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聽過「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這一句話? 2010年,亞馬遜亦即是Amazon 的創辦人Jeff Bezos 在普林斯頓大學 (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學士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他以 “We are what we choose”(中文可以譯作: 我們就是我們的選擇)」為題,面對這班畢業生,將會是社會精英、未來的創造者,這位世界頂尖創業家Jeff並不是教導他們如何投資致富,又或者分享自己怎樣在創業上的成功事蹟,而是提醒他們,他們的將來的結果又或是成就、人生方向,將會是他們今天所作出的決擇、自己的選擇。”他更加強調 “聰明是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他分享一個自己年青時跟祖父母去旅行坐在車上的故事作開始。熱愛算術的他常常喜歡遇上甚麽事物都計算一吓,覺得很有趣。當時夏天Jeff 跟祖父母去旅行,祖父正在公路上開車,祖母卻坐在旁邊抽煙,公路坐在後面嗅到從祖母而來的煙味,這是他最不喜歡的味道。之前他看到一則禁煙廣告,有關吸煙折壽的資料,於是靈機一觸,出了一個想法,看到祖母抽煙不斷,於是給祖母算一算她每日不斷吸煙會少活多少年,然後沾沾自喜地拍一拍祖母對她說︰「每天吸煙2分鐘,你就少活9年!」他以為祖父母會稱讚他的數學能力了得,沒想到祖母聽了之後,卻傷心得淚流滿面,他立時不知所措,這是他從未遇到過的情景,而祖父卻一言不語。最後,祖父更把車停在路旁,叫 Jeff 下車,再走遠一點跟Jeff 說了一番令他畢生難忘的話,內容是︰("Jeff, one day you'll understand that 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中文意思是「Jeff,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而Jeff 就在畢業禮上向這班畢業生說: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 大家可以去思考。
天賦和選擇不同。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 而選擇則頗為不易。 如果你一不小心,你可能會被天賦所誘惑,這可能會損害你所做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與天賦, 我們的聰明才智必定會派上用場,不管我們擁有很強的理解分折能力、讀書經常取得A,在高尚的大學學府畢業、工作能力多強,地位多高,英俊潚洒,年輕貌美,都只能代表我們目前天賦的條件,卻無法代自己是善良的,因為善良是善良是一個心態、行為表現,我們對待生命的一種態度,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與生俱來的。雖然個性是天生的,但如果生命中我們不堅持往善良的方向出發,即便我們原本是個善良人,也會慢慢地變成一個不會善待別人的惡人。有的人擅長領導、有的人擅長交際、有的人擅長音樂、有的人擅長演講,但沒有一個人生出來是擅長善良,在現實的生活中,善良的選擇,代價可能並不是只付出一點點,真的是對人性和我們價值觀的一個挑戰。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在美國波士頓的故事。波士頓是一個十分出名的城市,當中有著很多所的著名大學,包括哈彿大學,MIT著名學府,因為聚集著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於是當地十分慢慢成為美食之都,除了出名的波士頓大龍蝦,還有很多異國風情的餐館,家庭式的小飯店,讓那些離鄉別井的莘莘學子可以嘗一嘗有家鄉風味的菜式,一解思鄉之情。當中有一間叫「四川飯莊」亦在其中。它外表樸素,餐館裡面的裝修亦十分簡單,卻在當地提供了18年服務,可以說是老字號。前任老闆段老闆是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所以餐牌上有正宗的四川菜,希望能讓客人感到家鄉味,他更收這些異地來的學生們成本費。不要以為這位老闆必是老粗一名,其實是一位其貎不揚,更在中國是小有名氣的男高音歌唱家,多年前到波士頓學西洋歌劇,最後卻學了一門手藝開了餐館,這個改變可能亦有他熱愛美食,才可以堅持這麽多年。而他這份熱氣亦在不知不覺間傳了給兒子段然,他在大學的酒店專業管理畢業,回家接受管理這間餐館,一心一意打理生意,經營這間中餐館,大家都叫他小段老闆。
2014年12月5日,有一位白人男仕叫Benjamin Edelman 在朋友推介下,在這餐館「四川飯莊」買外賣,用網上訂餐方式落單,自行到餐館取食物。當時點了蒜醬雞絲、辣味花生蝦、水煮魚,還有熗炒包菜。付錢的時候,餐費加起來一共$53.35美金。他回家享受完晚餐後,從錢包找出單據看看覺得不對勁,在網上看菜牌時,算起來是不足$50,現在取餐時卻多收了$4。所以他立即打電話到餐館查問,正是餐期十分忙碌,没有人接電話,所以他就寫了一封電郵到餐館投訴多收了$4。為何收的錢跟網站的報價不一樣? 小段老闆立即回覆,十分抱歉,網頁上的菜價很久沒更新了,因為百物騰貴,來源價格高漲,所以要調整菜牌的價錢,在不得矣之下,在幾個月之前每一道菜都加了$1,而酒水,前菜、小食卻保持價格不變,但因為網站是委託一間公司負責,未能及時通知他們更新資料,以致網上價錢未有更新,再次致歉,並承諾會盡快更新網站上的價錢,並且說多收了的$3,經已退回到他的信用咭上。小段老闆想這樣應該處理妥當。
怎料當Benjamin 收到回覆的電郵時,卻怒氣沖天,對方明明多收到$4,為何只退回$3,於是他立即寫了第二封很長的電郵給對方,嚴厲地除了指出每道菜加了$1,亦即是少退$1之外,這種網站價格和實際價格不一致的做法是違法行為,還用了很多專業名詞說出根據消費當地保護法規的規定這是小額的賠償,應該要賠償3倍多收款項,亦即是$4x3,共$12。請將12美元退回他的信用卡。或者可以郵寄一張12美元的支票到他的家中。”在信件的最後部份,更強調自己的身份,他在哈佛大學擁有四個學位,當中包括有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現在是哈佛大學的商學院教授,而且擁有律師的執業牌照,言下之意是若對方不賠償,隨時可能會惹上官非。
小段老闆意識到對方的措詞之間的嚴厲,雖然知道這位教授咄咄逼人,仍然回覆願意退款$12,並表示會立即通知網站負人更新價格,不會延誤,請教授接受道歉了事,別再為難這間小餐館。教授Benjamin 卻再回一封信表示這老闆是故意不改網上的價錢,刻意多收客人金錢,亦不知已經騙了多少客人,這樣的違規,小額法庭上一經定罪,最少罰款$25,有見餐館老闆可能是初犯和估計是新移民,對美國法律不懂,哪就把我之前的餐費扣半價,即只收$25,跟罰款$25差不多。可是小段老闆看見教授的信件,這回真的吃不消,忍無可忍,回覆回教授,小本生意經營不易,因來貨價錢增加,才要加價,若因未能及時更新網上價錢而向線上客人收舊價,這對堂食的客人收新的價錢不公平。而且教授的餐單是$53.35,半價收費是$26.6,並非教授所說$25,還欠$1.6,最初教授不是為了少給你$1跟我糾纏不清,是否雙重標準。教授看到對方說自己不對,無名火起三千丈,決定要自己以律司的身份向這間餐館提出訴訟,還把這件事情寫了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放在大學教園的主頁上,但因為很久都没有人看作出回應,於是教授把自己的文章改為作業,要學生回家後閱讀,從中學習怎樣用法律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不管這些利益是多少。結果教授這樣的安排,帶來他始料不及的反效果,原因是這位Benjamin教授,平日性格不近人情,跟同學和其他教授們的關係欠佳,更經常與大學的員工因一些小的事情都閙得不開心。學生對自己的功課得到低分時想查問教授原因, 他卻不願意多花時間解釋,交給教授的功課,交回學生時只有分數,卻没有批改的文字,但為了餐館$4的事件,卻來來回回花這麽多天去爭論,更願意花上時就寫了4,000 字的文章成為作業,更要叫學生以他作典範學習,觀摩一翻,可想學生們的想法是如何,覺得教授斤斤計較,小事化大事,放是有好事者把這件事告知當地傳媒,當地發行量最大的波士頓環球報,當然轉眼間變成全城爆料,大家追看哈佛出了一位$4教授,刹時之間,所有傳媒和電視討論區都談及此事,教授和四川飯莊成為大家茶荼飯後的話題,更加有標題說教授和小段老闆是尷尬和迂腐的較量。而大部份的人都傾向同情四川飯莊,看不過教授為了$4 用律師的身份去告小段老闆,更何況傳媒查出教授並不缺錢,幫一些公司做研究調查收費$800 一小時,最低要收五個小時,更擁有私人豪華住宅。更查出原來教授並非第一次,經常向一些小店的看看有些甚麽違規,就表示要告他們,大部份都會屈服,給錢了事,小段老闆的不合作還是第一次。當事件公開後,哈佛的教授們都不恥與他為伍,更有其他律師表示四川飯莊小段老闆己經一開始道歉,表示願意賠償,而網站更寫著價格隨時會更新,所以不乎合違規要罰錢的條例,因為教授卻咄咄逼人,願意幫飯店免費打官司,學生們亦以四川飯....
聖經上說: 聖 靈 所 結 的 果 子 , 就 是 仁 愛 、 喜 樂 、 和 平 、 忍 耐 、 恩 慈 、 良 善 、 信 實 、溫 柔 、 節 制 。 這 樣 的 事 沒 有 律 法 禁 止 。(加拉太書5:22-23)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再次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首先向大家道歉,很長的時間没有在生命列車作廣播,己經差不多兩個多月,亦没有向大家交代為甚麽停了這麽長時間,甚至有朋友問我是否不再廣播,實在對不起。因為前一子無論在近處或遠處都有一些親人生病,生活都變得忙亂起來,因為兼顧不來,當時更要停止每星期某一些的運動,就是連步行上班、下班的30分鐘的時間都没有了,心情亦變得七上八落,原來人生不單止有充滿著喜樂的時刻,亦有突然其來,措手不及的情況,這個就是自我面對逆境時,能力的鍛練,而這一集的上一半是我5月初在香港時預備,而下半部份是我回到加拿大時完成。最後我,要承認自己當時没有足夠的能力和心情去完成新一集的生命列車的廣播,多謝大家的包容。
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有些是開心快樂的事情,但亦會遇上棘手和帶來挑戰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在逆境時,只可以無可奈何,苦口苦面,愁眉不展地生活,其實我們可以用禱告,讓我們在掉入人生低谷時能有一股外在的能力把我們向上拉,這讓我們仍然可以看見藍天白雲,見到它們對著我們展露笑容、給我們温暖和鼓勵。
今集的主題: 救生圏 – 禱告 (Life Buoy- Prayer)
2022年12月8日清晨5時多,有一名93歲的婆婆在堅尼地城對開海面游泳,平日她和女傭都有游早水的習慣,當日老婆婆疑因期間體力不足遇溺,呼叫求救。婆婆的外傭在岸邊得悉意外,立即將救生圈拋進海中給予婆婆,並立即大聲向途人求救。當時有兩名晨運客經過,分別74 歲和75歲的中年男子,一人英勇下水救回老婦,另一人在岸邊協助,最終將老婦成功救回送往醫院。
每當在水上發生意外時,救生圈是十分重要的設備,能第一時間向落水的人提供援助,以及對發生意外,確定水中求救的人方位,因救生圈上有反光條,第一眼就看到落水者的位置,幫助能迅速救援。而救生圈是否有功效,取決於是否是一個專業的救生圈,即是一個材料可靠、不會因為漏氣,不會因為長期泡水等出現浮力下降等問題。
我曾經聽過一位的牧師太太的分享,她有一次發夢,夢境中看見一群青年人在大海當中,當時波濤洶湧,人數眾多,海浪並未停止,後來大家發現海的中間有一個救生圈,大家都立即游向這個救生圈,但人數太多,怎樣都容不下這麽多人,總有些人救不到。當我聽到這個分享後,想到一個救生用的救生圈只可以同一時間救少量的人,但當我們用禱告作為救生圈,並不會有容不下太多人,因為聽禱告的是神,祂並不設上限配額,只要是帶著真誠為自己或別人祈求,神都聽我們的禱告,並按祂的時間、心意和計劃達成我們的祈求。
那麽我們日常生活中,清早起來,迎接著各種各樣忙碌的時間表上的工作,不同的要求,大大小小的付出,一天即將完結時,已到了黃昏時份,帶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家,有時感到好像在汪洋中的一條船,在茫茫的大海中,不知何時泊岸。我們都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需要有一個救生圏,就是禱告給予我們的力量。 禱告力量的源頭是耶穌,祂從不會莫視我們真心的祈求,當我們遇上急難時,不會關上門窗,我們於千里之外。當我們遭遇逆境時,祂仍是不離不棄。所以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需要帶到主的面前,禱告不必裝假,不必做作,只要簡單告訴神;親近神。
另一面,禱告也的確有一些原則我們是需要知道。好比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一定附有一份說明書,告訴我們該怎麼開關,怎麼使用每一項功能,怎麼保養,損壞的時候又該怎麼處理。同樣的,向神禱告也有「說明書」,這一張說明書就是聖經,也就是神向我們説的話語,讓我們明白如何禱告才符合神的心意,祂必應允。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些禱告時必須掌握了禱告的重點:
1. 用信心來禱告 - 我們無論在甚麽地方,不論甚麽時間,不論站著或跪下,不論是出聲或靜默禱告,是獨自一人或與其他人一起禱告,都要用真心誠意地祈禱,是用對神信心。
2. 坦白地傾訴 - 向天父禱告時,神不看我們禱告的話語有多麼好聽,只看在神面前是否出於真心,只要和神說心裡話,單純敞開自己,把我們心裡的難處、痛苦跟神說,尋求神的心意,這就是在凡事上與神有真實的相交,包括感恩,認罪,求神寛恕和懇求,這樣的禱告也蒙神垂聽。
3. 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祈禱- 耶穌是人和神之間的中保,所以當我們在禱告完結前我們必須要說出是奉主耶穌之名祈求。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經歷。剛剛過去的5月,我和家人都回到香港探望家人,更得知媽媽突然因病入了醫院,所以心中十分焦急,希望能早日回去探望,朋友和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為著媽媽患病,求神保守能得適切的醫治禱告。回到香港見到醫院有著人滿之患,一個大的病房,原本可能左邊只放三張病床,現在放了五張病床,兩邊一共放了十張病床。而床與床之間只有很少的空間,讓護士和家屬出入。大家可能問有幾擠迫呢? 我背著一個普通的背包,要用手托著,因為怕背包會踫到隔鄰病床的病人,所以買了一個較細的背包,方便可以走到媽媽的床前而不用擔心碰到其他病人。本來一個病房十張病床,己經很擠迫,每邊五張床,但很多時因為要接收新病人,醫院没有辦法下額外再放兩至三張病床在這兩邊病床的中間,即由10張病床增至13張病床,可想而知,令到旁邊病床病人的家屬和朋友很難出入。
有一次,照顧媽媽的工人姐姐與我一同探望我媽媽,離開時因為中間幾張病床病人的親人都來探望,因為被他們擋著,而他們亦没有其他多餘的空間可以讓出來,結果無辦法之下,工人姐姐只好走上媽媽的病床上再慢慢小心翼翼地下來,方可離開,水洩不通的情況真令我大開眼界,與此同時,亦可以想像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是可等超出負荷,藉此說一聲多謝他們的辛勤付出。
在醫院期間,媽媽初期需要服用抗生素,所以她身體十分疲倦,很少反應,我心中十分擔心,自己心中帶著很大的歉意,因為自己移居加拿大多年,不能常常照顧她起居,所以很想今次留在香港時多些陪伴。有一天,當我探望媽媽時,隔鄰病床的老太太有一些家人探望,其中一位中年的男士跟我傾談,原來他是病人的兒子。跟著探望的時間將要結束,所以我為媽媽禱告。這位男士就問我是否基督徒,跟著對我說他的媽媽明天要做手術,請我為他的媽媽禱告,我就義不容詞為這位病人禱告,他和他的媽媽都連忙道謝,而我心想,希望這一家人能早日認識哪位聽禱告的神,而其他附近病床的病人都會聽到這個祈禱,求神動工。我心十分感恩,首先,能夠為其他病人把他們的需要帶到神面前,再者,在我離開香港回加拿大前一個星期,媽媽終於可以出院回家,這都是神聽我們的祈求,給我們一家人的祝福,雖然媽媽的情況還要很多的照料,心中仍帶著喜悅回加拿大。
若是基督徒,禱告是我們每天的恒常做的事情,也是我們與主親近的途徑。主耶穌說過:「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太福音21:22)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上一集跟大家分享真誠道歉的要訣,歡迎大家再聽一吓回顧一些重點。今集會繼續這個主題,道歉就是要為我們的行為負責,並對被冒犯者做出補償。而道歉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得到對方的寛恕,人類具備驚人的寬恕能力。英國的英格蘭城市(Coventry),有一座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納粹轟炸成為廢墟的天主教堂,戰後幾年,一群德國人來到這地方,決定要幫忙建造一座新教堂,就是在原先炸成廢墟的天主教堂旁邊,興建一座新教堂,當作懺悔戰時他們同胞對當地人民和教徒所造成的傷害和毁壞。教會的領袖們都同意將新教旁邊的原來變成廢墟的教堂保留下來。這兩座建築物都有非凡的雙重意義:其中原先變成廢墟的教會象徵著人性的敗壞和不人道,另一座新教堂象徵寬恕與和解的力量。希望以上這個真實的例子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今集主題: 真誠的道歉 2 (Sincere Apology 2)
現實生活中,有好些情況,大家都口中說愛,卻會因愛而傷害對方,可見一斑。正因為愛是不完全的,所以必須要道歉,道歉也是愛的一種表現。其實道歉是一個選擇,選擇是否要向被冒犯者道歉。我們有時會聽到別人說,為何要我先道歉,若對方肯先向我道歉,我才會向他道歉,就是這樣各不相讓,夫妻冷戰、兄弟姊妹多年不瞅不睬、朋友之間友誼破裂,同事之間的嫌隙,教會裡面亦是如此。但要想一想,人生有多少個寒暑,讓我們糾纏在這些事上,是否值得呢!
有一位丈夫見婚姻輔導員時分享,多年前為了一點的事情,跟太太意見不同,發生爭執,大家耿耿於懷,保持沉默,互不理睬,原因是太太覺得這位丈夫要向她道歉,但丈夫卻不認同,結果月復月、年復年,輔導員問及當年是為了甚麽事情或爭執,丈夫說忘記了是甚麽原由閙翻,可見並不是嚴重的事情,卻白白把大家的感情賠上在這件已經忘記了的事情上,太可悲了!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没有一些類似的個案,當人有意識地選擇不道歉時,是多麼悲慘的結局!因為關係有可能漫涎到缺裂或不可收拾的地步。
2018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來自日本的大坂直美以6比2、6比4,連落兩塲擊敗美國出名選手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成為日本網球壇上第一位,大滿貫首次奪冠,不過這一切的喜悅,都因為小威廉絲在比賽中途,與主審官的爭執,被罰和失分,輸了這塲比賽而帶來負面的影響,這破滅了小威廉絲第24次四大滿貫上奪冠的夢想。四大滿貫賽事是指澳洲網球、法國網球、英國網球和美國網球的比賽。這四項賽事是全球網球界最重要的賽事,每年在網球賽季節期間舉行。這場美國網球決賽中,裁判對小威廉絲的言語違規行為進行了判罰,結果小威廉絲情緒失控輸掉了比賽。成千上萬的主場球迷對此感到憤怒,大坂直美理應歡喜若狂,在頒獎典禮上,面對現塲支持小威廉絲的觀眾不斷的噓聲,可能有人認為是因為小威廉絲被罰,才致她在球塲上揮掉球拍在地上發洩和情緒失控,失分落敗,而大坂直美的僥幸戰勝,而令到得獎的大坂直美全程面露尷尬,不單止笑不出來,甚至當場落淚。這位冠軍選手用鴨舌帽遮住了眼睛,她說“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哭,因為那太可悲了。”大阪直美知道,球迷非常希望小威廉絲能在復出後贏得第24個大滿貫冠軍。賽後當輪到大阪直美發言時,這位日本新星首先為自己擊敗對手小威廉絲而道歉。
不過事隔將近一年之後,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接受雜誌訪問時,終於坦然面對這一切,並透露自己已經寫信向大坂直美道歉了。小威廉絲透露自己其實在這件事後,無法拿起球拍,甚至需要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她說:「最後我意識到只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繼續向前,是時候要跟大坂直美道歉了。」
小威廉絲在道歉信當中告訴大坂直美自己是她的粉絲,對於去年發生的事深感抱歉,而當小威廉絲收到大坂直美回覆時,她十分感動落淚,大坂直美這樣回覆:「人們可能會誤解力量以及憤怒,因為他們無法分辨這兩者,沒有人能夠像你一樣為自己和有需要的人發聲,妳必須繼續為大家做一個先驅者。」。大坂直美這樣的回覆是因為小威廉絲是一位黑人世界級網球手,得獎無數,她經常為黑人發聲,爭取公平的待遇。因著她是世界級選手的地位,她的發言都變得十分有份量,對社會上能帶有來影響。以上的事件當中,這位贏23次四大滿貫冠軍的小威廉絲,事件後一直都受著情緒的困擾,直至她能正式道歉,關係復和是醫治的開始,道歉是一個選擇,小威廉絲選擇了道歉。
為甚麽有人會選擇不道歉呢? 讓我分享其中兩個原因:
不值得再花心力 - 有時是因為我們不再重視這段關係,也許他們過去有過“磨擦”, 心底裡埋藏著許多忿忿不平或積怨。正如一位女士Jessica 分享她和姊姊的相處,她說:「我放棄了我們的關係。似乎無論我做什麼,在她心中,我都是做得不夠好,而且我總是錯的。她多次傷害我,最後我決定不值得再付上努力去改變姊姊對我的想法。我在手機上安裝了來電顯示,我可以識別來電。當姊姊打電話給我時,我不會接聽。她只會譴責我。最好不要和她說話。當我去探望我媽時,如果見到我姊姊的車泊在外面,我就開車走,就是以後永遠不再接觸,這樣我會安然無事」。這令Jessica失去動力為自己做錯的事情去道歉,亦不覺得與姊姊建立關係是一件值得花心力的事情。
2. 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對的 - 有些人選擇不道歉的第二個原因是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對的。 錯的是對方。 一位在酒吧跟入打鬥的職業運動員說:“我不會道歉,這個人不應該對我發表這些評論。” 這個人的哲學似乎是,“你做錯了,你要為此付出代價的。不要要求我道歉。你活該被我打,不要再犯,否則會更糟。” 顯然,他的重點不是建立關係,而是嚴厲的報復。 這種態度不單止不會消除障礙,卻背道而馳製造障礙。這是以牙還牙的生活方式,亦是很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如果要符合聖經的教導“不要以惡報惡。如果可能的話,盡你所能,與所有人和平相處,不要為自己報仇”。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的人是自欺欺人。 認為他/她從不做任何需要道歉的事情,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切實際的世界中。 現實情況是,我們所有人有時都會作出嚴厲、挑剔和無情的言論,有時我們的行為會造成傷害和破壞。 拒絕承認道歉必要性的人,他們的生活將會是充滿與別人破裂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道歉,原來並不是對不起這樣簡單。研究有五種「道歉的語言」,若我們能洞察和明白那種是被冒犯者所接受的道歉的語言,對正下藥,並且有效地使用,必能達到果效。有時對方可能要的道歉的語言是多於一種。 1. 表達歉意「對不起」: 2. 要承擔責任: 3. 彌補過失「我該如何補償對方?」: 4. 真誠悔改「我不會再犯了!」 5. 懇求對方的原諒:
在教會主日崇拜當中,有一位姊妹講見證,談到她曾經患了抑鬱症、不懂得找人幫助,更曾經自殺,感謝神卻被人及時發現送到醫院,到結尾時,她在台上,面對著台下超過100 位弟兄姊妹和新朋友面前,向台下面坐著的丈夫道歉,真心地說對不起,十分真誠和感人,相信她的丈夫必會原諒她。明顯這位姊妹亦選擇了道歉來修復和丈夫之間的關係,這代表她十分重視對方的感受。
我們有時没有力量去寛恕曾經傷害我們的人,但我們可以向神祈求加給我們力量去寛恕他們,原諒就能在我們當中出現。
聖經上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9)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要跟大家道歉,我上一個月(即二月份)的Podcast 生命列車上約會只播放了一集,原先的時間表是每隔一個星期就會播放一集,這代表每一個月都會有兩集,但二月份我未能如期地完成,十分抱歉,請大家原諒。我會小心改善自己時間上的管理,盡力改善,以致達到如期完成製作和播放,亦十分多謝大家的包容、關心、收聽和支持。
談到道歉這兩個字,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但如何做到真誠的道歉就是門很大的學問。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道歉都能夠有效和能達到道歉的目的。而我們有没有經歷過別人向我們道歉,但我們卻覺得對方其實並没有帶著誠意,所以不能夠真的接受對方的道歉,未能原諒對方。另一方面,我們亦有没有曾經做過一些事情,最後覺得自己做得不對,甚至帶有遺憾,但卻很難開口向對方道歉。這麽究竟要怎樣的道歉,才可以讓對方明白,並且接受,讓大家的關係可以修補和緩和僵局呢?
今集主題: 真誠的道歉 1 (Sincere Apology 1)
有一位婚姻輔導知深專家和講員Gary Chapman,他有很多出名的著作,其中一本很多人都曾經閱讀過他的著作是Five Love Languages 五種愛的語言,中文書名是愛之語和The Five Languages of Apology 《打動人心的道歉》。有一個星期六早上,他主講的婚姻講座開始前,有一位女仕Jean 走到他面前,並且表示她和丈夫遠道而來,開了幾了時車來參加這個講座,Jean問Gary會否在講座的內容中,認真的提及到道歉的重要性。Gary 問她為甚麽要這樣問呢? Jean 表示丈夫對她說”對不起 (I am sorry!)”,但對Jean 而言,這並不是一個道歉。於是Gary 就問Jean ,哪你想你的丈夫怎說或做呢? Jean 就表示想丈夫能承認自己做錯了,求Jean 能原諒他。而我想他能保證日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不會再發生。Gary 對Jean表示她的丈夫說”對不起 (I am sorry!)”已經是真誠的道歉,但對於Jean 來說,卻不感到對方的道歉帶著真誠,而丈夫跟本没有說出為甚麽事情說對不起。這樣說明道歉是一種溝通的語言,要達到果效,必須要知道怎樣才是正確地傳遞自己向對方衷心道歉的信息,讓對方接收清楚,否則可能事情不但未能解決,更有可能弄得一敗塗地。
在傳統的文化中,道歉給人的印象自己就是弱者。很多年前,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太太,她剛剛結婚,向我表示無論是怎樣她是不會向自己的丈夫道歉的,她的母親亦是這樣,只有爸爸道歉,當時我心中十分擔心這會影響她的婚姻,結果最後她真的離婚了。但一個真誠的道歉絕不只是放低身段說一聲「對不起」就認為沒事了,關係就可以復和。
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真誠道歉的表達語言:
1. 表達遺憾和懊悔 (Expressing Regret)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學會了在傷害別人時說對不起。表達遺憾和懊悔是良好關係的基礎。在犯錯之後,首先要做的,是真心承認自己犯的錯,並明確地指出自己帶給對方的傷害和影響,絕不能敷衍帶過,道歉的情感需要,它是向被冒犯的人表達我們自己的內疚感、羞恥感和明白自己的行為深深地傷害了對方,帶來的痛苦。當我們開始正視大家之間的問題時,也意味著我們願意對這段關係負責,如此能間接恢復對方的自尊心和尊嚴。
而道歉最常說的就是對不起 (I am sorry!),但重點是這只是一個開始,必須要多加上道歉的原因,是犯下甚麽的錯,這會讓被冒犯的人清楚知道我們是真的明白怎樣傷害到對方的身、心、靈,卻不是含楜地說出,道歉若要觸摸對方的心,懺悔和誠懇的舉動是關鍵,而擔心和憂傷往往能讓對方知道我們對這段關係的重視,強化大家之間的信任和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而我們的動機不要朝著把事情弄好,怕關係弄僵後,失去了幫助或其它的目的。有位太太表示跟丈夫說話時,丈夫的眼睛常常是離不開電腦的營光幕,就連道歉都是向著電腦的營光幕,她心想丈夫只是想打發她快些離開,所做惖道歉,使對方感並不真心,亦没有效的溝通。所以要望著對方,放下手上的工作,不要在房間中走來走去,口中說著對不起。我們絶不能忽略自己身體語言上的溝通,大大影響對方感到我們道歉的誠意。
2. 道歉時不要說...不過(Avoiding….but)
這是我們常犯的錯誤,不要在道歉時加上”不過”是這兩個字,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只是半願意之下道歉,並非全心覺得是自己的錯誤,對方難以感到真誠。有一天,Matthew 約了舊同學放工後見面,多年没有見面,讓對方選擇在哪間餐廳吃晚餐,結果Matthew 下班後坐公共車輛十分擠塞,結果遲到了一個小時,來到時立即說「對不起啦,不過要不是你想約在這個地方,對我很不方便,我也不會遲到啦」。這樣的道歉表面看似在說對不起,但是骨子裡反而是在責怪對方的不是,所以會讓對方感到我們道歉的誠意。
麗琴和丈夫一起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大家有說有笑,十分開心之際,麗琴的丈夫突然間跟朋友們說麗琴的體型越來越大,增磅了,要減肥,這惹來大家笑起來。回到家中,麗琴很不開心,丈夫才知道自己不應該拿她的體型來開玩笑,所以跟麗琴道歉,「對不起,我並不是要讓你尷尬,但你真的你考慮減肥。」我們能想像麗琴對這樣的道歉中只聽到自己太肥了,而不是道歉本身,太太想著「像那樣的道歉,根本就不算道歉!」。
3. 不要用來操縱對方 (Don’t Manipulate)
大家有没有聽過這樣的說話,又或者我們都會這樣想:「我明明已經道過歉了,為甚麼他還是不原諒我?」真誠的道歉並不帶有條件,舉一個例子,我可以道歉,但你亦要為這件事道歉,每人要負一半的責任,這意味著若對方不同意自己方面亦有錯時,我們就不會道歉。
Martin 跟朋友借了他的車用了一個週末,跟朋友們一起去露營,結果弄得車子十分骯髒,朋友看見十分氣憤,責備Martin要花整天去清理,結果Martin不好意思,怕日後朋友不再借車給他用,他立即道歉,但說已經道歉,希望朋友日後會繼續借車給他用。我們不可以用道歉作為一個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後,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的真實道歉個案,但必須先放下各人政治上不同的理念,單純從表達的方式的角度作參考:
2022年9月8日英女皇伊麗莎伯二世逝世,在位70年,是英國歷史上是最久的君主,享年96 歲。連日來有市民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致哀,包括現年75歲的電視藝人,亦是粵典的名人羅家英先生,他在綱上社交網站貼出多張在領事館門外相片,寫著:「英女皇登基,我七歲,這七十年來,英女皇是我的長輩,看着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怎知他的帖文表示英女王「庇護下,香港得到她的福蔭成為福地」在網上Wechat 微信惹來很多網民批評和狙擊,相信這是羅家英始料不及之事。為了平息事件,他於9月15日在微博道歉拍了一則影片道歉。片段中,一開始先鞠躬道歉,指自己作為中國香港演員及公眾人物,發表「未加深思熟慮」的悼詞,感到非常抱歉,「原意只是表達對老人的懷緬,並無他意,還請大家不要過分解讀」。他又指,「數典忘宗我做不出,我長期持有中國護照,說明一切。我是中國人,我永遠愛我的祖國,對不起。」,至於相關的悼念貼文及相片,亦已火速刪除。這樣當天香港各大報章和傳媒亦有為此報導。在這個道歉當中,可以由羅家英的身體語言、鞠躬、眼睛直接向著收看的觀眾,用手指著自己的頭,說話中的語調和內容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最終網友亦因此而平息怒氣,事件告一段落。
最後,有一些建議道歉的言詞作為大家的參考:
我現在知道我深深地傷害了你,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我真的為我所做的感到抱歉。
讓你失望了,我真的很難過,我應該想得更周詳。對不起,我讓你這麼傷心和痛苦。
當時,顯然我沒有很好地思考,不夠敏銳和謹慎,我從沒想過要傷害你,但現在我明白我的話太過分了,對不起。
對不起,我辜負了您的信任。我在我們的關係中設置了障礙,我想將其移除。我明白,即使在我道歉之後,您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再次冒險走上對我的信任之路。
因為編幅關係,下一集,會繼續這個主題未完成的部份。
聖經上說: “「誰不在言語上犯錯,誰就是完美的人,能控制全身了」。
(雅各書3:2)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ference book: The Five Languages of Apology (Gary Chapman and Jennifer Thomas)
**Link to 羅家英道歉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bC_uQcqpk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id1548879829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YFvmPfIX7FwJbDLUXu5ER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and @rana.moment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過往大家都可能聽我分享自己很喜歡運動,每星期都盡量去行山,返工都會特別安排提早30分鐘下車,再步行到辦公室。而下班亦是如此,會行30行鐘才坐車回家。而每星期亦會去打羽毛球。最近幾個月,因為朋友邀請之下,我開始到健身室做運動,幫助改善我的寒背,站姿。另一個原因是有一些朋友經醫生證實患有骨骼疏鬆症,需要吃藥,而做一些舉重的運動是會有幫助結實根骨,所以我亦想進行這方面的緞練。而做運動最有效必須貫徹性(Consistency),亦即是堅持恒常地去做,而不是今天心情好就做啦,明天心情好像天氣般轉差就不做了,來日方長,遲些才做啦! 這樣的心態自然不會見到成果。
其實並不單是做運動,而是生活當中,若我們能夠將貫徹性成為我們的優點,好像的好朋友一樣,行事為人若能夠經常保持貫徹性,實在會對我們能成功達到目標,構成一個重要的關鍵。試想一想,若一個人約會經常準時,遇然遲到一次,上司或者朋友都會明白當中一定是有些特別的原因。又假若你的同事,每次交給他的工作,都會努力貫徹地完成它,自然同事和上司都會十分信任他,不會經常查問,恐防最後没有把工作做妥,這是同一個道理。明顯地,能夠保持貫徹性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優點。
今集主題: 我的朋友: 貫徹性(Consistency is my friend)
一開始想跟大家介紹一位日本女長者Mika Takishima ,中文名龍島美嘉,Mika,現年92歲,亦是日本最高齡的健身教練。其實年輕時的她並不做運動,在學生時代,從没有參加體育學會的任何活動。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百貨公司工作,婚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當孩子慢慢長大,她的工作亦輕省了,但人卻肥胖起來。當時她的體型已經不只是『有點胖』的程度,褲子的尺寸也比現在她所穿的要大了一倍,但卻不願意承認自己太肥胖。直到有一次她的丈夫不經意的一句話,跟她說,妳好像又肥胖了,這時Mika 心想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參加健身運動。65 歲時,她加入了東京一家健身室。最初,Mika 在課程中跟不上其他成員,落在後面,但她不放棄,貫徹地練習,在後面跳舞。 她學習其他人如何移動他們的身體,並以他們為榜樣。五年裡,她的體重減輕了 15 公斤。她變得更苗條了,更發現自己能夠進行更劇烈的鍛練。在 70 歲時她還學會了游泳。
此後她除了繼續保持運動習慣,更在79歲時開始做舉重訓練,接受一對一的指導,舉起槓鈴,做一字馬。她的教練發現Mika 很喜歡與人交談和能鼓勵長者多做運動,所以他邀請她加入做專業健身教練的行列,在她 87 歲時,以健身教練首次亮相,在健身房和養老院教授老年人做運動。Mika完全理解老年人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下降或不擅長運動的感受。 所以她告訴他們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但永遠不要放棄,只要保持貫徹性,恒心地去做就會見到果效。
受到疫情影響,Mika 由實體教授改到網上開班,令人驚訝的是她的活力和看見她舉到的亞鈴,活潑開朗的教學風格,十分受學生喜愛。學生從40歲到60歲都有,課程內容則是她自己設計的體操以及各種體格訓練。有一天,她收到一個陌生網友的留言:「原本心情覺得很低落、很想自殺,但因為看到Mika 充滿活力的樣子,有了活下去的勇氣。」,這給Mika 很大的鼓舞和動力,想走遍全日本去鼓勵別人保持貫徹性地做運動。2020年她接受健康檢查,結果各項指標狀態都十分良好,讓醫生驚訝的是她身體機能相當於大約50、60歲左右的人。
那麽怎樣才可以保持貫徹性? 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一些重點:
我們常常看見別人成功,可能會想他們這麽容易就成功。但這是大錯特錯,每一位成功人仕的背後,都是他們由零的開始,貫徹性,持之以恒,才能走到成功的一天。我們亦可以由今天開始,不會太晚,日本的瀧島美嘉是一個好的例子。
聖經上說: “所 以 , 我 親 愛 的 弟 兄 們 , 你 們 務 要 堅 固 , 不 可 搖 動 , 常 常 竭 力 多 做 主 工 ; 因 為 知 道 , 你 們 的 勞 苦 在 主 裡 面 不 是 徒 然 的 。”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上一集是有關新年如何立志,理應今集分享今年可以多做一些甚麽事項,因為大家都興高采烈覺得如果能多做些事情,就代表自己擁有多一些,這種感覺真好。但卻剛剛相反,當我們想要加多之前,必須要看看怎樣減。我們要先檢視一吓自己現在生活當中,有些甚麽事情要停止繼續再做下去,要有一個了斷。這樣才會給我們有發展空間和新的景象。
一位年輕人Joseph很想成為一位出色的領袖,帶領其他人。所以經常參加很不同類型的領袖訓練和營會,希望能認識多一些人,有助日後作為領袖的根基,Joseph亦加入很多群組,但他心中仍然覺得自己仍有不足之處,他決定去拜訪一位十分知深的前輩李博士,想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指引,讓他能更上一層樓,究竟要多做些甚麽才能成為一位出色和被別人推崇的領袖。這位李博士要求Joseph在見面之前,先將他現在的工作的日程表、和一切正負責的項目都列出,傳給李博士了解清楚,才可以正確地給意見。Joseph 照著李博士的要求做了。到見面的時候,李博士說:“請慢慢坐著,我先給你倒杯茶吧。” 於是他開始倒茶; 不停地倒啊倒啊倒啊,直到Joseph 大叫道:“李博士,停啦! 杯子滿了。”李博士停了下來,定睛地望著Joseph說:“沒錯。 你的杯子是滿的,除非你先把杯子倒空,否則容不下新的東西。此時,Joseph 呆了! 這是甚麽意思呢? 李博士再加以解釋,意思是你現在的工作日程表已經編排得密密麻麻,除非你願意放棄一部份現在堅持的東西,否則你已經再沒有空間容納新的事物,包括領導力、智慧、創新的想法、新的推理和新事物,你只可以留停在此階段,不可能更上一層樓。”,Joseph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放棄一些東西,才有機會帶來成長和轉變。
今集主題: 停止做的事情 (Things need to stop doing)
有一句英文” Getting what we want is simple, but not easy!” ,意思是”要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是很簡單,但不容易。”。這句說話很有意思,要達到目的而所帶來的改變,最簡單的莫如要離開安舒區(Comfort Zone) ,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更没有想過可能慣常做的事情是其實是阻礙我們成功達到目標,這樣我們就要刻意停止繼續做這些事情。正因如此,我們要認清有些甚麽情況下,需要停止做某些事情,讓我跟大家分享以下情況:
我們有些人在做事情時,是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做應該做的事。好像女孩子遇上兩個男孩子同時追求她時,她可能會同時跟他們約會,一直都說自己未能決定,猶豫不決,有可能她是享受同時有兩個男朋友,而不是儘快早日作出決定選擇與那一位男孩子正式拍拖,這正正是她想做的事情,但並不是應做的事。但當這樣的想法和生活態度不作改變,有可能會帶給自己和身邊的人莫大的傷害。
在2020年7月7日本各地的報章都刋發一則頭條新聞,”日本24歲媽媽和男友旅游8天,導致 3歲女兒獨自留在家中餓死”。6月初,母親梯沙希將年僅3歲的女兒稀華獨自一人留在家中,自己卻和男友前往鹿兒島遊玩了8天。 6月13日,梯沙希回家後發現女兒沒有了呼吸,於是自行報警。梯沙希自稱一直和女兒在一起,女兒幾天前身體開始出現異樣,沒有吃飯。救援人員趕到現場後發現,梯沙希家中窗戶緊閉,房門也被沙發抵住。屍檢報告顯示,3歲女兒稀華胃裡空空如也,處於嚴重脫水狀態,死因為飢餓以及高度脫水症狀。
警方通過調查發現,梯沙希約3年前離婚,隨後帶著女兒生活。鄰居稱這對母女看起來和其他母女無異,但從當年3月起就因為沒錢不讓女兒去保育園了,讓她一人留在家中。然而,她多次和朋友通宵喝酒,下班後會去夜店玩樂。 5月期間,梯沙希也曾將女兒獨自留在家中和男友外出遊玩3天。梯沙希稱此前也曾把女兒獨自留在家中,本以為沒事,沒想到她會死亡。旅遊前,家中只有幾片麵包,冰箱裡空無一物,對於用沙發抵住房門,梯沙希稱是為了防止女兒跑去廚房拿菜刀,或者跑出家門,這是一個家庭悲劇,亦是媽媽把想做的事情,卻不是做應做的事情。
相信我們大部份母親都不會這樣,但我們又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我們是要停止某些想法和做法,讓大家思考一吓。
聖經中“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林前六:12上)。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首先祝大家農曆新年快樂,中國人都有一些農曆新年的傳統,好像吃年糕、蘿蔔糕、行年宵,買年花、和到親友家中拜年...等等。想到每到年初,很多人都喜歡回顧、檢討和立志,想到一年之始,萬象更新,希望把不好的習慣除去,取而代之,希望能有一些新的目標和建立良好的習慣。隨之而來,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新年立志,讓我跟大家分享美國有一項調查報告2023 年最多人立志的項目,:
第10位 - 花多一些時間與家人一起
第9位 - 翻新或裝修自己的屋
第8位- 減少飲酒
第7位- 培養新嗜好
第6位- 減少在網上社交媒體上的時間
第5位- 事業上追求
第4位- 儲蓄
最後三位:
第3位- 減肥
第2位- 吃得健康
第1位- 做多些運動
不知道以上受訪者他們的立志,有没有一些亦同時是我們今年的立志呢? 但我們卻因為曾經嘗到無數次立志的失敗,所以已經對立志都敬而遠之。但當我們聽到別人分享他們新年立志,自己亦蠕蠕欲動,想在2023年再嘗試。以往我們可能打算全力以赴去完成自己的新年立志,但卻發現過了三、四個月仍然没有作出任何行動,在年中時才發現已經太遲起步,難以急起直追,因為無法完成設定的目標,只有宣判自己又失敗了。而我亦不例外,雖然亦有這些經歷, 但這並不等於要放棄,可以積極想一些可行的方法。
今集主題: 新年立志- 選擇一個詞 (New Year Resolution - Choose a word)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位任職寫遊戲機程式的女孩子Kelly的經歷,她每年的立志都經常中途就放棄,但她亦有成功的情況。那就是她決定結婚前要儲蓄,因為結婚要用很多的錢,她和未婚夫到銀行開聯名戶口,但他們並没有很多的積蓄,大家同意每月都存入一些金錢到戶口當中,但事與願違,大家都因不同的理由,没有多餘的金錢可以存入。原因是Kelly的同事下班下會叫她一起去飲東西,週末朋友又會她去看電影,工作累了,又到外面吃晚餐,結果立志清單上一個月外出一次吃晚飯,變成一個星期一次。立志清單上没有寫到不可下班去飲東西,想著只是幾塊錢不礙事,影響不大。就是這樣情況没有改善,一年過去,立志儲蓄没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婚後第二年的年初,Kelly 發現懷孕,想一想生小孩子要用很多金錢,不能再胡亂揮霍,所以夫婦二人決定立志要重新向著”儲蓄”這兩個字為目標,不然兩人晚上都睡得不安寧,擔心日後有了小孩子出世後的生活費用。他們決定除了日常基本支出外,一切無關的項目,都看為不必花費,他們没有列出清單,卻按著儲蓄二字為原則,除了主要的支出,包括租金、汽車的支出、日常生活食物費用和保險等,其它的都看為必須省卻,以往買新衣、網上消費、新遊戲機 game、訂閱的雜誌、Netflix、Amazon Prime、外出的消遣,一一都停止,改為叫朋友到家中Potluck 聚會,週末安排好下一個星期每晚的菜單,不致於週日工作忙碌時要買外買回家。喜出望外,這些轉變卻無損他們和朋友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大家都十分支持他們。慢慢地,他們開始每個月有錢可以存入銀行作儲蓄,作為嬰兒出生時的費用,他們心中感到著實了。Kelly表示當環境驅使自己要專注儲蓄,這個字,終於可以成功啦!
說到立志,很多人都會想到列出一張清單,把一些立志的事項列出來。讓我把自己以往的立志清單跟大家分享:
但結果因為經常弄得很晚才睡覺,所以不能堅持早上7 時起床,有時没有靈修、下班後回到家中有時很累,一個星期裡面有數天都没有清潔家居,有時週未整天外出,騰不出一個小時清潔家居,那要等到下個星期再做吧!就是這樣一件件事情都弄不好,到6、7月時覺得自己今年的立志真是亂七八糟,只好馬馬夫夫的完成了事。不知道大家又有没有同感。其實除了列清單,還可以用另一個方法作立志,就是選擇一個詞,相信比列出立志的清單更為有果效。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吓我今年所採用的方法。我們可以嘗試祈求上帝賜給我們一個詞語,作為我們新一年立志的指引。舉例: 簡化、成長、健康、節制、禱告、慷慨,信靠神、等等。而Kelly 就選擇了”儲蓄”這個詞語。
而所講的卻不是胡亂的找一個詞,要選擇一個對我們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作為自己新一年的指引,要慎而重之,它能反映自己的價值觀、想法,和新一年的目標。更不可跟著大伙兒,別人用甚麽詞,聽來十分屬靈,又或者很潮,就跟著,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和需要都不一樣。這個詞必需能適切地幫助我們前進,能真實融入我們生活裡面不同的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工作,和信仰追求各方面。
讓我跟大家分享選擇一個詞比例出一張清單的好處:
最重要的部分是邁出第一步,我們不可妙想天開,不可能因為一個詞就讓我們的生活立即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是要努力地一步一步來推動,即使是生活中一些微少的調整,也能幫助我們在缺乏的領域有所長進,這亦能達到立志的目的。如果我們在選擇詞語上遇到困難,請不要緊張。祈求神在這件事上賜下智慧,給我們合適的詞。如果我們發現這個詞與我們的生活目標不一致,又或者年中時想改變,可以再調整更換,選擇另一個更恰當的詞。
若果我們是基督徒,我們的立志所伸展的層面可以由內至外,都是可以與神同行,當我們向祂祈求,神必會聽我們的禱告,引導我們。
聖經中“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2:13)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今年第一次跟大家在空氣中見面,新年快樂! 相信在過去的聖誕節和新年期間,大家都會約家人和朋友見面,相聚一翻,十分開心,無庸置疑,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時刻。就好像要慶祝生日、結緍或週年紀念、學生畢業又或者是生baby 等、但我們不用等這些時刻才可以有開心和喜樂的感受,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美麗的小時刻,若我們能夠捕捉著,可以使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下可以增加歡樂和情趣,亦同時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和感恩的心。
今集主題: 美麗的小時刻 (Beauty of Little Moments)
在荷蘭的一座火車站裡面,經常見到一個背著背包的白人女仕,正在等候即將到站的火車,火車終於到達並且停下,她帶著一盒彩色鉛筆和一些白色的卡紙上車,走進車廂,走向火車上的乘客,開始和一些乘客交談,先介紹自己的名字,然後跟他們說,”I collect beautiful moments because it makes me happy! Would you like to help me by drawing a beautiful moment from the past week?”,意思是”我是收集美麗的時刻,因為這會使我很開心高興。請問你可否幫忙把過往一星期裡,你覺得很美麗的時刻劃出來?”。一番交談之後,她很快就取得了乘客的信任,之後,她遞給乘客幾枝彩色鉛筆和一個白色的紙卡,乘客們拿起彩色鉛筆開始在卡紙上畫了起來。這時整個車廂裡的氣氛跟之前截然不同,大家都開始捕捉過往一週內曾發生令到他們開心的事情,在車廂內充滿著笑聲,大家帶著笑容劃著。不一會兒,乘客的畫作完成,並會跟這位女孩子 講述一吓所劃在紙上是些怎樣的事況,令他們十分快樂和難忘。她 接過他們所畫的紙之後,又掏出相機與客人拍照留念,然後和他們告別。然後她會繼續尋找下一位客人,叫他們畫畫。當火車抵達下一個站點,她會跳下車... 此時的她已經蒐集了一堆畫了畫卡片,她非常開心,表示: “今天有很多收穫,我又有了一堆新的‘美麗的時刻’! ”
這位荷蘭女孩子名叫Janne Willems, 生於1982年,是一個80後收藏家,很多人都有收藏的嗜好, 有人收藏古董、手錶、郵票、手袋、還有人收藏唱片,而Janne 非常特別,她收藏的東西,是一些陌生人的“美妙時刻”…. 收藏所需要的工具非常簡單,只是一些紙和一堆彩色鉛筆,她通過自己友善的笑容、穿著便服T-shirt 、牛仔褲、稍為肥胖的身材、不化妝、白人女子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就是在短短幾分鐘內,能讓陌生人對她很容易除去戒心。她說自己的外表對她邀請別人幫助劃畫變得更容易。 陌生人把最近一段時期心中最美麗的時刻畫下來。 例如:有位尼泊爾加德滿都,一位大叔畫出了他覺得最美麗的時刻是他見證了一堆蝴蝶從繭裡孵出來。而在一列火車上,一對新婚夫婦,在没有溝通的情況下,兩人不約而同畫出了他們的完全一致、無比默契的美妙時刻: 度蜜月時,挪威森林那裡雨後的陽光、亦有人是鄰居邀請他一起踏單車、有人是因為吃到很好味的櫻桃(車厘子)很開心、不同的開心原因包括下雨天踢水、看日落、看卡通片等等,數之不盡琳琳種種不同原因。喜出望外,原來有很多人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不一定是要花費昂貴的物品 (好像買名牌手錶或大屋)或活動(舉例:看演唱會或出國旅行) 才可以得到開心快樂。
她從2010年開始推行蒐集全世界其他人的“美麗時刻”的活動。 這些年,她走遍28個國家,蒐集到了8,000多個普通人的’美麗時刻‘。Janne 更在世界不同的國家收集陌生人美麗的時刻和開了一個網站,名為Seize Your Moments ,作為宣傳她這個項目,並且在網站亦收集這些畫卡。這個美麗時刻活動,是通過一幅幅簡單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了這個繽紛世界裡,普通人背後的喜怒哀樂。還有一些人覺得Janne 這樣做是十分有意義,幫助別人想起快樂美麗的時刻,所以他們都加入這個行動,收集別人的美麗時刻。
我們日常的生活,一清早床頭的閙鐘响起來,我們可能還想在床上多賴一陣子才急著起來,梳洗一翻,很匆忙吃點早餐,趕著上班或送小朋友返學。我們就是用這樣匆匆忙忙的心情開始新的一天。若果能早起床多五分鐘,在床上先寧靜地感受一吓新一天的來臨,把注意力放到窗外景色和藍色的天空,若果是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崗和綠色的花草樹木,再合上眼晴嘗試聽一聽,可能會聽到鳥兒在歌唱和高談濶論,用眼耳口鼻去感受一吓,會嘗到新的一天那份清新的感覺,再飲一杯暖水或香濃的咖啡的香味,心中帶著一份感恩的心,多謝神一切的賜予,這短短的時刻開始我們新的一天,可以想像會是充滿朝氣有力量,來面對一天的工作和壓力。若果有些朋友窗外可能是閙市,記得我曾經回香港探親,住的地方外面就是馬路和附近的街市,不妨用心去感受一吓都市的活力,車來車往,十分有生機,原來這就些美麗小片段是十分重要,就好像我常常跟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分享,開會時一開始 set the right tone is so important,即是開會一開始時所用的語調和氣氛是十分重要,可以說是該日會議的成功與否,是否能帶動會議中各人帶著歡欣的心來一起商討。我們有没有注意生活中有很多這些美麗的小時刻? 但它們經常輕輕在我們身邊在不留意的情況下溜走。當可以是家中飼養的小動物,向我們搖尾巴,我們行路時,見到一片黃色的樹葉掉在路旁時,看見天空有一群鳥,聯群結隊地飛翔,看見花草樹木一年四季不同的生長,等等。
當我們能有意識地留意到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就算是很微小的事物,在短短幾分鐘都可以令我們開心歡樂,不要讓它們白白溜走。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幫助我們加強意識:
上一個星期,我和一班朋友一起去行山,大約一行9個人,全程約2個半小時。中途我們停下來休息一吓,期間亦有其他的行山人仕經過,有一隻大狗走過,相信這隻大狗是其他行山人仕帶來一起行山的,突然停在我其中一位女朋友亞詩面前,目不轉睛地望著亞詩,更對著她坐下來,好像等待她發號司令一樣,亞詩不明所以,大家亦覺得,莫明奇妙之際,這時有女士走過來,示意叫大狗跟著走,她外套內的鮮粉紅的衫與亞詩的鮮粉紅外套竟然是完全一樣,大狗立刻跟著離開。此時,大家立時明白原來大狗可能是認錯主人,所以才會如此安靜在亞詩面前等待著。立時惹來大家大笑起來,話題立即轉到為甚麽狗會認錯主人,就是這短短時刻所發生的事情,亦是美麗的時刻,到午飯時大家仍在笑過不停。生活中尋找快樂的時刻就可以是如此簡單。
最後,我們要“抓住當下”,意味著我們每時每刻都擁抱生活,當其他人不以為然時,没有注意這些時刻的存在,但我們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著它們,停下幾分鐘享受吓,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奇妙、美麗和感恩。
聖經中: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 17:22)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聖誕節即將來臨,祝大家聖誕節快樂,願主耶穌的平安與你們同在!在這一集最後一段送上平安夜這首詩歌作為聖誕禮物給大家,希望你們喜歡。
2022 年年尾即將來到的時間,大家都忙著很多不同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覺得若果一個人能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 multi-tasking ,就是高效能,在要求分秒必爭的社會中是最有利,讓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必定快一步完成手上的工作,好smart,好醒目和有能力,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有很多研究顯示當我們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時,所得出的表現並不是最好的。現在加拿大實行駕車時分心駕駛會被罰款和扣分,但之前我相信大部份的司機都曾經試過駕車時聽手提電話,飲料和吃東西,如漢堡飽等。我還看見過有女司機在駕車時看著倒後鏡子搽唇膏和化妝等,最嚴重的一次是看見旁邊行駛的私家車上司機與乘客爭執打架起來,我想著要報警處理,怕會發生交通意外。多年前,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他駕駛時,公事包從旁邊座位掉在車廂內,他嘗試低下頭用手掌著公事包,怎知嘭的一聲,原來他的車子撞了前面車的車尾撞車,他十分後悔不把車子停下來處理好之後才開車,以致發生意外。因為分心駕駛的意外頻生,所以警方才要推出分心駕駛的條例作出管制。何謂分心駕駛(distracted driving)?按照皇家騎警(RCMP)的定義,乃是駕駛者未能完全集中精神在道路上,致令他們的判斷出現偏差。分心駕駛的行為可以是多方面的,當中包括:利用手機通話、傳短訊、閱讀、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觀看視頻或電影、飲食、吸煙、整理個人儀容、調較音響、跟乘客談天、身心疲累下駕駛等。跟專心駕駛的司機相比,分心駕駛的司機發生交通意外的機會高出三倍。分心駕駛是導致北美每年約400萬宗車禍的原因。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見到,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容易出錯,發生意外。所以近年已經有很多研究報告說出avoid multi-tasking,focus monotasking,意思是不要同一時間做多過一件事情,要專心做好一件事,才開始做另一件工作。
今集主題: 一次做好一件事 (Do One Thing At A Time)
在這個世代,大家都想同一時間做多幾件事情,而分心卻無處不在。當大家聽這個Podcast 廣播同時,可能在做運動,弄晚餐、查看電子郵件、等等。
這種分心的習慣是如此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幾乎沒有注意到自己已被這種習慣所控制而不自知。您有多少次發現自己吃午餐、晚餐時,看電視時漫不經心地翻弄著手機,卻不記得曾經拿起過它?但是,儘管我們可能認為工作時被其他事情中斷、分心大多是無害的,甚至可以證明我們有能力兼顧不同的工作和多項任務,但研究表明它們具有巨大的破壞性。
研究發現,在中斷後平均需要 23 分 15 秒才能回到原來的任務時的專注情度。觀察員發現,員工平均每三分五秒在工作之間會中途自我或被其他事情干擾,做其他事情切換一次,其中大約一半是自我干擾。意思是我們會自己可能在做一件事情時,會自己中途可能看手機或看電郵或做其他事情,讓自己分心。
我們一般沒訓練自己要一次做好一件事的練習,所謂的“單一任務”。我們保持忙碌狀態和嘗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已經導致這些處理單一任務的肌肉萎縮。我們手提電話經常設置有新來信息時beep 或其它聲音的通知,所以常常會有beep 或其它鈴聲的干擾,若我們每次在工作時聽到這些聲音就去看看手提電話,然後再決定回覆與否,可以想像是怎樣可以專心工作而不被分心呢? 但這真確地出現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我亦曾經在出席一些會議中,旁邊出席會議的人的手提電話鈴聲notification 不斷地響著,十分影響我不能集中。這個情況,因為當我們試圖同時做兩件事時,我們最終每件事情都只做了一半或不理想。 我嘗試有人跟我談話,但我卻同時間正在回覆電郵,最終我才發現跟我說話的人要我答應做一些事情,最後我只好要他再講一次是甚麽事情呢? 因為之前未有十分留心,並不清楚他說話細節中的內容。
若我們能每一次做一件事,讓每件事都做得更好,通過練習,我們可以訓練保持專注和專心,增強我們的“單項任務肌肉”。 我們可以透過全神貫注地進行不同的活動——包括閱讀、聆聽、學習、玩耍,等等。 做這些練習將幫助我們磨練我們的單一任務技能,然後可以將其應用到我們生活的其他領域。
當我們嘗試處理單一任務並被分心(不可避免地)時該怎麼辦? 關鍵是當他們來誘惑我們時,分心過後,然後努力回到我們單一任務上,不要感到罪疚,只需要將的我們注意力引導我們回到,焦點就可以了。 重點是識別分心,而不是盲目和不假思索地屈服於它們,被它們控制,甚至是習以為常,没有戒心。
成功的開始是提高自我意識的第一步。我幾個月前已經把自己的手提電話中的很多不重要的app的通知notification 都關關掉,然後我再將那些留著有通知notification的app,把通知的模式由幾多個通知轉為只顯示一個小紅點,意思是不會顯示有多少個通知,這樣我會按著自己的時間空擋,才去查看這些app,減低了我的分心,能夠更專注我的工作。無形中,做事情事能專心完成,這樣不但時間上能顯著地改善,更少出錯,工作的質量表現會慢慢地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列出是為什麼最讓我們分心的事情,這是非常有用的練習。 它有助於建立自我意識。 掌握這種內在的自律。 我們如何才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呢? 畢竟,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所從事的工作需要不斷地與他人溝通,同時要處理不同的工作。 我們面對的許多干擾不會因為我們想專注而它們而會簡單地消失, 這就是以有意識的方式精心安排怎樣使用我們的一天的時間,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我們最清醒的時間進行。我有一位朋友,他每天都需要一些獨處安靜的時間,這對他十分重要,所以他會特別提早回到辦公室,没有其他人,十分寧靜,可以閱讀聖經或做其他事情,放鬆心情才開始一天的工作。可能是家人或同事們在我們工作時常常找我們,那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專心工作,稍後再談。我曾經跟告知一位同事,現在有些很重要的工作要專心處理,讓我完成後,會找他跟進他要商討的事情,對方亦十分理解。我亦學習把最重要的工作,在早上開始,關上辦公室的房門,讓其他同事都知道我正在專注地完成某些事情,儘可能不去打擾。 有時我亦會告知家人我需要十分專心完成我的Podcast 和錄音,中途不要找我,讓我完成後會告知他們,漸漸地他們開始明白甚麽時間是請勿打擾時段。大家亦可以自己安排,並確保你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不會被打擾。以致能夠單一做一件事情,讓自己能有效率地完成,不會分心。
當大家都強調要multi-tasking ,同時間要做不同的事情時,在一個充滿干擾的世界中學習單一任務,並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承諾,但最終會帶來回報。 如果我們創造合適的條件,即使在最繁忙的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發揮這些技能。
今集没有跟大家講故事,卻想送上一首聖誕節的歌曲平安夜作為禮物。 今集會是今年最後一集,下一次相會是2023年。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每年踏入12月,大家會想到聖誕節很快就來臨,家中會開始佈置,會安排家人和親朋見面、相聚、慶祝一翻。雖然每年都會過聖誕節,但怎樣才可以渡過一個有意義的聖誕節呢?
首先,我們要回到聖誕節的真正原因,原來並非與大家常常提到口邊的聖誕老人派禮物有關,聖經上記載著耶穌的降生,先是有天使跟馬利亞說,她將會懷孕生子,而她所生的就是救世主耶穌。有一個晚上,當牧羊人在看守羊群時,天使向他們顯現,告知他們耶穌降生的大好消息。天使說:” 不 要 懼 怕 ! 我 報 給 你 們 大 喜 的 信 息 , 是 關 乎 萬 民 的 ;因 今 天 在 大 衛 的 城 裡 , 為 你 們 生 了 救 主 , 就 是 主 基 督 。你 們 要 看 見 一 個 嬰 孩 , 包 著 布 , 臥 在 馬 槽 裡 , 那 就 是 記 號 了 。忽 然 , 有 一 大 隊 天 兵 同 那 天 使 讚 美 神 說 :在 至 高 之 處 榮 耀 歸 與 神 ! 在 地 上 平 安 歸 與 他 所 喜 悅 的 人 。” (路加福音2:10-14)。
無庸置疑,耶穌的降生,由天上到地下都是大喜的信息,rejoice,rejoice! 大大喜樂,普天同慶的真正原因。聖誕節的主角就是耶穌!透過耶穌的誕生,為我們帶來愛與盼望、喜樂與和平,這是上帝賜給人的一份大禮物。
今集主題: 聖誕節的傳統 (Christmas Traditions)
在2013年的12月,在美國加洲Sacramento的一間大學,名叫William Jessup University,就讀的一位黑人女學生Jackie Turner,住在學校的校舍內,她讀書成績很好,在校內還幫其他同學補習。12月時,當所有住在學校的學生都離開學校,回家與家人和朋友過聖誕節,大家熱切地計劃聖誕節假期的各樣活動和聚會,Jackie Turner擔心她會成為唯一一個留在校園過聖誕節的學生。她說: “每年1-11月她都是十分積極和正面地面對生活,但每年的12月對她來說是最艱難,因為每個同學都在談論他們 以往跟表兄弟姊妹、家人、朋友曾於聖誕節一起所做有趣的事情,帶來快樂和難忘的回憶。” 但Jackie說她從來沒有同學們談論的這些體驗,她的童年是被父親虐待的,捱餓和被打,從來没有見過她的母親。 於是她決定要給自己一個美好的聖誕節體驗,而不是為自己感到難過,所以她在 Craigslist 上發布了一則廣告,"I want to rent a mom and dad, maybe for like a couple hours." 意思是於聖誕節期間,找人能提供租用父母服務,幾個小時, 她願意每小時付費 $8 美元。若你不大知道Craigslist 是甚麽,它是一個免費的網站,其中一種服務是供給人將自己的需要刋登在網站上。 她希望這能除去心中的黑雲,感受到生命中有光和愛。”
Jackie 的廣告收到了數十條回復,大約一半人都自願意提供免費的幫助,願意像父母般陪同她過聖誕節,讓她可以感受父母的愛。而另一半的回復,竟然是其他與她有相同遭遇和感受的年輕人。 因此,她決定舉辦一個potluck聖誕聚餐,讓其他人都可以一同得到關心和鼓勵,成為朋友。因為很多人都有受傷和破碎的經歷,需要彼此相愛。當CBS News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採訪Jackie 時,她在訪問中表示,不僅在聖誕節為自己找到了一位導師,關心她,而且還幫助有需要的人找到其他人關心他們。日後她繼續舉辦聖誕聚會,因為不想有人會在聖誕節感到孤獨。
聖誕節是一個普世歡騰的日子,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很意義的聖誕節的傳統,作為參考。
以上已經列出了很多聖誕節的傳統,希望有一些你喜歡。亦歡迎你告訴我一些你的聖誕節的傳統。
美國密之根州Michigan居民Chad Rose,因他公司的花車遊行後,剛好有一棵額外多出來的聖誕樹,於是為了不浪費:Chad 在 Craigslist 上發出一個帖文信息,有一棵聖誕樹免費贈送。 對於一些人來說,一棵樹是一年一度聖誕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原來對一些人來說,錢要用於日常必需品,所以没法有多出來的錢買聖誕樹,這是一項需要節省的開支。 Chad 發佈廣告信息後,他的電郵收件信箱立即收到很多關於為什麼各個家庭都應該擁有這棵樹的感人故事。
他閱讀的每封電子郵件都讓他明白,一棵簡單的樹除了在營造節日氛圍方面之外,原來是多麼重要。 他分享其中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今年擁有一棵真正的聖誕樹將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因為通常我們會在一張大海報上畫一棵聖誕樹並將其掛在家中角落裡代替真的聖誕樹。” Chad 意識到花 25 美元買一棵樹對一些家庭來說太貴了,於是出去買了 40 多棵聖誕樹,免費贈送給所有發郵件的人。 第二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瀏覽他的電子郵件列表,檢查兩次是否有遺漏。
這個故事中的節日氣氛並不停止於此,有一位 Ann Posont 閱讀了Chad 的帖文信息後,並聯繫了他,不是為了得到聖誕樹,而是為了她亦想幫助有需要的人。後來她得知Chad 為了幫助有真正需要的人時,再另外購買 40 棵聖誕樹,她亦被Chad 感動了了! 她主動提出為他選購了的 40 棵樹捐贈聖誕樹裝飾品。最後很多個家庭都是因為Chad 和 Ann 的幫助,有一個很有開心和不一樣的聖誕節。
原來有時我們付出,會比收到禮物更到開心和真正快樂。當我們看見很多人都是因為聖誕節,耶穌降生而有一個假期,一起與家人朋友一起慶祝,當中表現出的一份愛,是很美的。願一切的榮耀都歸予神。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幾個月之前我開始每個星期都去打羽毛球做為運動,有益身心。亦因為如此,我對有關運動方面的消息多加關心。隨之而來,讓我得悉在運動上發生的一些有特別的個案,很想跟大家分享。
在2019年奧林匹克運會上,乒乓球混雙比賽中,有一塲是中國對來自斯里蘭卡的比賽,眾所周知乒乓球是中國其中一項經常在奧林匹克運會上獲得奬牌的運動項目,當日中國隊的選手是出名的周雨和孫銘陽,而斯里蘭卡的選手卻是在乒乓球壇上藉藉無名,無庸至疑,這是兩支實力懸殊的隊伍比賽。從第一場就可以看出,斯里蘭卡的男選手可以說還有點技術,但女隊員的實在是好像一個業餘選手一樣,就連開發球都落網失分,但周雨和孫銘陽在比賽中依舊没有因此而少看對方,十分認真地比賽,中國隊輕易贏了幾球後,戰勝實在是穩如泰山,讓了對方兩球,做法很自然、不誇張。看台上支持中國隊的觀眾連連歡呼大叫加油助慶,意想不到,中國選手周雨為免令對方尷尬,即時望著看台上的觀眾,用手勢暗示意他們不要歡呼拍掌,保持安靜,小心守護著對手的自尊,這是在比賽中史無前例,中國選手表現出非常體恤斯里蘭卡選手除了没有奧林匹克運會上的比賽經驗,還有比賽前所要面對國家內戰頻繁的背後原因。
斯里蘭卡是個小國,2019年參加奧林匹克運會時,斯里蘭卡前幾年還面遭遇內戰,2018年還出現過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人心惶惶,可以說是很艱難了,參賽的運動員要面對生活上的難處,可能是難以言喻,甚至是完全没有機會練習和受訓,這個國家雖然命運多災多難,但國民卻很善良,很多人都願意在死後捐獻眼角膜。這個有著2,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已經捐獻出了110萬眼角膜,其中對外捐出67,000多枚眼角膜,受益涉及57個國家、140多個城市,幫助近14萬人重見光明。
斯里蘭卡的選手雖然清楚雙方的技術差距,毫無勝算,仍能夠在明知對手強大的情況下、不退縮,全力以赴,仍然參加比賽,最終以0-3被淘汰出局,三場的分數均是11-2,不是捧蛋,可以說是非常暖心的結果,大家對斯里蘭卡的選手的表現倍加體諒和明白,與此同時,大家心裡亦對中國的選手生出敬偑之情,這塲比賽展示出他們善良、尊重對方的體育精神。體育精神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今集主題: 體育精神 (Sportsmanship)
體育精神,亦可稱為公平競技(Fair-play),是體育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希望賽事能在公平、尊重和合倫理的環境下順利完成,亦是參賽者尊重對手的表現,強調「寧可有光明的失敗,決不要不榮譽的成功」。所謂「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亦是十分重視要。
並非只有運動員才需要學習和鍛鍊出體育精神,若我們能夠舉一反三,好好掌握,運用合宜,必會對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著莫大的幫助,終生受用。僅僅參與體育運動並不足以確保運動員擁有良好的體育精神,而他藉著行為和比賽中表露無遺。
在2012倫敦奧運會女子雙人羽毛球小組比賽,四隊參賽選手,包括中國、印尼和兩隊韓國,這八位選手都故意打輸,球塲上竟然没有想贏,這簡直是天荒夜譚,就連中國選手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于洋和王曉理亦故意發球落網失誤和不接球以至輸球失分,明顯是不想贏這塲比賽,故大家又怎會有機會看見她們奮力作戰,渾身解數的情景,因此引起現塲觀眾的嘘聲四起,她們的目的是避免在淘汰賽中與另一對中國組合的選手,過早相遇,因而其中一隊因而被淘汰出局,事後引起輿論大肆批評她們八人作球壇上的國家代表隊,卻流露出為了增加贏取比賽的機會,罔顧了體育的精神,令下一代作壞的榜樣,最後世界羽毛球聯會和奧林匹克委員會共同決定取消她們四隊八個人繼續參加餘下比賽的資格,作為處分懲罰,給以後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一個警惕和鑑戒。
我們在學習體育精神之際,能培養個人品格和能力,包括:紀律、克服逆境、面對失敗,團隊合作、公平競爭、追求卓越、堅持和有毅力、謙卑、尊重、有責任感、等等。這些都是成功的技巧。
良好的體育精神包括以下的質素:
謙卑– 出去比賽總會有贏有輸,輸了不要緊,重要是堅持拼勁,讓對方贏得辛苦﹗這對體育精神另一番體會。要知道失敗是比賽成長的一部分,了解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找藉口責備他人導致自己失敗,要保持冷靜,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為下一場比賽做準備。
卓越 – 不斷改進和盡力做最好,不會馬馬夫夫,得過且過。努力發揮個人潛能和展演最佳能力。要學習聆聽和有良好的溝通、教練和運動員必須達到他們自己的最高個人體育精神標準,即使他們的對手可能不是如此。仍要堅守自己的標準。
尊重–在比賽中對著對手、比賽官員、和觀眾保持尊重和禮貌,最重要的是,運動員必須尊重比賽訂下的規則。必須要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可以無理地向別人發脾氣,嘲弄、令對方尷尬、污言穢語或羞辱對手。
了解比賽規則–並且遵守比賽規則。...
團隊合作–有一位體育老師問新來的學生會不會打籃球,.....
鼓勵–在隊友做得好的時候表揚他們,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安慰和鼓勵他們。...
當我們要參加比賽,有著強烈求勝心態,都是想著怎樣可以贏?要贏那一隊? 贏了可以拿到甚麽奬項? 這就是一股發自內心的動力,推動我們計劃、不斷訓練和改良。父母在看台看著自己的子女參加比賽,大聲叫著拍掌為他們打氣。在競爭激烈的比賽場上,究竟有甚麽比「輸贏」更重要呢? 那就是「體育精神」。它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一樣。沒有良好的地基,任何建築物都蓋不起來;若房屋是建在沙土上,大風水淹它必倒塌。這種現象若是出現在學校、若是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就被教導輸贏,比賽結果至上,我們怎麼能期望他們長大後的人生,懂得甚麼叫「體育精神」呢?
2022年大英聯邦運動會羽毛球比賽,賽事的第一天7月29日馬來西亞對壘牙買加時,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在男子單打羽毛球項目打到第二局時,馬來西亞的選手黃智勇當時以4比5落後於牙買加選手Samuel Rickett 時,比賽節奏快速,雙方隔著球網激烈對陣,牙買加選手Samuel所穿的黑色球鞋突然鞋踭位置意外裂開損毁,評判見此,比賽惟有暫停,有待Samuel 換上另一對鞋才可以繼續比賽。但Samuel卻没有預備多一對鞋作後備,他的教練立即帶著一把剪刀來到Samuel 身邊,叫他把鞋脫下,然後用剪刀剪下鞋踭裂開部份,再叫Samuel 穿上看看效果如何,Samuel 一試之下,發覺腳踭位置不平衡,不理想。教練再跑去找來另一對鞋,Samuel 一穿之下,不適合他腳的尺寸,太小、太緊,不合適,正當Samuel不知所措時,徬惶無助、苦惱之時,他的對手黃智勇走向前詢問他球鞋子是否合腳,隨後馬來西亞教練葉誠萬看到此情此景,毫不考慮立即脫下自己腳上黑色的球鞋,然後穿著襪子緩緩走向Samuel,再把自己的球鞋遞給他,Samuel 和他的教練十分愕然,一試之下,十分合適,喜出望外,這簡直是雪中送炭,感人一幕立刻引起全場歡呼鼓掌。馬來西亞教練葉誠萬則是穿著襪子走回自己教練的坐位中,没有穿著鞋繼續指導選手黃智勇比賽。賽事重新開始,經過一輪你來我往,馬來西亞黃智勇最後贏得比賽,更贏得對手Samuel、所有觀眾的敬重。賽事之後,馬來西亞教練葉誠萬在他的網上Instagram 上寫上一篇短文講述當日幫助牙買加選手Samuel的事情,題目為: 一個鞋的故事....這完全是一個好意想幫助他,看見他一直苦苦想不出辦法,不希望他因為鞋子爛了而要停止比賽,我只是給他一對鞋,他就可以繼續他的夢想繼續比賽。在這件事件當中,我明白到有些事情是比一塲比賽更為重要,那就是愛、尊重和人性。我們遇到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目的,有些人來到你的生命中是要試驗你、有些人是來教導你、有些人是要用你、而有些人是讓你的生命發揮出最好的一面。馬來西亞教練葉誠萬在敵方選手比自己隊員還高分時,脫下腳上鞋子借給對方讓他能繼續比賽,展現出高尚的體育精神。
體育精神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原則,從教練和運動員到父母和球迷。沒有體育精神,任何比賽的勝利都失去意義,不值得一看。與此同時,有無數振奮人心的比賽,是發生在一些毫不起眼的地方,球場上有許多事情比輸贏更重要,我們的人生也是。
聖經上寫著說: “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 40:31)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又可以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現在溫哥華正直秋天,四處佈滿不同顏色的楓葉樹,有紅色、黃色、綠色、啡色 ,花姿招展 ,十分美麗 ,令人眼花撩亂,看到這樣迷人的景色 ,令人心中帶來一種喜樂和開心,見到很多人一家大細一起去拍照留念,我亦影了些照片上傳了在我的Instagram,歡迎大家收看。
回想起有一年的秋天,有一天,我外出時家人來電,告知我當時我3-4 年歲的兒子,不知怎樣自己開了房屋的門,走了出去,當時家中的人没有注意,完全不知道,直至聽到有門鈴的聲音,打開門之際,看見門外有一位女士手拉著我的兒子,為之愕然,說她在路上看見這個小朋友自己一個人行,並没有成人陪同,路旁是馬路,恐怕會發生意外。於是帶著小朋友到附近的房屋查看能否找到他的家人,所以她帶著小朋友按我家的門鈴,問這個小朋友是否住在這裡,一聽之下,當時真的把家人嚇了一跳,感謝神,兒子安然無恙,没有遇上拐子佬和壞人,因為每年都有很多失踪的小朋友,大家衷心感謝這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願意付出時間幫助,把我的兒子帶回家,她就好像一位天使一樣。
讓我們安靜下來想一想,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身邊有沒有一些天使呢? 而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亦可以加入這個行列,成為別人的天使?
今集主題: 天使行動 (Angels in Action)
有一位住在美國Louisiana 的 Alvin Bamburg,他已年過66歲﹐在去年12月,在家中附近看見一棵樹上閃閃的有一些東西懸掛著,覺得有點奇怪,走近查看一吓,發現原來是一個爛了的氣球、綑著一些閃的絲帶,上面還有一張紙條,原來是一個小朋友把自己的聖誕節願望寫給聖誕老人,紙上面是手寫著小朋友是名字是Luna,今年四歲,住在Kansas,說她自己很聽話,希望聖誕老人能送她一些禮物,包括糖果、玩具和一隻小狗。 看見這張紙條的內容時,Alvin的心情竟然又開心又驚訝,因為他少年的時候亦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幫Luna 願望成真,但他住的州與Luna 的州路程超過650英里,而他亦不知怎樣可以找到這位小朋友。
當他把這件事情跟太太道出時,太太建議他把汽球和字條拍張相片,放在Facebook 群組中,叫朋友們傳出去一起找Luna,可能有機會找到這位小朋友,事就是這樣慢慢傳開了,終於,竟然有人認識Luna 這一家人,於是她立即通知這個小女孩的母親Leticia,找了好幾天,原來她們一家人去了探望外祖父母,不在家中,最終聯絡上。有一媽媽Leticia接到一位朋友的來電,這位朋友不斷打電話找她,跟她說她女兒Luna的氣球和寫給聖誕老人的字條終於給人找著了,而這個人叫Alvin,他在網上展示出Luna 的汽球和字條,希望能與Luna 和她的家人聯絡,這是一個十分大的驚喜,亦是Leticia 意料之外,對Luna 來說真的是夢想成真一樣。
Leticia 與她四歲雙胞胎女兒Luna 和Gianella 一同在美國Kansas生活。因為她們居住的城市,並没有任何親人,在疫情初期,倍感孤單和被隔離的感覺,當時剛好是冬天,十二月聖誕節期間,她的經濟亦十分枯竭,未能買一些聖誕的禮物給她們。Leticia 想到為了讓兩個女兒仍然有聖誕節的氣氛,於是有一個想法。叫女兒們把自己聖誕節的願望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後綁在汽球上,再把汽球送上天上,這樣汽球會飛去聖誕老人家中,聖誕老人就知道她們的聖誕節願望,兩個女兒聽了十分輕奮,贊同用此方法通知聖誕老人,就是這樣,由媽媽教她們把自己的願望寫在紙條上,在一個嚴寒大風的早上,媽媽Leticia幫兩個女兒穿著粉紅色的衣服,跑到屋外面,把寫好的紙條綑在汽球上,還綑上閃閃的絲帶,十分奪目,然後把汽球放到天上,大家向汽球揮揮手,說上Goodbye 再見,汽球慢慢升上天空,越飄越遠,跟著漸漸消失在視線中,女兒Luna 和Gianella 滿懷希望氣球能夠真飛去聖誕老人家中 ,讓他知道她們希望得到的禮物,而媽媽心中想著這是給女兒們一些安慰而矣,亦解決没有聖誕禮物給她們的難處。
長話短說,Alvin 住的社區中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把一些禮物送到Alvin 家中,希望他能傳交給Luna,展現大家的愛心和支持。終於到了大家見面那一天,Alvin 與太太駕長途車到Luna 家,把禮物交給她,到達時,Luna 和家人亦從屋內跑出來歡迎,當車門打開時,有一隻小狗從車上跑出來,跑向Luna 和家人,Luna 立即抱起小狗,然後問這是給我的嗎? Alvin 微笑點點說是的,Luna 和姊姊歡欣若狂,跳著、笑著,心裏面有種不敢相信的喜樂 。之後Alvin 跟她們一家人成為朋友,更對她們說神是聽祈禱的,但有時不是立即達成我們的願望,需要等候。其實Alvin看見汽球和紙條之後,可以視而不見又或把它們掉進垃圾桶內,但他卻願意出付出愛心、金錢和行動讓一個小朋友的願望成真,讓她能感受人間有愛,所以他是Luna 一家人的天使。
想成為天使,能夠成功幫助別人必須具備有一些因素,包括:
有一位住在美國叫Jodi Moen,她哥哥突然被人殺害身亡,令她十分傷心難過,痛哭流淚,有一天,她的一個朋友開車送她到一間店買東西,當她走出店舖時,一位年長的女士走近她,然後緊緊的抱著Jodi,跟她說我在報章上看到你哥哥的惡耗,為你們一家人所經歷的很難過,我為你哥哥祈禱,亦會為你祈禱,叫Jodi不要太難過,向她微笑後就離開了。Jodi 感到很意外,因為她完全不認識這位長者,但對方好像十分明白她正經歷的傷痛,並親自來安慰她,更說到她會為離世的哥哥和自己祈禱,這樣讓Jodi 心中得到無形的安慰,奇怪的是這位老者並不是給她任何實際的東西,單單一個擁抱和幾句說話,便帶來一份平安,更讓她常常聯想起這位仁慈的老人家的笑容,好像一位天使,來幫助她不再感到十分孤單失落。原來幫助不一定侷限於金錢和物實上的東西,心靈上的無形幫助亦有很大的功用。
其實能夠幫助別人時,所得到的開心和快樂,是比收到一份禮物更為開心。除了在金錢或物質上幫助他人之外,付出時間和精力去關懷別人,也是慷慨的表現。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就有不少人很願意花時間義務幫助有需要的人,或者關心慰問病患以及心靈憂傷的人。能夠成為別人的天使,這擁有一種感染力,可以影響身邊其他人一同學習。
聖經上說「施比受更有福」(使徒行傳20:35)意思是一個人若肯貢獻力量,把自己的東西與有需要的人分享,比擁有這件東西,更有福氣。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有任何意見可以電郵給我 @ rana.moment21@gmail.com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在預備這一集的時候,讓我回想起自己讀小學,因為是插班生,經常被一些女同學欺負,而其他女同學因為怕事,亦附和她們,當時我是班中年紀最少的,當時年幼,不懂得怎樣處理心中不開心和被孤立的情緒,卻不敢告訴老師和父母,只有默默地承受著,但是心中卻燃燒著一份憤怒,以至於不願意跟女同學玩耍,所以當時大部份都是跟男同學一起玩耍。直至到中學才開始與其他女同學交往,心中這些傷痛、失望和憤怒,沒有處理,就好像一個沒有被醫治的傷口。長大後,學習隠藏自己這方面的負面情緒。若遇上類似的情況,記憶會讓我重温往日片段,心中不悅,一切的情緒都會再浮現出來。朋友們很少會見到我這樣的情緒起伏,我有時會不形於外,抑壓住自己的情緒,但這是不健康的,我開始意識到我需要處理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傷口。有一個說法,看一個成年人在什麼地方會發脾氣 就知道他是在什麼地方曾經受過傷害 。當我們不採取行動去駕馭憤怒,我們就會被憤怒駕馭,很危險。當我們的情緒有辦法流露、釋放出來,我們的情緒才有機會得到醫治。
今集主題: 憤怒:與狼共舞 (Anger: Dances with Wolves)
2006年在加拿大Albert 有一位女孩子Jasmine Richardson,她是一個性情開朗、活潑的學生,家中有一個8歲弟弟,跟父母親一起生活十分愉快。但後來在一個Punk 的搖滾表演晚會中認識了23歲的Jeremy Steinke,比她大11年,從此她的人生不再一樣。Jasmine立即被他的奇異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因此她跟他一樣成為了 VampireFreaks.com (中文翻譯為吸血鬼怪胎)網站的會員,並且會化上深色的妝容,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得多。Jeremy 自己的成長環境並不像 Jasmine 那樣健康。他的母親是個酒鬼,她的伴侶虐待Jeremy 。學校裡的同學們都欺負他,當他遇到Jasmine 時,他已經企圖自殺。從 13 歲起,Jeremy他脖子上掛著一小瓶血,自稱是“300歲的狼人”。當 Jasmine 的父母 發現這段關係時,他們禁止女兒見到 Jeremy。案情透露她的父母嫌兩人年齡相差11歲,禁止兩人約會,連電腦和手機也不准用。但熱戀中的Jasmine 對父母棒打鴛鴦,恨之入骨,憤怒之下向男朋友Jeremy主動提出出要殺父母的念頭,他的男朋友不單止不阻止,更同意和願意幫助她。據報導,Jasmine告訴朋友們關於殺死她父母的計劃,但他們都不相信她,認為她在開玩笑。2006年4月23日,她的男朋友Jeremy負責刺死她的父母親,而Jasmine在弟弟苦苦哀求下,仍堅持刺死8歲的弟弟。Jasmine最終被裁定三項壹級謀殺罪成,成為加拿大歷史上最年輕多重殺人犯。憤怒可以讓Jasmine 和 Jeremy失去了理性,後果是難性的結局。
喜、怒、哀、樂是每個人在經歷不同處境時所產生的情感反應,人在憤怒中很容易失去理性的分析,而做出一些激動的行為,除了讓身邊的人看見而感到害怕、驚慌和不安之外,有時亦會導致自己日後會內疚和後悔,其實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是會互相影響。不同的情緒是給我們一個訊息,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內心的感受,當我們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情緒起伏的原因時,透過反思和自我檢討,則可以使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合宜的回應。
有人站在我們前面磨拳擦掌,提高聲浪,面部肌肉抽搐,又或者他大吵大鬧,責罵他人,目露兇光的眼神,很明顯,他很憤怒。其實我們為甚麽會憤怒呢? 當我們不能得到所期望的結果,感到受到阻止或挫折,眼見目標難以達到,便會引發憤怒的情緒,隨之而來的生理反應,其中包括:呼吸量大增、血壓和心跳加速、血液凝固的速度上升、隨汗液排出廢物的速度加快。這一切令憤怒的人進入戒備狀態,這些生理反應若長期持續,會導致身、心相關病症。當憤怒的情緒被壓抑或埋於心內,得不到公開宣洩時,所經驗到的挫折感會轉化為激烈行為。
成人表達憤怒情緒的方式,大多取決於他孩提時代發展形成的傾向。最重要的形成因素包括:(1) 父母的態度、(2) 紀律的方法、(3) 性別上的差異、(4) 家庭地位、(5) 社會經濟水平和 (6) 性格特徵。
有兩種主要的憤怒表達的方式,包括
1 攻擊性憤怒 - 這是帶有令人感到恐慌或傷害性的話語,嚴重的是對別人作出身體上的傷害,以及破壞物品等暴力行為,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十分憤怒,例子:父親虐待家人,他孔武有力,大家都怕他。新聞報導當中,我們經常見到因為這樣行事方式,而傷及他人的新聞。之前Jasmine and Jeremy 是其中一個例子。
2 消極(或者叫被動)的攻擊性憤怒 - 是一種故意的掩藏怒氣的表達方式,卻用多種行為來報復別人,而別人很難意識到他人潛在的憤怒。透過非言語、默不作聲、板起臉、消極的行為表達敵意和憤怒。舉例: 故意把工作延遲提交、喜歡用冷戰解決矛盾、用諷刺的話語來表達不滿。行為上故意不合作,這些行為可以是明顯的,亦可以採取隱藏的方式,讓人不容易察覺,表面卻合作實則抗拒。一個人害怕直接表達憤怒而引起的,認為如果別人知道他的憤怒,生活只會變得更糟,所以他只能間接地表達憤怒。口頭否認憤怒、生悶氣、從長遠來看,消極攻擊是具有破壞性的,因為與一個常常消極攻擊別人的人,會變得令人困惑和沮喪。
憤怒是有一個階段,:
當我們生氣,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其實饒恕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揭止怒氣,一聽見這兩個字,大家都想這是十分困難的。核心問題在於實行饒恕的是受到傷害的人,亦即時被冒犯的一方,而不是被饒恕的人,亦即是冒犯者。因為饒恕的人要付出一項昂貴的代價,就是他饒恕被冒犯或別人作惡的代價,假使有一個人用刀弄花我們剛買回來的新車,那我們就要承受金錢的損失。一個醉酒的司機,撞上行人路,釀成一位孕婦死亡,那位丈夫要承受失去妻兒的傷痛。記得我的兒子年幼時與一個新相識的孩子一起玩,那小朋友突然搶去他的玩具,還在搶的時侯弄傷了我兒子的臉,當時還有流血,使他的臉上永遠留有一條小的疤痕。
饒恕是在別人冒犯/得罪自己的事情上,盛載自己的憤怒之餘,讓那犯罪者得到釋放。被觸怒的一方藉著背負自身的憤怒,讓對方、那冒犯自己的人得到自由。意味著正義並非都能夠完全實現,舉例: 饒恕不能重建一個人不小心玩火燃燒了的房屋,饒恕也無法保證一個破碎的婚姻絕對可以破鏡重圓,好像若Jasmine 的親戚饒恕Jasmine,亦不可能讓被殺死的父母起死回生。這代表著讓他走吧,我不再追究,則是放棄我回過頭來傷害他的權利。為甚麽我們不可以恨他呢? 報復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恨那位傷害我們的人,讓我們懷的怨恨無限膨脹,但到頭來我們能得到什麼呢? 若果我們終日想著要恨的那個人,這個人就好像一個監犯,放在自己思想的牢獄當中,我們就好像一個獄卒,站在門口,怕那個人會逃獄,自己不是也不可以離開這個監獄嗎?在仇恨中,每個人都是輸家。原本一個可愛、健康的人變成酸溜溜,損害性情和身體的健康,這就是一種慢性自殺的形式,我們傷害的將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個。
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年青人,他經常對家人和朋友發脾氣,因此他的同學和朋友都遠離,他的父母見此十分擔心。常常希望怎樣能改變兒子的脾氣,常常勸他要控制自己的脾氣,他不但止不改變,更加變本加厲。但當他發現朋友們都是三五知己,連群結隊,唯有他是獨過兒,做獨行俠,所以他亦開始想有所改變,但卻不知道怎樣做。
聖經上: “生 氣 卻 不 要 犯 罪 ; 不 可 含 怒 到 日 落 , 也 不 可 給 魔 鬼 留 地 步 。”(以 弗 所 書 4:26-27)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最近我想聽一些其他中文Podcast 的廣播,瀏覽到一 個粵語的Podcast網站,一開始收聽時,聽到兩位主持人第二句就說出一些粗口,為之愕然,想一想可能是我自己聽錯,於是繼續聽下去,出乎意料,誰知道該兩位主持人跟著用了很長的一句一句的粗言穢語,實在不堪入耳,而所講的內容可圏可點,似是而非,最後我只好把它關掉。但留在我心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想一想做廣播事業的朋友們, 不是都應該肩負著一份社會的責任,製造 一種文化,幫助聽眾成長和有所學習,學以致用,但加入一些污言穢語,實在侵蝕著聽眾們的思想,耳濡目染,實在是損害聽眾的身、心、靈的健康。我們作為聽眾的又會否照單全收? 將這些不堪入耳的言語留在心中、存在腦海當中,有一席位,覺得無相大雅?。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覺得這些都不是怎樣的一回事,日子久了,甚至可能自己亦會把聽得很順的粗口滲透到自己的言語上,這樣不單止會影響自己,更可能會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和身邊的其他人。除了不讓污言穢語滲入自己的生活當中,還有其他東西要小心,不讓他們昂首闊步進入我們的心中嗎?
今集主題: 守著心門 (Guarding our Heart)
在開始今集的內容之前,我想讓大家知道,最近因為一些私人的事情要處理,而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有見及此,由10月份開始,將會改為每兩個星期製作新一集的廣播Podcast,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跟著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村莊住著很多戶人家,而這個村莊裏只有一條溪澗。大家就從這條溪澗中拿取水作日用飲食。有一天,有一個外來訪客叫鄭大叔來探望村中一個家庭,鄭大叔來到時發現溪澗旁邊有很多人手中拿著一個水桶和一個漏斗,他們先把水從溪澗提出來,放到漏斗過濾後,水再流入水桶當中。但看來是十分費時失事,枯燥無味的工作,而且過濾後的水只有很少能作飲用。鄭大叔覺得很奇怪,於是走往前看清楚,才注意到溪間的水十分之污濁,不能直接飲用。跟著他跟朋友查詢後才知道,村裏的人想過用不同的方法過濾,但果效不大,大家都束手無策 。於是鄭大叔叫朋友帶他到這條溪澗的源頭上游地方查看,才發現原來那裏有著一些動物的屍體和雀鳥的糞便,還有很多污泥,所以溪間的水才這樣污濁和不能直接飲用。鄭大叔就跟他們說要保護這條溪間的上游地方,避免有其他動物的屍體和糞便污染水,他這幾句話言簡意賅,令村裡的人十分佩服,所以大家火速行動,築起一些圍欄,這樣上游的水變得十分清澈,大家可以直接飲用。這個發人心省的故事,講出一個道理,有些問題的根源並不是從外表可以得到解決,是要去到人心裡根源的地方,得到解決,要真得到潔淨,外面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保守你的心」亦即是看守著我們的思想和意念,不讓一些不良和敗壞我們的想法潛入,靜靜地做拆毀的工作,這不單是年輕人要看重的事,成年人、老年人也需要注意。心是感情、意念、思想的所在,心是帶動著我們的行為和表現,決定我們人生和生存的目標。有怎樣的心態,就有怎樣的生活。想要有光明美麗的人生,首先就需要一個美麗光明的心。我們的心思意念不單影響我們的人生,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外貌。有人說,成年以後,我們就要為自己的樣貌和行為負責任,這話是真的。如果內心充滿良善、仁慈、正直、不記仇,不懷怨、不惡毒、不邪淫,相由心生,面孔就會慈祥、溫柔、和藹可親。可見內裡的美麗會從外表流露出來,否則可能會變得面目可憎又或者口是心非。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的心被別人毀了。原因是他們讓任何心懷不軌的人敲門,就把門打開。憤怒出現了,我們讓他進來。報仇需要一個地方住,我們拉一張椅給他休息。 苦毒想開派對,我們帶他去廚房。情慾敲響了床頭鐘聲,我們換了床上的床單。我們不知道怎麼說NO,不可進來嗎?許多人都說不懂得怎樣說NO不或不能拒絶別人的要求。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保住我們的心? 要思想管理?,嗯,從來沒有想到過,但我們對時間管理、體重管理、人事管理,甚至髪型管理都會學習怎樣做得更好。但是思想管理呢?難道我們不應該像管理其他事情一樣關心和管理我們的思想嗎?耶穌他好像守著城門口的一名老練的士兵一樣,守著他的心,不讓仇敵進入。如果他這樣做了,我們不應該也用上一些時間學習嗎?
我們常常看見銀行門口,有著一、兩個保安員帶著槍守著,因為銀行內有著很多金錢,所以要守著,怕被賊人搶去金錢。還有珠寶店、法庭、大廈屋苑,保安員看守著別人的重要生命財產,而不會保護一些無價值的東西,舉例垃圾房,廁所、等等。而我們的心是極其寶貴的,我們又怎樣看守著?又是否中門大開?
所以我必須每天守護我們這顆心。我們的心是我們所做的一切的源泉。要時刻保持警惕,因為生命的泉源從它流出。當我們容讓泉水被毒化時,水就會變得有毒。當泉水的出口被塞住時,水停止流動。如果我們的心臟不健康,它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我們的家人、我們自己、我們的朋友、我們的事工、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一切、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我們讓一些東西……只是一些小東西……它可能會摧毀一切。朝錯誤方向邁出的一小步,可能會讓我們走得比我們想像的更遠。
當我們的心臟受到持續的攻擊,我們的心很脆弱,我們受試探,被推倒了,被拉倒了,別人的行為傷害了我們,我們就可能容讓憤憤不平充滿我們的心胸,即使如此,不要想著怎樣報復,怎樣以牙還牙,敵人用來攻擊我們心臟的武器有很多。保護它。拿出禱告的武器,拿出讚美的盾牌,拿出在聖經的盔甲,保護我們的心。在我們邁出那一步採取行動之前,在我們想到那個方法之前,在我們按照那個想法行事之前,請保護我們的心。保護好我們的嘴。保護我們的手,我們的腳。按照上帝要我們思考的方式思考,用祂想讓我們用的言語回應。守著心門!
以下係一段媽媽同13歲個女Sabrina 嘅對話,當時係個女陪緊阿媽買餸,喺個街市呢裡面一路行,一路傾偈。說話的內容是媽媽知道個女當夜晚要去朋友家中睇netflix電影,查看之下才知道電影情節裏面係有啲色情同埋床上做愛嘅情節,媽媽不贊同Sabrina 去看這套電影。
媽媽說: “我覺得呢一套戲唔適合你去睇,因為裏面呢有啲床上做愛嘅色情畫面,更加唔好講佢有啲暴力、同埋粗口啦!”
Sabrina 說: “冇問題啦! 而家電影這些情節真係好小事,做乜你咁大驚小怪呀?你真係曬太睇古老呀! 其實睇少少呢啲嘢,都唔會影響到我呀! 你唔好咁古老喇,我真想跟朋友們一起看!”
媽媽說:”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其實當你睇一少少呢內容情節,都會影響到你嘅思想,你的標準就會降低, 一些本來你不會去看的東西,因為潛移默化之後,你都會覺得無所謂。所以唔可以隨便開咗道門讓不合適的東西進入我們的思想當中, 要保守住你嘅思想,要保護住你嘅心,唔好畀佢被沾染。”
這時Sabrina 手上面拿著那杯波霸奶茶,突然間有隻大蒼蠅飛咗落去,在奶茶的表面浮著,Sabrina大聲叫: 媽媽這杯波霸奶茶不能再飲,因為有隻大蒼蠅飛咗落去。
媽媽看到這個情境,靈機一觸,跟著就說:”這杯波霸奶茶應該沒有問題,你可以繼續飲。只是一隻蒼蠅飛入奶茶內,這麼大的一杯奶茶,小小的一隻蒼蠅, 飛了入去,亦不是甚麽大事,不用大驚小怪。為什麼不能飲呢?
Sabrina意料不及媽媽的反應,因為家中常常保持清潔。就說: “你是不是跟我開玩笑,一反常態, 這蒼蠅令到整杯波霸奶茶都污染了,他四處飛,不知有沒有飛到垃圾堆中,怎能飲呢? 要報銷啦!”
媽媽笑著說: “既然蒼蠅飛入這杯奶茶內會污染整杯奶茶,這樣為什麼你覺得看床上做愛的情節,不會污染你的思想呢? 甚至乎污染你整個人? 我亦是因這個原因,所以叫你不要去看這套電影,要保護你的思想和心。”
Sabrina這時突然之間,好像領悟媽媽的意思,恍然大悟。這不單單是參加一個social gathering這麼簡單, 因為這部電影的內容實在不合適觀看。
我們要保守你的心,不要被金錢名利、性慾惡毒污染“你 要 保 守 你 心 , 勝 過 保 守 一 切 , 因 為 一 生 的 果 效 是 由 心 發 出 。”(箴 言 4:23)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一次再見!
---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當一提到名牌,大家自然想到自己心之所屬的名牌,有些是服裝、珠寶、汽車、電子產品...等等。跟據美國時尚雜誌Vogue的報導,2021年全球前10大奢侈品,品牌價值排名榜,排名前10名的頂級奢品牌,名次分別是:
聽了之後,我們可能立即看看自己有没有擁有其中一些牌子的產品,而感到很開心。
如果我們希望能成為真正的名牌,關鍵不在於我們的出身、學歷、樣貌,或者尊貴、職業,更不在於是否穿著名牌的比堅尼泳衣、或者是駕駛著法拉尼的汽車、又或者是拿著Gucci 的手袋,戴著勞力士的手錶,而是在我們整個人所流露出來的氣質,因為擁有氣質是我們最好的名牌。
今集主題: 最好的名牌 (The Best Brand)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有很多著作和創辦了著名的學院,他年輕時就已經展現出與眾不同、出類拔萃,頗有成就。有一次,有一位朋友送給他 一張精緻的椅子作為禮物,表示對他的鼓勵和肯定。 幾天後, 柏拉圖有一班朋友到他的家中探訪,大家看見這張漂亮精緻的椅子,便問明它的來歷,柏拉圖剛解釋完結,突然其中一個朋友跳上這張椅子上,瘋狂地亂踹亂踏,刹那間,大家都為之愕然,更感到莫名其妙,跟著這位朋友一邊大聲叫著,作為朋友我要把這張椅子,代表著拍拉圖心中的驕傲與虛榮感拿走,大家不知所措,該怎樣反應,此時只見柏拉圖從容地走入房間拿一塊布出來,溫和地將剛剛被朋友踩得十分骯髒污穢的椅子擦得乾乾淨淨,然後請那位剛剛很激動的朋友坐下,笑著並詼諧的跟他說: “謝謝你幫我除掉心中的虛榮,剛剛我也幫你擦去心中的嫉妒,你現在可以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與大家一齊喝茶聊天嗎? 在場的朋友都覺得拍拉圖 又一份胸襟和氣質,面對這樣突然而來的 事情,臨危不亂,還能夠指出一個道理來讓他的激動朋友亦要自我反省的機會。
嫉妒是最可怕的,但卻也是最不容易被自我察覺,身邊亦很少會有朋友會坦白跟我們說出我們這方面的弱點,因為怕會閙翻。若我們能夠敞開心懷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和成就,不要總是酸溜溜的嫉妒,心中充滿怨憤不平 ,因為只有大方、不嫉妒、才能讓我們擁有優良的氣質,嫉妒正是隱藏在內心的罪,敗壞自己內在的生命,不喜歡看別人比自己好,嫉妒讓人偏激和不客觀,失去能夠欣賞別人的能力,潛言默化下讓自己變成一個不隨和和尖酸刻薄的人,這樣跟氣質再拉不上關係,所以要除掉這樣的心態,才為之恰當。
有人說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但我相信是可以學習得來的。我們可以培養以下的品格:
有一位年輕人被父母送去學習如何鑑定珠寶, 學成回來成了一個寶石鑑定專家。有一次, 有朋友送給家人一塊鑽石, 所以他拿來看看,覺得鑽石又大又有光澤, 很不錯 。但過一會兒,突然皺起眉頭,搖搖頭之後便把鑽石扔掉進到窗外。家人此時又急又緊張,因為這顆鑽石外表又大又美麗,於是大家問他為什麼要扔掉它? 這位年輕人淡淡的以專家的口吻回答說,原後他後來才發現這塊鑽石邊邊位置有一條小小的裂痕,完美的鑽石怎可以有裂痕呢?所以他把它扔掉了。家人十分憤怒說,雖然如此,但以它的大小光澤和重量,足以讓他們一家人半輩子享用不盡,問他為什麼不看這些,單因著不少少裂痕而否定這個鑽石變得一文不值呢?
我們待人是不是也常常像這樣扔掉鑽石,不也常常像這位年輕的鑽石鑑賞家嗎?我們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就情緒化地否定他們整個人其他方面的價值和優點 ,常常會在別人做了某件對不起我們的事情之後,就完全忘記他們過去曾用心為我們付出的功勞和心思,甚至還自以為是,但實際卻是何其武斷,何其愚蠢。有氣質的人會多紀念別人的好處,少計較別人的短處,不要因為別人某一個缺點,就否定他們的價值和優點,更不要因為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就全然忘記了他過去曾經付出的一切。
最後,一個人除了外表清秀大方、談吐得體、更要有內在美、有修養,有端正的品格、不向別人亂發脾氣、待人和睦,不跟從世俗的心思、愛人如己的性情,寬容隨和、通情達理,彌漫著一種情操,以至一舉手、一投足都令人感到很喜悅和舒服,因為此人擁有一股氣質,這是最好的名牌!
聖經寫著: “聖 靈 所 結 的 果 子 , 就 是 仁 愛 、 喜 樂 、 和 平 、 忍 耐 、 恩 慈 、 良 善 、 信 實 、 溫 柔 、 節 制 。這 樣 的 事 沒 有 律 法 禁 止 。” (加拉太書5:22-23)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星期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當我製作這一集生命列車上約會,我和家人一起由溫哥華去滿地可和多倫多的旅行,因為行程的緊迫,十分抱歉,上星期未能如期完成製作生命列車上約會新一集的廣播。
而這次滿地可之旅,我十分開心。其中一件令我十分喜出望外的事情想跟大家分享。在滿地可時,有朋友提及去看看唐人街,即是Chinatown,家人表示没有甚麽好看,因為大家對滿地可的唐人街的第一個印象想是跟溫哥華的唐人街一樣,大部份都是賣藥材的店舖,只有少量的餐館飯店,街上的行人都比較冷清,跟以前興盛時期相差很大,一落千丈。但是最後我們還是到了唐人街的牌坊下拍照,當大家都嚷著要走啦!我卻堅持入內看一看,進去之後才發現有很多行人,非常熱鬧,熙來攘往,有很多不同的店舖,亦有很多遊客,食店內的生意,可以說是客似雲來,絡繹不絕,生意非常興旺。最後,我們還在一間飯店內吃午餐,看見店內的侍應都忙得喘不過氣來,而價錢亦十分便宜。而在另一個晚上,我們差不多9時才完結活動,想著要往那裡可以吃晚餐,但街上很多餐館都關門。而唐人街的店舖在網上寫著10時關門,所以我們急急忙忙趕到那裡,看看能否在關門前,可以在那裡吃一頓晚餐,但各人心中都差想,這麽晚那裡的飯店必是十分少客人。儘管如此,還想到那裡看一看,意料之外,晚上的滿地可的唐人街都是人頭擁擁,有些飯店更有人排隊等位,入到飯店更是座無虛席,我們速速點菜,期間看見排隊付帳的客人約有10 多人,大排長龍,而外面仍有人等位,塲面十分壯觀。這次大家才發現自己當初對當地唐人街的初次印象並不正確,存有錯誤和偏見。幸好,我們進入滿地可的唐人街看看,從而改變我們對它的印象。所以若有朋友問我到滿地可旅遊,我必會提議他們去唐人街參觀。
今集主題: 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
不管是在任何場合裡,人們都會想留給對方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初次見面時,就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出類拔萃,與眾不同,有能力、值得信賴,往後的接觸來往一定得心應手,容易許多;相反地,假如第一次見面就被扣分,之後想逆轉,就得花上不少力氣。
當我們和別人初次見面或接觸,雙方都會於很短的時間,就決定對方的第一印象,在短短的2-7秒就決定對方給我們怎樣的第一印象;這是從對方的外表,衣著品味、臉部表情、態度、談吐舉止、外貌表現,聲調等語言或非語言訊息,得到具體的印象後,我們就會把對方列入我們心中的不同類形的人當中,就是所謂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而每個人的心中不同類形的人是依照自己的成長背景、想法、喜好和文化有關。一旦我們做出這個決定,即使日後有機會證據證明與我們的想法大相徑庭,亦不容易改變第一印象。
現實生活當中,第一印象為什麼這樣重要?正如上面所說,儘管只是第一次見面,但形成的印象,無論對人或事物,卻具有很大及很深遠的影響,因為人很容易先入為主。在工作與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初次見面的人,顧名思義,第一印象亦只有一次的機會,,第一次見面搞砸了別人對我們的觀感,之後第二次、第三次見面時,就要找緊機會花上幾倍氣力去改變別人對我們的觀感。問題是,萬一對方不給我們第二次機會呢?更讓人不得不謹慎面對的是,第一印象的影響深遠,形成的時間卻非常短速,有時我們都來不及反應。舉例:我們在街上與家人爭執,自然會給街上的人留下一個印象,後來才知道其中的路人有一位是另一個部門不大相識的同事。
舉例:人們看見對方有紋身,就覺得他可能不是善男信女,會產生一種負面的印象,甚至有些服務性行業的僱主表示,不願意聘用有紋身的員工,怕客人不喜歡。至於一位有紋身的應徵者,可能還未開口面試,就已經落選了。另一個例子,同樣是見工,若面試官與應徵者是同一間高級學府畢業,面試官較容易傾向對這位初次見面的應徵者有好感,間接見工的成功機會比其他應徵者增加了。我們也許會聽到有些男女初次相會,對方印象不好,就没有機會再見面。家長在探望親朋好友前,都會提醒一起去的子女,見到長輩時,要主動向對方打招呼,讓對方感到自己子女都是很有禮貌,有家教,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也是如此。
既然第一印象這樣重要,怎麼做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另一方面,除了我們希望留給別人好的第一印象,同時,當我們第一次見到新朋友時,他們給我們的印象,無論是好或是壞,我們又應用怎樣的態度面對:-
上面提及到非語言所給別人的印象,大家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差想,雖然每個人的口味喜好略有不同,但調查結果顯示出一些一般人都認為最有吸引力的模式,這些做法是會留給別人好的印象,讓我跟大家分享一吓:
而我自己觀察還有一些性情,可以留給別人好的印象,包括: 幽默風趣、開朗、有風度,願意幫助別人。靠第一印像做判斷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要給別人機會。
以下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長的故事,因為要加入多一些背景資料,來讓大家明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和可能出現的錯誤。是有關於一位叫Howard Shultz 的青年人,他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區.....
看看今天大家飲啡咖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最初Howard 邀請加入投資他啡咖店的人,他們的第一印象是不可行,事實證明其實不是如此。
亦好像,我們跟別人傳福音,讓朋友們認識主耶穌的大愛,他們的第一印象都可能是抗拒和負面的反應,這是可以理解,所以我們要多些耐性,同時不要因為覺得他們不明白,就留下一個不好的第一印象。當他們有機會經歷神的恩典,會完全不再一樣,就好像那些愛上啡咖的人一樣。
你們又有些甚麽第一印象的經驗,歡迎與我分享。今天這一集比較長,希望大家都喜歡。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星期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Background Music by: AveCoo/MotionElements.com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上一集我跟大家分享有關於一位由阿富汗來加拿大的女孩子Rabia 的情況,當中談到她需要有足夠的金錢,申請逃難到巴基斯坦的家人來到加拿大,所以有一個步行籌款活動,上一集廣播之後,亦收到很多人慷慨解囊,多謝大家的支持。上週六,這個步行籌款活動當日,天朗氣清,Rabia 對所有幫助她的人都送上感謝,大家可以在我的資訊欄進入有關連線,看見這個視像錄影。最後很開心告訴大家,政府要求收到指定金額$45,000,才正式接受難民贊助申請,終於在大家的積極捐款幫助下,收到款項達51,000。相信大家的參與和支持,會為Rabia和家人帶來不一樣的人生。謝謝。
話說回來,讓我介紹一位美國太空飛行機組的指揮官Chris Ferguson,他曾任職波音公司和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聽到他的職銜,會聯想到他有多次的太空穿梭機飛行任務的經驗。2021 年名為Starliner 商用載人飛船,將會首次飛行,Chris 被委任成為的Starliner這次飛行的指揮官,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崗位。在2020年10 月 7 日,Chris Ferguson宣布,因個人原因退出了該任務,他說“這是一個不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有一個很重要的私人事情,他不能缺席。”,後來得悉原來他要出席女兒的婚禮,所以選擇退出這項十分難得的太空飛行任務。這不難想像是多麽難作的一個決定,但相信Chris 是放女兒和家庭在一個十分最要的位置,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個決定。我們有没有一些相同難度的情況要選擇?
今集主題: 明智的決定 (Wise Decision)
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大大小小的決定 ,之前有一集講到我們會用 思考系統System one 直覺來做一些簡單的決定,但一些複雜的事情必須要用思考系統System two,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我們可以考慮,幫助作出明智的決定。包括:
一. 身心狀況: 當我們要做一些重要的決定時,必須留意我們當時的情緒和身體狀況,當我們心情很差的時候,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很難做出一個好的決定,作一個好的選擇。當我們很疲累、很驚慌時,憂傷時我們很難有清晰的頭腦對事件作好的分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到外面跑一跑、走一走、抱頭睡一覺或者約個朋友出來見面,讓自己輕鬆一下。當我們身體有有足夠的休息,腦袋自然能夠清楚、明智地運作。 切記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作出思考和反省才做決定。
二. 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這樣會幫助我們做決定和事情的優先次序,因為我們知道什麼是我們看為重要,必須堅持,就好像Chris Ferguson 覺得作為父親不可以缺席女兒的婚禮,這就是他對家庭的價值觀。甚麼是我們覺得不會接受或不願意參與,而那些東西就是別人不去做,我們卻因為自己的價值觀驅使我們勇往直前,甚至孤身作戰亦不懼怕。 想一想,很多宣教士都是獨個兒決定要到某一個國家宣教,傳福音,卻不是與朋友們連群結隊出發。當我們没有清楚的價值觀時,有時會人云亦云。相信有些年青人跟從別人一起去吸食毒品或作一些不合法的事情,也是如此。曾經有一位年青人犯法之後,分享自己其實並不是早有預謀要犯法。事發當天早上離開家時,都不知道當晚自己會因犯法被警察捉了,原來是受到某些朋友的慫恿,大家都没有錢用,有人建議一起去打劫,後來見有一個女子,就上前打劫,但因為對方大叫和反抗,各人都手足無措,最後被其他經過的路人合力把這幾個青年人捉著報警。另一個例子,可能會發生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很多年前,朋友們到外國旅行,外國人不太懂得從外貌看亞洲人的年齡,他們去參觀一個景點,入場購票時候,職員問他們是否學生,因為學生有優惠半價,他們想一想,覺得要堅守誠實,所以跟職員說他們不是學生,願意繳交全費入場。我們看見當自己有正確的價值觀時,會幫助我們作合適的決定,不用再猶疑不決和面對試探時,不容易妥協。
三.了解各樣選擇的好與壞: 在未作出決定前,我們可以把每一個選擇的好處與缺點全列出來,然後再細心思想,有沒有一些其他的選擇。亦可以跟一些要好的朋友分享,問他們的意見或提議,朋友可能會想出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提議給我們考慮,若這些意見或提議,不是我們的預期,不要一吓子就把耳朶關起來,要存著一份開放的態度,這樣我們能在更全面的情況下作決定。我們最初覺得不可能的事情,有部份原因是因為我們的背景、人生經驗和文化會影響和限制了我們的想法。我們自己去評估哪一個方案是最適合。必須要明白有些情況很複雜,事情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發展,只要先有這個心理準備,讓自己有彈性處理的能力。聽取身邊的朋友們的意見之後,最終還是自己作出最明智的決定。
四.考慮對身邊的人所帶來的影響 - 這個在我們作任何重要的決定時,要顧及和考慮的因素。這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等。有時我們對某些事情,到已經決定了的地步,才跟自己的家人分享,這樣就没有想到他們的感受和給他們發表意見的機會。我們認為他們對某些事情不太明白,對新的事物又不大認識,他們又會有些甚些好的意見可以提供。事實上,他們可能是這樣,但當我們願意花多一點時間向他們解釋,讓他們明白多一點我們要做的決定或選擇時,當真的事情要落實決定時,他們不會太愕然,亦會讓他們感到受到尊重,大家之間的關係亦會更密切。另一方面,亦可以得到他們的明白、體諒和支持。記得有朋友跟我分享,當決定移民,並申請得到批準時,才告知父母。當時她的父母没有甚麽表示,但當在機塲時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原來不想她移民,恐怕日後很少機會能相見,這時朋友才想到若知道父親原來有這個想法,可能會有不同的決定。更讓她始料不及的是她的父親於半年後因病逝世,機塲見面成為最後她和父親一次相見。所以當我們要作一個明智的決定時,若能將要怎樣決定前,把這個決定對身邊的人所帶來的影響亦放在考慮的因素中,相信我們會有適切的決定。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經歷。我認識一位從中國來的家庭,丈夫和太太都很年輕。朋友的太太懷孕之後,在中國的父母親亦想在媳婦生產之後,坐月時來到加拿大幫忙打點一切,因為他們之前亦曾到訪加拿大旅遊觀光。我跟朋友說他們來到時,要為他們買旅遊保險,於是朋友致電中國跟父母解釋會為他們買保險,但他的父母卻說不用花這些金錢,一口拒絶。所以朋友就決定依從父母的想法没有買旅遊保險。他的父母亦平安到達加拿大,幫忙照顧媳婦和做家務。有一天,這位朋友來電,十分焦急地跟我說,他的父親有些不舒服,發高燒數天,因為他在加拿大沒有醫生,怎麼辦呢? 他很要去看醫生。 最後我轉介他去向我的家庭醫生,但因為没有醫療保險,所以門診的費用要自己負責。經醫生初步檢查後,發覺他的病情並不是一般的感冒傷風,所以提議要照Ultra Sound 進一步了解,當然照Ultra Sound 的地方又要另外收費,亦是因為没有醫療保險,但因為身體不適,難以支撐,所以決定先回家休息,翌日再去照Ultra Sound,可以回到家中不久,他的父親卻倒地不醒人事,立即叫救護車把他的父親送進醫院的急症室,最後因病情嚴重,病人被送往Intensive Care Unit 深切治療部.......
我們很多時要面對艱難的決定,這些決定會迫使我們去評估甚麼才是我們人生看為最重要的,因為做出一個選擇就需要犧牲另一個選擇,讓我們禱告求神,幫助我們每天做的不同選擇中,引領我們,使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和決定。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馬可福音8:36)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星期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在生命列車上跟大家分享。
有 些朋友都知道我最近有協助推動一個於8月20日星期六步行籌款活動,是為一位從阿富汗長大的女孩子Rabia,籌款幫助她能得到足夠政府規定的款項,才可以接受她遞交贊助難民申請表格,她申請他自己的媽媽、哥哥、和嫂嫂以難民身份來道到加拿大。其實我原先並不認識這位從阿富汗長大的女孩子,後來經過教會一位姊妹分享這位女孩子的背景,才略進一步清楚多一點。
Rabia 在阿富汗長大,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媽媽獨自養育五個孩子。2016年她的兩位哥哥在阿富汗一個和平示威中被炸彈炸死,這突然而來的沉重打擊讓整個家庭不單止掉進傷痛中,更面臨經濟上的困境。Rabia在失去至親之際,儘管如此,Rabia仍不斷努力讀書,於十八歲時拿到全額奬學金,獲得前往香港大學就讀。兩年半之後,於2020年初她藉著交換生的身份,簽證來到加拿大讀書。
而Rabia 一家屬於哈扎拉族裔 (Hazara),由於他們的外貌普遍與其他阿富汗族人不同,所以長期受到其他族人的迫害和針對。後來因為阿富汗的種種政治危機,他的母親、哥哥和嫂嫂於2021年8月被迫逃走了五次,走了很多小時的途程,最終成功到了巴基斯坦,可是他們在哪裏的生活十分之艱難,没會有合法地位、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沒有工作、失去讀書的權利、沒有行動自由、,要藏起來,還要害怕被逮捕及遺返阿富汗。所以Rabia希望能幫助家人,可申請以難民的身份來到加拿大,盼望一家人能重聚。Rabia 亦在加拿大申請政治庇護,獲得批準。
當想到自己一家人,可以經常見面、平平安安是何等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有些人卻希望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夢想成真。當我聽到Rabia 的經歷,希望能幫助她籌得到足夠的款項的想法,油然而生。最後這轉化成為一股推動力,而為Rabia 步行籌款正是一個契機。而所要籌集的款項數目是政府要求金額,目的是要保證他們一家三口到加拿大之後第一年的生活費。感謝神,很多人都願意在不大認識Rabia 之下,願意捐款幫助她,表露人間有情,神的恩典滿載。世界上有這麽多的需要,我們確實不可能每一個需要我們都參與,但當有些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可以選擇,視而不見、漠不關心,又或者是同心合力幫助他人。每當想到別人的生命的轉捩點,有著我們的參與,他們的生命不再一樣,這是一幅何等美麗的圖畫,而我們是其中一個繪畫這幅圖畫的人,這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而我們的生命亦加添了色彩,原來推動力是這麽神奇! 若你聽到這個廣播,亦想一起參加步行籌款,或者想捐款,可以看資訊欄的資料或可以聯絡我。
Rabia Hike-A-thon link 步行籌款: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404GumBjtf6mdOuoOsMo9visxuUtldsWxC615_ZfkPLhyAQ/viewform
今集主題: 隠藏的力量 (Hidden Power)
說也奇怪,推動力是一股隠藏在我們裡面的力量,旁人並不容易從我們的外表能看得出來,要到某一個指定的條件或環境之下才發揮出來。當人沒有推動力 (motivation )的時候,生產力只有20-30%,意思是,如果有100分力,都只會出20-30分力。但是,當人有適當的推動力,生產力就可以提高到80-90%。不知到大家有没有這樣的經驗。又或者有些甚麽理由或事物能推動我們,讓我們發揮最大的潛能,達到最出色的表現!
我嘗試分享一些情況是比較容易推動我們:
1. 得到別人的認同,尊重和讚賞 - 有些老師很喜愛對學生說well done,即是做得很好。老師想正面的鼓勵學生,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的環境中,能夠產生興趣,推動他們學習。同一個道理,有些上司若能掌握這一方面,就是懂得欣賞團隊中的員工的工作,認同他們所付出的心血和尊重所給的意見,然後才把自己一些想法予他們分享。這樣可以推動和激勵員工,更喜愛自己的工作環境和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心力受到別人的重視。想一想,上司責駡我們之後,倘或是被老闆讚賞我們之後,那一種情況我們更積極和有動力工作,原來這股隠藏的力量是被別人的正面的認同時,會顯露出來。
2. 有目的和有意義-曾經有一個實驗,是在一間大公司做,參與的都是公司的工程師,把參加者分為兩組,都是同樣砌立體活動的lego,並且於每一次完成一個lego的組件之後,會給參加者小量金錢作報酬$2.00,並告知他們當每完成砌lego之後,大會職員會把lego拆散放回盒子內,讓其他人可以砌。然後會給他們另一盒lego,讓他們再砌,同樣給他們一些金錢作為酬勞。大家都明白就可以開始。
第一組參加者當完成第一組的lego後,得到償金,在開始砌第二組的lego 時,職員會把他們剛完成的lego放在枱底下,參加者會繼續如此下去,最後結果 這一組人都是可以砌到11個lego 組合。而另一組參加者則是他們完成砌每一個lego 組合之後,職員同樣會給他們與第一組同樣的金額報酬,然後不同之處是會當著他們面前,把剛剛完成的lego 拆毀,然後放回在盒子當中,讓他們再砌下一組lego。然後同樣在他們面前把剛完成的lego拆下,再放回盒子裏。雖然有同一樣報酬,但他們平均只砌了七個組合,就不願意再繼續下去,因此他們最後所得的金錢比第一組人是少了一些 因為發現他們認為當他們親眼目睹自己所完成的lego被拆毀,覺得這樣做下去是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 ,雖然是有些金錢的報酬,但仍然失去了砌lego的動力。 如此類推,我們做一些事情,若發覺是沒有意義、沒有目標,只是日復日地做,不會出現一種很大的推動力在其中。無庸置疑,有意義和帶有明確的目標是將隠藏的推動力引發出來。
3. 另一個是金錢和實際利益 - 金錢、名和利,這些都是有些人的人生目標和主要的推動力。金錢本身是中性,除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上得到所需,甚至更多,亦可以是讓它來幫助有需要的人或在某方面讓某些項目得到財政上幫助,間接讓其他人得到俾益。相對地,有些人得到足夠的金錢就滿足,所以金錢、名和利並不一定是所有人最大的推動力,因人而異。
4. 愛 - 原來愛是另一樣可以產生推動力。古語有云,助人為快樂之本。因為人本身就是喜歡得到別人的愛護和被愛,人的心中會有一種舒暢和喜悅。有時朋友都會說能放假去旅行,離開一吓,遊覽其他地方,真是一樂也! 又或者我們跑去海灘,坐一個下午,手中拿著冰涼的飲品,心曠神怡,我們會很開心,但這是短暫的,亦是較為表層的快樂。但人心的深處,有另外一種快樂,並不是這麼表面的,有些人看見別人得到快樂,如看見別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自己心中亦會為此而喜樂。有時愛心能推動我們去幫助其他人,守望相助,讓別人得到他們的需要,我們可能因此會為此花上時間和心力,甚至會遇上困難和挑戰,在毫無報酬下,仍然願意付出去,顯而易見,愛的推動力是何等的奇妙。我們看見很多人做義工,亦是這個道理。他們是沒有報酬、沒有金錢、沒有名和利的得益。只因為看到別人得到幫助,心中有一個難以言喻的喜樂,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歡欣。當中不能不提及的是主耶穌基督,亦是因為他的愛和犧牲,很多人的生命不再一樣。我是其中一個受益者。
5. 最後一種,是讓世界更美好的概念- 有些人會致力推動世界和平、世界綠化、環保 、保護動物和不被殘害等等。其中包括為著自己的信仰的追求和實踐。
我們在醫院常常看見醫生用聽診器為病人診症,你知道聽診器是怎樣產生的嗎? 原來他是由一位叫納萊克的法國醫生想出來的。納萊克醫生有一個願望,希望能有一種工具,可以讓醫生通過這個工具,了解病人身體內臟的一些情況,再作適當的診治。有一天............
推動力雖然是隠藏著,但亦不難發現,當我們會為著某些事情十分興奮,有著一份感動,又或對某些事情特別容易感銳的觸覺,這些都是一些提示,可以加以注意。
_聖經上說: “要與快樂的人一同快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羅馬 12: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
Hello, 大家好! 我是Rana ,很高興今天又跟大家在生命列車上分享。
夏天讓人有一種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感覺,同時間看見在太陽之下,蒲公英輕飄飄地散落在草地上,讓人感到心情開朗,並且會展露笑容。蒲公英是一種黃色的野花,其實花,讓人感到心平氣和、開心和擁有幸福,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自己屋和露台種一些花和植物,怡情養性,更可以減低生活當中的各樣不同壓力。而花有不同的顏色,七彩繽紛,不知道你喜歡甚麽顏色呢? 有很多顏色我都很喜歡,包括紫色,我覺得代表雍容華貴、綠色代表大自然的美麗、藍色帶給我一種和平和自由的感覺,而大部份女孩子都喜歡的粉紅色,代表著充滿好奇和夢想。想到我們的生活中,若果能夠加些不同的顏色,儘管是一個枯燥的生活,亦能夠添上一些色彩和趣味,這樣就截然不同了。
2006年9月22日Peace on Earth 公司,在YouTube頻道上載一條影片,題目是Free Hugs Campaign,中文是免費擁抱運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3x_RRJdd4&t=16szxav) 影片當中 有一位戴著眼鏡、穿著休閒西裝、留著鬍鬚的一名男仕,站在一個大的廣場上,手中舉起一張大的標語,上面寫著Free Hugs,免費擁抱。他慢慢地向著人群走去,四週的人都對他好像視而不見,又或是向他點頭、笑一下,然後就掉頭離開。他看起來有些尷尬,卻没有放棄,繼續示意他想給別人一個輕輕的擁抱,想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隔膜拉近,但没有人理會他,有些人抱有一個懷疑的態度。此際有一位老太太,願意停下腳步,對這位男仕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和藹親切地表示願意接受他的擁抱,就是因為她這個行動,廣塲上其他的人都看見,驟然間一切改變了,好像一個開關掣被打開一樣,廣塲上行來行去的人,突然大家都願意敞開自己的心屝,接受這位男士的擁抱,然後好像被感染了一樣,他們又去擁抱其他人。廣塲上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氣氛,看見一幕幕的擁抱、歡笑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拉近了。還有人自行寫著同樣字眼在白紙上,舉起免費擁抱的標語,向著其他人展示,願意給其他人一個擁抱,展現出一種單純的愛和關心,這個Free Hugs Campagin 免費擁抱的運動成功了。超乎想像,只是一個小小的善意舉動,確實帶來很多的迴響,始料不及,這條影片得到七千萬收視觀看的點擊率。
所以生活想加一些色彩,並不一定要用上很昂貴、巨額金錢,才能達到目的。只要我們願意離開我們的固有框框,俱有創意之下,一個小的行動,就能將自己和別人的生活帶來無限的色彩。大家願不願意嘗試一吓?
今集主題: 生活添色彩 (Colours of Life)
我想先問一吓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過總是抱怨的人?或者你有没有和一個悲觀的人在一起的經歷? 你和這樣的人相處過有些甚麽感受呢?你有沒有觀察到和他們在一起也會讓自己感到枯燥乏味?這些人身上都會散發出的負能量。另一方面,您可能曾經與經常帶著笑容和很正面積極的人在一起,他們可以讓您感到輕鬆和快樂。這意味著人們散發出不同的能量,分別是積極和消極的能量。這些能量具有傳染性,它們包圍著周圍的每個人。儘管如此,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還是我們自己讓它多姿多彩,充滿生氣?
我嘗試跟大家分享一些平時家中一些小小的改變,亦可以讓生活多一點的趣味:-
1. 將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寫在厠紙上,然後掉進廁所內,把它沖走。意味著不要把不開心的事情,常常記在心中,要讓它們溜走。
2. 吃晚飯時, 大家可能有固定的座位,大家可以嘗試更換座位,會帶來一些不同的感覺。
3. 若有夫婦朋友,他們都忙著要照顧兒女,我們可以幫忙他們照顧他們的子女一段時間,好像一個晚上,讓他們夫婦有一些時間,出去兩人約會。
4 每幾年,大家人去影樓拍一些照片,留下特別的回憶,這與自己拍照的效果和感受不一樣。
5. 設立一個祈禱箱,家人可以定時把祈禱事項,寫上寫在紙上又或是畫一個禱告的圖畫,然後放在這個箱子內,三個月或半年,一同看看祈禱箱內的禱告, 看看神的恩典和那些是神答允的禱告。
6. 每一個月,看看自己有哪些物件是朋友有需要,就慷慨地免費給予他們。
7. 早晨時對自己的配偶,和家中的子女說一聲我愛你來開始新的一天。或者可以寫一張字條我愛你,放在 家人的鞋子裡,讓他們穿鞋的時候看見,給他們一個驚喜。亦可以學習用不同的語言說出我愛你。
8. 每個月讓家中的小朋友可以邀請他們的朋友來家中晚餐或吃茶點,相聚一次。
9. 買一些特別的砌圖(puzzle),放在家中一個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地方,一家人有時間時一起砌圖,若不能一次完成,讓它放在那裡,大家有空閒時繼續完成,更可以拍下一些砌圖時的照片,作為留念。
10. 安排家中每個成員每星期輪流打電話給祖父母,關心他們或與他們外出,讓他們感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重視。
11. 定時在報章上看看有些什麼人遇著困難或遭遇不幸或有需要,為他們禱告。
12. 定時安排一個家庭閱讀時間,一起看書,預備一些小食,毛氈,營造一種很舒適的環境,鼓勵一起學習和養成閱讀的習慣。
13. 在居住的地方,搜尋12個理想的公園,然後安排每個月在其中一個公園野餐。
14. 每個月找一天改變日常的習慣,舉例:吃水果作早餐、吃麥片作午餐,讓這些成生活中一些特別的小點綴。
15. 每星期找一個晚上,作為no screen night,把電視關上,不用電腦,然後一家人, 做一些事情,例如玩啤牌或去公園散步, 等等。
以上都只是一些提議,作大家參考,若有一些甚麽好的提議,歡迎大家告知我。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箴言17:22)
今集分享到這裡;多謝大家收聽!下星期再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大家把這個Podcast與朋友分享,更開心你們可以 follow 我的 podcast
歡迎 follow 我的 at Instagram @ranac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