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出无数看似琐碎的决定:穿什么、买什么、如何回应一条信息、是否出席一个邀约……这些选择真的是出于自由意志吗?本季播客的最后一期,我们邀请到播客《独树不成林》的主播仲树,从“消费”这个日常选择出发,谈谈如何做出“微小但清醒的决定”。
我们聊到理性消费的可能性,也讨论了该如何辨别一个决定是否真正出自“我自己”。选择的本质如果是自我觉察与能动性,或许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提问:我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真的愿意承担这个选择的代价吗……关于自我、日常与时间,这是一次从具体经验出发,最终回到“选择”这一根本问题的层层思考。
主持人:吴琦
相关链接:
1.播客《独树不成林》
2.仲树译作《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即将出版)
3.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Special Guest: 仲树.
在我们每日经过的马路边、街角公园、屋顶花园中,潜藏着怎样被忽视的生态关系?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城市荒野”工作室的郭陶然老师,从乡土物种保育者与自然教育实践者的角度,聊聊那些被当作“杂草”而忽略的乡土植物,以及如何通过研究与实践,恢复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谈到如何分辨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聊到“青鳉鱼”与“食蚊鱼”的微观生态竞争,也分享了孩子们夜晚观察昆虫时的惊喜,当然,也不回避部分市民对夏日蛙鸣的质疑……在这一期播客里,我们尝试用一个更包容、更互相理解的视角,去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共享城市空间。
主持人:吴琦
相关链接:
1.城市荒野
2.城市荒野“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
3.城市荒野“雨蛙生态农场”
4.上海数字植物志
5.《上海维管植物名录》
Special Guest: 郭陶然.
设计师如何把“研究”变成“产品”,如何让传统材料与工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作为融设计图书馆与品物流形的创始人,张雷与团队长久地打磨设计方法:不是去“还原”传统,而是解构、转译、再创造。他谈到文化与技术两条设计创新的路径,也谈了谈设计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设计流程、就地取材、与可持续性的思考。设计不只是“好看”的结果,更是“好好做”的过程,看看在杭州的山林和融设计图书馆的工坊之间,我们能否重新理解“设计创新”这件事。
主持人:陈绎荻
相关链接:
1.融设计图书馆
2.融设计展
3.融 ·驻场设计师计划
4.“布尽其用”在江南布衣三十周年展览
Special Guest: 张雷.
厨房,是最日常也最个人的空间。食材的切洗烹煮,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亲人的记忆、迁移的痕迹,也藏着一些关于未来生活的可能性。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在做“1000小食”计划的小样,一起从“剩食翻做”聊起。
从食谱的收集与记录,到在异乡的朋友们对家庭食谱的复刻——这些被“重新使用”的食材和回忆,不仅仅是一次厨房里的创作,也是一次次与家庭、与生活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
相关链接:
1.小红书账号:小样 Young
2.1000小食:寻找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
3.剩食翻做
4.《The Whole Beast: Nose to Tail Eating》, Fergus Henderson
5.“拯救”歪瓜丑果的“微笑菠茄”
6.日本“食通信”
7.《消失的城乡边界线:日本《食通信》的奇迹》([日]高桥博之)
Special Guest: 小样.
本期节目里,我们和可持续交通领域的专家刘岱宗老师一起聊了聊城市里的“日常通勤”这件小事。
从哥本哈根超过 70% 的人口选择骑行通勤,到巴黎为迎接奥运所推动的路权改造,再到新加坡为骑行者进行的各种友好设计,我们跟着刘老师走访全球不同城市的交通实践,重新理解“道路”“空间”“城市发展”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未来的想象,科技应服务于人的体验和公共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相关链接:
欢迎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留言,或写信给我们(china@freitag.ch),分享你的想法、感受,或者想听的话题。期待你的回应!
Special Guest: 刘岱宗.
FREITAG中文播客的第一季计划中共有六期节目,每两周更新一次。
大家听到的是第一季第一期,主持人吴琦和内容平台《地球的周末》执行主编Lili,一起聊了聊“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从太平洋小岛国的数字迁移,到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习惯与经验,再到内容创作中如何捕捉那些“现在还没人关心,但对未来很重要”的议题,不论是内容创作,还是日常选择,我们尝试把“未来”这个词从遥远的想象拉近到每一个当下的选择里。或许比起预测未来,我们更该关注那些看似微小但真实发生的改变。
相关链接:
后续几期节目会从更具体的日常选择展开,欢迎在你常用的播客平台留言,或写信给我们(china@freitag.ch),分享你的想法、感受,或者想听的话题。期待你的回应!
Special Guest: 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