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
有些我們深信不疑的制度、價值觀,
其實可能是「反人性」的設計?
從一對一的戀愛關係、婚姻制度,到朝九晚五的工作體系,
甚至「家庭」這個概念,都不一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而是社會演化下的「群體馴化」結果。
想丟出一些關於「反人性」的觀察,
像是開放式關係為什麼常被批評、
為什麼性慾教育總被迴避,
還有那些我們從小被教導該嚮往,
該遵守的規則,是否真的「自然」?
我不在這裡推翻任何制度,
也不是鼓吹某種生活方式,
只是想提出一個問題: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把不一樣,等同於錯誤?」
人性其實很複雜,
有慾、有貪、有怠惰,也有忠誠、有美好、有感動
但當制度綁住了我們的選擇,我們的觀點,是不是也該放寬一點,
還是我就是沒有道德底線(?)
威~
另一面像嫉妒、佔有慾,這些其實也是人性,
你會希望自己愛的人只能愛你,
你會在意對方跟別人好、跟別人親近,
這種「只想對方屬於你」的心理,
其實也是來自人的佔有慾。
問題來了,我們為了這些「嫉妒」、「佔有」的情緒,
創造出了一對一、專屬性的制度,
來安撫不安全感,也規範對彼此的忠誠。
可是當人對於關係或身體有更彈性或開放的需求時,
那種「貪」卻會被說成是壞的、自私的、不負責任的。
但說到底,嫉妒、佔有,和貪心、欲求,哪一個不是人性?
如果你覺得貪是不對的,佔有慾就可以夠容易被接受?
你可以要求別人克制他的慾望,
那是不是也該學會克制佔有慾和控制慾?
沒有誰比較高尚,
希望你能夠意識到我們選擇相信的制度與價值,
其實也是出於某些特定人性被優先照顧,
而其他人性被壓抑或忽略。
所以重點不是要否定哪一種關係、哪一種選擇,
願能夠多元思考你相信的一切,
「忠誠」、「浪漫」、「規則」的想像
是因為你真的相信,還是你只是被馴化、被習慣了?
祝好。
INSTAGRAM 搜尋:博森(
posonhuang)、安東 (
anthony_cil)
YOUTUBE 搜尋:博森日常練習
各大平台收聽 :
https://linktr.ee/posonhuang
合作信箱:dailypractice00@gmail.com
歡迎贊助:http://pse.is/58lj2b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