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新的家庭挑戰?我們也是!
《家庭問問看 Family Queries》是一檔由美國女兒(9歲)製作,與台灣媽媽一起主持的 podcast,沒有華麗剪輯,直接切入主題,深入孩子的真實觀點。
我們訪談的來賓,目前就是我家的孩子。之後也許有機會跟更多優秀的孩子對談。
這是一檔設計給"中高年級以上孩子與父母一起聽的節目",孩子會在這裡聽見「跟他年紀差不多」的人如何想、如何做,也會讓家長意外發現,原來孩子也能有這麼深刻又實際的思考,開啟親子之間的互相了解的契機。
我們希望讓孩子在聽見別人的故事時,產生連結、共感與啟發,並在節目之外願意「開始行動」。
🎧 每集10-30分鐘,輕鬆聽、真心聊,一起成為更了解彼此的家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都有新的家庭挑戰?我們也是!
《家庭問問看 Family Queries》是一檔由美國女兒(9歲)製作,與台灣媽媽一起主持的 podcast,沒有華麗剪輯,直接切入主題,深入孩子的真實觀點。
我們訪談的來賓,目前就是我家的孩子。之後也許有機會跟更多優秀的孩子對談。
這是一檔設計給"中高年級以上孩子與父母一起聽的節目",孩子會在這裡聽見「跟他年紀差不多」的人如何想、如何做,也會讓家長意外發現,原來孩子也能有這麼深刻又實際的思考,開啟親子之間的互相了解的契機。
我們希望讓孩子在聽見別人的故事時,產生連結、共感與啟發,並在節目之外願意「開始行動」。
🎧 每集10-30分鐘,輕鬆聽、真心聊,一起成為更了解彼此的家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我和 9 歲女兒若菲聊聊一場來自線上課程「開麥忘關」的小尷尬,如何引發她的不安,並進一步聊到什麼是 Spotlight Effect(聚光燈效應) 與 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
青春期孩子因為社會腦的發達,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聚光燈效應),也會為了想融入朋友而感到掙扎(同儕壓力)。這些其實是成長中的大腦正常的發展歷程。本集我們用孩子的語言,一起碰觸這些概念。
這是一集結合心理發展教育 × 情緒表達訓練 × 社會互動實戰的精彩內容,讓孩子在笑聲中更理解自己、學會冷靜做選擇。
▸ 推薦中高年級以上孩子與爸媽共聽
▸ 你也可以順便問問孩子:「你最近有沒有發生過讓你覺得大家都在看你的時候?」「有沒有同儕壓力的瞬間?」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意外開麥事件,引爆一場「尷尬」不安
02:00 – 感覺被看見,是不是因為「聚光燈效應」?
・Spotlight Effect:我們常高估別人對我們行為的注意力
・媽媽舉出經典心理學實驗:穿奇怪T恤的大學生以為50%的人注意他,其實只有20%
05:30 – 為什麼只說「沒事啦」沒辦法安慰孩子?
・孩子想聽到的是「為什麼沒事」
・講原理能幫助他建立理智與情緒的連結
・媽媽解析:孩子的社交大腦(Social Brain)比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在青春期更為活躍,特別容易過度反應
08:00 – 所以…聚光燈效應有沒有好處?
・它幫助我們「在意他人想法」,是社會化的一部分
・關鍵不是不管別人,而是平衡「自我」與「社會」
11:00 – (下半場)延伸討論:那同儕壓力呢?
・Peer Pressure 也是社交大腦影響下的結果
・媽媽舉例:若菲不喜歡K-pop,如果朋友都喜歡,她會跟著聽嗎?
13:30 – 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若菲自創 LEGO 隱喻:先把自己喜不喜歡這件事「拼上」「放一邊」再決定
・分辨:「是我想這樣做」還是「我怕不做就沒朋友」
15:00 – 拒絕的方法:不一定要說教,可以幽默、有界線
・「Sorry bro, see ya!」
・若菲分享:有時朋友可以接受玩笑,有時需要用更認真的語氣說明
17:00 – 社交大腦 VS. 執行大腦的對話
・孩子需要練習「覺察自己的壓力來自哪裡」
・當壓力不是來自真實的威脅,而是想像,就可以訓練前額葉調節反應
18:30 – 情緒難以說明,但可以被陪伴與理解
・媽媽和若菲示範:詢問感受、等待表達
・不是所有情緒都能馬上說出口,但能試著說與辨認就是一種前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這集長度雖有28分鐘,但很適合跟孩子一起聽!)
這集我們完整分享了12歲孩子從「問題」想「點子」再做出「產品」的過程!
好幾個月的產品開發實戰,讓這一集乾貨滿滿。
大家都有好的點子,卻很少能做出產品。
哥哥迺奇花了好幾個月做出一個卡牌收納盒,參加了三場兒童創業市集,
從設計、打樣、試賣、挫敗,到站上市集。
他碰到了「20塊?那我先走了」的路人,
也碰到只帶了加拿大錢但仍鼓勵他創意的爺爺,
更在最後一次市集幾乎沒人光顧時,忍不住大哭起來。
這一集由若菲與媽媽怡如訪談哥哥 迺奇,完整分享他參加 Children’s Business Fair 的產品實作與擺攤經驗。從「找問題」到「做原型、測試、改版」,再到三場市集的行銷、現場溝通、受眾差異與情緒挫折修復——一條真正的產品路線圖,也是一堂韌性與合作的課。我非常感動與受到孩子的啟發!
In this episode, 若菲 and mom interview 迺奇 about building and selling his own product at the Children’s Business Fair. He walks through the full cycle—problem finding, researching, ideation, design, prototyping, testing, iterating, promoting, and selling—across three fairs. We also talk about target audience, real customer feedback, and how he managed frustration and kept going.about building and selling his own product at the Children’s Business Fair. He walks through the full cycle—problem finding, researching, ideation, design, prototyping, testing, iterating, promoting, and selling—across three fairs. We also talk about target audience, real customer feedback, and how he managed frustration and kept going.
醫師媽咪與美國小孩:https://www.facebook.com/nigelbooks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開場
01:00 – 問題先於解方
先找「真問題」再想解法:
確認市場上已有解法?若有,如何做出差異
02:30 – 市場與競品研究
在哪裡找靈感與對手
觀察現有痛點
03:30 – 目標與需求列單(Must vs. Nice)
必須達成與加分項
04:30 – 構想與設計(Ideate → Design)
從概念到結構:材質選擇
設計不是口號:拆成可行的零件與做法
06:00 – 打樣與第一次原型
先做得「夠用」再完美
07:00 – 測試與回饋
讓身邊朋友實測
用表單蒐集意見,紀錄問題與改動
08:30 – 迭代(Design → Build → Test 循環)
調整產品
學會「一次修一件事」,別還沒能用就堆功能
09:30 – 行銷與溝通
拍短片、投遞社群與官方網站頁面
現場說明:「你遇到的問題—我的解法—為什麼更好」
10:30 – 三場市集的差異
①市中心公園:人潮分散但互動自然;遇到藝術家客群 → 啟發「跨用途」
② 校園場:精準族群,卡牌社團老師給出包裝與功能建議
③市中心商業廣場:人潮多但非目標受眾,成交少 → 地點≠轉換
12:30 – 真實故事與金句
加拿大爺爺用加幣鼓勵創意;藝術家情侶為購物袋現場手繪
學到:產品可超出原本用途
14:00 – 目標受眾與定價落差
「好酷」≠「會買」;辨識誰有需求、誰有支付意願
被「20?那我先走了」刺傷的時刻:面對拒絕
15:30 – 低潮與復原
第三場出現情緒崩潰
怎麼回來:休息—對話—再次站回攤位
共識:別在情緒谷底做「放棄」決策
17:00 – 堅持到收攤的意義
「做完最後一步」才是完整實驗;否則前期投入等於半途而廢
若菲觀點:決心=把1000頁看完的選擇
18:00 – 明年怎麼辦?
迺奇:有好想法就再戰;也可能與若菲合作開發新版本
媽媽觀察:不必執著同一品項,學會迭代與合體
19:00 – 給想參加市集的孩子的一句話
迺奇:至少把它做完,再談要不要放棄,做不喜歡的就換一題;喜歡但困難,就撐過去
若菲:決心=把1000頁看完的選擇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醫師媽咪美國小孩
🧩 本集主題概要|Episode Summary
本集源自一篇來自醫學系畢業生的 Threads 貼文,她描述自己在體制內經歷的迷惘與掙扎,最後選擇離開醫界、前往德國展開探索人生的新階段。主持人怡如從自己的醫學生與醫師背景出發,回應這篇文章,也反思體制、框架與家庭期待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This episode centers around a medical student’s post shared on Threads. She reflects on her struggles within the medical system in Taiwan and her decision to take a gap year abroad. Yiru shares her own experience as a doctor, her decision to leave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family influence, societal frameworks, and what it means to truly choose your own path.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恭喜開學
01:00 – 醫學系女孩的真心話
分享一位在德國生活的台灣醫學系畢業生的 Threads 貼文
她提到:讀醫無快樂、無成就感,只有憂鬱與懷疑
02:30 – 為什麼要離開?
03:30 – 醫師媽媽的回應
04:30 – 離開一個框架,也可能掉入另一個
06:30 – 家庭背景與社會資本
08:00 – 說「不」是為了說「是」
09:30 – 這真的算是逃避嗎?
11:00 – 醫學經歷不等於浪費
12:30 – 傳統體制下,沒有時間認識自己
14:30 – 「後悔」這件事
15:30 – 醫學身份帶來的自信與資源
17:00 – 孩子不必照著「父母覺得安心」的劇本走
18:00 – 結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前方高能⚠️
本集內容包含關於聖誕老人的討論,家長可能希望在與孩子分享前先行試聽。
This episode contains discussions about the truth of Santa Claus. Parents may wish to preview before sharing with children.
我家孩子比較晚熟,也可以說“刻意晚熟”。
當12歲兒子問起聖誕老人到家裡的路徑,我們有了這一段對話。
這一集邀請 12 歲的兒子迺奇來談「聖誕老人」。從他如何寫下願望、收到遊戲主機下載的驚喜,到疑惑聖誕老人如何進屋、為何警報器沒響,他深信背後有「政府系統」或「秘密組織」在幫忙派送禮物。當媽媽揭露?的那一刻,他震驚、失落,但同時感受到成長的複雜滋味。這是一段關於幻想、驚喜與親情的真實對話,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這場「必經的揭密」。
In this episode, host invites her 12-year-old son to talk about Santa Claus. From writing wish lists and receiving surprise game downloads, to questioning how Santa enters the house without triggering alarms, he believed there must be a “government system” or “secret helpers” behind the gifts. When his mom finally reveals ?, He feels shocked, betrayed, and strangely grown-up. This heartfelt conversation explores childhood fantasy, the bittersweet truth, and how families can preserve the magic of Christmas while helping kids mature.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開場與來賓介紹
01:00 – 聖誕老人是誰?
03:00 – 收禮物的回憶
05:30 – 聖誕老人的起源
07:00 – 矛盾
09:00 – 揭露
12:00 – 複雜
15:00 – 如果你是父母…
17:00 – 結語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 本集簡介 | Episode Summary
在這一集中,若菲主動和媽媽聊起「界線」這個話題——不只是課本裡的概念,而是她在夏令營、朋友互動、以及家庭生活中真實遇到的情況。從身體被觸碰、朋友搶東西、到爸媽催你多穿一件外套、吃多一碗飯,她用孩子的角度分析什麼是「尊重界線」,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可以協調。這是一段真誠且有啟發的對話,也讓家長學會更聽得懂孩子的「不想要」。
In this episode, 若菲 brings up the topic of “boundaries” — not just as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as real-life situations she has experienced at summer camp, with friends, and at home. From unwanted physical touch and grabbing belongings, to parents insisting on more clothes or more food, she shares her child’s-eye view of what it means to respect boundaries, when to stand firm, and when to compromise. A candid and insightful conversation that helps par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child’s “no.”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 開場
– 大人的規則 vs. 實際行動
– 夏令營的經驗
– 為什麼有人不會停止
– 身體界線的範圍
– 觸犯界線後怎麼辦
– 物品界線與惡作劇
– 生活中的界線
– 給家長的建議
書籍推薦<身體界線怎麼建立?學習身體自主和表達感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621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 本集推薦給 10–16 歲、對美國夏令營感興趣的台灣與世界各地學生!
在這一集中,若菲邀請哥哥(12歲)來分享他參加西雅圖私立中學「The Northwest School」的兩週夏令營經驗。從參加機器人課程、數位音樂創作,到如何自己搭乘公車回家,過程中既有與來自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驚喜,也有自我挑戰的學習。這是一段充滿新鮮感與獨立成長的暑假冒險!
In this episode, 若菲 invites her brother to share his two-week summer camp experience at The Northwest School, a private middle-high school in Seattle. From building DIY robots and composing digital music, navigating the city bus home alone, this camp was packed with challenges, laughs, and new friendships worldwide. A great glimpse into independence and cultural learning!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節目開場與來賓介紹|Intro & Guest Introduction
01:30 – 夏令營地點與背景介紹|Summer Camp Overview
#1 Best High Schools for the Arts in Washington,
#10 2025 Best Private High Schools in Washington
02:30 – 多元文化觀察與語言挑戰|Cultural Exchange & Language
04:00 – 課程一:DIY機器人製作|DIY Robotics: EV3
06:30 – 課程二:數位音樂製作|Digital Music Creation: GarageBand
08:30 – 午餐 & 自由活動|Lunch & Fun
09:30 – 課程三與四:桌遊 & 物理實驗|Board games & Physics Lab
11:00 – 學校環境與私校觀察|Campus & Private School Differences
13:00 – 學習搭乘公車回家|Independent Transit Experience
15:00 – 最後 Showcase 展演|Final Showcase & Reflection
17:00 – 給未來營隊參加者的建議|Advice for Future Campers
醫師媽咪與美國小孩:https://www.facebook.com/nigelbook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家庭問問看 #夏令營經驗 #西雅圖私校 #DIY機器人 #數位音樂 #文化交流 #孩子的成長 #第一次自己搭公車
#FamilyQueries #SummerCampStory #SeattlePrivateSchool #DIYRobotics #GarageBandMusic #CulturalExchange #IndependentKids #MiddleSchoolLife
請大家體諒這集聲音有些地方比較模糊。
這一集錄完後,若菲跟我說:「不然不要上架好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在有情緒的情況下,聲音錄得不好。
我們討論過後,決定還是原汁呈現,因為想給大家一個對話最原始的樣貌:孩子有情緒下的親子溝通,我們怎麼談。
如果你的孩子一起聽,很希望也聽到他們的想法,或是你們開啟的對話。
🗂 本集簡介 | Episode Summary
在這一集中,若菲分享她對於參加競賽泳隊的渴望與困惑,媽媽則反思了在育兒中「限制」與「支持」的界線。從孩子為什麼不能「去試試看」,到討論穿著、性別刻板印象、群體中的不適感,這是一段深刻又溫柔的對話,讓我們一起聆聽孩子心中的聲音,也讓父母們重新思考「給孩子選擇」的重要性。
In this episode, 若菲 opens up about wanting to try out for a competitive swim team and the frustration of being told "not yet." Together with her mom, they explore questions about limitations, self-determination, gender expression, and belonging. It's a heartfelt conversation that invites 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 to reflect on what it means to be supported, heard, and respected.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0:00 — 開場感謝與近況分享|Opening Thanks & Milestone
00:40 — 今天的主題:限制與選擇|Today’s Topic: Limitations & Autonomy
03:00 — 自我懷疑與社會期待|Frustration & Social Standards
05:30 — 給孩子決定權|Letting Kids Decide
07:30 — 關於泳衣與性別表達|Swimsuit & Gender Expression
10:00 — 如何讓孩子感到被支持|How to Show Support
12:00 — 加入團體的挑戰與自我認同|Fitting in with a Group
15:00 — 做自己,也尊重團體|Be Yourself, Respect the Group
17:00 — 結語:勇敢的你|Closing: You Are Brave
醫師媽咪與美國小孩:https://www.facebook.com/nigelbook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
📍本集簡介 | Episode Summary
這一集,我們邀請主持人之一──若菲──來分享她參加「兒童創業市集」的真實經驗。從設計自己的書、印刷、定價,到擺攤行銷,她如何一步步把靈感變成產品?我們也聊到她最喜歡的創業時刻、遇到的挫折,還有怎麼應對沒人買的窘境。最後,若菲也給想參加的孩子們一些溫暖又實用的建議!
In this episode, one of our hosts, 若菲, shares her real-life journey participating in a Children's Business Fair. From creating her own books, printing and pricing, to setting up her booth and promoting her work—how did she turn ideas into action? We also talk about her favorite parts of the experience, the challenges she faced (like when no one bought her product!), and her heartfelt advice for other young entrepreneurs.
🗂 本集重點 | Key Highlights
01:00 – 什麼是 Children’s Business Fair?
03:00 – 自製書的誕生過程
05:00 – 除了書,還有手作...
07:00 – 文化創意課的啟發
09:00 – 如何吸引顧客?行銷小技巧
11:00 – 聯合銷售的小聰明
13:00 – 最困難與最喜歡的部分
15:00 – 給未來小創業家的建議
醫師媽咪與美國小孩:https://www.facebook.com/nigelbooks
美國兒童創意市集:https://www.childrensbusinessfair.org/
線上製作書軟體:https://bookcreator.com/
銀魚老師文創課程:https://www.facebook.com/theherestory
銀魚老師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here-story-銀魚走讀/id1826652222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dqjx0m400d101y18lwxb91q/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