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Yin Yicheng, Carol, Tyfay】我们身边有很多学设计、学建筑的朋友,后来没在这个行业干下去,有人去做音乐、有人开店、有人在卖保险。但我们在工作中又遇到一些同事朋友,大学学的跟设计八竿子打不着,结果凭着一腔热情和对设计这个行业的美好想象,决定要来做设计师。通过自学或者重新回学校,曲折艰难的进入到这个行业。我们觉得这种拐弯的职业路径很有意思。特别是现在高考刚刚结束,很多年轻的朋友在为选专业这件事纠结 - 什么行业现在有市场?自己擅长和爱好的专业不好找工作怎么办?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又害怕以后后悔怎么办?到底是什么让人决定离开建筑业?是行业太卷,太穷,还是自己不喜欢了?那些半路入门的人又为什么愿意从零开始,花时间、花钱、冒风险去重新读书、学技能?他们有没有后悔?到底值不值得?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邀请了几位嘉宾来聊聊他们转行的故事。有的是设计师转去做别的事情;也有的是原本学金融、管理的,后来毅然转行成为建筑师、室内设计师。
嘉宾简介:
03:14 Yin Yicheng:Yicheng大学本科时期就读艺术管理,在上海多家画廊和艺术杂志工作后,30+决定“从零开始”去法国学建筑。为了实现成为建筑师的梦想,她研究生、本科三次重回学校,如今一边在巴黎学建筑,一边做建筑和舞台空间的场景设计工作。
25:45 Carol:Carol 大学本科读的是经济学专业,曾做管理培训生,日子稳定却索然无味。她辞掉工作,跑到美国重读室内设计,现在纽约做着自己喜欢的室内设计师工作。
45:08 Tyfay: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却在三年前毅然辞职去全职玩乐队,如今是"事件外乐队"主唱。去年他又一个人骑着摩托车穿越西北新疆,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场公路冒险。
→ Music: Tyfay 事件外乐队
接着上一期的内容,我们继续探索在巴黎这座城市的古典秩序中悄然出现的现代建筑。想了解巴黎的历史,有什么好地方?巴黎的现代建筑怎么样?历届法国总统对巴黎城市更新做了哪些事?最后,我们感受了巴黎独特的生活节奏与松弛感:街边咖啡馆的悠闲,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法国人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以及塞纳河的休闲文化。巴黎既是历史的丰碑,也是现代生活的舞台,一座兼具包容与张力的城市。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眼中的巴黎故事,一起感受这座“流动的盛宴”。
这一期我们从世舒在巴黎的旅行聊起,和你一起重新认识这座“被高度设计过的城市”。为什么巴黎的街道看起来那么统一?奥斯曼到底改变了什么?在那些浪漫滤镜和打卡清单之外,我们试着拆解巴黎背后的规划逻辑和城市剧本。我们也聊到了一些不同的街区——从文艺老年人聚集的蒙马特,到带点朋克气质的 République;从地下的万人冢到地面上的名人墓园,巴黎的气质不止一种。统一之外是差异,秩序之中藏着缝隙,还有那些散落在街头的隐秘小反叛。
你还保持读书的习惯吗?这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三位朋友:小胡、小可和王谦,都是在建筑和设计行业里打拼多年的人。我们一起聊了聊最近在读的书,怎么读,为什么读。这是一期关于阅读的对话,但其实也关乎如何“把自己照顾好”——作为建筑师、作为创作者、也作为一个普通人。三位嘉宾推荐书单:
这期节目的缘起是想借着母亲节,聊一聊那些既是建筑师、又是母亲的女性,向她们致敬。结果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想介绍的几位女设计师大部分都没有小孩。这让我们重新注意到,建筑这个行业对女性来说到底有多不容易。所以这一期,我们想换一个角度,一起走进几位我们非常欣赏的女性建筑师的职业路径,看看她们是怎么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争取空间、坚持自己,并且做出了属于她们自己的设计表达。她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设计视角和成长路径,也让我们看到,女性在建筑行业并不是在复制所谓的成功模板,而是在创造新的可能。希望通过她们的故事,让大家看到女性建筑师在这个行业中的独特价值,也让这些本该被看见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节目中主要介绍的四位女性设计师:
Charlotte Perriand 夏洛特 佩利安
Eileen Gray 艾琳·格雷
Lina Bo Bardi 丽娜·柏·巴蒂
Kazuyo Sejima 妹岛和世
奥斯卡获奖影片《完美的日子》,让东京的17个公厕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德国导演用镜头告诉我们,哪怕是最平凡的公厕清洁工,也能活出诗意。我们以这些充满日式美学的厕所设计为起点,谈论不同城市中公厕的设计与文化生态:巴黎曾用雕花铸铁尿柱解决男性如厕问题,纽约学生靠众筹制作“厕所地图”拯救膀胱危机,而美国则正在围绕“无性别厕所”展开激烈辩论 。上厕所,怎么成了跨性别者面临的社会难题?重新发现这个被忽视的公共空间中,藏着的社会困境和充满创意的解决方案。下次路过公厕,你一定会忍不住多看两眼!时间线索引:
一部以建筑风格命名的电影,一部少有的以建筑师创作生活为主线的电影,作为设计师,《粗野派》让我们格外好奇。一方面,它的名字直接指向了20世纪最具争议的建筑风格——粗野主义;另一方面,它不仅讲建筑,还深入描绘了一位建筑师的创作与挑战。今天,让我们用史上最不剧透的方式聊聊这部电影。从电影里的家具设计和建筑风格的起源,到不同年代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再到影片的核心——建筑师拉兹洛与赞助人哈里森之间的拉锯战,这不仅是设计的较量,也是艺术与权力的博弈。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建筑看起来都很类似 - “很中国”,却又与真正的中国传统建筑有所不同?从飞檐翘角的牌楼到红灯笼点缀的街道,这些传统的设计元素在海外却发展出不同的面貌。这种变形是如何发生的?它是为了迎合外界对东方文化的想象,还是华人社区在异乡创造的全新身份表达?这一期,我们聊一聊唐人街建筑风格背后的历史故事。从移民社区的生存策略到商业考量,这种标志性的设计如何在美国旧金山诞生,并逐渐成为全球唐人街的视觉符号。
你好!感谢你关注《设计局外人》,这是一档由建筑师佳代和室内设计师世舒共同主持的播客。
我们是大学同学,后来又各自去法国和美国读研究生,现在分别在上海和纽约生活与工作。
我们希望从设计的视角出发,探讨设计如何反映并回应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挑战,同时也关注设计如何与其他领域相互交织、互动。每一期,我们会带大家一起探索城市空间、文化现象,甚至是日常消费品背后隐藏的设计秘密。我们可能会深入分析一座城市的布局,也可能聊聊那些看似平凡但其实深刻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物品。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每一期的对话,带给你新的视角,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发现那些你可能从未注意过的设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