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Podjoint Logo
US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8f/08/83/8f088338-db2a-3312-0ab9-7ae666965179/mza_2377902053222587953.jpg/600x600bb.jpg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www.caixin.com
90 episodes
2 days ago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Show more...
Business News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is the property of www.caixin.com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Show more...
Business News
News
https://d3t3ozftmdmh3i.cloudfront.net/staging/podcast_uploaded_episode/40853848/40853848-1760324413349-0b203468b44fc.jpg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39期导播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10 minutes 7 seconds
3 weeks ago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39期导播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王学武

宣发 商务|孙坤


在2020年时,中国的《企业破产法》还没有明确规定合并破产程序。

在当时,因为被做空机构浑水报告戳穿了谎言,辽宁民企辉山乳业的股价闪崩,并在引发债务危机后进入到了重整程序。

这起系列合并重整案债务高达300亿元,资产规模上百亿元,涉及职工近8000人,共计83家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交错。但最终在实践中的突破性探索后,成为了当时国内实质合并重整中企业数量最多的重整成功案件。

时间又过去五年,破产法实施18年后首次启动大修。2025年9月8日,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牵头起草的破产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随后中国人大网公布草案全文,并于9月12日至10月1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破产法首修》,让我们先来看看,破产法修改后,该怎么去平衡公平清偿与逃废债之间的边界。


破产法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债权人得到公平清偿。一些债权人对破产程序仍有排斥心理,担心其成为债务人逃废债的工具,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疑似假破产的争议案例。财新注意到,修订草案试图完善债权保护的相关规则,以防止逃废债。

实践中,债务人逃废债的手段往往是放弃本应追讨的债权以及无偿转让财产等。对此,现行破产法在债务人财产一章中专门规定了撤销权,草案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撤销权行使的情形,并延长了个别情况下的撤销权行使的时间。

具体而言,现行法第31条规定,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无偿转让财产的;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放弃债权的。

修改后的草案第42条和43条规定,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放弃债权的;放弃债权担保的;无偿转让财产的;延长到期债权履行期限的;无偿处分财产权益的其他行为;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或者加入他人债务的。这两条还特别增加规定:受益人与债务人存在关联关系的,本条规定的可撤销期限为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二年内。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夏红向财新表示,前述条款意味着债权人、管理人向法院申请撤销权的时间,在一定情形下由一年延长到二年,也就是说债务人在进入破产程序之前两年内的相关财产交易行为都可能被撤销,“增加了逃废债的操作难度”。

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草案强化了债务人及相关人员的配合义务。比如第208条新增规定,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未妥善保管并向管理人移交债务人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的,或者擅自离开住所地的,法院可以予以训诫、拘留,可以依法并处罚款;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不配合法院、管理人工作,不如实回答询问的,法院可以予以训诫、拘传、拘留,可以依法并处罚款。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单玉晓,文章当中除了详细列举破产法修改之后对防止逃废债的新要求外,还讨论了应该如何规范政府职权和怎样激励重整。


《汽车国企求变》

最近,一汽、长安、东风、上汽、广汽、北汽等汽车国企动作频繁,包括战略合作、资本运作、资产重组以及拥抱外部技术伙伴,核心目标都是扭转被动局面。

2025年前八个月,进入国内销量前三名的汽车国企只有上汽集团(600104.SH)一家。在销量前十榜单中,汽车国企的销量同比增速明显落后于大市。

汽车国企过去是稳健的代名词,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把它们逼到了转折点。长安集团与东风公司,中国一汽也与广汽集团,都就重组事宜进行过讨论,但因各种原因作罢。

三名知情人士告诉财新,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扭转局面,汽车国企重组仍然有可能重启。“不可能坐视企业走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其中一名官方人士说,重组范围还可能视情况进一步扩大。

汽车国企都不愿成为被整合的一方,为了争取在未来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它们积极求变,与华为合作是提高胜算的方式之一。不愿具名的汽车央企人士称,经过近几年市场竞争,国企认识到自身能力边界。为了快速获取智能化能力,东风、上汽、广汽等多家国企与华为开展深度合作,加入鸿蒙智行或者HI(HUAWEI Inside)模式。

汽车国企已无法回到从前,在“反内卷”政策创造的短暂窗口期内,行业将如何变革整合?更多内容请看《汽车国企求变》。


《半导体并购潮起》

9月以来,因重大收购停牌的中国大陆头部晶圆代工厂华虹(688347.SH/01347.HK)、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先后复牌,两家公司都整合了集团内晶圆资产,带动股价飙升。

不仅仅是晶圆制造,芯片设计、检测、材料、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环节的并购案也不断涌现。

今年,中国半导体并购潮起。根据数据服务商IT桔子统计,截至9月30日,2025年中国半导体收购交易达到93起(不包含已终止交易),相比较上年增长33%,其中涉及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占比超过六成。

IT桔子分析部总监刘晓庆指出,这轮半导体收购潮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二级市场收购一级市场标的”,也就是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更多是上市公司抓住市场回暖机会,通过收购资产补全自身产业链能力。”

2024年“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出台,2025年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鼓励产业链整合。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强强联合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了此轮半导体并购浪潮。

另一方面,多年投入半导体产业的机构,也有退出投资的现实需求。一名专注“硬科技”的投资人士新称,所在机构已经很少投半导体新项目了,多是跟投老项目,主要关注投后管理、退出。他表示,之前主投半导体项目的机构如今退出压力较大,“很多机构只要4%—8%的年化收益率就可以退”。

结构性淘汰赛中,谁能最终活下去?更多内容请看《半导体并购潮起》。


《推广住院免陪护》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场景,对于许多患者家属来说并不陌生。伴随中国老龄少子化程度加深,老人住院陪护压力正成为诸多家庭的现实难题,独生子女照护负担更显沉重。

如今,正在全国范围试点的住院“免陪照护服务”,或许能够解燃眉之急。免陪照护服务,就是在患者自愿前提下,由医院护士或医疗护理员在其住院期间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也不需要家属自聘护工。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启动为期两年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试点已经在多个省份推行,既有二级、三级公立医院,也有民营医院参与其中。按照全国试点方案,国家卫健委将跟踪评估各地试点进展,逐步推广。

然而,根本痛点是,谁在为这样一项惠及万千患者和家庭的民生工程埋单?如今,医院运营持续承压,有医院人士表示,“希望国家有相关配套政策,既要考虑到患者家属的负担,也要考虑到医院的生存”。此外,免陪护服务让患者家属从沉重的照护压力中得以解脱,未来谁来接任照护者角色?更多内容请看《推广住院免陪护》。


《2025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巡礼》

今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故事给人的最大启示是,要“坚持自己的兴趣”。

10月6日凌晨,64岁的玛丽·布伦科接到来自瑞典的电话时,她果断挂了这个“垃圾电话”继续睡觉。直到一位敬业的摄影记者来到她家门口,被吵醒的布伦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穿着家居服,头发凌乱地接通了瑞典皇家科学院打来的又一通电话。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布伦科、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他们共同发现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安全卫士”——调节性T细胞,能够帮助提供更有效的癌症疗法。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在与主流观点相悖的这条科学道路上坚守了数十年。为了验证自己的科学推想,他曾退学去做无薪研究员,辗转美国与日本多家科研机构,熬过了被人质疑、被学界冷落、难获稳定教职的漫长时期。最终他的发现改变了学界的传统思维,为他赢得了这一科学最高荣誉。

同样被兴趣驱动的,还有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基。他回忆自己与化学结缘的开端,是10岁时他推开学校图书馆的门,一幅幅关于分子概念的画作映入眼帘,“我觉得分子结构很美,我坚持自己对制造美丽的兴趣”,亚基曾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说,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是“坚持自己的兴趣”。

今年的诺贝尔单项奖奖金高达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三大自然科学奖共褒奖了9位杰出科学家,他们对自己在科研领域的兴趣都抱有孩童一般的好奇心。他们发现了哪些造福人类的新疗法、新技术和新材料?更多内容请看《2025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巡礼》。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跨境支付互联互通突破、危险的“副产品”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