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Society & Culture
Comedy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Business
Educa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TZ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4b/13/5b/4b135b1f-252f-5b59-2a47-a84de919d9d2/mza_17697511678483082676.jpg/600x600bb.jpg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典藏雜誌社
107 episodes
11 hours ago

由《典藏ARTouch》所製作的聲音頻道,關注藝術圈大小事。
每週二上線!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陳思宇、嚴瀟瀟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
▍email: artoucheditor@mail.artouch.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Education,
Society & Culture,
Performing Arts,
Books,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is the property of 典藏雜誌社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由《典藏ARTouch》所製作的聲音頻道,關注藝術圈大小事。
每週二上線!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陳思宇、嚴瀟瀟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
▍email: artoucheditor@mail.artouch.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Education,
Society & Culture,
Performing Arts,
Books,
News
Episodes (20/107)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104|華麗島當代藝文誌|倪蔣懷的「藝術/礦業」人生,與未竟的寶峯美術館 ft. 廖春鈴

▍主持人|陳飛豪
▍來賓|廖春鈴(「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策展人)

2023年,倪蔣懷家屬以「時光膠囊」的概念,向臺北市立美術館,捐出高達近五百件的藝術創作與檔案資料,為開館以來單一藝術家的捐贈之最。

本次的「懷德樂美」紀念展,可說是「解封」後完整的一次詮釋跟研究,一方面完整拼湊出倪蔣懷同時身為藝術人與礦業人的雙重身分,另一方面也讓過去未竟的「寶峯美術館」有更清楚的面貌,被再現於本次的展覽中。

而有趣的是,這美術館留下的歷史效應,竟然也可以影響到後來戰後1980年代重探日治台灣美術史的風潮!實情究竟如何?讓我們請策展人廖春鈴,為聽眾一一解析。

▍來賓介紹

廖春鈴,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策展人。曾任北美館展覽組組長,並曾主持研究組圖書文獻中心。關注臺灣美術史,透過研究策展梳理藝術家生命軌跡與史料;策展代表作包括「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與「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week ago
51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103|自然打卡帖|蘭花如何說出臺灣故事?史博館策展人帶路「臺灣蘭花百姿」ft. 陳奕安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陳奕安(史博館「臺灣蘭花百姿-臺北展」策展人)

蘭花是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存在,無論是市場裡的盆栽、拜拜的供品,還是國際
園藝展上的亮眼代表等,然而,蘭花背後其實交織著跨國的知識系統與複雜的視覺文化脈絡。

在史博館最新的特展「臺灣蘭花百姿」中,策展人陳奕安帶我們回看蘭花的百年形象,從植物標本到科學畫,從書畫到歷史圖像,重新拼湊臺灣視覺文化裡的蘭花系譜。

本集深入探討:

⌂  跨國共製如何保有臺灣觀點?

⌂  珍貴藏品的借展挑戰

⌂  標本與植物畫怎麼反映臺灣現代化進程

⌂  臺灣總督府為什麼大量發行與蝴蝶蘭相關的繪葉書?

⌂  藝術家陳進與張大千所繪的蘭花分別具有不同意義?


▍來賓介紹

陳奕安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助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教育碩士,東京大學大學院亞洲情報社會學程(ITASIA)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臺灣民主化與去殖民進程中的博物館收藏與文化詮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weeks ago
43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102|編輯部臨時動議|一場音樂會可以聽見什麼?當鋼琴家開始策展——ft. 林易

▍主持人|簡秀枝、陳思宇
▍來賓|林易(TSO駐團藝術家)

今夏,來自法國、德國、俄羅斯的經典音樂,將在臺北交會。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即將帶來系列節目「#夏日音樂漫步」,並邀請知名的鋼琴家林易擔任駐團藝術家,為我們帶來有別於刻板印象中的古典樂。 

林易親自規劃了三場音樂會,主軸聚焦於法國、俄羅斯與德國音樂,他也邀請多位活躍於歐、亞樂壇的音樂家齊聚一堂,與臺北觀眾近距離分享音樂魅力。

本集節目也由《典藏》雜誌社長簡秀枝跨刀主持,兩人從曲目選擇談到共演夥伴、從演奏音樂談到曲目策劃,也從藝術教育談到跨國合作,林易更不藏私分享作為音樂家的日常,如何背譜和練琴。讓「夏日音樂漫步」不只是聽音樂,更是打開「聽與被聽見」的討論。

▍來賓介紹

Steven Lin林易

TSO駐團藝術家,茱莉亞⾳樂學院學⼠和碩⼠學位,獲魯賓斯坦國際鋼琴⽐賽銀獎,13歲⾸次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近年在卡內基⾳樂廳主廳⾸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New York Times稱讚「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驚嘆的⾳⾊和精妙絕倫的⼒度、⾊彩變化」。

夏日音樂漫步|TSO、林易與好朋友們|國家演奏廳

𝟙。德法篇 8/15(五)19:30
匯聚拉威爾、德布西與舒曼經典之作,形成法國印象與德國浪漫的音樂對話。

𝟚。俄國篇 8/20(三)19:30
從普羅科菲夫的機智對話,到柴科夫斯基的深情樂章,展現俄羅斯音樂多層次魅力。

𝟛。德奧篇 8/22(五)19:30
海頓的古典神韻、布拉姆斯的浪漫激情與孟德爾頌的青春能量,呈現室內樂豐富多變的可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weeks ago
40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101|編輯部臨時動議|藝術倦怠不想看展|你也焦慮了嗎?——ft. 許佳安 、吳梓和

▍主持人|李京樺
▍來賓|許佳安(藝術行政工作者)、吳梓和(現役藝術行政工作者,半退役藝術創作者)

「藝術行政的職業傷病,是我們跟藝術的關係開始生病了。」

曾經,帶著自我期待與希望踏入藝術產業時,我們以為自己需要「愛」藝術,或者是「燃燒」自己。但是任何一個工作不會隨時都很「熱情」或是「高漲」的狀態,但如今是否也會感到倦怠苦撐,或者試圖說服自己:「我還有熱情、我必須有熱情」?

  • 你最近一次走進美術館,是出於興趣,還是責任?
  • 藝術對你來說,依然是熱愛,還是早已淪為工作清單的一項?
  • 當被問起對展覽的看法,你是否會遲疑,懷疑自己「有資格發言嗎」?
  • 當藝術語言變得艱澀難解,像進入一個有門檻的「藝術國」,你是否曾感到困惑,甚至害怕自己哪個舉動不合時宜?


《藝術傷病俱樂部》不是一場單純的計畫,而是一場面對自己的練習。從倦怠與疑問出發,試圖重新思考藝術工作者與藝術的關係,是不是變質了?

▍來賓介紹

許佳安(藝術行政工作者)
大學就讀設計科系,研究所轉向藝術領域。覺得自己像是藝術世界的移民,還在摸索這個世界的運轉機制。先後任職於美術館與基金會,擔任藝術行政的工作。

吳梓和(現役藝術行政工作者,半退役藝術創作者)
2024年從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創作組畢業後,於同年9月投入職場成為一名藝術行人員。在進入職場後,開始關注藝術生產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交互關係,同時關注創作、策展等創造性實務的生成過程及工作方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59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100|100集特企|成為長出觸手的黏著劑,podcast內容產製策略大公開 ft. 藝情指揮中心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提姆、加七、紀翰(藝情指揮中心主持群)

我們節目從2021年9月上線至今,採雙週更新,四年來歷經了編輯群換血、藝術生態轉變、編務量爆發、靈感枯竭、收聽數波動⋯⋯等,天啊!要持續製作內容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在100集的特別企劃中,我們邀請到同樣以藝文內容製作為主的 podcast 節目「藝情指揮中心」,來聊聊在這個自媒體爆炸、社群聲浪此起彼落的時代,藝術媒體怎麼堅持做內容、怎麼面對議題熱度與演算法的壓力。本集盡量致力於不要只是抱團取暖:

🔸 為什麼漸漸沒有新聞了?

🔸 跨平台的社群經營怎麼搞才不 burnout?

🔸 自媒體時代,還有人真正在意內容嗎?

🔸 傳統「監督」角色之外,還能怎麼參與藝術生態?

🔸 流量與理念要怎麼選?還是根本不用選?

🔸 給想做自媒體朋友的真心話,也許也是大冒險!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藝情指揮中心,由提姆、加七、紀翰主持。自2020年10月開播的podcast,保持每週更新製作節目,展開圍繞核心主題的相似案例、相關作品以及觀念思辨,像是朋友間的藝術讀書會,協助我們感知世界的變化和持續觀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55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9|植物打卡帖|御花園裡的植物學:皇帝的花名冊與宮廷奇花 ft. 蘇雅芬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蘇雅芬(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清宮花卉畫專家)

你曾經想過,清代皇帝為何熱衷種花嗎?

不只是賞心悅目,這些花卉其實承載了天子對自然的觀察、對地方的掌控,甚至對世界的想像。清代皇帝們不只愛花,更用繪畫、詩文與園藝打造出專屬的移動花園。

清代定都北京紫禁城,京土貧瘠、氣候寒冷,想要在宮中種花可不容易。康熙與乾隆兩代皇帝卻鍥而不捨地從南方引進花卉,設溫室、養花匠,甚至創建了南花園,只為讓遠自江南甚至洋國來的奇花異草,在紫禁城裡落地生根。

本集我們專訪故宮「皇帝的移動花園」策展人蘇雅芬,帶大家走進清宮植物學的奇妙世界!

⠀▒▓ 本集菜單 ▓▒

◍ 國寶《十二月令圖》如何用花卉記錄時令?
◍ 南花園的暖房:皇帝靠花卉觀察氣候、掌控地方政務?
◍ 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第一件屬名的作品《聚瑞圖》
◍ 乾隆「花名冊」如何記錄44種洋菊?
◍ 清宮還有百香果花(西番蓮)的植物考據小劇場?!
⠀
更精彩的是,這些清宮花卉畫不只是美術品,也像植物學標本一樣,記錄了從江南到塞外、從中原到歐洲的奇花異草,是宮廷版的自然史筆記!

▒▓ 延伸閱讀 ▓▒

故宮賞花札記:策展人蘇雅芬導賞「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文/江采蘋)

清宮賞花爭豔:從《後宮甄嬛傳》進入清代皇帝的移動花園(文/張嘉倫)



▍來賓介紹

蘇雅芬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長期關注清代宮廷植物與花卉繪畫。碩士論文聚焦於清代詞臣畫家蔣廷錫,題為〈蔣廷錫《畫群芳擷秀冊》研究〉。曾擔任2024年故宮特展「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策展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47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8|第23屆台新藝術獎真心話|實驗、規模、協作與時間性等標準重塑 ft. 許仁豪、林怡秀、孫平

▍主持人|童詠瑋
▍來賓|許仁豪、林怡秀、孫平(第23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即將在5月24日揭曉得主。為什麼是他們入圍?這份名單又反映出什麼樣的現象趨勢?本次邀請三位提名觀察人許仁豪、林怡秀、孫平出來打球。

本集提問時下生產條件的轉變,是否對「大小」、「雅俗」、「實驗性/完整度」等藝術獎既有評判標準,開啟動態辯證?各種實驗樣態的湧現,為藝術評論帶來何等刺激?作品的規模、份量該如何被重估?疫後的新世代又激發出什麼樣的新創作思維或策略?

「小」在此意味著什麼?我們尤其從「時間」與「協作」兩個關鍵字切入,解析本屆入圍作品如何透過資源調度、物件編排、敘事交織與時間聚焦等方法,更為有機地將技巧熔接至內容,更為精煉地放大其中的感性。

👉 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會客室 >>> https://www.taishinart.org.tw/news-detail/1003.html

👉 國際決審講座 >>> https://www.taishinart.org.tw/news-detail/1009.html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專頁 >>>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news/2024

👉 歷屆觀察員解析 >>> podcast《藝術環境音》搜尋:台新藝術獎真心話
​
▍來賓介紹

孫平
菉原藝術製作負責人,長期以製作出發,思考著藝術的本質與其未來性。關注數位媒材實驗帶來的挑戰,如何在精算與偶發之間,觸及藝術語彙的多樣表現。

林怡秀
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長期擔任當代藝術、影像及電影研究等刊物編輯、內容企劃及作者,曾任《典藏.今藝術》採訪主編,現為自由評論人。

許仁豪
劇評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研究專長為現當代戲劇與現代性相關議題,學術文章散見台灣,中國,澳洲,美國等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專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9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7|編輯部臨時動議|世界越近,品味越難?拍場裡的藝術共感 ft. 張丁元

▍主持人|朱貽安
▍來賓|張丁元

在這個資訊無邊、選擇自由的年代,藝術收藏變得更開放,也更具挑戰。

本集《ARTbience 藝術環境音》,我們邀請佳士得副主席暨亞太區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主席張丁元(Eric Chang),從拍賣現場的觀察,帶領我們看見亞洲與西方藝術市場交會的深層脈動。

節目中,張丁元將分享這股席捲亞洲的西方藝術熱潮,更深入探討東西方藝術之間精彩的雙向對話。適逢透納(J.M.W. Turner)250週年,張丁元又如何看趙無極與這位英國大師在作品「空氣感」與精神性上的深刻連結?

在資訊爆炸、作品無遠弗屆的今日,觀看與收藏的方式也逐漸改變。我們正從過去依循脈絡的「集郵模式」,轉向更富挑戰但也更有意趣,以「個人品味建構獨特觀點」的新路徑。這對收藏家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拍賣行又在其中扮演何種關鍵的導航角色?

掌握亞洲藝術市場的前沿脈動與未來收藏趨勢,快來收聽張丁元來自拍場第一線的精闢觀察與思考!

▍來賓介紹

張丁元(Eric Chang),出生於臺灣,現任國際拍賣龍頭佳士得(Christie’s)副主席暨亞太區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主席。2001年加入香港佳士得之前,曾於帝門藝術中心、新時代畫廊等機構任職。長年深耕亞洲藝術市場,親身參與並見證其建立與蓬勃發展,為其中推動的重要推手之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7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6|編輯部臨時動議|製作人 vs 藝術家,忠泰美術館再次挑戰非典型展覽生產 ft. 姚仲涵、吳季娟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姚仲涵(藝術家)、吳季娟(製作人)

忠泰美術館在三月推出今年首檔展覽,「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是繼2022年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首度跨界合作展覽「感知現場」後,第二個強強聯手,邀請新媒體藝術家、聲音創作者姚仲涵,和劇場獨立製作人吳季娟共同合作,兩位透過長達兩年多的對話,逐步孵育展覽。

「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從藝術家姚仲涵的作品出發,不僅發展「光電獸」新的系列作品,也首次嘗試透過敘事影像和打鼓來突破過往創作。而吳季娟在過程中的角色也非常耐人尋味,既是製作人又是創作陪伴者,更時常擔任藝術家的翻譯蒟蒻。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兩位來跟我們分享這次籌備展覽的經過,在挑戰展覽生產的另類形式中,兩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是如何對話、撞擊,受傷後又如何療傷?

​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姚仲涵,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代表作品有日光燈裝置「流竄座標」,以及2017年開始的「光電獸」系列作品。創作身份多元,除藝術家外,也為聲響創作者與DJ,同時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吳季娟,現為劇場獨立製作人,且為規劃執行大型展演藝術活動為主之藝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擅長演出製作整合,近年以表演藝術為題參與各項跨領域計畫與大型活動,並積極開展各種非展演空間之特殊表演藝術計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0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5|來顆讀書丸| 《大師失格》——創作者失格,作品是無辜的嗎? ft. 影評人馬欣

▍主持人|章郡榕
▍來賓|馬欣

當喜歡的創作者捲入爭議,你會選擇怎麼做?

你曾經歷過這種矛盾嗎? 某一天,你欣賞的創作者忽然捲入道德爭議,甚至觸犯法律。你該如何自處?他的作品,還能繼續影響你嗎?還是你應該選擇將他「取消」?

在最新一集「來顆讀書丸」中,我們邀請了作家、影評人,同時也是樂評人的馬欣老師,一起來聊聊這個當今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並透過《大師失格》這本書,思考藝術、道德與取消文化的界線。

本集節目深入討論的議題:

📌 創作者的「道德缺陷」會影響作品的「美學價值」嗎?還是作品本身應該被獨立看待?

📌 曾經備受追捧的藝術家,如今卻成為眾矢之的?如在《逃離夢幻莊園》中被指控孌童的已故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又或曾面臨養女的性侵指控,並捲入電影大亨溫斯坦性侵案的好萊塢大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道德與情感的矛盾之中,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這些曾經啟發我們的創作者與作品?

📌 當我們談到「取消」時,談的究竟是什麼?「取消文化」真的能抹去一位創作者的影響力,足以撼動產業結構嗎?還是只是觀眾們一場短暫的情緒發洩?

📌在當今媒體與網路推波助瀾之下,面對道德爭議事件, 我們應該如何建立獨立批判思維,避免倉促下判斷?

最後,藝術與道德的界線,應該如何劃分?或者,這條界線從來就不明確呢?

你覺得創作者的道德瑕疵,會影響你對作品的評價嗎?還是你認為藝術應該與創作者的私德分開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
▍來賓介紹|
馬欣,音樂迷、電影痴,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娛樂線採訪與編輯資歷20餘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筆耕。 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鐘獎評審、金馬獎評審、金音獎評審等,文章散見於報章雜誌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幼獅文藝》,及「博客來 OKAPI」、「非常木蘭」、「書評書目」等網站,並於「鏡好聽」平台開設Podcast 節目《馬欣的療癒暗房》。著有:散文集《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邊緣人手記》;影評集《當代寂寞考》、《反派的力量》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2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4|謎迷音|最終回:跨領域靈光的中年危機,What Next? ft. 簡信昌

▍主持人|陳晞
▍來賓|簡信昌

「謎迷音」系列來到最終回,這檔倡議著「從當代藝術看向圈外創造性」的聲音節目,最後一集邀請到簡信昌(HC),他曾是臺灣1990-2000年代重要的網路藝術行動者社群「藝立協」的成員之一,而後向攝影藝術家張乾琦學習了攝影與錄像的語言,如今成為臺灣少見的「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

HC與團隊所做的資料新聞介面,與內容的呈現形式,都深受他在過往藝術創作涵養的影響,除了近期推出最受到全國注目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之外,甚至更為在台港人的系列報導,製作了VR的互動式專題網頁,並得到第三屆《若水NFT藝術獎》。如今,他們的下一步是實驗一個匯聚優質新聞內容的平台,而典藏ARTouch也將有專欄內容參與其中。

如果八〇年代是跨領域靈光的誕生,那麼45年後的今天,它大概也在面臨著中年危機,就像黃孫權曾提及跨媒體曾出現的中年危機那樣。有著這樣的實踐經歷與技術,HC又是如何看待藝術圈內的跨領域討論呢?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簡信昌 a.k.a. HC
工程師/攝影師/資料新聞各種興趣,目前擔任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對於新聞媒體未來想像充滿興趣,也希望透過技術改變新聞媒體的為來樣貌。同時也思考著如何以鏡頭與藝術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42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3|自然打卡帖|台灣美術與植物專家的相遇 ft. 胖胖樹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胖胖樹(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雨林植物愛好者)

熱帶植物如何影響台灣美術?日治時期的畫家為何愛畫椰子樹、芭蕉、扶桑花?

本集邀請植物專家胖胖樹,一起從鄉原古統、郭雪湖、林玉山等藝術家的畫作中,探索台灣植物與美術交融的故事!

2025年,全新節目「自然打卡帖」將聚焦近年備受矚目的自然、環境藝術史研究與展覽,陪伴大家一起認識藝術中的自然史,敬請期待。


░▒▓ 本集菜單 ▓▒░

◍ 鄉原古統的《麗島名華鑑》反映了日本人對熱帶植物的狂熱?
◍ 郭雪湖《薰苑》中的板橋林家花園充斥哪些名花異草?
◍ 如何辨識一株不認識的植物?有哪些網路工具可以使用?
◍ 林玉山的黃牛,為何從蓖麻變成仙人掌?

░▒▓ 來賓介紹 ▓▒░

胖胖樹,本名王瑞閔,臺大森林系第一名畢業,為了完成「植物夢」,曾當五年的房屋仲介籌措資金。現在為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過去10年之間,曾出版五本與植物相關的科普書籍,並獲得六座大獎,其中《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曾榮獲得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及第43屆金鼎獎。目前正於嘉義籌備熱帶雨林文化園區,為下一代保留自然文化的記憶。

░▒▓ 愛自然社群推薦 ▓▒░

粉絲專頁「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植物辨識|iNaturalist Taiwan

延伸閱讀|日治時期板橋林家花園的風景:解析郭雪湖《薰苑》色稿中的建築與植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5 months ago
40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2|映像體操|來聊聊人生的B-Side ft. 種種可能創辦人Sylvie、爵士樂手林偉中、演員吳志維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種種可能創辦人Sylvie、爵士樂手林偉中、演員吳志維

過去幾個月以來有許多獨特的表現場正在發生,今(2025)年第一場另類演出即將在C-LAB聯合餐廳舉行,是由獨立廠牌「種種可能possibilities」舉辦的 side project02 音樂現場計劃「可能有方法 : ) 但我還不知道 : / 」。

相較於一般常見的演出,我們大概可以想像出一個雛形,是延續創作者/表演者原本的創作形式,來想像一種期待看到的現場;不過「種種可能possibilities」則是主打現場是未知與混沌的,它會建立在聲響/肢體表演的即興上,並將展演聚焦在創作者的B-Side。

我們這集邀請「種種可能」的創辦人Sylvie、以及這次即將演出的兩位表演者:實驗電聲&爵士鼓手林偉中、香港的劇場演員吳志維,來跟我們聊聊他們人生的B-side,以及如何成為這次演出的關鍵。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
▍來賓介紹|

Sylvie Wang
獨立廠牌種種可能發起人、side project音樂計劃發動者。用寫字與影像紀錄熱愛的人事物、以活動之名持續搞事。

吳志維
異鄉人。來回香港,浮沉台北。邊緣少年因舞蹈認識表演,因表演認識戲劇。 目前三者以身體為媒介共存、共努力。

林偉中
鼓手、電子聲響、製作人、打泰拳的人。極盡探索聲⾳實驗及現代即興,自造器材,無智慧型手機。

✺ 前往專輯林偉中、程杰「Dailiest Day Possible」spotify 收聽

✺ side project 02「可能有方法:)但我還不知道:/」購票

時間 Date|2025.2.22(六)18:00 open
地點 Venue|C-LAB臺灣當代實驗場 (舊空總)_聯合餐廳
票價 Tickets|NTD.850 (+1drink),限量門票售完為止;不售現場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5 months ago
44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1|映像體操|致力於mix各種現場,從技術工作者看當代藝術混種史 ft. 布展人員+活動主辦者+樂手 賴士超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賴士超(布展人員+活動主辦者+樂手)

我們滿長一段時間都將焦點聚焦在策展人以及藝術家身上,但一個展覽其實是團隊合作的成果,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布展經驗豐富、同時也是藝文空間經營者、聲音創作者的賴士超,來分享他的工作經驗,希冀能讓大家了解產業中不同位置的工作狀態。

賴士超過往曾經手過多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的布展工作,以及前陣子甫結束的聲波薩滿音樂季舞監與技術總監。

除此之外,他也擔任多場活動主辦人,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試著在視覺藝術的現場,帶入不同形式的藝術型態,他也將從他的角度來分享他看到的當代藝術混種史。

本集有彩蛋!延續著「映像體操」節目對於聲響、音像藝術家創作的關注,在錄完音之後,我們將音檔交由賴士超來進行編輯與混音,在節目中呈現他近期正在進行的聲音實驗。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賴士超,喜愛廣泛的藝術文化,及各種跨領域合作;聲音創作大多以環境素材、吉他與合成器效果作為主要工具,內容時而觀注社會政治,時而內化自我心靈層面,觀想生命宇宙,包含建構及毀壞,無有/有無;個人工作涵蓋繁雜,既是專業展覽技術人員,也作為藝文空間營運管理者,偶爾又作為塗鴉創作者;對於藝文環境有些美好想像,時常戮力於實驗展演場景的策劃與執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months ago
42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90|來顆讀書丸|不當無聊的策展人:策展之道 ft. 青年策展人孫以臻

▍主持人|陳晞

本集來顆讀書丸,邀請到多年來組織「一群人的自學」的青年策展人孫以臻,與我們一起讀這本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當代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撰寫、高文萱翻譯的《策展之道》。

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

而奧布里斯特所象徵的當代跨領域策展,也在臺灣的2010年起方興未艾。在節目中,以臻將會我們一起談談書中的重點,以及它與臺灣當代藝術策展的跨學科、跨領域發展如何產生對照。


▍來賓介紹|
孫以臻,1990年生於臺北臺灣。她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主修文化生產與策展。她曾立志成為探索生命的科學家,後因有感於思考及學習受制於既有的學科分類而走向當代藝術策展,自此,策展實踐成為她行另類知識生產的方法。

2015年起,她致力於群島社群(台灣生物藝術社群)的社群空間經營,並於2016年發起「一群人的自學」,每月舉辦策展讀書會、專題討論會等自學聚會。投身社群是她延續著策展志趣,實踐與研究共同生產另類知識的途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months ago
40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89|編輯部臨時動議|展覽空間絕對是細節裡的魔鬼!關於空間設計的眉眉角角 ft. 建築設計師顏大喆

▍主持人|陳晞、陳思宇

你是否好奇過一個展覽的空間是如何設計的?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怎麼把握住策展人的策劃概念,又要讓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最佳觀賞狀態?

在一個展覽的整體體驗中,展呈空間的設計,絕對是細節中的魔鬼!

本集節目邀請到建築設計師顏大喆來分享他的經驗,他曾經操刀電影導演陳芯宜於北師美術館的第一個個展「無法離開的人」,利用空間形構出在黑暗中重見光明的身體感。

由音樂創作者王榆鈞於池上穀倉藝術館策劃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展場以半透明的紗網作為展牆,使空間像是一層層被細膩推疊的圖層。

以及由王韓芳、馮馨於嘉美館策劃的「天天上演」,透過「椅子」打造具有現場性的有機舞台。

除了展覽之外,更曾設計過牯嶺街小劇場的空間改造與觀眾席、新竹市動物園的狐獴園區。

具有豐富空間設計經驗的他,也與一般我們想像的「建築師」不太一樣!?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來賓介紹|

顏大喆,野之建築主持設計師,畢業於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設計學系碩士班。設計核心理念是批判式地域主義,探索於建築設計、空間設計、構築創作、展示設計等實踐與實驗間。設計作品含括:新竹市立動物園狐獴棲地場域、地方中小學校教室再造及私宅等;也與不同美術館、創作者及策展人的跨領域合作計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7 months ago
45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88|謎迷音|場景、場域、次文化?

▍主持人|陳晞

在跨領域從「實驗」成為文化內容生產者的常態之後,藝術的意義也正在產生質變。與此同時,許多文化場景也展現出實驗與混種的一面,它們也許不需要被稱為藝術,但藝術與它們似乎在互為繆思的過程中相互擾動著。「#場景次世代」便是在關注這些當代創作現象中,衍生出來的想法。
​
「場景次世代」是一個對臺灣另類文化場景現象的抽樣觀察,我們邀請場景的觀察者對談、採訪跨文化的團隊,與創作者的文化實踐,藉此思考幾個問題:在目前不同的文化場景中,有哪些新的狀態出現?另類文化社群(社區)的發展又被哪些因素影響著?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2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87|編輯部臨時動議|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藝想世界,「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 ft. 白適銘

▍主持人|李京樺
▍來賓|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在過去,抵達巴黎似乎是藝術家們需要攻略的任務之一。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們所接受到的「西式美術」,是臺灣逐步建立起與「現代的世界」連結之伊始。當時臺灣作為日本「南國想像」之地,所舉辦的臺展也一直服膺於「南方藝術特色」而無法有所突破,更多是以作為「學習者的角色」,透過日本來觀看、模仿與學習世界的樣貌。

而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以及陳清汾四位藝術家們,試圖找尋日本之外的「世界」,因此踏上了巴黎這個藝想世界。他們返回臺灣後,也為當時的畫壇帶來新的轉變,藉由來自他者的差異經驗,擴增自身的知識系統涵養。

本集節目邀請師大美術系教授白適銘老師,來為我們解說,這群藝術家到底在那時候的巴黎看見、學習到了什麼樣的內容與知識?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
▍來賓介紹
白適銘,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所)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學台灣藝術史研究中⼼主任。擁有豐富的藝術史學者背景與策展經驗,並參與多項臺灣藝術史展覽之學術工作。 

▍延伸閱讀|透過「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重新勾勒臺灣藝術史的多元性與國際觀

▍展覽資訊|「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1樓、2樓
展出期間:2024/09/13 ~ 2024/12/0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7 months ago
40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86|映像體操|曾被禁演的左翼劇作「壁」,轉身成為當代饒舌歌曲 ft. 李佳泓、林奕碩

▍主持人|陳思宇
▍來賓|林奕碩(百合花樂團主唱)、李佳泓(藝術家)

今年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首獎《#壁Piah》,改編自日治時期左翼劇作家簡國賢,在1946國民黨來臺初期寫出的獨幕劇「壁」,該劇首次公演後隨即因題材敏感被禁演。

2020年藝術家李佳泓與百合花樂團主唱林奕碩,根據「壁」的劇本,將其改編成一首結合Drill, slap Bass, 和808 booming bassline,融合南北管傳統器樂的饒舌歌曲。

後由製作人鄭各均、金獎VJ邱智群等多位創作者,透過AI即時生成技術、lider sensor感應裝置、手機現場實拍等,聯手將《壁Piah》打造為前所未有的新型態科技展演。

本集節目邀請戲劇構作李佳泓、林奕碩來跟我們聊聊《壁Piah》的製作過程,以及兩人合作經驗,相識多年的他們其實製作過多首未正式發表的歌曲,還一起創作台語兒歌!?

​➤➤ 訂閱我們!節目上線不漏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來賓介紹

李佳泓,出生於彰化,在豐原長大,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目前居住於台北。創作形式主要以版畫、影像、裝置、音樂、劇場、參與式藝術為主。

林奕碩,藝術家,生於台北。2016就讀赫爾辛基美術學院、2019畢業於於台北藝術大學碩士班,視覺作品涵蓋攝影、裝置與表演,關注人文景觀,曾在泰國、韓國、芬蘭、台灣展覽。現為樂團百合花主唱、詞曲創作者。持續學習漢人傳統音樂、文化與台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8 months ago
47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EP85|編輯部臨時動議| 走過日治到戰後,認識臺灣最老的美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 ft. 蔡家丘

▍主持人|朱佑霖
▍來賓|蔡家丘(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所長)

臺陽美術協會創立於1934年,最初成立的創始成員有8位,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李梅樹、陳清汾、李石樵、立石鐵臣。

當時這些畫家們年紀最大的是陳澄波39歲,最小是陳清汾24歲,他們大多擁有留學日、法的經歷,同時也都曾在官展或在野畫會美展中有著出色表現,都是當時畫壇中公認的菁英藝術家。

今年是臺灣最長青、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美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成立第90周年。

本集邀請到臺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專書《裝飾台灣的春天》的顧問老師蔡家丘,在2024年尾聲,帶我們一起重新認識臺陽美協是一個怎樣的美術團體?這群在1934年創立台陽美協的青年畫家們,對於臺灣美術發展的未來有哪些期許?如果以臺陽展為主題辦展的話,未來還有哪些值得發展的面向?

*本集提及史料、作品:
〈石川欽一郎寫給陳澄波的信〉,約1933-1934年。
李石樵《合唱》,1934-1944年,李石樵美術館典藏。

▍來賓介紹
蔡家丘,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台灣美術等。早在2018年便曾以台陽美協為題,執行科技部研究計畫。更在2024年出版的《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擔任研究顧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5vtxxffisi0833jgmzdru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9 months ago
39 minutes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

由《典藏ARTouch》所製作的聲音頻道,關注藝術圈大小事。
每週二上線!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節目監製|典藏雜誌社
製作統籌|陳思宇、嚴瀟瀟
視覺設計|劉致宏
台呼音樂|王榆鈞
社群宣傳設計|Idealform 理式意象設計
節目錄音、混音、剪輯|複耳工作室
​
▍email: artoucheditor@mail.artouch.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