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是《John聊》第41集,特別在高雄的一間商旅錄製,因為隔天我們就要前往矯正學校──「明陽中學」,陪伴孩子們參加一場特別的「虛擬單車校慶比賽」。本集的嘉賓翰霖,是我優秀的學生,如今已是特教博士候選人。這集我們聊的不只是運動,而是生命。
家庭與成長
翰霖從小就是手球隊的體育班學生。三十歲回頭看,他驚覺自己過去的遭遇,竟與現在在矯正學校教書的經驗深深呼應。許多體育班孩子,學業程度只有「5C」──連小學高年級都不一定達到。幸運的是,他的母親用「先讀書才能打球」的嚴格方式,讓他養成了學習習慣。這份堅持,成了他後來能走下去的力量。
人生的分岔路
翰霖談到兩位隊友:
一位球技極佳,卻因家庭破碎、生活失序,差點迷失;最後靠著教練的關心與引導,走上志願役軍職,如今有了穩定的家庭。
另一位則因缺乏管教,逐漸被幫派吸收,最後因販毒鋃鐺入獄。
他深刻體會到:當學業與運動都找不到成就感時,若家庭也無法給予支持,孩子就很可能被外在的「溫暖」拉走。
運動的真正價值
我們一致認為,運動的價值,不只是奪牌、榮耀。它是一種力量,一種能接住孩子的力量。
在矯正學校裡,孩子們常因老師的一句關心而紅了眼眶,因為在過去,他們早就被放棄。
而在特殊教育現場,哪怕是「從10分進步到20分」,都值得肯定。因為那背後,是努力、是希望。
幸福台灣的運動夢
運動應該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位置的舞台。它能開展人生的廣度,也能讓生命多一分滿意與幸福。
我們期待,用運動為孩子們建構一個「幸福台灣」,讓他們不只看到輸贏,更看到自己生命的可能。
因此,我建議運動部不應該只將目光集中在奪牌或「壯大台灣」的口號上,而是推廣用運動營造「幸福台灣」,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讓自己更幸福的運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