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三世因果觀」
閱讀全文:
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歎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鑑古知今,有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道理很簡單,假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說不准他提用存款嗎?如果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善惡因果,有一世的、有來生的、有多世的;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再說,因果也有因果的原理,例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健康,就要保持身心的愉快,要過正常的生活,要有保健的習慣,而你不行此途,妄想念佛行善來求得健康,如此不合乎「如是因,招感如是果」的原理。所以,你要發財,你就必須勤勞生產;你要名譽好,你就必須有人格、有道德,須知健康有健康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吾人可不能錯亂因果。
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果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因為有「緣」的加入,其因果之間的關係就不一樣了。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因此,「因緣果報」,誠信然也!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在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生生不已,業報歷然。吾人現在的窮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絲毫不爽也。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感應的原理」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信心是寶藏」
閱讀全文:
已故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曾在一次游泳時險遭滅頂。當他在水中掙扎時,忽然念頭一轉:我是一個哲學家,面對生死,怎麼可以如此驚慌失措呢?後經自己放鬆心情,竟然藉著水的浮力浮出水面,因而得以生還。這說明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就能產生力量。
信心就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就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現代人只知向外尋找能源;然而外在的物資即使再豐富,終究有告磬的一天,因此世界各國為了解決「能源危機」,無不派遣專家上山入海,到處探勘、開發能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開採能源的專家,只要我們懂得「反求諸己」,向自己的內心開採信仰的財寶,人生就會更富有。
信仰就是對真理信受奉行;能夠對所聞所解的道理信而不疑,當下就能獲得身心的清淨;產生無比的力量。老婆婆一心虔念「六字大明神咒」,雖然錯念成「唵嘛呢叭咪『牛』(吽)」,然而因為深信不疑,竟能使計數用的豆子不必手拿而主動歸位,這就是信心的力量。
信心與人生的關係密切。從許多名詞、用語中可以獲得印證,諸如信念、信服、信任、信奉、信守、信行、信賴、信譽、信義、信施、信解、信願、信條、信物、信託、信用卡、信用狀等;甚至鳥類中也有「信天翁」、大自然也有潮信、花信等。過去佛教有以衣缽為信,皇帝以玉璽為信;君子則以信譽為信,朋友更以有德為信。
做人要守信用,更要有信心;有信心的人,凡事「信守不渝」,何愁做事不能成功?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有信心才能遠離一切對立、差別、是非、得失之妄念,而住於平等自在之境地;《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對真理狐疑不信,安能契入佛道?
信心是失敗時的火種,往往在你摸索的黑夜裡,照亮前面的路途。《信心門》之歌說:「世間的財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遼闊的江海,要用信心的船來渡。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是道德的根源;信心是智慧的媬姆,信心門裡有無限的寶藏。」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是失敗的主要因素;有信心不但能成就世間的功業,更能長養出世間的菩提道業。世間上,還有什麼比信心更珍貴的寶藏呢?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天堂在那裡」
閱讀全文:
經常有人問:「天堂在哪裡?」如果你對人間喜愛又安住,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人間!」如果你覺得人間裡,人心險惡,是非混淆,你只覺得家庭的溫暖、家庭的可愛,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家裡!」如果你覺得家裡的分子非常複雜,家人的意見也非常紛歧,只有自己獨處時才能找到片刻的寧靜,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自己心中!」如果你的心裡充滿了瞋怒怨恨、憤世嫉俗、種種不滿,那你就很可惜了,因為你的人生都沒有天堂,日子又怎麼好度過呢?
天堂在那裡?天堂在地獄的隔壁!
有一段趣談是這麼寫的:天堂與地獄相隔的圍牆被颱風吹倒了,天帝與閻羅王相約各派工程師、律師與銀行家共同成立「修復委員會」。閻羅王因天帝久久派不出人來,終於忍耐不住向天帝下達最後通牒,他要天帝負起後果責任,因為天堂與地獄之間如此沒有區隔。天帝無奈的說:「我天堂裡實在找不出這許多人才來!」
還有一個故事:天堂與地獄的人吃飯筷子都是三尺長,地獄裡的眾生,每當有人夾起菜要往嘴裡送,還沒送到嘴邊,就會被左右的人搶了吃,因此彼此怨怪,爭吵不休;天堂裡的人,一樣用三尺長的筷子夾菜,但他們不是往自己的嘴裡送,而是你夾給我,我夾給你,因此你感謝我,我感謝你,彼此和樂融融。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每天都在天堂與地獄裡不斷來回,甚至在餓鬼、畜生,乃至在佛、菩薩等十法界中去來無數次。只要我們慈心待人,肯為別人服務,當下就是天堂;如果自私自利,心中充滿猜疑嫉妒,當下就是地獄。
在世間上生活,就算身處「天堂」,如果不能認識它的美好,天堂也會轉變成為「地獄」;如果懂得以佛法來處理困境,轉化厄運,那麼「地獄」也可以成為「天堂」。
《六祖壇經》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在那裡呢?只要你有真心、善心、直心、誠心,天堂就在你的心裡!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空巢期的調適」
閱讀全文: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由於農村社會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每個家庭大都人丁旺盛,而且即使兒女長大成人以後,仍然與父母共同生活,因此三代同堂、五代共聚的家庭比比皆是,不但年老的父母有人奉養,又能含飴弄孫,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根本沒有所謂的「空巢現象」。
現在工業社會,人口密集在大城市,加以多年前政府提倡「一個家庭二個孩子恰恰好」的政策,使得原本人口簡單的家庭,在兒女長大後外出升學就業,正如小鳥離巢而去,留下夫妻二人面對空蕩冷清的房子,這正是現在新一代的父母所普遍面臨的「空巢期」調適問題。
驟然失去兒女環繞的父母,首先需要調適的就是面對冷清的家庭生活,以及對兒女的思念。其實,人生聚散本無常,有聚必有散,應用平常心看待。平常廣結善緣,只要你有學有德,天下人都可以做你的兒女;假如為人父母無學無德,沒有培養親子關係,就算自己的兒女,有時也會形同陌路。因此,只要你想得開,巢「空」了也很好,從此可以投身信仰,熱心公益,享受興趣的人生領域,一樣可以活出自我的幸福來。
現代的年輕父母,不要等到「空巢期」的難堪,應該現在就要培養興趣,例如讀書、繪畫、音樂、旅遊、義工、修持等;如此才不怕將來面對「空巢」的寂寞。
茲有數點意見,供作參考。
第一、空巢裡,兒女飛走了,可以聚集善友來訪,當會充滿空巢裡的生氣。
第二、空巢裡,兒女飛走了,可以培養讀書的習慣,書中自有人和事,書中自有安心處。
第三、空巢裡,可以培養各種興趣,如寫字、蒔花、植草、養寵物等,以此來美化空巢。
第四、空巢裡,可以把關心擴展到社會公益,可以到校門口當愛心媽媽、到醫院探望病人、到寺院和十方信者廣結善緣。
第五、空巢裡,可以培養信仰,用信仰代替家庭團聚。正如《維摩經》說:法喜以為妻、善心誠實男、四禪為床座、解脫味為漿。
只要擁有真心,巢「空」了,生命何「空」之有?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觀念播種」
閱讀全文:
人的一生,成敗的關鍵很多;「觀念」的對錯、正邪,是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人一心只想賺錢,在他的「觀念」裡,金錢勝於一切;他把賺錢看得比人格、道義都重要,因為心中只有錢,所以無法成就大事。
「觀念」就像播種,播了什麼樣的種子,就結什麼樣的果。好的觀念能夠成功致富,成聖成賢;壞的觀念只會沉淪墮落、邪惡如魔。
好的觀念如黃金珍寶,一生受用無窮,茲舉數語如下:
「人,要給人利用才有價值;人,要學習偉大,才能留下歷史。」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人,心中要有『偶像』;有偶像觀念,才能見賢思齊。」
「要做老大,先要懂得做老二;要做主管,先要懂得做屬下。」
「要想收成,先要播種;要想人家待自己好,先要自己待別人好。」
一個人的成長在於「觀念」的健全,隨時調整自己的觀念,才是進步之方。「觀念」的善惡,也是處眾的根本,能不能發揮善的力量,就看他是否在觀念上能讓大家接受。
觀念就是財富。佛教的教義都是「法財」,過去常常被曲解,殊為可惜;如果我們能深入認識、了解,以佛法做基礎,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如法奉行,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法寶。例如,六波羅蜜中,「布施」看似給人,其實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看似束縛,其實是自由平安之道;「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做人便宜之道;「精進」看似辛苦,其實是快樂成功之道;「禪定」看似呆板,其實是活潑安心之道;「般若」看似聰明,其實是內心明理之道。
再如五戒,不殺生,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別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飲酒,是不侵犯自他的健全。持守五戒,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在觀念的「一念之間」,學習好的、善的、美的一念,則人生自然富有;每天在思想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品德的增進,必定有所助益。
人我相處,必須靠道德來維護,道德觀念有多重,人格就有多高;凡事都往好處想的觀念,是人際相處的潤滑劑,也是為人厚道的根本。一個人如果能從自己的心裡製造光明的認識、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必能擁有一個真善美的人生。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心的管理」
閱讀全文:
「管理學」是現代最時髦的一門學科,有所謂的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倉庫管理、檔案管理,乃至學校管理、醫院管理、飯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記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麼會圓滿呢?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淨一切皆淨、心善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佛陀設教,他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沒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麼有「天下為公」的觀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沒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麼能以誠信待人呢?
此外,諸如成見、執著、愚癡、諂曲、慳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讓心中藏垢納污、百病叢生,又怎麼能夠服務公眾呢?怎能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為猿猴、牛馬、盜賊,所謂「心猿意馬」,表示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跳動奔馳不已;又像狂牛一樣,犯人禾稼;更如盜賊,不但搶劫別人的功德法財,也蹧蹋自己的福德因緣。
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領導呢?何能讓眼耳鼻舌身成為善良之輩呢?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只會冒黑煙、排污水,造成環境污染。管理工廠很難,管理自心更難,若無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將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國王。普施仁政的國王,萬民受益;暴虐無道的昏君,百姓受害。所以,「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學科都難修學;但是,若有禪淨的必修課程,又另當別論。
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來,然後由這許多的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呢?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說話的要領」
閱讀全文:
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更是溝通人際往來的工具。古今中外對說話的重要性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論語》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西方諺云:「上天給人二目、二耳、一口,要人多看多聞而少說。」俗話說:「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因此說話要合乎身分,要恰到好處,更要適可而止,切勿因失言而取禍,更勿因多話而令人生厭,或因說虛妄之言而被人瞧不起,乃至因輕言而為人所辱。
說話的目的是要溝通彼此的思想、看法;說話可以估量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和知識。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觀點如何,在一番談話之後,幾乎可以表露無遺。因此,先思而後發言,可以減少說話的過失。
說話的重要,關係著一個人的前途和事業。一句讚美人的好話,可以使人心生歡喜,終身為其效命;一句傷透人心之言,可以使多年知己反目成仇,因此「口下留德」是做人很重要的修養。
說話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和善,遣詞用字要婉轉,不可盛氣凌人。最好多說肯定句,少用疑問句,例如多說「當然」、「很好」、「沒問題」等令人樂意接受的話。尤其,平時應該學習說令人感動的話,不要說諷刺別人的話;應說令人歡喜的話,不要說令人難堪的話;應說令人起信的話,不要說令人喪氣的話;應說有益於人的話,不要說浪費別人時間的戲論。說話還要能皆大歡喜、面面俱到,要替別人留有餘地,千萬不可專橫武斷,強辭奪理,更不可攻訐他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
說話如同射箭,射出去的箭就收不回來了,因此平時要謹口慎言。佛教的十善業中,口業便占了四項,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如果說話斷人希望,也是殺生。
人是為了歡喜才到人間,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到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思,也是希望對方能歡喜接受,所以要學著說好話。會說好話的人,才能帶給對方歡喜,也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觀照一切」
閱讀全文:
佛教有一個修行的法門,名為「觀照」。凡今日社會人士,不管士農工商、政經名流,甚至演藝人員等,如果能夠懂得「觀照」,在生活中必有幫助。
「觀照」什麼呢?
第一、觀照我與他人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負於他人?
第二、觀照我與物質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浪費物資?
第三、觀照我與金錢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無理聚斂?
第四、觀照我與情愛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濫用感情?
第五、觀照我與社會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與社會互動?
第六、觀照我與自心的關係;自問我是否做到心地清淨?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看不到內心。由於自他的「觀照」不夠,無法明白真相,因此產生煩惱。假如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與社會人間的關係,才能自我健全。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為懂得「觀照」,才能成為「自在」菩薩;因為「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觀無量壽經》又名《十六觀經》,例如觀日、觀月、觀水、觀地等;如果對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都能在內心裡有安放的地位,自然就會我心與外境調和、本體和現象一致,如此觀照,又何能不離苦得樂?
佛陀說教,要「觀照」眾生的根機,才能觀機逗教;醫生要觀察患者的病症,才能對症下藥;農夫要觀看天時氣候,才能適時播種;父母要求子女,也要明白子女的根性,才能給予適性教育。
所謂觀照,才能彼此和諧;所謂觀照,才能彼此相應;所謂觀照,才能如魚得水;所謂觀照,吾人才能得道。
經商的人,要做市場調查,這就是觀照;建築大樓,要對土地環境了解,這就是觀照;從政的人,苦思解決民間社會的問題,這都是觀照。
會觀照的人,能夠探測因緣的關係;能觀照的人,能夠深入了解事相的內容。禪者觀心,心中有佛;淨人念佛,佛在心中。心中有佛,佛在心中,還怕人生會不圓滿嗎?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高貴的謙卑」
閱讀全文:
「滿招損,謙受益」,愈是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愈低;成熟的果實,開花可以向上,結實都是向下。
中國人的禮節,非常注重彎腰、點頭、敬禮、頷首、頓首、三跪九叩等。現在的西洋禮有脫帽、握手、擁抱,主要都是表示友好,表示自我謙卑。佛教更以合掌、問訊、禮拜,作為和諸佛菩薩接心,以及向對方表示尊重的恭敬。
佛教的許多經典,開頭都是「稽首皈依」、「一心頂禮」,這都是透過身行的禮敬、口中的讚美、心中的尊崇,來表示身口意三業的謙卑。
現代的社會人士,經商的講究「顧客至上」,中華航空公司更標榜「以客為尊」,這都表示自我的謙卑。因為謙卑,才顯示高貴。
佛門裡,慧可的「立雪斷臂」,是求法的謙卑;理學家,游酢、楊時的「程門立雪」,是求道的虔敬。古代叢林的法師只可在講主的脅旁偏坐,也是自謙的表示;求戒時,戒子要對戒師三請三叩,這才顯示出求戒者的謙卑,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師嚴道尊的傳統。
自古以來,唐堯禹舜之所以聖名遠播、留芳千古,都是因為他們懂得謙卑。孔子也曾問道於老子,這並不表示孔子的無知,而是表示孔子的偉大謙卑。
有的人在師長面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父母跟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善知識之前表示謙卑。最了不起的是,有的老師在學生面前謙卑,更顯示老師的飽學;有的父母在兒女面前謙卑,更顯示父母的高貴。
佛陀經常恭謙地為有病的弟子煎藥、倒水,這並不表示佛陀的渺小,這更顯示佛陀謙卑的慈悲偉大。
在吾人的生活中,夫妻相處,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進感情;朋友之間,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加道誼友愛。伯牙子期的知音、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孔融對兄弟的讓梨、老萊子的彩衣娛親等,從這些古人的行誼中,都可以看出謙卑的高貴。
我們稱讚大聖、大賢、大仁、大儒、大德、大師,無不以謙卑為道。所以,吾人要大嗎?謙卑就是最偉大的行誼,謙卑就是最高貴的情操。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生命的寶貴」
閱讀全文: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間有貧富貴賤,但是生命卻是同等的寶貴。
路邊的小草,從石縫中綻放出來,它在展現生命的力量;河水乾涸了,魚蝦躲在泥溝裡,它是為了珍惜生命。看到花草樹木的生長,知道它們的生機,一如我們的生命;看到保護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這也是懂得對歷史生命的珍惜。
有的人,一頂帽子、一雙鞋子,能穿八年、十年,這是愛惜物質的生命;有的人,本來可以用二十年、三十年的桌椅、沙發,但卻任由兒童跳躍、踐踏,只用一年半載就破損、毀壞,這不是縮短了物質的生命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所擁有的生命,生生不息。愛,就有生命;愛,就有生機;愛,就有存在;愛,就有延續。佛教倡導惜緣、惜愛、惜生、惜命,甚至喊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平等真理,可以說對生命尊重到了極點。
自然就是生命。天地就如我們的父母,日月山河,飛禽走獸,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所以「民胞物與」,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一粒種子,可以生長千萬的果實;一泓細流,可以長養無限的生命。春夏秋冬,都是在孕育生命;慈悲喜捨,都是在成長生命。生命的意義,不是奔走鑽營;生命的目的,不是一宿三餐。人的一生,無上的尊嚴;人的一命,無價的寶貴。
人生不能空過,生命不能虛擲;人生的意義不在戀棧長壽,也不在永生不死,應該是如何發揮我們有限的生命,把它的內涵做無限的擴充;正如火花,雖然瞬間即滅,卻為人間留下燦爛的光彩。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願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器界是無常的,春秋歲月會帶來四大離散,但是生命的寶貴,就在於能適應因緣,迎向美好的未來。
人的生命在平時固然值得寶貴,但在必要時能犧牲生命完成職責,更為可貴。所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雖生猶死;殺身以成仁者,雖死猶生。
人類為萬物之靈,如果能夠真心謳歌生命的寶貴,何愁世界不能展現它的美好呢?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容人的雅量」
閱讀全文:
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別的差異,有年齡的懸殊,有職業的類別,還有信仰、思想、興趣、利害等種種的不同。人,雖然有這麼多的差別因緣,但是彼此息息相關,要「緣」互助。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容許異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體會因緣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認識互相依存的真理。
語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眾流,所以才能成為大海;虛空容納森羅萬象,所以才能成為虛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故吾人處事能多一分包容謙讓,就少一分傾軋障礙,甚至更要包容對方無心的錯誤,這也是處世的一種尊重。
俗諺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包容別人,就是擴大自己。包容是促進人類和平的良方,再好的人也有短處,要彼此包容、諒解,「觀德莫觀失」才是人我相處之道。當我們嫌棄別人之時,相對的別人也會嫌棄我們,故能包容、化解,才能和平共事。一個人若沒有包容性,對看不慣的人事就會放不下,就會痛苦,所以,生活中能有「容人的雅量」,才不會有「怨憎會苦」。
「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做事處人,都必須包容忍耐。包容是天地間最珍貴的德行,大海能包容魚蝦、大地能包容走獸、虛空能包容萬物,而心更能包容一切。因此,為人主管,不一定要很能幹,但要能像天地大海一般,包容所有,這才重要。
人,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須知「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人,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順從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能。
經云:「心包太虛」,只要心能包容,就可以擁有三千世界;反之,排斥愈多,失去的也愈多。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能包容一個地球,乃至三千法界,就能和佛心契合無間。
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萬物之間都是不可分割的,彼此都是對方的一部分,如能視人如己,凡事能為他人多留一些餘地,話不要說絕,事不要做絕,路不要走絕,做人更不能做絕,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必然和諧,社會必然安樂祥和。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快樂之道」
閱讀全文:
快樂,這是人人所希求的!世間上,有的人以為有錢就會快樂,但是錢帶給人煩惱痛苦的例子不勝枚舉。所謂「人為財死」,盜匪殺人,不都是見財起意的嗎?大陸文革時,清算鬥爭的對象大都是有錢人,有錢人的痛苦遭遇有時反而比沒有錢的人更多。
世間上,也有許多人以為「快樂的來源是有愛情就好」;愛情很美,但愛情帶給人的痛苦更多。社會上多少不幸的悲劇,都是源於「情關」難過;多少人為情所困,導致身敗名裂,甚至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不都是為情而引起的嗎?
有的人認為有了名位就會快樂。名位可以滿足人的雄心壯志,但一般人名位高了,往往不懂得普利大眾,只知高高在上,反而失去了群眾,甚至失去了自己。也有的人以讀書為樂,但一般人書讀得愈多,愈容易起分別、起執著,所謂「思想問題」,讀書倒反而成為人生的死胡同。
我人追求快樂,快樂究竟在那裡呢?
第一、快樂在自己的心裡。心裡的滿足、心裡的包容、心裡的智慧、心裡的信仰,心裡可以製造出快樂的泉源。
第二、快樂在真情道義裡。人貴真誠,待人以真、待人以誠;這真情道義,就是快樂。
第三、快樂在人我友誼裡。人不能沒有朋友,朋友之交,相互提攜,這友誼就是快樂的泉源。
第四、快樂在看破解脫裡。人能看淡世事,從憂悲苦惱中解脫出來,如此,快樂不就在看破解脫裡嗎?
金錢,不是不快樂,只是人要會用錢,不要被錢所奴役;愛情也不是不快樂,但是愛情要淨化、昇華,不能自私、染污;名位也不是不快樂,若能把眾望所歸的成就,再來分享大眾,人我兩利,豈不更好?
吾人不要每天只是追求外在的感官之樂,例如眼觀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感觸,這種根塵的快樂是短暫而不真實的。吾人應該追求「無住之樂」,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以「無住生心」,才是真正的快樂。唯有內心有真理、有法樂,唯有找到內心的寶藏,才能獲得永恆的快樂。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虛榮與務實」
閱讀全文:
現代的青少年,只重外表,不求實際,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一個笑話,可以說明虛榮心的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有兩個人在吵嘴,吵得不可開交,旁邊圍攏著一群愛慕虛榮的人,想替他倆勸解。
首先,有一個裝金牙的人說道:
「請你們不要吵了,讓我來給你們陪個笑吧!」
說著就咧開滿嘴的金牙大笑起來。
這時,有一個臉上擦粉的人,很快的站起來,指著自己的臉說道:
「請你們不要吵了,賞給我一個薄面吧!」
手上戴著金戒指的人,立刻握起拳來,在空中揮舞了一下,說道:
「你們如果再吵下去,我就給你們一人一拳。」
腳下穿著新皮鞋的人,說道:
「你們如果還要再吵,我可要給你們一人一腳。」
說著,撩起褲管,作勢將腳抬了起來。
一個身上穿著新衣服的人,奮勇向前大聲說道:
「請不要再吵,一切都看在我的身上吧!」
說著,拍拍自己的胸膛。
這一群好虛榮的人,不能用道理來說服人,也不知用道德來感化人,只用穿著來誇耀自己,難道衣服、鞋襪能夠表現一個人的偉大崇高嗎?甚至有的人,不只日常用品、穿著衣物,都要講究名牌,尤其凡事愛出風頭、喜歡受人讚美、經常吹捧自己等等,諸多浮華不實之事,都是虛榮心的表現。
其實,做人應該實事求是,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不要逞一時之快,凡事要腳踏實地,要爭千秋,不要只爭一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諸葛孔明的隆中養精蓄銳;多少人的十載寒窗,多少人的生聚教訓,都在說明,從務實勤勞裡才能成功。反之,一個人如果只學會虛榮,而不肯務實地做人,就如一棵沒有根的樹,是很容易枯萎的;又如一棟地基不穩的大樓,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所以吾人應知,虛榮只是一時的,務實才是永久的。玄奘大師的「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正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典範。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真正的公平」
閱讀全文:
有一隻貓,捉到一隻老鼠。老鼠對貓抗議道:「你是生命,我也是生命,大家應該平等相處,你怎麼可以吃我呢?」
貓一聽,沒想到老鼠也懂得平等,還要求平等。那好,貓就告訴老鼠說:「我就給你吃吧!」
老鼠說:「你是貓,那麼大,我怎麼吃你呢?」
「你那麼小,既然不能吃我,那我就吃你了!」
老鼠默然!貓說:「不要再抗爭了,這本來就是很平等的嘛!」
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平等,應該視人如己,互易立場;平等,應該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唯有人我共尊,才能達成彼此的平等。
佛陀說:「四河入海,不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姓。」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這種本性上的平等,才是真平等。
不過,理上雖然「生佛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因此,從本性上說,雖然人人皆得成佛;但在事相上,因為各人的福德因緣不一,就有聖凡之分。所以,「平等性中,絕生佛之假名;真如界裡,無自他之形相。」這也是平等。
兒女與父母要求平等,認為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坐上座?兒女要求與父母平起平坐,這是不懂倫理,而非平等,因為平等要「長幼有序」;屬下與長官要求平等,認為長官能,為什麼我不能?屬下要求與長官同等待遇,這是不懂規矩,而不是平等,因為平等要「尊卑有別」。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一場賽跑,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一樣,但是槍聲一響,大家奮勇向前,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彼此各憑本事爭取第一,不能要求大家同時抵達終點,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漁夫靠海吃海,平日捕魚維生,大家認為理所當然;山中的樵夫捕捉鳥雀,大家卻以保護候鳥為名而大加撻伐;難道伯勞應該保護,烏魚就該飽人的口腹?平常社會上遇有緊急災變,如九二一地震、梅山礦災等,各界莫不發揮同胞之愛,紛紛施以援手,然而這只是一時的平等,社會上更需要的是,平時的平等。
「平等」的主張可以消弭人世間的不公平;平等必須植基於人我互尊,要能不分大小、不分貧富,都要互尊,才能做到自他平等。自他、生佛、性相、事理都能平等,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慚愧知恥」
閱讀全文:
世界上最名貴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是綾羅綢緞、貂皮大衣,而是「慚恥之服」。慚愧知恥是最美的服裝、是最好的化妝品。一個人心中如果懂得「慚愧知恥」,自然能夠散發高貴莊嚴的氣質,所以佛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慚愧就是對自他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懺悔、改正。有了慚恥之心,可以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曾任六國首相的蘇秦,因為「恥」於父母不以其為子、嫂嫂不以其為叔,感到功名無成,因此懸樑刺股,發憤苦讀,終於成就不世偉業。蜀主劉備,因為「慚愧」自己身為漢室宗親,卻無力匡扶天下,因此奮起,號召天下英雄起義興漢,終於創下「三分天下」的局面。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昇華起來。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於圓滿了。反之,一個無慚無愧、恬不知恥的人,往往因為道德良知被貪心物欲、被瞋恨嫉妒所矇蔽,因此無惡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沒有人格的人,則如樹木無皮,無皮之樹,怎能開花結果?
現在社會上經常聽到有人不滿國家社會對自己照顧不周、怨怪親人朋友對自己不好,然而自己何妨想一想:我們對國家又貢獻了什麼?我們對親人又有什麼樣的照顧?假如我們能夠懂得慚愧反省,念及國家的保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人的關懷、朋友的支持,我們除了「慚愧」之外,感恩尚且不及,那裡敢去怨天尤人?
儒家有謂:「知恥近乎勇。」有一念的慚愧,就有一念的善根。一個人不怕能力不如人,也不怕曾經犯錯,只怕消極頹唐、自甘墮落。曾經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只因衣服上不慎掉了一顆鈕扣,遭到老師當眾責罰,假如當下能夠反省,品學必然更加增進,但是此生卻從此自暴自棄。所以,今日的教學方法,老師也應該以養成學生的自尊心及自我處罰的慚愧方式,來重新評估價值。
有慚愧心的人,自能改過向上,自能敦品勵行。假如每一個人從小都能培養慚愧知恥的心,經常「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能夠把「慚愧」培養成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慚愧」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夠增長德業,無往不利。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自我改造」
閱讀全文:
現代人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甚至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化妝等;卻忘了要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係。能夠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品質。
所謂改造,就是重新塑造自己。歷史上的聖賢君子,不是天生所成,而是經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造,方能致之。當一個人童稚的時候,要靠父母來改造自己;青少年時,要靠老師來改造自己;長大成人之後,則要靠自己來改造自己。有的人對自己行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言語的錯誤,往往不知道要自我改造一番,結果這種行為不端、惡習不改的人,最終不但一事無成,而且必定遭人唾棄。
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都在說明平常就要懺悔自己所有愚癡的行為,如貪欲心重者,要用喜捨心來改之,瞋恨心重者,要用慈悲心來改之。
經云:「人不可能沒有過錯,舉心動念都在造業。」一旦發覺自己有了過失,必需要自覺的自我改造。梁啟超說:「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儒家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改造之言;佛教裡的沙門生活規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因能時時擁有戒定慧的武器,當然就能降伏貪瞋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改房屋、修改衣服、修改桌椅,都需要靠工具,我們要改造自己的憂悲苦惱、錯誤行為,需要靠什麼樣的武器呢?例如:洗碗要用洗碗精,擦地板要用非肥皂,除鏽要用潤滑劑。改造自我的洗碗精、非肥皂、潤滑劑在哪裡呢?
慚愧可以洗滌我們的懈怠;正見可以擊退我們的邪見;
慈悲可以溫暖我們的心房;精進可以鼓舞我們的力量;
知足可以增加我們的財富;去惡可以督促我們的行善;
持戒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淨念可以莊嚴我們的世界。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猶如今日生」,每個人一定要懂得自我改造,才能從改造中自我成就。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是非的可怕」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耐煩有恆」
閱讀全文:
在近代「速食文化」的潮流影響下,現代人凡事都講求速成,修行的人希望當生成就,做學問的人希望即刻金榜題名,經商的人希望一夕就能致富等等。俗語說:「強摘的花不香,強採的果不甜」,無論做什麼事,沒有經過養深積厚、韜光養晦,哪能把事情做好?因為「一年的樹木只能當木柴燒,十年的樹木只能當桌椅用,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樑。」因此,「飯未煮熟,不能強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能夠經得起歲月的熬煉,能夠耐煩有恆,才是成功的根本。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恆」是一種希望。耐煩、有恆,讀書才會通曉;耐煩、有恆,修行才有成就;耐煩、有恆,做人才能通達。古人為了功成名就,十年寒窗,萬卷苦讀,因為有恆而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漢朝董仲舒,年輕時代立志向學,三年不窺園,終於成為一代的名儒學者;晉朝王羲之,臨池磨硯,寫完一缸水又再換一缸,終於成為曠古的書法大家。
耐煩有恆,才會根深柢固,根深柢固,枝葉才會繁茂。世界上,只要肯耐煩學習,沒有不能成就的事。甘肅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經過多少朝代,成千上萬的藝術家們窮盡一生的智慧與生命,才能完成的奇偉傑作。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家耐煩有恆的雕刻,今日如何能有萬丈光芒的藝術品流傳於世?
耐煩有恆對於成功立業實在太重要了,然而「不耐煩」幾乎成了今日青年們的通病。沒有恆心,也看出今日青年們的膚淺。現代青年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不但身心浮動,經常更換工作,尤其對工作不耐煩、沒有恆心,不能安於自己的崗位,如此怎能讓主管放心的把責任交付給他?一個不能受到主管信任、器重的人,如何能夠成功?這正是所謂「滾石不生苔」,經常滑動的石頭如何能成為堅固不移的磐石呢?所以今日吾人應該時時自問:我讀書耐煩嗎?我工作耐煩嗎?我對人耐煩嗎?如果不耐煩而又沒有恆心,即使掘井九仞,最後還是功虧一簣,仍然沒有水喝。所以立身成功的秘訣,只在於「耐煩有恆」而已。
「粤讀者」: 勞杏玲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一分會
後期製作: 洛杉磯協會蒙市第二分會
本期與大家一同「粵讀」星雲大師《迷悟之間1-真理的價值》中的短文:「可怕的執著」
閱讀全文:
人生的煩惱有千萬種,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癡的煩惱,其中最難處理的根本煩惱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八萬四千煩惱的統帥;因為執「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見,煩惱不已。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錢,這是因為執著自己的生命比金錢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他就罔顧仁義,這是因為他邪見,執著名利比仁義重要。這也是說明了凡是與我關係愈密切者,我就會有利害的執著。
不好的習慣,不容易改進,也是因為執著;不當的言行,不容易糾正,也是因為執著。在生活中一些認知上的執著、思想上的執著、觀念上的執著,如果是有事有理者還好,有時候執著一些非法的言論思想、執著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見,則叫人難以相處包容了。
世間上的事是「法無定法」的,在處理過程中,要懂得融通變化,此路不通,還有別路;此法不好,還有他法,不可一意孤行的鑽牛角尖。如寓言《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所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執著的人,因為頑固不化、固執己見,在待人處事上往往剛愎自用、墨守成規,不肯與人為善,不能從善如流,不願察納雅言;因為有這些個性上的缺失,因此在事業上很難有所成就,在人際關係上也很難獲得人緣。
說到「執著」,即使悟道的聖者,有時也會有「我執易除,法執難捨」的擇善固執,但若對無意義的人我是非,只一昧的愚癡、執著,那就令人難以恭維了。
「執著」之害,如同走路時,你不放棄後面的一步,如何邁出向前的一步呢?能放棄執著才會有另外的一番天地。執著中最難解者,不外就是愛、瞋的執著,我執、我愛、我怨、我見的情愫所引起的邪知邪見,就像桎梏繩索,緊緊的束縛著我們,致使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解開「執著」的微妙法門,不外乎運用佛法的般若、智慧、觀念,不如此,人生又焉能解脫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