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晨鐘課-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以歷史智慧滋養生活,點亮2025每一天!
借鑑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粵語廣播網站 (時兆出版社授權錄製)
https://soundcloud.com/mediahk
Podcast@靈修廣播站
10月31日
單憑信心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羅馬書 1:17
假設今天是1517年10月31日,我們身在德國威登堡鎮。許多人正聚集在此;一方面期待著諸聖節(11月1日)的到來,另一方面希望有幸一睹薩克森選侯腓特烈的聖物收藏。根據羅倫培登(Roland H. Bainton)的書《這是我的立場:馬丁.路德傳記》的記載,他收藏的聖物包括聖徒的牙齒、聖母馬利亞的衣物碎片和四根頭髮、耶穌的十三塊繈褓布、馬槽中的一根稻草、耶穌的一根鬍鬚、最後的晚餐吃剩的一塊麵包、耶穌荊棘冠冕的一根刺和釘在祂手上的一枚釘子,甚至還有摩西所看到的燃燒荊棘叢中的一根枝子。「到了1520年,藏品的數量已達到19,013塊聖骨。瞻仰這些聖物……並按規定捐款的人,可以為自己或他人減少煉獄的時間,長達驚人的1,902,202年零270天。」
與此同時,約翰.特契爾(Johann Tetzel)一直在周邊地區出售贖罪券,讓人以為他們不再需要為自己的罪懺悔。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此十分厭惡,於是起草了針對售賣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將它貼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上。其中第21條和第22條論綱的主要內容是:「贖罪券不能拯救任何人」,並且「死人也不能靠贖罪券得救」。第56至58條論綱更補充道,這些所謂的聖物並非基督的遺物,而是一種邪惡的觀念。
路德用拉丁語寫下了論綱,本以為會有一場學術辯論等著他。但有人很快將它翻譯成德語,後來又被譯成其他語言。結果,許多人開始質疑羅馬天主教關於聖徒功績、聖物和販賣贖罪券的教義。難怪世人會將1517年10月31日視為偉大之新教改革的肇始!
當路德將他的《九十五條論綱》貼在威登堡教堂的門上時,他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小小的舉動竟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它點燃了宗教改革之火,這把火要在基督教界持續燃燒,直到世界的末了。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