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家鄉的呼喚:田名璋用影像編織的時代記憶」
回家,卻不是回到原點
宜蘭美術館八月底迎來一場特別的展覽《我回來了 - 田名璋影像裝置展》。這位出生於蘇澳的藝術家,離開故鄉超過四十年後,終於用整整兩層樓的作品,回到成長的土地,向觀眾訴說他的生命旅程。
田名璋的「返鄉」,並不是簡單的地理迴歸,而是對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深度對話。
一樓:流離與撕裂的存在
一樓的展覽像是一部個人史的底片,1997年的《我是我在》雙聯影像,將「人在此、心在彼」的分裂感,赤裸呈現在觀眾眼前。作品中兩個半身合併,縫隙卻永遠無法癒合,那是離鄉者的真實寫照。
另一系列作品中,他讓過世的父親與初生的孩子在影像裡「相遇」。重複拼貼的畫面,如同頌經般的儀式,既是哀悼,也是和解。
走到出口,錄像中赤腳踩在土地的聲音,讓觀眾在沉重之後重新呼吸,準備進入二樓的「童年」。
二樓:童年的尋回與母親的背影
若說一樓是撕裂,二樓就是縫合。
在錄像《溜滑梯》中,田名璋親自挖掘童年幼稚園被廢土掩埋的水泥溜滑梯。這是「挖掘記憶」的儀式:塵土覆蓋的,不只是遊戲場,也是早已被壓抑的鄉愁。
《三朵花》則把童年的跳格子遊戲放大至河床,透過跳躍的身影,重建童年遊戲地圖,讓觀眾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在山海間自由奔跑。
另一組作品《媽媽》則更為動人。錄像裡,母親不斷織線、做饅頭,口述著丈夫意外、自己扛起家計的往事。田名璋說,父親「殘而不廢」,母親則以勞作和愛,讓孩子得以繼續求學。他在畫面中留下母親的背影,對面則是一尊大佛,彷彿守護,彷彿凝視。這份安靜的守候,超越個人家庭,成為無數移民家庭共同的縮影。
策展中的公共性:不只是個人故事
田名璋刻意將展覽動線設計成「旅程」:從行李箱、紅點地貼到二樓樓梯,每一步都像在走一段時間隧道。燈光也不只是照明,而是空間的語言,劃分記憶的章節。
這不僅是藝術家的個人返鄉,也是一種公共記憶的召喚。對許多觀眾而言,作品中的影像不只是「田名璋的故事」,而是每個臺灣人對童年、對父母、對土地的牽掛與矛盾。
藝術教育的倡議
展覽期間,田名璋不僅展示作品,還規劃了多場講座與攝影工作坊。他強調:藝術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灌輸,更要讓觀眾主動與作品互動。
「先看,再聽,」他提醒。因為唯有先打開自己的五感,觀者才能進入作品的世界。這也是他多年在花蓮推動替代空間與藝術教育的延續。
鄉愁作為公共議題
《我回來了》展覽將持續到 11月23日。是一位藝術家返鄉的旅程,也是一個社會詰問:
當我們離開與回望,什麼是真正的「故鄉」?
是地圖上的一個地點,還是記憶裡的一段時間?
田名璋用影像回答,也邀請每一位觀者,在展場裡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田名璋 Ming-Chang Tien
田名璋,生於宜蘭蘇澳。1990年代起投身藝術創作,以攝影與錄像為主要媒材,作品核心圍繞 家鄉記憶、離散經驗與鄉愁情感。他的影像語言常從個人生命故事出發,將童年、家人、家鄉的片段轉化為影像敘事,映照出臺灣社會劇烈的都市化遷徙與時代變遷。
他於英國布萊頓大學取得藝術創作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藝術總監,長期推動替代空間、影像實驗與跨域策展。
田名璋的創作早期以「鄉愁」為主題,隨著時間推進,逐漸將沉重的思念轉化為帶有遊戲性與幽默感的影像詩學。例如 2011 年的《溜滑梯計畫》以荒廢幼稚園滑梯作為記憶裝置,2021 年於新樂園藝術空間舉辦的《童時顯影》錄像展,則以六支短片重構童年記憶片段,從母親身影到海邊遊戲,呈現鄉愁與生命史交織的影像書寫。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田名璋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教授
#好地下藝術空間 藝術總監
好地下藝術空間
#林鈺婷
#藝術創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