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echnology
Histor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Podjoint Logo
US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8f/08/83/8f088338-db2a-3312-0ab9-7ae666965179/mza_2377902053222587953.jpg/600x600bb.jpg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www.caixin.com
90 episodes
2 days ago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Show more...
Business News
News
RSS
All content for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is the property of www.caixin.com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Show more...
Business News
News
https://d3t3ozftmdmh3i.cloudfront.net/staging/podcast_uploaded_episode/40853848/40853848-1756696436505-e62f632d274df.jpg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34期导播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12 minutes 7 seconds
2 months ago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34期导播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王学武

宣发 商务|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复制中国制造》,让我们先来看看,越南今日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1995年,在美国与越南恢复外交关系前后,当时越南工人的月工资只有200元人民币,而在东莞已达1500元,越南的人口红利明显。越南华侨杭慰瑶介绍,中国大陆企业开始成规模向越南迁移是在2010年前后,比台湾企业整整晚了约20年。2007年,越南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杭慰瑶的第二工业区开建。她说,“越香第一工业区里,七成企业来自中国台湾;第二工业区里,七成来自中国大陆,大部分来自东莞、深圳。”

但真正的高潮来始于2018年,美国宣布对中国大批输美产品加征10%或25%的关税,全球各地企业自此蜂拥至越南买地开厂,导致地价走高。

一位中国家具工厂主告诉财新,他们2018年来到平阳省,三个月先后买了三块地,每块地的成交价都在涨,第三块地还没有付定金,就有人加价10美元每平方米购买,等于转手就可以赚约60万美元,如此轻松赚钱难免令人心动,但他们最终没有靠转卖土地获利,因为自己公司85%的订单来自美国,需要在越南落地生产。

KCN投资顾问(越南)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强告诉财新,他从2016年开始帮助中国企业到越南投资建厂,最初一周才有一个咨询,慢慢变成一天有一到三个,但到2018年时,基本每天都有六七个咨询,是中国企业集中“出海”越南的一个高峰。

在这波热潮中,很多中国企业选择在有一定电子产业基础的越南北部落地。2008年,三星来到毗邻河内的北宁省,利用这里的劳动力优势建了手机工厂。此后,三星不断加码,在手机工厂附近建了显示器工厂,在河内建了研发中心,至今已在越南累计投资超过232亿美元,成为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者。2017年,在苹果公司的要求下,富士康、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果链”企业纷纷沿着“三星路径”,加大在越南北部的投资。

与东南亚其他地区相比,越南北部的一大优势是与中国广西接壤,可以将“珠三角”的零部件通过陆路或海路运输过来,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

如今,北宁省中心城市北宁市俨然是20年前东莞的模样:西部是三星庞大的园区,门口停着一辆辆大巴,每天运送员工上下班;南部和东部坐落着丰田、佳能等日本企业,以及各大“果链”企业,门口进出货车不断;在市中心的玉欣公主路,南段被称为“韩国街”,每晚都有很多韩国人来这里的韩国餐厅聚餐,北段是疫情后兴起的“中国街”,布满中国超市、餐馆、酒店,不会越南语也可以在这里畅行无阻。

大部分受访企业都告诉财新,受中间品需要从中国进口并缴纳关税、人工和土地费用飞涨等因素影响,其在越南生产的产品价格普遍比中国贵15%。但是,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统计,截至今年8月,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为57.6%。而8月7日正式生效的美国对越南商品的“对等关税”为20%,与中国之间尚有37.6个百分点的差距。

这让越南依旧保留着一定的吸引力。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张而弛,文章当中除了系统回顾了越南在制造业上的一步步崛起历程外,还详细分析了出海企业进军越南需要如何“补课”,以及怎样进一步辐射东南亚。


《越南革新新局》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即将迎来国庆80周年庆典的越南也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路口。

出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后,苏林最受瞩目的动作,就是在短时间内大刀阔斧推行政府机构裁撤合并。这个南北长达1640公里的中南半岛国家原来有63个省市,被撤并为34个省市,“省、县、乡”三级行政管理精简为“省、乡”两级,中央政府部门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合并重组。

根据越南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越南共有接近200万名政府雇员。庞大的官僚队伍使得越南只能压低政府官员的薪资待遇,政府官员大约仅能拿到一个月800万到100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180元至2725元)的薪资。苏林曾表示:“为什么我们无法提高工资?因为如果在维持庞大行政体系的同时加薪,预算将有80%到90%被消耗掉,根本无力承担其他关键事务。”

此次撤并大量机构的政府改革将裁减25万人。政府需要为这些失去“铁饭碗”的公务人员提供补偿。行政体制改革的落地能否带来政府效率的改善和经济增速的提升,仍然有待落实。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贸易战波及越南之际,如何继续实施被称为“竹子外交”的地缘政治平衡术,也是苏林所面临的考验。更多内容请看《越南革新新局》。


《融资平台加速“退名单”》

从2023年7月开始的新一轮地方一揽子化债,迄今已经两年有余。地方化债的重点开始转向退出融资平台名单和融资平台自身的转型。2025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随着中央逐渐明确退出融资平台名单的条件和程序,各地“退名单”的热情很高,转型为产投平台、通过合并重组退出融资平台名单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从公开信息看,被列入12个化债重点地区,也就是债务高风险地区的部分省份,融资平台“退名单”进度较快。比如2024年宁夏压降平台的比例达到76%,内蒙古、辽宁、吉林融资平台“退名单”比例也都已过半。

有资深研究人士对财新表示,在“发展是政绩、化债也是政绩”的理念下,有一些地方有化债锦标赛的倾向,很多省份都希望能提前完成“退名单”。目前制约一些地方“退名单”的关键因素不是隐性债务清零,而是金融债务。据他从一些金融机构了解,有些平台的金融债务没有对应的资产,或者有资产但没有现金流,债权人不同意“退名单”。

多位接受采访的市场和研究人士都提醒,一些地方“退名单”是为了新增融资,通过各种手段包装成产投主体,很多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化经营;在限时转型倒逼下的重组整合,也很难算得上实质性转型。

从加快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到有力有序有效出清,融资平台化债及市场化转型进展如何?更多内容请看《融资平台加速“退名单”》。


《求解寿险业利差损》

A股的这轮牛市行情,让众多中小险企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一名中小险企投资人士向财新表示:“公司今年给我们投资部门下的KPI是权益要实现15%的收益。靠8月这波行情,一把就给挣出来了。”

近年来,寿险业一直笼罩在“利差损”的阴云之下。当下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这种压力情绪,但是寿险业务的长期属性决定了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消散。尽管近两年随着预定利率的不断下调,新增保单成本已经显著降低,但是庞大的存量业务仍然像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潜在冲击不可小觑。

寿险业上一轮的利差损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通过新老划断、假设修订、上市注资和调整保单结构等方式,安然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但至今个别机构也难言完全解决了历史问题,带来的教训是无论对再庞大的机构,时间未必能换空间,有风险一定要及时化解。

财新获得的一份业内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人身险业已积攒了超过17万亿元的责任准备金。在这些存量负债中,大部分是负债资金成本率在3.5%及以上的普通寿险。

其中,从2019年开始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成为关注焦点。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虽然推动寿险业保费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但终身保障、成本刚性、现金价值返本快等特征也显著改变了负债结构,让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长期利率风险。

部分人身险公司过去三年可能已经产生实质性利差损。数据显示,在2024年仍披露投资收益的74家公司中,有22家近三年的财务投资收益率平均值低于3.5%。

目前,行业化解利差损的方式,无外乎负债端降低成本、投资端提升收益,同时寄希望于有新外部资本的注入。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保险公司往往面临很多掣肘因素。它们是否有实力消化存量高成本保单?上一轮大型险企消化利差损的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教训应如何避免?更多内容请看《求解寿险业利差损》。


《移居香港热退潮》

在社交媒体上,推广香港身份红利的帖子比比皆是:“15年免费义务教育,子女通过港澳台联考400分就能入读985,避开高考‘内卷’。”

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振兴疫后经济,推出了门槛清晰、申请手续简便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从2023年起取消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限制,这也让香港成为内地中产的低成本移居目的地。

两年半过去,第一批高才面临着续签考验。8月数据显示,大约1.4万逗留期限已满的高才当中,大约一半的人直接放弃申请续签,而即便是成功申请续签的人士,也只有约三分之二的人士长期居住在香港。

在当年众多申请者中,不少人是出于“羊群效应”,他们涌入香港后才发现这里能提供的高薪职位大多在金融、法律等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资深技术人才需要降薪入职初创企业;新能源车企的设计师来港后只能改行做平面广告设计;有些人即使带着生意来到香港,却无法适应狭小的居住空间和高成本的新生活,最终折返内地。

面对稀缺的理想职位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少来港家庭,采取了一种务实的双城生活策略:父亲留在内地,维持职业发展和收入来源;母亲则陪伴子女长住香港,享受香港的教育资源。

如今,无论是简单便捷的高才通计划,还是获批比例更低的优才计划,新申请的数量都明显下滑。在这些流动与选择背后,折射出香港人才政策更深层次的挑战:扩大人才规模或许不难,难的是留住真正契合本地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如何精准地吸引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同时又能平衡引进人才所产生的社会矛盾,这将成为下一阶段香港人才政策必须直面的议题。

疫情引发全球性“抢人大战”,各国政策分别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更多内容请看《移居香港热退潮》。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