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聊“育儿”的场合,很少有人会同时提到“自我养育 (reparenting)”。但本期节目里,Ellen 和Jasmine 打开了这对镜像话题:当我们在养育孩子时,是否也在重新养育那个未被满足的自己?
他们深入探讨了育儿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深刻关联,揭示了知识带来的松弛感、原生家庭的烙印,以及如何在孩子与自我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 育儿的松弛感:来自知识,而非跟风Jasmine 分享,焦虑多来自“不确定”。与其依赖碎片化的网络“育儿宝典”,她更愿意读专业心理学书籍,用科学的眼光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 “乖”不等于“好”:重新定义学坏很多父母将孩子的哭闹、淘气看作“学坏”。但 Ellen 和 Jasmine 认为,“听话”并不是“好”的唯一标准。孩子和父母一样,都需要被允许犯错。
✨ 自我养育: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Ellen 分享了 reparenting 如何帮助他更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不再将问题全都归因于父母。Jasmine 则谈到,很多自我修复发生在她与伴侣的关系中 —— 亲密关系也是重新养育自我的重要场域。
Timeline 时间轴
00:00 开场:Parenting & Reparenting 的主题引入
01:16 Ellen 讲述 reparenting 的实践,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03:35 Jasmine 分享:为什么选择专业心理学书籍而不是“育儿宝典”
07:07 育儿:滋养还是消耗?聊到家庭因小事争吵的普遍现
11:22 孩子“会不会学坏”?探讨“乖”与“好”的非对等关系
19:46 Jasmine 的育儿理念:授人以渔,而不是事事控制
28:24 孩子的界限感 vs. 父母的控制欲
43:30 Reparenting 的重要性:如何与原生家庭痕迹共处
55:20 Ellen谈“如何看待父母”——在自我养育中找到新的理解
01:03:00 Reparenting 如何帮助他处理亲子关系
01:10:00 Jasmine 总结:孩子成长带来的新挑战,也是自我修复的新机会
01:16:40 节目收尾,总结 Parenting & Reparenting 的启发