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以为亲密关系是平等、柔软、互相滋养的,但为什么有时候,最亲近的人之间,反而出现了隐秘的权力角力?在这一期中,Ellen 主导提纲,从自身的复杂型创伤经验出发,讨论“结构性疗愈”的必要性,并以亲密关系为切入口,拆解权力的三重结构:角色、关系与系统。
我们聊到共情为何常常成为“下位者的责任”,语言如何构成权力,以及“控制”在亲密关系中的多重变形。疗愈不是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个需要重构“秩序”的深层过程。
🕰️ Timeline|播客时间轴
00:00|开场:从CPTSD谈起,为什么权力结构成为疗愈关键?
03:30|两人就会构成权力结构:关系从来不是“无结构”的
06:40|“你对我这么好,我却不能说不”:控制的隐性形态
10:20|不是每句话都能被当成“话”来听,语言的权力开始浮现
14:00|疗愈为何是“结构性”的?而非一次性顿悟
18:10|当我们被放进一个“角色”里,就容易重演旧的模式
22:00|共情是下位者的责任?“同理心”有时是规训
26:40|关系中的主导者真的有主导权吗?还是另一种反控制?
30:10|我们习惯用“个体失败”解释问题,忽略了结构
34:20|改变自己 vs 改变结构:真正的选择在哪里
38:10|我怎么用节奏、日程、感知重建主权
41:00|从“民族主义”到“关系结构”:认同的想象与建构
45:00|费孝通的乡土视角,为什么女性主义问题绕不开结构
48:00|收尾:角色-关系-系统,结构性疗愈的三个入口
📚 引用书籍与理论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Pete Walker
《平庸的恶》– Hannah Arendt
《乡土中国》– 费孝通
《Imagined Communities 想象的共同体》– Benedict Anderson
大卫·休谟(经验主义哲学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