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延续上期“正和博弈”的讨论,Ellen 与 Jasmine 聚焦“同理心(Empathy)”的底层结构,探讨是否“一个更 solid 的自我”才是真正同理心的前提。两人从认知、情绪与行动三维展开:理解他人、感知情绪、并在理解基础上产生行动;同时讨论“核心信念对齐”的状态——一种内在开放与好奇的感知。Ellen 延伸至新加坡式开放与心理学的“超视觉”,Jasmine 分享她对精准洞察与投射边界的理解:真正的同理心不是共情他人的混乱,而是在清晰的自我之上保持连接。节目最后,两人回到“整合(Integration)”与“区分(Distinguish)”——唯有能同时容纳矛盾与差异,个体才能以稳固而柔软的方式,与世界建立真实的关系。
Timeline
00:00:04 欢迎与开场:回顾上期正和博弈,引出本期主题“同理心(Empathy)”。
00:00:54 提出核心问题:是否“自我更 solid”的人更容易培养同理心。
00:03:23 Jasmine 分享同理心的三维划分:认知、情绪、行动(Compassion)。
00:09:12 Ellen 追问“核心信念对齐”的具象身体感受与边界。
00:12:36 Jasmine 描述“对齐”的感受:一种“感知”和“开放(Openness)”。
00:18:38 Ellen 延伸思考“开放”:新加坡模式与心理学中的“超视觉(Hyper-vision)”。
00:23:56 同理心的挑战(一)——认知归因:精准洞察的来源。
00:32:26 同理心的挑战(二)——情绪边界: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感受。
00:42:09 讨论投射的接受度:何时越界?“体面”作为界限。
00:44:20 同理心的实际应用:Ellen 谈社会化与自我理解的关系。
00:51:37 总结核心结论:先成为 solid 的自己,才能与世界连接。
00:52:15 Ellen 分享医生建议:“做什么事情让自己舒服”。
01:00:02 对话结尾:整合(Integration)与区分(Distinguish)的重要性。
本期节目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晦涩的「博弈论」(Game Theory)如何成为理解并重构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
Ellen 与 Jasmine 从婚姻、家庭、职场的真实经验出发,揭示了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悄然形成,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将其转化为正和博弈(Positive-Sum Game)。
Ellen 以原生家庭为例,用博弈视角解析权力结构与无意识的恶意,并探讨如何在自我疗愈中调节“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
Jasmine 则分享父亲“结果不重要,动机更重要”的教育理念,通过迁居、合作等个人经历,展现了“从冲突到共创”的心理转化。
🕰️ Timeline
00:00 开场与主题引入
延续上一期的结构性议题,Ellen 与 Jasmine 进入“博弈论”的生活维度。
02:15 博弈论的学科边界
Jasmine 认为博弈论虽起源于数学经济,但真正核心是心理与关系。
05:42 Ellen 的转变:告别因果律
从排斥到接纳——博弈论帮助她理解复杂与灰度的世界。
10:08 亲密关系中的博弈
从娱乐节目谈起,延伸至“婚姻是零和游戏”的社会误区。
12:28 零和 vs 正和的思维方式
零和是一损一益,正和是共创与重新定义。
14:20 原生家庭的权力结构与无意识的恶意
Ellen 用博弈思维剖析家庭系统中的“最优选择”与潜在恐惧。
20:45 动机重于结果的教育理念
Jasmine 分享父亲的教育方式:洞察动机比判断对错更重要。
32:21 案例一:迁居新加坡的决策转化
从“牺牲事业”到主动共建,正和的第一步是重构定义。
44:59 案例二:职场合作的 Reframe
以博弈思维重构合作关系,将短期项目变为长期共创。
58:34 社交资产管理
Ellen 提出关系分层模型,Jasmine 称之为“社交资产管理”:辨别增值与消耗关系。
66:07 正和的五大能力
同理心、跳出思维定势、合作意愿、信任、主体性
81:49 结语与文化反思
Ellen 以“创伤四模式”(战、逃、冻结、讨好)收尾,反思东亚文化中“以和为贵”的零和逻辑。
这一期,《离岛》的镜头回到最私密的起点。Ellen 在冰岛的旅途中,看着火山与冰川、热与冷、光与暗并存的风景,忽然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其实也是在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她与 Jasmine 一起谈论: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信任与依恋;母亲的韧性、父亲的沉默如何成为“模板”;以及我们如何在成年后觉察这些深层结构,慢慢重建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是她与世界的关系。”“重建,不是切断,而是重新排列意义。”
🕰️ Timeline
00:00 开场与主题引入:女儿与父母的关系
01:49 重新观察自己与原生家庭的故事
02:40 Ellen 的冰岛之旅:从“母亲”转向“父亲”的觉察
07:42 父亲象征世界:女儿与世界的关系
08:14 Jasmine 谈母亲的韧性与处事方式
10:00 从“情绪先行”到“理性先行”的转变
12:35 母亲的家庭角色与责任结构
14:13 母亲的“Yes, but”式叙事与焦虑根源
16:27 讨论:父母是否是亲密关系的模板
18:41 Ellen:需要重新寻找关系的模板
21:01 Jasmine 谈父亲的保护与底层安全感
24:03 父亲的单纯与矛盾,信任与受伤并存
26:16 母亲谈父亲“在人际上很弱”的观察
29:48 Ellen 的觉察:与母亲的“雌竞”与自我区隔
32:59 父亲的恐惧与转变:从沉默到信任
47:00 Ellen 对父女关系的新理解
50:30 Jasmine 谈代际差异:现代女性的自主与重构
54:00 Ellen 反思CPTSD:系统性疗愈与重建
59:43 Ellen 总结:打破旧模板,重新选择自己的世界
这一期我们把镜头拉向“理论与体验”:当我们在大脑里“理解”了许多概念(独立、边界、幸福…),为什么身体现实却常常对不上?从工作中的“独立性错觉”,到亲密关系里的权力结构与依恋,再到对“幸福”的首次严肃追问——我们尝试把知识落回身体,让抽象回到生活。
Timeline
00:00 开场:从“自洽”延伸到“理论与体验”的差距——我们真的活出了那些理解的概念吗?
02:00 独立性的错觉:从“我从小很独立”的叙事,谈到在工作与关系中反复出现的依赖与控制。
06:30 亲密关系与权力结构
09:00 爱不是情绪,而是一套“情绪–信任–依赖–边界–共情”的系统。
13:30 从知识到体验:理论如何落地,知识能让我们靠近真理,但要靠体验来整合;“懂了” ≠ “活过”。
24:50 网状模型:理论与体验的连接方式,理论与体验不是线性的,是互为节点的“渔网结构”。
26:10 生活实践:育儿、关系、自我训练,从生活里练习把“看过的道理”变成“活过的感受”。
48:20 幸福的再定义,三十多岁第一次认真问自己:“什么是幸福?”
51:20 幸福是一种“与当下共处”的能力。
📖 提到的书籍:
《爱的艺术》(Erich Fromm)
本期,Ellen 和 Jasmine 探讨“自洽”——一个人是否能在思想、情感与行动上保持一致。
她们从逻辑与情感两方面出发,讨论自洽的重要性、与潜意识的冲突,以及它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动态变化。节目也延伸到金钱观、特权焦虑与文化中的“真我”叙事。
🕰️ Timeline
00:00 开场与议题引入:什么是自洽?
08:20 自洽=自我稳态: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
14:00 Jasmine 案例:迁移与主动权
18:20 Ellen 案例:金钱观与羞耻感
26:40 内在冲突:面对他人时的非一致性冲动
32:40 对特权的矛盾情绪
40:20 “取悦症”与自洽的冲突
56:50 自洽与“活出真我”
63:00 东西方叙事差异
77:00 总结:自洽不是舒适,而是能面对不舒适
📚 提到的书籍
《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尼)
《宽容》(房龙)
在本期《离岛》中,Ellen 与 Jasmine 以“我是谁”为核心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她们分享各自的自我觉醒与向内探索的契机,从霸凌经历到身体与情绪的互动,延伸到真我与自恋、权力与爱的辩证,以及如何分辨内心真实与外界投射。
节目中两人反思社会、家庭与文化的潜意识影响,提出社会期待与内在声音是否能够共存的开放性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勇气、自由与幸福,认为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人生的目的也不只是生存,而是追求幸福。
🕒 Timeline
00:00 节目开场与核心议题:自我意识与主体性的核心问题,Ellen 分享对“内化”和“爱”的初步思考。
01:45 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天生属性,并回顾初中被霸凌的经历,描述这段经历如何成为她真正面对自我的契机。
06:30 霸凌经历的影响:霸凌带来的情绪与身体反应(甲状腺囊肿等),并分享去年重新审视后对事实与情绪记忆落差的洞见。
13:40 对自我的解构:自我觉察源于本能冲突,“真我”与“自恋”的分别,进一步探讨权力与爱的辩证关系。
21:45 被植入的观念:两人讨论社会与环境如何在无形中“植入”观念。职业早期被“成功”叙事牵引的迷失,直到选择去新加坡才重新看清自己。
27:30 “教条主义”的反思:在新项目中识别出的“教条主义”倾向,并觉察这些观念背后的深层恐惧与自我防御。
31:35 原生家庭的“印记”: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无意识影响,以及如何辨识并摆脱这些根深蒂固的印记。
39:00 对“自由”的定义:两人讨论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什么,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如何与内心的惰性与恐惧共存。
45:10 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幸福,呼应节目的核心主题。
55:20 超越生存的意义:深入探讨当生存不再是唯一焦点时,如何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与幸福感。
01:05:45 “勇气”的真相: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分享个人实践中的真实体验。
01:15:34 幸福与恐惧:人们为何会害怕幸福,以及如何跨越这种恐惧,真正拥抱幸福。
01:31:22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如何塑造我们的个人选择
01:40:14 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幸福
📚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与影视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荣格的无意识理论
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Becoming》
Thandie Newton的TED演讲
Ellen 和 Jasmine 再次远程连线,从“内化”出发,讨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被环境塑造、继承并超越代际创伤的力量。她们分享童年缺失带来的“不配得感”、父母烙印与代际创伤,并探讨如何在接纳与觉察中重建主体性。Ellen 从“内化”走向主动选择,Jasmine 强调环境激发潜能而非决定命运。
⏳ Timeline
00:00|开场:Ellen & Jasmine 远程连线,新加坡 × 上海
02:47|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城市激发不同状态
07:45|原生家庭投影与“不配得感”觉察
11:15|内化概念与主观能动性的可能
17:55|代际创伤与父母烙印的接纳
26:53|发现并超越母亲的“控制”特质
33:22|系统反思:假性独立、羞耻、物化他人
43:22|文化与制度对身份的塑造
52:04|爱与诗意的悖论:世界的高容错率
57:12|总结 & 下期预告: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
本次Ellen 与 Jasmine 探讨情绪与理性的互动:MBTI 自我认知与外界眼光的差异、情绪稳定≠冷漠、情绪作为工具的力量,以及创伤疗愈与“reparenting”。她们强调,真正推动成长与改变的,是爱与真实的关系。
Timeline
00:00 🎙️ 开场 & 主题引入
01:09 🔄 MBTI:自我认知 vs 他人眼光
04:34 🌱 情绪与原生家庭创伤
07:37 🌀 理想主义与价值观转变:从“善”到“不作恶”
10:00 ❄️ 情绪稳定 ≠ 冷漠,而是与理性共生
17:43 💥 情绪爆发与童年疗愈
21:23 🧭 框架思维:如何系统调用情绪与理性
25:16 🌊 高敏/完美主义/内耗的特质
36:09 💬 确认(validation):make sense > feel right
39:40 🔥 自我反思:否定旧我,长出新我
47:54 👨👩👧 Parenting vs Reparenting
50:17 💞 活的关系:爱与尝试让关系不僵化
54:29 ⏭️ 下期预告:自我意识 & 主体性
在聊“育儿”的场合,很少有人会同时提到“自我养育 (reparenting)”。但本期节目里,Ellen 和Jasmine 打开了这对镜像话题:当我们在养育孩子时,是否也在重新养育那个未被满足的自己?
他们深入探讨了育儿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深刻关联,揭示了知识带来的松弛感、原生家庭的烙印,以及如何在孩子与自我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 育儿的松弛感:来自知识,而非跟风Jasmine 分享,焦虑多来自“不确定”。与其依赖碎片化的网络“育儿宝典”,她更愿意读专业心理学书籍,用科学的眼光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 “乖”不等于“好”:重新定义学坏很多父母将孩子的哭闹、淘气看作“学坏”。但 Ellen 和 Jasmine 认为,“听话”并不是“好”的唯一标准。孩子和父母一样,都需要被允许犯错。
✨ 自我养育: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Ellen 分享了 reparenting 如何帮助他更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不再将问题全都归因于父母。Jasmine 则谈到,很多自我修复发生在她与伴侣的关系中 —— 亲密关系也是重新养育自我的重要场域。
Timeline 时间轴
00:00 开场:Parenting & Reparenting 的主题引入
01:16 Ellen 讲述 reparenting 的实践,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03:35 Jasmine 分享:为什么选择专业心理学书籍而不是“育儿宝典”
07:07 育儿:滋养还是消耗?聊到家庭因小事争吵的普遍现
11:22 孩子“会不会学坏”?探讨“乖”与“好”的非对等关系
19:46 Jasmine 的育儿理念:授人以渔,而不是事事控制
28:24 孩子的界限感 vs. 父母的控制欲
43:30 Reparenting 的重要性:如何与原生家庭痕迹共处
55:20 Ellen谈“如何看待父母”——在自我养育中找到新的理解
01:03:00 Reparenting 如何帮助他处理亲子关系
01:10:00 Jasmine 总结:孩子成长带来的新挑战,也是自我修复的新机会
01:16:40 节目收尾,总结 Parenting & Reparenting 的启发
这是 Ellen 和 Jasmine 第一次远程录音:新加坡与京都,两座城市之间,一场关于旅行的深度对谈由此展开。
我们聊的不只是去哪儿玩,而是——
为什么我们总在旅途中更像自己?
那些“失败的旅行”,是否反而更值得纪念?
如何辨认“适合生活”与“只适合逃离”的城市?
我们终究是在逃,还是在寻找真实的秩序?
Timeline时间轴:
00:00|启程 · 京都与新加坡之间:Jasmine 此刻在京都,Ellen 在新加坡,这是两人首次远程录制——以“旅行”为入口,开启一次身心之间的时差对话。
01:15|Jasmine的旅行三部曲:从童年“被动随行”,到青春期“主动逃离”,再到成年后“选择一起走”——旅行,是她认识自我关系的时间轴。
07:15|Ellen的创伤试炼:他坦白自己因过往经历恐飞、恐水。旅行成为一种练习,“并不是克服,而是能不能带着恐惧出发”。
13:07|非洲之行:Ellen 五年来第一次尝试远程长途飞行,跟随直觉飞往非洲,重拾旷野和攻击力。
18:32|Jasmine的极致经验:从南极的极光之旅到韩国的出差奔溃时刻,她分享那些旅途中“既美又崩溃”的双重体验。
30:22|佛罗伦萨的慢时间:Ellen 在初访佛罗伦萨时偶然发现的惊喜
33:37|橄榄山的顿悟:一次无意中爬上橄榄山的旅程,让她在耶路撒冷山顶第一次直觉性地“理解了宗教”。
39:51|Jasmine的京都生活实验:她分享旅居京都的当下——无计划、无目的地、慢生活,自然而然地走出一种“心中有序”的状态。
44:37|城市温度与人的状态:Jasmine 回顾京都日常的感知体验,从气候、人群到文化温度,一种“非目的性”的存在感在这里变得成立。
53:26|旅途中的思想片段:Ellen 分享他曾在京都寺庙中冥想“关系”与“世界”,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答案。
01:07:00|Ellen 讲到,旅行之后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与能量边界,不是为了逃避去旅行,更重要的是工作。
01:11:30|Jasmine 表达了她这次东京和京都行的深切体会——“为人类福祉与梦想”
01:17:00|结语: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远方,而在于我们终于愿意靠近自己。那些与世界的真实碰撞,其实都是与自我的对话。
在本期节目中,Ellen 和 Jasmine 从各自暑假的经历出发,展开了一场关于“关系”的深度对谈。他们追溯童年的友谊、青春期的困惑与矛盾、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与投射,试图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关系?关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与世界观的?
这是一次从童年到成年,从个人经验到普遍性人性议题的旅程。听完这期,你或许也会重新思考:
👉 关系,是自我延伸的容器,还是自我挑战的镜子?
🕰️ Timeline
00:00|开场:Ellen & Jasmine 久别重逢,分享各自意义非凡的暑假,为本期的深度对话拉开序幕。
05:12|关系的必要性:Connection v.s. Relationship
10:13|童年与同伴经验
小学时期的群体生活,小冲突与和解如何构成了单纯快乐的集体记忆。
15:24|“过于亲近”的张力
Jasmine 分享童年友情的微妙状态:当关系太亲密时,对方感到不适与退缩,如何理解这种扭曲的情感。
20:31|友谊的阶段与延续
朋友间话题和人生阶段变化是否必然导致关系疏远?两人反思如何维持长期、深层的联系。
25:51|矛盾的成长体验
Ellen 回忆青少年阶段:成绩优异、外貌被认可,但同时伴随矛盾与不安的体验。
30:57|群体中的“特殊化”
Jasmine 谈女生间的比较、情感与微妙氛围,如何让人感到既在群体中,又被区别对待。
36:11|流言与震撼
分享青春期及婚前经历中,流言对关系和自我认知的冲击。
41:43|人性善恶的双面性
Ellen 结合个人经历,提出对人性光明面与阴暗面的理解,如何在悲观与乐观之间找到平衡。
47:05|投射与替代
大学好友离世后,如何在无意识中寻找替代性关系,以及投射如何影响亲密连接。
52:17|性别与合作关系
探讨在职场与生活中,与男性、女性、同性恋朋友的互动差异,以及背后可能的心理与文化因素。
57:20|同性友谊的特殊性
Ellen 分享与 gay 朋友的深厚友谊,反思同性关系中更纯粹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常以为亲密关系是平等、柔软、互相滋养的,但为什么有时候,最亲近的人之间,反而出现了隐秘的权力角力?在这一期中,Ellen 主导提纲,从自身的复杂型创伤经验出发,讨论“结构性疗愈”的必要性,并以亲密关系为切入口,拆解权力的三重结构:角色、关系与系统。
我们聊到共情为何常常成为“下位者的责任”,语言如何构成权力,以及“控制”在亲密关系中的多重变形。疗愈不是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个需要重构“秩序”的深层过程。
🕰️ Timeline|播客时间轴
00:00|开场:从CPTSD谈起,为什么权力结构成为疗愈关键?
03:30|两人就会构成权力结构:关系从来不是“无结构”的
06:40|“你对我这么好,我却不能说不”:控制的隐性形态
10:20|不是每句话都能被当成“话”来听,语言的权力开始浮现
14:00|疗愈为何是“结构性”的?而非一次性顿悟
18:10|当我们被放进一个“角色”里,就容易重演旧的模式
22:00|共情是下位者的责任?“同理心”有时是规训
26:40|关系中的主导者真的有主导权吗?还是另一种反控制?
30:10|我们习惯用“个体失败”解释问题,忽略了结构
34:20|改变自己 vs 改变结构:真正的选择在哪里
38:10|我怎么用节奏、日程、感知重建主权
41:00|从“民族主义”到“关系结构”:认同的想象与建构
45:00|费孝通的乡土视角,为什么女性主义问题绕不开结构
48:00|收尾:角色-关系-系统,结构性疗愈的三个入口
📚 引用书籍与理论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Pete Walker
《平庸的恶》– Hannah Arendt
《乡土中国》– 费孝通
《Imagined Communities 想象的共同体》– Benedict Anderson
大卫·休谟(经验主义哲学提及)
在本期节目中,Ellen 与 Jasmine 分享了她们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真实思考与实践。Work–Life Balance 对我们来说不再是静态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调频、试错、觉察与重构的过程。我们从各自的生活结构与内在秩序出发,聊到如何打造一个能让自己松弛而高效的系统:如何规划日程?如何设定边界?如何从外部驱动转向内在引导?如果你也正处于节奏的寻找中,或许这场对谈能带来一些新的灵感。
🕰️ Timeline|播客时间轴
00:00 |开场:我们的当下生活状态
01:32 |需要结构,但结构不能绑架生活
04:10 |如何自己设计一个节奏系统
07:20 |日程管理: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块
10:45 |从工作消耗到生活调频的觉察
14:00 |休息的再定义:空白时段不是浪费
18:30 |关系也是生活系统的一部分
23:00 |节奏失衡的信号与修复
30:20 |系统思维如何帮助我们生活得更松弛
38:50 |结语:Work–Life Balance 是一种生活能力
📖 提到的书籍 / 影像:《Eat Pray Love》
在本期节目中,Ellen 与 Jasmine 聊聊她们各自生命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时刻——那些当下也许不起眼,却在回望中显现深远意义的片段。从亲情与爱情,到职业选择与身份认同,这些 Life Moments 共同塑造了她们今日的模样,也帮助她们不断找到内在的力量与方向。
🕓 Timeline
00:05 "我们想聊一聊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也想聊一聊这些时刻是如何form了我们"
03:20 "own your own story特别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你是谁"
06:00 "我从来没有任何一刻怀疑过他们不爱我"
10:54 "那一刻我确实觉得:不行,我明天就想跟这个人结婚"
12:50 "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被抛弃的感觉"
14:03 "奶奶是真的会把你当成一个人去关心"
17:00 "你看到了对方的眼神,他会闪光有星星"
18:00 "我找到了所谓的内心的平安"
23:13 "这是我前20年最反叛最叛逆的一个瞬间"
28:10 "我答应完他之后,是我第一次觉得我在用胸腔呼吸了"
31:58 "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有idea的人"
37:13 "那一个moment对我来说是我第一次经历死亡"
42:06 "这都是我自己的问题,不是对方的问题"
47:23 "Life is not about how many breaths you take, but how many moments that take your breath away"
在这一期节目中,Jasmine 和 Ellen 一起走进了“脆弱”这扇门,聊聊那些我们习惯藏起来的部分——哭泣、羞耻、防御、完美主义,还有我们如何在这些缝隙中慢慢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
我们引用了 Brene Brown 关于“脆弱的力量”的研究,也回望了各自亲密关系和成长中的片段,试着回答一个也许你也问过自己的问题:
“我是否必须看起来很强,才能被爱?”
其实,脆弱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诚实的力量。是你敢于被看见、被拒绝、被理解的勇气。在关系、在工作、在成为自己的每一个路口,它都可能是通向连接的钥匙。
这一期,我们邀请你,和我们一起练习——松开一点点防御,让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小角。
🕰️时间轴 Timeline
00:00 – 主题引入
本期聚焦“脆弱”,它与亲密关系、爱、羞耻感有何关联?为何我们如此害怕展露自己柔软的一面?
00:41 – 羞耻感是如何影响我们表达脆弱的?
羞耻往往是最早出现的防御机制,从小被植入的“不能哭”“要坚强”,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情绪习惯?
01:04 – Jasmine:脆弱是一种情绪状态,而非性格标签
“我一直是爱哭的人,但我很少为此感到羞耻。”她讲述了自己如何接受并尊重这些“释放的信号”。
04:14 – Ellen:羞耻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困住自己的枷锁
分享她努力辨认并清除童年经验中“被植入”的羞耻,试图从中挣脱的过程。
06:55 – 我们为什么会建立防御机制?
防御从何而来?它如何保护我们的“赤裸血肉”,又如何限制我们深层的连接?
08:42 – 完美主义是一种自我物化
完美主义看似追求极致,其实是与脆弱切断连接。
11:01 – Ellen:“极其残暴的自尊心”如何帮助我跨过恐惧?
她剖析自己面对“害怕被评价”的方式,以及如何建立一种更自由的内在秩序。
13:11 – 拒绝的背后,藏着轻蔑感?
原生家庭的投射如何影响我们对“被否定”的恐惧?为何我们常常无法区分“这是我的,还是别人的课题”?
14:47 – 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构“脆弱”
Jasmine分享如何把“柔软”当作一种方式——不是弱,而是有力的连接渠道。
18:01 – Ellen:“我曾经蔑视温柔,但现在它是我最高的赞美”
从对“大女主”的执念,到温柔背后的强大力量,她谈到重新理解女性力量的转变。
21:26 – 引用 Brene Brown:“脆弱是勇气的标尺”
没有脆弱,就没有真正的爱与归属感。想要深度连接,必须先卸下盔甲。
24:46 – 外强中干与情绪识别的缺失
“我们习惯用愤怒包裹害怕、不安与羞耻。”为什么情绪教育在现代人身上如此缺失?
27:50 – 脆弱≠软弱,而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重新定义“强大”,是允许自己露出不完美的一面。
30:20 – 关系中的脆弱,是连接的起点
在爱与被爱中,脆弱让我们彼此更靠近,也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人。
36:15 – 职场中的脆弱:信任与合作的触发器
不只是亲密关系,在工作中袒露情绪,也可能成为团队协作的桥梁。
39:40 – 男性与脆弱:社会结构中的压抑
为什么男性更难展现脆弱?背后的性别角色期待如何影响他们的表达?
42:00 – 脆弱是人性的体现,也是连结的基石
不是缺陷,而是我们作为“人”的基础。
45:00 – 脆弱通向勇气、爱与真实的归属感
勇气从哪里来?从你敢于被真正看见开始。
48:30 – 接纳不完美,是接纳脆弱的第一步
拥抱“我不是完美的我”,才能真正自由地活。
50:50 – 节目结语
脆弱并不可耻,它是我们人类最珍贵的部分。允许它存在,我们也许才会更完整。
📚本期提及书籍与资源
Brené Brown:《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无论是她 TED 爆红的演讲,还是后续延展出的同名著作,这本书都是理解“脆弱”最重要的入口之一。Brené 提出:脆弱并非软弱,而是勇气的核心,是所有创造力、爱与归属感的前提。
Brené Brown:《Atlas of the Heart》
中文译名为《心之地图》。这是一本关于“情绪语言地图”的书,Brené 在书中梳理了 87 种人类情绪与体验,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识别和表达内心感受。适合所有正在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建立深度连接的人。
在这一期《离岛》中,Jasmine 和 Ellen 一起深入讨论了“爱与喜欢”的区别、“亲密关系”的定义,以及个体如何在关系中经历自我觉察与成长。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曾经的权力关系、情绪退行、共生依附,以及在亲密中学习真正的“看见”与“被看见”。
喜欢可能是一种心动的本能,而爱则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容器,而不是用来索取或投射的场所。
✨ 本期关键词:
亲密关系 / 喜欢与爱 / 看见与被看见 / 投射 / 自我修行 / 情绪退行 / 权力关系 / 爱与恐惧
⏱ 时间轴:
00:00 – 开场及本期话题引入
00:57 – 喜欢是一种原始能量,爱是成长的基础
02:59 – 喜欢是本能,爱是修行与看见
07:39 – 亲密不是依赖,是被看见与被理解
10:52 – 曾经的关系更像是权力与ego的延伸
16:48 – 投射、自我匮乏与滤镜机制
21:33 – 爱里的无期待,与成长的瞬间
29:12 – 假性亲密关系:共生、工具人、退行状态
33:47 – 两种爱的学习路径——补课或共学
42:44 – 在关系中看到对方的进步,不抓住原伤
47:58 – “看见”的艺术
52:58 – 深深地看见,是连接的开始,也是爱的延续
56:24 – 本期总结与下期预告:“脆弱”的展开
📖 提到的书:
David Brooks《How to Know a Person: The Art of Seeing Others Deeply and Being Deeply Seen》
本期节目,Ellen 和 Jasmine 走入人类最本质的一种情感——恐惧。我们从各自成长路径出发,讨论“生存模式”与“发展模式”的根源与差异,如何觉察身体中恐惧的来源,又如何透过爱与理解将其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生存模式 vs. 发展模式:Jasmine从自我驱动的成长经历出发,强调将困难视为挑战而非失败,并通过面对最坏结果来安抚焦虑;Ellen则回顾自己在匮乏中建立的防御机制,如何从恐惧驱动的状态逐步转向内在稳固的幸福感。
身体记忆中的恐惧:恐惧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埋藏在骨血中的经验记忆,必须通过感受、辨识和行动来慢慢释放。
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与死本能:欲望与毁灭冲动并存,成长的关键在于让“生本能”成为主导——追求爱、连结和创造,而不是被毁灭性情绪牵引。
原生家庭的投射与影响:我们从个人经历出发,讨论了家庭如何塑造我们理解爱、安全感、聪明与笨的方式,并如何在成年后复刻这些逻辑。
最终的转化路径是爱:恐惧的尽头是爱。真正的成长,是拥有被爱的能力,并敢于爱别人。
🕰️ Timeline | 时间轴
00:00|回到“人”与恐惧的本质
00:55|生存模式 vs. 发展模式:两种成长轨迹
04:30|被恐惧驱动的行为模式如何固化
08:53|如何转向发展模式:信念、欲望与自尊心
10:04|焦虑与恐惧的处理方式:哭、表达、设想最坏结果
12:17|身体先知:真实的恐惧来自爱与失控
16:07|从恐飞恐水到直面挑战:恐惧的“味道”
20:13|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与心理自救
24:07|面对恐惧的关键:直面它、用“赢的经验”扎实自信
25:20|原生家庭与认知模式:爱是有条件的吗?
31:00|被爱是学习来的,而爱是终极能力
38:50|人类本能:理解、选择、前行
46:27|恐惧的终点,是爱
在这一期节目中,Ellen 和 Jasmine 围绕“AI 时代文科生的焦虑与机遇”展开了一场现实而温柔的深度对话。
我们没有从技术崇拜或焦虑出发,而是尝试厘清一个真问题:在一个语言被重构、效率被放大的时代,文科生还能提供什么?
这一期,我们聊:
文科生的就业焦虑和结构性边缘化
AI 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个新物种?
如何理解大模型的逻辑,不盲信不逃避
AI是人类文明语言的镜子
文科生在产品设计、AI治理、教育、伦理中的独特角色
技术不是终点,提问和同理才是人的竞争力
🕰️ Timeline | 精简版时间轴
00:00|AI时代的文科焦虑:我们还“有用”吗?
01:48|金融从业经验 vs. 文科的底层能力
04:41|AI是工具,不是科目
06:27|学习建议①:理解大模型底层逻辑
08:46|学习建议②:高频使用、保持判断
12:15|AI是语言镜子,语言即力量
18:05|文科生的新机会:产品、治理、人格训练
25:27|AI产品越来越需要“同理心”
29:43|实践比理论重要:别停留在“懂AI”
30:35|AI时代人的核心竞争力:感受力、判断力
33:04|文科生的独特优势与再定义
37:37|AI协作的本质:帮助我们成为自己
41:00|未来是“人 + AI”的新共生结构
44:00|文科不是没落,是重新发明自己
47:00|AI是放大镜,更是人生的镜子
51:38|我们存在的意义:爱与被爱
📖🎬 本期推荐资源
Andrej Karpathy 全系列教学视频(适合AI初学者)
Claude by Anthropic 模型人格训练师案例
在本期节目中,Ellen 和 Jasmine 两位曾就读国际关系专业的播客主理人,将从各自的求学经历出发,深入探讨国际关系这一宏观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联。她们将分享对“关系”一词的独到见解,并结合新加坡的国家观,探讨个体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平衡。
🕰️ Timeline|播客时间轴
00:00 |播客开场与主题介绍
00:26 |国际关系专业让我理解世界运行逻辑
06:08 |从外交官梦想走向对权力与财富的认知
10:18 |关系的本质:权力、信任、互惠与冲突处理,“治大国如烹小鲜”
21:07 |新加坡的国家观:生存心态下的务实主义与对冲策略
27:37 |个体与大环境:面对不确定性与寻找机会
35:10 |宏大叙事下的个人选择:关注自身与积极行动
40:02 |如何看待“对立”:理解差异与尊重选择
45:30 |身处历史拐点:机会与挑战并存
50:42 |乐观与坚韧:个体在洪流中的应对之道
📖🎬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与影片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李光耀著作(未提及具体书名)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王赓武 《Roads To Chinese Modernity》
奥巴马访谈(关于巴以问题,原话“we are all complicit”)
在本期节目中,Ellen 和 Jasmine 共同展开一场围绕女性主义与个体自由的深度对谈。我们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也不试图为“女性主义”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只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聊聊觉醒是如何开始的,成长的阵痛是如何被看见的,以及我们如何在自我瓦解中重新建构边界、意志与爱。我们邀请你一起感受:什么样的女性主义,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 Timeline|播客时间轴
00:00 |女性主义,是成为自己的路径
“女性主义是复杂的,它不为定性,而是我们意识和改变的记录。”
01:16 |初次觉醒:原来我可以反抗
“我第一次有了自我觉醒,意识到女性是有力量的。”
04:09 |觉醒很晚,但不妨碍真实
“真正的女性力量,是活出最真实的样子。”
06:48 |从集体走向个体,选择才是核心
“独立人格的觉醒,不是成为大女主,而是拥有选择权。”
10:28 |瓦解与重建:走向内在的成功
“当你拥有一切,却内心空虚,你才会开始真正成为你自己。”
14:03 |幸福不是结婚生子,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女性主义的最终奥义,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18:31 |温柔、情绪与双向解放
“女性的解放,其实也是男性的解放。”
22:58 |亲密关系中的疲惫与重构
“如果内耗很大,这段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痛苦。”
27:37 |全职妈妈与每一种选择的尊重
“全职妈妈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之一。”
31:40 |女性主义不是标准,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它应该包容一切选择的方式。”
35:28 |女性主义的本质,是向内建设
“不是打破,而是建设一个拥有情绪和边界的自我。”
38:52 |女性主义不是对抗,而是修为
“所有的外在成就,都是内在修为的投射。”
42:36 |大女主也是另一种规训
“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平静与自洽。”
47:00 |感受与思考之间没有标准答案
“怎么样都可以,关键是你自己觉得对。”
51:30 |成为自己,就是自由和爱
“真正的自由,是你能按照你内心的想法去生活。”
53:07 |结语:自由是选择,爱是接住自己
📖🎬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与影片
《Eat Pray Love》 – Elizabeth Gilbert
《Becoming》 – Michelle Obama
《乡土中国》 – 费孝通
《Barbie》(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