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時代的關鍵人事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探索打造時代的關鍵人事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9wj9jxy07w201w5fah729o9/comments
回溯了自 1950 年的圖靈測試開始,整個 AI 歷史的演變,我想對於今天我們所處的 AI 熱潮也能帶來一些看見。事實上整個 AI 已經經歷兩次的崩潰,具體時間軸網路上有許多資料,這裡不贅述,直接分享我看到的 Takeaway
-第一次的 AI 崛起(1950-1970),由學術界主導,包含圖靈測試、AI 研討會帶來學界的激情。當時的 AI 是一個玩具,因而誕生了 ELIZA(聊天機器人)、Shakey(機器人)等應用。伴隨而來是,第一次的 AI Crash,遇到最大的挑戰為**算力不足、存儲不足、資料不足,**人們發現 AI 難以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因此政府單位的資金大量撤出 AI。
第二次崛起(1980-1990),AI 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系統,根據特定領域的工作輸入邏輯,成功帶來商業化的應用。大型公司如 DEC 每年節省約 4,000 萬美元成本。相關的新創軟硬體公司陸續成立。然而,當時的 LISP 語言綁定硬體+軟體,但是在通用硬體持續迭代下(UNIX工作站),成本大幅下降,以及效能大幅提升,使這樣的綁定策略不再有效,搭在 LISP 語言上崛起的 300 家新創走向破產。
我們所處的 AI 浪潮,可能可以追溯到 1990 年就開始的,第三次 AI 崛起。學術界轉向數據驅動的 Machine Learning 技術持續堆疊了十年,以及 2000 年後,網際網路的崛起,帶來海量的數據與計算資源,AI系統得以在大規模數據上訓練。緊接著,李飛飛、Geoffery Hinton 在深度學習的突破,為生成式 AI 打下良好的基礎,才有了今天的大語言模型百花齊放。
#1
從第一次的 Crash(1970-1980),可以看到一旦 Compute、Storage、Data 遇到瓶頸將限制 AI 的進展,後續的技術突破也都圍繞這三件事展開,為 AI 產業的 Key Driver。而 Model 不是。
#2
第二次的 Crash(1988-1993),則是在應用端,成本、ROI、擴展性,若無法對企業產生價值,將造成 AI 的發展停滯。以及 LISP 被 Sun Microsystem 顛覆,是軟體(C 語言)+硬體(UNIX)的全面顛覆,將使長在這個生態系上的公司全部面臨淘汰。而這樣的歷史也是今天 AI 產業的良好借鏡。
工商一下:若有版友認識 AI 領域的專家,歡迎來聊,我想更理解 AI 產業。若對 Podcast 有什麼建議與想法,都歡迎留言互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