌是佛陀在說明他證悟後的境界:
1. 內心的絕對安寧:他已經超越了世間人的煩惱,如怨恨、憂愁、病痛(這裡的病更指心理的煩惱)。
2. 清淨無為的境界:他達到了無欲無求、清淨自在的狀態,他的快樂是內在的、源源不絕的,不依賴外在物質。
3. 超脫物質的束縛:他的身心已經超越了普通物質世界的限制。所以,村民用俗世的火,是無法傷害到他已經解脫的「真我」的。


專題分享:「通往涅槃之路:深入淺出談「八正道」-2」

五、 正命:意為正確的、圓滿的生計。它要求我們選擇並從事不傷害眾生、符合道德規範的職業,並以正直、誠實的方式獲取生活所需。

六、 正精進:意為正確的、圓滿的努力。它並非普通的勤奮或苦行,而是一種有智慧、有方向、有次第的心靈努力,其核心目標是管理與淨化我們的心念。

七、 正念:含有「憶念」、「覺察」、「注意」之意。它並非指普通的記憶或思考,而是持續、清晰、不加評判地覺知當下身心現象的能力。

八、 正定:指的是以正確的方法,使心持續、穩定、專一、無染地安住於一個所緣對象上的狀態。

八正道,是一條始於當下、通往內心自由與覺醒的道路。它不要求我們成為另一個人,只要求我們清醒地成為自己——看清自己的念頭,規範自己的言行,專注於當下的生活,並以智慧照見生命的真相。

這條道路,平凡而深刻。它始於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始於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當我們開始在這條道路上邁步,無論步伐多小,我們便已從夢遊中醒來,從迷途踏上歸程,最終必將抵達那苦盡甘來、自在解脫的彼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days ago
52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8《法句譬喻經》第二十二述佛品

〈錯過的甘露之法〉

「八正覺自得,無離無所染,愛盡破欲網,自然無師受。
我行無師保,志獨無伴侶,積一得作佛,從是通聖道。」

這首偈頌是佛陀在向憂呼說明,他並非依靠任何外在的老師才成就的。他的覺悟是通過自身實踐八正道、斷除貪愛、心無雜念、獨立精進修行而獲得的。這強調了佛法中「自依止、法依止」的精神,即真正的覺悟來自於自身的實踐和體證,而非盲目依賴外在的力量。

「見諦淨無穢,已度五道淵,佛出照世間,為除眾憂苦。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

這首偈頌是佛陀對憂呼的遭遇發出的深深感嘆。它點出了幾個修行上極其珍貴的「機緣」:
· 內在條件:難得的人身與壽命。
· 外在條件:極難值遇的佛陀與佛法。

專題分享:「通往涅槃之路:深入淺出談『八正道』-1」

一、 正見:正見,它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正確觀點」,更是一種對宇宙人生實相的深刻洞察、如實的認知與透徹的理解。它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確信並指導行為的智慧,而非人云亦云的理論。

二、 正思惟:它不僅是「正確的思想」,更深層的意涵是「正確的意圖、動機或心念傾向」。它是心靈的驅動力,決定了我們行為的品質與生命的走向。

三、 正語:意為正確的、圓滿的言語。它不僅是道德上的約束,更是一種積極的、具建設性的溝通藝術,是智慧與慈悲在世俗中的具體展現。

四、 正業:意為正確的、圓滿的行為。它指的是我們一切身體行為都應當符合道德,以不傷害為根本原則,並積極地利益眾生。正業是道德生活(戒學)的核心,是築起修行大廈的堅實地基。

八正道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而是一張詳盡的「生命導航圖」。它是一條「中道」,避免沉溺於感官享受的極端,也避免自我折磨的苦行極端。它從最根本的「正確知見」開始,逐步規範我們的言行、職業,再透過精進、念、定的訓練,最終圓滿智慧,達成生命的徹底轉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5 days ago
47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7《法句譬喻經》第二十一世俗品

〈七步覺悟〉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 狂夫為所厭。」

這首偈頌透過強烈的對比,先確立了「真理無價」的立場,再進一步剖析世人捨本逐末、顛倒夢想的根本原因。正是這當頭棒喝,讓國王從「積寶如山」的善行執著中醒悟過來,轉而追求真正的解脫之道,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躍升。

專題分享:「『善法欲』:生命昇華的初焰與永續動力」

「善法欲」始於一念覺醒的微光,成於永不退轉的宏願。它既是我們走出生死迷城的初始動力,也是我們成就無上佛果的永續能源。願我們都能珍視心中這份清淨的欲求,善加守護,令其增長,最後匯入智慧的汪洋,照亮自他的一切旅程。

願我們都能在心中培養這份清淨的善法欲,在修行道路上永不退轉,在人生旅程中始終向善,直至達到究竟圓滿的解脱境界。願我們都能善護心中這份清淨願力,直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利樂一切有情眾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3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6《法句譬喻經》第二十愛身品-2

〈屠兒村變賢里〉

「如真人教,以道活身,愚者嫉之,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相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用清明的眼光看待因果,用善良的動機指導行為,用寬容的態度理解他人,用耐心的智慧處世待人,並永遠相信生命能夠向上提升與轉化。

專題分享:「念佛-稱念聖號」

念佛法門,看似簡單,卻為上根利智者開啟了實相之門,一句佛號當體即是實相;它也为下根鈍器者提供了帶業往生的慈航,只要信願具足,乃至十聲,皆蒙佛接引。印光大師:「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無論智愚忙閒,任何人只要願意,都能踏上這條安穩、捷徑的成佛大道

· 念阿彌陀佛,是直接駛向極樂淨土的專屬快車,憑藉佛力,橫超三界,在清淨的國土中疾速成佛。
· 稱念其他聖號,如地藏菩薩,是強大的助力與護航。它幫助我們掃除修行路上的險阻(業障、魔擾),增長福德資糧,並將所有功德透過「迴向」這一關鍵步驟,導向最終的成佛目標——淨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47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5《法句譬喻經》第二十愛身品-1

〈開悟的掃地僧〉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專題分享:「佛法中的六和敬:僧團和合共修之道」

(1) 身和同住 (2) 口和無諍 (3) 意和同悅 (4) 戒和同修 (5) 見和同解 (6) 利和同均

• 「身和同住」教我們用行動體貼他人
• 「口和無諍」教我們用言語溫暖人心
• 「意和同悅」教我們用心念隨喜讚嘆
• 「戒和同修」教我們用規範彼此守護
• 「見和同解」教我們用願景凝聚共識
• 「利和同均」教我們用分享創造共好

六和敬是佛陀智慧的具體展現,它從外在行為到內在心念,層層遞進地構建出和諧的修行團體。在紛擾不斷的現代社會,六和敬提醒我們:真正的和合始於對他人的尊重與對自身的反省。若能以此為鏡,無論是個人的修行還是群體的共事,皆能趨向清淨、安樂與成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48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4《法句譬喻經》第十九老耄品-2

〈四事興衰記〉

「晝夜慢惰,老不止婬,有財不施,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為自侵欺,咄嗟老至,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老見蹈踐,不修梵行,又不富財,
老如白鵠,守斯空池,既不守戒,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思故何逮?老如秋葉,行穢鑑錄,
命疾脫至,不容後悔。」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當學然意燈,自練求智慧,離垢勿染污,執燭觀道地。」

第一首偈是從 反面 論述,告訴人們「不要做什麼」,以免墮入悲慘的結局。
第二首偈是從 正面 指引,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即把握當下、認識無常、尋求智慧,才能走向光明解脫。

專題分享:「點亮心靈的明燈——佛法中的自性覺照之路」

點亮心靈的明燈,是一條從迷到覺的內在旅程。這盞燈一旦燃起,不僅能驅散生命的黑暗,更可透過身行言教,點燃他人心中的火種。如經中所言:「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當我們以佛法為指引,精進不懈,終將照見本自具足的光明,在無盡時空中,燈燈相傳,永不息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42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3《法句譬喻經》第十九老耄品-1

〈七比丘得道因緣〉

「何喜何笑?念常熾然,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見身形範,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如御棄車,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從呵斥表面的放逸行為,深入到剖析其根源(對身體的執著),再通過描繪「老、病、死」的必然過程,徹底打破對身體的貪愛與幻想,最後導向「無常」、「無我」的真理。正是這猛烈的警策,讓七位比丘瞬間醒悟,證得了超越生死的阿羅漢果位。

專題分享:「修學禪定:實踐內心的寂靜」

尋求寂靜,不僅是為了應對生活的壓力,它本質上是一場從妄動紛擾回歸真實、從迷惘走向覺醒的神聖旅程。這條路,引領我們從波濤洶湧的生死之海,渡向清涼自在的涅槃彼岸。正如佛陀所教導,這份內在的寂靜,才是生命中最高、最真實的快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3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2《法句譬喻經》第十八刀仗品-2

〈樹神因緣記〉

樹神就為這些婆羅門說了一首偈頌:
「祠祀種禍根,日夜長枝條,唐苦敗身本,齋法度世仙。」

世尊因婆羅門所行,而說偈言:
「雖倮剪髮, 長服草衣, 沐浴踞石,奈疑結何?
不伐殺燒, 亦不求勝, 仁愛天下,所適無怨。」

真正的解脫之道不在於折磨身體的外在形式,而在於淨化內心,培養慈悲、不害與和平的品格。

專題分享:「極樂世界的七重行樹:莊嚴、法音與覺悟的交響」

當我們處於極樂世界的七重行樹間之時,其間不僅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環境,更是一個立體、生動、充滿佛菩薩加持的修行場所。當我們凝視極樂世界的七重欄楯時,看到的正是佛願對我們的絕對守護;當我們聆聽七重羅網的法音時,聽到的正是佛對我們的殷切呼喚。整個極樂世界的莊嚴,無不在向我們證明:往生大事,非僅靠己力,全仗佛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37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1《法句譬喻經》第十八刀仗品-1

〈佛洗病僧〉

「撾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卒無赦。
生受酷痛,形體毀折,自然惱病,失意恍忽,
人所誣者,或縣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入地獄,如是為十。」

它告訴我們,傷害無辜、欺凌善良所種下的惡因,其果報不僅來得猛烈,而且會從身心、家庭、財富、社會地位乃至死後的歸宿等多個方面全面爆發,警示人們千萬不可為惡。生命的價值在於實踐無條件的愛與慈悲,而這份慈悲,最終會引領我們自己和他人都走向光明與解脫。

專題分享:「『佛』的真義:從覺悟者到宇宙真理的深邃意涵」

從仰望一尊歷史上的佛,到禮敬一尊承載教法的佛像,再到透過觀佛將外在的莊嚴內化為自心的境界——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場將生命從凡夫轉化為覺者的深刻修行。它告訴我們:你所禮拜的,正是你本自具足的;你所追求的,終將在你的心中圓滿顯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25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40《法句譬喻經》第十七惡行品-2

〈琉璃王與釋迦族〉

「非空非海中, 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 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 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惡。」

我們或許都像目犍連一樣,努力地用各種「神通」(學識、財富、人脈)為自己和所愛之人打造一個安全的「缽」,希望能夠避開世間的風雨與苦難。
然而,佛陀的教導是:最堅固的避風港,不在外界的任何地方,而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與行為。通過覺察每一個念頭、謹慎每一次言行、種下善意的因,我們才能在那無法逃避的業力之雨中,為自己撐起一把真正的保護傘。
它最終指引我們從依賴外在的「神通力」,轉向修煉內在的「智慧力」與「慈悲力」,這才是解脫與安樂的根本之道。


專題分享:「淨業三福:成就清淨功德的三大基石」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業三福,從世間善法的「修身」,到解脫道的「修心」,最終達至菩薩道的「修性(佛性)」,為一切修行者鋪設了一條從凡夫地直達佛果的康莊大道。這正是其被尊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的最精深的道理。

淨業三福是佛陀為一切願生淨土者指出的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意味著,無論最終往生到哪一品蓮位,其所修的業行都離不開三福的範疇。

淨業三福是通往極樂世界的三條寬廣大道,行者平日應以三福為指南,精進修行,志求上品;同時也應深信,無論自身根器如何、業障深淺,只要抓住「信願念佛」這個核心,都必定能蒙佛接引,不遺漏任何一個人。這正是淨土法門之所以被譽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微妙義理所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40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9《法句譬喻經》第十七惡行品-1

〈五百獼猴生天因緣〉

「戲笑為惡, 已作身行, 㘁泣受報,隨行罪至。」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微小的惡行,哪怕是開玩笑的。只要做了,就要承擔後果。反過來,故事也說明了,即使是微小的善行(如獼猴模仿造塔),也能帶來巨大的福報。這凸顯了佛教「因果不虛」、「謹言慎行」的核心教法。

專題分享:「佛法中的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喜樂與啟示」

佛法的終極目標,並非追求轉生天界享福,而是藉由對因果的理解,積累解脫的資糧,最終超越三界,證得涅槃寂靜。正如故事結尾,五百天人和五百婆羅門的目標,都不再是生天,而是「得見道跡」和「得羅漢道」,這才是佛法最核心的指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30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8《法句譬喻經》第十六述千品-3

〈事火求福喻〉

「祭神以求福, 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 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 常敬長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壽而安。」

色: 容貌端正,健康光彩。
  力: 精力充沛,身體強健。
   壽: 健康長壽。
   安: 內心安寧,生活平安。

「專題分享:佛法與孝道:從報恩修行到菩提心的起點」

從佛法的角度看,孝道不僅是子女的責任,更是父母修行的功課。當父母能以智慧看待孝道,便能將家庭倫常轉化為自利利他的菩提道場,成就一段世間與出世間兩全其美的殊勝法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3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7《法句譬喻經》第十六述千品-2

〈真正的布施〉

「月千反祠, 終身不徹, 不如須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 勝彼終身, 雖終百歲,奉事火神;
不如須臾, 供養三尊, 一供養福,勝彼百年。」

這首偈誦告訴我們,真正的功德不在於你花了多少錢、辦了多盛大的活動,而在於你的心是否專注、清明,行為是否與智慧相應。與其追求形式上的隆重,不如培養內心片刻的真誠與覺照,後者所帶來的利益才是真正巨大而持久的。

專題分享:「認識佛法中的三種布施」

「財施」,它從我們最易執著的物質開始,訓練我們鬆開緊握的雙手,對治與生俱來的慳貪。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能分享多少。
「法施」,它超越了物質的局限,直指心靈的覺醒。它以智慧為燈,照亮無明的長夜,給予眾生解脫的根本工具。它揭示了:最好的幫助,不是給予一條魚,而是教會他釣魚的方法。
「無畏施」,是修行的「體現」。它將內在的慈悲化為具體的行動,在眾生恐懼時給予守護,在不安時給予安穩。它展現了:最深的溫暖,是成為他人疾苦中的依靠,風雨裡的港灣。

當我們透過布施,將會從「自我」轉向「眾生」,從「擁有」轉向「分享」,從「恐懼」轉向「安穩」時,我們便在這世俗之中,一步步從狹隘走向廣闊,從貧乏走向豐盛,從煩惱走向菩提。這,便是布施修行最終要帶領我們到達的彼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37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6《法句譬喻經》第十六述千品-1

〈般特比丘悟道記〉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惡。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專題分享:「佛法中的十善業:離惡向善的生命藝術」

十善業是佛陀為眾生指出的光明道路,是一場從凡夫到覺者的生命鍛練。它不離日常,卻直指心性;看似簡單,卻需終身實踐。通過持續實踐十善,我們不僅能創造現世的安樂,更能在淨化三業的過程中,逐漸接近佛法的核心——覺悟與慈悲。正如《十善業道經》所言:「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是為十善業道。」這條道路,終將引領我們走向生命的究竟圓滿。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46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5《法句譬喻經》第十五羅漢品

〈分那經〉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寂然歸滅。 
棄欲無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若聚若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莫不蒙度。
彼樂空閑, 眾人不能, 快哉無望,無所欲求。」

一個真正的聖者,他的內心是徹底平靜、沒有貪欲和執著的。正因為他內心如此純淨自由,所以他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自然地帶給周遭的人安詳、快樂與智慧的影響。他擁有的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正快樂。

專題分享:「佛法中的牛頭栴檀香:從稀有珍寶到解脫象徵」

佛法中的「牛頭栴檀香」告訴我們:
1. 真正的寶藏(佛性)就在我們自身,但需要智慧的雙眼去發現。
2. 佛法如同能治一切煩惱病的良藥,珍貴無比。
3. 透過修行,我們平凡的生命也能煥發出如栴檀香般清淨、利益眾生的光輝價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2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4《法句譬喻經》第十四明哲品-2

〈雙德雙福宿緣經〉

「大人體無欲,在所照然明,雖或遭苦樂,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不願子財國,常守戒慧道,不貪邪富貴。
智人知動搖,譬如沙中樹,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真正的智者淡泊欲望,面對順逆保持平靜,不貪戀權財,堅守正道,並深知世事無常。同時提醒人要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避免被世俗價值觀污染。透過減少執著,達到心靈的自由與明澈。

專題分享:「三種精進」-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樂精進

「被甲精進」是初心之勇,如將軍披甲,誓願堅固。它賦予行者衝破無明暗夜的第一動力,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偉大誓言,更是面對逆境時永不退轉的心靈鎧甲。

「攝善法精進」是修行之實,如農夫耕種,細緻勤懇。它要求行者於一切善法勤修不輟,從持戒修定到積聚資糧,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具體實踐,是成就菩提的堅實階梯。

「利樂精進」是究竟之慈,如母護子,無怨無悔。它將修行落於眾生之間,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踐行「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深廣願行,是慈悲與智慧雙運的圓滿展現。

願我們披精進鎧,持善法劍,運慈悲舟,在菩提大道上勇猛前行,直至煩惱淨盡,福慧圓滿, 與一切眾生同證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4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3《法句譬喻經》第十四明哲品-1

〈驕傲梵志得度的故事〉

「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智慧的人會不斷修養自己,讓心志像巨石一樣穩重、像深潭一樣清澈,不被外在的評價干擾,並能從真理中得到內在的喜悅與安寧。


專題分享:「佛法中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是菩薩道的核心精神,體現了佛法「自利利他」的究竟關懷。透過日常修持,讓心從狹隘走向無量,從對立走向包容,正是走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48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2《法句譬喻經》第十三愚闇品-2

〈波斯匿王女金剛緣記〉

「愚憃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然。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厄地,乃知不善。」

無論過去我們做過什麼,從當下開始,選擇善良、尋求智慧、覺悟真理,永遠都為時不晚。這份當下的善念和智慧,就是轉變命運最強大的力量。

專題分享:「破繭初飛:淺釋佛法的『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在佛法中代表著 **「初入聖道的起點」** 。一旦證得此果,便如同拿到了通往絕對安全的保證書,雖然距離最終目標還有路程,但已永遠離開了最危險的區域-三惡道及無止境的輪迴。

它鼓勵我們,不必好高騖遠,應從當下開始,踏實地培養正見、淨化心行。或許在某一個因緣和合的瞬間,我們也能打破無始以來的無明殼,初嘗法味,預入聖流,開啟截然不同的生命旅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1《法句譬喻經》第十三愚闇品-1

〈慳貪婆羅門不知無常喻〉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憂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豫慮,莫知來變。
愚蒙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是謂極愚。」

「愚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甞味, 雖須臾習,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為身招患, 快心作惡,自致重殃。
行為不善, 退見悔恡, 致涕流面,報由宿習。」

專題分享:「無明之闇:佛法中愚闇的本質與超越之道」

人生難免有愚闇之時,但重要的是能否點亮覺悟之燈。唯有持續自省、學習與實踐,才能褪去蒙昧,讓心靈如明鏡般清澈映照世界。願我們都能在愚闇中尋得覺悟之光,以智慧之心,行光明之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30《法句譬喻經》第十二華香品-3

《淤泥生蓮華經》

「如作田溝, 近於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智者樂出, 為佛弟子。」

『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陰、六入、七識、八邪、九惱、十惡』


專題分享:「極樂世界的『華香』莊嚴」

只要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僅未來能往生到那個充滿妙香的國土,即便在現世,也能彷彿感受到佛功德的「香光」,時時薰習,讓我們的內心也逐漸變得清淨、芬芳。這正是極樂世界華香莊嚴最不可思議之處。
願我們都能具足真信、切願、實行,蒙佛接引,踏上這條通往極樂淨土的光明大道,最終圓成無上佛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jrlxjf08k801x1656a1uzv/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1 minutes

法的饗宴-《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將佛法的精髓,化作一個個生動譬喻,
就像**佛陀親自為我們講故事**般,把智慧融入生活!
這些精彩故事,不僅有趣,更蘊含了**因果真理、佛法智慧**,
無論你是—— 初學佛者、學佛很久的、或是未學佛者,都歡迎共同來聆聽佛陀的故事。讓我們輕鬆入門,理解佛法核心;借由故事引導我們或我們身邊的人共同向善;並能在碎片時間汲取心靈的養分,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