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r Up(《倍儿酷》)是一档聚焦酷儿群体的中文播客。我们在节目里和形形色色的人展开深度对话,科普酷儿知识,讲述动人故事,展示彩虹文化。
无论你是L(女同性恋)、G(男同性恋)、B(双性恋)、T(跨性别)、Q(疑性恋/酷儿总称)、I(间性人)、A(无性恋)等等的性少数群体,还是常见的顺直人士;无论你希望在探索自我身份的道路上获得帮助,还是希望对性少数群体的家人、朋友加深了解,我们都张开双臂热烈欢迎你的到来。
正如我们的名字Queer Up (《倍儿酷》)所示,我们旨在提升酷儿的可见度,汇聚更多倍儿酷的灵魂,争取让每一位听友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多元和美好,共同获得向上的力量。
播客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
【访谈】是我们对LGBTQIA+(包括性少数群体的顺直盟友)人士进行的访谈;
【友聊】是我们一群密友之间就LGBTQIA+话题展开的聊天;
【有料】是我们对包含LGBTQIA+主题的文化作品的推荐。
如果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在播客平台上留言,也欢迎给我们发电子邮件:queerup@163.com。如果想自荐或推荐合适的朋友参与访谈,也欢迎发电子邮件。
如果你觉得这档播客不错,麻烦推荐给你的家人、朋友,并在社交媒体上多多转发。另外,请记得在收听的同时顺手打个五星。打的星越多,越方便潜在听友发现我们。非常感谢!
Queer Up主持人:刘彦
Queer Up团队成员:刘彦、Jayden、Charlie、Emily、Vincent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Queer Up(《倍儿酷》)是一档聚焦酷儿群体的中文播客。我们在节目里和形形色色的人展开深度对话,科普酷儿知识,讲述动人故事,展示彩虹文化。
无论你是L(女同性恋)、G(男同性恋)、B(双性恋)、T(跨性别)、Q(疑性恋/酷儿总称)、I(间性人)、A(无性恋)等等的性少数群体,还是常见的顺直人士;无论你希望在探索自我身份的道路上获得帮助,还是希望对性少数群体的家人、朋友加深了解,我们都张开双臂热烈欢迎你的到来。
正如我们的名字Queer Up (《倍儿酷》)所示,我们旨在提升酷儿的可见度,汇聚更多倍儿酷的灵魂,争取让每一位听友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多元和美好,共同获得向上的力量。
播客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
【访谈】是我们对LGBTQIA+(包括性少数群体的顺直盟友)人士进行的访谈;
【友聊】是我们一群密友之间就LGBTQIA+话题展开的聊天;
【有料】是我们对包含LGBTQIA+主题的文化作品的推荐。
如果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在播客平台上留言,也欢迎给我们发电子邮件:queerup@163.com。如果想自荐或推荐合适的朋友参与访谈,也欢迎发电子邮件。
如果你觉得这档播客不错,麻烦推荐给你的家人、朋友,并在社交媒体上多多转发。另外,请记得在收听的同时顺手打个五星。打的星越多,越方便潜在听友发现我们。非常感谢!
Queer Up主持人:刘彦
Queer Up团队成员:刘彦、Jayden、Charlie、Emily、Vincent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Fred第一次做客Queer Up,与主持人刘彦讨论了英国医生、脑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自传On the Move: A Life (《每条弯路都通向自我》)。二人从阅读本书的契机,聊到作者的同志故事以及学术大拿的“非典型”多面人生。让我们一起聆听今天的故事!
【时间戳】
01:09为什么讨论这本书
02:44 高龄真爱是否为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04:44 作者母亲对作者出柜的激烈反应
05:54 作者接受家人安排和异性发生了第一次性行为
07:36 全书有很强的人文关怀(humanistic)
11:28 作者年轻时适合给读者当反面教材的经历
14:47 作者体力和脑力都很强大(herculean)
17:38 作者对写作的热爱
22:42 作者具备冒险精神(heedless)
26:05 书中意识与脑神经科学部分值得回味
27:41 作者的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0:08 作者的“直男劫”以及对方的体贴回应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团队成员Charlie和主持人刘彦畅聊一本名为Nobody Needs to Know的自传。作者Pidgeon Pagonis是一位间性人(intersex),在书中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身份探索、手术经历、各种挑战,以及最后成为一名酷儿活动家的故事。Charlie和刘彦就书中的诸多精彩内容展开深度讨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时间戳】
1:26 Charlie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
2:46 间性人(intersex)到底是什么意思?
3:52 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挣扎和挑战
5:57 间性人对自己身份的知情权
8:13 不断学习和拓宽视野对自我认知的重要影响
10:15 传统性别认知与性爱体验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13:35 没有性生活不正常?
15:51 医生未经同意将作者当案例进行公开展示所带来的深层伤害
17:53 从羞耻到自豪:自我认知的转变
19:50 从依赖他人定义自我到独立定义自我
21:40 性少数群体进行内部讨论时仍受传统女性标准的束缚
24:57 因酷儿群体中的代词使用而产生的恐慌感
26:34 外界对酷儿群体表达方式的常见误解和批评
27:46 从学习到行动:一位活动家的成长之路
29:02 家人支持对于间性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30:53 呼吁提高间性人群体的可见度和对该群体的支持
34:03 Nobody Needs to Know是Queer Up播客的幕后功臣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本期Queer Up的嘉宾Qiqi是彩虹群体的又一位盟友。身为顺直人士的她对酷儿议题保持着开放心态,而多文化多语言的背景进一步丰富了她在这方面的思考。她从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层面,与主持人刘彦探讨了个人的认知探索、不同文化对酷儿的理解、酷儿群体面临的社会偏见以及相应沟通策略等问题。
【时间戳】
01:02 Qiqi对性取向的探索保持开放心态
01:26 开始关注酷儿议题的契机
05:05 此前对酷儿群体的刻板印象
06:55 如何反驳“同性伴侣无法生育,取向当然不正常”这种观点
08:48 多语言多文化的经历对Qiqi在关注酷儿议题方面的影响
11:01 用非母语讨论酷儿议题是否会更放得开
13:21 与泰国友人聊天会涉及酷儿议题吗?泰国人如何看待酷儿?
18:53 如何改变长辈对酷儿议题的偏见
21:10 酷儿群体把生活过好是打破偏见的良招
23:00 如果孩子长大后认识到自己的酷儿身份,作为家长,Qiqi会如何应对?
24:54 Qiqi丈夫对酷儿议题的态度
28:49 如何与对酷儿议题不关心、不愿意探讨的人沟通
33:18 大多数人喜欢听故事,但也有人偏好数据和信息,不可一刀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迎来了第一位身在美国的华人嘉宾。小冲在本期节目里和主持人刘彦畅谈自己的故事,包括相对罕见的没有对自我身份感到困惑和彷徨的童年,以及去美国之后从学习到表演再到学术研究的种种。当然,最有趣的分享可能是他和白人男友如何克服由文化、种族差异带来的冲突,共同成长,让感情日渐深厚。赶紧一起来听听吧!
【时间戳】
1:33 回顾自我认知经历的各个阶段
4:03 初中时期的三个男友如何看待“老公”的称呼
5:16 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是跨性别人士?
6:13 后来正式公布过自己的酷儿身份
8:02 因为有亲戚的支持以及电影、书籍的陪伴,并没有经历特别困惑、彷徨的阶段
10:23 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有缺失的感觉
12:35 后来怎么会选择去美国
16:03 关于流动性的讨论
17:23 目前在做的学术研究
19:52 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
22:03 回顾酷儿理论的历史
25:51 在学校里、在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32:55 和男友的感情之路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如今两人处在一种很理想的状态
36:30 love is love这句话过于简单,有些困难和问题还是要正视
41:55 最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43:44 分享五部在自己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电影 👇
【电影名】
The Hours 《时时刻刻》
Autumn Sonata 《秋日奏鸣曲》
Tropical Malady《热带疾病》
Love of Siam《暹罗之恋》
The Wild Pear Tree《野梨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团队成员Jayden、Charlie、Emily、Vincent和Angelica首度齐聚,与主持人刘彦讨论了北京理工大学男学生常某实名举报男导师宫某诱导其发生性关系的新闻事件。各成员从第一观感聊到背后疑点,从具体事件展望普遍问题,深度讨论了性取向、性侵、爱情观、师生权力关系、道德与规范等话题。
注:1. 此次讨论的依据主要来自举报人的单方面叙述,包括其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文字以及PPT等,可能并不能完全还原事件真实情况。因此团队成员力求辩证地看待现有信息、理性地抒发个人观点,所有评论仅供参考。
2. 背景信息:4月19日晚,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常某在网上发布长视频以及PPT,实名举报其导师宫某泄露研究生考试面试题目、引导男学生发生性关系等等。4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学发表声明,宫某涉嫌师德失范行为基本属实,给予宫某开除党籍、撤销行政及教师职务、解除聘用关系等处分。
【时间戳】
01:22 起初为常同学的勇气鼓掌,但看了具体举报内容后态度有所改变
03:06 该事件有很多角度可以分析,大多数网友从情感层面选择站队宫老师
04:08 宫老师与以往性侵案里的被告明显不同
05:55 结构性的压迫有一半落在了常同学身上
07:58 宫老师看似在这段关系中处于高位,实则可能恰恰相反
09:23 双方各有难处和问题,很难说谁绝对无辜
11:17 常同学对宫老师多次的性行为都没有拒绝,也许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13:39 突发的性施压可能难以拒绝,但常同学在多个场合均拥有充分的缓冲时间,却始终没有拒绝
15:16 常同学PPT中针对宫老师的爆料信息露骨、用语恶毒,且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点
17:18 常同学可能缺乏同理心,甚至存在恐同心态
20:04 网络上有关宫老师可能已离婚和小范围出柜的传言
21:18 网络舆论偏向宫老师的原因是否与常同学的男性身份有关
23:39 高位者单方面求爱可能构成一种情感操纵行为
26:15 女性遭受性骚扰后的一般反应,以及常同学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常理的后续反应
29:08 “不可靠叙事者”或是该次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
34:19 学校的处理是否对常同学有所偏袒
38:59 究竟是被侵犯者没有明确表达反抗,还是因为反抗信号被权力高位者忽略
45:12 关于常同学模糊自身性取向的疑问
46:33 成年人师生恋的道德边界和社会规范
54:14 将宫老师视为“纯爱战神”是否合理
56:39 一些特别的角度:宫老师是否也享受了权力带来的掌控感;常同学的“自我牺牲”是否是出于社会责任
59:43 情感表达与边界尊重的复杂性
1:04:35 撇开不确定因素,肯定可以从此次事件中学到的一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团队成员Jayden和主持人刘彦畅聊2024年出版的书籍XOXO, Cody。美国动感单车教练Cody Rigsby在该自传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男同性恋的成长历程和情感走向,以及在舞蹈、健身等领域的职业发展。两人就本书涉及的同志元素、情感问题、自我成长等内容展开了深度讨论。
【时间戳】
01:33 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
04:29 酷儿群体更容易出现药物成瘾问题
06:00 作者应对情感问题的惯行方式具有破坏性
10:54 和朋友搞暧昧是否可取
14:18 作者文中观点与其实际行为之间的矛盾之处
15:46 友情需要主动维系,不应成为我们的后备选项
17:07 如何看待“不要为了找个吃饭搭子而进入一段恋情”
20:25 如何看待秀恩爱行为
23:05 如何看待作者使用相貌攻击的用语
25:23 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宽容自己、原谅他人
26:22 作者把事业成功归因于勇敢抓住机遇
28:40 如何看待朋友向你征求意见之后却又不予采纳的行为
32:49 书中“有味道”的小彩蛋
34:50 作者作了一个如果性取向可以选择的假设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迎来了第一位疑性恋(questioning,简称Q,即LGBTQIA+中的Q)嘉宾。Melody在本期节目里和主持人刘彦畅谈自己的探索之旅,并且指出酷儿并不是专属于大城市的白领群体。她来自贫穷的农村山区,身边也有很多女同性恋朋友。正是这些闺蜜帮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赶紧一起来听听吧!
【时间戳】
1:22 结过婚、有女儿,Melody的自我认知是异性恋吗?
2:32 农村没有成规模的酷儿社群,但Melody周围有很多女同
3:48 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开始产生怀疑的时候,有何感受?
5:21 有了怀疑又不确定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9:20 回想起来,自己对异性的排斥和喜欢各占一半
10:01 Melody的理发师大概率是跨性别者,也经常和她聊起酷儿话题
11:51 如何回应“你顺直身份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探索酷儿之路?”这样的问题
16:02 如果以后和同性发展恋情,怎么告诉女儿?
18:21 母亲对Melody试探性问题的回应
21:22 弟弟一直抗拒找伴侣,也有非顺直人士的可能
23:01 Melody如果谈了女友,是否会对普通朋友、同事等等出柜
26:53 探索过程中一个较深的感触
32:27 父权社会下,女同额外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34:00 可以为酷儿群体做的事情
36:49 从学生和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团队成员Vincent和主持人刘彦畅聊2024年出版的小说Cinema Love。该小说讲述了福建农村的一群男同性恋和他们妻子之间的故事,时间横跨半个世纪,地点涉及中美两国。两人就该作品的优缺点、酷儿元素、高光片段、角色塑造以及故事背后的同妻现象、形婚骗婚等社会议题展开深度讨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时间戳】
1:20 Cinema Love的故事梗概
3:25 该书描述了许多不同群体,包括但不局限于男同性恋和同妻
4:25 书名里电影院这个场景设置的来由
6:45 电影院里反复播放战争电影的象征意义
10:53 对和故事主线没有太大关系的放映员这个角色的解读
13:42 Yan Hua这个被动同妻角色的心理转变
16:33 Bao Mei这个主动同妻角色的复杂性
22:00 Kevin这个同性恋角色给相对沉重的故事增加了喜剧色彩
24:34 书中一个让人哈哈大笑的片段
26:54 来回跳跃的时间线容易让人困惑
28:53 是否有必要加入鬼元素值得商榷
31:15 故事如果加入女同性恋和同夫角色,效果也许会更好
33:34 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陷入同妻的处境,会如何应对?
37:30 骗婚和形婚,哪个相对来说问题更大?
41:01 总结与展望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阿强是公益组织“出色伙伴”的创始人。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已经使近40万个家庭受益,可谓对中国的酷儿群体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期节目中,阿强对主持人刘彦敞开心扉,畅谈了创办该组织的初衷和运营公益组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就“接纳”这个概念包含哪些层面、性少数群体内部歧视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等问题发表了深入的看法。阿强还分享了个人经历,表明中国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他号召大家从自己做起,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积极改变,大环境自然会越来越好。
【时间戳】
01:02 当年为何创办“同性恋亲友会”(即“出色伙伴”的前身)
03:24 和共同创办人吴幼坚女士的一些缘分
04:20 将“同性恋亲友会”改名为“出色伙伴”的原因
09:31 组织成立以来,如何从最初没有办公室,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全国多个城市为性少数群体服务
14:31 当年如何获得去美国观摩性少数公益组织的机会
15:27 运营组织所需要的经济支持来自哪里
19:41 对性少数群体的接纳主要分哪几个层面
26:23 “出色伙伴”是否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两个层面的工作上
28:21 如果父母不接纳子女的性少数身份,是否可以考虑放弃沟通
35:37 工作中遇到的两个令阿强特别难忘的个案
41:25 组织成立以来的这些年里,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接纳程度有何变化
44:37 性少数群体内部也存在严重的歧视问题,从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引发的争议可见一斑
51:09 “出色伙伴”今后是否考虑做更多帮助性少数群体里的少数群体(如跨性别、间性人、无性恋等等)的内容
55:39 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知经常在屡次变化后才最终明确,所以社会对其的接纳过程自然会更加漫长
57:10 个人生活的一些分享
01:01:50 总结与展望
【对话中提及的文化作品】
Man in the Mirror (歌曲,by Michael Jackson)
《蓝宇》(电影)
《霸王别姬》(电影)
《同性恋亚文化》(书籍,李银河著)
《彩虹邮轮》(纪录片)
【出色伙伴True Self】
中国关注性少数群体自我认同与家庭接纳的公益组织。自成立以来,通过热线交流、社群活动、培训分享等形式,促进性少数群体的健康和可见度,并促进其与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沟通。如今已成为国内性少数群体寻求支持与认同的重要平台。
网址:https://chuse8.com/
B站:出色伙伴Trueself
抖音:出色伙伴Trueself
小红书:出色伙伴
公众号:出色伙伴
视频号:出色伙伴Trueself
求助热线:4000820211 (每天晚上8:30 – 10:30 有家长接听)
【公告】
本期节目为Queer Up第一季的季终集。小憩一段时间后,我们第二季再见!有兴趣自己参与或推荐熟人参与播客录制的朋友,请发邮件至queerup@163.com,谢谢。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团队成员Jayden再次做客节目,和主持人刘彦畅聊了本月刚上映的台湾喜剧悬疑电视剧《正港分局》。该剧是爆款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衍生剧,讲述了以“成语字谜”为线索的一起连环杀人案,以及正港分局的警察协力侦破该案件的故事。刘彦和Jayden从酷儿元素、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细节亮点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度讨论。让我们来看看这部新鲜出炉的作品里有些什么料!
【时间戳】
01:25 对上次《鬼家人》讨论的一点补充
02:49 对《正港分局》的总体观感
07:18 如何看待剧中仅有的同志角色小胖的形象塑造?
08:41 剧中塑造最成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
13:41 杨祐宁的出演是一大亮点,与邰智源的共同演绎非常到位
16:27 如何看待女警官子晴的角色塑造?
19:18 吴明翰在这部剧里像猫一样有九条命
19:38 如何看待“死gay”“对不起哦,老公”的梗?
22:07 如何看待痴迷于16型人格测试的李淑芬的角色塑造?
24:02 剧中提及普信男、yyds等大陆流行语,是不小的惊喜
26:59 如何看待分局全体成员“非典型英雄”(anti-hero)的角色塑造?
31:37 如何看待女性副署长周欣宁的角色塑造?
34:01 水源老师的矛盾心理、善恶挣扎及其对小茵的影响
35:32 黄仙角色塑造上的矛盾之处
【对话中提到的流行文化内容】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2023年上映的台湾同性喜剧悬疑电影
杨祐宁,台湾男演员,广为人知的酷儿影视作品包括《孽子》和《伤心的歌》
《孽子》,2003年上映的台湾同性题材电视剧
《伤心的歌》,收录于周华健1991年的专辑《让我欢喜让我忧》中的歌曲(《孽子》播出后,范植伟、杨祐宁应邀拍摄了同性主题的新版音乐录影带)
庹宗华,台湾男演员,广为人知的酷儿影视作品包括《孽子》和《鬼家人》
Anti-Hero,Taylor Swift的热门歌曲,曾高居Billboard单曲排行榜榜首位置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本期Queer Up的嘉宾Leah是LGBTQ群体的一名盟友。身为顺直人士的她,最初对LGBTQ群体几乎一无所知。经过一系列的个人经历和观察,她对该群体逐渐形成了深刻的同情和理解。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和主持人刘彦探讨了性少数群体面临的挑战、社会的误解和刻板印象等问题。
【时间戳】
1:28 自己是顺直人士,为何对性少数群体的议题产生兴趣和思考
6:05 在国内的环境中如何接触到性少数群体
8:08 顺直人士为何大多担心被同性恋“看上”
12:00 顺直人士是否会主动查找有关性少数群体的知识
15:57 顺直人士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性少数群体是否靠谱
20:50 直女和弯男是否最适合当闺蜜
23:00 直女为何普遍更容易接受弯男
25:51 顺直女性如何看待跨性别者的争议
29:22 允许跨性别者参加女性的体育竞赛是否合理
31:30 维护跨性别者的权益是否会损害顺直女性的权益
33:23 顺直女性如何看待非二元性别议题
35:35 跨性别渴望被认同,到底意味着什么
41:45 非二元和跨性别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
【对话中提及的流行文化内容】
《奇葩说》第二季(2015-07-11播出集)
辩题:该不该向父母出柜
蔡康永(导师)
马薇薇(辩手)
Will & Grace
《威尔和格蕾丝》,美国首部在黄金时段对全国观众播出的以同性恋为主角的情景喜剧,1998年9月首播,2020年4月完结,共获得18项艾美奖,96项艾美奖提名。
Ricky Gervais
瑞奇·热维斯,英国喜剧演员,经常因为冒犯性的笑话受到大量的批评,而他本人和支持他的人认为单口喜剧不应该受到“政治正确”的审查和限制。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目前就职于北京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北极熊来到本期Queer Up做客,和主持人刘彦就自我认同经历和国内性少数群体的职场环境等话题展开交流。两人还讨论了对北极熊自我认同产生较大影响的影视作品。
【时间戳】
1:27 北极熊自我认同的经历
6:54 导致自我认同改变的因素
12:05 有助于尽快完成自我认同的外力
14:09 北极熊作为律师的日常工作
15:57 性格纠结的人是否适合当律师
17:18 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
18:45 工作对自我认同是否有帮助
22:01 国内企业在性少数群体权益保护方面是否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25:16 对自我认同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
32:18 国内拉拉的生态环境
34:55 令人振奋的酷儿故事分享
【对话中提及的影视作品】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燃烧女子的肖像》)
法语同性爱情电影,曾获201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和202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Call Me by Your Name(《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英语同性爱情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荣获2018年奥斯卡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Queer Up团队成员Jayden第二次做客节目,和主持人刘彦畅聊了台湾同性主题的喜剧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这个跨越“直”与“弯”、打破阴阳阻隔的故事,设定新颖、元素丰富,笑料百出而又不乏感人瞬间。两人除了回顾影片的高光时刻,还就角色塑造、社会议题等内容展开深度讨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时间戳】
00:52 Jayden第一次上节目后的反馈
01:43 选择讨论《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的原因
03:02 《鬼家人》的剧情简介
04:11 对该片的总体观感
04:48 两位男主角之间是否有超出友谊的情感?
05:55 对男主角之间情谊的处理是否升华了剧情?
08:31 对男主角之间情谊的处理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
10:10 故事的结局不落俗套是一大亮点
12:07 该片的主要元素是夸张的喜剧还是贴近现实的酷儿议题?
18:47 电影里对男同形象的塑造是否会引发潜在的问题?
19:52 中文语境里的“1”和“0”也许好于英文语境里的top和bottom
21:51 在电影前段,吴明翰对毛邦宇的情绪是恐同多一些,还是怕鬼多一些?
22:55 冥婚的桥段被不少人视为宣扬非科学的糟粕,是否会影响观感?
24:51 对冥婚等超自然现象保持开放心态,和对酷儿议题保持开放心态类似
27:23 影片是否走到了“恐同”的极端对立面,有“美同”的嫌疑?
30:24 男主角之间的形象反差可能是为了制造笑料,无需恶意揣测主创的意图
33:59 片中大量对同志充满刻板印象的描绘是否会令观众难以共情?
36:06 片中毛邦宇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反映了东亚家庭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
39:35 儿子死后都要寻求父亲的和解,该怎么看?
41:54 冥婚的设定是现实世界中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映射,而大陆的情况并不相同
45:20 男同主题的电影中最出彩的反而是女性角色,是否合适?对女主的大反派形象塑造是否会引发主创厌女的嫌疑?
49:47 炎亚纶“本色出演”渣男所引发的思考
【对话中提到的书籍】
The In-Between: Unforgettable Encounters During Life's Final Moments by Hadley Vlahos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Eric是一位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律师,和主持人刘彦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他们谈到了生活和职场环境中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有关男同性恋的一些常见刻板印象,以及法律层面上的事实婚姻(de facto relationship)与传统婚姻(marriage)的区别。两人还强调了沟通和妥协在维持和谐关系中的重要性。
【时间戳】
1:04 Eric自我认同的经历
2:49 如果身边没有包容性强的朋友,如何获得支持
4:18 Eric如何对母亲出柜
11:47 母亲不希望Eric对外公开性取向是否因为羞耻感
14:40 有没有后悔对母亲出柜
17:03 有没有想过对父亲出柜
18:00 单亲家庭是否更容易出现同性恋的孩子
19:17 在职场中如何获得同事的支持
23:27 Eric和男朋友相识的经历
24:52 同性恋中的“熊”受欢迎是否因为刻板印象
26:39 男同性恋中由谁主动发起追求是否和1(攻)、0(受)身份有关
29:31 亲密关系中发生争吵怎么处理
31:18 是否考虑和同性伴侣结婚的问题
33:53 事实婚姻的存在是否为了让分手更容易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友目的和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友途径非常重要。Queer Up团队成员Charlie再次做客节目,和主持人刘彦就同性恋交友的话题展开对谈。Charlie分享了交友软件上的社交技巧,包括如何应对拒绝和不恰当的交流方式,并强调了个人成长、自信建立和以尊重的方式对他人进行回应的重要性。
【时间戳】
0:43 Charlie第一次上节目后的反馈
4:25 同性恋交友的常见方式
8:00 同性恋和艾滋病是否能划等号
15:15 为何大众错误地认为男性性行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原因
18:35 除了媒体,还能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科普
21:25 在交友软件上被他人拒绝的经历
27:35 在交友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拒绝对方并减少冒犯
34:46 有固定的偏好是否会降低交友的成功几率
35:59 遇到心仪的对象,采取卑微讨好的姿态是否可取
40:35 为何加了微信反而没有天聊
43:01 模板式的聊天在交友过程中是否有效
【对话中谈到的艾滋病相关数据的来源】
以爱为名,为“艾”发声——数说中国艾滋病十五年(澎湃新闻)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和防治展望(作者:韩孟杰 期刊:《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年3月第29卷第3期)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三三曾经在音乐剧领域担任助理执行制片人,如今是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她分享了早前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和主持人刘彦就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展开讨论,并剖析了戏剧与个人成长、自我认同之间的联系。
【时间戳】
1:00 外语学习和海外留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03 在音乐剧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
8:06 进入音乐剧行业因为“社牛”个性,而非酷儿身份
13:48 完美主义倾向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16:45 好老师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21:01 女性之间肢体接触的“模糊感”是否为女性性取向的探索增加挑战
26:12 三三现阶段对自我认同的理解
28:10 关于“流动取向”是不接受自己“同性取向”的托辞的争议
29:49 耽美作品受女性读者欢迎的原因及其引发的“厌女”争议
35:30 用二元性别看待同性关系中的角色是因为没有看到其它的可能性
38:11 如何维持长久稳定的异地恋
41:34 意外出柜后如何处理和家人的关系
48:22 伴侣的支持不但给三三继续前行的动力,也让她懂得爱的真谛
【对话中提到的音乐剧作品和流行文化内容】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院魅影/歌剧魅影》)
Avenue Q(《Q大道》)
Dear Evan Hanson(《致埃文·汉森》)
Tony Award(托尼奖,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界的最高奖项)
Suffs(《女子当参政》)
宝冢文化
宝冢歌剧团发祥于日本宝冢市,该团以其独特的全女性演员阵容和丰富的演出剧目而闻名于世。宝冢大剧场作为宝冢歌剧团的重要据点,也座落于该市。宝冢歌剧团不仅在日本国内享有盛誉,还多次在海外进行公演,赢得了国际观众的赞赏。其代表作如《凡尔赛玫瑰》等,更是成为经典之作。
Quarter-life crisis
四分之一人生危机通常指的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种心理危机。这种危机往往伴随着职业发展、个人关系、自我认知等等方面的困惑和焦虑,类似于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但发生在较年轻的年龄段。
耽美
产生于20世纪的日本(やおいぶんがく、Danmei),是一种以同性恋爱为主要题材的文学类型,起源于日本的耽美文化(Boys’ Love, BL)。在中国,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也有着数量庞大的读者和创作者。耽美文学通常描写男男之间的恋情,强调浪漫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空椅子
格式塔流派心理咨询常用的一种技术,旨在让来访者的内心想法外显出来。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先坐在其中的一张上,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坐到另一张上,扮演一个“失败者”,通过来回切换让双方持续进行对话。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这是Queer Up团队成员Vincent第二次做客节目。他和主持人刘彦聚焦LGBTQ群体使用的交友软件,分析了这些应用在连结社区成员和促进社会理解方面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特定的社群文化,进一步展开了对LGBTQ群体内部多样性的讨论,以促进更包容、理解的社会氛围。
【时间戳】
0:59 Vincent第一次上节目后的反馈
4:25 主流同志交友软件的特点
6:51 使用同志交友软件时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现象
10:40 交友软件将人标签化是社交媒体难以避免的一种现实
13:07 交友软件用户群体的细分是否是好事
16:01 非同志交友软件也成了同性恋交友的主要阵地
17:18 交友软件是否强化了约炮文化
22:16 交友软件让人上瘾的心理学原因
24:23 约炮被普遍认为在同志群体中更常见,媒体呈现难辞其咎
30:51 同性恋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是否因为没有婚姻的约束
33:50 Erickson(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能否解释同性恋不负责任的性行为
39:21 交友软件上涉及的隐私和人身安全问题
41:58 交友软件“动物化标签”是否加重了同性恋群体内部的偏见和歧视
48:19 同性恋群体审美“典同化”的社会原因
54:56 “熊”受热捧背后的文化原因
57:32 同志除了使用交友软件,如何扩大社交圈
【节目中提到的概念和流行文化内容】
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
可变比率强化,基于一个不固定数目的动作施加的奖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赌博,因为在赌博中,你不知道要押注多少次才会赢一次。与之相对的是固定比率强化(fixed ratio reinforcement)。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数学概念,分数通分时会求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LCD)。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所有人最低程度都可以接受的选项。
Charlie Puth
美国流行男歌手,代表作See You Again。他自己为顺直人士,但一度经常在社交媒体发布打擦边球的照片以吸引LGBTQIA+人群(即queerbait行为),因此受到不少批评。
Queer as Folk
《同志亦凡人》,一部同志题材的电视剧集,有1999年英国版本、2000年美国版和2022年重启版本。
Grey’s Anatomy
《实习医生格蕾》,是一部以医学为主题,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的黄金时段剧集,曾多次获得艾美奖。
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 , 汉名何伟, 作家与记者,曾在中国担任教师及记者,著有关于当代中国的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Cedric(“东妈”)是一名来自香港,现定居澳洲的律师兼语言学爱好者,创立了专注于华人LGBTQIA+社群的非盈利组织“澳纽彩盟”(ANTRA)。Cedric和主持人刘彦就其在澳洲的生活和社群的工作经历展开对话,谈及了教育和社区活动在提高社会对性别多样性和LGBTQIA+社群认识的重要性上起到的关键作用。
【时间戳】
2:10 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依然选择运营“澳纽彩盟”的原因
5:03 如何应对因教会不接受自己的性少数身份而带来的创伤
6:33 性少数的身份为什么会带来羞耻感
10:05 创办社群是一个彼此帮助和相互学习的过程
11:33 婚姻不一定是亲密关系的终极选项
14:21 身为非顺直人士和伴侣父母同住的经历及遇到的特殊问题
17:53 ANTRA 社群的宏大愿景
21:05 ANTRA 社群内部的具体活动介绍
26:24 ANTRA社群目前的工作重点
28:08 “东妈”独特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30:58 对于自身性别认同质疑的回应
34:55 社群对性少数群体中“少数群体”的支持
36:51 社群对国内LGBTQIA+群体的支持
【对话中提及的文化人物及影视作品】
李银河
The L Word (《拉字至上》)
The L Word: Generation Q (《拉字至上:Q世代》)
【关于ANTRA社群】
澳纽彩盟 ANTRA,全称 Australia & New Zealand Tongzhi Rainbow Alliance(澳纽华语同志彩虹联盟)是在2018年12月在新南威尔士州 Fair Trading 注册的非盈利官方组织,旨在为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地区的华语同志 (LGBTQIA+) 人群提供一个交流、互助和支持的平台。
网址:www.antra.org.au
【关于嘉宾谈到的性别认同】
Androsexual 既可以指一种性取向/浪漫取向,也可以指有这种性取向/浪漫取向的人。作为取向,它专指当事人被男性或具有男性特征的人吸引。这个词的前缀-andro源自希腊语中的 “男性”(同英语中的man),与 sexual 结合表示被男性吸引的取向。这个词适用于任何性别或性别认同的人,只要该当事人的取向是男性或具有男性特征的人。
Demi-masculine 是一种性别身份,指认同自己有男性特质但不完全认同为男性身份的人。这个身份可能包括生理性别为女性或其他非男性性别的人。当事人在某些方面感到与男性认同,但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男性身份。Demi-masculine 的人可能同时具有其他性别特征或身份,并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上个月,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女主角”奖项同时授予四位女演员,其中一位是未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人士。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结果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来很多争议。主持人刘彦和Queer Up团队成员Emily就此次事件展开对谈,探讨了当前社会在性别认同、艺术评价和多元文化认识等问题上的复杂看法。
1:19 Emily妈妈惊艳亮相,分享参加Mardi Gras的感受
3:13 戛纳电影节公布最佳女主角获奖者之后出现的争议
8:45 对LGBTQ话题关注度高是因为社会对LGBTQ的总体接受度仍然很低
13:10 不少顺直人士把平权看成零和博弈,认为LGBTQ的权益损害了自身利益
16:41 只专注性别议题而忽略作品本身,反而会阻碍LGBTQ的平权进程
22:28 如何在职场中真正帮助女性
25:53 影视作品里的LGBTQ角色是否应该由LGBTQ身份的演员来演绎
27:45 戛纳电影节特别评审的参与使最佳女主角的结果更具争议
【对话中提及的电影作品和人物】
Emilia Perez (此次戛纳电影节由四位女演员同时斩获最佳女主角奖项的影片)
Karla Sofía Gascón (最佳女主角获奖者中未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人士)
ALOK (非二元性别作家、艺术家)
Barbie (2023年火爆全球的女性主义电影)
Greta Gerwig (Barbie的导演)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本集简介】
Jason是一名现居澳洲的律师,当年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困惑和怀疑,通过接触外国媒体和了解同龄人的经历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同志身份。如今和男友已经相处六年,感情稳定。Jason分享了他的自我认知之旅,并和主持人刘彦就开放关系、多元恋(polyamory)、“出柜”被人忽视的特殊层面和LGBTQ的平权问题展开了讨论。
【时间戳】
1:40 自我认同的经历
4:13 第一次恋爱经历中,依然存在自我怀疑和否定
7:54 同性恋是长期关系还是短期关系居多
10:04 开放关系、多元恋的可能性
14:13 相处六年后,目前和男友的状态
15:31 家人和男友一起生活的感受
19:01 遭遇逼婚后“威胁”母亲的经历
20:58 “出柜”不只是性少数群体当事人的课题,家长也有特殊的“出柜”问题
24:49 生活在LGBTQ友好的澳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8:08 面对保守党派可以采取的态度
29:12 对于同性婚姻的看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