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NEXT: Taishin Arts Award 2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展期|2022.10.29-2023.01.15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王俊傑、世紀當代舞團(Century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布拉瑞揚舞團、TheCube Project Space 立方計劃空間、再拒劇團 Against Again Troupe、江之翠劇場Gang-a Tsui Theater、吳天章、吳瑪悧、李亦凡、李銘宸、周育正、周書毅、姚瑞中、涂維政、袁廣鳴、動見体 M.O.V.E. Theatre、崔廣宇、張碩尹、許哲瑜、許家維、陳以軒、陳伯義、陳武康、陳彥斌 Fangas Nayaw & 杵音文化藝術團、彭弘智、湯皇珍、黃明川、黃明正(倒立先生)、楊奇殷/人力飛行劇團、《群眾》創作團隊、葉名樺、碧斯蔚.梓佑、劉冠詳、蔡明亮、鄭先喻、優人神鼓、蘇育賢、蘇威嘉/HORSE 驫舞劇場、饒加恩、龔卓軍(按筆劃順序排列)
總策畫|林曼麗
策展人|姚立群、高俊宏、蘇匯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於2002年的台新藝術獎,是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創作的藝術獎項;多年來不僅打造出具代表性的藝術桂冠,更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結合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成為一股持續帶動台灣整體藝文生態發展的力量。
在台新藝術獎邁入二十週年之際,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北師美術館攜手合作,推出「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由林曼麗總策劃,邀請三位台新藝術獎得主——姚立群、高俊宏、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策劃「劇場正發生」、「特攝放映室」、「文獻檔案區」、「藝術在線」和「未來觀眾」五大單元,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破除回顧式展覽的框架,以藝術家的「現在進行式」為主體,透過全新創作、跨域共創、現場演出、直播對談、系列論壇、雲端影展等多元而有機的方式,探問台灣當代藝術的可能性與未來性。
台新藝術獎自設立之初,便以開放的態度,支持著藝術家的「此時此刻」與「未來方向」,不限定美學立場、價值取向與表達方式,更將「跨領域」納入視野,希望回到藝術創作的本質思考,讓創作的選擇和手法更加自由。本展秉持相同的精神,希望跳脫既有的束縛和邊界,透過展覽產生新的連結與交互作用,持續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向未知的領域踏出下一步。
身處後疫情及元宇宙的時代,本次展覽除了美術館的實體展示空間外,亦跨足雲端空間,策劃「藝術在線 Art on Air | Live & Podcast」系列節目,以「策展人對話框」、「藝評帶著走」、「致未來」以及「藝術家對話場」四個系列為核心,展期間每週二、五於北師美術館直播間現場對談、線上直播,隔週上架各大Podcast 平台「北師美術館」頻道。
聲音統籌:複耳工作室 Mothra Production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NEXT: Taishin Arts Award 2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展期|2022.10.29-2023.01.15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王俊傑、世紀當代舞團(Century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布拉瑞揚舞團、TheCube Project Space 立方計劃空間、再拒劇團 Against Again Troupe、江之翠劇場Gang-a Tsui Theater、吳天章、吳瑪悧、李亦凡、李銘宸、周育正、周書毅、姚瑞中、涂維政、袁廣鳴、動見体 M.O.V.E. Theatre、崔廣宇、張碩尹、許哲瑜、許家維、陳以軒、陳伯義、陳武康、陳彥斌 Fangas Nayaw & 杵音文化藝術團、彭弘智、湯皇珍、黃明川、黃明正(倒立先生)、楊奇殷/人力飛行劇團、《群眾》創作團隊、葉名樺、碧斯蔚.梓佑、劉冠詳、蔡明亮、鄭先喻、優人神鼓、蘇育賢、蘇威嘉/HORSE 驫舞劇場、饒加恩、龔卓軍(按筆劃順序排列)
總策畫|林曼麗
策展人|姚立群、高俊宏、蘇匯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於2002年的台新藝術獎,是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創作的藝術獎項;多年來不僅打造出具代表性的藝術桂冠,更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結合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成為一股持續帶動台灣整體藝文生態發展的力量。
在台新藝術獎邁入二十週年之際,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北師美術館攜手合作,推出「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由林曼麗總策劃,邀請三位台新藝術獎得主——姚立群、高俊宏、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策劃「劇場正發生」、「特攝放映室」、「文獻檔案區」、「藝術在線」和「未來觀眾」五大單元,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破除回顧式展覽的框架,以藝術家的「現在進行式」為主體,透過全新創作、跨域共創、現場演出、直播對談、系列論壇、雲端影展等多元而有機的方式,探問台灣當代藝術的可能性與未來性。
台新藝術獎自設立之初,便以開放的態度,支持著藝術家的「此時此刻」與「未來方向」,不限定美學立場、價值取向與表達方式,更將「跨領域」納入視野,希望回到藝術創作的本質思考,讓創作的選擇和手法更加自由。本展秉持相同的精神,希望跳脫既有的束縛和邊界,透過展覽產生新的連結與交互作用,持續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向未知的領域踏出下一步。
身處後疫情及元宇宙的時代,本次展覽除了美術館的實體展示空間外,亦跨足雲端空間,策劃「藝術在線 Art on Air | Live & Podcast」系列節目,以「策展人對話框」、「藝評帶著走」、「致未來」以及「藝術家對話場」四個系列為核心,展期間每週二、五於北師美術館直播間現場對談、線上直播,隔週上架各大Podcast 平台「北師美術館」頻道。
聲音統籌:複耳工作室 Mothra Production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藝術在線節目迎來最終章!壓軸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國光劇團GuoGuang Opera Company藝術總監王安祈,與長期合作的創作夥伴戲曲導演李小平導演,相聚直播間,聊聊過去合作的故事以及各自對京劇未來的想像。
「藝評帶著走」系列的最終回將轉向對於表演藝術評論的關注,特別邀請「表演藝術評論台 」台長暨駐站評論人、台新藝術獎第十二、十四屆提名觀察人紀慧玲,以及第二十、二十一屆提名觀察人汪俊彥。兩位嫻熟表演藝術領域的對談者將從 台新藝術獎二十年歷程中於表演藝術評論生態的相互擾動與座標性 談起,並由各自的書寫經驗出發,分析比較台新與其他評論發表平台的既有讀與平台性格,乃至於台新作為獎項的原始設定等因素,對於藝評人書寫標的的選擇以及工法的影響。
此系列的第三集邀請到獨立藝術出版者、「阿橋社」創辦人陳柏谷與高師大跨藝所副教授兼所長、台新藝術獎第十九、二十屆提名觀察人蔡佩桂。兩位對談者將由「藝評是什麼」的討論出發,思索何謂「好的藝評」、學術理論在評論書寫中扮演的角色、文字可讀程度的重要性等議題;同時解析藝評生產的過程,並探問讀者之於藝評人的錯雜關係。
本集節目將從王嘉明導演挑選的賽斯書《靈魂永生》談起,大學時期即大量閱讀的王嘉明對於文字如何刺激想像並建立路徑與系統的過程,深感興趣。他深信「分類」會影響閱讀,而其閱讀的雜食性也反映在他作品的難以歸類上。同樣對文字敏感、擅長結合多種媒材的編導周曼農又將如何回應?一直在挑戰戲劇製作手法的兩位未來又各自有什麼樣的計畫?節目即將開始,一起聽聽兩位編導的創作思考路徑~
2022年最後一場「藝術在線」直播邀請到演員崔台鎬、導演李銘宸和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來到北師美術館!崔台鎬參與演出的《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甫獲得今年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與另位鬼才導演李銘宸和本展策展人姚立群,開啟演員與導演之間不同身份與世代的對話。
第五集的致未來節目,邀請到了曾以《白蛇傳》獲得第三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的明華園戲劇總團陳勝福與陳昭賢父女擔任分享藝術家,由故事工廠創辦人黃致凱導演擔任主持人。明華園歷經多次轉型,仍致立於推廣歌仔戲文化,持續打造精緻、創新的東方歌劇,近年來更打算跨足元宇宙,光想到這些的改革、創新與反思,就讓人熱血沸騰!邀請您一起來感受歌仔戲的魅力,認識不一樣的歌仔戲。
本集由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博士、國立海洋大學助理教授紀金慶,以及台新藝術獎第十六、十七屆的提名觀察人,同時也是前前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陳泰松接棒~兩位嫻熟哲學領域的對談者除了將延續、開展上集對於「如何看待藝術的社會功能」與「藝術何以作為社會實踐」的討論,也將著眼於「藝術與哲學的關係」,追溯兩個領域長久以來錯綜複雜的交集,同時探問哲學理論如何在觀看、書寫當代藝術的歷程中,開啟另類的討論與切入視角。
本集邀請當代舞團YiLab.創立者,結合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的編舞、舞蹈家蘇文琪,與資深新媒體藝術工作者及跨界製作人蔡宏賢展開對話。蘇文琪將藉光環舞集劉紹爐老師的書《舞道_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回溯自身對藝術、創作懵懂未知的時期,自己如何開始創作,而身為策展人的蔡宏賢,又如何看待新媒體藝術與其他作品、演出的相互關係與角色呢?
第三集來賓是策展人杜昭賢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鄭治桂老師。策展人杜昭賢擅於透過藝術的能量啟動地方改變的密碼,最著名的案例為其策劃的「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讓曾一度因道路拓寬和地下停車場等政策導致街區沒落的台南海安路,重獲新生,這次杜昭賢想與觀眾分享的文本是《豕與自以為是的豬 : 心的駕馭手冊》這本漫畫書,內容描述一隻平凡的豬經歷痛苦、情傷、悲哀、不幸之後,發現幸福與煩惱真相的旅程。從這隻豬提出各種發人省思的提問開始,一步一步陪著她走出黑暗,成為照亮城市的推手。
藝評帶著走節目首集邀請攝影創作者、評論人汪正翔與台新藝術獎第十六、十七屆的提名觀察人黃海鳴對話。兩人將由近年藝評書寫日趨學術化、專業化的現象談起,與聽者分享自身的觀察、分析與看法;同時以過往的評論文章為起點,思索藝術/影像創作如何存在於社會中,並與之互動,以及評論的書寫在此過程中的關照與角色。
本系列來到最終回,由本次展覽主責視覺藝術的策展人高俊宏接力,邀請藝評人王聖閎加入對談。在本次展覽策畫過程中,高俊宏認為,在愈發窒息的現實處境下,「未來」更必須積極創造,而創造的方式有賴於「對話」,於是「創造一個哪怕是臨時性的對話場域」,成為他此次策展的主軸。
策展人對話框第三集,邀請到劇場編創策展、翻譯、文字工作者周伶芝與本次展覽主責表演藝術的策展人、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開展對話。兩位劇場工作者將以姚老師此次策劃的切點談起——以「下一秒」的概念思索、闡釋表演的現場性、流動與即興,同時關注作為基礎的練功、涵養等過程。
致未來的第二集的節目邀請到王墨林與廣播人、作家馬世芳對談,不同世代與背景的兩人,會如何解讀「自己的歷史」、「我們的歷史」,對於歷史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觀察?面對未來,兩人又將期待、失望、樂觀、悲觀...一起進入藝術家的獨角戲。
這一集邀請到難得現身台灣的李明維,由音樂人雷光夏主持對話。李明維的作品時常包含音樂的元素,展現其對聲音掌握的敏銳度。當藝術家遇上音樂工作者,對於藝術創作還有未來世界,會激盪出什麼不一樣的觀點或信念?
策展人蘇匯宇,跨域邀請電影節策展人、影評人,以及粉絲專頁「 無影無蹤 」創辦人翁煌德,加入了電影工作者的觀點,暢談孵化本次「特攝放映室」的點滴,以及兩位如何看待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日漸模糊的界線。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9jm8cat01am01wmh1xsgg6k/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