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US
00:00 / 00:00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永續聽IC
IC之音竹科廣播|IC之音節目團隊主持
386 episodes
18 hours ago
Subscribe
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 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
Show more...
Technology
Business,
Science,
Earth Sciences
RSS
All content for 永續聽IC is the property of IC之音竹科廣播|IC之音節目團隊主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 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
Show more...
Technology
Business,
Science,
Earth Sciences
Episodes (20/386)
Latest
永續聽IC
【愛上新竹】書香正濃!在人情味老市場裡,遇見返鄉女孩的「想,做書店」與溫柔實驗
來賓:「想,做書店」主理人 呂酈庭在新竹熱鬧又充滿歷史記憶的中央商場裡,有一間特別的小店——「想,做書店」。它的誕生,不僅是一位年輕人的夢想實現,更是老商場新生命的象徵。書店主理人呂酈庭,出身於商場世家,她的父親呂正祥是「阿祥送米」的老闆,也是新竹市中央形象商圈促進會的理事長。從小在商場長大的酈庭,對攤商的呼喊聲、樓梯間的香氣、老顧客的笑容都有深厚的情感。離鄉念書多年,她原本可能在外追夢,卻選擇提早「返鄉」,把原本五十歲才要實現的夢想——開一間書店——提前落實在故鄉。「想,做書店」的「想」代表思考與夢想,「做」則象徵行動與實踐。酈庭希望這裡不只是賣書的地方,更是一個聚集想法、交流故事的空間。書店選書以公民社會、人權與地方文化、食農教育為核心,也開辦金工、繪本等體驗課程,讓閱讀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起初,商場裡的鄰居們都驚訝:「市場裡怎麼會有書店?」但隨著時間過去,大家開始以祝福和驕傲看待這位返鄉的孩子。她靠著三十萬元創業基金、滿腔熱血與社群經營的專業,一步步讓書香融入市場的人情味中。如今,「想,做書店」已成為中央商場裡最年輕卻最有靈魂的店家。酈庭用行動證明:夢想不必等到未來,在新竹這塊土地上,想做的事,現在就可以開始!請聽呂酈庭分享她如何在老商場裡,開出一朵屬於新世代的閱讀之花。💌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潘國正、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Show more...
18 hours ago
45 minutes 42 seconds
永續聽IC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熊鷹現身!閃現長空的白羽,走進猛禽會熊鷹特展
台灣體格最壯、體重最重的猛禽——熊鷹,因棲息於深山密林、滯空時間短、族群稀少,成為最難觀察、最神祕的台灣猛禽之一。台灣猛禽研究會(以下簡稱猛禽會)於10月31日在草山猛禽中心推出「熊鷹-尋.閃現長空的白羽」特展,集結多方累積的珍貴資料,帶領觀眾一窺這群「閃現長空」的白色身影。展覽內容融合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的研究成果、導演梁皆得的影像紀錄,以及猛禽會的調查與救傷資料,完整呈現熊鷹的名稱、外觀辨識特徵,並揭露牠們獨特的獵食行為,同時透過追蹤研究與巢位直播畫面,生動還原熊鷹的棲息樣貌。猛禽會熊鷹特展(左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專門委員黃信富、屏科大特聘研究員孫元勳、導演梁皆得、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林文傑、台灣猛禽研究會副理事長吳盈瑩共同揭幕。現場最吸睛的莫過於熊鷹的立姿標本,英姿勃發、氣勢非凡。此外,展覽也設置了多項互動展示,例如1:1比例的3D列印熊鷹腳模,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牠的驚人爪力。透過視覺與觸覺的結合,觀眾能更深入認識這群森林頂級掠食者的生態與習性。猛禽會秘書長蔡岱樺也分享了熊鷹「雨水」的故事。「雨水」是一隻離巢不久的熊鷹,因為誤中獸夾而來到猛禽會救傷站。雨水康復期間的「拆房子」行為,更成了救傷團隊最難忘的趣事。這段經歷後續被改編成繪本《熊鷹雨水的歷險》,在特展前夕正式出版。現場展出1:1 3D列印熊鷹腳爪,比主持人的手掌還要大。同時,由梁皆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飛吧熊鷹》,也即將在明年上映。影片紀錄了孫元勳教授團隊的長期研究,並融入原住民族對熊鷹羽毛的文化意涵,讓觀眾從多重視角認識這位山林中的王者。「熊鷹-尋.閃現長空的白羽」特展將在草山猛禽中心展出至明年3月1日,邀請您把握機會前往觀展。在觀展之前,不妨先來聆聽這集節目吧!本次特展現場展出熊鷹立姿標本,並設有「熊鷹抓力體驗區」,讓觀眾能以互動方式近距離感受這位森林之王的力量與魅力。
Show more...
3 days ago
23 minutes
永續聽IC
【零碳未來】EP193:常溫除氫技術現場直擊,守護氫能與半導體安全新未來 ft. 鼎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負責人閻明宇、副總經理張旭霖、商務發展協理 林錦星、資深專員 董純綺
從真實設備出發,認識「氫」在產業與安全上的關鍵課題 ─氫在半導體等先進製程是關鍵氣體,但實際被利用僅約一成;大量剩餘若外洩,4%~75%濃度即可被極微小能量點燃,形成工安高風險。密閉空間、儲存區尤需監測與主動消除。氫分子最小、易滲漏、比空氣輕而上飄,在室內天花板處累積最危險;一記鑰匙落地的火花,就可能成為引爆源。安全治理的第一要務,是「避免累積」而非「事後滅火」。鼎佳能源提出DHC(除氫氣)解方:在常溫、無外加電力條件下,利用觸媒讓氫與氧緩和反應為水蒸氣,持續把濃度壓低至安全範圍,避免進入燃爆區間;關鍵在於「能量緩釋、不可累積」。在氫能發展上,面對社區對加氫站的疑慮,DHC能整合於機櫃與儲區,將微量洩漏「邊生邊除」,大幅降低室內累積與點燃風險,提升站體與周邊居民的安全感。而技術門檻降、專業門檻在:常溫、免通電的原創設計,擴大了半導體、能源、化工等場域的布建彈性,讓回收與安全治理成為淨零鏈上的「務實拼圖」。下一集我們將走進產線端,深入看頂加能源如何把「除氫」與「回收」融入科技業製程,兼顧良率、能耗與安全。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________________
Show more...
4 days ago
23 minutes 1 second
永續聽IC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牽風箏的人,以戲劇引導迷途 Ft. 青藝盟創辦人 余浩瑋
迷途的青少年有如漂泊的風箏,細細一線堪堪飛遠。但在風箏的另一頭卻有一人努力牽引,只願每個飄搖的靈魂都能安穩前行──他是青藝盟的創辦人余浩瑋。華岡藝校出身的余浩瑋過去也曾反叛,最終在師長協助下,重新在劇場找回自己。這段人生經驗使他更能理解每個困頓少年。他創立青藝盟發起風箏計畫,每年舉辦花樣戲劇節,帶一般高中生體驗戲劇。更參與中介教育,幫助那些曾經誤入歧途,甚至對社會充滿怨懟與不滿的少年,用表演藝術做為媒介,帶領學員找到生命的出口。什麼是中介教育?中介教育能如何改變學員的生命軌跡?什麼樣的故事與經歷,促使余浩瑋在這條路上堅定前行?青藝盟又將如何轉型,提供創新服務,繼續陪伴更多迷航的少年?歡迎收聽!
Show more...
5 days ago
26 minutes 10 seconds
永續聽IC
【氣候戰役在台灣】從揭露到行動:企業生物多樣性新責任【生物多樣性與企業的永續新挑戰 EP2】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Podcast 專訪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莫冬立,深入解析 GRI 2025 與 TNFD 對企業生物多樣性揭露的新要求。隨著永續報告國際準則更新,自然議題已從「選填項」變成「必答題」。本集帶您了解企業該如何從盤點自然資本、評估依賴與衝擊,到實際行動與揭露策略的轉型路徑。面對金融機構、投資人與供應鏈的新標準,企業要如何兼顧合規與競爭力?透過實務經驗分享,揭示企業邁向自然正成長 Nature Positive 的第一步。*本集重點:1.企業永續報告書GRI 2025 生物多樣性揭露的新方向2.自然財務揭露TNFD 架構如何落地?企業應從哪裡開始?3.中小企業如何參與永續生態鏈?
Show more...
5 days ago
38 minutes 58 seconds
永續聽IC
【愛上新竹】印象寫真館104:跳脫歷史課堂框架!尋訪鎮西堡的大冰箱,從原鄉走向國際交流
來賓:國立新竹高中教師 林文正、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學系學生 劉晉安在新竹縣尖石鄉的蓊鬱山林深處,隱藏著一處被譽為「上帝的冰箱」的秘境!此處不僅擁有壯麗的巨木群與純淨的溪流,更是一群深愛著這片土地的泰雅族人世居之地。回應108課綱的教育改革浪潮,國立新竹高中歷史教師林文正,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啟動「進山尋光」計畫,帶著學生劉晉安與夥伴,毅然走出課堂,深入山林尋訪鎮西堡(泰雅語:Cinsbu)這座「大冰箱」。這群師生與部落長者對話,思考了人與自然、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在這次自主學習的實踐行動中,孩子們不僅親眼見證了山的磅礴壯闊,更重新定義並理解了「學習」的深刻意義,成功與原鄉部落共同譜寫出動人的故事。這段深具意義的探索旅程,其紀錄與成果並未止步於台灣。他們將這份珍貴的「原」創故事 帶至日本北海道大學,與當地的師生交流分享原住民文化與環境教育的寶貴經驗,成功地讓國際社會聽見新竹青年對土地的熱愛與積極行動。一座山脈的啟迪,一群師生的遠征!這是一段從新竹尖石鄉出發,延伸至世界的精彩歷程——它完美地呈現了教育與土地交織而成的美麗故事篇章!究竟團隊是如何展開計畫?歷經哪些過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跳脫歷史課堂框架,聆聽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尋訪故事,展開一趟深刻的心靈遠行吧!💌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潘國正、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Show more...
1 week ago
45 minutes 38 seconds
永續聽IC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以味蕾認識北竿,馬祖2845的老酒品鑑體驗
來到馬祖,除了欣賞迷幻的藍眼淚和獨特的戰地風光,遊客絕對不能錯過的,還有使用「馬祖老酒」入菜的特色料理。無論是傳統的老酒麵線、老酒黃魚,還是新創的老酒砲蛋、酒蛋披薩,老酒不僅是料理的靈魂,更是閩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符號。然而,對多數遊客來說,蜻蜓點水式的跳島行程,往往難以深入了解戰地文化、閩東文化與四鄉五島的真實底蘊。尤其是「老酒的故鄉」北竿,不像南竿那樣資源豐沛、遊客眾多,因此亟需一套能有效突顯自身魅力的策略,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為此,地方創生團隊「馬祖2845」在北竿誕生了。創辦人歐陽瑞蓮以「媽祖28歲昇天,馬祖四鄉五島」為團隊命名 ,選擇從全台唯一的閩東文化切入,使用「馬祖老酒」設計出一套獨特的「老酒品鑑體驗」,帶領遊客透過味蕾認識北竿。在這個活動中,她會解析糯米、紅麴與時間如何交織出老酒的醇厚滋味,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菜餚所追求的酸、甜、苦、鹹、鮮五味,理解老酒如何作為媒介,貫穿了北竿人的每個生活場景。原本歐陽瑞蓮僅以顧問身分協助馬祖地方創生,但最終她毅然決定親自下海成立「馬祖2845」,從單純的協助者,轉變成真正的新北竿人。她策劃了別具一格的「北竿酒祭」,運用「時光護照」串聯北竿4個村落、超過30間在地店家,引導遊客深入合作店家,鼓勵他們與鄉親面對面交流。這份真誠的熱情也打動了許多鄉親,願意情義相挺。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專訪馬祖2845創辦人歐陽瑞蓮,聽她如何將一杯老酒昇華為深度的文化體驗,並用創意與行動力,讓資源相對有限的北竿,展現出獨特的在地能量。
Show more...
1 week ago
23 minutes
永續聽IC
【零碳未來】EP191:減緩調適並進,青年直擊SB62氣候論壇 ft.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吳昀芳、陳婉昀
本集從「減緩與調適」兩大方針,直擊UNFCCC中期會議SB62的重點:調適指標凝縮、氣候金融新目標(NCQG)、公正轉型與損失與損害(L&D),也回望台灣政策與公民行動的下一步。SB62會議焦點鎖定「調適框架」「公正轉型」「氣候金融」三大主軸。各國角力激烈,卻顯示全球對氣候行動已勢在必行。各方提案自7,000多條收斂至「100項調適指標」草案,盼COP30拍板,讓各國有可追蹤、可比較的行動尺規。「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討論2025–2030資金量體與來源:金額至少兆級美元,公私部門如何分攤、如何運用,則是攻防核心。最後,公正轉型議題:轉型不只勞權,更牽動再生能源、土地利用與南北差距。如何兼顧產業競爭力與弱勢韌性,是政策設計的關鍵題。本集討論後,緊接著便迎來11/10~ 11/21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討論結果及新消息,《零碳未來》也將持續追蹤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________________ TWYCC 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Y6EV47wh/?mibextid=wwXIfrTWYCC官網:https://shorturl.at/HFFow為 氣 候 而 走|活動資訊遊行日期|2025.11.1(六)12:30 ~ 17: 00集合地點|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詳見官網 https://neti.cc/ZmEK9Lo
Show more...
1 week ago
30 minutes 50 seconds
永續聽IC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馬太鞍堰塞湖第一發現人,地質科學監測守護台灣 Ft.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趙韋安
2025年9月23號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相當6,000個標準游泳池的洪水夾雜土石傾瀉而下,灌入下游的光復市區,不幸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聯,是台灣最巨型的堰塞湖溢流潰壩事件。最近因為大雨,又出現新的堰塞湖並且溢流,幸好並未釀成災情,當然我們必須滾動觀察最新的狀況。不幸中的大幸是,台灣跨領域科學的防災與監測,早已建立預警系統,7月21號馬太鞍溪上游林地大規模崩塌,第一時間就掌握,雖然因為馬太鞍堰塞湖的量體實在太巨大,以工程手段處理困難重重,但及早發現,仍然讓我們多了準備的時間,規劃疏散並減少災情。本集節目連線訪問到的,就是透過地質科學的監測系統,第一位發現山崩與馬太鞍堰塞湖的學者: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趙韋安副教授。這一集藉由教授的專業分享,說明馬太鞍堰塞湖的最新狀況,也幫助聽眾了解這次事件的始末。除了預警系統之外,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同時關注跟台灣山區地質密切相關的,如道路邊坡落石預警等重要議題。地質科學監測攸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
Show more...
1 week ago
23 minutes 29 seconds
永續聽IC
【愛上新竹】用科學守護健康與夢想—非典型教授周卓煇以「光」點亮教育的心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光與健康協會理事長 周卓煇一位融合學術研究、社會關懷與在地行動的「非典型教授」——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周卓煇,從材料科學到光學研究,從教育推動到公益實踐,周教授因為付出而喜樂,因為付出而獲得,用行動詮釋學者對土地的熱情與責任。節目中,周教授分享他對新竹教育的憂心與改革初心。他深愛新竹,在這座擁有頂尖資源的「科技之都」,更應該將資源投注與回饋在地孩子。於是,他在曙光女中創辦青少兒科技營,鼓勵學生「動手做、勇敢想」,培養出「少年愛迪生」。這項計畫成功翻轉學校命運,更激發學生投稿國際期刊,為新竹教育寫下新頁。周教授以光學專業推廣「光與健康」理念,他提醒現代人過度接觸藍光的危害,呼籲每天「擁抱黑暗」十小時、睡前調暗燈光,讓身體恢復自然節奏。他研發的「無藍光燭光技術」不僅守護視覺健康,當年還成功應用於黑色部落司馬庫斯,實踐科技為善的精神!從教育現場到健康倡議,周卓煇教授以知識點亮城市,以行動照亮人心。想知道他如何在學術、公益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請鎖定本集節目,一起感受知識與土地交織的溫度。💌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Show more...
2 weeks ago
48 minutes 39 seconds
永續聽IC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邊境之島的新生命,鹹味島合作社為東引釀出創意能量
東引,中華民國最北端的島嶼,即使在馬祖解除戰地任務後,這裡依然是重要的國防前線。從遍布島嶼的碉堡、據點與坑道,到忠誠門上的精神標語和士兵雕像,處處都在訴說著這座邊境之島的戰地記憶。然而,隨著駐軍裁撤、軍人數量減少,島上的經濟也面臨轉型,從仰賴軍人消費的年代,轉為迎接觀光客。可惜的是,受限於交通船班,造訪東引的旅客人數始終有限,也使地方發展面臨挑戰。從中路老街往港口方向眺望,右前方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中柳天后宮,忠城門上的士兵雕像則為這片街道增添了戰地氣息。就在這座「離島中的離島」,一群年輕人選擇返鄉深耕。2019年,「鹹味島合作社」誕生了。他們從在地出發,積極串聯居民與商家,並舉辦導覽、工作坊、市集、劇場、藝術家駐村等多元活動,帶領外界認識東引的獨特魅力。鹹味島合作社的創辦人林奕蕎、蔡沛原與劉香吟,是在東引一起長大的國小同學。他們從「島上好」計畫起步,帶著初生之犢的熱情,一腳踏進了地方創生的實踐。如今,6年過去了,他們已經成為島上重要的藝文與社群樞紐。「鹹味島就像是一座橋樑」,團隊成員關達蔚這麼形容,因為鹹味島不僅將島外的藝術、美學與劇場帶入島嶼,也讓在地珍貴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鹹味島合作社經營的老屋空間,其前身是經營魚露、米醋貿易的漁業加工廠與貿易商「瑞記商行」,院子前方排列著昔日釀製魚露的罈甕。初夏時節,鹹味島在狹窄的中路老街上,舉辦「東馬台小島市集」,成功讓沉寂多年的街道熱鬧起來。他們更向民眾進行田野調查,將鮮活的生命故事轉化為環境劇場演出,喚醒了島民的集體記憶。隨著一次次活動展開,愈來愈多居民主動參與,甚至願意暫時拉下店門,只為欣賞演出。本集節目,我們將帶您走進馬祖東引,看鹹味島的年輕人們如何在海風中,為這座島嶼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Show more...
2 weeks ago
23 minutes
永續聽IC
【零碳未來】EP190:巴黎協定十年,從青年視角看COP30 ft.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吳昀芳、陳婉昀
2025年是各國第三次提交NDC報告的「繳卷年」。雖然原定2月截止,但目前只有少數國家如期交卷,顯示多數仍在重新評估或調整策略。青年氣候聯盟吳昀芳、陳婉昀說明:根據青年氣候聯盟的觀察,許多國家的承諾仍停留在政治宣示,尚未真正融入國家發展藍圖與產業投資架構。台灣的NDC 3.0預計將在COP30前後提出,除了更新減碳目標,更需明確落實至能源、產業、財政與教育等層面。🌧️ 調適焦點:從救災到預防近年台灣頻遭颱風、洪水與地層下陷侵襲,顯示氣候災害已從例外變日常。陳婉昀指出,今年國際間正研擬把原本超過7,000項調適指標,整合為100項核心清單,讓各國能以具體科學依據進行防災與社會準備。讓調適不只是修補災後創傷,更是提前預判、降低風險的治理工程。⚖️ 公正轉型:減碳不能犧牲他人當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燃料,原產業勞工與社群的生計也面臨轉型壓力。公正轉型正是要確保減碳過程中,沒有人被遺忘。吳昀芳指出,這議題在國際上引發激烈辯論,尤其歐盟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開發中國家質疑:高排放國累積百年經濟紅利,如今卻以關稅迫使他國減碳,這真的是「公正」嗎?如何在氣候責任與發展權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COP30的重要攻防。🏛️ SB會前會:為COP30鋪路今年6月舉辦的SB62會議,被視為COP30的暖身場。會中重點包括全球盤點結果的回應策略、NDC指引更新與調適機制的初稿形成。主席強調:「宣示若沒有對接財政與投資,就無法轉化為真正的行動。」這提醒各國,氣候治理不只是談判與目標,更關乎制度、預算與社會協作。🔑 台灣觀察與未來關注COP30除了將公布各國NDC進度,也將確立調適清單、檢討氣候融資與公正轉型機制。對台灣而言,除了更新政策,更應強化三項能力:1️⃣ 碳盤查與數據透明化。2️⃣ 減量行動與產業轉型。3️⃣ 供應鏈協作力:企業彼此支持、共構低碳生態系。氣候變遷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巴黎協定十年後的今天,「行動」比「承諾」更重要。正如青年氣候聯盟所言,這是一個世代議題,也是一場長跑。今年COP30,《零碳未來》也將持續追蹤相關進度及報告。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________________ TWYCC 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Y6EV47wh/?mibextid=wwX
Show more...
2 weeks ago
21 minutes 22 seconds
永續聽IC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外泌體與台灣生醫產業契機 Ft. 艾萬霖生技執行長 林昇鋒
外泌體是什麼?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過去一度被視為細胞裡的「垃圾」。但真正受到各界矚目,是2013年的諾貝爾生醫奬得主發現外泌體的功能,因此得獎,讓外泌體暴紅。外泌體究竟有何功能?它已經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嗎?在保養品方面的應用,又有哪些效果?本集特別邀請艾萬霖生技執行長林昇鋒醫師,從外泌體生技產業的先驅者,以及醫師身分等角度,帶我們認識這個新興領域。對於有人提到注射外泌體,目前是違法的,醫師對此有何專業見解?若保養品中宣稱含有外泌體,如何辨認其成分?衛福部正規劃採取哪些規範,目前消費者可以如何留意?為何外泌體可能成為生技產業、新藥開發彎道超車的契機?國家法令與生技開發之間有何關聯?我們對外泌體應該有哪些正確認識,避免哪些誤解與迷思呢?歡迎收聽!
Show more...
2 weeks ago
22 minutes 22 seconds
永續聽IC
【氣候戰役在台灣】企業如何量化自然影響?談自然資本與Biocredit新趨勢【生物多樣性與企業的永續新挑戰 EP1】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Podcast 專訪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莫冬立。當氣候風險與供應鏈挑戰加劇,企業該如何評估自身對自然的依賴與衝擊?本集帶您了解全球興起的「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與「生物多樣性信用(Biocredit)」概念,如何讓企業能夠以量化的方式回應自然風險,同時創造永續新價值。從森林、土壤到河川,這些自然資源都是企業經營不可或缺的「隱形資產」。透過實例與國際趨勢分析,揭開自然成為「新經濟語言」的關鍵時刻。*本集重點:1.為何企業應重視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2.生物多樣性信用Biocredit 是什麼?與碳權市場有何不同?3.如何讓企業行動轉化為具體的自然正成長?
Show more...
2 weeks ago
38 minutes 37 seconds
永續聽IC
【愛上新竹】當專業遇上服務熱情—跟著里長博走進社區,看見客雅里的幸福方程式!
來賓:新竹市北區客雅里里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候選人 蔡頴德跟著『里長「博」』走進新竹市北區客雅里!聽聽一位擁有博士背景的年輕里長——蔡頴德,如何以科學思維與實證精神,打造溫暖又高效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從基因研究走入基層服務,他以行動證明科學不只屬於實驗室,也能應用於日常生活,改善環境、凝聚人心。蔡頴德原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任職於製藥產業,因婚姻定居新竹。起初,他只是想改善社區環境與長輩共餐問題,意外踏上從政之路。面對兩位資深里長對手,他沒有靠宣傳造勢,而是以實際行動贏得信任——主動處理環境髒亂、利用「1999專線」解決里務問題,以「做給大家看」的態度,打動了里民。上任後,他由「數據化治理」為核心,推動多項里政新措施:成立環境志工隊、水環境巡守隊、資源回收風收站與長輩共餐志工隊,從清潔到關懷、從治安到永續,全方位打造客雅里的幸福方程式。他甚至還以照片前後對照與數據報表呈現成果,讓居民真切看見改變。在這座充滿創新能量的新竹城,蔡頴德以「博士里長」的身分實踐理性與熱忱並行的治理理念。邀您立即聆聽節目一同感受——當專業遇上服務熱情,社區也能成為最動人的幸福實驗室!💌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Show more...
3 weeks ago
45 minutes 3 seconds
永續聽IC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從黑嘴端鳳頭燕鷗到四季飛羽,探索馬祖賞鳥風景
在馬祖,除了藍眼淚與戰地風情,還有另一個吸引旅人造訪的理由──賞鳥。因為馬祖位於東亞候鳥遷徙線上,是許多鳥類北返南遷時的重要中繼站,春過境、秋過境、夏候鳥與冬候鳥,一年四季都能看見不同鳥類的身影。這片島嶼也因豐富的鳥類資源,成為賞鳥與觀察自然的新亮點。山藍仙鶲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及東南亞地區,在馬祖是罕見的迷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馬祖野鳥學會理事長王建華指出,馬祖因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春天可以看到白眉黃鶲、草鵐、金鵐等鶲科與鵐科鳥類;夏天則迎來燕鷗的繁殖季,包括白眉燕鷗、紅燕鷗、大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等;到了秋天,鶇科鳥類與灰面鷲陸續現身;冬季則能觀察到紅喉潛鳥等水鳥。在東引島上,人稱「東引鳥神」的林利中十多年來持續專注於鳥類紀錄,曾記錄到三趾翠鳥、山藍仙鶲、方尾鶲、北方鷹鵑、白眶鶲鶯等,其中許多是東引的第一筆,也是全國的第一筆紀錄。林利中大哥說,要在東引看到這些特別的鳥類,常得在陰雨天,因為這些過境迷途的鳥類,往往是受到天氣影響,才會暫時棲息在東引。「東引鳥神」林利中拍攝之稀有迷鳥三趾翠鳥。(照片提供:馬祖野鳥學會理事林利中)然而,馬祖的鳥類生存也面臨多重挑戰。夏季的明星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近年在北竿鐵尖島的招引復育地,因遊隼干擾而出現集體棄巢、繁殖失敗的情況。此外,海上演訓射擊、人為耕作與棲地開發,再加上氣候變遷,都使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賞鳥的意義,不只是欣賞、拍攝鳥的美麗,更是在觀察中理解大自然的運行。希望你在下次造訪馬祖時,也能抬頭看看那些飛過島嶼的鳥類,關心牠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Show more...
3 weeks ago
23 minutes
永續聽IC
【零碳未來】EP189:半導體減碳的台灣關鍵機會,會是氫能回收嗎? ft. 鼎佳能源執行長 閻明宇
氫能發展不只看發電,日本、韓國以高附加價值示範應用帶動需求;歐美對「藍氫」轉趨務實,允許化石製氫搭配碳捕捉作為過渡;中國、澳洲走規模與港口儲運降本路線。重點不在「把氫發電站當目標」,而是把氫用在刀口上。鼎佳能源自2008年創立,早年承接氫燃料電池基地台備援電力,在政策補助退場後,轉向「氫的循環經濟」:觀察到半導體與電子業大量以氫作保護氣體,使用後逾九成被直接排放,遂投入「氫氣純化與回收」設備,讓高價稀缺的氫重返製程。EUV等設備的用氫量密集、全天候運轉,最適合導入回收。回收後的氫可再次作業,單次實際耗用量遠低於投放量,循環次數多、經濟效益明顯,也減少對外購工業氫的依賴。現階段台灣買不到「綠氫」,工業氫多由天然氣製得,約「1立方公尺氫=1公斤CO₂」排放;若EUV用氫可回收八成,整體減碳可觀。以台灣約百台 EUV估算,導入回收的年減量可達「數十座城市公園」級別,同時每立方公尺約30元台幣的採購成本也同步節省。台灣半導體密度全球獨一無二,具資格成為「氫回收減碳認證與計量規則」的制定者。建議政府將「氫循環利用」納入企業減碳額度核算,無須補貼即可驅動投資,並隨台廠海外設廠一併輸出技術與規格,讓減碳成效與產業競爭力雙贏。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
Show more...
3 weeks ago
24 minutes 35 seconds
永續聽IC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AI超級電腦,創造台灣產業、科研新動能 Ft.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 張朝亮
國研院國網中心的超級電腦「晶創25」(Nano 5)在今年上線,這是台灣新一代的AI超級電腦,排名躋身全球500大,算力高居118名。您可能常常聽到NVIDIA的GPU、AI伺服器,在這台超級電腦當中,就採用了21臺NVIDIA H100及16臺NVIDIA H200伺服器,算力強大。這麼強大的超級電腦,能做什麼呢?本集特別邀請到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張朝亮,為我們解釋超級電腦「晶創25」(Nano 5)命名的由來,以及命名中所隱含的,未來幾年,國家對超級電腦擴充的規劃。「晶創25」不但對IC設計、半導體晶片相關技術的研發,就是台灣的護國群山很有幫助。同時,對民眾關心的極端氣候、颱風預測,甚至「主權AI」,都有關鍵的影響。當然,它也肩負著扶持台灣軟體、AI與新創事業發展的使命。這集節目,讓我們來認識台灣新一代的AI超級電腦,如何跟我們的生活產生關聯。
Show more...
3 weeks ago
24 minutes 1 second
永續聽IC
【愛上新竹】印象寫真館103:162公里的放手翱翔—光武國中師生的西班牙走讀全紀錄(下)
來賓:新竹市立光武國民中學 黃信騰校長、黃伊帆學務主任、鍾如玟研發組組長、盧佳君資訊科教師,以及姚承愷、楊平瑱、姚亮岑、林昀澔 同學今年夏天,新竹市光武國中61位師生完成了一項壯舉——全程徒步162公里、穿越多座歷史小鎮,走讀西班牙朝聖之路。這是第二屆「朝聖之路走讀計畫」,從課程設計、實地訓練到國際交流,學生們不只是用雙腳行走,更用心閱讀世界。新竹市光武國中黃信騰校長、三位帶隊老師與四位參與走讀的學生再度回到節目現場,更加入一位親身陪伴走完全程的學生家長,從教育者、學習者與家長的多元視角,分享這段橫跨語言、文化與心靈的深度旅程。訪談中,學生與家長傾訴一路上的真情與轉變——有人克服水泡疼痛堅持走完全程,有人拾金不昧,甚至用西班牙文推算找回錯收的餐費,更有人在旅途中重新拾起對歷史與藝術的熱情。這趟行程讓孩子們學會控管預算、設計地中海飲食、獨立生活,更勇敢開口與陌生人溝通,在挑戰與挫折中不斷堅持向前。162公里的「放手」步行,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成長與蛻變?對於無法參與本次計畫的同學,校方又如何同步推動學習與共鳴?而面對外界的不同聲音,師長們又如何以行動回應與堅持理念呢?這不只是一段行腳旅程,更是一場深刻的教育實踐。每一位參與者的堅持與成長,都是新竹教育力最溫暖而動人的體現。📍成果預告2025年10月17日至31日,光武國中將於新竹巨城2樓舉辦「西班牙走讀計畫攝影展」,並於10月17日下午1點在威秀影城首映紀錄片。誠摯邀請您走進孩子的世界,見證這段跨越土地與心靈的精彩旅程!【紀錄片首映會索票資訊】請至ACCUPASS系統免費索票(每人限索1張,額滿為止),系統將於10/1(三)中午12:30開放索票。索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9201427421208652031💌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Show more...
4 weeks ago
46 minutes 35 seconds
永續聽IC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讓地質成為旅行的起點,馬祖地質公園協會帶你讀懂馬祖
在馬祖,每一條蜿蜒的道路,都隱藏著一段古老的地質絮語。有一群人,正努力將這些地質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2018年,馬祖地質公園依文資法公告設立,是台灣第一座地方級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之誕生,並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區參與等4大核心展開工作。協會不僅在據點官帽山進行步道改善、環境維護,更舉辦導覽解說、社區走讀與地質嘉年華等豐富活動,讓居民與遊客在參與中認識地質,感受地景保育的價值。莊順福會長帶領介壽國小同學走訪官帽山景觀區,認識景區內的地質演變與戰地地景。(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為了順利推動上述工作,2023年,志工隊應運而生,如今已有40多名夥伴長期投入。從官帽山景觀區的日常維護,到地質嘉年華的後勤支援,志工們自發投入環境守護與活動協助,將地景保育的工作延伸到社區生活之中,展現出居民共同守護環境的決心。要讓遊客讀懂馬祖的獨特,專業的導覽人才不可或缺。自成立以來,協會陸續開設初階與進階解說員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導覽禮儀、地形與地質學、實地見習等主題,培養在地解說員的專業技能。「自己也是從零開始」,會長莊順福坦言,透過老師的指導,才重新看見家鄉文化與戰地歷史的獨特之處。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前進東引授課,帶領學員實地走訪世尾山景觀區、西引海岸景觀區,掌握解說架構。(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隨著解說員能力的提升,課程內容也持續深化。今年協會更針對莒光與東引推出特別課程,由地質學者帶領實地踏查,探索島嶼中隱藏的地質奧秘。學員們學習如何將生硬的地質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成為串連地景與遊客的最佳橋樑。如今,馬祖地質公園協會正朝向申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目標邁進。他們希望,未來「地質」不再是遙遠的專業名詞,而是每個人踏上馬祖,體驗它、認識它、愛上它的起點。在2025年第三屆馬祖地質公園嘉年華活動中,與台東縣地質公園協會簽訂締結姊妹地質公園協議。(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來自中正、塘岐、仁愛、介壽國小的學生,在協會開設的「馬祖小小解說員培訓課程」中,認真學習地質知識及解說技巧。(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馬祖地質公園協會與海委會海保署、連江縣政府合作,於北竿海上孔子像的鄰近潮間帶區域進行淨灘活動。(照片提供:馬祖地質公園協會)
Show more...
1 month ago
23 minutes
永續聽IC
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 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