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John聊是一場主持人的演講實際錄音,這場演講是講者在運動部舉辦的大專體育主管演習會上發表的,主題為「大專校院適應運動之前瞻策略與發展」,目的是向各大專院校體育室的主任與主管們介紹未來在大專院校發展適應運動時應注意的事項。
主要內容與重點:
1. 適應運動的必要性與法源依據:
◦ 運動平權是核心目標:成立運動發展司最大的目標是希望身心障礙民眾擁有運動的權利。運動平權不應是口號,而是要讓身心障礙者感受得到。
◦ 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人數攀升:儘管少子化,特殊學生(身心障礙)人數卻逐年攀升,已超過16,000名,且持續朝2萬人邁進。
◦ 法律強制要求:特殊教育法已明定適應體育是學生必要的服務(第38條)。若未提供此服務或讓學生免修,基本上屬於違法行為。
◦ 共融與人權模式:臺灣推動共融趨勢,期望身心障礙者能共融在群體中。應拋棄過時的慈善模式或醫療模式,轉向社會模式與人權模式。人權模式強調身心障礙學生仍享有參與體育課、校隊及運動賽事的快樂與權利。
2. 大專院校推展策略與挑戰:
◦ 教學與衝突預防:許多障礙別(如學習障礙、自閉症、情緒行為障礙)的學生容易在體育課出現衝突。若體育教師不了解特教知能,將難以與特教生互動,極可能發生危險或意外。
◦ 融合教學趨勢:現今96%的特教生都在普通學校,能夠上大學的學生多半在普通班成長,因此他們從小到大都在普通班上體育課。體育教師應具備融合式教學的能力。
◦ 重視教師增能:由於大學自治,大專院校教師普遍缺乏適應體育相關進修機會。校方必須重視,並提供教師調訓與增能。
◦ 運動場館優化與學生決策參與:應優化運動場館設施(如購買游泳池轉位椅)。體育室應與資源教室合作,調查特殊生對體育課的需求和滿意度,讓學生能參與決策與評量。
◦ 提升體育地位:運動不應是「奢侈品」、「裝飾品」或「消耗品」,而應成為學生的「必須品」和「日常用品」,重視特殊族群服務能鞏固大專體育的教育功能,使其在學校中屹立不搖。
3. 推動大型賽會共融:
◦ 全大運應開放身心障礙者參與:講者呼籲全大運應基於人權模式開放身心障礙者參賽,以鼓勵他們加入校隊和社團,因為全大運的目標是讓全國的讀書人都喜歡運動。目前若不開放在大型賽事參與,教練、社團和體育室都不容易鼓勵特教學生參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