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時鐘」準時嗎?你是否曾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
這集想跟你聊聊:那些我們以為錯過的青春、錯失的戀愛,甚至是被環境壓抑住的慾望,會不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補考」回來?而這份遲到,究竟是遺憾,還是禮物?
會想到這個主題,是因為最近跟 coco 老師聊起一位「H老師」的故事。H老師剛結束一段長達 13 年的戀愛。當我聽到她分手時,直覺認為她需要一趟「旅行」—不是去日本或泰國,而是去經歷年輕時錯過的迷惘與摸索。
我當時心裡閃過一個念頭:她都 28 歲了,才開始情場摸索,會不會太晚了?
這讓我開始嚴肅地反思: 我們是不是經常不自覺地拿社會定義的「時鐘」(例如:15-22歲就該讀書、30 歲就該結婚) 去衡量每個人獨特的「時區」?
.遲到的功課,帶出不一樣的滋味
我的結論是:人生功課似乎不會不到,該來的還是會來。無論是過去因環境壓抑、家庭限制或是師長勸阻,那些我們想要體驗的事情,人性是壓抑不住的。
• 我的麻將與國文課: 像我曾把麻將視為這輩子絕不碰的事物,直到 30 歲才開始接觸。又或者,我過去高中時覺得國文枯燥無味,現在 31 歲成為一名老師後,反而能理解那句「天地一沙鷗」背後的孤寂感。
• 人生的劫難與福報: 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與唐三藏要度過九九八十一劫難,我們每個人都有必須經歷的功課。當這些功課在不同的時區出現時,它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事實上,H老師在 28 歲才經歷這些摸索,或許反而是她生命中「因失得福」的禮物。或許她已經具備了:
• 更好的心理成熟度,比 20 歲的自己更懂得自我修復。
• 更穩定的經濟獨立性,有資源去創造喘息空間。
• 更豐富的人生閱歷,知道感情並非生命的全部。
這印證了彭明輝教授所說:「生命是一條長期而累積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那些我們以為的錯誤或遲到,都是必要的「劫難」,它讓我們在往後能更理性、清醒地看待事物。
.聽眾互動環節:享受你自己的時區
你所經歷的一切,無論是順境或挫折,都是老天爺在等待你「因緣成熟時」,給你的好福報。所以,別拿社會的時鐘來衡量自己。
1. 【你的遲到功課】 你有什麼原本以為錯過,卻在人生某個階段「補考」回來,反而帶來更大體悟或福報的經驗嗎?(例如:遲來的戀愛、遲來的興趣、遲來的學業)
2. 【青春與限制】 你是否曾因為環境或家庭的「壓抑」,而在之後的歲月裡,忍不住去「補償」或嘗試?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一起享受在自己時區裡的每一個過程!
你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正在將你塑造成一個更完整、更獨特的自己。我們下次見,拜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