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避難所」在哪裡?
最近我累得要死,但還是被學生提醒要更新了!😂
這集想跟你聊聊,如何在人來人往中,找到一個能安心做自己的角落。」
會想到這個主題,除了上次觀察到高二分班後的現象,也是因為最近班上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事件爆發後,當事女孩子很害怕進入班上,會小聲地跟我或輔導老師說「好可怕」。我覺得無論是男生或女生,他們都擔心他人的異樣眼光,也害怕這件事會變成訕笑、茶餘飯後的話題。
這件事讓我思考:我們是不是都活在一個無時無刻被評價的環境裡?因為我們在不同環境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並肩負特定的角色期待,例如:國文老師、爸媽眼中的乖兒子/女兒、社團的長姐、老師眼中的…….。
因此,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不是都渴望一個地方,一個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讓我們安心躲藏的角落?
.我的「心理避難所」與「使命共振」
這個想法,讓我想起我最近特別喜歡在星巴克備課的習慣。雖然那裡人來人往,但我卻感到特別自在。
在星巴克,我享受那種「有人群在,而不被誰認識」的感覺。我沒有人設、沒有角色,我不是誰的老師,只是一個點了冰紅茶拿鐵,正在備課的人。環境並不空虛,卻能讓我好好做自己。
對我來說,星巴克和健身房就是我的「心理避難所」。在那裡,我能喘口氣,找到那個不用戴上面具、最真實的自己。
但我們終究要面對現實,回到需要戴著面具的環境。如何將這份自在帶回去呢?我認為關鍵不在於完全卸下面具,而是找到小範圍的真實。例如:中午或下課時間,能找到信任的同事、同學分享事情。
更有趣的是,我的「講台」是一個很矛盾卻又自在的時刻。
站在講台上,我必須戴上「專業、風趣、有耐心的老師面具」。
但有趣的是,我卻在那個時刻感到最真實、最有活力。
這是因為我的「老師」角色,與我內在那個「熱愛分享、追求共鳴」的真實自我,是完全合一的。當我看到學生從困惑到理解,那個「共鳴」的瞬間,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回饋。
這份感受,就是我們說的「使命的共振」。那個舞台,不是讓我扮演別人,而是讓我得以將內在最真實的部分,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聽眾互動環節:尋找你的角落與金錢的意義
最後,你所渴望的,可能不是一個物理上的空間,而是一段能讓你卸下面具的關係,或是一個能讓你專注於自己的時刻。我找到了我的講台、我的星巴克與我的健身房,那你呢?
【尋找你的角落】 你呢?你找到了那個能讓你感到最自在、最真實,可以讓你好好做自己的地方或時刻了嗎?
【聊聊金錢】 我在節目中分享了與 CHAT 老師分析消費習慣的心得。你們現在這個階段,有想過錢對於你們來說,是什麼意義呢? 你們又是為了什麼而存這些錢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一起探索,一起尋找屬於你的「安心角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