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音|财新 仇一 文稿|仇一 陈正雅
音频剪辑|王学武
宣发 商务 | 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竞逐AI芯片》。资本追逐AI芯片概念的背后,真实的市场需求有多少?
今年以来,OpenAI密集宣布投建AI基础设施,包括启动直接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的“星际之门”一期工程,6月部署英伟达GB200芯片,用于执行初步训练和推理任务;9月与甲骨文签署未来五年购买价值3000亿美元AI芯片的协议,与甲骨文和软银集团联合宣布,在“星际之门”计划下建设额外5座AI数据中心。
根据财新的统计,近年来OpenAI新增的算力投资总额已经接近万亿美元,宣布建设的数据中心能耗超过20吉瓦。
然而,OpenAI在应用层的收入,还远不足以覆盖这些投资。业界预计,到2029年,OpenAI才会产生正向的现金流,而持续扩大算力规模,能否促成OpenAI的模型能力持续领先,市场也抱有疑问。时隔29个月才发布的新一代大模型GPT-5系列,在用户测试反馈中,并没有和其他头部大模型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循环交易”也引发投资者对于美国AI基础设施真实需求的质疑。
“循环交易”可以理解为“用自己的钱,创造客户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例如,英伟达在与云服务商CoreWeave的合作中,向其注资,并在其IPO时增持股票,持股占比约为7%;CoreWeave则向英伟达购买数十万张AI芯片,出租给OpenAI训练AI模型。根据彭博引用的PitchBook数据,仅2024年,英伟达就参与了50多笔对AI公司的风险投资,其中许多模型厂商、云服务提供商都向英伟达采购芯片。
研究机构Capital Markets指出,当前美国的AI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出现类似互联网和电信投资泡沫的早期迹象,“循环交易”产生较高的资本开支和营收比例,背后则是下降的边际成本,以及更差的融资质量。未来几年,AI市场很可能再次出现类似电信投资泡沫的清库存周期,需要消化过剩产能。
与美国“疯狂堆算力”不同,中国在AI路线上则更加“务实”,推动国产替代,加速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落地。
国泰海通证券预期,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外购芯片的比例,有望从63%降至42%。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V3.1主要针对国产AI芯片设计,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过去依赖英伟达芯片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全面转向国产芯片。当AI芯片的需求变成实实在在的订单,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的国产半导体公司也迎来曙光。
2024年8月以来,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摩尔线程、沐曦股份陆续提交科创板IPO上市辅导。
燧原科技成立于2018年,创始人兼CEO赵立东曾担任紫光集团副总裁,早前在AMD工作过7年;壁仞科技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张文曾在商汤科技担任总裁,团队包括来自AMD、三星、阿里、华为等知名科技公司的核心骨干;而成立于2020年的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骨干团队同样来自英伟达和AMD;摩尔线程创始人兼CEO张建中还曾担任英伟达中国区总经理。
作为AI芯片赛道的明星项目,四家公司备受资本关注,也都经历从“PPT融资”、研发乃至量产的艰难爬坡。2021年前后,四家公司陆续发布了AI芯片产品,目前均已初具规模,最新一代产品的纸面参数已经接近英伟达中国特供H20芯片的水平。
然而,AI芯片创业公司目前仍处于高投入阶段,距离盈利还很远。2022到2024年,摩尔线程的研发投入总计38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626%,这也导致同期亏损达到46亿元;沐曦股份过去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22.47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282%,亏损累计27.18亿。
数家国内云厂商告诉财新,目前国产AI芯片的性能和国外同行相比差异已经不大,真正限制它们的是产能,国产AI芯片公司必须切换国产供应链,因此拖慢了研发进度。
另一方面,中国AI芯片公司的市场需求还有待提升——在历经过一轮规模投资之后,中国智算中心的利用率还不到三成,仍在等待下游应用需求的爆发;而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现有芯片基本够用,对于继续储备AI芯片和争取产能的动力也就没有那么强。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刘沛林,文章除了分析中美不同的AI发展路径和市场预期,也从技术角度,详细梳理国产AI芯片的自研进程和迭代路线,从创业公司到科技大厂,谁有机会跑出最广泛的模型,或者杀手级应用。
《三季度经济缘何放缓》
2025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延续了平稳运行的基调。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相比较二季度放缓0.4个百分点。
拆解增长动能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较二季度放缓0.6和0.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均为负,对经济仍然形成拖累。从需求角度看,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2.7个和1.2个百分点,均与二季度持平,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低于二季度0.4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显示外需仍具韧性、新动能增强的同时,房地产、投资等旧动能持续放缓。
三季度“反内卷”治理持续推进。随着汽车、光伏等行业启动自律,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6%,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收窄。但其他“内卷式”竞争压力较大的行业中,水泥、煤炭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仍在下降。
要提振价格、消除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温差、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仍然需要政策发力。9月底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后,近期中央财政又从地方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财政超预期发力能否稳定投资增速?更多内容请看《三季度经济缘何放缓》。
《谁的安世半导体?》
10月20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厂区门外聚集了不少客户,他们试图通过观察员工上下班情况和车辆动向,推测工厂生产状况,并以此判断安世中国是否会断供。
此前,荷兰政府强力夺取中国上市公司闻泰科技(600745.SH)境外资产一事已经震动市场。
2018年至2020年,中国头部手机代工企业闻泰科技通过三次收购,成为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所有者。2024年12月,闻泰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9月29日,美国发布“50%股权穿透规则”,导致安世半导体自动受限。几乎同时,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资产。三名原安世荷兰高管向法院提请,并被任命接管公司,中国股东闻泰科技自此失去控制权。
目前,荷兰方面称不再对中国员工发放工资,并且致函客户称由于总部不再控制中国的生产流程,所以无法保证中国工厂的芯片质量。另一边,安世中国自立,要求员工不再听从海外公司安排,并承诺保障客户供应链稳定。
面对美荷联动,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以保护国内资产,禁止安世中国出口特定元器件,客观上保护了其国内资产。
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危机会对下游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带来什么影响?更多内容请看《谁的安世半导体?》。
《AMC持银行股“双赢”背后》
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AMC)正在持续增持银行股。近期,中信、长城、信达、东方四大全国性AMC(资产管理公司)都已经开始战略性持有银行股。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轮AMC投资银行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时的华融资产作为“白衣骑士”驰援光大银行,后因2024年银行股大涨带来“赚钱效应”,引发行业跟进。
此举表面“双赢”:银行获得了稳定股东以补充资本;AMC获得稳定股息和财务收益。不过,随着多家AMC乃至其他金融机构纷纷效仿此模式入股银行,试图快速优化自身报表,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担忧:若该模式大规模复制,是否会积聚潜在问题,甚至存在系统性风险?
近期键睿智库的研究报告提到,AMC通过持股银行获取的盈利极度依赖所投银行净资产估值的变动,属于会计层面的“纸面富贵”,而不是源于核心主业的可持续现金流。这样的盈利质量是脆弱的,一旦市场风向转变,前期账面收益将迅速回吐。此外,AMC从单纯处置不良债权,转而直接持股金融机构,角色转变为“风险投资人”。这种变化表面上能够短期内缓解特定机构资本金不足的压力并改善自身财务表现,但也会反噬:AMC越来越依赖非主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来创造报表收益,本应用于收购不良资产的资本被长期沉淀在股权上,风险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累积,背离了AMC逆周期风险隔离带的功能设定。
多位AMC资深人士向财新强调,AMC聚焦不良资产业务的方向不会变。同时,AMC清退旗下金融子公司股权的步伐也没有停。当前制约AMC主业规模扩张的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市场低迷使得存量资产处置难度大、周期长,以及市场有效资产供给不足。
在近两年的高歌猛进之后,银行股的上涨行情是否还能持续?AMC的考核体系应如何纠正短期逐利导向?更多内容请看《AMC持银行股“双赢”背后》。
《国际教育枢纽挑战》
美国特朗普政府收紧国际学生签证,英国计划向留学生加征6%的学费税,在传统留学目的地因为反移民情绪等抬高留学门槛之际,大洋彼岸的中国香港却正张开双臂,迎接国际学生。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持续提升非本地生招生限额,并首次将国际教育拓展至中小学。
教育产业已成为香港新兴经济支柱。非本地生每年贡献超百亿港元学费,庞大的住宿需求也极大提振了疲弱的香港房地产市场,引发学生“抢租”热潮,并催生了将酒店、商厦改为学生公寓的投资热。
然而,大学高速扩招也伴随诸多隐忧出现:持续的“学历造假”风波、部分课程教学质量下滑,生源结构单一等。与传统留学目的地相比,香港对亚洲以外地区学生的吸引力仍显不足,目前非本地生源结构极度单一,超七成(研究生课程约九成)来自内地,对亚洲以外学生吸引力有限。
有学者警告,香港须警惕过度“产业化”,如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入学标准,可能会重蹈澳大利亚覆辙,沦为“文凭工厂”。更多内容请看《国际教育枢纽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