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6/v4/d2/44/c4/d244c457-c634-91a4-862e-3c682044c365/mza_12784457139405130768.jpeg/600x600bb.jpg
家的形狀
家的形狀-公共藝術計畫團隊
22 episodes
8 months ago
由「斯文里三期整宅及華榮市場公辦都市更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團隊製作執行的Podcast計畫。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呈現在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居住空間的變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家的形狀 is the property of 家的形狀-公共藝術計畫團隊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由「斯文里三期整宅及華榮市場公辦都市更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團隊製作執行的Podcast計畫。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呈現在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居住空間的變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Arts
Episodes (20/22)
家的形狀
EP22-從都市更新到文化修復:公共藝術的全新角色(下)
祝大家新春愉快開工大吉,本期節目延續前次的話題,繼續與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代表飛鼠對談,分享對於本次執行公共藝術計畫身為公部門的角色心得。 本次計畫印象最深的作品《在斯文里》 飛鼠提到,最初並未預期公共藝術計畫會產出繪本,但藝術家的採集與創作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通過藝術家的視角,繪本以斯文里的居民故事與生活為基礎,將已拆除的建築與生活場景用畫筆「重建」。做為首個臺北市公辦都更計畫的參與者,飛鼠說當他看到繪本中的畫面時,過去的回憶如潮水般湧現。這樣的作品不僅美化了都市更新的過程,更為社區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透過繪本讓曾經居住在斯文里的居民能夠回顧他們的過去,並讓未來的讀者了解這個地方曾經的故事。 對於未來飛鼠有一個小小的野心,希望未來每一個都市更新案例都能像《在斯文里》一樣,留下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與記憶。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本作品,飛鼠與團隊將《在斯文里》製作成電子書,免費上架至多個平台,讓全球讀者都能感受到斯文里的魅力。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全國首個專責都市更新機構,不僅致力於推動傳統更新業務,更著眼於城市環境活化、產業振興與社區營造等多元面向,為臺北市的都市再生注入全新活力。 🎙 節目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 本節目由主持人陳宣誠帶領,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師、藝術家等多領域嘉賓深度對談,探討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轉變與未來方向。 一起走進「家的形狀」,感受都市更新與公共藝術之間的深度對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0 minutes

家的形狀
EP21|從都市更新到文化修復:公共藝術的全新角色(上)
【家的形狀 Podcast】EP21|從都市更新到文化修復:公共藝術的全新角色 壓軸之作!第21集全新上線,邀您一同探索公共藝術如何在都市更新中展現力量! 🎙 本集亮點 我們特別邀請到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更新經營科施育汶 與主持人深入對談,分享身為公部門角色在執行公共藝術計畫中的挑戰與收穫。 公共藝術在都市更新中的角色不再僅僅是一件環境雕塑,而是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樑。透過這些藝術作品,城市得以彌合舊有生活與新都市景觀之間的斷裂,讓回遷居民找到熟悉感,幫助新住民快速融入社區,認識土地的歷史與文化。 參與式藝術活動:拉近藝術與居民的距離 為降低藝術的門檻,本次計畫融入「參與式藝術活動」的概念。居民不僅能參與創作過程,還能透過多感官體驗和文史結合的方式,親身感受藝術與社區的連結,甚至對作品方向提出建議。這樣的模式不僅增強了藝術的公共性,更讓居民與藝術及社區之間的情感連結更為深刻。 三大核心價值交互作用:公共性、藝術性與居民參與 透過本次計畫的推動,公共性、藝術性與居民參與三者交互融合,為探索地方文化的多樣可能性提供了全新視角。同時,未來若能延長參與期間並加強溝通,公共藝術在都市更新中的潛力將更加無限。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全國首個專責都市更新機構,不僅致力於推動傳統更新業務,更著眼於城市環境活化、產業振興與社區營造等多元面向,為臺北市的都市再生注入全新活力。 🎙 節目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 本節目由主持人陳宣誠帶領,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師、藝術家等多領域嘉賓深度對談,探討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轉變與未來方向。 一起走進「家的形狀」,感受都市更新與公共藝術之間的深度對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2 minutes

家的形狀
EP20-社區故事一籮筐- 藝術家如何進入社區、創作及協作(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繼續邀請到藝術家許家禎和鄒享想一起對談,分享對於本次參與公共藝術計畫的心得。兩位藝術家除繪本創作,也在計畫中開辦工作坊,透過工作坊的形式,喚起在地對於公共藝術、參與式藝術等議題的好奇,帶領民眾從在地老照片為引,重新認識在地的記憶場景。而回到繪本創作本身,兩位藝術家以合作但又保有獨立思考的方式,分別進行繪本裡文字故事、及繪畫的創作,跳脫常見由文字配合圖像、或是圖像配合文字的關係,加上兩人與在地關係的一近一遠配合,造就獨特的閱讀體驗。由於繪本相較其他藝術形式更容易接觸親近,也期待未來繪本完成後能在圖書館等公共空間流通、以及被在地民眾所閱讀、收藏。 隨著公共藝術計畫的進展,Podcast目前也訪問了主要參與計畫的藝術家們及在地居民,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我們也將配合計畫的進展製作新的單集。 聽眾除了可以反覆收聽藝術家們在計畫中的心路歷程,計畫團隊也正在籌備成果展覽,請大家持續關注「家的形狀」粉絲專頁獲得最新資訊。 - 許家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作品以身體做為乘載情感的器皿,收集著群體隱私的共有情感,從中窺探著個體私密的內在想像,進而一步步梳理常民文化的情感痕跡,將個體記憶的故事轉化為具公共性的技藝培養,進行再一次的行為生產,展演於各外部場域裡與社會進行對話,串連起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自我思辨關係。 鄒享想|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創作內容多嘗試以不同的觀看方式去述說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透過繪畫重新部署、調配那些日常裡倏忽的事物,持續丈量外在與自身的距離。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1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9-社區故事一籮筐- 藝術家如何進入社區、創作及協作(上)
EP19 節目圖文宣傳 【家的形狀Podcast】 EP 19-社區故事一籮筐- 藝術家如何進入社區、創作及協作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邀請到藝術家許家禎和鄒享想對談,分享他從在本次公共藝術計畫中如何進入社區、創作及協作。其中行為和參與式藝術家家禎,選擇以直接和在地建立關係、接觸人群的方式著手,成為社區的其中一名租客參與社區事務,更在其中和社區居民成為朋友,並在建立關係時,獲得對方允許下進行影音的記錄。而擅長繪本及插畫的藝術家享想,除了透過家禎的資料建立對在地的認識之外,後來也進駐半個月,打開自己對當地的感受。除了了解藝術家如何協作之外,兩位藝術家對於當地的觀察重點自然也不盡相同:一位對老住戶的生命故事、以及居住大半輩子最後因都更而搬家的心路歷程感興趣;而另一位則驚嘆斯文里在地生活空間的豐富細節,而他們的生命也在這些在地行動中與當地產生了連結,並回饋到各自的創作,也讓人期待他們最終的繪本成果。 - 許家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作品以身體做為乘載情感的器皿,收集著群體隱私的共有情感,從中窺探著個體私密的內在想像,進而一步步梳理常民文化的情感痕跡,將個體記憶的故事轉化為具公共性的技藝培養,進行再一次的行為生產,展演於各外部場域裡與社會進行對話,串連起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自我思辨關係。 鄒享想|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創作內容多嘗試以不同的觀看方式去述說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透過繪畫重新部署、調配那些日常裡倏忽的事物,持續丈量外在與自身的距離。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6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8-地景中的藝術(下)
EP18-地景中的藝術(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繼續邀請到王文心藝術家一起對談,分享對於本次參與公共藝術計畫的心得。從帶領民眾參與工作坊,民眾可從動態的觀察尺度:從一個植株、到一小段葉片,重新認識周遭的植物或物件。 在創作部分,雖然同樣名為公共藝術創作,但這次的經驗也讓藝術家持續聆聽不同背景的人的想法及溝通。也曾經歷數次方案修改的情況,但仍以用開放的心態面對計畫的變化。 公共藝術的意義不僅在於最終的造型,而更在於展現場所感和過程。即將到來的五、六月,計畫也將舉辦成果展,邀請民眾參與看到不同藝術家以各自的觀點探索公共藝術的各種可能。 - 王文心藝術家及景觀設計師|王文心設計工作室 負責人 從求學時期便歷經跨領域的學術養成,以細膩的觀察力將植物、地景等元素融入創作中。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3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7-地景中的藝術(上)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邀請到景觀藝術家王文心對談,分享他從景觀和藝術角度切入觀察創作場域華榮市場及鄰近地區。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文史專家帶領等方式,以多層次、多角度來認識基地,之中包含了時間尺度:從先民開墾此地時的地形地貌的探詢。而植物作為生物體具有動態的美感、也能呈現時間的變化狀態,也成為藝術家運用的一項創作材料。而藝術家也透過工作坊的方式,將創作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如地圖的認識和繪製、或創作手法:如夯土等分享給參與民眾,除了提供民眾參與的機會,也讓藝術家能從不同的觀點來反覆思考作品。 - 王文心藝術家及景觀設計師|王文心設計工作室 負責人 從求學時期便歷經跨領域的學術養成,以細膩的觀察力將植物、地景等元素融入創作中。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3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6-斯文里的記憶跟生活(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繼續邀請到斯文里里長江雪卿女士一起對談,分享對於斯文里的過去經驗與現在。除了上集提到里長日常要處理里民的疑難雜症之外,如里上的樹德公園也是里長的守備範圍。除了可以了解公園環境宣導、維護不容易,也發現新居民、年輕家庭的加入也對公園的整體氛圍帶來改變。在斯文首善完工之後,原居民的搬回也可從側面觀察,社會變遷、建築整建後對居民生活帶來的改變與適應變化,也再度引發思考:一個地方不管是記憶、生活歷史需要被傳承,讓下一代知道原來上一代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生活。這樣的盼望不僅僅是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等專家參與,更需要在地居民的共同實踐、激盪回饋才得以實現。 - 江雪卿女士|台北市大同區斯文里里長 過去從校園志工開始投入社會工作的江里長,是出身在地並擔任4屆里長的資深在地住民,透過女性的柔軟使過去因移民聚落而顯陽剛之氣的斯文里增加富有韌性的力量。 l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3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5-斯文里的記憶跟生活(上)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邀請到斯文里里長江雪卿女士一起對談,分享對於斯文里的過去經驗與現在。斯文里一帶過去因為有許多從雲林北上、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移民,而舊稱豬屠口。也因為這樣的特色而孕育出富有特色的廟宇和市街文化。里長也見證了社會變遷下在地的變化,如原先的地方大哥因年歲增長而成為回饋鄉里的長輩、原先龍蛇雜處的大樓隨著都市更新後也帶來新的活力。而里長再投入里民工作之前,也以校園志工的角色和夥伴一起推動在地形象改變,儘管有不同身份角色、但希望社區變好的初衷與熱情仍持續著。 - 江雪卿女士|台北市大同區斯文里里長 過去從校園志工開始投入社會工作的江里長,是出身在地並擔任4屆里長的資深在地住民,透過女性的柔軟使過去因移民聚落而顯陽剛之氣的斯文里增加富有韌性的力量。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1 minutes

家的形狀
EP 14-在地建築師的街區觀察(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本次繼續和陳柏全建築師一起對談,分享對於在地室內裝修及老屋更新的觀察。對於老房子的改造,除了考慮新的建築改建外,如果能保留原有的特色,讓室內設計與外部環境相連,便有機會串聯過去與現在的故事。要達成這項目標,如老街區的裝修可以在裝修時同時投入部分預算改善騎樓、樓梯等公共空間,例如無障礙、消防設備到燈光等方面進行更新,找到新與舊、機能、美學之間的平衡。同時台灣街邊店家也有豐富的客製化能力,如冷氣安裝等也可詢問,讓職人能服務在地、活絡地方,大家參與到家的設計與改造中,共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 陳柏全|POCA Design 實珀室內裝修 設計總監 自紐約哥倫比亞大學MSAAD學位,學成歸國後選擇落腳大同區並共同成立POCA Design,團隊相信設計可以解決問題,並信奉實踐作為創作核心。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5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3-在地建築師的街區觀察(上)
最新一集節目將於今晚8點上線!一起來聽聽! 本次邀請到建築師陳柏全一起對談,來分享他在從國外學成歸國後選擇在斯文里發展的在地觀察。 在台北甚至是整個台灣,屋齡30、40年的房子可能就被視為「老房」,而國際間如上海、紐約等城區所謂的老房,可能是200年歷史的建築,這樣的落差也促使建築師重新看待老屋的議題,認為老屋擁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老屋的更新,也可以思考如何保留建築外觀,同時在內部進行創新和改造,以保留歷史記憶和創造獨特的文化風格。 而大同區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在進駐當地後,建築師也觀察到伴隨著建築物的更新、在地企業在保留傳統時如何透過下一代的接班人手中創新。 - 陳柏全|POCA Design 實珀室內裝修 設計總監 自紐約哥倫比亞大學MSAAD學位,學成歸國後選擇落腳大同區並共同成立POCA Design,團隊相信設計可以解決問題,並信奉實踐作為創作核心。 - 本節目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113/02/14過年停更一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8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2-質感採集的風景(下)
延續上週的話題,質感藝術家暨景觀設計師蘇弘一起對談在公共藝術計畫中的參與,除了進行中的質感採集工作坊,藝術家也在構思如何以家居環境為主題的紀錄,其中一個可能嘗試便是透過拍攝居民視線高度的全景照片,呈現家的風景。但由於需要進入住民家中拍攝時,具有一定的挑戰,一數家也思考可能以微距的方式透過居民的視角捕捉環境質感,讓家的風景以不同的層次展現。 質感採集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一環,更是一種對時間、環境和人性的思考。計畫不僅希望透過硬體建置,還希望以藝術家特殊的視角,讓聽眾透過聲音、植物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連結環境。最終希望整個公共藝術計畫能夠讓人們看到,我們居住的地方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更是一個與更大事務相連的環境,充滿著時間的軌跡。 - 質感藝術家、建築師 蘇弘|++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於2017年成立Studio ++工作室,於建築、景觀、展覽與採集調研之間進行著多樣的嘗試,是嚴謹的研究也是熱情的探索,貼近那難以言說的親身感受,對地方做出熱切卻又疏離的詮釋與夢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7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1-質感採集的風景(上)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 本次邀請到質感採集藝術家暨景觀設計師蘇弘進行對談,來分享他在質感採集與建築藝術領域的獨特見解。 質感採集的緣起,起源於藝術家結合過去景觀、建築的求學經驗,引起對周遭環境中細微的質感產生濃厚興趣,這種質感往往被忽略,卻是形成建築美感的重要部分。 為了能更好的推廣質感採集技術,藝術家從最初鉛筆拓印, 逐步發展出裡用複寫紙等方法, 將民眾對物體的質感觀察從視覺轉化為觸覺,甚至在其他藝術計畫中,再轉化為數位作品。 在「家的形狀」公共藝術計畫中, 其中一項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帶領學童參與質感採集,讓人們感受到多樣化的環境質感,還能夠反映時間和風化對建築的影響,使其變得更有深度和意義。 - 質感採集藝術家、建築師 蘇弘|++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於2017年成立Studio ++工作室,於建築、景觀、展覽與採集調研之間進行著多樣的嘗試,是嚴謹的研究也是熱情的探索,貼近那難以言說的親身感受,對地方做出熱切卻又疏離的詮釋與夢想。 - 本節目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0 minutes

家的形狀
EP10-透過聲音,觀察生活與紀錄經驗(下)
延續上週節目我們繼續與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與蔡宛璇對談。 這次更進一步討論他們在本次公共藝術計畫中的創作《斯福外星電台SIFU Alien Radio》: 兩位藝術家將自己視為擁有聆聽裝置的生命體, 進入到計畫基地所在的大同區一帶進行聲音的採集, 呈現出區域內獨特的聲音內容。儘管作品呈現的其中一個管道是時下流行的Podcast, 但透過精心的剪輯和串聯,以非談話性節目的方式帶給聽眾不同的聽覺刺激。 同時兩位藝術家在採集過程中也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時刻: 有大隱於市的崑曲饗宴、傳統廟宇音樂聲響的收集重組等等, 透過聲音得以觸及人類文化和自然環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20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9-透過聲音,觀察生活與紀錄經驗(上)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 本次邀請到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與蔡宛璇一起對談。聊聊如何聆聽聲音、採集聲音。兩位藝術家也參與本公共藝術計畫的創作,融合了聲音藝術和公共藝術,將聲音作為一種媒介,進入公共空間進行採集,並進行後續的創作。 聲音是觀察生活、記錄經驗的一種方式,公共藝術不再僅是放置大型藝術品,而是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社區,透過聲音帶出社區中的有趣元素。 其中打開耳朵「聆聽」非常重要,學習如何聆聽、辨識聲音的層次和變化,而非僅僅是聽覺的慣性反應。透過從田野採集到創作呈現的過程,希望透過作品能夠引起民眾的好奇心,吸引民眾更深入地理解家的形狀,不僅僅是生活的空間,還有其中蘊含的各種元素和生態。透過重新理解聲音,將其視為一種能夠豐富生活和連結社區的藝術形式。 - 聲音藝術工作者 澎葉生(Yannick DAUBY) X蔡宛璇|回看工作室 著力於「將對環境的關注感知連結至藝術推廣領域」以及「社群與藝術」範疇, 此外也在「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相關計畫中持續累積經驗。 家的形狀|斯福外星電台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6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8-連結生命的植物陪伴(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 延續上週節目我們繼續與林暐翔老師一起對談。分享植物專家在計畫中的角色和植物與藝術關聯性的議題。 在這次的公共藝術計畫中,以植物為出發有兩項重要目標、其一是促進當地植物生態、減少入侵種、增加原生植物,其二則是提升居民對綠覆蓋的接收度,讓他們更親近植物。 具體的工作則是要先進行調查,了解當地現有的植物種類和民眾所遇到的困難點,讓居民一同參與、尋找問題並提出適當的建議。 這樣的工作方法使得植物不再僅是景觀的一環,而是成為公共藝術計畫中重要的參與元素、成為與居民互動的媒介。 - 林暐翔|植物及生態專家 家的形狀|參與式藝術活動|跨領域採集研究藝術家 由植物和土地切入、以多樣工法建構都市中的綠色風景。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2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7-連結生命的植物陪伴(上)
本次邀請到植物專家、同時也是本計畫的參與藝術家:林暐翔老師一起對談。聊聊植物的陪伴如何被定義、如何和人產生陪伴關係。植物除了依據其物種特性,在都市中具有固碳、協助降溫等功能外。也因為承載人的情感需要,和連結生命經驗而產生了陪伴的功能。與飼養寵物的過程相似,我們透過瞭解植物的生長特性、學習如何照顧植物。伴隨植株的成長、開花結果、甚至贈送移轉而建立陪伴關係。以生命對生命的角度來切入,便能提升原本植物功能性的層次,重新思考人與植物的關係,形成新的城市風景。 - 林暐翔|植物及生態專家 家的形狀|參與式藝術活動|跨領域採集研究藝術家 由植物和土地切入、以多樣工法建構都市中的綠色風景。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藝術創作、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1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6-參與式的影像敘事(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 延續上週節目,我們繼續與攝影藝術家張靖驩談談這次公共藝術計畫執行的觀察與轉變。 在「攝影小說」計畫執行過程中,靖驩做了許多嘗試,更深入了解居民的組成和生活方式,其中最開始使用即可拍相機只是作為社區民眾參與工作坊的一項設備,但也因此察覺這種易上手、低侵入性的拍攝更容易進入社區,更成功參與社區的中元普渡活動。不禁讓他思考在後續嘗試接觸家庭拍攝時,可以考慮使用即可拍相機,而非最初規劃功能更強、但也更大台的單眼相機進行拍攝。 這種設備的調整不僅顯示了藝術家在尋找與民眾更好相處方式的努力,也在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特殊的距離感。民眾不再只是被動參與者,而是與藝術家一起共同創作,進而思考公共藝術如何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深刻連結。 - 張靖驩|一梅馬影像 負責人 家的形狀|參與式藝術活動|影像敘事藝術家 從影像的拍攝、蒐集、溝通,建構人與人、環境的故事。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4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5-參與式的影像敘事(上)
【家的形狀Podcast】 EP05-參與式的影像敘事(上) 最新一集節目將於今晚8點上線!一起來聽聽 - 本次邀請到一梅馬影像負責人、同時也是本計畫的影像敘事藝術家:張靖驩老師一起對談,聊聊藝術家如何從對環境的關心轉變成對於人的關心,相對有形的建築物,靖驩更感興趣是在都市更新後原住戶和新住戶對於「家」的疆域是否有所不同。透過攝影工作坊的方式,逐漸與居民建立關係,也透過即可拍相機和居民的視角,來呈現住戶的生活切面,並透過藝術家的重新組織,形成生活的敘事與「家」輪廓。 - 張靖驩|一梅馬影像 負責人 家的形狀|參與式藝術活動|影像敘事藝術家 從影像的拍攝、蒐集、溝通,建構人與人、環境的故事。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藝術創作、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翩翩》參與式藝術演出 ✨2023年12月16日 19:00 即將登場 ❗️目前翩翩報名已額滿,十分感謝大家的踴躍參與及支持❗️ 另外我們前一天開放民眾參觀並參與演員的互動測試計畫, 有機會近距離體驗參與式藝術演出! 此活動也幫助我們在正式演出時,能有更好的內容呈現, 如果您願意前來,一定能感受到參與式藝術演出的魅力,並且能學習到生命關懷的重要性。 排練測試時間:2023年12月15日(五)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bpMt2m1YaGjsPPMA 🌟報到時間:15:30-16:00 💗互動時間:16:00-18:00 🚩活動地點:蘭州斯文里都市更新諮詢駐地工作站(蘭斯小聚場) (台北市大同區昌吉街61巷37號二樓|民權西路捷運站|蘭州市場附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6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4-戲劇治療的第0堂課-生命的覺察與分享(下)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延續上週節目,我們繼續與張嘉容導演一起對談,聊到這次公共藝術計畫之【翩翩】表演藝術計畫的發想和執行中的小故事。更深入分享戲劇治療如何呼應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藝術性等議題。在戲劇治療的幫助之下,協助民眾感受自己情緒和理解背後的問題,透過戲劇和藝術過程不斷的轉化,人才會改變,進而改變家庭、改變社群。而持續深入探索、學習的民眾,也有機會成為民眾藝術家參與社會改造,進而達成其公共性。而以戲劇治療方式執行公共藝術計畫也的確因為倫理、隱私,演出最終呈現的只是過程中的冰山一角,導演也持續在和參與民眾探索、構思故事推進的程度,共創成果。而【翩翩】也即將在12月16日晚上演出,邀請所有關心、好奇:參與式公共藝術、戲劇治療、照護者議題的民眾一起來欣賞。 - 張嘉容|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家的形狀公共藝術計畫之【翩翩】表演藝術計畫藝術家 開創【水面劇】戲劇形式,致力於療癒系劇場、參與式劇場及社會參與藝術領域。 長期關注都市中各類族群如家庭照顧者、婦女中心個案團體、輕度憂鬱症族群、自閉症家庭、單爸單媽等。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翩翩》參與式藝術演出 ✨2023年12月16日 19:00 即將登場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6D5WjfPbnW7mj4P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9 minutes

家的形狀
EP03-戲劇治療的第0堂課-生命的覺察與分享(上)
最新一集節目上線了!一起來聽聽! - 本次邀請到水面上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本計畫的藝術家:張嘉容導演一起對談,聊聊什麼是戲劇治療,導演又如何運用戲劇治療提供關心、陪伴。讓民眾在參與劇場的活動後,把所悟所感帶回到日常生活,形成新的影響。都市更新不僅是硬體的改變,也是人與人關係重新爬梳、建立的機會,也對傳統價值、所謂文化傳承有了新的視角。同時我們也聊到參與者在演出後能運用哪些方法,讓自己成為生命中的導演。 - 張嘉容|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家的形狀公共藝術計畫之【翩翩】表演藝術計畫藝術家 開創【水面劇】戲劇形式,致力於療癒系劇場、參與式劇場及社會參與藝術領域。 長期關注都市中各類族群如家庭照顧者、婦女中心個案團體、輕度憂鬱症族群、自閉症家庭、單爸單媽等。 - 本節目將由計畫主持人陳宣誠建築師擔任主持人, 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 呈現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與居住空間的變化。 每週三晚上8點,在SoundOn、Apple Podcast、Spotify同步播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5 minutes

家的形狀
由「斯文里三期整宅及華榮市場公辦都市更新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團隊製作執行的Podcast計畫。與住民代表、空間設計、兒福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對談,呈現在公辦都更背景下,生活型態、居住空間的變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